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终极关怀(后事的处理)



生命的终极关怀(后事的处理)

作者:佚名 来源:佛学在线

第二章、后事处理

 
   
儒家亚圣孟子说:‘生死事大。’其意是说生死乃是吾人一生最重大的事。不论帝王将相或贩夫走卒,既生为人,任谁也难逃生老病死,故解决生死大事,乃是人生必修课业。但大部分人穷其一生,都在五欲六尘中追逐,极少有人为死后之解脱预做准备,无怪乎古德叹言:‘举世皆从忙里过,谁人肯向死前修。’对此迷茫一生、庸碌一世的亡者,更应正确的处理其后事,才能助其解脱生死,超越六道,往生西方,圆成菩提。
 
   
后事之处理,所重乃安顿亡灵之神识,得以安身立命,圆满归宿;一切施为,皆为达此目的。色身之处置,反而其次,盖神识不生不灭,六道轮回,改形换身,随业现相罢了。今人每遇亲人往生,则费心处理其遗体,反倒忽视其神识之安顿,此乃肇因固执管见,随顺恶习陋规,不知佛法利益故,致使颠倒错乱,贻误亡亲。
 
  
后事的处理方式,因时代、地域、信仰、民情,各有不同,差异很大。或有繁文缛节,依照古例;或有简约朴素,一切从简;或有盲从风俗,毫无意义;或有依其信仰,遵行仪规等等,不一而足。安葬方式则大略不出土葬与火葬,近年由于环保意识提升,佛法普及,民智大开,火葬渐有取代土葬之势。
 
  
一般而言,台湾北部因地狭人稠,大厦林立,故通常亡者遗体停放殡仪馆,灵位则设在自家,出殡时再到殡仪馆举行,安葬则以火化居多。中南部则因环境许可,后事大多在自宅办理,佛事、出殡等事,则在门前马路搭棚为之。故本章以后者火葬为原则,作丧葬礼仪之简介。
 
  
一般世人,家中有人病重垂危,家属即立刻为其净身更衣,悲痛哭泣;一但断气,则手忙脚乱,不知所措,赶紧找来葬仪社料理丧事,而葬仪社大都延请道士诵经持咒、念祈祷文。家属则依习俗焚烧冥币纸钱,做法事时,甚至烧化纸糊的汽车、洋房、家电用品、奴仆佣人等,后来更有烧化纸糊的飞机、轮船、银票,内政部民政司更为亡灵发行了‘阴间信用卡’。这些做法,只是具有象征意义罢了,对亡灵并无实质的利益。
 
  
总之,世人大多在世情场面,力求虚华以图孝名的多;求佛法实益,利济亡亲得生净土的少。孝眷如能摒弃凡情俗见、陋习恶风,遵依佛制,如理如法的处理后事,必能帮助亡亲超脱三界,神登净域。以下就佛教之丧葬礼仪,分为临终、死亡、守灵、超荐、入殓、出殡、火化、安灵、进塔、作七、除灵、合炉等十二节,概略述之:
 
第一节、临终
 
  
一般世人,未寒必先谋衣,未饥必先谋食,畏疾病则备良药,畏昏黑则备灯烛,以至种种切身之事,莫不预为,独于死后之事,漠不关心。故有智之人,应对生死大事,神识归处,预先筹备,方不致临终追悔。《朱子治家格言》云:‘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治家小事尚且未雨绸缪,生死大事岂可临渴掘井?临终乃是一生最重要之时刻,为上生净土或下堕六道之关键,因此,必须遵依佛制,如法处置,如理以对。
 
   
人体由地、水、火、风四种元素组成,肌肉、骨骼属地,血液、津液属水,体温属火,呼吸属风。命终之际,四大分散,功能全失。地大分解时,心识错乱,顿感窒闷逼迫;水大分解时,呼吸急促,顿感寒热交替;火大分解时,筋骨僵硬,顿感烈火焚身;风大分解时,呼长吸短,顿感烈风吹刮。此时,神识昏昧,不辨善恶;耳目如盖,无有见闻;众苦交煎,痛不可言。故凡遇亲人病危临终,家属宜妥善处理,减轻其苦,助其安详辞世,往生佛国。此不但死者得利,生者也获益,可谓冥阳两利。处理要点如下:
 
一、若因生病而死,可依下列方法处理:
 
[1]病者饮食应以素斋清淡为主,愈濒临死亡,饮食宜愈减少。家属亦应素食,来探视之亲友,若食腥膻、酒肉、五辛,勿令接近病者,以免病者忘失正念,鬼神交乱,病人狂死,堕三恶道。
 
[2]病者宜事先预立遗嘱(如附件四),使子女处理后事时有所依循;若病者尚能言语,眷属应询问请示,不可避讳,贻误大事,徒增争端。尤其眷属人多,宗教信仰不同时,更须事先交代。
 
[3]应于病者意识清醒时,鼓励其聆听弥陀本愿妙法,体会六字名号救度意义,使其安心自在面对死亡;故应准备随身听、干电池、讲经录音带,请与其相应之人,劝其一心念佛,求生西方,最为理想。
 
[4]眷属切莫与病者闲谈杂话,令其心念散乱,忘失佛号;亦勿悲哀喧哗;更勿柔软爱语,世情牵缠,恩爱纠葛,妨碍其生西正念。
 
[5]劝慰病者正视死亡之现实,设想死后之归处,放下万缘,一心念佛;在其视线听力可及之处,安置佛像、念佛机,令其眼瞻佛像、耳闻佛号、心缘佛境。
 
[6]临终时,病者或坐或立,或躺或卧,姿势应以其感觉最舒适为主。若病者久未断气,长时卧床,在不使其痛苦原则下,应适时为其翻身,活络筋骨。
 
[7]临终时,不可急于为病者沐浴更衣,以不搬动其身体为原则,应尽量让其安详地善终;若已昏迷,纵有大小便失禁,以致便溺沾身,也需等断气后廿四小时,方可洗沐擦拭,以免增其痛苦。
 
[8]适时的判断病者是否临终,将有助于正确的处理。一般人临终时,容易出现以下现象:(1)瞳孔散乱无神。(2)心跳气息微弱。(3)脉搏跳动急促。(4)精神萎靡不振。(5)脸色苍白失色。(6)神情依依难舍。(7)急欲交代遗言。(8)进入昏睡状态。(9)或清醒或昏迷。(10)耳垂逐渐萎缩。(11)大小便溺失禁。(12)呼吸不规则渐次困难。(13)皮肤嘴唇发绀。(14)手脚冰冷口吐白沬。(15)缺氧产生痉挛。(16)不明发烧出汗。(17)躺卧坐立不安。(18)病人自知说出。(19)指甲内血流难回。(20)眼耳渐失视听能力。(21)无法或拒绝饮食。(22)大拇指内侧肌肉萎缩。(23)肌肉组织腐败产生臭味。(24)血液循环变慢体温降低。(25)濒死喉声嘎嘎作响。(26)口腔干燥吞咽困难。(27)冤亲债主现前、惊慌、害怕、不安、焦虑、痛苦、吼叫等情绪出现。以上临终现象之出现,或一或多,或隐或显,因人而异,并非全部显现,方为临终;大体而言,出现愈多,表示愈濒临死亡。
 
[9]病者若已病入膏肓,回天乏术,希望安详舍报,不愿临终急救,本人应签署‘不施行心肺复苏术同意书’(如附件五),以令医护人员遵行,盖此书具有医疗及法律效力。病者若意识昏迷,无法表达,家属则应事先与院方商讨签署‘不施行心肺复苏术同意书’(如附件六),切勿急救或使用复苏器,以免徒增痛苦。
 
[10]医生宣布药石罔效时,家属应当机立断,立即办理出院,让病者及早回家,不可急救;并避免在医院断气,让病者于自己家中逝世,较为安适自在,且便于助念,也符合大部分人愿意死在自宅的观念。
 
[11]病者若在医院断气,不宜马上送进太平间、冷冻库,或用白布裹身、或穿衣物;应立即送进助念室,盖上往生被、点上金光明沙、一心念佛。医院若无助念室,或可商借医院附设之佛堂;若无佛堂,应商请院方允许助念八小时后再出院,或可善巧借故拖延时间。若不能如愿办到,送回家时,边移动遗体边念佛。
 
[12]病者若在医院断气,家属有意将遗体运返家中处理,应尽速通知院方安排救护车接送,切记!不可通知葬仪社,也不可让院方通知葬仪社(许多医院与葬仪社均有签约配合),以免衍生诸多麻烦,影响家属念佛。盖未学佛之大多数葬仪社从业人员,为方便行事,常不顾亡者神识得脱、痛苦与否?不愿遗体停放过久,产生尸臭或其他变化,故常有干扰念佛,影响正确处理之举。
 
[13]家属若请莲友饬终关怀,开示助念病者,切勿同时邀请外道巫师、道士、乩童、神父、牧师、修女、教士、道亲、灵媒等,混杂其间,以免知见不同,处理各异,或起争论,妨碍病者正念。
 
[14]切记!病者未断气前,趁早送回家。同时立即通知家人或莲友,家中大厅先行打扫干净,俗称‘拚厅’。预先摆设安置,就绪一切,以便病者回家,即能安顿,马上助念。
 
   
摆设方法:空出客厅,以五张同高的板凳,安置四方及中间,上放六尺长四尺宽床板,铺上垫被,安放病者平生所睡之枕头、棉被;床板四方摆设四色莲花灯,红、黄在头部,青、白在脚下;并预备二组延长线。若天气炎热,家中没冷气,应尽速准备大冰块、电扇,以降低室温,延缓遗体腐坏。
 
  
设置佛堂:四方桌子一张,上铺黄布,供西方三圣像,方位以病者能见为原则,不拘何方,供佛之处便是西方故。另备阿弥陀佛接引像,安慰开示病者时,令其瞻仰孺慕。供佛之物,备卧香炉一个、莲花灯一对、沉香一包、鲜花两束、四果一盘、清水一杯等。
 
  
备妥物品:佛像、念佛机、莲花灯、往生被、金光明沙、助念通告、回向文、卧香炉、鲜花、水果、清水、沉香、桌子、椅子、延长线。
 
二、若因车祸、灾难而死,可依下列方法处理:
 
[1]迅速报警处理,不可随意破坏现场,伤者应迅速送医急救;若伤重垂危,应立即回家,回家时处置方法同前。
 
[2]若当场亡故,不可送医再作无谓急救,应立即请法医验尸后送回家(不可依俗忌讳横死者入家门办丧),此时念佛开示,尤以安慰死者,开晓无常理趣,令生正念为要。
 
[3]为应不时之需,平常家中应预备念佛机、往生被、金光明沙、引磬、佛像、莲友电话。
 
临终法语:
 
往生一路平生决  今日何论死与生  莲花界里不贪乐
 还来娑婆度群萌
此身不向今生度  更待何生度此身  万古是非浑短梦
 一句弥陀作大舟
积金万两空白首  争名夺利是虚浮  算来万般浑是梦
 无如急早念弥陀
早知生死原有路  唯有念佛上西天  红尘世事都别了
 一心佛前念弥陀

 

 信愿法师
 



回向:原世间一切众生善行坚固,无有退转




怎样念佛
忆佛念佛
修证问答集
行善积德
修行语录
生活佛法
人生指南
起点关怀
念佛法门
净宗入门
佛学基础知识
佛教知识
佛教旅游
佛教常识问答
佛门礼仪
佛教常识
学佛行仪
素食菜谱
修行精华
净土探究
临终备览
净土十疑论
净土安心法门
净土法门疑难解答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慧律法师谈死亡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大乘无量寿经注解
无量寿经


 
主站:higri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