遁入红尘与财色名利为伍行者智慧



遁入红尘与财色名利为伍——行者智慧

作者:佚名 来源:佛学在线

分享到:

功夫深的人没有德性便是道里的魔鬼,有功夫有德性的人才能为民所用。德是功夫的体,功夫是德性的用,“功德”二字不能偏修。

常人所讲的悟并非是彻悟,而是在道理上的一些知解,还是头脑的范围。彻悟者乃是指在事理上穷尽到了源头,得到了根本智,犹如得到了水的源头,从此再也不会饥渴,心灵中有了深沉的满足。倘若是理论上的顿悟,也即古人讲的,大悟十八回,小悟无数次,还得从功夫上老老实实地做起。

真修禅的人,世人根本无法理解,外忘世界,内忘身心,行无伴侣,人情断绝,涡灭人我,若能如是身能安闲,心能入道,故此禅者给世人的感觉则是冷酷无情,心无众生。殊不知,不如是又怎能入道成道返回人间度众生呢?

修要真修,悟要彻悟,不可做一个知解的修行人,要解行合一,更要把修行融入生活中、工作中,佛法离开生活也就无立锥之地,也就没有意义了。

顺其自然是大悟后的行径,凡夫顺其自然必然堕落。初修者一定是逆流才有希望成功,悟后的圣人一切都是顺其自然。圣人无心即是佛,凡夫无心则是落在空上,死后沦为畜生。

一个修行人平时若能尽力做到不把空和有、是与非、好与坏、成与败、苦与乐、解脱与束缚看得那么重,分得那么清的话,在修行上也就像个样子了,太在意这些就是给自己设置一道无形的枷锁,制造一些额外的痛苦。

远离世上的财色名利固然是有修行,但是能和财色名利打成一片而又不被财色名利所转,那才是真正的有修行有功夫。小果罗汉是远离红尘修炼,大菩萨则是融入红尘中去修炼,是利用红尘修炼,红尘为我所用,前者是片面的,后者才是圆满的,惟有处在圆满之中,才能修成圆满。

多数修行人整天都在追求——有神通、有境界、有智慧,你那个“我执”没有消除掉,又如何会有神通、有智慧呢?惟有我执的消失,才会有某种“在”的出现,“有”是“真空”后的有,往往当“空”出现时,几乎每一个人都不敢面对它,人从无始以来,都是被“有”支撑着,一旦“有”消失了,人就会发疯,“空”的境界比有的境界更可怕,“空”是种死亡,死去你的我执,死去你的存在。试问:你都不存在了,你还愿意活吗?人最渴望的便是我、我、我……希望别人心中有我,重视我。“无我”就是“真我”的存在,也即是另外一个原本的我开始出现。

静心者,必先舍事,舍事又须先弃欲,事不舍,欲不弃,眼前如何大放光明呢?虽然理事不二,真俗一如,是对悟道者而言,行住坐卧皆是禅,圣人如是,凡夫则不然。倘若初修者不能舍事弃欲、闭门独修的话,则易落为口头禅。

修道之人:荤食不改身不轻,思虑不止神不安,声色不弃身不健,功名不休心不宁。

真正修道之人,只管眼前当下一念,若做得了主,天堂、地狱由你选择,虽非有为,并非无语、无法、无功夫。

若人静坐不用功,何时能达到心空,又何时能转识成智呢?心空成智,非从文字语言可获得,相反,心不能空,智未能成,正是因为文字语言知道得太多了,但又未能知道透彻,真透彻者一定会真修实参。

死亡之所以对人类是那么恐惧,是因为你从一个已知的世界,将要进入一个未知的世界。倘若生前能脱离躯壳进入一个未知的世界,那么临死的时候,死亡对于你来讲,已变成了已知数。临终那一刹那的欲望将会决定你来生的去向,或者说临终那一点的记忆将决定你来生的去向。平时静心入定就是对死亡的训练,死亡跟入定没有什么差别,它们都是很清醒的从这个已知的世界进入另外一个已知的世界。入定(死亡)是达到佛国的一道门,是放弃这个世界进入另外一个世界的开始。那个永远不朽的东西最喜欢死亡,惟有借助死亡,它才是最自由的。死亡对于生命来讲不是终点,而是这一阶段的结束和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开始。只有当一个人,生前全然地生活过,那么,在临终的时候才不会留恋这个世界,否则还会留恋这个红尘。

内在的佛性(本来面目),它不需要你再去拜神拜鬼,更不需要你去拜佛,所需要这一切的,是你的头脑,因为你没有找到你的佛性,所以才会以为你会死。当你透过觉知和醒悟将会了知没有人会真正的死亡。身体的死亡和生命的死亡是截然不同的,身体的死亡在百年之内谁也逃不掉,死亡是最民主的,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乞丐农夫,都要经历死亡。生命的死亡,不是遇到意外事故,几乎是不会死亡的,如飞机爆炸,其死者的灵体则被惊吓,魂飞魄散,将再也无法投胎。一个灵体的形成,从石头到树木到虫子需亿万年的进化才成为人身。当你试着把意识从头顶抛向空中,时时刻刻观看着你下面的身体,有一天你将会突然发现,我已离开身体,我已和身体分家,我是一个观照者,我是一个觉知者,久而久之,你学会了如何出去,自然也会如何再回到身体内,那么死亡对于你来讲不会有任何畏惧和困难,说走就走。

生活是生命的一部分,死亡是生命的另外一部分。后一部分惟有通过静心可以享受到,静心就是死亡的感受。静心当中抛弃了功名利禄,抛弃了身体和思想,世界所有的一切你都抛弃了,死亡也是如此。有一点不同的是,静心当中是你自愿抛弃,因此走得很轻松,死亡是你不得不抛弃这个世界的一切,因此你会留恋。由会动的身体变得慢慢不会动,由很活跃的思想变得慢慢静下来,最后身体完全不动,思想离开身体——就是死亡——就是入定。

首先坐下来静观你的身体,它在干什么就让它继续干,意识要清清楚楚地看着它干,而后再现你头脑里的每一个念头,有什么就让它出现什么,你只是一个旁观者,全然的旁观者,绝对不是一个参入者,一参入,观照的功夫就会失去。它爱想什么就想什么,你只保持一个观照者——也即旁观者,绝对不要跳进去,久而久之地观照下去,你将会和身体、头脑分开,死亡对你来讲还有什么难度和恐惧呢?你的观照只会成一面镜子,周围的任何东西都被你照得一清二楚(这个时候别误以为得了神通,此乃小菜一碟,仅是修行的开始),整个宇宙都在这幅镜面里,山河大地尽在手掌中,万事万物来来去去,都不会在这个镜面上留下任何痕迹,来就让它来,去就让它去,来者不拒,去者不留,鬼神岂奈我何?你是一位百分之百的旁观者,是一幅完整的大圆镜,上照天堂,下照地狱,到了此时才能免除一切痛苦。下一步粉碎镜片,知者和被知者,照者和被照者,全部打破,溶入广袤的本觉之中。它就是你,你就是它,在也无在,知也无知,它做就是你做,做也无做,原本如是。细读心经中的六个字——观、行、照、度、空、无。

死亡对于得道者而言,他不是一种知道,而是一种经验,是打开另一扇门的经验,进入另一扇门会使你变得再度年轻,又开始另一阶段的生活,同样的道理,这一阶段过完后,又会再度死亡,生命轮回不息,春来花开秋又谢,秋谢春来花再开,生命河流永不息,死亡也是三摩地。

发现别人的财富,不如发现自己的财富。发现别人的爱,不如发现自己的爱。

彻底的爱他人,爱自己,都是入道的门径,爱是最快的解脱法门,没有爱心,你就别想解脱。

当你深爱某些东西的时候,你自己才愿意活下来,才能更好地爱自己。

做到真正的爱自己就是爱别人。

进人三摩地中的人,才能体会到真正博爱,爱又是通向三摩地中的惟一的一条路,绝对的境界就是爱,爱即是大悲心。

要想证得究竟圆满的果位,除了爱(大悲心)以外绝无第二法门。要愿意做罗汉也可以不去爱。之所以产生恨,是因为爱了一半就不爱了,倘若爱到底,又怎么会产生恨呢?

博爱的等级是一种痛苦,不是一种享受,众生的病是你的病,众生的事是你的事,因为此时你已证得生命的本源,原本是一体,是在使用一个“东西”。


这种爱的力量是融化自己,也是融化万物的力量,它是和谐的,也是慈悲的,既是牺牲自己,又是保全自己的力量的办法。

彻底的爱就是彻底的解脱;彻底的解脱就是彻底的获得,获得不生不灭的那个力量,二者融为一体,不分彼此,也不能分彼此。

爱虽然是种解脱的方法,但必须以付出的手法去爱,才谈得上是解脱,反之是往自己身上加倍地套枷锁,爱是施舍,爱是付出,爱是牺牲,但爱到最后,又是获得,又是存活……

爱,应当以给予的方式,不应该以乞求的方式,更不应该以占有的方式进行。

真正的爱对方,就是给对方自由,自由才是最大的爱,爱是进入释佛的慈悲的一种方式。男女之间越是相距甚远,吸引力就越大,爱得也就越深。彼此间越不熟悉,就越容易产生爱情,就越有魅力吸引对方。越是天天在一起打交道的男女,越不容易产生爱情。最幸福的恋人往往都是那些从未见过面,从不了解对方的男女所产生的爱情。这种彼此不熟悉的男女所产生的爱情往往最易达到爱情的顶点,最易感受到真正的爱情,但也最易感受到爱情的痛苦,也最易快速地分离。也即因误会对方而相爱,因了解对方而分手。

经常在一起打交道的男女所产生的爱情,往往感受不到恋爱中的激情,一直都是在不紧不慢中进行。婚前、婚后都是在吵吵闹闹,但很少大吵大闹,多数都会白头偕老。这种夫妻婚后所出现的一切,在婚前早已预料到,当然不会有所谓的大的痛苦出现。

人最大的嗜好是贪欲,通过奉献可以提升自己的灵性修炼,对治自身的贪欲。

修到最后想使功夫圆满地成就,惟一的一条路便是行愿——服务人类,服务社会,在红尘里任劳任怨,完善自身的德行。

任何一种境界,只要著在上面,就有生灭,就有好坏,所以要见境不著。只有开悟的人才会内外不著,才能来去自由。

善恶不住方脱俗,成败无心算真人。

念念莫住,即是修得根本,根者地也,本者天也,地塞天囱,即是悟道。

顿悟乃是明白自性与佛没有差别,但又有无始以来的习气,又得慢慢地修改,改掉你头脑中以往的种种概念。大彻大悟的人,来时空手来,去时也空手去,没有任何业障可以带走,即便大悟的人在生前改变了世界,而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在随缘,是缘的力量改变了世界,而不是“我”在改变。

禅不是修来的,只需你的狂妄之心熄灭,也即是入道。刻意求道,刻意做事,反而障道,反而是在造业障。

心态转不过来,如是就形成了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法门也只是为这一个心态假设的。

心态不能解脱,无论走到哪里也不能解脱,即便师父把你带到佛国,你仍然是一个凡夫,凡夫就是没解脱的人,反之就是佛。

纵然昼夜不睡觉地修行,只要是“我执”存在就没法入道。要修行首先要除掉的就是“我执”,“无我”的人做事是没有业障的。

释佛讲:“至道容易,贵在莫分别”。庄子讲:“道在哪里?道在屎堆里,道在沙砾里,道无处不在。”可是人们总喜欢在美好的地方觅道,果真道还有选择好坏美丑的话,那就不是道了。

释佛讲:“不怕杂念起,只怕觉知迟”。头脑想什么,不要阻拦它,只需觉知头脑在干什么就对了。一个大活人的头脑永远会想,否则就成了枯木顽石。

善恶是非,美丑成败这些都是头脑里的东西,在道里面,在自性里面根本不存在这些。然而生活在尘世中的你我他她,靠的是头脑呢,还是真如自性?答案很简单,两者都需要,而且两者同时使用,头脑在分别做事时,如如不动的真如在觉知就是了。

突破你的头脑后也就没有佛教、道教、基督教,只有真理存在,真理是不分种族、民族、国籍、教派的。

静心不是把自己孤立起来,而是把自己融入广袤的宇宙中去,和宇宙中的存在紧紧地连在一起。宇宙中所有的一切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是彼此互存互连息息相关的,即便是死亡,也是依另一种相连的形式存在。

“我”指的就是本来面目;“我”和“我的”是两种性质,我的房屋、我的太太、我的孩子,“我的”二字指的就是“我执”,就是头脑,是本来面目的外壳。“我执”有所消除,“本来面目”才会出现。“我”是主人,“我的”是附属品。

芸芸众生的本来面目只是一个本来面目,这个本来面目既是同体的又是个体的,犹如一根电线上接了无数个不同的彩灯,但使用的是一个电源,外壳有别,电源无别。实际上“我”什么都可以成为,什么也都改变不了“我”的形象,“我”前世是李四;“我”来世又成为张三,“我”从未改变过,只是我“的”在来来回回地改变着,“的”就是一件外衣,是“的”在变来变去。

这个“我”(也即本我)既是旁观者,又是观照者,它不生不灭,不垢不净,它就是“自在菩萨”,它无限耳鼻舌身意,它无色声香味触法。

常人所说的,我生病了,我要死了,我要吃饭……“我”从来不会生病,从来不会死,从来毋需吃饭。生病的、会死的、吃饭的,都是“我的”而不是“我”。正是因为人们常认为我的、我的,才把我“的”当做真我,反而忘了真我。

整个修炼过程,就是转变自己的思想,倘若思想转变过来了,那么所谓的开悟、解脱、成佛,都已大功告成,反之就被开悟、解脱、成佛转了进去,终生出不来。

为什么一个大开悟的人要比平常的人更敏锐、更易接受到外界的信息?一个大开悟的人整个存在的形式,就是以一个大圆镜的形式存在。只不过在成为大圆镜以前,种种痛苦、种种折磨、种种事物,早已司空见惯,犹如十二级台风一样,早已经受过。红尘中的“台风”再怎么刮也进入不了开悟人的心中——自性中的觉知,犹如海面波涛汹涌,海底又是如如不动。

在内心存放一个爱的心,同时在潜意识里也树立了一个恨的心;在内心存有一个知足感,同时在潜意识里也树立了一个贪欲心;存有所得的心,将来必会出现有所失的心。一个大开悟的人,内心是一事也不存在,无心于事里面,也无事于心里面。

佛菩萨们在做事的时候,从来没有认为自己在做什么,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地面对现实。

发现了自己的伟大,必然也能发现自己的渺小,如果不是这样,还不是真发现,更不是真伟大。

一位大开悟的圣人,所做的一切都是随缘,有可能他也会努力做某件事,但绝不会刻意强求某件事,他开放、他安静、他逍遥,他所做的一切都不是头脑的力量,而是自性中的那股力量。

道的形象是生活;道的修炼是生活;道的功能还是生活。

大自然用出生让我们劳动,用岁月使我们衰老,用死亡让我们休息,能够顺应自然的人才是一个解脱的人。自古有许多人想对抗自然,也没有一个不死的人嘛。

敢接受事物本身就是种解脱,彻底地接受,就是彻底的解脱。接受它,就是消灭它的力量。不要对抗它,对抗它就是承认它的存在,就是给它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要发挥人道的力量,必须悟天道的道理;要发挥天道的力量,惟有行人道。

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处在变动之中,惟有变动是不变的。

世间上的万事万物都是以不完美(这个不完美也是人心创造的)为完美的方式存在。

不担心失败,不局限成功,其道路岂能不通?惟一的结局便是成功。

生活中的一切是让你体验它,而不是让你拥有它;如果你是体验它,它将是你的,你若想拥有它,它将很快就跑掉。

不要怕错误,人人都会有;不要把错误推给别人,接受错误才会进步。每一个成功者在成功之前都是历经了无数次的失败和失误。每一个伟人在未成为伟人之前都是一个平凡的人。吃亏上当,这是每一个人成长成熟的代价,做父母的也无法代替子女。

人只会读有文字的书,却不会读世上无文字的书。用心去观,用心去听,你将发现天地间到处都是无文字的书。古人有睡前醒后必静坐一说,就是为了开发内在的无文字的书。

金钱、名誉、地位,应该是人的附属品,不应该变成人的主人才对。

不要怕别人利用自己,利用你,是成就你的功德,是成就你的名誉,是成就你的价值。东西就是越用越能体现价值的。倘若说自己有很大的价值,但从未给身边的人做过一件有意义的事,又怎能让旁人认可你有价值呢?要想使自己有价值,就得为众生服务,就得让众生利用。

追求是可以的,但必须符合众生的利益。只要你不后悔,也就没有该做或不该做的事。

世上没有一样东西是足够的,除非你的心足够。

贪的越多,将来失去的也越多,惟有知道沟通后才会知足,才会不失去。

不要认为自己很穷,如果有这种心态存在,那么你永远不会富有,永远不会幸福。

《法华经》上讲:“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功法上可以在山上修成,心法上除了在红尘里能修成外,绝无第二个地方;真正的佛法乃至修行是不能离开世间的,真正的佛法就是世间法。

不知道的事更应该去做,只有做了后,才知道事情不知道的一面。人生下来对于每样事都不知道,正是因为做了每件事后才知道每件事。

敢做敢当本身就是种解脱,做了不敢承担后果还不算真解脱。解脱是你的心,净土是你的心,涅槃还是你的心。心念转变不过来,只有盘腿死修吧。然而心态的转变不是单靠盘腿得来的,恰恰相反,惟有和红尘打成一片,才能使心态转变过来,成为无事人一个——佛。

(中国佛教文化信息中心提供   
文/《心中月》释万行)



回向:原世间一切众生善行坚固,无有退转




怎样念佛
忆佛念佛
修证问答集
行善积德
修行语录
生活佛法
人生指南
起点关怀
念佛法门
净宗入门
佛学基础知识
佛教知识
佛教旅游
佛教常识问答
佛门礼仪
佛教常识
学佛行仪
素食菜谱
修行精华
净土探究
临终备览
净土十疑论
净土安心法门
净土法门疑难解答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慧律法师谈死亡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大乘无量寿经注解
无量寿经


 
主站:higri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