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把“小资情调”当佛法



莫把“小资情调”当佛法

作者:佚名 来源:佛学在线

分享到:  
我的一个朋友学佛有一段时间了。她很热心,到各种公益团体去做义工,也经常参加一些佛学夏令营之类的活动。她说她很喜欢那种“安详”、“自在”的感觉。
  
而有一次,她在生活中遇到了一点不平事,突然间就火冒三丈,差点把房顶掀了。这时我笑着对她说:“你的那些‘安详’、‘自在’,现在都到哪里去了呢?你那不是佛法,是‘小资情调’。”
  
这里的“小资”,并不是指一个社会阶层,而是指一种生活状态:“小资”一般在生活上衣食无忧,不必为了养家糊口而奔命,也没有什么病痛,安闲自在,有足够的时间来“品味生活”。他们一般心地善良,乐于助人。他们也很有文化,了解一些佛法,也能吟诵出“春有百花秋有月”的诗句,也能引用“菩提本无树、明净亦非台”来和别人辩论。
在生活中,他们有一些感悟,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思想,具有“奉献”、“博爱”、“分享”等等理念,偶尔也有“安详”、“自在”、“空灵”的觉受。他们也许就会认为——“这就是佛法”。


   那么,这到底是不是佛法呢?

   佛法在世间会变幻出不同的相貌,但其内在核心是不变的,那就是: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的智慧。这是区别佛法与世间法、佛法与外道的标准。那么,到底是不是佛法,如果用以上标准扪心自问,自然会水落石出。
   除此之外,佛法与“小资情调”还有一点不同,那就是:佛法所带来的安详、自在是建立在无我智慧基础上的,因此是真实的、坚固的,是能经受住境界考验的。“小资情调”则不然。


  
“小资情调”的核心还是一个“我”,只不过是凭借修习世间善法所得来的福报,将外界对于这个“我”的侵犯暂时地屏蔽掉了,因而保持了一种“安详”的表象;但假如这个“我”真的受到了侵犯,就依然会如火山爆发一般的不可收拾。所以,在真实的生活面前,这样所谓的“安详”是不堪一击的。

  
佛陀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时可以做到如如不动,而我们呢,哪怕一个打火机的小火苗碰到手指,恐怕也会哇哇大叫——那时,还能“安详”、“自在”吗?
  
明朝末年的憨山大师,早年在五台山打坐时得到了一些境界,就自认为“证悟”了。后来他被人陷害,充军流放岭南,其间经历了种种苦难艰险,而就在这九死一生之中,他才发觉他原先所“证悟”的那些东西仅仅是浮光掠影,丝毫派不上用场。于是,他开始了铭心刻骨的反省,继而在修行上获得了重大的突破。
   憨山大师在给友人的书信中说到,他非常感谢这一段苦难的经历,这段经历就好像天地间巨大的钳锤,将他内心中蕴藏的我执烦恼锤打得一干二净,使他获益匪浅。

  
纵观古今高僧大德,几乎各个都是具足刚骨的硬汉,有着斩钉截铁的性格。“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他们的洒脱、自在,是经历了千锤百炼的艰苦磨砺之后展现出来的智慧,绝非轻轻飘飘、浮浮泛泛所能得到的。否则,那所谓的“洒脱自在”仅仅是古人所呵斥的“软暖习气”而已。

  
当今,在社会上流行的“心灵感悟”类书籍中,有很多就是这种“小资情调”。疲惫的现代人也许需要这样“心灵的滋补品”。但是,这也可能是心灵的麻醉剂,因为当暴风骤雨真正来临的时候,这些真的管用吗?

  
世间善法本来也是好事,可是世间善法一旦披上了“佛法”的外衣而混淆视听,对众生的危害恐怕要远远超过杀、盗、淫、妄等等恶法。

  
品茶赏月也可能开悟,但绝不能说品茶赏月就是禅;佛法不离日常生活,但也绝不能说日常生活就是佛法。

  
古德警示过:“心术在毫厘之辨”。所作所为,究竟是把佛法融入生活,还是把佛法蜕变为世间法,是每一个佛弟子都必须严肃面对的问题,也是我们无法逃避的责任。

                                 
仁宏
                  
——摘自《临济棒喝》创刊号


回向:原世间一切众生善行坚固,无有退转




怎样念佛
忆佛念佛
修证问答集
行善积德
修行语录
生活佛法
人生指南
起点关怀
念佛法门
净宗入门
佛学基础知识
佛教知识
佛教旅游
佛教常识问答
佛门礼仪
佛教常识
学佛行仪
素食菜谱
修行精华
净土探究
临终备览
净土十疑论
净土安心法门
净土法门疑难解答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慧律法师谈死亡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大乘无量寿经注解
无量寿经


 
主站:higri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