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当代社会的价值



佛教在当代社会的价值

作者:佚名 来源:佛学在线

分享到:

    
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曾站在齐鲁平原,面对滔滔的流水,感慨“逝者如斯”。几乎在这同一时间,东方的另一位思想巨人,一位舍弃王储之位的矢志求道的老比丘,在印度的一株古树下,审视世间芸芸众生,发出感叹:“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五师智,皆得显现。”两千多年来,老比丘深邃的纶音,穿过菩提伽耶坦荡的广场,穿过喜马拉雅巍巍的雪峰,穿过西域边陲茫茫的荒原,至今回荡在我们生长的这片中华大地上,我们把这位传播智慧福音的老比丘称为佛陀,而把毕生所弘扬的教法体系称为佛教。

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它在中国历史上一直都起到了和谐人际,安顿人心的最基本的社会作用。不仅如此,佛教最为重大的价值,在于它对我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它精密的理论体系,辩证的思维方式,解脱生死的涅槃思想,超尘出世的人生态度,众生皆有佛性的心性理论,教化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无论是帝王将相,学者文人还是庶民百姓都无不受他的影响。

佛教在我国古代社会起到了如此重大的社会作用,那么在当代社会,佛教又有怎样的价值呢?

随着21世纪的到来,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与此同时,种种的社会问题却日益突出,科技在日新月异地改变我们人类生存状况的同时,它的负面作用也日益彰显。人们在享受高科技,高物质的消费之时,也在吞咽着随之而来的苦果,诸如核战争威胁,精神家园的丧失,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等。面对这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智慧深邃,具有超越精神与慈悲情怀的佛教,无疑将受到人们的普通关注,佛教将在当代社会发挥它应有的价值。

一、以和合促安定。

在当今世界格局多极化,社会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和平与发展是重要的主题。但我们应当看到,当代社会总的发展形势虽是趋向于和平的,可并不是天下太平,影响社会安定、影响国际和平的因素仍然存在。人类的贪欲导致了人们的互相争斗与摩擦,导致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比如,美英联军与伊拉克的战争,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民族冲突,利比里亚的内乱,世界范围内的恐怖活动等等,人为的苦难扰得人们惶惶不安。在这种形势下,实在需要一种能够调节各种矛盾的和合精神来促进人类的团结发展,在此,大乘佛教的圆融和合精神,就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印度前总理尼赫鲁先生当年就曾经这样说过:“在当今时代,对于饱受苦难迷痴狂乱的众生,佛教倡导和平的教诲,比历史上任何时刻都更为需要”。佛教向来以圆融和合著称于世,佛陀教诫弟子们不与世争,佛教的僧团更以“六和敬”的精神作为集体生活的基本原则,主张宽容他人,尊重众生,并且更以随顺众生作为我们佛教徒的行为规范。佛陀教导我们,应以一种博大的胸怀为人处世,追求社会平等,世道和平,众生安乐,是佛教和一贯精神。

二、以冷静促发展

近世以来种种的社会问题,生存危机,与社会片面追求物质文明高度发展有很大关系。人们对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缺乏冷静清醒的认识,被发达的科技冲昏头脑,忽视了社会文明发展中的内在隐患。佛教在新世纪社会文明发展中的重大价值,就是促进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同发展。佛教对社会文明的发展一直有着冷静清醒的认识。佛陀的全部教法就是从冷静洞察人生价值及社会缺陷的“苦圣谛”展示的,他对人类价值、社会缺陷的批判,对人类终极理想的导引,对庄严世界的根本在严净自心的强调,这些对于被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冲昏头脑的人们来说无异于浇下一盆冷水,给浮躁的人们一片清凉,佛教可以以佛陀这种冷静的智慧,超然的精神,向世人敲响警钟,提醒人们的清醒自觉,认清我们人类在宇宙法界中的地位和价值,引导人们将精神的建设放在首要位置,重视自我生命状况的调整,以冷静超然的心态面对社会物质文明,将人生的目标放在追求精神解脱上,从而达到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同发展的目的。

三、以慈悲建道德

道德伦理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条件。中国历来以礼仪之邦相称,但是进入现代社会,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普遍重视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而忽备了道德建设,加上一段时间以来曾经发生过的对传统文化的片面否定和非理性批判,古代中国人那种谦恭诚信,勤劳节俭、乐于助人等优秀品德渐渐淡薄。世风日下,道德沦丧成为社会的一大通病。常听人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面对这些自私自利价值观念颠倒更甚至于种种道德败坏的社会现状,如何提高人们道德水平,净化社会风气成为当今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而佛教慈悲平等、自利利他的思想正是救治当今社会道德弊病的一剂良药。它可以指导人们,自觉以慈悲利他的精神待人处事,端正价值取向,促进道德的提升,从而净化社会。这是佛教对道德伦建设的意义。

四、以内外无别观促进环境保护

会物质文明发展的同时,生态失衡,环境污染的恶果接踵而来:温室效应、臭氧空洞、生物灭种、土地荒漠化,如此种种,人类生存的空间受到严重威胁。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怎样与地球和谐共存?

生态环境的恶化从根源上说在于我们人类日益膨胀的物欲与自我中心主义,要有效解决生态环境危机,不但要重视对外部的改善,更要从人类自身的病根着手。在这方面,佛教依正不二,内外无别的思想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佛教向来重视保护生存环境,佛教戒律严禁杀生和毁坏山林树木,提倡放生、护生、植树造林、美化环境。更重要的,佛教还主张从根本着手,清除人类内心的的贪嗔痴,自净其心,庄严自身,内外同步进行,改善生存环境,以求实现人间净土。

五、以实际修证,净化人心

现代社会过分强调物质的依赖,却忽视了对自我身心的反省审察,对于人类心灵状态知之甚少,这是现代科技的一大缺憾。当代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对人类自我心灵的研究与调整。古德称:儒治世,道治身,佛治心。佛教从来就强调自制其心,自净其心,并以如实知自心,而趋证菩提涅架。佛教有禅定、止观、念佛、持咒等多种可操作的自净其心,明心见性的实践方法。通过这些方法,以其实际亲证的经验,可以促进人类对自我心录的研究了知,由此可以有效地调整心态,自净其心,实现与他人与环境与自己彼此谐和的关系,从而达到净化人心庄严世界的目的。

佛陀的本怀是关怀众生,关怀人的生存和现实社会的忧苦,慈悲济世,普度众生是佛教的根本精神。佛教徒作为社会大家庭中极其重要的一分子,应该和极投身于国家社会的发展建设,以出世的高尚情怀大力发展佛教利生事业,充分发挥佛教维护国家安定,促进社会发展,提升社会道德,保护生态环境,净化人心的社会作用。

二十世纪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说:“科学是伟大的,但它不够解决人生问题,任何伟大的科学家的贡献,都比不上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佛教教主释迦牟尼”。爱因斯坦的充分肯定,概括了佛教在当代社会的巨大价值。回顾历史,展望现实,我们有充分的现由相信,佛法的力量是巨大的,佛教的作用是巨大的。佛教完全通用够解决当前社会的种种问题,完全能够为众生带来福音。让我们共同努力让菩提之树遍栽人间!



回向:原世间一切众生善行坚固,无有退转




怎样念佛
忆佛念佛
修证问答集
行善积德
修行语录
生活佛法
人生指南
起点关怀
念佛法门
净宗入门
佛学基础知识
佛教知识
佛教旅游
佛教常识问答
佛门礼仪
佛教常识
学佛行仪
素食菜谱
修行精华
净土探究
临终备览
净土十疑论
净土安心法门
净土法门疑难解答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慧律法师谈死亡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大乘无量寿经注解
无量寿经


 
主站:higri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