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少做起】 正业,正果



【从少做起】 正业,正果

作者:佚名 来源:佛学在线

     正业,正果 
  Right Action,Right Result
  1958年11月11日
  法是恒常而真实的。我们看不见真相,原因是自己一直在转动。坐在车里,路上经过些什么,比如地上石头有多大、什么颜色形状,是看不清楚的。我们看树、看山、看田,它们似乎都在动。如果从生下来就一直在车里,从来不曾停下出来走一走,我们肯定以为车在跑、树在跑、山在跑。实际上,真相与我们所见并不一致。在跑的是我们自己、是车,而不是树、不是山。
  属于法的一切,坚定、恒常。这就是为什么称它为真理。不真的,不是法。在法界里,佛陀的最高目标之一是获得明辨。他并非只追求宁静与自在,因为单单的心态平和并不是真正的宁静、真正的自在、真正的休憩。它仍然混杂着一些不安。至高之乐不仅超越了心的宁静、也超越了明辨。
  我们多数人,感觉宁静、自在时,倾向于失慎、大意。结果长不了丝毫明辨。我们可以从日本人民那里学一课。那里土地贫瘠,庄稼生长慢,火山多。人们谋生辛苦,必须时刻警觉,有危险随时撤离。这就是为什么他们这样活跃、聪明,善于解决困难、使国家繁荣。日子舒适的人,倾向于懒惰,因为他们不知道怎样为灭苦而努力。
  如今人们学了许多,可是照样愚蠢。怎么愚蠢呢?
不会自己种稻米、自己做衣、自己洗衣。没有一技之长,总有一天会吃苦遭难。我们泰国人,多数抱怨外国人控制我们的经济,实际上是自己愚蠢。我们连脚趾头一般大小的快乐也得不着,只会坐着两眼盯着远处看。别人又跑又跳,为了幸福什么都做了,可我们只会闲坐着给家人惹麻烦。有苦,就给腐败开了道。吃了饭起身就走,不会自己洗碗收拾。如果我们的全副明辨,就在于知道怎么吃,能有什么出息?
这就是为什么佛陀传法时,同时讲因与果、善巧与果报。他首先教与我们直接有关的道理。我们自己修得好,才可以传播给跟来我们身边的人。无论什么因、什么善巧,能够带来宁静、自在、便利的,我们必须学。学了一定有果报。
  从好的方面讲,戒德是定力的因、定力是明辨的因。从坏的方面讲,苦来自渴求。渴求来自哪里?
来自我们自己的愚蠢。我们有多少愚蠢,就有多少苦。渴求升起时,会伤害周围的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应该培养快乐、自在的因,防止这类危险,因为有困难时,心会以各种方式转动,让我们受苦。
  因此,你一有机会便要自省。如果开始感到不舒服,要找原因。问你自己:
“我今早起来后做了什么? 想过什么
?”你砍一棵树,却砍不断时,得看看斧头,是不是太钝了。如果你用牙咬树,是不会有结果的。想解决问题,必须追究根源。那样做时,才能解决困难。
  知识必须来自我们内心升起的明辨。最低等、或者说最弱层次的明辨,既不了解因也不了解果。中等层次的明辨,了解果、不了解因。最高层次的明辨,既了解因、也了解果。换句话说,你知道自己的业会有什么样的果。但是多数人根本不知自己在造什么因,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果根本好不起来的缘故。如果想活得有进步,必须造起宁静、自在的因。换句话说,我们必须依照圣道道支修习禅定。
  Samma-kammanta,正业,是宁静自在的因。我们的业[行动]有各种各样。怎么站着,是一种业。身体怎么动,是一种业。行动在世间指各种气力活,需要我们奔走、以肢体搬取物件。但是在法界,单单以正确的动机静坐,便是一种形式的工作或者说业。带着正确的动机躺下,是一种工作或者业。坐、站、行、卧,我们一切动作、姿势,如果带着正确的动机做,都是一种工作或者说业。当我们的业正确,便会有宁静与自在。但是苦又怎么会找上门?
我们有苦,原因是妄业:
也就是我们违背法义坐、站、行、卧。接着,在那些基本的业上,再做其他事,那些事必然也转成妄业。那就是为什么,佛陀改进了他的坐、站、行、卧方式,使它们在动机上完全清净。这个意思是,他在一切活动中不断地修持禅定。色身做什么,他的心必须一直跟着。如果心要色身做什么,却不跟着色身一起做,那么他便没有做成功。他不能让色身自己做工。心必须与色身在一起。否则,旧习惯会回来,控制他的心。
  妄业的意思是感官欲念:
想那些升起欲漏的官感对象。色、声、香、味、触、法,来自于身与心的共同活动。如果接下来心开始想要这些东西,那就称为贪。你希望有好东西,但结果跟你的期望不一致,就会升起嗔。如果你因嗔意而失控,那就是痴。
  不过,如果你把思考指向呼吸,就可以灭除感官之欲。评估你的呼吸,就可以灭除恶意。评估有两种(1)评估出息入息。(2)评估色身内在呼吸感,直到它们与色身其它元素相互作用。如果达到这一步,你会忘记任何恶意。一旦心与身充足起来,你会有自在感。因此,喜与乐是寻想与评估的结果。寻想与评估因此算是正业。因果原则,对于你的内在、外在一切活动都适用。
  我们有苦,原因在于吃。吃怎么有苦呢?因为我们永远不餍足。色身不满足;
心不满足。对于杂念永远没有餍足感,这样便升起了饥饿。
  但是,当心停止对吃的关心,而是专工正业时,你就有自在了。你作禅定时,有时专注于因,有出离感,不去考虑果。有时你守着果,即心有安居处的自在感[vihara-dhamma]。即使这个工作做起来很难,你不担忧、不顾虑,心始终守着自在感。熟练起来时,你会了解何时专注于因、何时专注于果。这称为行动时理解因果。你不会卡在任何世间诱饵上。你独居法的自在之中。尽管修起来要化功夫,你不紧张。你带着安宁而做。
  有安宁感时,心不会搅动。心这般寂止时,解脱洞见会升起来。我们做工会变成洞见在做工。你观看觉受的变化:
形色触击眼时,喜与不喜升起了。你看着这些东西停留瞬间、分解消失。你把形色看成动态属性。眼是动态属性。意识──即对这些东西的知觉,也是动态属性。一切感官媒介都是这样:
都有无常、苦、非我的属性。是明辨保持充分寂止,能看见什么在动、什么不动。接下来把两者都放下。那时你会看见,常规意义上的自在,在法义上是假的──因为在终极层次上,有一种真正的自在。 



回向:原世间一切众生善行坚固,无有退转




怎样念佛
忆佛念佛
修证问答集
行善积德
修行语录
生活佛法
人生指南
起点关怀
念佛法门
净宗入门
佛学基础知识
佛教知识
佛教旅游
佛教常识问答
佛门礼仪
佛教常识
学佛行仪
素食菜谱
修行精华
净土探究
临终备览
净土十疑论
净土安心法门
净土法门疑难解答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慧律法师谈死亡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大乘无量寿经注解
无量寿经


 
主站:higri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