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应寺:湮没在繁华都市的皇家尼庵



显应寺:湮没在繁华都市的皇家尼庵

作者:佚名 来源:佛学在线

北京显应寺(图片来源:资料图)

北京的寺院众多,但是在这些寺院中,堪称皇家的尼姑寺院的,只有石景山区西黄村村西的显应寺。在新公布的第八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显应寺也入选其中。

显应寺所在的西黄村原名黄村,金代之前已形成。西黄村位于石景山区东部,属苹果园街道办事处辖村,村东邻新四平台,南靠京门铁路,西与西井村相望,北邻新杏石口村,田村路从村中经过。从西黄村往西几站地就到了苹果园地铁站,因此这里非常繁华。

寻找显应寺

显应寺没有具体的门牌号,我所拥有的只是这座寺庙的大致地址——石景山区西黄村村西。出发之前在家里,我查找地图,找出了西黄村的大体位置,就上路了。我乘坐公交车,在西黄村小区下车,按照地图上的指示,西黄村就应该在附近了。可是我被眼前的景象搞蒙了,田村路的两侧是一座座新建的住宅小区,连接小区的是一条条街道,俨然一副城市社区的样子,哪里有村庄的影子。找不到西黄村,显应寺自然也无从谈起了。我忙问路边的小贩和过往的路人,可知西黄村在哪里?在路人的指引之下,我穿过田村路北侧的街道,来到一条东西向的小路上。路人说,沿着这条路一直往西就会看到路北有一座正在修建的大庙,那就是显应寺了。

这条小路很长,我感觉走了很久,将要到路的西口时,在路的北侧,蓦然间一座我期待的建筑闯入了眼帘——一座寺院的山门。我问附近村民这座寺院是显应寺吗,村民想了想说:“这是皇姑寺。”听了村民的叙述,我有些疑惑,忙问:“您这里是西黄村?”当我得到肯定的答案后,我想难道西黄村有两座寺院?

我走入寺院山门,看到一个宽敞的院落,院落正中是大殿,大殿两侧有侧门,通向二进院。在二进院中有两通石碑,一通为满文,一通为汉文,汉文的碑刻为《显应寺碑记》,记述了康熙年间修葺此寺的情景。从文字中我判断这座寺院就是我要寻找的显应寺,但是为什么村民说它是皇姑寺?我从二进院再往里走,为三进院,院内有高大的二层楼房,我推测这应该是寺院里的藏经阁。从现存寺院的建筑和占地面积可以想见当年显应寺,是多么宏大的一组建筑。我在心里暗自思忖,拥有宏大建筑的寺院,一定也会拥有显赫身世,也许真如村民所说这里还是皇姑寺。带着这个“判断”我回到家中,查找有关显应寺的资料。

吕尼拦马谏明英宗,英宗感念为其敕建寺院

在资料的记述中,显应寺复杂曲折的身世展现我的眼前。显应寺始建于明代,称顺天保明寺或保明寺,清康熙年间毁于大火,康熙五十年(1711年)重修,五十八年(1719年)重修完成后,易名为显应寺。

在发现的显应寺历代碑刻中,明嘉靖四年(1525年)《敕赐顺天保明寺碑记》记载,保明寺建于明朝正统年间,“阜成门外香山乡西黄村有寺名曰'顺天保明',盖自正统年间女僧吕氏所创造。”从这则碑记中可知,女僧吕氏是显应寺的“开山鼻祖”,那么这位吕姓尼姑又是何许人也?带着这样的疑问,我查找有关北京地方史志的书籍,在孙承泽所著的《天府广记》中,找到这样的记载,“顺天保明寺,天顺中建,俗称皇姑寺。正统八年征也先,陕西吕尼叩马谏而死。及复辟,乃为建寺,肉身尚在寺中。”原来这位吕氏还与明英宗皇帝有过一段故事,而这座寺院也是英宗皇帝为其敕建的。

史书记载,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首领也先率领骑兵攻打大同,当时明朝正是宦官王振把持朝政,他游说英宗皇帝御驾亲征。英宗对王振是言听计从,于是昏了头的英宗率50万大军御驾亲征。传说他们走到居庸关,吕姓尼姑化作疯婆拦驾,劝谏英宗,说出师不利。英宗哪里听得进去,再加上王振在旁边煽风点火,吕尼苦谏无效。英宗北上,连日遭遇暴风雨,再加上王振和英宗这两位军中统帅,没有一个懂得用兵之法,中了瓦剌军的埋伏,在土木堡明军全军覆灭,结果英宗被俘,王振死于乱军之中。这场战争史称“土木之变”。在英宗被关押期间,吕尼多次出现,为其送水送饭,英宗悔不该不听吕尼劝诫。英宗被俘后,景帝继位,瓦剌一看英宗已毫无利用价值,就将其放回。景帝八年,英宗趁着景帝病重,发动夺门之变,重新登上皇位。英宗感念吕尼的救命之恩,遂封吕尼为御妹,于天顺初年(1457年),为其建寺,赐额曰“敕赐保明寺”,民间俗称皇姑寺。

明弘治年间保明寺成为皇家香火院

英宗感念吕尼的恩情,因此为其修建的寺院极为宏敞。保明寺坐北朝南,初建有四进院落。第一进院正殿为天王殿,天王殿两厢塑四大天王神像,居中供奉弥勒佛,弥勒佛壁后有双手捧降妖杵韦驮神像。天王殿外,东西有钟楼,钟楼中各有一口铜钟,一为慈寿皇太后命人翻铸的铜钟,另一口铜钟系万历元年(1573年),万历帝之母慈圣皇太后率信徒1700余人捐赠。两口铜钟形制、尺寸大体相同,现存于大钟寺。第二进院正殿为观音殿,硬山正脊,面阔三间。观音殿前竖石碑两通,东配殿中供奉龙王神像,左有电母,右为雷公。西配殿正中供奉土地神,左有青苗神,右为马王神。第三进院正殿为吕祖殿,是显应寺的主殿。吕祖殿硬山正脊,面阔五间,殿内供奉显应寺的开山鼻祖吕尼和寺院的二代祖杨尼、五代祖张尼的塑像,塑像两旁站有金童玉女。吕尼肉胎真身供奉在这里,可惜,由于年代久远,肉身早已无存。吕祖殿东配殿供奉碧霞元君。西配殿供奉千手千眼佛。第四进院正殿为药师阁,俗称大佛殿。药师阁两侧有十八罗汉。药师阁西有楼,早年为住持的住所。西配殿供奉关羽神像,东配殿供奉灌口二郎神像。药师阁后为寺内尼姑禅房,共72间,各有名目。明弘治年间保明寺成为皇家香火院,更是宏敞、兴旺。然而,显应寺在历史的变迁中,特别是解放后被用为学校教室、作为民居,因此拆改很多,虽然大体轮廓还在,但是已经面目全非。我去探访时,显应寺正在重修,希望能够重现昔日辉煌。

历史上,显应寺曾经是达官贵人的专属寺院,一般人不得入

我在查阅史料的过程中,见到明人蒋一葵的《长安客话》中,有这样的记载:“自平坡东转,望都城,平沙数十里。中经黄村,有保明寺,是女道尼修道处……凡贵家女缁髡皆居其中,人不易入。”从他的记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这座寺院可不一般,已经完全超出了普通寺院的范畴,它不再是为普通大众服务的寺院,而是专为达官贵人使用的地方,更像现在的私人会所,要达到一定条件才能成为会员。

保明寺历史上,“毁寺”之声不断,最终得到两宫太后庇护得以保存

到了弘治年间,保明寺的开山鼻祖吕尼已故,第二代住持为吕尼的弟子杨氏,据说杨氏非常善于人际关系,在她主持期间保明寺与朝廷的关系更为密切,成了皇家香火院。明孝宗特为保明寺下了一道敕令,不仅免除了保明寺六顷七十六亩田的粮税,而且规定不许任何人侵占寺院的田土,不许毁坏垣宇,敢有不遵此命者,论之以法。由此可见皇家对保明寺的特殊优待。而到了明世宗时,保明寺与皇家的密切关系发生了微妙变化。保明寺为了自身的发展,开始不仅只接待内宫嫔妃宫娥和王公贵族,也接待普通大众了。此时,虽然分别接待,但是还避免不了混杂的场面,这就引来了流言蜚语。其实自嘉靖六年开始,就一直有大臣不断上奏皇帝,要求拆毁保明寺,最终得到了世宗的允许。不过拆寺的消息传到两宫皇太后的耳朵里,太后们当即反对,于是围绕保明寺“保”与“拆”的战争爆发了,最终还是太后一方占了上风,保明寺得以保留,但是建寺之初敕赐的匾额要交回,这就是说否定了保明寺皇家寺院的身份。为了防止毁寺之事再次发生,慈寿皇太后于嘉靖十二年(1533年),将天顺六年(1462年)所铸铜钟重新翻铸,作为保明寺的“擎天柱”,从此谁也不敢再次对保明寺说三道四了。此后,保明寺又经历了几次被拆而复建的经历。

明末清初保明寺毁于火灾,康熙年间重修,皇帝赐寺名“显应寺”


清朝康熙年间,保明寺毁于火灾,康熙皇帝在康熙五十一年(1711年)开始重修,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正月落成。因“保明”之名,有保前明之嫌,康熙皇帝亲自赐名“显应寺”。此后,显应寺从皇家寺院,逐步演化为民间的游览胜地。

旧时,每年农历四月初一至十五显应寺都要举办庙会。四月初一开山门,四月初八是“佛诞日”——佛祖释迦牟尼诞辰,初一至初八,来自京城各处的香客,纷纷到显应寺焚香礼拜,庆祝佛诞。在这期间,显应寺举办的庙会也分外热闹,每天庙会上成千上万的善男信女摩肩接踵。初九以后,庙会人流逐渐稀疏,四月十五关山门。解放以后,显应寺的尼姑都还俗了,庙会停办,显应寺也逐渐挪作他用。



回向:原世间一切众生亲近善知识,无有疲厌




怎样念佛
忆佛念佛
修证问答集
行善积德
修行语录
生活佛法
人生指南
起点关怀
念佛法门
净宗入门
佛学基础知识
佛教知识
佛教旅游
佛教常识问答
佛门礼仪
佛教常识
学佛行仪
素食菜谱
修行精华
净土探究
临终备览
净土十疑论
净土安心法门
净土法门疑难解答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慧律法师谈死亡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大乘无量寿经注解
无量寿经


 
主站:higri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