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帮家里人学佛问题的随想……



关于帮家里人学佛问题的随想……

作者:佚名 来源:佛学在线

分享到:
学佛的师兄弟们大概都想让家里人也学佛。我也不例外,好东西总愿意家人共享。

  昨天和静祯师兄聊到这个问题。我现在家里人都皈依了,精进各有不同,有的只是挂个名,我母亲是第一精进的,其次是我爱人。比起刚学佛时就我一个人信,有所变化。

  静师兄要我随便谈谈。后学回想起来有如下的经验教训,供师兄们参考。

  首先,要搞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他们关系融洽。你想想,一个家庭成员,要是看见你就生气,还谈什么听你说佛法。要想关系融洽,首先得喜欢他们,要是老看见家里人的这错误、那毛病,心里就不容易产生欢喜。所以不在于能不能为他们办什么事,能给他们多少钱、多少东西(当然这个也很必要),如果你一看见他或她,就自然流露出亲切的微笑,她或他自然把你引为知己。凡人都是爱屋及乌的,如果他(她)喜欢你,那他(她)就自然对你信仰的佛法感兴趣,至少不反感。这就有了前提了。

  其次呢,观念要端正,不能说我要度家里人,但可以说我愿度家里人。一字之差,意思不同。家里人能学佛,自然有他们自己的善根,我们顶多起个助缘的作用。我们能也只能随他们的善根,做些增上的工作。他们能信,那是佛菩萨加持、自己本身善根发现、最后才是我们的助缘。居功和沾沾自喜,都是不达缘起,早晚还会因此再起烦恼。

  再次呢,是注意要求不能过分。一个众生,可能处在下述四个阶段之一:未种善根,已种善根,善根增长,善根成熟。佛出世也只能令未种者种,已种者增长,已增长者令成熟,已成熟者令解脱。何况我等凡夫。对家里人不能一概都要其发一生解脱或成佛的愿,尽管这个愿是很好的。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超越阶段的要求,会造成反面效果。能领到哪一步,就领到哪一步,能领到西方净土一生成佛是最好的,实在跟不上,能帮他们不失人身得生天道很不错。《地藏经》中佛菩萨对有些众生的希望也就是常生人天受胜妙乐。当然,这并不是说对自己的要求应放低,我想师兄们一般不会误解的。

  第四是要能容过。这点我做得不好,愿意做个反面教材。容过首要一条是别急着纠正人。也许她或他说错了,关于佛法方面说得不如法,甚至有毁谤佛或法的。这个时候,别急着否定他(她)打击他(她),说得实在不象话,沉默就是了。小小不对,笑笑就是了。如果他(她)伤害你的宗教感情,他(她)自己会内疚的。你越包容,他(她)越感愧,甚至会演成入道因缘。有一种情形是怕他(她)遭恶报下地狱,赶紧声色俱厉地批评和制止。这种做法对不同的人产生不同的效果,有的会更加激烈地造口业,有的是无声地反抗,有的是受到压抑,总之都会让他们离开佛法更远。佛法能否兴旺,端的在我们做得如何,而不是说得如何。我见到过有些关于新时代如何弘扬佛法的讨论,其实万变不离其宗,最好的弘扬就是以身作则,然后再辅之以言教以及一些方式。

  第五要尽自己的能力帮人。他(她)有难处,你视而不见;等到教化的冲动起来了,又找他(她)说法去了。效果会好吗?最好的说法时机是他(她)有了烦恼来找你,最好的说法形式是切合他(她)的实际生活,最好别滔滔不绝只顾自己说得痛快。在他(她)不需要佛法的时候,能忍住闭嘴不谈也是本事^_^。

  第六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加强自觉和自律。我们要发帮一切众生觉悟的愿,但我们只能从自觉做起。你都不知道自己的念如何生、住、异、灭,我们又如何能引导别人?菩提心菩提心,就是如实觉悟自己的心并以先觉觉后觉,并不是离我们多么遥远和玄妙的东西。一切经书都是自心的注释,是明心和净心的法宝,心若明了,经也一看就了。心若不明,越思越远。念佛礼佛诵经都是重要的自觉手段,自己觉悟的程度越高,对别人的烦恼心结看得越明白,当然也就能更高效率地帮他们解决烦恼。自律就是按佛的要求,处处做得都很棒(不是指财富地位,是指为人处世),不棒也得努力让他棒。如果真的在自觉自律上日新又日新,谁不喜欢和既高明又热肠的人亲近和看齐呢?自然而然地就达到了帮家里人学佛的目的。这才是真正的大乘,与喊口号的虚伪大乘以及盯着别人错误、管着别人毛病的阿修罗式“大乘”不可同日而语。

  

                               
自己的体会……

                                 
净意
  

  后学看到仁然师兄的帖子,很有感触,后学也随便说几点具体的事吧!
  目前后学父母亲坚持每晚念佛已三个多月了吧!(虽然只有300-500声)而且曾不止一次的告诉后学,她们想去那没有痛苦和烦恼的极乐世界。有时想起这事还真是不可思议,前几年父母亲是那么反对我学佛,竟能于每晚睡前掐珠念佛,妹妹放假回来几次问我,“用了什么办法能让爸妈也念佛?”细细想来众生皆有佛性,众生善根不可思议,此言不谬呀!回头想想有时为了帮家人学佛,徒生烦恼,真是有些可笑。家人学佛虽有很多不如法的地方,但总归大有进步,愿意写出来同大家讨论,或许对一些师兄有所启发,如有不周之处,请不吝赐教。
  首先要蒙佛菩萨威神之力加被,后学在去年大约是10月份,给爸妈上了网络助念,内容是祈佛菩萨加持,愿父母妻子早日信佛等事。真是佛力不可思议,众生心力亦不可思议,没想到这么快就有实效。这应是一则助念感应,请师兄登记。
  其次后学觉得学佛必须要扫除家人的顾虑,比方说父母亲认为象我这样学佛会影响事业,前途;会影响夫妻关系;吃素会影响身体健康的。那么我就让他们放心,不会带来负面影响的。学佛之后,会更尽职尽责的工作,会处理好领导、同事们的关系;会理智的处理好婆媳关系;而且实践证明身体并未缺少营养。
  再者要改变自己,让他们感觉到明显的变化。要想影响别人,只有改变自己,不要在嘴上只是说:“你们怎么不学佛呀,我是为你们好呀!”你要是真为他们好,就做几件让他们满意的事。古德云:言教者讼,身教者从。有几件具体的事供师兄们参考:一是正在我早上拖地时,父亲不满意的说:“你拖的什么地,明天别拖了”。当时后学忍住了没发脾气说:“爸,你说哪儿拖的不好,我再拖一遍不就得了,再说了拖的再不好,也比不拖强多了呀!怎么能说明天不用拖呢?”。事后妈妈说:“早上你的话说服了你爸。”爸爸说主要是态度好。看态度好的威力有多大,有时很难忍,主要表现在认自己的错很难,但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就能忍住嗔恚习气,就能感化别人。二件事是后学单位领导晚上上楼梯时,不小心摔伤,造成膑骨骨折,从这件事后学想起年迈父亲腿不是很利索,便每天晚上帮他往地下室放自行车,每天早上再帮他把自行车取出来,这件事使他内心很欢喜,你说的话他也爱听了,你建议他看的书他也想看了。反正,要想帮家里人学佛,先要自己学习佛:认众生欢喜。比如说家人爱发脾气,每当他对自己发脾气时,就行忍辱,善护其心;家人有急躁的毛病,自己处事时,要努力从容一些;家人有不耐心的习气,自己就要有十二分的耐心。这样一来,看上去是帮家人学佛,实则是利自己修行,自利利人,两全其美,何乐不为?看上去是帮家人学佛,实则是家人在帮自己改掉坏习气,这样的家人岂不是最大的善知识?岂不是诸佛菩萨?这可能就是古人“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和印祖讲的“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的深义吧!
  还有就是外缘,年龄大的人,对人生的苦难体会较深,加上无常迫近,容易和终极关怀的净土法门相应。比如在去年冬天,后学的姑姑、姑夫三十三天内相继去世,而且一个死于癌症,一个死于非命(服毒自尽)。对父亲震动很大,常说下一个就轮他了,这时,后学常善言劝慰念佛求生西方,超凡入圣,与一般人死不可同日而语等等,效果很好。同时去岁冬天老姨妈身患脑血栓,摊卧在床,后学又给爸妈他们看了印祖的《临终三大要》和弘一法师的《人生之最后》,妈妈常陪姨妈念佛,对姨妈究竟有多大帮助,我不敢说,但姨妈示现的障碍,足以让父母引以为戒,深信佛言。增强了往生西方的信心和愿力。

  aguimt

  说得太好了。我经常会生老婆的气,其实大部分时间是自己做得不好。仁然师兄的帖子非常好,还有杨师兄的回应帖,读来如饮甘露,受益非浅。
  我有个建议,就是生气的时候想一下如果是观音菩萨,如来佛,会怎么做。
以前看一个美国总统的传记,说他不知道如何的时候,就看挂在白宫里面的林肯画像,想象自己是林肯会如何如何,往往会想出一个比较好的答案。  

  li8847758

  阿弥陀佛!!!师兄说的极是!!!末学定当依之行之,此乃正是我应该努力做的。特别深有体会的是,一步不甚就会适得其反!!家里人立刻就会对其排斥,也可能是末学能力有限,不能相机教化,在未学佛前,感觉家里人对我是疼爱有加,没有什么可以隔阂我们,学佛后才感觉到贪.嗔.痴对人心的隔阂是如此的根深蒂固,是那么的令人无奈!!眼睁睁的看着他们的不如法,一幕一幕的重演!!心里有时就象刀割似的!!!看了师兄的文章真是令后学茅塞顿开!!!惟有慈悲之心才能化解一切!!!对所有人都要有一个无比的包容心,宽容心,谅解心。每一个人的因缘和业力不同,或许他们也认为这样对的,但是不一定去做,甚至是背道而驰,有时他们也不想那样的!!!我们惟有做到不见人过,但见己过,自己待人处世先做个榜样,要外圆内方,做人要有智慧!!不可偏激,或感情用事,象师兄说的:最好的弘扬就是以身作则,然后再辅之以言教以及一些方式。才是明智的。我们惟有努力修行有所成就之后,才是对他们的最大回报。(仅以自勉)不妥之处还望各位师兄不惜赐教!!!


  附录:自行化他才是菩萨道的真髓

                     
 选自杨笑天著《永明延寿与僧伽教育》

                                
以身作则

  延寿于永明寺十五年间的修行,大体皆可归纳于日课百八事中。这个非常人所能胜任的修行实践,自延寿入寂千余年来,一直深深感动和鼓舞着中国乃至异国的广大佛教徒,激励他们在信仰和修行的道路上勇猛精进,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详细记录百八事的是《自行录》,它的记录者行明是跟随延寿多年的弟子,所以,此录的可信度和资料价值都很高。


  从整体上看,《自行录》的全篇可分为引言部分和记录百八事的正文部分。引言部分全文如下:


  恭惟古圣罔伐己能,缅想前贤靡彰自德,然释典有先自行化他之教,儒宗标内举不避亲之文。师常示徒云,因观《弘明集》,先德有检覆三业门云:夫克责之情犹昧,审的之旨未彰,故以事检校心,凡所修习(《广弘明集》的原文是“以事检心,校所修习”),既知不及,弥增疏忽(《广弘明集》原文是“悚恧”)。何谓检校?我此身从旦至中、从中至暮、从暮至夜、从夜至晓,乃至一时一刻、一念一顷,有几心、几行、几善、几恶、几心欲摧伏烦恼、几心欲降伏魔怨、几心念三宝四谛、几心悟苦空无常、几心念报父母恩慈、几心愿代众生受苦、几心发念菩萨道业、几心欲布施持戒、几心欲忍辱精进、几心欲禅寂显慧、几心欲慈济五道、几心欲劝励行所难行、几心欲超求辨所难辨(宋元本《广弘明集》作“办”)、几心欲忍苦建立佛法、几心欲作佛化度群生。上已检心,次复检口。如上时刻,(《广弘明集》此下有一“从”字)旦已来,已得演说几句深义、已得披读几许经典、已得理诵几许文字、已得几回叹佛功德、已得几回称菩萨行、已得几回赞叹随喜、已得几回回向发愿。次复检身。如上时刻,已得几回屈身礼佛几拜、已得几回屈身礼法礼僧、已得几回执劳扫塔涂地、已得几回烧香散花、已得几回扫除尘垢正列供具、已得几回悬旛表刹合掌供养、已得几回绕佛恭敬十百千匝。如是检察,会理甚少,违道极多,白净之业,才不足言,烦恼重障,森然满目,闇碍转积,解脱何由?如上校察,自救无功,何有时闲议人善恶?故须三业自相训责,知我所作几善几恶。是以若不自先检责,何以化导群机?故菩萨为度众生故,先自修行。所以《净名经》云:资材无量摄诸贫民,奉戒清净摄诸毁禁,以忍调行摄诸恚怒,以大精进摄诸懈怠,一心禅定摄诸乱意,以决定慧摄诸无智。又经云:自持戒,劝他持戒;自坐禅,劝他坐禅。《大智度论》云:本师释迦牟尼佛不舍穿针之福。祖师龙树菩萨释云:如百岁翁翁舞。何以故?为教儿孙故。况未居究竟位,全是自利门;从十信初心,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直至等觉佛前普贤位,犹自利利他门;登妙觉位,至佛后普贤,方纯是利他之行。是以行明因示诲次,遂请问所行,或因师自说,编纪二三,既自治之行可观,则摄化之门弗坠,有斯益故乃敢叙焉。今具录每日昼夜中间总行一百八件佛事,具列如后。


  引言中强调,编集《自行录》的目的不是为了夸耀延寿的德行,而是为了教化众生。因为佛经中说,要先自行,后化他。接下来说,延寿平日经常教导弟子们说:《弘明集》中有“检覆三业门”[7],目的是为了检点自己从早至晚、从夜至晨身口意三业之所行,只有这样严格地检查自己、要求自己,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才会惕厉精进;只有自己首先做到,才能教化引导众生。所以,菩萨为度众生,都是先自修行,然后化他。


  引言最后说,因为和尚经常有这样的教示,所以每次当他讲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都请问他自己的所行,有时他也无问自说,我就借机记录个两条三条。通过和尚这些每日总行的佛事,可以使欲学佛法、行菩萨道的人知道“只有自行可观,才能摄化众生”的道理。因为有这样的利益,所以才敢把它公之于世。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知道,延寿这些修行虽然称为自行,但实际上远远不仅是为了自行,其更大目的还是为了通过以身作则来教化和引导弟子和众僧,使他们知道只有自行才能化他,自行化他才是菩萨道的真髓,欲以此来增益他们的修行。编集者把它公之于世,也是为了继承延寿这一遗志。




回向:原世间一切众生善行坚固,无有退转




怎样念佛
忆佛念佛
修证问答集
行善积德
修行语录
生活佛法
人生指南
起点关怀
念佛法门
净宗入门
佛学基础知识
佛教知识
佛教旅游
佛教常识问答
佛门礼仪
佛教常识
学佛行仪
素食菜谱
修行精华
净土探究
临终备览
净土十疑论
净土安心法门
净土法门疑难解答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慧律法师谈死亡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大乘无量寿经注解
无量寿经


 
主站:higri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