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喜马拉雅 通往最后秘境的朝圣路



徒步喜马拉雅 通往最后秘境的朝圣路

作者:佚名 来源:佛学在线

徒步喜马拉雅(图片来源:中国国家旅游)

喜马拉雅(图片来源:中国国家旅游)

人们喜欢把西藏比作徒步者的天堂--至今这里仍有许多地区无人涉足,堪称“地球上的最后秘境”,一条条充满活力又颇具难度的徒步路线,布满了神秘的传说,在其间穿行,你会邂逅珍稀的野生动物,深入绝美的风景。让我们用脚步朝圣西藏,像那些无畏的行者一样。

13:20:拜见中国最美的雪山

2012年10月,我跟随西藏自治区户外协会进行了为期2天的雅鲁藏布峡谷穿越徒步,全程26公里,这是协会最新推出的8天西藏雅鲁藏布徒步线路中最精华的一段。

道路在颠簸中延伸,翻过海拔4700米的色季拉山口,车里有人喊道:“看两点钟方向,南迦巴瓦!”7782米的高度,让南迦巴瓦成为喜马拉雅山东段的制高点。这座“中国最美的雪山”,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隐没在云海中,难得一窥真颜。此时,它的线条在云海里忽隐忽现,山顶遍布着独特的黑白纹理。其实,南迦巴瓦的壮丽,我早在4个小时前便领教了--在飞临林芝的万米高空,舷窗外一望无际的平坦云海中缓缓移过一尊庞大的山峰,三角形的山顶在晨曦中闪耀着金光,长长的影子好像将云层撕开了一道裂缝。那一瞬间,我似乎明白了人们为何将南迦巴瓦称为“神灵之山”。

吉普车停在一个叫做拜峰台的山口,面前是一片光秃秃的褐色山头,脚下遍布着细碎的石子。4500多米的高海拔环境让树木在这里难以生存,平坦的植毡有着倔犟的硬度,摸上去很是扎手,它们是牦牛喜爱的食物。我们的徒步之旅就从这里开始,今天要沿着山脊线翻过三个垭口,然后一路下行,抵达海拔2600米的赤白。

15:01:喘气,怎么使劲都不够

刚开始产生高原反应的眩晕感时,我没有太在意,也没有放慢脚步,只是往嘴里丢了半块巧克力。可是,向上攀登的道路越走越吃力,耳中一度已听不到风声,全是自己心脏怦怦的急跳声。远处,藏青色的山层层绵延,白色的雅鲁藏布江辗转其间,如一幅亘古不变的画卷,但我却完全顾不上欣赏,眼睛里只有那条似乎没有尽头的路。“累吧?崩溃吧?体会了崩溃之后的振作,你就算是领略了户外的真谛了。”同行的徒步达人这样鼓励我。

翻过第二道垭口,山坳里出现一片宁静的海子,约50米宽水面泛着浅浅的蓝绿色。此前我们经过的大部分山坡都是流石遍布--大块岩石经年累月被风化侵蚀成遍地碎块,没想到还能遇见这样的水草丰美之地。可没等我们走近,突如其来的一股大风夹着坚硬的小冰雹从天而降,宁静的水面瞬间沸腾,冰雹打在我们的冲锋衣上,噼啪作响,反弹起一道道白色抛物线。我拉低了帽檐闷头前进,刚适应了这种行走的姿势,却发现阳光已经再次暖暖地洒在身上--前后不过短短的15分钟,回身望去,海子又宁静如初。

20:25:在原始密林里摸黑潜行

“这林子里可能有熊。有一次我过桥的时候,遇到一只这么大的黑熊,后来它转身跑了。其实树林里的动物在遇到人的时候,会比人更害怕。”扎西次仁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着熊的高度,大约有半米。这个23岁的藏族小伙子是我们此行的高山向导,矮个,黑圆脸,很敦实。我看了看周围那些高大的树木,随着海拔的降低,路边低矮的灌木丛已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林芝云杉和冷杉的海洋。

我喜欢走盘绕在山边的小路,在那些路上看风景是最好的,当然,往往也是最险的,最狭窄处仅够双脚并立,手杖带起的碎石顺着陡峭的山坡滚下去很远。此刻走在密林中,脚下有时遍布着横七竖八的大石,有时是盘根错节的树根,有时是湿滑的泥土,走起来总是深深浅浅、趔趔趄趄。

夕阳的余光越来越淡,雅鲁藏布江的水声越来越响。扎西次仁有些着急地催促:“要快点走了,到营地估计还有2个小时路程呢。”此时,树和石头几乎被黑暗糊成了一片,脚下有什么东西不断地绊着腿。连滚带爬地走了大约1个小时,后面赶上来的队友带来一些头灯,我才看清路上那些绊人的家伙,原来是横倒着的各种朽坏的树干。

抵达营地已经是晚上10点,星星很亮,篝火很暖,可是我只剩下喝一口热汤的力气,此时,没有比迅速钻进帐篷狠狠睡一觉更幸福的事了。

8:30:寻找和松茸一样的美味

一大早,睡袋里的我被一阵奇怪的声音惊醒,原来是一只牦牛摸到帐篷旁边啃咬草皮,时不时还在帐篷边上踩两脚。秋日高原上的牦牛膘肥体壮,随便一只就有五六百公斤重。我赶紧穿衣起床。清晨峡谷的空气清冽,远处南迦巴瓦山在一层金色的“面纱”下忽隐忽现,呼唤着我们重新上路。

今天我们将从赤白出发,经过洞不隆,前往达林。这是此次穿越之旅最舒坦的一段路,走在大片由青冈木、油松、丛竹、野核桃树等组成的混交林里,氧气充足,脚下也平坦,地上都是经年累月堆积起来的一层层腐叶,松软而富有弹性。倾倒的朽木上铺盖着绒绒的绿色松萝,这是一种极为“娇气”的地衣,只能在没有丝毫空气污染的地方存活,可以说,它们是生态环境的某种“品质标签”。这里也是生长菌菇的绝佳环境,扎西次仁说:“你们来晚了,8、9月的时候这里有松茸。”正说着,他忽然停下,从大树根处橇出一个菌菇递过来,淡褐色的伞盖有我半个手掌那么大。“这叫青冈菌,在我们眼里,它和松茸一样鲜美。如果是6、7月份,在被雷劈倒的树上还能找到一种羊肚菌,口感极为特别,听说在北京的东便门,有餐馆把羊肚菌和银杏、羊肚、云南火腿炒成一盘菜,要两三百块呢。”

10:45:藏地传说与加拉朝圣路

扎西次仁走路有点特别,遇到挡在路中间的石堆,他一定会从左边的小路绕过去;路过几块巨大的石头,他会迅速脱帽并用额头轻轻触碰石壁。“那石堆是玛尼石,从左边绕过去,就会有好运气。”扎西次仁笑着说。

我们脚下的加拉转山道,是传说中莲花生大师(藏传佛教宁玛派的开山祖师)曾经降妖伏魔的地方,据说人死后灵魂会到达加拉,等待神灵判定是升天还是入地。我们此刻所走的羊肠般的小路,就是当地藏民每年冬天常常行走的加拉朝圣路,一路上圣迹无数,脱帽并用额头触碰,是向圣迹致敬的最高礼节。

扎西次仁指着一条岔路说,走到头有个寺庙,是莲花生大师西藏东部传教第一地。我眼前一亮,脑海里幻化出红门、白墙、经幡和转经轮。可等走到了才发现,不过是一间破旧的石屋,掩映在半人高的草丛中,除了有几杆经幡在山风中猎猎作响,和一般农户没有什么区别。脱帽进入,不足15平方米的昏暗空间内,右手边挂着整整一面墙的白色哈达,左手边供奉着两尊大师造像,此外还有一个被摇铃、念珠等各种法器围起来的简单床铺,上方悬挂着一只大鼓。庙里并没有和尚,唯有一个藏族老人在孤独守护,他脸上有着深深的岁月沟壑,完全听不懂汉语,我指手画脚地试图和他交谈,他只是笑着,嘴里喃喃的念经声从未中断。

14:22:雅鲁藏布第一猎人的家

高原中午的烈日格外炙热,终于走到加拉村的时候,我已经把随身带的水喝得一滴不剩。村头几棵巨大的胡杨树下,四五只黑色的小猪跑来跑去。40多岁的安吉拉把我们让进自家院落,院子里有一片绿油油的草坪,黄色的大丽花开得正艳,正对面是两栋白色的二层石头房子,墙角和房檐以具有藏族特色的繁复花纹装饰,很是精致。房子的一楼基本没什么摆设,爬上木质楼梯,二楼才是主要的生活区,有一间大会客厅和两间卧室。会客厅兼具厨房的功用,中间摆着一个方正的铜炉子,炭火正旺,熏黑的炉壁上也雕刻着精美的图案。

安吉拉从灶台里挖出一块黑黑的藏香猪肉,用筷子夹着向我迎过来,热乎乎的肉块放在手里,烫得我连连吹气,他一转身又忙着去张罗酥油茶。藏香猪肉香气四溢,就是有点硬,嚼了好久才吃完一块。安吉拉的妻子卓玛围着灶台不停忙碌,灶台上方悬挂着大串大串的辣椒,做饭时随手就可以揪下来撒进锅里。当地人很能吃辣,每个菜里都会放辣椒,连本应清淡的萝卜汤也麻辣过瘾。

我在堆杂物的房间里看到一张用木架支起来的野兔皮毛,卓玛告诉我,安吉拉以前是远近闻名的雅鲁藏布第一猎手,熊、獐子、野兔等都是他的猎物,以前每次打猎都要进山20多天,在山里行走100多公里。后来野生动物越来越稀少,以保护为主,于是安吉拉放下猎枪当上了藏医。临走前,我和安吉拉相约,一定要找机会听他讲讲在雅鲁藏布丛林中打猎的故事,讲讲他眼中这个传奇的大峡谷。



回向:原世间一切众生亲近善知识,无有疲厌




怎样念佛
忆佛念佛
修证问答集
行善积德
修行语录
生活佛法
人生指南
起点关怀
念佛法门
净宗入门
佛学基础知识
佛教知识
佛教旅游
佛教常识问答
佛门礼仪
佛教常识
学佛行仪
素食菜谱
修行精华
净土探究
临终备览
净土十疑论
净土安心法门
净土法门疑难解答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慧律法师谈死亡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大乘无量寿经注解
无量寿经


 
主站:higri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