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者怎么发菩提心



学佛者怎么发菩提心

作者:佚名 来源:佛学在线

分享到:
身前茫茫,身后悠悠,人生百年草头霜。一曲未落头飞雪,人我是非,终是黄梁。清茶一杯说秦王,叹世事无常。天赐一卷金刚藏,但持诵,莫思量。无尽智慧同体现,几多惆怅,化为菩提清凉。 

佛言。人有二十难。  
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 
弃命必死难。得睹佛经难。 
  
生值佛世难。忍色忍欲难。 
见好不求难。被辱不瞠难。  

有劫不临难。触事无心难。 
广学博究难。除灭我慢难。 
  
不轻未学难。心行平等难。 
不说是非难。会善知识难。 
  
见性学道难。随化度人难。 
睹境不动难。善解方便难。  

会善知识难。睹境不动难 
善解方便难  随化度人难 

心行平等难  触事无心难。 生值佛世难 

学佛要怎么发心? 

  修行一法,易则容易,难则实难。……所以第一要有坚固心。……次之要发长远心,我们人生在世,造业无边,一旦要来修行,想了生脱死,岂能把习气一时放得下呢?
 

  地藏王菩萨发大誓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一切菩萨也如此发心。我们每天晚殿,也如此发愿说:“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凡佛弟子无不发此誓愿,证果深浅大小不同,皆由愿力深浅,依愿行持大小而定。
 

  又菩萨发心时,当发四弘誓愿。 

(一)众生无边誓愿度。既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即须断除我爱,殉己为众。以众生心为心,以众生苦为苦。常行慈悲,等施普度。如地藏菩萨,……。 

(二)烦恼无尽誓愿断。众生无量劫来流浪生死,皆因烦恼未断。烦恼由根本发生枝末,重重无尽。所言根本者,谓贪嗔痴慢疑恶见等,由此出生懈怠、放逸、嫉妒、障碍、昏沉、散乱、谄曲、诳妄、无惭无愧等无数枝末。但烦恼虽多,总不出我法二执。众生不达缘起性空的道理,妄执此身心以为实我,分别诸法以为实法。由是为因,妄受生死苦果。是故世尊方便设教,应病与药,说无量法门,对治众生无尽烦恼。我们应该依教修持誓愿断之。 

(三)法门无量誓愿学。菩萨为普利有情,一切世出世间无量法门,均须习学。故菩萨应向五明中求。……故无论世出世法,科哲等学,均是菩萨所应学处。六祖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求兔角。”故此不是闭起眼睛,盘起腿子,才算修行。运水搬柴,锄田种地,乃至穿衣食饭,痾屎放尿,都是修行佛法。出家人并非闭门造车,死守一法的。 

(四)佛道无上誓愿成。佛道者,梵语名菩提,又译曰觉,觉者自性灵觉也。此觉性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本自圆成,个个不无。诸佛圣人,示生世间,作人天之导师,后世之模范,指示众生:若离妄想执著,即可成佛。六祖说:“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我们应该舍迷归觉,誓成佛道。弘者,深也、广也,深则竖穷三际,广则横遍十方。誓者,自制其心。愿者,志求满足。菩萨当发如上誓愿,不怖不退,不动不摇,尽未来际,勇猛勤修。
 
  

空非空 
“不能著相来看佛,也不能落在不著相看佛;著相是错,不著相也是错。假使落在不著相看佛,一切本空,又何必做善事,佛也空,善也空嘛!一切皆空,我杀人也没有关系呀!杀也空嘛!偷骗抢做坏事都空,这样的见解,就叫做拨无因果,落于空见。”

当年有一个故事,一位非常有名的文喜禅师,从小出家,三十几岁开始参禅,总不能开悟,于是他从南方三步一拜,拜到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的道场。文殊菩萨是七佛之师,智慧第一,释迦牟尼佛和许多佛菩萨,多生累劫都是他的弟子。所以大家求智慧、想开悟,都是三步一拜去朝五台文殊道场。也有人拜了三年两年才拜到,为的是要见文殊菩萨。
“话说这位文喜和尚拜到了五台山金刚窟,看见一个老头子牵一头牛,胡子白白的,头发也是白的,请他到他的茅蓬喝茶,问他道:和尚你了不起啊!三步一拜是从那里来的?文喜说南方来的,想求见文殊菩萨。老头子说:南方佛教怎么样?他回答说:南方佛教麻麻胡胡,所以到这里来,想求见圣人……你们北方五台山的佛法怎么样?老头子说:龙蛇混杂,凡圣同居啊! 

  其实整个世界人类社会,都是有圣也有魔,都是龙蛇混杂,凡圣同居。文喜问道:五台山一共有多少出家人啊?这老头子说:前三三与后三三。这一句话,千年来也没人知道他讲什么?一般修道的人就讲,前三三与后三三,这就是要人修气脉呀!后面有三关,尾闾关、夹脊关、玉枕关。前面是印堂呀,守窍的灵门关,这里是什么关,那里是什么关,都是讲这个。其实这个可以作话头参,前三三与后三三就是禅宗的话头。 

  那么两个人谈到这里,老头子就问文喜佛法,这位文喜和尚却答不出来;老头子皱了一下眉头,叫声:均提,送客。茅蓬后面出来一个童子就说:法师你请吧!就把和尚送出茅蓬外了。这个文喜和尚正回头要道谢,就看到文殊菩萨骑一只狮子站在空中。” 

“可叹这位文喜,千里迢迢,三步一拜要见文殊,这时才发现原来与文殊菩萨当面对谈而不自知,真是后悔莫及,痛哭流涕。以后,文喜发愤努力,终于大彻大悟。文喜悟了以后,到丛林下做苦工,就是部队里所称的伙夫,大陆上禅林中就叫作饭头。饭头的工作很辛苦,一个庙子中千人吃饭,那个大丛林的饭桶,像我这种个子啊,站在锅里头,从外面绝对看不见人。要煮一千多人吃的饭菜,所用的锅铲之重,如果没有练过武功的人,拿都拿不动。所以少林寺学功夫,只要能烧三年饭,你武功就不得了啦!米要整袋倒进锅去,要搅的时候,要有武功才能转得动那个锅铲。文喜禅师因为自己悟了道,愿意发心为大家做苦差事,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这就是菩萨道。 

  有一天文喜在做饭的时候,文殊菩萨在饭锅上现身,还是骑他那只狮子,在饭锅上跑圈。文喜看到文殊菩萨,就是当年在五台山金刚窟看到的那个老头子,他拿起锅铲一边就打过去,一边嘴里说:文殊是文殊,文喜是文喜,你跑来这里干什么?你是你,我是我。文殊菩萨的那个化身飞到空中一笑,说:「苦瓜连根苦,甜瓜彻蒂甜。修行三大劫,反被老僧嫌。」苦瓜当然连根都是苦的啦,这个甜瓜当然连那个蒂都是甜的。修行三大劫数,连释迦牟尼佛都是做过他的学生的,倒楣了,反被老和尚讨厌。这说明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反覆叮咛。也就是禅宗祖师们后来说的:佛来斩佛,魔来斩魔的道理,这也是修行的无上秘诀。

 “   烧佛的和尚 

  所以说,诸位千万不能著相,一著相后来都变成精神病了,这是反覆请求诸位,也是警告诸位,不能著相的道理。禅宗到了后来,有一桩丹霞烧木佛的故事。 

  丹霞禅师是马祖道一的大弟子,他已经当方丈了,冬天冷起来没有柴烧,就把大殿上木刻的佛搬下来劈了,用来烤火。当家师出来看到了,吓得说;烧了佛,这个罪过多大!有因果啊!奇怪的是,这个当家的胡子、眉毛当时都掉下来,脱了一层皮。佛是丹霞烧的,因果反而到了当家的身上去,这是禅宗里头奇怪的公案,是有名的「丹霞烧木佛,院主(就是当家和尚)落须眉」的公案。这些道理都说明了真正佛法不著相的道理;所以各位用功的时候,千万不要著相,一著相就严重了。


“我们一般人布施人家一百块钱,就想得好的福报,买了几根香蕉,去烧几根香拜拜,还想求到什么东西,现在这个人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比那些什么香蕉呀,猪头啊,多太多了,当然得的福报很多。佛就说:「何以故」,什么理由?「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他说:你要晓得啊!我们讲人要有福报,福报的本身无自性,也可以讲它无定性。


贪。“有一位朋友来谈,他什么都不要,现在住在山上,最喜欢他那个茅蓬,那个清风明月。我说:你真了不起,快要证道了,当心啊!还要被老鼠咬。贪一个茅蓬也是贪,真修行是修这个,不要以为打坐气脉通了,眼睛放光,以为那个是道,那个不是的!道在心念!在这个「思」念里头,这个东西叫思惑,在思想观念里头,这一点解不开是不行的。知识份子喜欢看书,照样是这一念,贪恋于书也是贪,不要认为这个不是贪,没有那一点不是贪,贪是人性根本,范围是非常非常广泛的。 

  有人自认不贪,什么都不要,年纪大了,功名富贵看通了。信不信?真来个功名富贵摆在他前面,他照样的去了。

“再说「嗔」,嗔心嗔念,大家以为自己都没有,脾气大,当然是嗔念,恨人、杀人、怨天尤人,都是嗔,是非分明也是嗔。或者你说什么都不会生气,就是爱乾净,看到不乾净受不了,也是嗔,一念的嗔就是厌恶。你念佛啊!打坐啊!你念的再好,如果这个思惑,这个心理行为一点没有转变,免谈学佛。这是真正的佛法啊!不管你是念佛的、参禅的、密宗的,随便你什么宗,你说天宗都没有用,必须要断这个思惑”。
「慢」叫做我慢,就是自我的崇拜,自我的崇高。我们大家检查一下,人最佩服的就是自己,每个人都佩服自己。至于阿Q精神,没有办法跟人家打,不要紧,自认还是老子。所以人最崇拜的就是自己,这个叫慢。



回向:原世间一切众生善行坚固,无有退转




怎样念佛
忆佛念佛
修证问答集
行善积德
修行语录
生活佛法
人生指南
起点关怀
念佛法门
净宗入门
佛学基础知识
佛教知识
佛教旅游
佛教常识问答
佛门礼仪
佛教常识
学佛行仪
素食菜谱
修行精华
净土探究
临终备览
净土十疑论
净土安心法门
净土法门疑难解答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慧律法师谈死亡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大乘无量寿经注解
无量寿经


 
主站:higri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