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精神与当代经济问题的对治



佛教精神与当代经济问题的对治

作者:佚名 来源:佛学在线

分享到:
我们知道,有很多企业家信佛、学佛,但没有听说过有那位企业家被称为“佛商”。就是信佛、学佛的企业家也很少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在信佛学佛,远不像有一些被称为“儒商”的企业家很是依此为标榜,并大肆宣扬。这固然有信佛、学佛的企业家谦虚的原因,但更主要的是佛教被普通大众误解了许多年,并且越是精英阶层误解越深。宣扬自己信佛学佛会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甚至会被目为怪物抑或智力低下。也是基于这个原因,知识界很少用佛教的道理来研究现代问题,以之研究经济问题更是少之又少,远不像研究儒家、甚至基督教对现代的影响和起用那样广泛。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关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基因的人会越来越多。佛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主要构成部分,佛教不排斥其他任何真理,涵盖了其他几大传统文化,且更深入、更彻底。我希望能够有更多学者来研究佛教,并深入探讨佛教精神如何对当代实际问题起用。如果我们稍微深入了解佛教,佛教对解决现代经济问题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并能解决许多众多问题。下面我就抛砖引玉,就佛教对当代经济问题的对治谈一下自己的一点管见。

讨论之前的一个基础问题,佛教是不是反对商业,反对经济发展?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华严经上讲,“一切治生产实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生产经商,佛法就在其中。近代大德更是提倡“人成即佛成,实现在人间”,六祖大师也说“离世觅菩提犹如觅兔角”。兔子自然不生角,菩提自然也不能在世外寻找了。总而言之,佛法不在世外,就在世间、生活中,商业当中也有佛法。纯粹从修炼意义上讲,入世修行犹如火中栽莲,成就更大、更不易动摇,这也是无数祖师所提倡的。佛教进入中国以后,进行了大量改良。大乘佛教就是在中国发扬光大的,百丈禅师改革了僧侣生活制度,抛弃在印度实行的乞食制度,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并身体力行。其实在佛教教义里,钱本身并没有罪过。何况拥有较多资源的人要比没有的人更能多行善事。问题是,我们是用什么方式赚钱,我们了不了解钱从何而来、如何能叫它源源不断,以及我们是否以健康的态度去面对它。整件事的症结在于,要用干净诚实的方法赚钱;要清楚了解钱的源头才能取之不尽,以及要用健康的态度来看待拥有金钱的这项事实。只要能做到这些要求,赚钱和修行这两件事情绝对不冲突。事实上,它也可能变成修行的一部分。据曲彦斌先生研究,中国典当业起源与流变的基本历史轨迹应是:初见萌芽于两汉,肇始于南朝寺库。自南北朝(420-589年)以来出现的质库,虽然是人类最早的信用中介,但颇受封建商品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故实际上还是尚未独立的、完全依附于寺院的一个经济部门,或者说,是寺院经济多种经营方式中的一种。当时,佛教与商业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这是因为,僧侣的日常生活用度以及庞大的寺院维护都需要大量的资金。除从善男信女获取布施外,必须自筹资金,充盈无尽藏。出于这种目的,寺院的三大经济部门--地产、商业和金融便各显神通。然而,广占良田,带来的只是实物地租,这使经营商业成为寺院积累货币的主要手段。与此同时,初具规模的质库作为金融业的一个分支,则起着为商业募资的作用。早期的寺院庙宇,常常坐落在市场附近或城乡商业最繁华的街道上,因而大大便利了寺院经营的商铺、邸店、质库开展的经营活动。质库为南来北往的客商人等提供服务,通过放款收息,增加寺院的总体财富,从而为寺院经济更重要的部门--商业的兴旺发达提供一定的资金保障,这也是后世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开端。拿现代来说,1967年5月由星云法师在高雄市大树乡创建佛光山,是台湾目前规模最大的佛寺。星云以此为中心,在岛内外建立分道场或分会组织,将势力伸展到全球五大洲。全球入会人员据称已达百万人。至1995年底,台湾省内有45个道场、348个分会,在香港和国外有51个道场、70多个分会。不仅是一个僧团,而且大力兴办各种实业、慈善机构和教育机构,实际上已发展为一个国际化的宗教实体,据说其资产总值多达100亿元新台币,跻身台湾十大企业之林。

我们来进入正题:佛教精神对当代经济问题的对治何在?我们先看什么是佛教精神:慈悲救世、利益众生;因果循环、六道轮回;缘起性空、性空缘起。慈悲救世、利益众生是宗旨,是目标;因果循环、六道轮回是为什么,是道理;缘起性空、性空缘起是方法、是原理。这些对治什么问题?整个经济中的信用问题、诚信问题、道德问题;企业存在的意义问题、企业文化问题、企业价值观问题;企业的产权问题、管理问题、发展问题;劳资问题、团队协作问题、创新问题等等。

我们这次就讨论一下整个经济中的信用问题、诚信问题、道德问题的对治。信用是现代经济的基础,不然我们还在实物交换时代。随着经济的发展,虚拟经济的成分越来越大,对信用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安然事件归根结底不就是个信用问题。中国的问题还没有发展到这么高级的阶段,但更恶劣,危害更大。还不讲商业交往中的欺诈问题,单就什么假酒、假药、假食品已足以让人触目惊心、不寒而栗。这与杀人抢劫没有什么两样!为什么会这样,仅仅是因为穷吗?好像不全对。古人比现在穷多了,至少还讲一个童叟无欺。同仁堂过去多么讲诚信的一个企业,现在呢?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就让假药大肆横行(同仁堂提供场地、品牌让那些不允许在正规场合作宣传的保健品厂商大肆作虚假宣传,仅仅是为了赚取一点场地费)。厉以宁教授讲,道德是市场经济的第三种调解力量。这句话太对了!但一个问题,怎么实施呢?共产主义教育怕不灵吧,儒家的道德修养怕不灵吧。利益已足以将杀头置之度外,早已利令智昏了。这要靠什么来解决呢?佛教,佛教的因果报应。这么多年,我们把因果教育早扔到了一边。国家教导我们不要相信因果报应,世间只有利益。这也是因果!果真报应不爽—种什么因得什么果,整个社会道德沦丧就是报应!我们为什么不醒悟呢?

前一段时间看一个调查,学历与企业经营的关系问题。学历越高的人越认为诚信越不重要。学历低的人受传统影响相对深一些,什么影响呢?因果报应!高学历的人受现代化教育越多,就越不相信因果。我们开展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教育,抛弃了传统文化,也抛弃了神和宗教,只讲唯物主义;改革开放由片面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教育,凡是只讲利益,只讲个人主义,西方精神教育我们门儿都没有碰一下---上帝、基督与我们没有丝毫关系。这样教育出来的人怎么能讲诚信呢?为什么要讲诚信呢?

当务之急,我们有必要提倡佛教精神,宣扬因果报应。随着科学精神的深入人心,迷信正在破除,而佛教恰恰提倡的是正信,不怕你怀疑,反倒提倡“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佛在几千年前讲“一滴水有八万四千虫”,现代科学不是证明了吗?佛教是圆满的、透彻的,很多东西有待我们去挖掘、去重整。我们正如佛教讲的贫子衣中宝却不自知,反求诸己吧!



回向:原世间一切众生善行坚固,无有退转




怎样念佛
忆佛念佛
修证问答集
行善积德
修行语录
生活佛法
人生指南
起点关怀
念佛法门
净宗入门
佛学基础知识
佛教知识
佛教旅游
佛教常识问答
佛门礼仪
佛教常识
学佛行仪
素食菜谱
修行精华
净土探究
临终备览
净土十疑论
净土安心法门
净土法门疑难解答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慧律法师谈死亡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大乘无量寿经注解
无量寿经


 
主站:higri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