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林寺:阿里地区第一座寺庙



托林寺:阿里地区第一座寺庙

作者:佚名 来源:佛学在线

托林寺

在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札达县境内,距古格王朝遗址以东十余公里的象泉河南岸,有一处殿宇巍峨、塔群高耸、红墙围护的建筑群,这就是名闻中外的托林寺。托林寺意为悬空寺或盘旋于空中的寺庙。它是阿里地区历史上的第一座佛教寺庙,也是藏传佛教后弘期上路弘法之发源地。

托林寺是由“上三贡”之一即赤扎西贡的次子松埃于10世纪末藏历火猴年(996年)创建的。松埃是当时的古格王,他为了征服并惩治异教势力,弘扬佛法,更好地稳定当地百姓,出家为僧,取法名拉喇嘛益西沃,后来又建筑了这座寺院。当时所建的部分,包括现代尚存的迦萨殿、白殿和集会殿等。

拉喇嘛益西沃还派仁钦桑布等27名当地孩童去克什米尔、印度等地学法。仁钦桑布等在印度各地拜名师70多位,学习了大量的佛教典籍,还掌握了写作和翻译等技巧。由于水土不服等缘故,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未学成,最后只有仁钦桑布和玛勒笔喜绕连同所请印度高僧返回托林寺。他们在拉喇嘛益西沃的主持下,著书立说,翻译大量佛学显密经典,并使菩陀提舌等众异教徒折服。其间,仁钦桑布翻译、校订了显教经文17部。其较著名的有马鸣伦师所著《八支集要》、迦湿弥罗学者所著《集要广注.词义月光》等医学著作以及工艺等方面的大量书籍;同时他还对赤松德赞时翻译的佛教经典进行了多方面的修订。历史上把他之前翻译的密宗经典称为“旧密咒”,将他及以后翻译的密宗经典称为“新密咒”。拉喇嘛益西沃和仁钦桑布在托林寺所作的这—切,给上路弘法的兴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来拉喇嘛益西沃为在托林寺更好地弘传佛法,并为邀请阿底峡大师而筹集黄金时,在噶罗地方献出了生命。

托林寺因地势而建,东西长、南北窄,呈条形分布,由迦萨殿、白殿、佛塔、罗汉殿、弥勒佛殿、护法殿、集会殿、色康殿、阿底峡传经殿以及转经筒房、拉让、僧舍、塔林等组成。大部分建筑均围绕着迦萨殿和集会殿,平行排列在东西向的中轴线两侧。迦萨殿和集会殿右侧有座高大的菩提塔,塔基很大,由石块砌成,外壁上抹有红泥。迦萨殿、集会殿与菩提塔之间有个较大的广场,专供讲经、辩经和跳神、表演藏戏之用。

1。迦萨殿

迦萨殿是托林寺的主体建筑,规模最大,结构完整,设计奇特。整体建筑坐西向东,分内外两圈。

内圈有4个殿,即东边的米堆巴,南边的仁钦琼乃、西边的维巴弥、北边的朗瓦塔益,4个殿之间是个14×14米的正方形大殿,里面供有立体坛城“杰廓”和大日如来佛像;方殿周围环绕回廊一周。上述内圈的4个殿及中心大殿呈十字形分布。

外圈有16个殿堂,自左向右依次是:杰吉殿、阿扎让殿、扎西维巴殿、门拉殿、图杰殿、度母殿、加瓦日昂殿,拜拉母殿、弥勒觉卧殿、金刚持殿、玉母殿、弥勒旺玉殿、宗喀巴殿、才巴弥殿、丹珠尔殿、甘珠尔殿。中间殿堂7.4×8.2米,带转经道,外圈四角上建有4塔,塔高约13米,造型别致,保存基本完好,由红砖砌筑,塔基、塔身、塔刹三个部分的高度约各占三分之一。这些塔虽经风雨剥蚀或人为破坏,已不完整,但仍看得出造型优美精巧,高宽比例适度,雕饰内容丰富,刻造技巧纯熟,它反映了当时阿里本土能工巧匠高超的技术。

迦萨殿共计有20余座佛殿,号称百殿,故名迦萨,意为百处,即很多的意思。殿堂建筑别具一格,在藏区数以百计形制各异的佛殿中独树一帜。据藏文古史籍记载,此建筑系仿桑耶寺而建,中间方殿象征须弥山,环廊外圈四面的四组佛殿,分别象征东胜身洲、南瞻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而四角四座佛塔却分别象征四大天王等。把桑耶寺这座庞大的建筑群所体现的极其精湛的设计思想和内容巧妙地融入托林寺的这幢建筑之中,而且构思周密,透视准确,比例适当,布局严格,堪称藏传佛教建筑史上又一杰作。这给研究当时的建筑技术提供了极宝贵的资料。遗憾的是,笔者1989年8月实地考察时,这座殿堂仅存破壁残垣。

自从此地出现了迦萨殿,其名声便远播千里,闻名四邻,如同拉萨的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吸引着各地的香客纷至沓来。公元15世纪初叶和末叶,拉达克王扎巴德和次旺朗杰先后两次测绘此殿,按照其独特的模式,在拉达克兴建寺庙和佛殿。其后五世达赖喇嘛时,派人为绘制大昭寺中廓壁画四处寻找较为完整正宗的古画像,最终把迦萨殿这一独特完整的壁画作为最理想的古画,完整地画在大昭寺中廊墙上,流芳百世。迦萨殿因此名声大振。据传此殿的仿造模型在北京故宫里仍保存着。

2.集会大殿

集会大殿或称祖拉康大殿,屹立在该寺东南端,和迦萨殿同在一条轴线上,坐西朝东。由诵经堂、护法殿、护法鹿角神殿、僧舍、仓库、厨房等建筑组成。集会殿东宽西窄,平面呈“凸”字形,东面经堂宽大,进入门廊给人以豁然开朗的感觉;而西面护法殿相对窄小,给人以进入窑洞之感觉。护法殿的地面比经堂略高,面阔5间、进深4间,计20间;经堂面阔7间、进深4间,计28间。经堂内的壁画及壁上文字目前保存的相当完好,其中的拉喇嘛益西沃、仁钦桑布大译师、拉尊江久维等人的画像至今仍清晰可见。壁上有关此寺演变的文字,笔者考察时有幸目睹,它无疑对研究古格王朝的历史有极高的价值。

3.白殿

白殿又称尼姑殿,位于集会殿东北,坐北朝南,与其他殿形制有异,平面呈正方形,北面中间突出一小佛殿,为“凸”字形,是典型的藏区佛寺建筑,殿内有42根立柱,中间的十几根甚为粗大,两边20多根布列整齐,平坦开阔,大殿里面有很多精美的壁画,至今保留完好,其建筑结构、装饰艺术都有独特的民族及地方风格。

4。色康殿和阿底峡修行殿

在白殿背后的东南端有一座呈黄色的佛殿,这就是藏传佛教历史上极负盛名的大译师仁钦桑布译经、修行的主要场所,藏语称“色康”(gser-khang)。遗憾的是前几年的修缮未能还其本来面貌。此殿的右侧有阿底峡大师的修行殿,史载他在这里曾度过了6个春秋,历尽艰辛,讲授佛法,精修理论,给数以百计的托林寺僧人讲解显教理论,传授密法灌顶。这个殿现在仅存废墟。

5.拉让和僧舍

还有众多的拉让、僧舍等分布于殿堂群的南北两侧,形成一字排列布局。大多为土木结构。人为因素加之长年风剥雨蚀,很多已是断壁残垣了。

6。围墙和佛塔

为了防御的需要,托林寺曾在寺庙周围修筑了极其坚固的围墙。这些围墙使这座寺院显得更加威严肃穆。围墙的四个角内外建有共8座佛塔,其中内角的4座塔分别叫做拉帕塔、桑瓦塔、森格塔和查布塔。塔基、塔身由石砖叠砌而成,塔身高大雄伟,结构精巧,从数里以外均可望见,虽久经风雨,多有损坏,但塔基、塔座、塔身、塔檐等依然壮观而秀美。

7.塔林

托林寺之北,沿象泉河南岸,有一组布列齐整的塔林,据传有塔108座。由于河水多次高涨,已冲毁许多,但至今存留的塔的数目也很可观。这些塔个个比例和谐、轮廓秀美、层叠有致、砖雕艺术高超,其结构、造型之奇巧冠于全藏,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托林寺有25座属寺,遍布阿里三围。托林寺的这些属寺,因时代、教派、自然环境等的差异,建筑结构和艺术风格各不相同,各具特色,其中,古格王朝时代遗留下来的那些古刹,在全藏寺庙建筑史、文化史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并代表着藏族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的文化、艺术方面的杰出成就。



回向:原世间一切众生亲近善知识,无有疲厌




怎样念佛
忆佛念佛
修证问答集
行善积德
修行语录
生活佛法
人生指南
起点关怀
念佛法门
净宗入门
佛学基础知识
佛教知识
佛教旅游
佛教常识问答
佛门礼仪
佛教常识
学佛行仪
素食菜谱
修行精华
净土探究
临终备览
净土十疑论
净土安心法门
净土法门疑难解答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慧律法师谈死亡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大乘无量寿经注解
无量寿经


 
主站:higri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