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凝固的信仰与传世的庄严



云冈石窟:凝固的信仰与传世的庄严

作者:佚名 来源:佛学在线

云冈石窟佛像(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摄影:印媛)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16公里的武周山南,东西绵延1公里。“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烟寺相望”,这是古代地理学家郦道元对当时石窟盛景的描述。据统计:云冈石窟现存洞窟53个,1000多个佛龛,石雕造像5.1万余尊。佛像至高者17米,最小的仅2厘米,神态各异,栩栩如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是一座石窟艺术的宝库,集中华文化、印度文化为一体,是举世公认的历史文化瑰宝和人类古代文明结晶。

根据石窟形制、造像内容、样式发展变化,云冈石窟一般被分为三期:16—20窟即我们说的昙曜五窟是云冈石窟最早开凿的洞窟;孝文帝迁洛以前是北魏最兴盛的时期,也是具有新鲜活力的汉化改革时期,即云冈中期,1—3、7—13窟工程规模超过了早期洞窟,其形制特点也大异于早期。第三期是云冈石窟晚期,中小窟多,从洞窟形制和造像风格上看这一期的雕塑艺术已趋于成熟了。

一、拙朴之美:早期云冈

云冈第16窟释迦牟尼像(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摄影:印媛)

公元460
年,即北魏文成帝和平元年,高僧昙曜来到北魏都城平城,路遇文成帝车马队时,袈裟被马咬住。文成帝认为这是“马识善人”,于是便对昙曜以师待之。作为虔诚的信徒,昙曜建议在武周山开凿佛像,以此弘扬佛教。出于巩固政权的需要,文成帝欣然同意,于是下旨令昙曜开凿石窟。这一浩大的工程历时近30年,有近4万人参加。30年的功绩而今就屹立在云冈西部,16-20窟就是今人为纪念这位功臣而命名的“昙曜五窟”。这五窟中的五尊主佛像,其造像题材主要是三世佛(即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和千佛。同时又分别代表着北魏的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景穆帝及修建石窟寺时还活着的文成帝等5位皇帝。造像高大魁伟,都在13米以上。佛像不论在形象、服饰还是发结等的雕刻上,都接近印度和中亚地区的造像风格。第16窟正中为释迦牟尼像,造像眉清目秀,仪态潇洒。第17窟为菩萨装束的交足弥勒像,倚坐于须弥座上,头戴宝冠、身着璎珞、臂上有钏,是典型的古印度菩萨装束。第18窟正中是释迦牟尼像,东壁是造型奇特的诸弟子像,技法娴熟,令人惊叹。第19窟是释迦牟尼坐像,是云冈石窟的第三大佛像。昙曜五窟中,第20窟是云冈石窟早期最具代表性的一座造像,也是整个云冈石窟最大、最具艺术魅力的珍品。这座大佛因自然灾害而露天显像,大佛为结跏趺坐,高13.7米,石像上部风化较少,较为完整。佛像面部浑厚方圆、目光悠远、鼻梁高隆、阔耳、薄唇、下颚宽大,身材高大威武,两肩宽厚平直,袈裟右袒,左臂深厚的衣褶纹路、外部突起的袈裟的强劲线条二者形成了强烈鲜明的对比,产生一种截然不同的质感。这种雕刻手法明显受到了犍陀罗艺术风格的影响,也是早期五窟雕凿手法的共同点,它们都采用平直的雕法,侧重于整体造型,大面结构。这种稳健的雕法,整体感极强,也使造像极富神秘色彩。

云冈第17窟为交足弥勒像(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摄影:印媛)

这些早期造像受政治的影响,目的是通过宣扬佛教教义以巩固政权,因此风格朴拙中带有些许生硬,不论洞窟形制还是造像本身都带有一种强烈的异域风格:早期洞窟的形制是摹拟印度草庐形式,部分佛像的卷发特征、服饰上的单肩披袈裟造型都反映出一种异域风格;造像风格也以一种俯视众生,不食人间烟火的姿态出现,不追求比例的准确和形象的优美,而是着力强调佛的庄严和仰观时产生的效果。尤其是主佛,头颅巨大、身躯短粗、目光深邃,当信徒匍匐在他的脚下时,便会顿感一种强烈的震撼力。纵观云冈,可以明显地看出,当外来艺术初被引入中国时,不免带有生吞活剥的成分,但从另一角度看,它却因此而给人一种拙朴的独特风格。

事实上,云冈早期造像具有很大的艺术魅力和研究价值。它集印度、鲜卑和汉儒风格于一体,虽然给人一种模仿外来艺术的不娴熟感,却有一种融合状态中的拙朴美。

研究佛教历史与艺术必备之工具书



回向:原世间一切众生亲近善知识,无有疲厌




怎样念佛
忆佛念佛
修证问答集
行善积德
修行语录
生活佛法
人生指南
起点关怀
念佛法门
净宗入门
佛学基础知识
佛教知识
佛教旅游
佛教常识问答
佛门礼仪
佛教常识
学佛行仪
素食菜谱
修行精华
净土探究
临终备览
净土十疑论
净土安心法门
净土法门疑难解答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慧律法师谈死亡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大乘无量寿经注解
无量寿经


 
主站:higri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