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承恩寺:太监请建 利玛窦暂住



逝去的承恩寺:太监请建 利玛窦暂住

作者:佚名 来源:佛学在线

水游城和王府园小区之间的这块地为承恩寺旧址(图片来源:中国新闻网摄影:王亚楠)


承恩寺是南京著名佛寺,位居三山街闹市区,人烟辐辏,交通便利,其山门南北两面临大街,曾有店铺七十余间。明景泰年间,大太监王瑾奏请将其在闹市区修建舍宅为寺,赐额“承恩寺”,利玛窦曾经在此暂住。而朱元璋曾住过的吴王府就在承恩寺旁边。 

探访:承恩寺原址曾办过小学

承恩寺如今早已不存,顺着三山街水游城东侧的小巷旧王府往前走,王府园小区入口前的一片地就是昔日承恩寺的旧址,现在已经没有一点遗迹。81岁的陈大爷住在小区多年,他告诉记者,现在水游城和假日酒店之间的这片地就是承恩寺遗址所在。陈大爷儿时在承恩寺小学读书,小学就王府园小区门口,靠近旧王府这条巷子。“学校旁边的寺庙当时很大,有多大说不清楚。庙里面念经上香,我们在学校也不会吵到。”陈大爷介绍说,水游城以前这片地是裱花廊,后面就是承恩寺,三山街对面就是过去的城隍庙。

陈大爷所说的“承恩寺小学”由寺庙发展而来。据记载,佛教界以慈善为本,曾以庙场办学以接济抚养社会上孤苦儿童,后发展为学校,校因寺而得名,缀名曰“承恩寺小学”。六十年代中期曾改名为“向阳小学”。七十年代随着巷名变更而改为“承恩里小学”。

考古:6年前发现明代承恩寺遗址

2006年,三山街东北角的一工地内曾发现状如明故宫遗址内的石柱础,经南京市博物馆专家鉴定,出土的石构件就是明代承恩寺遗留的建筑构件。在工地3米深的地下,一处青砖砌成的高台遗址长度超过20米,数个巨型石柱础、一个石质莲花须弥座和一块精美的云龙纹碑额躺在一旁。碑额正面最上方刻着“圣旨”两个工工整整的楷书大字,其下刻着篆文“敕赐房屋山门……”等字,而背面则刻着“承恩禅寺”几个大字。

根据史料记载,早在1000多年前的南唐时期,三山街到内桥一线,是南唐皇宫的御道,随着南唐小朝廷的衰亡,御道上的建筑几乎废弃。到了元朝末年,朱元璋攻占南京后,称吴王,暂住在王府园,后来的承恩寺则与王府园紧邻。

历史:曾为太监故第,利玛窦在此小住

承恩寺的建寺经过、规模和布局,明南翰林学士晋陵王舆在《承恩寺记略》中有记载。承恩寺原为大宦官王瑾的故第。王瑾原名陈芜,从永乐皇帝时即陪侍皇太孙朱瞻基,朝夕相处。朱瞻基认为他“忠肝义胆”、“心迹双清”,即位后对他十分宠信倚重,赐名王瑾,参与军国大事,多次蒙受重赏,积赀累万,在闹市区建造巨宅。景泰二年,王瑾奏请舍宅为寺,赐额“承恩寺”。 

承恩寺紧靠朱元璋为吴王时所居住的王府园,规模宏伟,基址周长一百二十七丈,共有六座大殿及禅堂、方丈室、僧舍、斋房等一百二十余间。承恩寺在景泰二年创立后,可考者有成化、万历时期两次重修。承恩寺所统小寺有亭子巷观音庵、佑国庵、伞巷观音庵。

寺内不仅僧徒众多,还是明代南都重要的接待场所,著名的意大利籍传教士利玛窦于1581年到达澳门学习中文,准备进入中国内地传教。他先后在广东肇庆、韶关、南雄及江西南昌等地活动,并于明万历二十七年到达南京,就住在承恩寺内,与明朝地方官员、文人广泛交往,直到次年才离开南京,经天津到北京觐见万历皇帝。

1900年,承恩寺在一场大火中被烧毁,仅地下建筑遗存保存下来。

链接:明代宦官热衷修建寺院

宦官修建寺院的并非王瑾一个。明代宦官多崇信佛教,热衷于修建寺院。南京作为明代都城,自洪武至明末,大量的宦官葬于此地,而且宦官选择葬地,多在城南牛首山一带,一般认为均以葬于牛首山的郑和墓为中心,呈拱卫状分布于城南丘陵山地间。宦官在选择坟茔所在时,除考虑风水因素之外,还要在坟旁营建寺院、享祠。

像王瑾这样生前择地建寺,以“祝延圣寿、祈福苍生”为名,得到皇帝赐额及护敕的做法,在明代南京地区的宦官中屡见不鲜。其动机正如明代学者王廷相所言“假藉佛宫垂不朽”,宦官希望僧人为自己殚竭心力擘画的寺院承继香火。为自己及寺院长久计,住持僧常通过立碑契约的方式,对后之嗣者作严格的规定,以保寺产、香火不致断绝。

承恩寺小史

明景泰二年,王瑾舍宅建承恩寺。

明万历二十七年利玛窦到达南京,就住在承恩寺。

1900年,承恩寺被大火烧毁。

上世纪初,承恩寺成为小学,后来随着城建发展消失。



回向:原世间一切众生亲近善知识,无有疲厌




怎样念佛
忆佛念佛
修证问答集
行善积德
修行语录
生活佛法
人生指南
起点关怀
念佛法门
净宗入门
佛学基础知识
佛教知识
佛教旅游
佛教常识问答
佛门礼仪
佛教常识
学佛行仪
素食菜谱
修行精华
净土探究
临终备览
净土十疑论
净土安心法门
净土法门疑难解答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慧律法师谈死亡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大乘无量寿经注解
无量寿经


 
主站:higri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