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少做起】 功德的精髓



【从少做起】 功德的精髓

作者:佚名 来源:佛学在线

        功德的精髓  
  The Essence of Merit
  1957年7月23日
  功德是你心里升起的动机,从你想做什么好事的第一个念头开始。比方说,今天你决定要来寺院。那个念头本身,就是心里升起的功德。接着,你来到寺院,依照你本来的心愿受戒、听一段开示。这样,你原来的动机成功了,实现了它的目的,也产生了更多的功德。不过,如果你本来想来寺院受戒、听法,可碰巧遇上别人反对或者批评你,情绪坏起来,那么你心里的功德──也就是原来的动机,就死了。即使其他人后来又邀你来寺院,你并不情愿来,坐在这里象根树桩,心里就不会升起功德。这是因为,你心里那个功德的精髓已经死去了。
  你做的功德事件本身,并不是功德的精髓。比方说,布施、守戒、听法、坐禅,并不是功德的精髓。尽管这样,我们还是得继续做这些事,使我们的旧功德壮大、健康,而不是衰退、消亡。因此,当你决定做什么好事时,要赶快去做。你一想到布施时,就去布施。你一想到受戒,就去受戒。你一想听法,就去听法。你一想禅定,就去禅定。这样一来,你的业果,在三个时段都达到完整、圆满。换句话说,起初想做时、正在做时、做完时,你的心对自己的功德怀着快乐、喜悦、与满足。
  做善事的动机,也就是你那个善德的初始阶段,才是功德的精髓。这就象种树。你布施,好比是在树周围施肥。你守戒,好比在除掉吃花、吃叶的毛虫、蠕虫。而禅定,则好比以清洁、清澈、清凉的水浇树。这样你的树必定如愿成长,直到生出叶子、果子,让你享用。如果是花树,那些花明亮多彩、大朵、芬芳。如果是果树,那些果子又多、又大、又甜。布施、戒德、禅定,就是这样子培养你原来那个心念的功德。
  但是,如果你心里带着愠恼,那么你不会从行功德、做布施的事件中得多少果报。好比给一株死树施肥。哪怕你只想树上结一粒释迦果,也不能如愿,因为你施的肥滋养了边上的草,对你的释迦果什么也没做。同样地,如果只是做一遍功德的动作,你的原始目标──遣除贪、嗔、痴,不会结出果来。布施的动作只是功德的肥料。功德的精髓死去时,你不能吃肥料,因为那只是些污秽──牛粪、鸡粪。怎么能要这些脏东西帮你呢?
不过,你比起那些从来不施肥的,也就是那些尚未培养戒德、定力、明辨的人,要好点,因为起码可以收集你施肥长成的香草,煮点汤、作个菜。
  因此,无论你做什么时,应当检查内心是不是有功德的精髓。有的人行功德时心坏恶念:
他们就象竹筒烤甜糯米,上面松软熟了,底下要么生的、要么焦硬。这样的东西不能吃,因为整筒质量不好。多数人行事方式,与他们的心不一致。有的人布施,可心还有贪意,比如赠礼时想做百万富翁。有的人布施一块钱,希望有一千块、十万块的回报。有的人守戒,可心里还在对这人那人生气、嫉妒、怀恨。有的人禅定,是指望来世长得美、身段好看、或者做天神。还有人希望成这成那,总在找什么作交换。这样的功德,还是远远偏离了目标。
  佛陀教导我们,为了遣除贪而布施、为了遣除怒而持戒、为了遣除痴而禅定,不是为了培养这些杂染。有的人来这里禅定、静坐──闭着眼、身体挺直、一动不动,外面看真象那么回事,可是他们的心,却在到处跑:
有的去自家果园田地;
有些人的心,嗖地一下窜到国外找自家孩子、朋友去了;
有的在想各种各样的事。他们的心没有跟身体坐在一起。这就称为身与心不一致──就象竹筒里的甜糯米,上熟下生。
  如果你能够小心守护着心里功德的精髓,那么想做什么善事,就去做。不要跟在你那个功德的尸体后头来寺院;
换句话说,如果你本想来寺院,其他人骂你,结果来时心里懊恼,这样做功德,对你没什么帮助。
  * * *
  我们要训练心,使它在法中坚定、强壮,原因在于我们必定会遭遇世上的三种危险(1)苦、病、贫穷。(2)死亡。(3)敌人与蠢友。我们必须有准备,这些东西来时,心力足够强大,能勇敢无畏地对付它们。不管从哪方面进攻,我们有办法打败他们。这就是为什么,每天的护佑经文里说,“Icchitam
patthitam tumham khippameva
samijjhatu”意思是,“愿你心意速成。”换句话说,当心智坚强有力时,无论你想做什么,一定成功。
  如果你在来布施、持戒、禅定之前,让你原来那个功德的意愿从心里死去、消失,那么原来那个动机的果就不会培养起来,不过你比那些根本不来的人要好些。功德的初始心意,好比一株树。如果你的树不死,那么施肥越多、长得越大、分枝越多。换句话说,你的业会美好、宁静。无论你手上做什么,会有功德。无论你的脚踏到哪里,会有功德。无论你嘴里说什么,会有功德。无论你的心想什么,会有功德。你的全身是功德。到了这个情形,你只有快乐。
  * * *
  戒德从形式上讲,包括了持守五戒、八戒、十戒、227戒。从意义上讲,是在思考、说话、行动方式上不伤害任何人。你思考时,心里带着善意。说话时,心里带着善意。行动时,心里带着善意。从滋味上讲,戒德清凉。因此,守戒这个动作并不是戒德的精髓;
它只是在给戒德,也就是我们的初始心意施肥,使它壮大、坚固。
  巴利文中戒德这个词──sila,来自
sela,也就是石头,因此培养戒德时,必须使你的心大如巨石。石头是什么样子?
它坚硬、稳定、清凉。即使日晒一天、雨砸一夜,它不动不摇。而且它的内部保持着清凉。那是什么样的清凉?
勇敢、敏捷、慎密。这样的清凉是一种美德,不是慢吞吞、懒洋洋的人那种清闲。如果你有清凉,你的清凉必须来自内心的戒德。心有戒德,好比家里有座水池。家有水池时,房子怎么会起火?
有这样的清凉感照料你的心时,怒意、恨意、恶意怎么能控制它? 
  此外,戒德这块清凉的盘石,内部还有一种火,但不是杂染之火。它是一种清凉的火,你可以用来做各种好事。你用一块石头撞击另一块石头时,火星可以点起火来,做饭、给屋子照明。这是戒德的一些益处。
  * * *
  当你修习定力,心却还不曾在真正的功德中确立起来时,魔罗会来笑嘻嘻地追逐你。这是指五蕴之魔:
你全身疼痛、概念混乱、行蕴会想一万八千件事、你的意识到处走。好比没有熟透的甜糯米:
吃了不消化。
  修习定力时,你得小心,不要太强迫、挤压心智,同时你不能让它到处跑。必要时强迫;
必要时放松。重要的是,自始至终有寻想与评估在掌管。这样,心的素养就提升了:
它不会逃学、或者偏离善德之道。有善,自然会有恶事溜进来,就好比有富人,必然有小偷悄悄等着抢他们。你做功德时,魔罗必然会百般阻挠。因此,你在禅定时,要小心不落入妄念与妄定之中。
  妄念是指你的念住离开了四念住:
身、受、心、法。这里,身指的是呼吸,受指的是舒适与不舒适感,心指对色身的知觉,而我们要的法[直译为心理素质],指的是当下。
  妄定是当你健忘、没知觉时,比如你对色身怎么坐着、心游荡到哪里、它又怎么回来,毫无知觉。心既缺乏念住,又缺乏警觉。
  但是当你的定力确立起来时,心会提升起来。心提升到高处时,就没有什么能够着它、摧毁它的善德了。好比天上放光的日月群星,即使有云经过,那些云够不着日月星辰,使光明转为浑浊与阴暗。
  * * *
  功德是尊贵的宝藏。它是我们一切内在价值的源头。当它在内心升起时,不要让任何人碰它。你有这样的财源时,好比有了一块钻石原坯,它比地产、牛群、雇工那样的财富要好上一百倍,因为那些东西又远、又难照料。如果你有一块钻石原坯,只要用布包起来它就长。只是要确保不去切它磨它。如果你把它变成一块切过的钻石,放一百年它也不会再长。
  同样,定力在内心升起时,你必须照料它。不要让任何标签与概念接触它。那样,你的定力会一步步增长。你的心境会越来越高。快乐与清凉朝你流过来。你期望的一切会获得成功,最后你会证得通往涅槃的道与果。 



回向:原世间一切众生善行坚固,无有退转




怎样念佛
忆佛念佛
修证问答集
行善积德
修行语录
生活佛法
人生指南
起点关怀
念佛法门
净宗入门
佛学基础知识
佛教知识
佛教旅游
佛教常识问答
佛门礼仪
佛教常识
学佛行仪
素食菜谱
修行精华
净土探究
临终备览
净土十疑论
净土安心法门
净土法门疑难解答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慧律法师谈死亡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大乘无量寿经注解
无量寿经


 
主站:higri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