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寺:古寺连闽台 山门分开两世界



龙山寺:古寺连闽台 山门分开两世界

作者:佚名 来源:佛学在线

龙山寺(图片来源:东南网 摄影:欧阳霆、秦越)

龙山寺,古称“天竺寺”,又名“普现殿”,俗称“观音殿”,是泉南著名的千年古刹。千年风云变幻,龙山寺的时间仿佛凝固了,朱檐红墙,飞檐重叠,与周围陆续建起的现代楼房相比,却也不显突兀,是这尘世喧嚣中的一片“静土”。

龙山寺(图片来源:东南网 摄影:欧阳霆、秦越)

一道门隔出两个世界

来到安海型厝村北,走进一条昏暗不宽的小巷,两侧是各种店面,有卖水果的,有卖杂货的,也有给人算命的,喧闹而有序。巷子不长,走到尽头便是龙山寺的外围门,抬头一看,门眉顶嵌有横写楷书“极乐国土”石刻,而外围门内顶上方则书有“大千世界”四字。一道门隔出了两个世界。

龙山寺是香火庙,几乎每一天都香火鼎盛。在龙山寺的金刚殿、东西廊庑、天坛、圆通宝殿等都是拿着香在拜拜的信众,他们庄重而虔诚地祈求心愿。大殿内梵音袅袅,一些居士正在听课。龙山寺的僧人说,每天清晨四点半他们就要起床诵经弘法,而每天也有一两百个居士早早地来做早课。

大殿内供奉着千手千眼观音,肃穆清静。千手千眼观音通高4.2米,宽2.5米,身披莲服,两脚微露,跣足立于石雕莲台之上。头戴花冠,冠正中雕一坐佛,上雕众多小佛首,叠作帽状。眉清目秀,耳大嘴小,面丰头圆,显得庄严慈祥。两主手戴镯,垂弯合十于胸前,双侧向上和向前旁生一千零八只手,每只手的掌心都精雕着一只慧眼,手上分别拿着法器、钟鼓书卷、珠宝、花果、乐器等多种多样的物品,姿态各异,形状不一。又塑善财龙女分列于左右,再塑文殊、普贤、护法诸天于两旁。

全国各地寺院供奉的千手千眼观音形象,一般是四十手眼或四十八手眼代表千手千眼,而龙山寺供奉的千手千眼观音则是一千零八手眼。

千手千眼观音令人啧啧称奇,堪称一绝。而要说“绝”,不得不提到圆通宝殿前的蟠龙石柱。蟠龙石柱共一对,以辉绿岩透雕,呈八角形,左右相峙。两条蟠龙绕柱俯冲而下,头部却昂然翻腾而上,势若翻江倒海,神采飞扬,栩栩如生。鳞甲片片,巨爪劲锐,威武逼人。龙身周围镌刻仙翁、神童驾云盘桓而上,把蟠龙衬托得硕大传神。更称奇的是龙爪抓珠,一双鳞甲相间的龙爪,聚神合拱,分别捧出同一大小石质的一罄一鼓,用细铁条轻敲,罄显罄音,鼓传鼓声,工艺高超,形象逼真,是闽南石雕艺术的绝伦精品,列全国古刹四大龙柱之一。

在寺前墙的两旁有重檐攒顶两层楼阁式的钟楼、鼓楼各一座,现存建筑是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重建的。钟楼楼亭顶端悬着一只千斤重的古铜钟。铜钟上镂镌简单图案,腰身铸着“安平镇龙山禅寺长鸣钟”。鼓楼立于寺右侧,与钟楼对峙。楼亭上端装有鼓架,大鼓放于架上。鼓面由牛皮制成,一面书写“法轮常转”,一面书写“佛日生辉”。在晨钟暮鼓中,龙山寺的僧众们度过了平静有序的一天又一天。

在龙山寺内漫步,殿堂内外随处可见石柱、石墙、匾额镌錾着的历代名人高僧墨宝。殿前广场墙上嵌着一块“龙山宝地”大石碑,是明万历进士苏琰所书,为龙山寺最大的石雕文字。殿内有宋代理学家朱熹所书的“普现殿”匾额,有明代大书法家、大学士张瑞图所书的“通身手眼”巨匾,有清代进士、翰林庄俊元的楷、草、隶、篆四体楹联,有近代高僧、艺术大师弘一法师的篆书“绍隆佛禅”匾额等,不胜枚举。这些书法或刚健遒劲,或古朴端正,或气势磅礴,或飘逸豪放,各放异彩。

龙山寺(图片来源:东南网 摄影:欧阳霆、秦越)

一棵樟木做出镇寺之宝

关于安海龙山寺的始建年代,说法不一,但都离不开一个传说。《泉州府志》载:“安海龙山寺不知所始。”《晋江县志》载:“安海龙山寺在八都安平,古称普现殿,以大樟树雕千手眼佛祖祀之,座下树根石井尚存,隋皇泰年间建。明天启间苏琰重修,书‘龙山宝地’勒石于山间。”相传隋开皇(581-600)年间(一说为东汉永平年间),天竺僧人一粒沙来到安平,看到有一棵巨大的樟树浓荫盖地,夜发祥光,形似千手千眼佛。他认为这是一棵异树神木,于是请工匠把它雕成一尊千手千眼观音菩萨。

历史沧桑变幻,而龙山寺也几经变迁。顺治十八年(1661),清廷为禁绝郑成功与安海一带人民往来,禁海迁界,“滨海梵宫灰烬,惟龙山寺岿然独存”。因此,龙山寺的千手千眼观音被誉为“镇国佛”。康熙二十三年(1684)复界后,靖海侯施琅捐资整修,“鼎建山门,壮其旧观”。康熙五十七年(1718)扩旧增新。道光十五年(1835)住持僧然信募捐重修。同治十二年(1873)正月二十六又动工大修,至光绪五年(1879)告竣……

1980年,龙山寺重开,海内外华侨慷慨捐资,住持僧开慈禅师苦心经营,耗资百余万元,历经十年重修,并重塑主佛千手千眼金身,使千年古刹重现旧日辉煌。1983年,安海龙山寺被列入全国汉传重点佛教寺院,在泉州市仅开元寺和龙山寺两座。

龙山寺现存千手千眼观音、大鼓一个、大门一副,皆为整木(樟木)做成的。它们与一对蟠龙石柱,共为龙山寺镇寺之物。龙山寺的僧人告诉我们,传说千年古樟的一部分做成了千手千眼观音,而古樟的中间部分做成了每扇长2.6米、宽1.1米的大门,古樟的尾端则掏空制成直径1米多的大鼓。在清朝朱溎撰写的《安海镇龙山寺重兴碑记》中就写道:“……即化树为旃檀千手千眼佛祖像,而以其余为门,为鼓,迄今千余年,色相庄严如昔也。”

龙山寺(图片来源:东南网 摄影:欧阳霆、秦越)

一座古寺牵连闽台深情

龙山寺保留至今,它的建筑风格对后人研究古代建筑、古代木雕艺术及闽南地方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而众所周知,在宝岛台湾也有龙山寺,是由安海龙山寺分香过去的,因此龙山寺促进了闽台之间的民间交流,对研究闽台文化也存在重要的价值。

如今,在台湾共有400多座龙山寺,其中最有名的是鹿港龙山寺和台北艋舺龙山寺,它们与安海龙山寺的关系较密切。在台北艋舺龙山寺内,还雕有一副楹联:“分南海支流派接安平普渡慈航超万劫,占东瀛胜地灵钟文甲重修宝刹辟三摩”,可见该寺分灵于晋江,是安海龙山寺的支流。

鹿港龙山寺是台湾最古老的龙山寺。据安海《龙山祖庭释氏传灯录续辑》记载,清顺治十年(1653年),龙山寺僧人肇善塑了一尊观音像,想到普陀山朝圣,不料船在海上遇风失控,漂至台湾鹿港,于是就地草创鹿港龙山寺。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肇善率领百余名僧俗弟子,回安海龙山寺谒祖进香,恭迎观音像分灵鹿港。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晋江移民陈邦光发起扩建鹿港龙山寺。整座庙宇的布局和建筑工样完全仿效安海龙山寺,并由闽南能工巧匠负责施工,直接从晋江运去杉木和红砖,历时30多年才建成。有趣的是,鹿港龙山寺平面布局为坐东向西,以地形看并无按常理背山面水而建,据说之所以选择这样的朝向,为的是面向晋江的祖庙。

龙山寺的僧人介绍,安海龙山寺圆通宝殿的蟠龙石柱,在鹿港龙山寺也有,据说是泉州工匠做的,但他对柱子工艺要求高,只做出了三根,“两根立在我们的安海龙山寺,另外一根就在鹿港龙山寺。”

相同的信仰,相似的风俗人情,让闽台两地人们的关系更加密切。龙山寺的僧人说,他们将开展一系列对外交流活动,这些活动包括佛学、民间习俗、佛教文化等交流,而台湾佛教界与乡亲是最主要的交流对象。

龙山寺(图片来源:东南网 摄影:欧阳霆、秦越)



回向:原世间一切众生亲近善知识,无有疲厌




怎样念佛
忆佛念佛
修证问答集
行善积德
修行语录
生活佛法
人生指南
起点关怀
念佛法门
净宗入门
佛学基础知识
佛教知识
佛教旅游
佛教常识问答
佛门礼仪
佛教常识
学佛行仪
素食菜谱
修行精华
净土探究
临终备览
净土十疑论
净土安心法门
净土法门疑难解答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慧律法师谈死亡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大乘无量寿经注解
无量寿经


 
主站:higri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