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悌



友悌

作者:佚名 来源:佛学在线

分享到:
  兄去爱弟,叫做友,弟去敬兄,叫做悌。兄弟是骨肉,他骨是我骨,他肉是我肉。兄弟又是手足,手病连足也痛,足病连手也痛。今人兄弟不睦,若内有一个贤明,甘自吃亏,就可和好。前贤说舜能化象,其机括只在不见象的不是。又说骨肉间,只该讲情,不该讲理,执了理,便伤情,伤情便不是理。又说兄不爱弟,做弟的不要学他,只该尽敬兄道理;弟不敬兄,做兄的不要学他,只该尽爱弟道理。善人让些财帛,耐些冲撞,旁言弗听,宿怨弗留,化导利济,先从此做,不论贤愚继庶,兄弟间一团和气。至诚相爱,他或不顺,只认我的差,不认他的差。功过格说,财物不论尔我,终身如是,准三百功;凡不肯救助兄弟及侄的困厄,准三百过。就是同高曾的近族,从祖宗看来,也是一脉,都不可不恤的。

  友悌。

  孝悌本一。今又专言者。欲人随事而尽之也。兄友则爱而且敬。弟悌则畏而且和。兄弟乃我身同气。只此几人。人生最为难得。自父母看来。原是一体。使稍有参商。父母之心。即怆然不安。故见我兄弟相爱。我父母自有肫然流通处。且兄弟谓手足。则彼此护持。痛痒相关。安有手足而自相攫攘者乎。时念父母生来。本同一体。骨肉难解。凡意气忿争。自不忍加。些小财利。自看得轻了。法昭禅师偈曰。同气连枝各自荣。些些言语莫伤情。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弟兄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争端。眼前生子又兄弟。留与儿孙作样看。袁氏世范曰。父兄爱子弟。不必责子弟之必顺。子弟爱父兄。不必责父兄之必慈。各务自尽。责望之病自除。严禁婢妾。不许传递言语。妻室私言。虽中情亦勿听。则离间之端自绝。人之性情或柔或刚。或谨守。或豪纵。或安静。或纷更。临事之际。是非不同。惟各随所宜。不因我是。求其必合。岂复争执。即或有偏僻处。不忍旁观。只宜平心和气。婉转劝导。如此而有不睦者乎。今人骨肉失欢。有本至微而遂不能解者。只因失欢之后。负气各不相下耳。若内有一个贤明。甘自吃亏。能先下气。与之趋事。与之话言。则彼此酬复。和好渐如平时矣。明王阳明曰。舜能化象。其机括。只是不见象的不是。愚谓骨肉间只该讲情。不该讲理。执理便伤情,伤情即非理。或问程子曰。事兄尽理。不得兄之欢心奈何。曰。但当起敬起孝。尽至诚。不求伸己可也。曰。接弟之道如何。曰。尽友爱之道而已。

  宋邵尧夫先生孝悌歌曰。子养亲兮弟敬哥。休残骨肉起风波。劬劳恩重须当报。手足情深最要和。公艺同居今古罕。田真共处子孙多。如斯遐迩皆称美。子养亲兮弟敬哥。子养亲兮弟敬哥。怡声下气要谦和。难兄难弟名偏重。贤子贤孙贵自多。负米尚能为薄养。读书宁不擢高科。仲由陈纪皆如此。子养亲兮弟敬哥。子养亲兮弟敬哥。训贤妯娌事翁婆。好遵孟母三迁教。须读张公百忍歌。孝友睦姻兼任恤。智仁圣义与中和。当时曾子同杨博。子养亲兮弟敬哥。子养亲兮弟敬哥。天时地利与人和。莫言世事常如此。堪叹人生有几何。满眼繁华何足贵。一家安乐值钱多。奇哉让果与怀橘。子养亲兮弟敬哥。子养亲兮弟敬哥。光阴过去疾如梭。庭闱乐处儿孙乐。兄弟和时妯娌和。孝弟传家名不朽。金银满柜富如何。要知美誉传今古。子养亲兮弟敬哥。子养亲兮弟敬哥。晨昏定省莫蹉跎。一门孝友真难得。百岁光阴最易过。和乐且耽宜自翕。彝伦攸叙在谦和。斑衣舞罢埙篪奏。子养亲兮弟敬哥。子养亲兮弟敬哥。丈夫休听室人唆。眼前金帛无嫌少。膝下儿孙不厌多。但得家和贫也好。若教不义富如何。王韩孝友垂青史。子养亲兮弟敬哥。子养亲兮弟敬哥。休伤和气忿争多。偏生嫉妒偏艰窘。暗积私房暗折磨。不孝自然生忤逆。无行定是出妖魔。但闻孝弟传千古。子养亲兮弟敬哥。子养亲兮弟敬哥。莫因微物遽伤和。黄金柜内休嫌少。阴骘冥中要积多。私曲岂如公道好。刚强无奈善柔何。古今简策多名誉。子养亲兮弟敬哥。子养亲兮弟敬哥。吁嗟分析听搬唆。囊中财物他嫌少。祖上田园你要多。夫妇眼前虽快乐。儿孙日后恐消磨。何如孝弟亲乡党。子养亲兮弟敬哥。

  汉田真兄弟三人。议析产。资皆均平。堂前一紫荆欲分为三。明日将截之。树即枯。真惊。谓诸弟曰。树木同株。闻将分斫故悴。是人不如木也。因悲不自胜。不复解树。树应声即活。兄弟相感。合财同住。称为孝门。夫兄弟居天伦之一。合父子夫妇为三纲。故古人有手足之喻焉。谓不相离也。离则散。散斯孤。孤斯灭。

  宋司马温公。兄伯康。年八十。公奉之如严父。保之如婴儿。每食少顷。必问曰。得无饥乎。少寒。必抚其背曰。衣得无薄乎。

  周文灿。性友爱。兄嗜酒。仰灿为生。兄尝醉殴灿。其邻不平而詈之。灿怒曰。兄未殴我。何离间我骨肉也。

  宋郑德圭。德璋。孝友天生。书联几案。夜同衾寝。璋素刚正。与物多迕。仇家陷以死罪。会逮扬州。圭哀弟见诬。阳谓曰。彼欲害我。何与尔事。我往则奸状白。尔去。得不死乎。即治行。璋追及。兄弟相持。顿足哭。争欲就死。圭默计阻其行。夜半遁去。璋复追至广陵。圭已毙于狱。璋恸绝数四。负骨归葬。庐墓再期。每一悲号。乌鸟皆翔集不食。圭子幼怯。璋抚之如己子。

  汉薛包。好学笃行。为继母所憎逐。包日夜号泣庐舍外。旦入洒扫。又逐之。乃庐里门。晨昏问安。岁余。父母悟而命还。亲亡。哀痛成疾。诸弟求异居。包不能止。任弟所欲。奴婢引其老弱者曰。与我共事久。使令所熟也。器物取其朽败者曰。我素所服食。身口所安也。田产取其荒芜者曰。我少时所治。意所恋也。诸弟不能自立。致破家产。包复给之。安帝闻其名。征拜侍中。不受。赐谷千石。

  汉许武。少孤。有二幼弟。武日耕夜读。耕时。二弟虽未胜耰锄。必使从旁观看。读书时。坐二弟于侧。亲受句读。细为详说。教以礼义。训以成人。稍不率教。自跪于教庙之前。云己无德不能教诲。父母有灵。启牖二弟。直待二弟号泣请罪方起。终不以疾言遽色相加也。年壮不娶。或劝之。曰。恐娶非其人。易生嫌隙。由是邻里称为孝弟许武。郡牧交荐。征为议郎。声望大著。随解组而归。先与二弟议亲。后方自娶。同居和气。后二弟名亦著。

  隋牛弘。为吏部尚书。弟弼。尝醉射杀弘驾车牛。弘还宅。妻迎谓曰。叔射杀牛。弘无所怪。徐答曰。作脯。坐定。妻又曰。叔射杀牛。大是异事。弘曰。已知。何异。颜色自若。读书不辍。后为名相。世之处兄弟而情义参商。惟妇言是听者。观此而不醒悟。其禽兽欤。

  北齐有普明。兄弟争产。经年结讼。各相援证。告于清河太守苏琼。苏召谕之曰。天下难得者兄弟。易得者田地。假令得田地而失兄弟。心如何。因泪下。诸证无不感泣。兄弟叩首交让。

  于铁樵曰。淮阴某宦二子。自幼参商。经年不一相见。后其兄病革。呼弟至榻前。执其手曰。吾年十九完姻。幼时无妻子之爱。三十八丁艰。晚年无父母之爱。相聚最久。莫如尔我二人。又一生不合。今始悔悟。而吾生已尽矣。痛哉。闻者可以动心。

  后汉缪彤。少孤。异母兄弟四人。财业相共。及各娶妻。诸弟遂求分异。又数闻斗争之言。彤掩户自挝曰。缪彤。汝修身谨行。学圣人之法。将以整齐风俗。奈何不能正其家乎。弟及诸妇闻之。悉叩头谢罪。遂为敦睦之行。

  五代张士选。幼丧父母。及长。惟叔父存焉。叔有七子。一日叔谓选曰。吾当与汝分析。剖之为二。选曰。选不忍七人共一分。可分为八。叔固辞。选亦固让。遂分为八。时选年十七。遇荐入京。同馆者二十余辈。有术士相曰。南宫高第。独此少年。同辈笑斥之。术士曰。文章非某所知。但此少年。满面有阴德气。必积善所致。及揭榜。士选独登高第。夫今之薄手足之爱。争货财之贱者。即同胞并蒂且然。而继庶则欺淩易生。相煎更甚。若堂从之兄弟。彼此愈分。亲疏愈见。孰能如张公哉。不知古人云。薄待兄弟。便是薄待父母。薄待堂从。便是薄待祖宗。根本若亏。枝叶必坏。此源头之论。人当三复。

  宋毛烈。与陈祈善。祈有三幼弟。虑其长而析产业。遂先以田。强半私质于烈。累钱数千缗。母死后。但以现在田分之。至年余。载钱诣烈家求赎。烈受钱。有干没心。绐以他日受券。祈自谓素与烈善必无他。后数日至。则烈避而不出。讼之县。县受烈贿。曰。官信文书耳。安得受钱无券。祈竟以诬受杖。后履讼之官。费公分之产几尽。然还价无凭。田仍归于烈。三弟闻而笑之。世之挟长以欺幼者。有不遇毛烈者乎。

  句容民。兄弟三人。伯氏客蜀。三载不归。仲以嫂美。令人诈称兄死。嫂为泣哭成服。久之。察其心无嫁意。乃私受贾人金。鬻之。仍给贾人曰。嫂性欲嫁而多矫饰。若好语则费时日。汝可率徒众猝至。见素笄者。拥而登舆。但云。明日讲话。登舟为汝妇矣。计定。其夜贾人率徒众至。仲季皆避去。然季瞋分银少。已先潜以语嫂。仲妇不知也。嫂因泣告仲妇曰。汝夫嫁我。幸是富客。但何不早言。令我饰妆。今吉礼而素妆可乎。幸以缁冠相易片时。仲妇授之。自著素笄。嫂即匿去。客众见仲妇。随拥而去。乘风舟发。仲归。始诧失妇。追之。则千帆杂乱。不能得矣。及次朝。伯氏肩其重橐归。夫妇重聚。里人皆来劳远。仲惭愧殊甚。闻其二稚。啼索伶仃。肠为寸裂。里人有知。无不揜袖胡卢者。凡敬顺欺悖之于兄弟。较之他人。其祸福之报十倍。若父母则百倍矣。可不畏哉。可不戒哉。

部分解释:

做人家哥哥的,必定要友爱弟弟;做人家弟弟的,必定要尊敬哥哥。

【分析】

兄弟如手足,在一生当中,就这几个人了,也是人生最为难得的事了!自父母的眼里看来,兄弟原来是一体的啊!假使兄弟之间,稍微有了不和的话,那么父母的心,就会感到不安了;而父母若是看到兄弟相爱情同手足,内心不知道会有多么的快乐啊!而且兄弟称为手足,则彼此之间就痛痒相关,应该要互相的保护扶持,那里有手足自己在互相干扰打斗的道理呢?所以要时时的念著:兄弟同是一个父母生出来的,本来就是同为一体的啊!就像是骨头和肉一样,很难解的开啊!若是明白道理,兄弟之间,就算是遇到些误会争吵,自然就会不忍心的再争吵下去;对于钱财,也就自然看得轻了。法昭禅师曾经作了一首偈子说道:‘同气连枝各自荣,些些言语莫伤情;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弟兄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争端;眼前生子又兄弟,留与儿孙作样看。’

袁氏世范说:‘父亲爱儿子,哥哥爱弟弟,这是做父兄的本分,不必去责备儿子或弟弟一定要顺著;那么做儿子的,或是做弟弟的,本来就应该要爱自己的父亲和哥哥;但也不必去责备父亲或哥哥,对自己一定要慈爱,只要各自的尽了自己应该尽的本分,那么彼此责难对方的这种毛病,自然就会没有了。而且要严禁家人或佣人居间传话,以免发生误会;而妻子的话,多少带有感情的成分;虽然中听,也不要听;那么离间父子兄弟感情的话,自然也就没有了;纵然有,也是行不通的啊!’

王阳明先生曾说:‘古代的圣人大舜,他能够感化大象来替他耕田,其中的秘诀,就是他不去看象的缺点’,所以骨肉之间,只应该讲情,不应该讲理;因为执著了理,便会伤到了情;而伤到了情,就是非理了啊!宋朝的程子,有人问他说:‘我事奉哥哥,已经尽了我做弟弟的道理,但是却得不到哥哥的欢心,那么我该怎么办呢?’程子回答说:‘你事奉哥哥,应当要心存孝敬,而且要至诚恳切才行,不可以心存委曲,向人诉苦。’那人又问:‘那么哥哥应该要如何的对待弟弟呢?’程子说:‘做哥哥的,应该要对弟弟友爱,才是做哥哥的道理。’

故事一:

汉朝的时候,有位叫田真的人,家中共有兄弟三人,父母都已经过世了,兄弟三人就讨论,将父母遗留下来的财产,平均分做三分,每人一分;连家中堂前种的那棵紫荆树,也决定要把它分为三分;而且明天就要动手,把紫荆树分割成三分;说也奇怪,就在田真兄弟决定之后,这棵紫荆树突然就枯萎了。田真看到之后,感到非常的震惊,就跟两位弟弟说:‘树木同株,听到自己要被分割成三分,所以才憔悴枯萎了啊!难道我们人却不如树吗?’田真说著说著,忍不住悲从中来,哭了起来;兄弟三人因此就决定不要分割紫荆树了。说也奇怪,这棵树一听到田真兄弟说不分割它了,就又活了过来。兄弟三人因此而感悟,再也不分家了。从此兄弟财产共有,而且愉快的生活在一起;邻居们都称赞:‘田真兄弟一家是孝门啊!’要知道兄弟属于天伦之一,与父子夫妇并称为三纲;所以古人将兄弟比喻作手足,而手足就有不相分离的意思!因为分离又会分散,分散就会孤单,而孤单就快要灭绝了啊!

故事二:

宋朝宰相司马光的哥哥,名叫司马康伯,已经八十岁了,司马光事奉哥哥,把哥哥当成严父一样的在事奉;又把哥哥当成婴儿一样的呵护著,每次吃饭的时候,吃了一会儿,司马光就会问:‘哥哥啊,你要吃饱哦;不然就会饿到了啊!’天气稍微寒冷,就会摸著哥哥的背说:‘哥哥,衣服穿的够不够啊!小心别著凉了啊!’

故事三:

周文灿天性非常的友爱,他的哥哥爱喝酒,而且依赖著周文灿过生活;有一次哥哥喝醉了酒,并且还殴打周文灿,邻居听到了,为他感到十分的不平,就骂周文灿的哥哥说:‘你弟弟对你这样好,你吃他的、喝他的、住他的;喝醉了酒,还要打他,你这个做哥哥的,到底还有没有良心啊!’然而周文灿却很生气的对邻居说:‘我哥哥并没有打我啊!你们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的感情呢?’

故事四:

宋朝的郑德圭、郑德璋兄弟两人,天性都非常的友爱孝顺,两人一齐读书,晚上也同睡在一块儿。而德璋的个性刚正不阿,做人不够圆融,得罪了仇家;仇家就设计陷害德璋,因而被官府判了死罪,马上官兵就要来家里拘捕德璋了。德圭知道弟弟是被人陷害的,感到十分的悲伤,就假装对弟弟说:‘他们本来是要陷害我的,跟你无关啊!我只要前往官府自首,那么真相就会大白了;如果你去官府投案,那就死定了啊!’德圭说完了,就前往官府去自首,德璋就追赶著哥哥,兄弟两人在路上相持不下,顿足抱头大哭;都抢著要先去官府受死。德圭就默默的设计,阻止拖延弟弟前往官府受刑,自己就趁著黑夜先离去了。德璋第二天发现哥哥不见了,就再追哥哥,一直追到了广陵;这时候,德圭已经死在监狱里面了。德璋见到了哥哥的尸首,伤心痛哭得昏死过去,一共四次。德璋把哥哥的尸体火化之后,就背著哥哥的灵骨,返家安葬;并且守在哥哥的墓旁好几年;每次德璋哭的很伤心的时候,乌鸦和许多鸟儿都飞到德璋的身旁,听他哭泣,而且还不吃东西。德圭的孩子年纪很小,德璋抚养哥哥的孩子,就跟自己的孩子一样的认真。

故事五:

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北齐有位叫普明的人,兄弟之间,为了争财产而常年累月的打官司,而且还各自的请了证人,来为自己证明;一状告到了清河太守苏琼那里。苏太守就把普明兄弟俩召请过来,并且劝他们说:‘天下难得到的就是兄弟啊!而容易得到的则是田地;假使得到了田地而失去了兄弟,你们的心会觉得怎样呢?’苏太守说著说著,就掉下了眼泪,在旁边的证人看到了,也无不被太守的真诚感动得流下了眼泪;普明兄弟俩则互相叩头认错,彼此退步礼让,再也不争财产打官司了。

故事六:

于铁樵先生说:‘在淮阴地方有位做官的人,他有两个儿子,从小兄弟俩就不合,两人一年都见不到一次面。后来哥哥病危,就请人叫弟弟到病床前面,牵著他的手跟他说:“我十九岁就结婚了,年轻的时候,也没有得到妻子的爱,到了三十八岁,父母亲就过世了;所以我的晚年,也就没有父母之爱了,这辈子相聚在一起最久的,只有我们兄弟二人;但是我们俩一生都不合,我今天才开始感到后悔和觉悟;然而我的一生,却是快要走完了啊!”听到了这位即将死去的哥哥,对他弟弟所讲的话,听到的人也应该会有所感动吧!’

故事七:

张士选是五代时候的人,从小父母就过世了;等到他长大了,长辈中,只剩下叔父一个人了。而叔父却有七个儿子,有一天叔父就对张士选说:‘你现在已经长大成人了,我应当将家产一分为二,你一分,我一分,你觉得这样分公平吗?’张士选说:‘叔父,我不忍心您家的七个儿子,七个人才共分一分的财产,叔父您可以把家产分做八分啊!’叔父坚持不肯这样分,张士选也坚持不肯那样分。当年张士选十七岁,就被推荐进京城参加考试,同时被推荐参加考试的有廿几位。那时有位精通相学的术士指著张士选说:‘今年高中状元的,就是这位少年啊!’同辈的人听到了,都啼笑不已,并且还反驳相士的说法。相士说:‘做文章这件事情,不是我所能够了解的;但是这位少年,他的满脸都充满著积了大阴德的气象,这一定是他做了大善事的缘故,所以我才敢断定他今年必定高中状元啊!’果然张士选考中了状元。

【再析】

现在为了争财产而不顾手足情深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啊!亲生兄弟都是如此,何况是同父异母的兄弟,那就更严重了啊!若是堂兄弟间分财产,那么亲疏的关系就会愈分愈远了啊!有谁能够像张士选一样呢?古人说:‘薄待了兄弟,便是薄待了父母啊!薄待了堂兄弟,便是薄待了祖宗啊!’因为树木的根本,若是有了亏损,那么它的枝叶,必定会遭到损坏啊!这种追本溯源的道理,大家应该要三思啊!

【结语】

凡是恭敬顺从或是欺骗违逆自己的兄弟,比起恭敬顺从或是欺骗违逆其他的人,所得到祸福的果报,要强过十倍啊!若是恭敬孝顺或违逆欺骗自己的父母,那么所得到祸福的果报,就是百倍了啊!这种的道理大家都要牢记在心,自我警惕啊!

                               
兄弟之间论情不论理

  
家庭诸事,只可以父母兄弟情分论。不可以我是彼非事理论。兄弟不睦,多半由于父母偏爱所起。由偏爱故,事事均须占便宜。若吃亏之兄弟,能作退一步想,譬己生于贫家,衣食住皆无有,又当与谁相争乎。又父母所留之钱财,父母之儿女得之,比兵匪得之,当好多矣。若兵匪来抢劫,又有何法能捍御之。令祖父虽身入黉门,实于圣贤躬行之道,绝未闻之。尚以为耻,欲报而不得,拟汝代彼报也。使稍回想唯孝友于兄弟,则当以十余年讼为耻,不以弟多得为耻也。汝于此理,亦不明了,尚以报复之志薄弱为憾,亦可慨也。须知汝父子兄弟之不睦,实汝祖不知睦兄弟之感报也。汝既奉佛法,当向根本伦理上看,为汝祖三兄弟念佛,消彼阋墙之业。俾彼等同预莲池海会,同证无生法忍,此实汝报汝祖之大者。至于汝父,但为彼忏悔,祈其业障消除,善根增长,冥冥中尚有回转,既无回转,而我之心已尽矣。



回向:原世间一切众生善行坚固,无有退转




怎样念佛
忆佛念佛
修证问答集
行善积德
修行语录
生活佛法
人生指南
起点关怀
念佛法门
净宗入门
佛学基础知识
佛教知识
佛教旅游
佛教常识问答
佛门礼仪
佛教常识
学佛行仪
素食菜谱
修行精华
净土探究
临终备览
净土十疑论
净土安心法门
净土法门疑难解答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慧律法师谈死亡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大乘无量寿经注解
无量寿经


 
主站:higri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