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的“商人信佛热”现象



当代中国的“商人信佛热”现象

作者:佚名 来源:佛学在线

  
在海航集团大厦,走进大堂正中央就可以看见一尊很大的木雕佛像,传言海航所有工作人员的胸牌都是专门找名刹高僧开过光的。而海航董事长陈峰也喜欢阅读佛家经典,他办企业的宗旨“精进人生,造福众生”就是从佛典中演绎而来。佛法教义推崇“慈”和“悲”,主张“自利、利他”。他每天用蝇头小楷书写心得体会,起名《参禅随笔》。陈峰自己说过,每到夜深人静,便参禅入定,遁入空灵。他说自己是“晚上出世、白天入世”。不过白天他也喜欢盘腿打坐,有海航人士透露,甚至在飞机上也不例外。而日常,陈峰也经常会找同事们与自己一块打坐。

  
凤凰卫视董事长刘长乐也是个著名的佛商,路过有佛寺的地方他都要礼拜,功德箱前总要捐些钱。他曾投资创立了一个佛教文化数据库,用电脑把所有佛教文化的信息储存起来。此举得到了中国佛协会会长赵朴初的赞誉。

  
在青岛双星总部,意想不到的是迎面矗立着一尊大弥勒佛像。面对各界非议,双星集团总裁汪海是这样解释的:让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都能为双星所吸纳。双星的员工大多来自于落后地区,文化水平不高,他们到工厂就是打工赚钱,还不太容易接受“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之类的教育。所以汪海就提出“干好产品质量就是最大的行善积德”,一下子把企业领导与员工的心愿统一起来了,双星产品合格率达到99.99%以上。他还说:“佛教里蕴藏着优秀的思想文化,如它提倡的道德、觉悟、敬业等精神就很适用于现代企业管理。佛教宣扬的‘普度众生’与我们提倡的‘为人民服务’有共通之处。

  
商人信佛学佛,这绝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为数不少的企业家有着宗教信仰或者对宗教文化感兴趣,他们或虔诚信仰,或以之修身,或用之企业经营,且大多成绩斐然。

                  
 在商业经营和佛教理念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一种需求和关联?

                                       
信佛的缘由

   
香港佛教联合会常务董事杨钊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作为上市公司旭日集团的董事长,他在驰骋于商界的同时,大力支持许多佛教活动。对于办企业,他显得轻描淡写,未有多提,却很乐意与记者分享自己皈依佛教的心路历程以及多年来平和与富足的精神收获。因为年轻时的勤奋努力与经营牛仔裤生意有道,杨钊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已赢得“裤王”美誉。那时才二十多岁,事业有成,正是春风得意马蹄疾,然而,对人生旅途的迷惘感即随之而来。杨钊坦言,若以金钱衡量物质生活,那时所拥有的财富够一家人受用一世。但是,人来到世上是否只为有三餐一宿的温饱生活?若是继续赚更多的财富,求取更大的名和利,真正能用到自己的身上的又有多少?辛苦工作,劳心劳力又劳神的目的是什么?在他事业开始有成就的时候,他就不断地在思考这些问题,并且试图从身边的亲友中寻求答案,有人建议他尝试从宗教信仰中去追寻答案。

 

  
“我用了数年时间去了解各主要宗教的教义精神”,有一次,虔诚信佛的叔父给了他两本阐论佛教教义的专著——《佛教真面目》及《佛教要论》,在用心阅读后,他从中领悟到佛家度一切众生,帮助众生去除烦恼的慈悲心。“继续赚取更多的财富或许对自己并不需要,但还有许多人有需要,我可以更好地利用金钱去帮助有需要的人。”年轻的杨钊从佛家教义中悟出助人为善,感受到佛陀发愿普度众生的慈悲心。“既然我有助人的微力,何不以己之力帮助别人?”

  
随着对佛家思想,佛教精神的认识及体会日深,杨钊将度人向善,助人即助己的理论付诸实践,成为自己的人生信仰,亦成为他丰足的精神财富。他于1981年正式皈依佛门,并大力支持香港佛教界的许多慈善活动,例如医院、学校、老人院等。“众生平等,就不应该有斗争,佛教最重因果,不断争斗之下,只会应了中国先贤总结出的言简意赅的那句老话:冤冤相报何时了。”他从自己的体会出发,不同人斗争,首先不要自己同自己斗争,才能达到内心平和,不会时时对周遭环境不满意:一切从平和出发,自然能创造出和平的生活环境。

  
杨钊的兄弟杨勋也信仰佛教,杨勋是真维斯国际(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长,旭升集团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国内的一些品牌长期以来只注重经济效益,忽略了社会效益问题,这是需要调整的。”

  
真维斯有限公司与其他名牌企业不同之处很明显的是不做广告,而是进行社会公益活动、捐助慈善事业等以回馈社会。杨勋认为这些活动收到了许多意外的效果,对于真维斯这个品牌效应产生了很大作用。当然,这些做法与他的个人信仰是有极大关系的。杨勋14年前就皈依佛门,成为佛教徒,坚持不吃肉食。他相信因果报应,所以积极从事慈善活动,也对运气这类东西有特别的感触。杨勋与现代很多企业家对佛的信仰是不同的。由于功利思想在市场经济中的极大发展,很多企业家抱着守财的观念,以“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面对宗教。他们也拜神求佛,但只是将此作为工具,而没有从内心接受佛法理念。

                                   
佛教理念与企业经营

  
现代人喜欢把商场比作战场。既是战场,必定硝烟弥漫,你死我活。于是,整天与人勾心斗角,学狡猾、斗心眼、使毒计。倘若长期处在这种高压环境中,必然心情紧张、疲劳、烦躁,哪里还能享受生命内在的自在、喜悦和安祥?如此引申开来,不仅商场如战场,更有情场如战场、考学如战场、晋升如战场……人世间,岂不是处处战火纷飞,永无宁日?

  
以商场如战场的心态来经商,不论客观上是赚钱还是亏本,都绝不能算作赢家。因为他已把人生本应享有的自在、喜悦、安祥输了进去。而这个成本,是我们赚回再多的钱也无法弥补的。就像我们把一生享用不尽的自家宝藏投资出去,却只换得刚够十年、一年使用的衣食,值得吗?所以,我们不要只看自己眼前得到了什么,还要看自己为此失去了什么。切莫在不经意间,做了人生最大的输家。就像明珠弹雀那样,在得到麻雀后,才知道,自己失去的价值,远远超过所得的这一点点。

 

  
如果经商赚钱不能增加人生的幸福感,那赚到的钱又有什么用呢?钱可以买到衣食,但买不到满足;钱可以买到药品,但买不到健康;钱可以买到娱乐,但买不到快乐;钱可以买到环境,但买不到欣赏、享受环境的心情。在这个世间,凡是钱可以买到的一切,无论多么昂贵,都是有价的,也是无法永远拥有的。我们一无所有地来到世间,几十年后,还是两手空空地离去。在此过程中得到的一切,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哪一样,是我们可以带到来生的?唯有那些无法买到的,才是人生最可珍贵的无价之宝,是任何人无法从我们身上夺走,也无法直接给予的无价之宝。

 

  
无论经营什么企业,都可以在利益自己的同时,利益他人,利益社会。事实上,也唯有切合社会民众的实际需求,企业才有不断生长的空间和土壤。这种需求越长久、越稳定,企业的生命力才能越旺盛。作为一个企业,如果真正将这种需求放在首位,本着与众生广结善缘的宗旨,同时在技术质量上严格把关,那么,即使不去有心竞争,也必定能将企业办好,也必定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佛法认为,世间一切都离不开因缘因果的法则。有好的因,必有好的果;有真心的付出,必有丰厚的回报。同样,若以商场如战场的心态去经营。这个因,也必定使我们四面树敌,处处碰壁,陷入争斗不休乃至互相残杀的战场。即使在争斗中暂时领先,也很可能为自己树立了更多的竞争对手,更要时时面临潜在的威胁,不敢有一刻放松。那样的人生,何其辛苦?

  
那么,佛法又能为企业经营者带来什么样的启迪呢?首先,佛法能帮助我们认识到,什么才是人生真正的幸福。明确这一目标,所做的一切,才会使我们逐步接近这个目标,最终心想事成。如果定位错误,无论怎么努力,幸福都在遥遥的彼岸,可望而不可即。

  
其次,佛法能帮助我们调整心态,以放松、从容而又健康的精神面貌面对各种机遇,迎接各种挑战。对于多数人来说,往往会因定力不够而被环境变化所左右,遇上小小挫折便乱了方寸。在商场上,如果不具备处变不乱的心理素质,即使创业成功,也很难坚持下去,使企业保持长久的生命力。事实上,在今天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因为缺乏心理素质而一败涂地者,早已不在少数。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才能、技术、资金、机遇一样,也是成功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这也是各类禅修中心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得以普及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国内的教界、学界也开始举办面向企业家的禅修班、人文班,使他们通过这种全新的充电方式,全面加强人文素养和心理素质。在充实自己的同时,从容应对外境,在变化的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其三,佛法能帮助我们找到自身定位。一个明确自身定位的人,才能自尊自爱、自强不息。否则,往往会在幻想中蹉跎时光,在潮流中迷失方向。我们能够在人生道路上立定脚跟,就不会因小本经营而自卑失落,也会不因身家亿万而不可一世,更不会因奢侈腐化而导致乐极生悲的结局。虽然各人因福报、机会等种种因缘而有不同的生活境遇,但只要我们找到自身定位,无论做什么,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功,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幸福。

  
其四,佛法能帮助我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对内,可使企业内部团结合作,具有活力。对外,可将竞争对手转化为激励自己上进的善知识,而非潜在或公开的敌人。同时,以真诚守信的品格在客户和同行中树立良好信誉,不断赢得信任。倘能做到这几点,那么,无论在内部还是外部,都不可能出现阻碍事业发展的阻力,正所谓“得道多助”,“仁者无敌”。当企业经营进入这种良性循环后,不仅事业能够稳步发展,生活也能自在、喜悦、安详,就不会顾此失彼,因为工作而影响生活质量。

  
学佛的意义究竟在哪里?有许多人,学佛仅仅是为了保平安、保发财、保健康,带着这种目的来学佛的人为数不少。还有的摆上几个水果就开始跟佛谈一大堆的条件,做交易似的。

  
我们可以看到,生活中有那么一些人,平时也念佛,也诵经,寺院里有活动也愿意参加,似乎也是在学佛,可是他的人生、他的品行不会因此而有所改变。这是没有将学佛和自己的人生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说,学佛和做人严重脱节。这样的情况,目前来说还是比较普遍的。也许有的人会问:学佛有什么好处吗?可以给我们变出一台电视机来吗?可以给我们变出一幢房子来吗?物质条件的改善对我们的生活来说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良好的心态,即便拥有再多,也不可能解决人生的痛苦和烦恼。

  
而学佛的意义正在于此:佛法可以给我们提供正确的人生观念,依法修行能使我们培养健康的心态。所以说,佛法是心灵的智慧,是究竟解决人生痛苦的方法。



回向:原世间一切众生善行坚固,无有退转




怎样念佛
忆佛念佛
修证问答集
行善积德
修行语录
生活佛法
人生指南
起点关怀
念佛法门
净宗入门
佛学基础知识
佛教知识
佛教旅游
佛教常识问答
佛门礼仪
佛教常识
学佛行仪
素食菜谱
修行精华
净土探究
临终备览
净土十疑论
净土安心法门
净土法门疑难解答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慧律法师谈死亡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大乘无量寿经注解
无量寿经


 
主站:higri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