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大的摩崖浮雕 拉梢寺摩崖造像



世界最大的摩崖浮雕 拉梢寺摩崖造像

作者:佚名 来源:佛学在线

拉梢寺摩崖造像中被誉为“东方维纳斯”的菩萨头像(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古丝绸之路上,说起闻遐迩的武山水帘洞风景区似乎知名度颇高。然而,作为水帘洞石窟主体历史文化中心的拉梢寺却深藏闺中人未知。武山水帘洞石窟群位于天水地区武山县城东北约25公里处的鲁班峡,是丝路古道上的艺术瑰宝。水帘洞石窟群是把浮雕、窟龛、悬塑、壁画相结合的露天石窟寺,在全国仅有此例。拉梢寺摩崖浮雕大佛是世界上最大的摩崖浮雕,创建于北周明帝武成元年(公元559年)前后,距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又称大佛崖。大佛浮雕面积约1000平方米,高40余米,造型古朴庄严,气势雄伟壮观。

砍尽南山柴修起拉梢寺

经武山洛门镇往东沿鲁班峡迤逦而行,公路两旁山势陡峭挺拔,怪石嶙峋。驱车前去,远远的一面壁立千仞的翠岩迎面而来。其上色彩斑斓,一座大佛坐落正中,两边各一协侍菩萨清晰可见。

拉梢寺位于甘肃武山县城东北25公里处的榆盘乡钟楼湾村鲁班峡的崇山竣岭之中,与县域境内的木梯寺石窟群和甘谷大象山石窟群、天水麦积山石窟群遥相呼应。这里奇峰突兀,叠峦苍翠,风景迷人,是渭河流域一块神奇灵秀的文化旅游圣地,也是古丝绸之路上佛教石窟群中弥足珍贵的艺术瑰宝。

拉梢寺始建于约北周明帝宇文毓武成元年(公元559年)前后,距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系使持节柱国大将军、陇右大都督、秦州刺史尉迟迥与比丘某某合建。寺内保存了大量北周至元代的各时期佛教艺术作品,现存有北周明帝宇文毓三年(公元559年)阴刻楷书题记一通为证。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封建王朝不断更迭的年代。在“欲登太行雪暗天,欲渡黄河冰塞川”的状况下,有家难投,有国难奔之际,僧侣艺术家冒着生命危险,来到拉梢寺大佛崖下“砍尽南山柴,修起拉梢寺”。

陪同记者探访的武山县志办主任包永庄先生说:当年修建者把武山洛门镇北山周围树木都砍下来,堆积得同大佛崖前的山峰一样高当做脚手架,然后他们自上而下,用凿刀、色彩、泥巴在陡峭的悬崖绝壁上开始了这一浩大工程。其修建过程和麦积山石窟相当类似,始建时,开凿、塑作、施工,先从地面积木至崖顶,工毕,渐次拆除而下,由此而得名:“拉梢寺”。

摩崖浮雕气势宏大

根据拉梢寺大佛像题铭和几处悬塑、浮雕、壁画的风格推知,水帘洞石窟群始建于十六国后秦,经北魏、北周、隋、唐、五代至宋、元、明、清各代增建重修,现存有佛像90余尊,壁画1000多平方米,浮雕和半圆雕佛塔8座。它是把浮雕、窟龛、悬塑、壁画相结合的露天石窟寺,在全国仅有此例。据《武山县志》载,后秦僧人、译经家鸠摩罗什从龟兹到姑臧(今武威),又途经武山县地区,后到达长安。在水帘洞建过梵宫僧舍,使拉梢寺声名远扬。

拉梢寺大佛崖上有摩崖造像、壁画、浮雕。我们可以想象,西来的僧侣艺术家在穿越了苍凉空旷的河西走廊后,一路行色匆匆,经过树木茂密的西北高原,终于在这处神秘的峡谷地带,看到红色岩石……拉梢寺摩崖浮雕大佛雕凿于面积3600平方米左右的天然崖面上,崖面高低起伏,凿塑了石胎泥塑彩绘的一佛二菩萨像,兼绘有壁画和高塑小佛像,坐西面东。大佛浮雕面积约1000平方米,佛像通高42.3米(含佛座),结跏趺坐于方形莲花座上。双手掌心向上,神情含蓄自然,衣带飘飘欲动。一足外露,足正中有一佛冠的线雕,坐势显得十分柔顺随意,袈裟通体施红色,上彩绘石绿色方格纹。

两旁是手持莲花躬身肃立的协侍菩萨。协侍菩萨身高50余米,头部略低于佛头,身肢贯通于上下两部,手持莲花,缨络垂珠,赤脚站立,满面笑容,仿佛在为远道而来的香客祈祷,祝福他们在西行的路上平安吉祥。二菩萨中,北侧者保存较好。在莲座上部的正中间,有一浅龛,内塑一立佛和二协侍菩萨,塑像丰满圆润,神态安详。造像刚健淳厚,和炳灵寺169窟(西秦建弘元年,公元420年)的造像风格略同,是研究我国早期石窟的重要资料。

浮雕景观层次分明

拉梢寺摩崖浮雕大佛主像南侧有上下两层塑像,上层为5立佛,下层为10立佛,因长期受风雨剥蚀,大部残破。整个崖面上除造像、小龛和佛塔外,还有大面积的壁画填充空间。在三身大像的上方,绘有成排的坐佛、侍立的弟子、菩萨等,下方还有一些法物宝器、供养菩萨和善男信女。崖面上部向前突出部分是大佛上面修建的长31米,宽约3米的木结构遮檐。檐下有高大斗拱,遮檐望板呈方格藻井。檐端雕刻飞云走兽,悬挂铜铃,微风过处,丁当作响。佛坐莲台上,莲瓣间层刻有狮、鹿、象,或站或卧,排列对称,雕琢古朴,形象生动,造型艺术水平较高。周围诸多佛龛伫立着宋代小佛像。其造型留有小乘佛教的痕迹,在我国石窟艺术中实属罕见。

拉梢寺摩崖浮雕大佛莲座下的仰俯莲座用大莲瓣相隔,其对称排列有狮、鹿、象三种动物,或立或卧,各排用莲边相隔,层次分明,雕琢古朴,形态生动,造型艺术水平很高,是亚洲,也是世界第一大摩崖浮雕造像。仔细观赏其神韵,形态各异,引人入胜,给人以美感。三排浮雕既有细节的交待,又保持了总体的统一和谐,塑造手法纯熟,线条疏密有致,吸收了我国传统文化,讲究对称美的装饰风格。采用了各种动物、花木图案,用借代的手法暗示某些宗教寓意,形象地刻画出了健陀罗艺术造型拙朴的情趣。整体浮雕、线雕等手法自由、凝练,既发挥了雕刻的艺术美,又保持了岩石的自然美。其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为其他石窟所罕见。西北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副所长漆子扬先生说:拉梢寺保存的北周明帝三年(公元559年)宇文毓阴刻楷书题记毋庸置疑地告诉世人大佛崖的创建年代,那么这三排优美的浮雕就可以证明:北周(公元557-581)这个历史较短的王朝,开启了中原文化和西方文化艺术完美结合的先河。

“东方维纳斯”飘逸秀美

在拉梢寺众多的摩崖造像中,最具神韵的是被誉为“东方维纳斯”的北宋时期的菩萨头像。她头饰简朴精美的植物纹花束,紧贴额心部有一突起尖瓣,极富生机。围绕垂肩的两耳,几乎分辨不出是头发还是花束,浑然一体地把面部衬托得那样自然、和谐。她活泼而生动,秀美而不媚俗。既有人的体征,又非具像的人。历经千年的风雨沧桑,拉梢寺“东方维纳斯”悬塑绘色次第脱落,但面部依然给人以鲜嫩温润之感。清秀的脸庞上一双动人的眼睛配以细柳式的眉型,呈现出神含于内,光不浮流,凝视远方的神态,将给世人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东方维纳斯”以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姗姗来到人间。飘逸秀美的风姿与纯净脱俗的灵魂体现出外形与内心的真和美的统一,其温婉神秘的微笑仿佛在表达生命本身的意蕴。遗憾的是“东方维纳斯”这件弥足珍贵的艺术品只剩下头部,似乎随时都有从摩崖脱落的危险。

拉梢寺正对面的山上有藏经洞一处,孤峰兀立。藏经洞建在山的三分之二处。后人在山下雕凿了台阶,栈道仅仅到半山之处。水帘洞文物管理所负责人说,在这么光滑突兀的石山上如何凿洞,至今没有确切的说法。倒是民间有一神奇的传说但不足为信。话说拉梢寺建成以后一度香火鼎盛,寺里积聚的财富甚多。地处丝绸之路的腹地,也就保留了珍贵的经书、法器等物。隋唐以后,随着政权更叠的演变,武山洛门一带便成了兵家必争之地。为防战乱,其寺中一和尚用一条巨长的绳索,挽结套在山顶,垂直而下凿洞藏经,后来和尚也圆寂于洞中。尽管传说荒诞离奇,但充分体现了古人的聪明才智和对武山的热爱。随着地方文献的研究和出土文物的实证,相信这一千古奇谜将揭开神秘的面纱。

修复完成冲刺世界遗产

2012年8月30日,记者从天水武山水帘洞石窟保护研究所获悉,经过3年时间的艰苦修复和升级相关保护措施,天水市武山县水帘洞石窟群里的世界最大摩崖浮雕造像——拉梢寺壁画彩塑浮雕完成了全部修复和升级保护工作,拉梢寺壁画彩塑浮雕目前正在全力冲刺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

据悉,由于年代久远,精美绝伦的拉梢寺壁画彩塑浮雕不断受到外力侵蚀,塑像大部分残损断裂,出现了颜料层起甲、地仗空鼓、酥碱、脱落以及鸟、鼠、虫类侵害等多种病害。为此,2009年国家文物局联合敦煌研究院拨付专项经费开展了为期3年的修复保护和安防升级工作。

拉梢寺大佛是典型的断代标准石窟寺,目前是世界上最高的一座摩崖浮雕。自2006年中国联合中亚五国启动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遗项目以来,拉梢寺大佛被确定为丝绸之路整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甘肃段申遗点。目前,拉梢寺大佛正在积极进行各项申遗准备。

据了解,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积极推动下,中国与中亚五国联合开展的丝绸之路跨国系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已取得重要进展。2011年底,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共同签署了《丝绸之路跨国申遗工作备忘录》,商议将于2013年2月1日前联合提交丝绸之路申遗文本,力争作为丝绸之路跨国首批申报项目,争取在2014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目前丝绸之路中国段入围申遗预备名单的遗产共有24处,分布在陕西、河南、甘肃、宁夏、新疆五省区,涉及考古遗址、古建筑、古塔、墓葬等多种文物类型。



回向:原世间一切众生亲近善知识,无有疲厌




怎样念佛
忆佛念佛
修证问答集
行善积德
修行语录
生活佛法
人生指南
起点关怀
念佛法门
净宗入门
佛学基础知识
佛教知识
佛教旅游
佛教常识问答
佛门礼仪
佛教常识
学佛行仪
素食菜谱
修行精华
净土探究
临终备览
净土十疑论
净土安心法门
净土法门疑难解答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慧律法师谈死亡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大乘无量寿经注解
无量寿经


 
主站:higri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