《观音菩萨的故事》第三十六回 善士孝子



《观音菩萨的故事》第三十六回 善士孝子

作者:佚名 来源:佛学在线

 
 早先,贾一峰被抓受审时,姑苏的黎民百姓见他行善却得恶报,妻子被杀,自己也被屈打成招,惹上杀身之祸,都很为他抱不平,有的更说是菩萨没有感应。直到
县宫审清了这桩无头案,众人才知道菩萨一直在救他,杀妻冤案最终被破,也多亏菩萨留偈指点,于是大家摒弃心中的疑团,越发深信菩萨的法力,更加虔诚地供奉
了。



  观音菩萨一路又来到太仓地界,遇见一位善人。此人姓王名锡爵,号荆石,曾经做过大官,现在归隐家园,享受清闲快意。他虽然曾做大官,但始终乐善好施,终身不娶。晚年喜欢谈佛论经,信念坚定,不管寺院远近大小,他都亲自写了匾额送去悬挂,向众人倡导佛法精意。

  恰好有位圆通法师,也是一位有道高僧,来到太仓宏扬佛法。荆石与他往来密切,两人谈禅说法,非常透彻。在这样一位显赫宦官,一位得道高僧的倡导下,太仓的百姓都如影随形的研习佛理,使佛法极为兴盛。


  荆石十分高兴,想起观世音菩萨的种种显化的事迹,便打算山资聘请名家画手画一千幅菩萨的法像图,施舍到民间,使百姓一心向善。这一来是他诚心信佛的结果,二来也能借此改变世事民风,教化民众不要为非做歹,从而约束律法不能触及的世态人情。

  他打定了主意,便和圆通往师商议说:“我听说观世音菩萨每次显化,所现的宝相,都各不相同。今天我想画一千幅菩萨的宝像,施舍给百姓,使大家信奉菩萨,不知道画那一种宝相最好?”

 
 圆通法师说:“居士肯这样费心宣扬佛教,真是功德无量。如果要问菩萨宝相,照《千光眼观自在菩萨秘密法经》的说法,一共有八种。第一是金刚观自在菩萨,
第二是与愿观自在菩萨。第三是数珠观自在菩萨,第四是钩召观自在菩萨,第五是除障观自在菩萨,第六是宝剑观自在菩萨,第七是宝印观自在菩萨,第八是不退转
金轮观自在菩萨。八尊菩萨有八种宝相,各有一种神通。究竟应该画哪一相,贫僧也不敢断定,还是居士自己决定吧。”

  荆石踌躇一会说:“那就这样吧,我们就事雇几个画工,先让他们斋戒沐浴,虔诚祷告菩萨,请菩萨托梦赐一印兆,菩萨在梦中显现的是什么样的宝相,就叫他们按样照画,那不是更好吗?”

  圆通法师说:“如此最好。”
于是荆石命人招雇画工,一个月之内,刚好招到八位。便将祈梦画像的事,告诉了他们,大家也自然照办。可是一连几日,八个人中没有一个得到过梦兆。荆石心中十分不解。


  当时菩萨恰巧由此经过,听说此事,就化身为一个白衣秀士,登门造访,说是善画各种观音宝像。荆石听后大喜,连忙请入相见。那秀士自称曾经七次梦游佛国,所以熟悉各类菩萨的面目。既然是善人发此宏愿,所以愿意相助。言谈之后,荆石刘秀士非常满意。

  荆石问:“究竟画哪一幅相为好?”

  秀士说:“既然圆通法师向善士说起观音八相,依我看不如八种宝相都画,以免有缺陷。”

 
 荆石大喜,便下令摆开香案,准备好金银汁、纯净的笔砚、清洁的纸张,请秀士动手开画。秀士略一沉思,提笔就画。只见他出手迅捷,运笔如风,挥毫似电,不
消片刻,就画好了一尊。重新取来一幅纸铺好,又是一阵子挥洒,便又画成了一尊。象这样不过大半天功夫,八尊宝像,已全部画完,真正是八样法身。

 
 第一幅,题着“金刚观自在菩萨”,画为棱眉怒目状,表示忿怒相,用来慑伏群魔。第二幅,题着“与愿观自在菩萨”,画得慈眉善目,左手拿着一幅经卷,右手
做施愿状,以大慈之相,广结善缘。第三幅,题着“数珠观自在菩萨”,菩萨闭目冥坐,手中扣着一串念珠,做默数之态,呈现大悲相,了除尘劫,超度世人。第四
幅,题着“钩召观自在菩萨”,一头三画;正面端详,头戴天冠,冠上附有化身阿弥陀佛;左面怒目而视,鬓发耸竖,头戴月冠;右面皱眉缩目,狗牙上出,一身六
手:一手拿绢素,一手持莲花,一手抓三叉戟,一手握钺斧,一手施无畏,一手把如意宝杖,结跏跌坐,表示是圆通相,钩取人天之鱼于菩提之岸。第五幅,题着
“除障观自在菩萨”,一头三目,右手拿宝镜,左手做施愿状,普照之相,可破除六道三障。第六幅,题着“宝剑观自在菩萨”,头上涌现莲花,一手拿宝剑,一手
举胸前,做解脱之相,能斩除六欲。第七幅,题着“宝印观自在菩萨”,一身三面,都呈慈悲状,一手拿宝印,一手拿铃铎,一手拿幡幢,一手拿剑,一手拿宝镜,
一手拿莲花,做迅奋之相,驱驰三界。第八幅,题着“不退转金轮观自在菩萨”,玉面含笑,头戴宝冠,冠中有化身无量寿佛,两手捧金轮作旋转状,做如意相,助
人转除恶业。

  荆石看了这八幅宝像,大喜过望,赞不绝口。

  那秀士又说:“如今善人有了这八幅画像做蓝本,可以给画工临摹,我要告辞了。”

  荆石苦劝他留下,秀士婉拒,送上金银,秀士也不收,反而拿出一颗圆子,送给荆石,说这是西方无患子,常佩带在身上,可以免除一切灾害,更能益人智慧。荆石谢了又谢,一直把他送到大门之外,才拱手作别。

  菩萨留画给王荆石之后,又变成一个卖药草的行脚医生,挑着两个藤筐,筐中放着几十样药草,来到闹市之中,在人烟稠密的地方,找了一个干净的地方,将担子放下,取出一块粗布铺在地上,盘膝而坐,好像在等着主顾上门,其实却在暗中观察来来往往的行人,细辨其中的忠奸贤佞。

  这时,忽然来了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衣衫褴褛。蓬头垢面,跑到菩萨眼前,劈头就问:“卖药的老爷爷,你会治病吗?


  菩萨说:“你这个傻孩子,不会治病,怎么好来卖药,那不是要误人性命吗?”

  小孩说:“那么请你看病,不知道要花多少钱?”

  菩萨说:“行医的人。原本就是半积功德半养生计的。如是有缘的人,不但不要诊金,连药也肯送给他呢!”

  小孩听了这话,高兴得拍着小手说:“好了!今天我父亲遇见你这个老爷爷,总算有救了。我只求老爷爷发发慈悲,治好我父亲的病,我一辈子不敢忘了你的大恩大德呀!”说着拖着菩萨就要走。

  菩萨说:“你先不要慌,先将你父亲的病,说给我听听,看我治得好治不好。如果我治得好,再跟你回去不迟。”

  那个小孩子便将他父亲的病情,说了出来。



回向:原世间一切众生善行坚固,无有退转




怎样念佛
忆佛念佛
修证问答集
行善积德
修行语录
生活佛法
人生指南
起点关怀
念佛法门
净宗入门
佛学基础知识
佛教知识
佛教旅游
佛教常识问答
佛门礼仪
佛教常识
学佛行仪
素食菜谱
修行精华
净土探究
临终备览
净土十疑论
净土安心法门
净土法门疑难解答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慧律法师谈死亡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大乘无量寿经注解
无量寿经


 
主站:higri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