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想要,能要,该要



需要,想要,能要,该要

作者:佚名 来源:佛学在线

分享到:  
現代社會由於物質文明過度蓬勃、結構變化太快,造成人類價值觀念混淆,以致於不清楚什麼是真正的需要,什麼是貪求的想要,什麼是實至名歸的能要,什麼是責任所在的應該要。因為無法釐清這四要:「需要」、「想要」、「該要」、「能要」的分際,所以大部份人都是跟著社會風氣潮流而人云亦云,只要別人有的,我也要有。而且現代人往往是:「需要的東西不多,想要的東西太多。」再加上不應該要的也要,不能夠要的也要,結果想要得不到,便會導致人心不安定,社會問題叢生。


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
 「需要」是什麼?就是少了它就不能活,例如:陽光、空氣、水分、起碼的食物、禦寒的衣服,避風遮雨的房子,在我們這個時代,基本的交通工具、電腦、電話也成為需要的,有這些必需品並不算是欲望。

 欲望是什麼呢?是除了必需品之外的奢侈品、裝飾品,只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或撐場面用的東西。不過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地位,為了配合當時的環境因緣,還是要有一定程度的莊嚴,那也可算是一種需要,但一定要有適度拿捏的分寸。

 生命中真正需要的東西並不多,只是從主觀的立場看,才覺得沒有了他生命很空虛、很無奈,覺得活的沒有意義,這純粹是個人的價值判斷。所以,如果只是講「需要」,定義非常模糊,在衡量與「想要」間的差異時,應該分別從自我觀點,以及總體客觀的立場同時來考量。

能不能要?該不該要?
 「能要」的意思是說,在個人能力範圍許可下,以努力付出而獲得所需要的東西,但若能力不足,就該讓賢,不必強求。在我們的一生中有很多事情,包括名、利、權、位、感情等,著實引人欣羨與渴求。但是在要想得到它時,必須仔細想想:自己的能力及付出是否實至名歸?是否已經水到渠成,而不是過度強求?如果付出不夠多,能力、因緣皆不具足,還希望能得到它,這便是貪圖非分,只會增加痛苦與傷害。

 至於「該要」、「不該要」,若時下年輕人流行的一句話:「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而言,便是沒有分清楚該要、不該要的份際。一般人的慾望無窮,喜歡的、想要的事物太多了,應該要自問該不該喜歡?該不該取得?例如名位財勢,人人都喜歡,可是非分之名,是虛名;非分之財,是橫財、不義之財,非分之位是虛位,這些都不應該要。當然,如果是實至名歸,自是受之無愧,甚且是一種鼓勵。

 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需要的東西並不多,想要的東西非常多;需要的東西應該要,想要的東西不重要。

 我們應該從「心靈環保」的角度出發,一方面保護我們的心不受環境的污染,增強對環境的「免疫系統」;一方面內心不會有妒忌、憤怒、猜忌、自私等種種不好的心念,使得環境變得更糟糕。並從中覺察到自己的起心動念,清楚知道自己的「需要」,化解個人慾望的「想要」。在人生的過程中,若能清楚明白這「四要」,便能有明確的方向感,而且也會過得很平安。




回向:原世间一切众生善行坚固,无有退转




怎样念佛
忆佛念佛
修证问答集
行善积德
修行语录
生活佛法
人生指南
起点关怀
念佛法门
净宗入门
佛学基础知识
佛教知识
佛教旅游
佛教常识问答
佛门礼仪
佛教常识
学佛行仪
素食菜谱
修行精华
净土探究
临终备览
净土十疑论
净土安心法门
净土法门疑难解答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慧律法师谈死亡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大乘无量寿经注解
无量寿经


 
主站:higri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