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石点头:长清灵岩寺



顽石点头:长清灵岩寺

作者:佚名 来源:佛学在线

长清灵岩寺辟支塔(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

长清灵岩寺千佛殿内罗汉(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

灵岩寺座落在泰山西北麓长清县的灵谷峪中,距济南市75公里。寺院依山势构筑,参差错落,隐现于群山环抱的绝谷之中,掩映在云山烟树之间,沿途碑碣林立,寺内古迹荟萃,特别是千佛殿中的雕像,更是名冠天下,让人流连、赞叹。

灵岩寺始建于前秦符坚永兴年间(357—358年),由郎公和尚创建。朗公和尚说法秦山北岩下,听者千人,石为之点头。众以告,公曰:此山灵也,为我解化。灵岩寺就取名于顽石点头之意。北魏孝明帝正光初年(520年),法定和尚重兴灵岩寺。至唐朝时,灵岩寺与浙江天台国清寺、湖北江陵玉泉寺、江苏南京栖霞寺并名,被誉为天下寺院四绝。宋朝时灵岩寺的重要住持有琼环(重净)、仁钦(净照)、妙空(净如)等,并形成以天王殿、大雄宝殿、五花殿为中轴线的寺庙建筑群。元明清历代,灵岩寺仍然香火隆盛,香客游人不减以前。

现存灵岩寺主要建筑有千佛殿、辟支塔、大雄宝殿、钟鼓楼、证盟殿、慧崇塔、墓塔林等。近年来,经过修复整理,交给佛教团体管理使用,作为佛教活动场所对外开放,使这座千年古刹重放光彩。

千佛殿是寺内保存下来最早的木构建筑,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宋、明、清时予以重修,至今保存完好。千佛殿为单檐灰筒瓦顶建筑,殿面7间,建于两米高的基座上。前檐八根石柱,柱础雕刻着龙、凤、花叶水波及莲瓣、宝装荷花等纹样,雕工精美,匠心独具。斗拱由于层层叠套,使前檐伸出两米,檐角长伸高耸,显示出展翅欲飞的风采。

殿正中佛龛上供奉着三尊佛像,正中释迦牟尼的化身毗卢遮那佛,系宋代治平年间(1064一1067年)塑,竹藤编织髹漆泥金,端坐在莲花座上。而莲花座上的数百支莲瓣细长灵巧,各各分离疏散,形成一条美妙的花坛,使塑像更显庄严。左为药师佛,右为阿弥陀佛,均为明代铜铸,各重五千斤。三尊佛像庄严肃穆,眉宇间凝视的目光,与朝拜者的视线呼应,充分表达了“人天相接,两得相见”的目的。

墙的四面有上千尊约30厘米高的小佛像,多为木雕,少数为铜铸。最吸引人注目的是四周的40尊罗汉像,每尊高约1.1米,加上坛座共1.55米,整体上与真人大小一致。根据寺内现存木牌题榜,这40尊罗汉有释迦牟尼弟子、印度高僧,有中国高僧慧远、慧可、慧顗,还有灵岩寺历任住持等。

这些塑像特征是变化多姿,现实感强,衣饰卷褶自然,面形较方,外眼角上吊,结构上筋骨逼真,有的脉管都隐约可见,手足比较瘦削。这批塑像生动地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精湛技艺和艺术成就,对人物性格刻划入微,风格写实,这些罗汉,有柱杖,有端拱,有静思默想,有纵目远望,有俯首低吟,有据理争辩,喜怒哀乐,都“夸而有节,饰而不诬”。塑像的衣饰贴体利落而富有节奏感,着意衬托出头部表情和手部动作,增加了艺术感染力。

千佛殿西面的辟支塔也十分壮观,数里之外即可遥望。此塔建于唐天宝十二年(753年),塔身砖砌,八角九级十二檐,高54米。每层四面辟门,可循级而上。在灵岩寺之西,有唐至清朝灵岩寺住持僧的墓塔167座,形制多样,可与少林寺塔林比美。塔林中有日本僧人邵元撰写的《息庵禅师道行碑记》,十分珍贵。

灵岩寺文物古迹十分丰富。周围群山环抱,有汉柏、摩顶松、朗公石、可公床、一线天、对松桥以及五步三泉、镜池春晴、方山积翠、明孔晴雪等胜景。现寺内唐代文物众多,有鲁班洞、功德顶证明殿石窟造像、辟支塔、慧祟塔、千佛殿、御书阁、李北海撰书的《灵岩寺颂碑》等。



回向:原世间一切众生亲近善知识,无有疲厌




怎样念佛
忆佛念佛
修证问答集
行善积德
修行语录
生活佛法
人生指南
起点关怀
念佛法门
净宗入门
佛学基础知识
佛教知识
佛教旅游
佛教常识问答
佛门礼仪
佛教常识
学佛行仪
素食菜谱
修行精华
净土探究
临终备览
净土十疑论
净土安心法门
净土法门疑难解答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慧律法师谈死亡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大乘无量寿经注解
无量寿经


 
主站:higri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