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道与心灵环保



尊道与心灵环保

作者:佚名 来源:佛学在线

  一、佛陀发明了一个“缘”;缘指因缘
也,世间万物皆由因缘聚合而成。由因缘刹那间的生灭延伸为因果轮回之报应,进而提出破我执的般若智慧和慈悲普世的情怀。而入涅槃圆满的哲学思想。中国的哲
人发明了两个字,一个是“禅”,一个是“道”。禅和道本质都是清净的、虚空的、柔弱的、是自由的、“禅”“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灵魂。是中华民族的世界文
明的伟大贡献。接下来,我主要讲讲“道”即“宏大道体与心灵环保”。 




   二、老子所说的“道”
是虚空的、虚静的、是朴素的,是不可言说的天地之旨趣,天地归一之所在,“道”在冥冥之中似而有似而无,这是老子的智慧,把“道”藏起来,把“道”归于虚
诞,这才能更好的把握之,把“道”放在了心里。天地光明,信而能达,气贯一宇,精能致极。它在天,亦在人,在身亦在心。“道”是一种无所不包的和谐境界,
无声、无形、无欲、无为。如《金刚经》所言:“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色、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把我们所住的色心都
清理掉,心中就会如我诗中所说的“方寸容纳三千门,玄沙妙得源源生。形迹应惧别渺茫,一心无念放明光。”继而达到“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大融
通。

  庄子说:“若一念,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人世间》

 
 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心斋”的渊源。以“心斋”而得“道”,道家所主张的“心斋”、“坐忘”、“忘我”、“忘物”、“知止”、“弃
智”,都不是消极的,而是避免先入为主,避免杂念的缠绕,摆脱功利的束缚。道体融一,从而使心灵获得一种审美的知觉力。达到精神上“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
我为一”的精神自由,我曾作过一首诗叫《自由身》“万里浮云碧青天,乘风化雨心空明。无限沧海水滴滴,随方就圆自由身。”这个自由身指的就是精神自由的
“虚静”。“虚静”的道体,制止人的杂思妄想,怪力神魔的紊乱,恢复人的朴素本性,进而“以天合天”。心灵和精神越是自由,愈能感受到深刻的美,享受到丰
盈的美。“合天”悟道,妙然化机。

  所以,人的身心只有虚静、朴素;复归于婴儿的状态,才能守真,以心体道,道体为一。禅悟无虑,物我两
忘。古人而言,道体又是宏大的,“有无相生”,照见一切的过去,洞见着幽玄的未来。道体既宏大又通达,既深远又纵放,道体现于人为(上德)【可道】体现于
人为(下德),(上德)无心为德,下德有意为(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有为而有以为,人的内心要抱朴守真,心灵和谐,必须要虚其心,在事物的变化中
保持着一种恒定,保持着对时代的敏锐的观察,从而获得那种对事物的体验与心境的和谐与饱满。抱朴守真、心灵自然环保、自然和谐,才能一相地认识客观世界,
才能破除二相,(即迷惑之相),才能不妄为,无为而无不为。抱朴守真,从佛学讲,就是“无我”,破除我执,破除虚幻之我,因为“我”处于刹那间的生灭当
中,破除了“小我”才有“大我”,才能让“我”归道”,才能放下烦恼、放下悲欢离苦、才能放下贪欲、才能实现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的无限自由,精
神四达并流,无所不极。用一种圆融和随遇而安的态度应和世事,泰然处之,这就是一种治心,能治心者必须制怒,能治怒而治身,慎独于己,归而也与儒家的“志
己复礼”相合。获得超越自我的大智慧。我曾经写过一首诗,诗是这样写的,“极目远望尽虚空,万里江山一点红。独立洲头不须度,此岸即与彼岸同。”

  当下即道,当下即个佛,当下即禅,人生无处不道场,山花水草皆是佛。扫除灰尘的心,就是道心,就是佛心,就是禅心,就是和谐之心,就是心灵不受污染的环保之心,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个细胞,每个人都身心和谐了,都环保了,社会就和谐了,那么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就在眼前。

  最后我想用一首诗来结束我最后的发言!诗的题目是《骑牛》“骑牛出西关,葫芦一空装。告别道尘客,机关尽相忘。”这就是人生的和谐之旅、环保之旅。



回向:原世间一切众生善行坚固,无有退转




怎样念佛
忆佛念佛
修证问答集
行善积德
修行语录
生活佛法
人生指南
起点关怀
念佛法门
净宗入门
佛学基础知识
佛教知识
佛教旅游
佛教常识问答
佛门礼仪
佛教常识
学佛行仪
素食菜谱
修行精华
净土探究
临终备览
净土十疑论
净土安心法门
净土法门疑难解答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慧律法师谈死亡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大乘无量寿经注解
无量寿经


 
主站:higri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