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孝道



佛教与孝道

作者:佚名 来源:佛学在线

分享到:
枝叶繁盛的树木,扎根于厚实的土地;流水汤汤的江河,溯源于雪岭山脉的蕴藏;乌鸦孝亲反哺,羔羊感恩跪乳,动物尚且懂得回报于亲恩;万物之灵的人类,也从“上代而来,从己而出”的血缘关系中,将人性的真爱与善美发挥到极致,推及宗族、群我,传承了代代的伦理之爱,稳固了人类生活的秩序。
    
中国是一个重视孝道的民族,“父子”,被列为五伦之首;青年守则中有“孝顺为齐家之本”;《孝经》中说:“孝是德之本,依教而生。”显示中国人以“孝”为人格养成,也是伦理道德实践的根源。
   
佛教初传中国,曾受到儒家学者的非难。他们最常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来攻击佛教剃发出家乃不孝之举。事实上,佛教是一个重视孝道的宗教。例如《父母恩重难报经》记载母亲怀胎生产的艰难、危险以及养育儿女的艰辛,因此说:“假使有人,左肩担父,右肩担母,研皮至骨,穿骨至髓,遶须弥山,经百千劫,血流没踝,犹不能报父母深恩。”足见佛教对孝道的重视。

孝与不孝

     
谈到孝顺,一般人以为只要对自己的父母克尽奉养,就是孝顺了。事实上,乌鸟禽畜尚知反哺,奉养父母只是孝顺最基本的一环,除了对父母尽孝之外,更要扩而充之,对宗族尽孝;功成名就,才能光宗耀祖,门庭增辉,使祖先不致蒙羞。甚至进一步扩大孝道的范围,对整个民族尽孝,对一切众生尽孝。
    
儒家的曾子说:如果没有特殊缘故,而随便杀害一只昆虫蚂蚁,就是不孝;没有特殊缘故,随便摘取一花一草,就是不孝。曾子把孝道的层次提升到对动物、植物,乃至对一切众生的爱心,这种无私广被的慈悲仁爱,就是孝顺。曾子能将孝顺诠释得如此圆融,无怪乎日后成为孔子门人中弘扬《孝经》的传人。
    
“孝”的意义是什么呢?所谓“孝”,是爱心的表现,孝是对亲人一种至真感情的流露,孝是人我之间应有的一份责任,孝是人伦之际的一种密切关系,在千百年流离颠沛,迷惘失措的时空里,孝维持了长幼有序,父母子女世代相承的美德,孝是对生命的挚诚感谢,更是无悔无怨的回馈报恩。孝就是与亲与人与生的关系。
     
子女爱亲,当如羔羊跪乳,有极谦恭和睦的心态,让父母顺心适意,弥补他们为养育子女而牺牲奉献的生命时光,抚慰他们为子女承受的辛劳伤痛。因此,孝亲之道,除了尽本分如羔羊跪乳之外,更应该积极学习“乌鸟反哺”,常怀亲恩,亟思还报,才不失为人子之道。所以提倡孝道就是要如何积极去孝养父母,解决老年的孤苦,甚至解决同胞民族之间的老人问题,这才是真正的大孝。
    
过去五代同堂的社会,老人是宝贵的智慧财产,随着时代的易革,家庭结构的改变,同堂的古风逐渐消失,父母子女之间形成了所谓的代沟,甚至于悖逆不孝,不知孝敬父母。佛教有一首诗,道尽了天下父母的慈心,这首诗说:

记得当初我养儿,我儿今又养孙儿;
我儿饿我由他饿,莫教孙儿饿我儿。

    
我们应当多多深思:不孝父母是多么的罪过!孟子曾经提到有五种不孝之罪:
    
荒怠游戏,不知勤奋上进奉养父母,使父母衣食匮乏,是第一不孝。
    
嗜好赌博,贪爱杯中之物,只图自己逸乐,置父母温饱于不顾,是第二不孝。
    
只知护爱妻子儿女,积聚自己的财富,却把父母冷落一旁,无关怀请安之情,不能克尽孝道,是第三不孝。
    
放纵耳目声色的娱乐,沈溺欲望,让父母悬念操心,是第四不孝。
    
好勇斗狠,爱惹事生非,让父母担忧惊怕,使家门不幸,是第五不孝。
    
羔羊尚能跪乳,乌鸦更知报恩,人若不知孝顺父母,进而孝顺国家乃至一切众生,就失去所以为人的尊贵了。

佛教对孝道的看法

    
佛教认为孝可分为三种层次:一般的甘旨奉养父母,使父母免于饥寒,只是小孝;功成名就光宗耀祖,使父母光彩愉悦,是为中孝;引导父母趋向正信,远离烦恼恶道、了生脱死,使宗亲得度,永断三途展转之苦,才是上上大孝。佛教认为克尽孝道,应该注意下面三点:
     孝必须是长期的,而不是一时的
    
孝顺父母应该长期不断,源源不绝的奉养无缺,而不是凭一时情绪的喜恶,偶而给予饮食供养。譬如有人说几年前我曾经买过两罐奶粉孝养父母,不是也尽到孝道了吗?几年前的几罐奶粉供养,如何报答父母的劬劳恩泽?父母以毕生岁月为我们献出一切,最起码我们也应该同等付出回报,不能终身膝下承欢,也应该长期侍奉汤药。
      孝必须是实质的,而不是表面的
     
孝顺父母要在实际上解决父母的需要,使衣食住行没有匮乏,生老病有所倚靠,百年丧葬没有后虑。给予父母心理上的慰藉,精神上的和乐,而不是沽名钓誉,表面功夫,做给世人观看的样版故事。
孝顺必须能全面的,而不是局部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孝顺应该从自己的亲人做起,渐而扩充至社会大众,乃至一切无量无尽的众生。不仅要孝顺自己的父母,更要泽被广大的众生父母,全心全力解决一切有情的烦恼,才是佛教理想中的至孝。
   
《末罗经》上说:“如地积珍宝,上至二十八天,悉以施人,不如供养父母。”以充满天地,乃至二十八天,那么众多的珍宝奇玩来施舍他人,其中的功德都不如供养父母箪瓢之食的功德来得大,供养父母功德的殊胜,由此可以明了。从佛经上对孝道的赞叹、强调,可以确定佛教对孝道思想的重视,只是佛教的孝顺观有别于儒家的注重在家的、世间的孝行完成,佛教主张孝道更应该是出家的、出世的孝心普遍。
   
《梵网经》上说:“孝名为戒,亦名制止。”孝顺生身父母固然是孝,持戒不犯他人,以法制止身心行为,更是对有情众生的孝顺。因此孝的意义,并不限于对今生今世父母的孝思。当然爱由亲始,对于父母的孝顺是人子最基本的伦常纲纪。《大集经》上说:“世若无佛,善事父母,即是事佛。”生逢诸佛涅槃的末法时代,要将父母当作佛陀一般来侍奉尊重,因为父母的生养,我们才能得以保有人身,进而去追求佛陀所诲谕的慧命,人身具足,慧命成就,才能圆满菩提,证得佛道。因此,要侍父母如佛陀,进而事一切众生如如来。

佛教的孝道经证

    
孝道的思想,几千年来深深影响着中国社会,过去为了表扬孝道,在中国历史上,有所谓“二十四孝”的典范;在佛教里,也有许多感人的孝道经典,如有名的《地藏经》、《盂兰盆经》、《父母恩重难报经》,根本就是阐扬孝道的经典。其他的三藏十二部之中,也经常可以看到佛教的孝亲思想。譬如:
   
《心地观经.报恩品》云:“世间凡夫无慧眼,迷于恩处失妙果。五浊恶世诸众生,不悟深恩恒背德。我为开示于四恩,令入正见菩提道。慈父悲母长养恩,一切男女皆安乐;慈父恩高如山王,悲母恩深如大海。若我住世于一劫,说悲母恩不能尽。”又云:“世间悲母孕其子,十月怀胎长受苦,于五欲乐情不着,随时饮食亦同然。昼夜常怀悲愍心,行住坐卧受诸苦,若正诞其胎藏子,如攒锋刃解肢节。迷惑东西不能辨,遍身疼痛无所堪,或因此难而命终,五亲眷属咸悲恼。如是众苦皆由子,忧悲痛切非口宣。若得平复身安乐,如贫获宝喜难量,顾视容颜无厌足,怜念之心不暂舍。母子恩情常若是,出入不离胸臆前,母乳犹如甘露泉,长养及时曾无竭。慈念之恩实难比,鞠育之德亦难量,世间大地称为重,悲母恩重过于彼。世间须弥称为高,悲母恩高过于彼,世间速疾唯猛风,母心一念过于彼。”说明悲母的恩德重于大地,高过须弥。
    
《杂宝藏经》云:“于父母所,少作不善,获大苦报;少作供养,得福无量。当作是学,应勤尽心奉养父母。”揭橥孝顺的福德无量无边,当尽心尽力孝养父母。
   
《未生冤经》云:“夫善之极者,莫大于孝;恶之大者,其唯害亲乎!长幼相事,天当佑之,岂况亲哉!”叙述孝顺者能得诸天护佑。
   
《四十二章经》云:“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亲矣,二亲最神也。”昭示为人子女孝顺父母胜于敬事天地鬼神。
   
《心地观经.报恩品》云:“世间一切善男女,恩重父母如丘山,应当孝敬恒在心,知恩报恩是圣道。若人至心供养佛,复有精勤修孝养,如是二人福无异,二世受报亦无穷。”可见孝养父母的福德与供佛相等。
    
《菩萨睒子经》云:“人有父母,不可不孝,道不可不学。济神离苦,后得无为,皆由慈孝学道所致。”说明慈孝与学道,是成佛的基础。
   
《孝子经》云:“佛告诸沙门:睹世无孝,唯斯为孝耳。能令亲去恶为善,奉持五戒,执三自归,朝奉而暮终者,恩重于亲乳哺之养,无量之惠。若不能以三尊之至,化其亲者,虽为孝养,犹为不孝。”告诫众生:不能化亲,犹为不孝。
   
《父母恩难报经》云:“父母于子,有大增益,乳哺长养,随时将育,四大得成。右肩负父,左肩负母,经历千年,正使便利背上,然无有怨心于父母,此子犹不足报父母恩。若父母无信,教令信,获安隐处;无戒,与戒教授,获安隐处;不闻,使闻教授,获安隐处;悭贫,教令好施,劝乐教授,获安隐处;无智慧,教令黠慧,劝乐教授,获安隐处。”佛陀苦切劝勉大众:引导父母获安隐处,以报亲恩。
   
《本事经》云:“假使有人,一肩荷父,一肩担母,尽其寿量,曾无暂舍,供给衣食,病缘医药,种种所须,犹未能报父母深恩。所以者何?父母于子,恩极深重:所谓产生,慈心乳哺,洗拭将养,令其长大,供给种种资身众具,教示世间所有仪式,心常欲令离苦得乐,曾无暂舍,如影随形。父母于子既有如是所说深恩,当云何报?若彼父母于佛法僧无清净信,其子方便示现、劝导、赞励、庆慰,令生净信。若彼父母无清净戒,其子方便示现、劝导、赞励、庆慰,令其受持清净禁戒。若彼父母无有多闻,其子方便示现、劝导、赞励、庆慰,令其听闻诸佛正法。若彼父母为性悭贪,不乐布施,其子方便示现、劝导、赞励、庆慰,令修胜慧。其子如是,乃名真实报父母恩。”阐述真实报答父母深恩的方法。
   
《五分律》云:“时毕陵伽婆蹉父母贫穷,欲以衣供养,而不敢,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诸比丘:‘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担父,左肩担母,于上大小便利,极世珍奇衣食供养,犹不能报须臾之恩。从今听诸比丘,尽心尽寿供养父母。若不供养,得重罪。’”出家人虽然出家,但是并没有放弃对于父母的供养孝顺。
   
《贤愚经》云:“一时,佛在罗阅只竹园精舍。尔时,世尊而与阿难着衣持钵,入城乞食。时有老翁老母,两目既盲,贫穷孤苦,无止住处,止宿门下。唯有一子,年始七岁,常行乞食,以养父母。得好果菜,其美好者,供养父母;余残酸涩,臭秽恶者,便自食之。尔时,阿难见此小儿虽为年小,恭敬孝顺,心怀爱念。佛乞食已,还到精舍。
“尔时,世尊为诸大众演说经法。阿难于时长跪叉手,前白佛言:‘向与世尊入城分卫,见一小儿慈心孝顺,共盲父母住城门下,东西乞食。所得之物,饮食菜果,其美好者,先以供养其老父母;破败臭秽,极不好者,便自食之。日日如是,其可爱敬。’佛语阿难:‘出家在家,慈心孝顺供养父母,计其功德,殊胜难量。所以者何?我自忆念过去世时,慈心孝顺供养父母,乃至身肉济救父母危急之厄。以是功德,上为天帝,下为圣主,乃至成佛,三界特尊,皆由是福。’”演述受人敬重者,皆由孝德所致。
   
《睒子经》云:“佛告阿难:‘吾前世为子仁孝,为君慈育,为民奉敬,自致成为三界尊。”说明佛陀由仁孝故,成三界之尊。
   
《分别经》云:“父母世世放舍,使我学道。累劫精进,今成得佛,皆是父母之恩。人欲学道,不可不精进孝顺。”陈述众生一切成就,皆来自父母的恩德,因此,为人子女者,必须精进孝顺。
   
《盂兰盆经》云:“善男子!若有比丘、比丘尼、国王、太子、王子、大臣、宰相、三公、百官、万民、庶人,行孝慈者,皆应为所生现在父母、过去七世父母,于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饮食安盂兰盆中,施十方自恣僧。愿使现在父母寿命百年无病,无一切苦恼之患;乃至七世父母离饿鬼苦,得生天人中,福乐无极。佛告诸善男子善女人: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当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乃至七世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教导后世众生作盂兰盆报答父母养育慈爱之恩。
从佛陀的教诲中,不难看出佛教对于孝道的重视,佛陀不仅教育弟子们要孝顺当世父母,更要孝顺七世父母,乃至一切众生父母,佛陀本身多生多世更是孝道的实践者。《涅槃经》说释迦牟尼佛之所以能够修得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金刚之身,是因为佛陀于无量阿僧只劫之中,恭敬三宝,孝养父母,因此今世才能感得如此殊胜的果报。经上更说:“若有男女依母教,承顺颜色不相违,一切灾难尽消除,诸天拥护常安乐。”孝顺父母,不仅今世可以免除灾难,为天人所护念爱敬,更可为来生种下圆满佛道的因缘,怎么能够不欣喜去力行实践呢?更何况孝亲敬亲,本来就是基本的人伦之道,人道若有亏损,妄想佛道有成,实在是痴人说梦,愚昧颠倒!

佛门中的大孝行为

     大孝释迦尊
    
佛陀不但教育弟子们要孝顺父母,本身更是孝道的实践者。
    
佛陀的父亲净饭王去世了,出殡时佛陀也参加了诸位王子抬棺的行列,亲自为父王抬扶棺木。佛陀为了报答母后摩耶夫人的生育之恩,特地以神通到忉利天宫为母亲说法三个月。佛陀为了感激姨母大爱道夫人的抚养恩惠,广开方便慈悲法门,允许五百位释迦种族的女众出家,佛教终于有了比丘尼的教团。佛陀为了成就目犍连尊者救母于倒悬的孝心,宣说《盂兰盆经》,为后世弟子辟出一条孝亲的法门捷径。
     历代高僧的孝道
    
中国历代高僧也有不少感人的孝亲事迹:隋朝的敬脱法师一头担荷母亲,一头挑负经典,云游四海,随缘度众。南朝齐道纪法师一面躬亲侍奉母亲衣着饮食、大小便利,一面乐说佛法不倦,有人要代为照顾他的母亲,道纪法师却婉拒说:“生养我的母亲应该由我亲自来孝顺,怎么好麻烦他人代劳呢?”他的孝行因此感化不少的道俗信众。唐朝的子邻法师由于母亲不信三宝,死堕恶道,子邻法师于是悲泣礼拜阿育王塔,终于使母亲得生忉利天宫。唐睦州陈尊宿在黄檗禅师那儿开悟,后来住在开元寺,自己织作蒲鞋,卖给过路行人,以所得薄财奉养年老的母亲,因此人人都称他为陈蒲鞋。出家人虽然割爱辞亲,但是出家人对于赐予人身的父母,更能感念他们的恩德,因此出家人的孝亲反而超越一般的世人。“永怀亲恩,今生有缘今生度;本无罪性,此心能造此心消。”是佛门中对于出家
弟子的警策诲训。

 佛光山对孝道的实践

     孝道的实践
    
佛光山致力推动人间佛教,对于上千位的出家弟子、入道的在家师姑、教士,除了注重教育,充实内学,增长道心,致力弘法度众外,常住也设立具体办法,鼓励徒众对俗家父母尽孝道。例如:父母亲大寿时,常住会准备礼金、寿礼,以便弟子返家祝寿,略尽心意;若父母年事渐大,乏人扶养,本山有佛光精舍,可让弟子就近照顾;父母亲属往生,依其家庭状况给予丧葬佛事的协助;本山的万寿园更提供有龛位以奉安父母亲属灵骨。
    
跟随我出家学道的青年弟子们,他们的父母到了佛光山,我总是竭尽热诚招待他们,弟子们就说:“师父!您事情忙,我们的父母由自己来招呼就好了,怎好劳动您!”我总是回答:“不要紧!我出来已经数十年了,离开了父母、师父,孑然一身到了台湾,有家难归,有亲难孝,你们的父母等于我的父母,分一点让我照顾,尽尽我的心意。”佛教并不是说出了家就不要父母,不重视人间的伦理关系,而是要由孝顺自己的父母,扩而孝顺众生的父母;从今生的父母,而推及过去多生的父母。
    
一九九三年二月十日,佛光山首次举行“佛光亲属会”,藉由亲属联谊活动,让徒众的父母前来了解本山宗风、弘法度众的主旨,以及如何利益社会、回馈大众,也让父母亲属进一步肯定自己子女出家修行的功德与意义。
    
渐渐地,许多原来反对子女出家的父母、亲人,经过这些活动的参与后,从最初的对立、默然,到后来成为护法,不仅把对子女的爱扩大为对众生的爱,也种下了自己得度的因缘。
孝亲的典范
    
佛光山徒众中,也有许多孝行感人的事迹,例如:现任美国西来寺住持暨国际佛光会世界总会秘书长的慈容法师,四十年前,当一般民众对佛教还普遍缺乏正信时,毅然选择出家,投入弘法利生的事业,全家人非常不以为然,尤其她的大哥说:“在佛门里,一无用处!你出家后,不准再过问家里的事。”多年后,慈容法师的母亲年老卧病在床,儿女们散居在各地,无法尽到照顾的责任,只有慈容法师将母亲迎到寺院奉养,亲侍汤药,直到母亲终老。最后,家人终于认同:“我们家十一个兄弟姐妹,只有你最有用。”后来,不仅度了妹妹依来法师出家,其他兄弟也成为佛门虔诚的謢法信徒。依程法师将病笃的父亲迎到佛光精舍全心照顾,十数年如一日,心甘情愿地孝养,直到父亲安然往生。她的孝行事迹,还曾得到“孝亲奖”。
    
佛法不离世间法,佛光山认为:“出家”并不是离家或弃家,对俗家父母本应尽孝,期许自己精进修行度众,道业有成,让父母、亲人得度,方名为真正大孝,所谓“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就是这个道理。
   
《杂宝藏经》说:如果你希望梵天、帝释、诸佛菩萨常住家中庇佑你,只要孝顺敬养父母,诸佛圣贤就会常在左右。
    
所谓“百善孝为先”,行孝不仅是人天善业,《大般涅槃经》说:“菩萨摩诃萨过去无量阿僧只劫中,因恭敬父母,所以得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金刚之身。”孝顺是长期不断的奉养,而不是一时兴起地随着喜恶情绪照顾;是实质的解决父母所需,让他们身、心皆有所依,而不是表面的衣食无缺而已;而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更是全面地从孝顺自己的亲人,乃至无量众生,而非局限于今生的父母。是以,吾人应以“孝心为佛心”、“孝行为佛行”,孝顺现世父母,进德修业,利益众生,回向一切众生。若能实践佛教的孝道思想,相信人心必能和顺,家庭必能幸福,社会也能安和乐利。



回向:原世间一切众生善行坚固,无有退转




怎样念佛
忆佛念佛
修证问答集
行善积德
修行语录
生活佛法
人生指南
起点关怀
念佛法门
净宗入门
佛学基础知识
佛教知识
佛教旅游
佛教常识问答
佛门礼仪
佛教常识
学佛行仪
素食菜谱
修行精华
净土探究
临终备览
净土十疑论
净土安心法门
净土法门疑难解答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慧律法师谈死亡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大乘无量寿经注解
无量寿经


 
主站:higri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