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先生与小偷



老先生与小偷

作者:佚名 来源:佛学在线

  学佛要学习自度、度人,“自度”必须时刻反省自己的身、口、意三业,若言行不当或有过失,则必须鞭策自己更用心。

  
“度人”必须应机施教,佛陀说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人人的心念各不相同,既然不同,就必须因时因地、运用适合众生根机的方法来化导众生,使教法深入其心,如此才是妙法!关键是必须真正深入众生的心。



  有一则发生在日本奈良乡下的故事——在一片广漠的土地上,有一间孤伶伶的屋子,住着青九郎老先生和他的女儿,在严冬的夜里风雪交加,寒风从屋子墙壁的破洞钻进屋内。这对父女都睡得很沉,而外面的风雪愈来愈大。

  忽然,小屋的门开了,两个人蹑手蹑脚地潜入。他们听到沉沉的鼾声,就很安心地四处翻找东西,最后只找到两包稻米。当他们各自背起一包米向门外走去时,青九郎老先生突然咳了一声、醒了,他发现门口有人,问道:“是谁啊?”小偷听到这突然的一问,吓了一跳,脚没踩稳就跌倒了。

  老先生看到两人跌坐在地上,很平静地说:“外面风雪这么大,两位半夜来造访,赶紧进来喝一杯热茶吧!”两个小偷听了,面面相亲,心想:这老先生明知我们是小偷,为何对我们这么好?分明是个傻瓜!

  老先生又亲切地招呼他们说:“进来啊!外面这么冷,来吧!”小偷以为他是个痴呆老人,于是大摇大摆地走进屋里。老先生又唤醒女儿,要她烧水泡茶。

  老先生对小偷说:“实在很不好意思,这么冷的天气还劳驾你们来到这里,感恩你们!”小偷听了觉得莫名其妙,心想:你明明知道我们来偷东西,为何还向我们道歉、感恩呢?

  其中一位就问说:“老先生,你知道我们来这里做什么吗?”老先生说:“知道!但是很抱歉,我虽然有两分多的田地,可是今年歉收,总共才收了这两包米。过去欠你们的,原本就应该还,劳驾你们跑这么远来拿,真的很感恩你们!”

  此时,女儿端着热腾腾的茶出来了,老先生就说:“天气很冷,来,喝杯热茶吧!”两个小偷打从心里觉得惭愧,刚才那位又问:“你何时向我们借过东西?”

  老先生说:“可能是在过去生吧!如果以前没有欠债不还,你们也不会在这么晚的时候来到这里;而且村里有那么多有钱人家,你们却偏要来这荒芜之地,可见一定是有其因缘。”

  另一位一直沉默不语的小偷,这时再也忍不住了,他跪下来,并且五体投地说:“真的很惭愧!村里盛传老先生是诚恳待人的大好人,而我们却以为您是傻瓜,实在很惭愧!”

  他接着又说:“我也曾想重新做人,但是要从头开始谈何容易!生活都有困难了,如何做善事呢?”老先生说:“我的生活也很困难,可是日子一样可以过;其实,清贫的生活很舒服,因为心无挂碍、轻安自在,这是最逍遥的人生。”

 
 老先生这分从内心流露出来的安详自在,让这位小偷很感动。他心想:老先生处事泰然,具足定力,而且对清贫的生活如此甘之如饴,内心的修养一定很深厚。于
是叩头礼拜说:“您的品德这么崇高,我希望能拜您为师,恳请您慈悲接受!”另一位小偷也说:“我也很想学好,请您也收我为徒!”

  老先生谦虚地说:“我和你们一样还在学习中,我们一起来学,相互鞭策鼓励吧!”由于这两个人决心改过向善、尊师奉道,所以很恭敬地叩头,礼拜老先生为师。

  原来青九郎老先生是位佛教徒,平时修行非常用心,待人也很有爱心,所以逆境现前时具足定力,能以智慧和慈悲来观机逗教,感化了两个小偷回心向善。这分定力与智慧,来自于平时精勤不懈的自我修养,很值得我们一起来学习。
  
染布的譬喻

  佛世时,曾以一则染布的故事作譬喻——有一天,佛陀和弟子们来到王舍城托钵。城里有一条十分热闹的街道,贩卖着各种生活用具,有打铁店、制桶店、布店等等。

  当佛陀走到一家染布店时,便静静地站在一旁、看染布师傅工作。佛陀很用心地看完整个染布过程后,就继续再往前走。托完钵回到精舍后,佛陀问弟子们:“今天到城里托钵,你们有什么感想吗?”

  有位弟子回答:“城里好热闹!有很多人忙着采购所需要的东西,商人也很热络地在卖东西。”

  佛陀又问:“你们看到那么多人在买卖东西,在这个买卖之间,他们的目的又是什么呢?”有位弟子回答:“为了生活。”

  佛陀说:“对!就是为了生活。但是人除了生活之外,还有一项最重要的,那就是心灵。心灵也需要养生的资粮!”

  弟子就问佛陀:“佛陀,到底养生的资粮是什么呢?”佛陀说:“就是智慧。要让慧命健康地成长,就不要让杂质污染了心灵。就像在染布店工作的师傅,虽然他全身因染布而沾上许多颜色,但是他却很细心地把那些白布照顾得十分洁净,为的就是要染出一块好布料。”

  “修行也是一样。虽然我们身在五浊恶世的复杂社会里,心仍要保持清净。万一我们心像一块白布被污染、弄脏了,那时候任凭染布师傅的技术再好,也染不出色泽很好的布来。所以,我们要像染布师傅一样,用心照顾好洁白的布料。”

  总之,“与人无争则人安,与事无争则事安,与世无争则世安”,如果我们希望凡事都能平静无波,唯有照顾好自心,别让“贪、瞋、痴、慢、疑”这五毒污染了我们的心。
  
自救救人

  佛陀时代,有位在家修行的居士,平时常常听闻佛法,所以明白人生的苦、空、无常;他一生守志奉道、淡泊名利,并且能将佛陀的教化力行于日常生活中。

  那时交通不便,必须跋山涉水、穿越沙漠,才能到达其他市集。有一次,居士随着商队到外地从事贸易,第一天走到一座山林,当时天色已暗,于是就在山林间扎营过夜。

  居士为了关照众人的安危与财物,便自动穿上防护衣,在商队的外围巡逻,一步步皆心不离佛。他用心地观想佛陀的教法,并回顾自己在生活中是否已依教奉行?是否还有贪、瞋、痴的念头?

  夜深时分,来了一群山贼!他们拿

着棍子、石头、砖块等等,准备抢劫商队。突然看到有人在商队外围走来走去,那分庄严威仪予人一种坚韧毅力的震
慑。

  山贼远远地看着,不敢向前袭击,心想:稍等一下,等他走累了、睡着了,再来下手。于是,大伙就在远处观望,看着他的脚步、一步一步稳健地来回走着。不知不觉中晨曦微现,这群山贼已经没有机会下手了!

  临走前山贼们丢下棍子、石头和砖块,一哄而散。商队的人都惊醒了,赶快跑去一探究竟,发现周围留下许多棍子、石头……,又看到同行的居士自在地来回巡逻。

  大家不禁打从心底生起恭敬心,纷纷感恩他的守护,他很谦虚地说:“这没有什么啊!我只是在生活中守好自己的本分。还好,大家都能平安,真是令人高兴!”

  当商队归来后,居士虔诚地前往精舍拜见佛陀,并且详细地报告所遭遇的一切。佛陀说:“对!处人即是利己;自救即是救他。生活中若能守住岗位,顾好己心,人生就会平顺、安和。”
  学佛就是要学习去除心念的染污,远离人我是非,用清净的心接受佛法的教化。看!佛陀的在家弟子,以庄重的态度、摄心守意,竟能摄住山贼的心;所以,只要大家能守本分,就能得本事,也就能“自救救人、利人利己。”
  
机智的女孩

  从前在某个小地方,常有大蛇出来作怪,当地的人都认为蛇已成精,所以常常祭拜牠,并且每年送一位童女让牠果腹。

  过了九年,已经有九位童女丧失宝贵的生命,全乡的人都很烦恼。到了第十年,送童女祭蛇的时间又接过了!但是,哪有为人父母者愿意让女儿去送死?若有人家境穷困,逼不得已要卖女儿,也是痛不欲生啊!

  当时有一户人家非常贫困,这对父母生了六个女儿,最小的女儿对父亲说:「今年是第十年,乡长一直四处找人选,可以让我去,这样就可以得到一些钱来维持家庭生活。我身为女孩不能负担家计、改善家庭的贫困,所以我愿意去。」

  她的父母亲再怎么穷也不肯让孩子去喂蛇,可是女孩已下定决心,因此就偷偷跑出去。她去找乡长说:「我自愿去蛇洞,但是你必须把钱送去给我父亲。」说完,她就往蛇洞的方向走了。

  在这之前,她准备了一些掺了香油的饭团,并且带一只狗和她同行。到达蛇洞时,她把香喷喷的饭团放在蛇洞前,不出所料,那条大蛇果然立刻爬出来了!牠一闻到饭香,立刻大口、大口地吞食那些饭团。

  当牠吃得浑然忘我时,那只狗猛然冲身前,咬住大蛇的脖子。尽管大蛇不断地挣扎,但那只狗还是将牠的脖子紧紧咬住不放。女孩顺势制服了大蛇,结束牠的生命。

  她走进洞内,果真看到九具尸骨。女孩黯然地说:「你们真可怜!不幸都丧命了。」

  她平安地回家后,地方上的人都很敬佩这位女孩,因为她竟然毫发无伤,甚至还能为地方除害。这消息传到国王耳里,他也很敬佩这位奇女子,于是便请她入宫,由于她既有智慧又时常帮助他人,深受国王喜爱,后来还被册封为皇后。

  这虽然是一则故事,但也是一种教育;面对人群或一切事物时,若恐惧怯弱,抱着逃避的心理就会迷茫。我们在人生道上一定要培养智慧、毅力和果断力,勇于面对现实,才能克服重重的困难。



回向:原世间一切众生善行坚固,无有退转




怎样念佛
忆佛念佛
修证问答集
行善积德
修行语录
生活佛法
人生指南
起点关怀
念佛法门
净宗入门
佛学基础知识
佛教知识
佛教旅游
佛教常识问答
佛门礼仪
佛教常识
学佛行仪
素食菜谱
修行精华
净土探究
临终备览
净土十疑论
净土安心法门
净土法门疑难解答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慧律法师谈死亡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大乘无量寿经注解
无量寿经


 
主站:higri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