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佛化家庭



如何建立佛化家庭

作者:佚名 来源:佛学在线

分享到:
佛化家庭幾個基本條件

    佛法與世法,本來分不開的。人世間事事物物,隨拈一法,無不是佛法。我佛所說法門雖有八萬四千之多,而归納起來,不外自利利他而已。學佛者若欲实行利他,必須先自家庭佛化做起。今依次說明佛化家庭的好處,及佛化家庭的殊勝,以及佛化家庭具備的幾個基本條件。

佛化家庭的好處:
    中國人互相標榜的為詩書傳家、忠孝傳家、或耕讀之家、積善之家等等,這是表揚他讀書、耕田、忠孝、慈善的意思,而佛化家庭正包括了上述的意義。而且全家老少男女們都信仰佛教,具實行佛的教化。佛以清淨、慈悲、莊嚴為教,若全家都為佛所化,便自然成清淨家庭、慈悲家庭和莊嚴家庭了。

佛化家庭的殊勝:
   佛法雖深廣如大海,但能得其一滴,便終身受用不盡。佛以清淨、慈悲、莊嚴為教,全家若能信受奉行,則個人的身語意業清淨莊嚴,必能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家庭方面和睦慈悲,相習成風,必能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倡婦隨、主仁僕忠,即世法所謂模範家庭了。老少又能茹素念佛、戒殺放生、家風善熏、化行俗美,於是一家清淨、一鄉一邑悉皆清淨,何異人間樂土?但欲達此目的,必須具備如下條件。

佛化家庭具備的幾個基本條件:
    一、母教:家庭以母親的感化力,最深最大。父親多在外邊工作,不能常在家內教導兒女。所以人的一切習慣,全在孩提時受母親的感化,成為第二天性。假定母親信仰佛法,他的兒女自幼耳濡目染,也沾些佛教的氣味。試看回教徒堅守清真教規,不吃豬肉等,多得力於母教。我們若欲佛化家庭,也應該重視母教,勸導婦女們多多學佛。
    二、胎教:人性的善惡與胎教很有關係,假定母親是一個佛教徒,受孕以後,茹素念佛,嚴持三皈五戒,遵行十善業道。胎兒在胎中稟受慈悲祥和的氣氛,出胎之後,性情一定良善。
    三、啟蒙:一般人對於四歲至七歲的兒女,以為年齡尚小,多不注意教育。那知「教子嬰孩」,古有明訓。在小孩三歲以後,漸有知識,他的識田如白紙一樣,為父母的給他畫甚是甚。若把佛法上極淺近的道理和小故事,如助人、放生、不撒謊等類,常常講給小孩聽,再跟著大人們學習拜佛唱念,所謂「少學若天性,習慣成自然」,久而久之,不知不覺的一切佛化了。
    四、教女:中國人向有重男輕女之風,所以對於子女的教育,也不免歧視。蓋良善的國民,多成於良善的母教。今日的童女,即是他日的賢妻良母。若不注重女子的幼年教育,則他日安能成為良母?既無良母,安有良民?印光大師常說:「治國平天下的大權,女人家操得一大半。」可謂探源之論。若欲佛化家庭,必須重視女子教育。
    五、教材:家人講解,不必用高深的佛理,專就三世因果、六道輪迴的道理,演講的明明白白。再把三皈、五戒、十善業道,不惜迴環重復加以說明,務使兒女們人人徹底瞭解,佛法與自己實有密切關係,遵行則身心快樂,違反則煩惱重重,自然生起信仰來。總之,以理智開導兒女,千萬不可以家長身份,強迫教育。所以者何?若不啟家人的真信仰,縱暫時形式佛化,日久亦流於虛偽敷衍,不能得到佛法真實利益。
    六、行持:佛法真實義意,重在實行。所以佛化家庭的起碼行持,必須念佛戒殺。固為佛說念阿彌陀佛一聲,可以消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若少殺一條生命,即少欠一個命債,少造一次新殃。所以家中設置佛堂,按家庭忙閒狀況,隨分朝暮課誦。家人最好全體吃素,如不能做到,亦可暫採用三淨肉,家中萬萬不可殺生。
    七、禁止惡習和工具:近代家庭以賭博為唯一的消遣,此實為最大的惡習,勞民傷財敗品損德,莫此為甚。無論何種賭具,一律禁止,不准入門。
    八、提倡佛教的娛樂:人生不可太枯燥,尤其青年,必須予以高尚的娛樂,始可調和其性情。佛教的法器及唱讚,梵唄悠揚,最適宜於精神修養。若請明師教授得法,可以得到無比娛樂。至於現代樂器及運動器具,亦可隨力備用。

結論:
    上來八条雖然簡單,但是佛化家庭最基本的條件。若為家長的以身施教,對於佛法具有堅固的信仰,及純潔的修持,則家人天性相近,自然受其感化。現在世風涼薄,人心卑劣,共業感召,空前浩劫。若不以佛法灌輸家庭,潛移默化,由家而國,佛化世界,則將來人類慘禍,實不堪設想。故不揣固陋,略貢要義,尚望各界大德倡導實行。

怎樣發菩提心
    經上說:「修行若不發菩提心,終成魔業。」古德說:「修行不發菩提心,譬如耕田不下種。」由這兩段經論看來,可知發菩提心,為修行上最起碼和最重要之條件。
    那麼,菩提心究竟是什麼?含些什麼意義呢?按「菩提」二個字是梵音,東土譯為「覺」。覺又分:「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總而言之,就是發起「成佛」的心。成佛為什麼?課誦本上說得很明白:「誓願度眾生,總願成佛道。」其他如大慈大悲呀!自利利他呀!斷一切煩惱呀!學一切法門呀!皆是發菩提心的廣義和推闡的名句文身。
    怎樣發菩提心呢?淨土宗第十一代祖師實賢大師〈勸發菩提心文〉,發揮得最為詳明精微。它的內容大概分為:邪、正、真、偽、大、小、偏、圓等類,條分縷析,應有盡有,誠為天親菩薩《發菩提心論》後,絕無僅有的宏文。但是文內係專對出家人立論,非對一般人士而言,且文體深奧。此次《中國佛教》月刊徵文的格例:一、為對四眾弟子作勸請。二、要用淺顯通俗的語體文。我為符合刊物的意旨,只得另闢途徑,來詮發菩提心的意義,然而也不能超越天親菩薩和實賢大師兩位大德的範疇之外,不過文體和措詞上稍為不同罷了!
試說如次:
    一、為了脫生死而發菩提心:我們眾生自無量劫來,在六道中輪迴生死,生了再死,死了再生,生生死死,無有了期。驢皮袋,馬皮袋,何處不鑽?刀山劍樹,餓鬼飢虛,誰敢說沒有嚐過滋味?偶一念及,不寒而慄。今生幸而得了人身,又得聞佛法,還敢不猛發大心?擇一個了生脫死最容易、最穩當的淨土法門,深信切願,一心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永不退轉,一生成就,乘願再來,普度眾生。
    二、為報答親恩而發菩提心: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十月懷胎,三年乳哺,教養百端,惟恐不能成人。及至成立,有所建樹,而父母已幾衰老,甚至椿萱見背。菽水承歡,莫報萬一;昊天罔極,徒悲何益!惟有速發大心,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並以念佛功德,回向法界,求佛加庇,令過去多生多劫的父母,和一切眾生,同生極樂。蓮池大師云:「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凡欲報親恩者,當以發菩提心為第一要義。
    三、為普度眾生而發菩提心:有人問某法師道:「修行為什麼?」答:「為成佛。」又問:「成佛為什麼?」答:「為度眾生。」學佛不度眾生,本師釋迦斥為焦芽敗種,自了漢,終究不得成佛。所以「菩薩初發心,廣度諸眾生。」尤其常念地獄苦,發菩提心。若觀世音菩薩,示現三十二應;地藏菩薩發願地獄未空,誓不成佛。我們眾生發心修菩薩道,若不廣發大菩提心,則「因地不真,果招紆曲」,怎能圓成佛道呢?
    四、為洞徹因果而發菩提心:世出世間一切法,皆不離乎因果。經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所以說:「善惡到頭皆有報,只爭報早與報遲。」我們既明白了三世因果,六道輪迴的大道理,當然要發大菩提心。行無緣大慈,運同體大悲,以菩薩大願為自己本願,口言佛之言,身行佛之行。於是身口意三業清淨,自然因賅果海,果徹因源,度人還同自度。無量功德,何樂而不為?
    上來所說四種發菩提心,明知掛一漏萬,未能詮發菩提心義蘊的萬分之一,但因為通俗起見,特為列舉了生死、報親恩、度眾生、明因果,犖犖諸大端,聊供四眾善信作參考。若專務學佛精進,而不注意發菩提心,則不惟不能獲得佛法的真實利益,反而墮入魔道,自誤誤人,萬劫不能復得人身,其為害不堪設想。奉勸諸仁者,速發菩提心!



回向:原世间一切众生善行坚固,无有退转




怎样念佛
忆佛念佛
修证问答集
行善积德
修行语录
生活佛法
人生指南
起点关怀
念佛法门
净宗入门
佛学基础知识
佛教知识
佛教旅游
佛教常识问答
佛门礼仪
佛教常识
学佛行仪
素食菜谱
修行精华
净土探究
临终备览
净土十疑论
净土安心法门
净土法门疑难解答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慧律法师谈死亡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大乘无量寿经注解
无量寿经


 
主站:higri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