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修止观---智中法师



如何修止观---智中法师

作者:佚名 来源:佛学在线

分享到:

    学佛修行的人必须以正念来调练自己的心,这如同驯伏野马,再健壮的野马未经训练,整日只会狂野的四处乱跑,是不能从事任何工作的。未经训练的心也是一样,即使学过不少经论,能谈玄说妙,头头是道,但是心却不听招呼,总是散乱脱序、情绪起伏、烦恼不断,这样不但无法得到解脱,还可能会对自己及周遭的人造成极大的伤害。

   
大多数未经禅修调伏自己的佛教徒可能急于寻找名师,希望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法门(当然最好是又快速又简便、又不花力气的);或者急着行善积德;或者拼命去听课,搜集数据,沉溺于佛法知识理论当中;或者寻名摘句以资谈柄、以助笔势,而唯恐天下不知;或者老是想要与人辩论,乃至好为人师。心安不下来,只能向外攀缘,而无法向内觉照,反观自省,调伏烦恼。实在没有定,心散乱而无堪能性,不能起决定性的作用,最多成就小小的闻慧,或世间一些散善,而不能够断惑证真,转凡成圣的!散乱心、有所得心所作之善法,功德不真且会失坏,甚至成为障道因缘。

   
从来没有安静坐下试着专注的人,可能会误以为自己的心一向是平静而专注的。不过,一旦当我们试着静坐,强制自己把注意力引导到特定的目标(所缘境)上,就会发觉我们的心是多么的混乱、亢奋、焦躁或是松散、迟缓和无力。有人认为自己的心有所谓的「自由意志」,但如果想要集中注意力都办不到,就知道自己的心不是自由的。未经禅修提升的心,为烦恼所束缚,是不听招呼的。

   
其实初学佛法就应该先下一番功夫训练自己的心,不过心的训练与调节,从学习了解到实践成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的心一向为境界所转,一下子想东,一下子想西,从没有刻意去约束过的;现在忽然间叫它不要动,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需要相当漫长的时间,以及种种种种因缘的配合(善知识的教导更是重要),而中间一定会有种种坎坷曲折、因缘不顺,习气烦恼的起伏等等。因此千万不能急于求成,应该保持不急不缓的心态,不怕重复,耐心的坚持静坐,修四念住训练来调整我们的心。

   
大智度论说一个譬喻:「蛇行常曲,入竹筒中则直」;我们这个心,从久远以来的活动就像蛇似的,现在要有一个所缘境修止,叫它定下来,它就直了。所缘境就是选一个令心注意的地方。很多境界都可以作为所缘,但是最通常、最普遍、的所缘境,就是息。我们这一口气呼出去、又吸进来叫做息,为什么称之为「息」呢?因为呼出去以后,它不会无穷无尽的呼,到时候就停下来了,停下来还没有吸的时候,叫做出息。出息的时间当然是不长,然后就吸,吸进来还没有出,就是入息。就是用这个息作你的所缘境。当盘上腿坐下来,身体各部分都调整到正常了,心里默念两句话:「知息出、知息入,知息长、知息短」,不要去攀缘外面的境界,就把自己这一念心,安住在息那里不动。呼吸它是出、是入、是长、是短,它自己安排,你不要管它,就只是知,注意这息在出在入,知道息是长、短,就负责这一件事!一直注意,慢慢就没有妄想,心就寂静下来。

   
不过有时妄想来了,就不知了,那可以加上「数」,你在出息或入息这个地方计数,出的时候数一,再出的时候数二,再出就数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也可以倒过来数,或者一、三、五、七跳着数。只要你常常数,熟能生巧,就使令心安住不动。

   
若修止实在有困难的时候,力量只能到达这里,就不要继续止了,就改变一个题目。可以背《金刚经》,或者念大悲咒,或者思惟一段法义,千万不要任由妄想纷非;当然最好是转而修观。

   
观:梵语毘钵舍那(vipawyana),译义为观,《解深密经》说观是:『正思择,最极思择,周遍寻思,周遍伺察』(《解深密经》卷3,大正16,698a)。所以,慧是以观察抉择为特性的。以修无我观为例,当修止寂静住一段时间后,心里面就观察抉择这个眼耳鼻舌身意、色受想行识,都是剎那剎那生灭变化的,里面没有常恒住、不变易的我。观就是观察诸法的真理,我们想转凡成圣,就是要修见真理的观。因此在佛法的立场来看,修观是更重要的事情。可是,修观又需要假借止的帮助,观才能够有作用。修止也需要、修观也需要,而不能够单修一种。但是初开始应该多修止是对的,因为初开始多修止容易生欢喜心,使令你自动地愿意继续修下去。不过多数修止观久一点的人会欢喜修止而不欢喜修观,因为修止若有一点相应了,虽然还没有轻安乐,但身体感觉到舒服,因此就继续安住在止的所缘境上,不愿意修观。

   
不过也不要一直相续不断的修观思惟,思惟一刻钟,最多三十分钟,就停下来住在那里不动而修止,一段时间后再修观。一方面使心休息一会儿,一方面在那里明静而住,增长定力。寂静力量增长以后,思惟力量也随着增长强大,应该如此交替的运作;其实修观也能支持正念,毘钵舍那也能帮助奢摩他的,不过不论修观或明静而住,止观所缘境一定要明明了瞭显现出来。止与观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又有着相须的关系,如《杂.464经》:「修习于止,终成于观;修习观已,亦成于止,谓圣弟子,止观俱修,得诸解脱界。」(大正2,118b)有人多修观,有人多修止;有人先修止后修观,也有先修观后修止;但止与观一定要反复、交替地修。

   
修止观时最重要的是行者的心态,正确的心态应该是轻松平静与舒畅,而不要过度专注,不要想去控制,不要期待,也不要强迫或是约束,只是正知正念。不要试着去创造什么,也不应拒绝(否定)已经发生的,只要注意,现在当下所生起的,不要回顾过去,不盼望将来,这些只会造成疲劳与散乱。想要创造什么境界是贪心,拒绝已经发生是瞋心,不能觉知正在现起或者已经停止现起,这是愚痴。因此不论境界现起或是停止现起,不要忘记正知,只有当觉知心没有贪瞋痴时,正念才会生起。

   
行者必须时常检视禅修的态度,但不要评断,不论是好的或是坏的,都是禅修的经验,承认接纳它,观察它是无常无我的,然后就轻松的放下。如果一心只期待好的经验,而完全不能接受一点点不愉快的经验,这样正确吗?法是这样的吗?不要只是期待愉快的经验,也不要因不接受一点点不愉快而焦躁不安,否则很难进入禅修状况。

   
如果心疲劳坐不住,多数是禅修的方法、心态出了问题。有时是心紧张无法禅修?还是因心疲劳而心神不足?这时候要检点我们禅修的方式及心态:有没有等待什么发生?希望什么?或希望什么不会发生?不应故意造成每个自己意愿所发生的,只要努力了知正在生起的而不增不减。

   
不想让妄想扰乱,并不是采取什么手段去防止妄想,而是练习在任何时候妄想的生起,能够觉知。时时关照心在做什么,当觉知任何非自己所缘的境界生起时,应立刻观察所它是无常无我的,然后再回到所缘;当昏沉时可以修观或修光明想;而当明静而住不昏不掉时,应维持舍心,莫因过份集中而紧张。

禅为守智藏 功德之福田 禅为清净水 能洗诸欲尘

禅为金刚铠 能遮烦恼箭 虽未得无余 涅盘分已得

得金刚三昧 摧碎结使山 得六神通力 能度无量人

嚣尘蔽天日 大雨能淹之 觉观风散心 禅定能灭之



回向:原世间一切众生善行坚固,无有退转




怎样念佛
忆佛念佛
修证问答集
行善积德
修行语录
生活佛法
人生指南
起点关怀
念佛法门
净宗入门
佛学基础知识
佛教知识
佛教旅游
佛教常识问答
佛门礼仪
佛教常识
学佛行仪
素食菜谱
修行精华
净土探究
临终备览
净土十疑论
净土安心法门
净土法门疑难解答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慧律法师谈死亡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大乘无量寿经注解
无量寿经


 
主站:higri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