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仰宗源密印寺 走过会昌法难与文革十年



伪仰宗源密印寺 走过会昌法难与文革十年

作者:佚名 来源:佛学在线

密印寺(图片来源:资料图)

湖南宁乡县西二百里的地方,雄峙着一座大山,即大沩山。大沩山因群山环抱而形成一个偌大的山顶天然盆地,方圆四十多公里,最高海拔高达千余米。此山曾有密印、同庆、应禅三大寺院,及裴休庵、香严庵、石狮庵、齐已庵等六十二所小庙,其中以密印寺这座佛教禅宗院为主。佛教禅宗五派之一的沩仰宗发祥如此,海内外都以密印寺为沩仰之祖庭。

寺院历史

唐宪宗李纯元和八年,怀海禅师的挚友司马头陀刘潜游历名山大川,来到湖南时,发现宁乡县西有沩山,奇峰耸立,飞瀑流浪,云雾飘渺。在大沩山的天竺峰下,分布着七座各自独立的小山,俨如北斗七星。特别是青莲溪,潺潺溪水清澈甘甜常年不息,独具莲花清香。司马头陀惊诧于奇山奇水奇景,认为此处乃修行弘法的宝地,于是专程赶赴江西百丈山(今新奉县境内),告知怀海禅师:“大沩山峰高岭峻,碧水粼莹,诸山重叠,俨如怀抱莲花,秀丽非常,如一处藏龙卧虎之地。如得此山建寺,真乃佛门之幸也。”怀海禅师听了当即召来弟子灵佑说:“沩山胜境,尔当居之,嗣续吾宗,广度后学。”灵佑谨遵师命,于唐宪宗元和八年的八月十五那天拜别众僧,足蹬芒鞋独身来到了大沩山,在天竺峰下七星坪结草为庵,过着“猿猴为伍,橡栗充食”的艰苦生活。七年来,大安禅师从百丈山率僧来到大沩山协助灵佑“共营梵宇,垦田安众”,建立起应禅寺(后名三塔寺),住僧五百。

唐武宗会昌年间,朝延敕毁山野招提兰若,毁佛灭僧。灵佑神师不得不遣散众僧,而自己在沩山裹着为民,自耕自食,苦望着能有日重获信教自由。两年后,唐宇宗废除武宗禁佛令,众僧纷纷回归寺院,灵佑率众僧又重新开展佛教活动。

唐武宗时期,当朝宰相裴休因谏直言,被贬为湖南观察使、潭州刺史。裴休闻灵佑道行,执弟子礼,大力资助在毗庐峰下修建寺院百楹,使密印寺道风远播,住僧达1500余名。裴休亲书《大藏经》珍藏寺中,还申奏朝延,经唐宣宗准奏并于唐大中三年敕建“密印寺”匾。从此,来寺参学的十方禅德,不绝于途。灵佑弟子数万,其得法者有慧寂、智闲、洪湮等40多人,均能弘法一方。

灵佑禅师为开辟沩山、创建密印寺费尽千辛万苦,实属功德无量。灵佑禅师在唐大中七年于密印寺所属同庆寺圆寂,享年82岁,其法肪广弘国内外。但无不远宗佑祖。直到清顺治年间,寺僧慧山将密印寺改为临济宗。1922年,沙门永光等才恢复沩仰宗十方丛林,曾礼请八指头陀、虚云和尚、虚太法师、宝生和尚、空也法师、法舫法师、茗山法师等主持寺务,一直延续至建国前。

寺院建筑景物

据史籍记载,唐宋时,密印寺占地广阔,殿宇宏伟,僧众多达3000余人,寺田3700亩,盛极一时。传说当时寺内铸有千僧锅,可作1000人的饭。宋大观元年,铸5048斤大钟一口,涂以黄金,置之钟楼,晨敲夕叩,声闻数里,加之寺里原藏经文5048卷,原有田租5048担,遂有“密印三藏”之称。

密印寺创建一千多年来,历经朝代更迭,屡遭兵火,又多次重建。现存建筑有山门、大殿(万佛殿)、后殿、配殿、禅堂、祖堂等,占地共9000多平方米。除禅堂为清顺治十二年所建外,余多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重建。万佛殿是密印寺内最著名的建筑,仿南岳大庙大殿建造,高九丈,重檐歇山顶,内外三十八根柱,全为白色,花岗石,金色琉璃瓦顶。墙砖高尺余,每砖模制贴金佛像,共12182尊,镶嵌于四壁,备极庄严,堪称海内第一。

密印寺(图片来源:资料图)

密印寺高大巍峨,万佛殿是它的主要建筑物,为一九九三年重修,重檐歇山顶,高约二十七米,精美玲珑的飞檐翘角,金色的琉璃瓦,殿基和殿内外来三十八根柱全为白色花岗岩,屋檐下有繁缛的如意斗拱装饰,使大殿既具磅礴气势,又有结构美、线条美的感觉,殿内四壁墙上嵌有一万两千二百一十八个佛像,每佛全身饰金,在柔和的光线下,殿内金光闪闪,令人目眩。“万佛殿”之名即源于此。殿中原有雕刻十分精美的神龛,龛上立三在尊佛像,威严、庄重。环绕万佛殿有东、西配殿、齐堂、法堂、功德堂、涅盘堂、寮房等一群古建筑物。齐堂後有一天然顽石兀立,人们叫它“油盐石”。相传建寺时,僧众成千上万,全靠这石头上不断涌出来的油和盐食用。今石上有两个似鞋印的痕迹,传为裴休之妻陈夫人之足迹。美女笕为全寺供水道,是陈夫人捐资修建的,它用数百块凿小槽的石头互相沾接,从殿後一里以外的龙王井引入寺内厨房,很是壮观。牧牛石在沩山最高处界庐峰的山腰上,长宽各数丈,传为当年灵佑禅师坐禅之地。一九四九年前,中国佛教会会长太虚和尚曾为此石题诗:“千百年前水牯牛,耕云犁月太风流。如今骨肉臊天地,殃及儿孙更几秋。”“白果含檀”是沩山又一奇景。寺後一巨大的银杏树,传为灵佑手植,树干高大中空,一檀树寄生其中,春夏之交,杏枝檀叶,相互峥嵘,甚为罕见。此外这里还有来木井、狮子岸、祖塔、裴休墓等古迹。裴休在完成修建密印寺使命後不久,即在潙山去世,葬此。附近还有宋张 墓。寺周山环水绕,灵秀所锺,景致不凡。

古寺沧桑

千多年来,沩仰宗的根本道场密印寺历经多番兴废,该寺在历史上五次被毁,数度重兴,第一次是宋徽宗崇宁三年,寺遭火焚,空印法师重修;第二次是明洪武三年,寺又被火焚,后彻当法师重修万佛殿;第三次是明神宗万历四十七年再度被烧,清顺治十二年,由慧山祖师修复;第四次是1918年被张三元放火烧毁,1933年由僧宝募捐重修;第五次是“文革”初期,该寺横遭洗劫。

新中国成立时,密印寺尚存万佛殿三尊佛像、四壁饰金的12182尊砖佛及房间224间,但在十年浩劫中,密印寺再遭劫难,释迦牟尼等三尊大佛被毁,万佛殿四壁12000多尊饰金砖佛被破坏,大部分金身剥落,寺内钟、鼓、法器、藏经等荡然无存,寺墙被推倒,林木被砍伐,寺院的装饰雕刻被破坏,房屋被机关、企业、医院、学校占用。整座密印寺因年久失修,导致原9000多平方米的房屋先后倒塌4000平方米,未倒塌的经有关部门鉴定全属一级严重危房,《宁乡县文物志》有这样的记载:“造反派把三尊大佛像拉倒后,约50立方的木材被抢走一空,连窗格玻璃也变成沩仰馆的装饰品,铜钟铁炉统统被砸成破铜碎铁……”尽管密印寺遭受重创,但其历史文物的价值,是海内外佛门弟子时刻关切的。1972年,其再次被湖南省革命委员会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经文物部门的多次维修使万佛殿的屋面得已保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落实宗教政策,保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开展正常的宗教活动,经宁乡县人民政府请示省、市两级政府批准,将密印寺移交给长沙市佛教协会管理使用,由释博明法师组织进行修复。经对寺院危房全部抢修,重现了殿宇庄严、佛光普照的恢宏气势。

千年古刹密印寺重归佛协使用管理后,释博时法师于1991年12月19日来到宁乡县大沩山上,主持这座百废待兴的名刹。毁庙容易修庙难。释博明经过近十年的辛苦,在各级党政部门的关怀与支持下对道场进行了全面修复。1993年至1995年春,新塑释迦牟尼第三尊大佛,全身贴金,并对万佛殿的四壁砖佛像进行装修贴金,禅堂、斋堂也进行了重新修复。如今的密印寺已是一片格局完整、殿堂庄严、环境幽雅、正常开展宗教佛事的清净佛地。



回向:原世间一切众生亲近善知识,无有疲厌




怎样念佛
忆佛念佛
修证问答集
行善积德
修行语录
生活佛法
人生指南
起点关怀
念佛法门
净宗入门
佛学基础知识
佛教知识
佛教旅游
佛教常识问答
佛门礼仪
佛教常识
学佛行仪
素食菜谱
修行精华
净土探究
临终备览
净土十疑论
净土安心法门
净土法门疑难解答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慧律法师谈死亡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大乘无量寿经注解
无量寿经


 
主站:higri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