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乐谈学佛(下)



老乐谈学佛(下)

作者:佚名 来源:佛学在线

分享到:


  
修行人最重要的,就是要甘心忍受现实的苦难。只要您能够按照“甘心忍受”这一个原则去做,并且能一心念佛,一心做事。就算不能成为圣人,也可成为贤者。

   
善哉,如果我们真的能够甘心忍受现实的苦难,我们的心就会逐渐柔软,当我们的心真的能够做到柔情似水时,贪嗔痴将无从而生。



   
在佛教中,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也许我们根本就不必去理解什么是自净其意。当我们真的能够诸恶莫做,众善奉行时,当我们时时刻刻都能让善意充满心中时,我们就自然做到自净其意了。

    佛法的修行,就在人间。



    
在《普贤行愿品》中,普贤菩萨曾经这样说:“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绕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这句话真好,这句话真是越品越有滋味。

   
在这里我就不多说了,您还是自己品味吧,您可一定要用心品味呀。

    愿您吉祥。

不着身相与不着心相

 不着身相

   
在生活中,很多人对打坐的姿势和打坐的时间非常执著,他们这样说:“我都已经学佛很久了,为什么还不能双盘呢?为什么才能坐一个多小时呢?”

   
其实,这样的执著是完全多余的。只要您明白了修行的真正意义,就绝不会存在这样的执著。

    还是让我们从前人的往生事迹中去寻找答案吧。

   
宋朝潭州黄打铁,以打铁为生,一日见一游方僧至,请入奉茶,求示修行之法,僧告言:“念佛法门,可以不花钱,不妨碍工作,能一生念佛无间,佛必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黄打铁甚喜,依教奉行,每打铁时,亦念佛不断,其妻曰:“打铁本苦,再加念佛,岂不更苦。”黄打铁云:“是法极好,往日炉边觉火热,念佛则不热。打铁觉臂酸,念佛则不酸。”数年后,忽有一日沐浴更衣,谓妻曰:“我今天要回家去。”妻笑曰:“此非汝家,家在何处?”曰:“我家在西方。”妻笑曰:“你去好了。”乃打铁数下,念偈云:“叮叮当当,百炼成钢,太平将近,我往西方。”言罢执锤立亡。

   
黄打铁除了念佛求生净土之外,对佛教一无所知,而且还要养家糊口,维持生活,他连打坐是什么都不知道,他不仅往生了,而且从迹象上看,已经大彻大悟。可见,修行成佛并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心行。

   
不唯净土宗的行者,禅宗的高僧们也是不执著于身相的。在禅宗的历史上,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个青年正在打坐,不知何时,他的身边来了一个和尚。和尚问:“你在这里干什么啊。”

    青年很不耐烦,说“打坐。”

    和尚也不生气,又问道:“打坐干什么呀?”

    青年更不耐烦了,没好气地说:“成佛。”

    和尚没辙了。

   
和尚知道青年对修行的理解是错误的,他想帮他,又不知道该如何去说,于是,和尚找来了几片瓦片,又来到青年的身边,从那天起,和尚每天都在那里磨着找来的瓦片。

   
起初青年也没在意,久而久之,青年经不起好奇之心,终于说话了。

    青年:“师父,你磨这些瓦片干什么呀?”

    和尚:“我要把他磨成镜子。”

    青年笑了:“磨瓦怎么可能成镜呢?”

    和尚也笑了:“那么打坐又怎么可能成佛呢?”

   
青年终于醒悟了,他终于知道了和尚原来是一个有道的高僧,青年终于跪了下来,诚恳地说道:“请师父指点迷津。”

   
于是,和尚向青年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假如有一个牛拉的车,如果你想让他走的话,你是赶车呢?还是赶牛呢?”

   
青年终于在听了和尚的话之后开悟了,他终于明白了真正的修行是心行的道理。从那以后,青年再也没有了身相上的执著,他终于走上了真正的修行之路,后来。他真的成了一代高僧。

   
那青年不是别人,他就是禅宗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马祖道一大和尚。

   
中国禅宗的伟大导师六祖慧能,在修行中也没有任何身相的执著。众所周知,慧能大师的修行是在猎户中完成的,在修行的十五年中,他始终和猎人们生活在一起。和猎人们朝夕相处,你想,他能有时间去打坐么?

   
慧能大师不仅自己不执著身相,也教导他的弟子们不执著身相,慧能大师曾和新来的志诚,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慧能:“你的师父如何教导大众。”

    志诚:“师父常教大众住心观净,常坐不卧。”

   
慧能:“住心观净是病非禅,常坐不卧于理何益,抄吾偈去”

   
于是慧能大师说偈云:“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句臭骨头,何为立功课。”

    可见,六祖大师绝对没有身相的执著。

   
那么住心观净又错在哪里呢?道理并不难懂,就拿我们修净土的人来说吧,如果住心观净而不念佛,那您的心是绝对静不下来的,当您一心念佛时,您的心反而平静了。

   
您别看达摩祖师曾经面壁九年,那时他已经是圣人了。祖师在因地修行时,也绝对没有身相的执著。

   
听了我的诉说之后,您还要执著于打坐的姿势和时间么?

   
打坐的本身是正确的,但是身相的执著却是完全不必的,我们打坐是为了更好的念佛,对于打坐的时间和打坐的姿势,我们就顺其自然好了。

不着心相

   
在学佛中很多人都曾有过这样的疑惑:“我都已经学佛这么久了,为什么在念佛的时候还是杂念纷飞呢?”

    其实,这样的疑惑也是完全不必的。

   
佛法的修行,是渐修——顿悟的过程,好比修行念佛法门,念着念着,突然间大彻大悟。在没有达到大彻大悟之前,任何人都会有杂念,就算是功夫成片的人,也绝不例外。在这一点上,佛早就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当年我们的导师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的过程中,也一直磨难重重,特别是在成佛的前几天,磨难更多,成佛的那一天晚上,夜睹明星,突然间大彻大悟。在那一瞬间之后,就再也没有了妄想执著。

   
可见,修行中有杂念是非常正常的,您根本就不必执著,您应该把心系在佛号上,至于杂念。就让他自生自灭好了。

   
所以,大德开示我们说:“一任你杂念纷飞,我自阿弥陀佛。”

罪福皆空

   
很多佛友对于以前曾经犯下的过失放不下,其实,这还是完全不必的。

   
在《话说真心》一文中。我们谈到了一些贩毒的人,还有两个杀业极重的人,他们的果报本该是地狱。但是,他们没有下地狱,他们安然往生了,他们永远脱离了六道轮回。和他们相比,我们还有什么可执著呢?

   
可是在生活中仍然有人会问:“你说的这些人所犯的过失都是在信佛以前,可是我在信佛以后,也犯了很大的错。我还有希望么?”那么我想问您,有谁在信佛之后什么过错都没有犯过呢?

    还是让我们再来看一个往生的例子吧。

   
宋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吴琼的的人,早年出家,后来还俗了。还俗之后还曾经两度娶妻。并生有两个儿子。吴琼还俗后,做了厨师,屠杀了不少生灵。每逢杀鸡杀鱼时,口中还念念有词:“阿弥陀佛子,好脱此身去。”每逢切肉时,还一边切一边念佛。尽管他也信佛念佛。但是终归是造了无边的罪业。

   
后来,他的眼睛上长了一个鸡蛋大的瘤子,他这才害怕了,于是,他自己造了一个草庵。在那里昼夜念佛修忏,绍兴二十三年秋,他突然对本村的人说:“我明天戌时就要往生了。”村里的人都笑他:“你也能往生?”

   
到了第二天晚上,几个佛友来送他,吴琼说:“我今晚就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你们送我一程吧”并当众作了一首偈,作完之后,端坐念佛,念着念着,突然对众人说:“佛来也!”说完,就坐化往生了。

   
这个往生事迹记载在《龙舒净土文》中,绝对真实。

   
从这件事情中我们看到,吴琼为僧还俗,而且造了很多杀业,那都是极重的罪过。但是,他没有下地狱,而是往生了。

   
听了这个事迹之后。您还会对您在学佛之后所犯下的过失不能释怀么?

   
可是您信么,在生活中依然有人会说:“那他是一般的根基么,都有可能是菩萨再来。”那么请问。我们要在什么时候放弃执著呢?就算这些人都是再来的菩萨,他们不也是来告诉我们要看破,放下么?

   
我们每个人都不是一生下来就什么都懂,什么都会的,在信佛之后,再犯过失也不无可能。只要我们不放逸,只要我们能有一颗向上的心,我们终会改变自己,成就自己。您说呢?

   
错误是一定要改正的,但是疑惑却是完全多余的。佛法的真意,是“看破,放下,自在。”是“前境若无心亦无。”是“最福皆空无所住。”每当我们心中出现疑惑时,我们要把它轻轻放下,然后一心念佛,在经历过无数次的历练之后,我们终会成就。

   
善哉,佛是圣人,圣人的心中是没有分别的,我们何必用普通人的那种分别的心,来衡量圣人的心呢?

    疑惑时,真的是我们自己错了。

 佛经的真实

    在《维摩诘所说经》中,记载着这样一件事情:

   
在一次庄严的法会上,佛正在给大家讲法,当讲到“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时,舍利弗起了一个疑惑:“如果说随其心净,则佛土净的话,那么我们的老师释迦牟尼佛在因地做菩萨的时候,心难道不净么?何以我们看到的这个世界如此不净呢?”

   
佛马上就知道了他的心念,并对他说:“舍利弗,日月是不是不净的呢?为什么盲人看不到呢?”

   
舍利弗回答说:“日月是明净的,盲者不见,是自己不能,不是日月的过失。”

   
于是佛又说:“舍利弗,众生由于业障的缘故,才看不到佛土的清静,那是不是佛的过失呢?我的佛土本来是清静庄严的,但是你却没有看到。”

……

   
为了能让一切众生深信净土庄严之事,佛把自己的脚趾按在地上,立时,整个世界的景象全都变了。

   
“即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一切大众欢未曾有,而皆自见坐宝莲华……”

    看到这里,您是否感觉非常神奇呢?

    其实,佛经中所记录的神奇还不止这些……

   
“尔时世尊放眉间光,其光金色,遍照十方无量世界,还住佛顶,化为金台,如须弥山,十方诸佛净妙国土,皆于中现……”

   
“尔时极乐世界,过于西方百千那由他国,以佛威力,如对目前……”

    这些,都是真的么?

   
在最初决定写的时候,我就已经下了必胜的决心,要帮您解开心中所有的疑惑,因为对佛经的疑惑,将是您修行中的一大障碍。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佛经的真实好么?

集结佛经的严密

   
当年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共说法四十九年。佛涅槃后,佛的弟子们聚集在一起,共同把佛在世时的每一次法会上所说的话,所发生的事归纳整理并记录下来,整理成册,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佛经。

   
历史上的集结佛经一共有四次,每一次集结佛经的目的都是一个——宏扬佛教正法,破除外道邪说。每一次集经中所参加的人,都是在佛法上很有修为的上上之人。

   
本来佛经的集结应该只有一次,但是在佛涅槃后的几百年中,邪说兴盛并侵入了佛教,为了扶持正法重振教风,才有了后三次的集结佛经。后三次集结佛经的内容,应该和第一次集结佛经的内容是一致的,因为后三次主持集结佛经的人,都是佛教历史上的著名高僧。

    这里,我要说明一下第一次集结佛经。

   
第一次集结佛经,是在佛涅磐后,由佛的十大弟子之一的迦叶尊者,召集了一千名已经成就了阿罗汉果的优秀弟子,再从这一千名优秀弟子中选出五百个更出色的人,这五百个弟子,才是真正参加了第一次集结佛经的人。

   
集结佛经的程序是这样的:首先由有过目不忘之能的阿难陀尊者述说经藏。由持戒第一的优波离尊者述说律藏。无论是经藏还是律藏,讲述的都是佛在世时的每一次法会的具体情形。二位尊者述说之后,由大众公认,只有在全体通过之后,才能书写下来。

   
佛在世时的每一次法会,这五百弟子中都曾有多数人参加,如果诉说的人话不属实,如果这五百弟子中有一个人提出异议,那么按照集经的制度,是绝不可能纪录下来的。

   
佛的弟子们为了能把佛的法脉传承下来,也为了能使未来的众生对佛的教法生实信心,做了极精心极严密的准备。如今,我们是否也能深刻体察到当年佛弟子们在集结佛经时的良苦用心呢?

弟子们的虔诚

   
佛的弟子们对佛的虔诚,是绝对真实的。这里,我只想讲两件事,来说明当年佛的弟子们对佛的虔诚。

   
在舍卫国的王城里,有一位名叫须达多的长者,由于乐善好施,被人们亲切的称作“给孤独长者”。长者在一次外出时,遇到了佛。并参加了佛的法会。在听了佛的言教之后,长者深受感动,于是,决定请佛到舍卫国的王城里去讲经。

   
为了给佛建造一所足够大的讲堂,长者跑遍了整个王城,最后,他看中了当时属于舍卫国的太子祇陀的一个占地足有八十公顷的花园。

   
太子并不打算卖这块地,却又不好拒绝长者,于是,太子提出了相当苛刻的条件:“如果你能用黄金打成的叶子,来铺满整个花园,我就把花园卖给你。”

   
长者并没有被太子提出的苛刻条件所吓倒,他真的用黄金打成的叶子,去铺那足有八十公顷土地的花园,在铺到一多半时,长者的家产就全部用光了。恰在这时,太子也来到了花园。

   
太子惊呆了,对长者说:“那个佛陀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值得你这样么?”

   
长者深情地说:“那真的是佛啊,那真的是圣人啊。”

   
祇陀太子也深受感动,终于把花园卖给了长者。并说:“我只把花园卖给了你,却没说卖花园中的花草树木。花园中的花草树木,就算是我献给佛的吧。”

   
这就是佛在舍卫国中的讲堂“祇树给孤独园”的来历……

   
佛涅磐的那一天,弟子们大放悲声,哭声震动天地。尽管他们多数都已经证得圣人的果位。但在人间,就有人的情愫。

   
那是怎样的一种情感啊,在他们的心中,佛是救苦救难的长夜明灯,是佛使他们明白了宇宙人生的真谛,是佛赋予了他们一个全新的生命。

   
不明理的人会说佛去世了。其实,佛是回到了他自己的那个清静的世界,那个在《维摩诘所说经》中人们所看到的庄严的净土。

   
佛的弟子们对佛的虔诚,只要您去读佛经,您就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那种情感,绝不逊色于我们每个人对我们最亲的人的真诚。我们可以不去相信佛教,但是我们却不该怀疑佛的弟子们对佛的虔诚。

妄语之戒

   
在佛教的制度中,有一条非常严格的戒律,那就是“不妄语”。说白了,就是不许说谎。

   
妄语之戒是佛教团体中的每个人都要遵守的,就是佛也不例外。对于这一点,佛曾在金刚经上这样说:“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佛的弟子们对佛是绝对虔诚的,他们不守戒律是不可能的,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佛教也绝不会发展到今天。您想,如果有几百个优秀的佛弟子在一起公然说谎。这可能么?

严格的论证

   
佛经是佛的五百个优秀弟子,在佛涅磐后,集体记录下来的。是他们参加佛的每一次法会时的所见所闻。

   
当年佛的每一次法会,这五百集经弟子中,都曾有多数人参加。根据集经的制度,如果在集经的过程中有一个人提出异议,就绝不纪录。

    佛的弟子们对佛,都是绝对的忠诚。

   
妄语是佛门的大戒,如果说佛的五百个优秀弟子在一起公然说谎,绝不可能。

    这些,够不够说明佛经所记录的内容的真实呢?

   
不难看出,佛和他的弟子们在当年的神奇事迹是绝对不可思议的,但是,绝对假不了。

   
我们每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在学佛的过程中都曾有过很多神奇的感应。在佛教的法会上,人们看到佛菩萨显现在天空中的事,也是屡见不鲜。所以我们坚信,佛经中所记述的事情,无论多么的神奇和不可思议,都绝对假不了。您想,就算我们佛教徒再无聊,会不会无聊到花费了两千五百多年的时间,去前赴后继的编造一些根本不存在的故事呢。

给您一个绝对的信心

   
自古以来,就一直有人诽谤佛经,到了现代,诽谤佛经的人就更多了。甚至有人说:“现在是末法年代,佛经已经失传了。”

    这种说法,是对佛经的污蔑。

   
不能否认,现在的市面上真的出现了伪造的经书,但是真正的佛经,却并没有失传。佛的法脉更没有失传。因为有着更多的真诚的人们,始终在做着护持佛法的工作。

    这里。我要向您介绍几位护持佛法的高僧。

  
法显和尚是最早到印度取经的中国僧人,在取经途中经历了极大的磨难。当时,法显一行人带着干粮和水向西进发,一路上横渡流沙河,越过大沙漠。在走到葱岭时,已经只剩下法显和他的师弟慧景两个人了。其他的人有的病死,有的落进了万丈深谷。

   
过了葱岭,来到了小雪山。在过小雪山时,他们的处境更加艰难了。慧景病了,法显只能扶着他前行。在行至山腰时,慧景流着泪说:“师兄,您就别管我了,我已经不能去灵山了。”

   
法显哭着说道:“师弟,要走一起走,就算背,我也要把你背过雪山。”

   
慧景推开他说:“我身不能陪您去印度,但是我的心已经去了,佛菩萨会知道的。您快走吧,不要误了取经的大事。”说罢,一头扎进了万丈深渊。

    法显哭了,他为有这样的师弟而骄傲。

   
困难并没有吓倒法显,他取经的决心更坚定了。在历尽了无数个艰辛之后,他终于来到了印度。当他来到离王舍城还有三十多里的一个小寺时,天已黄昏,僧人劝他说:“前面山路难行,而且有好多狮子拦路吃人,你还是明天再走吧!”法显却坚定的说道:“我朝圣心切,千难万难我都过来了,这点困难我还害怕么?”说罢告别众人,继续赶路。

   
果然,法显在路上真的遇到了狮子,他没有怕,只是默默祈祷:“佛菩萨,弟子为求法而来,现在已经到了印度,求佛菩萨救我。”

   
说来也怪,那三头狮子非常和善,在法显身边蹲了下来。不象要伤他的样子,法显见了,就伸手抚摸它们说:“你们既然无心害我,就让我赶路吧。”三头狮子好像听懂了他的话,驯服地离开了。

   
法显继续前行,天还没亮就到了平原,走了不远,迎面来了一个九十多岁的老人,骑着骡子,气色宛若壮年,正奇怪间,老人已经擦肩而过。

   
又过了一会儿。遇到了一位少年僧人,法显就问:“方才那老人您认识么?”

   
少年答道:“怎么不认识,他就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的迦叶尊者啊。”说完,那少年就不见了。

   
法显这才知道,原来是佛菩萨在点化他,顿觉精神大振,大踏步向前走去。

   
后来,法显在印度精研梵文,并深入生活。终于取经回国,与西域禅师佛驮跋陀共译佛经……

   
唐朝的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玄奘法师取经往返共用了十九年的时间。不仅精研梵文,而且对佛法有着极深的领悟。玄奘法师取经时的艰辛,绝不会少于法显和尚半分,法显还曾有过一行同伴,而玄奘法师却是孤身一人,来回总共走了相当于二万五千里长征四倍的路程……

   
鉴真和尚双目失明,却能七次冒着生命危险东渡日本,前六次差一点死在海中,终于在第七次东渡时成功了……

   
印度高僧般罗密帝,为了把当时印度绝对禁止外流的《楞严经》传到中国,不惜把自己的皮肉切开,把用小字抄写好的经书缝进皮肉之中,待伤口愈合之后来到中国,到达之后,还要把皮肉切开,取出佛经……

   
那是怎样的一种精神啊!那些传教的高僧和取经的大德,在他们每个人的经历中,都能说出一个个悲壮的故事。

   
这些高僧都有着共同的品行。他们都把弘扬佛法当成了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的事情,他们都对佛法有着极深的领悟。他们都精通译经所用的两国文字。他们都以极严格的态度翻译佛经。您说,这样翻译出的佛经会走样么?

   
佛的时代和孔孟的时代是一致的,孔子和孟子的学说改变了么?

    显然没有。

   
既然孔子和孟子的学说都没有改变,佛经又怎么会失传了呢?

   
佛教是有末法之说,可是末法年代末不在法,而是人心的没落。只要我们依然有着一颗向往光明的心,就依然能够走出黑暗,走向黎明。

清凉心语

甘心

   
高僧大珠慧海禅师,曾经和一个参访者有过这样的对话:

    参访者:“和尚修道。还用功否。”
  师:“用功。”
   参访者:“如何用功。”
  师:“饥来吃饭。困来即眠。”
    参访者:“一切人总如是。同师用功否。”
  师:“不同。”
  参访者:“何故不同。”
  师:“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

   
从这里我们看到,真正的行者和普通人表面上看起来并没什么不同,所不同的是真正的行者对现实甘心。我们向行者学习,就是要学习行者的甘心——甘心忍受现实的苦难,甘心面对现实的得失。

   
当我们真的能够去做甘心忍受苦难和甘心面对得失的实事时,我们就已经开始学会修行了。

 忍辱

   
忍辱,不是咬紧牙关,更无需君子报仇,那种咬紧牙关才能做到的忍,只能忍耐一时,终会爆发。那不是真正的忍辱。

   
坦然面对现实的苦难,无论生活怎样,都甘心忍受,绝不抱怨。是名忍辱。

    那么,就让我们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吧!

随缘

    在佛教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随缘。

   
随缘,就是您遇到什么样的缘分,就去面对什么样的缘分,您该做什么,就去做什么。

   
在随缘上,佛为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当年佛在讲法的时候,一直是随缘的,弟子们不问,佛不说。

   
随缘和攀缘是相对而言的,理解了攀缘,才能更好的理解随缘。

   
我在生活中就曾有过很多攀缘的事情。在以前,我曾经到处劝人信佛,也不管人家爱不爱听,结果人家不但不信,还觉得我这个人怪怪的。还有,我曾经把行善理解成学雷锋做好事,到处去找好事做,却忘了自己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忘了自己最该做的事情,应该是自己的工作和自家的家务。

   
现在,我明白了随缘的道理,我只在有人问我的时候,才谈到佛法。我只在我遇到的事情和我所应该面对的事情中,去众善奉行。我深知,家庭和工作场所才是我们的第一道场。我们只有在自己真的有余力时而且是在缘分找到我们时,我们才能在我们的分外之事中随缘行善。

   
善哉,一个懂得随缘的人,他的修行和生活才会更有条理,更加顺利。

 在家与出家

   
很多学佛的人,在生活中受了一点点委屈就要出家,却不知道出家需要很高的要求,最低限度,也要能够忍受出家人的清苦,您想,就连现实的苦难都不能正确面对的人,出家有什么好处呢?

   
“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将相所能为也。”这句话不是说着玩的,出家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对于普通人来说,如果随意的去出家,绝对无益。

   
所以,我在生活中绝不轻言出家,也劝人不要轻言出家。

   
我们应该知道,在家出家,都能成就佛道。而对于多数人来说,在家修行更为得利。

夫妻生活

   
好多在家学佛的人,对夫妻生活存在着执著。其实,大可不必。

   
我们毕竟不是出家人,我们在家,就该遵守在家的原则。请想,如果我们不能正确面对夫妻之事,或是在做这件事的时候应付了事,那么别说对方,就连我们自己的心情都一定不好,这不仅会影响我们夫妻之间的感情,搞不好还会造成更多的家庭矛盾,甚至造成家庭破裂,最后影响到自己的孩子以及双方的老人,乃至把这些影响的后遗症带到工作中,这是不是和我们的修行更加背道而驰了呢?

   
所以,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顾全大局,既然我们选择了成家,就一定要承当起家庭的责任,而夫妻之事,也是我们要承当的责任之一,我们既然要面对,何不坦然面对呢?佛教中不也有“正受”这一概念么?

   
您不要有什么不良的心理,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真正肮脏的,只要您的心不肮脏。我们坦然面对夫妻之事,不但不脏,而且从实际意义上讲,是在行善。是在护持佛法。佛告诉我们要以善为本,要众善奉行。只要我们做的事情的本质是善的,我们就不必执著。我们对其他的人都可以做到众善奉行。我们就不能善待自己的爱人么?

   
有些事情是不必我们故意去做的,在上了四十岁之后,人们都会认识到纵欲的危害,很多夫妻都就此断了房事,就算不断,也会越来越少,这还用您去操心么?

   
总之,无论在任何时候,您都不要伤了夫妻间的感情,这是原则。要是我们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么我们还谈什么上敬下和呢?我们还谈什么家庭道场呢?

   
我们要行善,首先要善待我们自己的家人,您说对么?

信佛

   
净空法师在学佛多年的时候。有一次去拜访他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在见到老居士时,老居士第一句话就说:“你要信佛啊!”

   
我对李老居士这句话,感触很深,现在我问您,您信佛了么?如果您说您信了,我再问您,佛在《大集经》上说:“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人得道,唯依净土,得度生死。”您信了么?

   
善哉,也许我们不必去访名山,拜高僧。那些念佛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就是我们的榜样,现成的名师。

神通

   
学佛有成的人,就会具备普通人所无法想象的神通。但是在我们学佛的过程中,绝不能追求神通。

   
这道理并不难懂,您想,如果我们追求神通的话,我们就无法一心念佛了,这不和我们的修行背道而驰了么?

   
有了神通的人,绝不能轻易示人,佛曾告诉我们,末法年代的菩萨再来,也绝不轻易显示神通。只有在遇到特殊的缘分时,才会有所例外。其原因很简单,魔也是有神通的,如果佛菩萨在我们这个时代随意显示神通,就会让我们分不清哪个是佛,哪个是魔了。

   
所以,在我们这个时代转世的佛菩萨,都是以讲经说法来劝化世人,绝不轻易显示神通。切记切记。

念经与学法

   
末学每天除了要随缘念佛之外,还要诵持十遍大悲咒。

   
末学自己本人是不念经的,但是末学却从来不反对别人念经,末学的母亲就念经,她老人家除了每天早晚各念一遍《无量寿经》之外,还在每月的初一,十五以及其他法会的日子里念早晚课诵,以及庙里念的净坛,供佛等经。而且都背了下来。

   
末学认为,学佛的人一心念佛也好,再加上念经持咒也好。都是缘分。也都随其自己所愿,不必分别。但是,只要您念经持咒了,您就一定把它彻底当成您修行的一部分,在念经时,一定要把它当成同念佛一样重要,绝不可有正行和助行的分别,一旦心有分别,那么念经持咒的心就不专了。如果您不分别,那么非但您每时每刻都在修学佛法,而且也没有夹杂不夹杂之说了。

   
学佛的人一心持大悲咒,一心诵一部经,在持诵几年之后成就佛道,和念佛几年而成就佛道,都同样正常。所以只要您不分别,您要诵经就去诵好了。只是别搞得太杂就好。

   
至于听经学法,那是初学佛法时我们必须做的,不然的话我们怎么知道该如何修行呢?

   
末学认为,学法也不可贪多。您可以先看《觉海慈航》,然后再去看印光大师的文抄,再听净空法师讲的《无量寿经》,就足够了。

   
末学在这里给您个建议,您在念佛的同时,最好再加念个大悲咒,在您念佛不相应的时候,念它几遍大悲咒。然后再回头念佛,就相应了。还有,大悲咒中都是菩萨的名号,您念大悲咒,可以保护您不受任何天魔外道的干扰。

 如入无人之境

   
在最近的一段日子里,我喜欢自己在大街上漫步,一边走一边念佛。

   
在路上,有许多人走过我的身边,我对这些,既不烦恼,也不执著,我只管走我的路,念我的佛。

   
善哉,在有些时候,我真的有一种如入无人之境的感觉。

   
我坚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好好去做,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在做世间法中和念佛中心无分别,那么终会有一天,我们在哪里都能做到如入无人之境。


请您品味

    若真修行人,不见世间过。那我就一定不见。

   
甘心忍受苦难,甘心面对得失。那我就一定甘心。

    老实念佛,求生净土。那我就一定老实。

   
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那我就一定说到做到。

   
金刚般若云一切法得成于忍。那我就一定要有忍。

    还请大家多多参详,细细品味。

学佛的误区

   
在《觉海慈航》中,对学佛的人该信仰什么,不该信仰什么。早就有了一个很好的交代,所以,您一定要好好看看《觉海慈航》。最好多看几遍,加深理解。

   
这里,老乐只说说老乐自己生活中所见到的几个学佛的误区。

   
第一个事,就是有人对我的佛友说:“你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要先还了你所欠的阴间众生的债,这样你在临终的时候他们就不会找你了。”除了这些话之外,还可以算出您欠了阴间多少债。还的方法是念一些佛教的经典或咒语,边念边烧纸。并把这件事情称作“还官利债”。

   
这种说法是很诱人的,很多学佛的人都信了,也都去做了。其实,这种做法是完全错误的。

   
请想,别说是多生多世的债,就是今生今世的债,您都无法还清,不说您欠的其他债,单是命债,您就还不起。哪一个学佛的人在学佛之前没有杀过生呢?您没有杀过许多蚊虫之类的小东西吗?

   
我们要知道,往生净土并不是要您把您所有的业都还了之后才去做的事情,您根本不需要还任何债,您也不需要有其他的任何附加条件,您只要一心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就行了。不然怎么说带业往生呢。一个真心信佛的人,在临终的时候佛菩萨都来加持,根本就没有鬼神障碍之说。我们所听到的临终有鬼神障碍的人,是因为他本人并没有真正真心的信佛。

   
您先不要着急反驳我,您再看一遍《话说真心》好么?

   
我要说的第二个事,就是现在的市面上,真的出现了伪造的佛经。

   
我的佛友不知是谁,给我们这里带来了很多本名为《佛说******经》的书,很多人在诵,而且包括很多信佛的知识分子,但是,那真的不是一本佛教的经典。

   
那本书的确很有迷惑力,引用了很多佛经的格式,而且也抄袭了很多佛经中的话,但是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那本书根本就空洞而毫无意义,而且很多话语,根本就不符合佛教的教理。我就不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信佛多年的老居士,非要诵它呢?难道传统的一些著名的经典还不够您诵持么?

   
还有,现在的市面上出现了很多伪佛教的书籍,诸如《地狱游记》《西方极乐世界游记》等,我们千万不要去看。

   
其实,您要想做一个正信的居士并不难,您只要非佛教的宗教场所坚决不去,非佛教中的佛菩萨坚决不信仰,非佛教的著名经典坚决不诵,非经过法师印证的书坚决不读,接触的人绝不杂乱。您是根本不会出现任何问题的,您看到过一个老实信佛的人有这样的问题吗?一个都没有。

注:佛教虽然不信仰鬼神,却承认鬼神的存在,对于鬼神,我们也必须尊敬,不可以有轻慢的心。但是,我们也不要到人家那里去,那里不是我们该去的地方,我们应该象净空法师说的那样,敬鬼神而远之。

   
佛门中人祭奠死去的老人。又另当别论。为老人烧点纸钱。以示怀念,这并不违背佛的教诲,不必执著。

回归生活

   
我在写完《老乐谈学佛》之后,将回到自己的生活之中,好好的去做。

   
对我来说,修行并不复杂,简单的说,就是念佛,做人。如果说再多一点,那就是念佛,持咒,念经,做人。

   
我喜欢简单,所以,我绝不把自己的修行复杂化。

   
随时随地提起一句佛号,那就念呗,随时随地放下佛号去一心做事,那就做呗。

   
该做什么的时候我就去做什么,我不会在意忙闲的,反正也要做,何必执著。

   
苦是必然的,也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所以,我不仅要承受,而且还要甘心承受,绝不抱怨。

   
在生活中如果有人要信佛,或是问我有关佛教的事情,我会认真的回答他,但是如果没人问我,我也坚决不说。佛家是最讲缘分的,我们必须随缘。这是原则。

   
我会全心全意地对待我的父母妻儿,朋友同事,去真心理解他们,帮助他们,在生活中,我必须尽职尽责。我知道这些都是在修行。我认为人在年轻的时候,更应该承担自己的责任。在责任中磨练自己,修养自己。

   
在很多时候,我会想到晚年。我想在我六十岁的时候,如果在学佛上还没有成就的话,我会认认真真的念上几年佛,那时,我儿子已经长大,我也退休在家了,我不必再为任何事情分心了,不是正好一心念佛么?

   
我这么说不是说现在就不需要用功了,事实上现在我也会努力去做,我这么说也不是说晚年我就不随顺世间了,该随顺的我还是要随顺的,我想一个非常用功念佛的人,他和其他人都相处得很好,这并不矛盾。

   
我是不会去拜访名师的,佛法僧三宝都是我的老师。我都要尊重,我无需再去拜师,我此生坚信净土法门,绝不动摇,也绝不二心。

   
至此,老乐所谈的学佛的内容,已经全部说完了。老乐幸甚。

   
我不知道我的这篇文章能够对佛教起到多少作用,也不敢奢望自己也能象高僧那样普度众生,但是,如果我能为佛教作出一点点贡献,我将非常高兴,如果我的文章能够带给您一点点启示,将是我此生最大的荣幸。

    人生的路还很长,愿我们在人生之路上共勉。



回向:原世间一切众生善行坚固,无有退转




怎样念佛
忆佛念佛
修证问答集
行善积德
修行语录
生活佛法
人生指南
起点关怀
念佛法门
净宗入门
佛学基础知识
佛教知识
佛教旅游
佛教常识问答
佛门礼仪
佛教常识
学佛行仪
素食菜谱
修行精华
净土探究
临终备览
净土十疑论
净土安心法门
净土法门疑难解答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慧律法师谈死亡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大乘无量寿经注解
无量寿经


 
主站:higri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