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丛林深处有旧梦 信步归来遗今生



少林寺:丛林深处有旧梦 信步归来遗今生

作者:佚名 来源:佛学在线

少林寺(图片来源:资料图)

“日出嵩山坳,晨钟惊飞鸟……”一直以来对少林寺的了解,仅仅是来自于1982年的那部电影,尽管那个时候的我还没有出生,但记忆中自己小时候总是能在电视上看到这部经典的片子,和郑绪岚这首幽幽的《牧羊曲》。我是个喜欢吹口哨的女孩,一路上怀揣着满心的期待与憧憬,口里重复的吹着这个曲子,或许是想给自己营造更多的少林氛围吧。当然女孩吹口哨一直遭到家人的反对,总是会和坏分子、不好的符号联系在一起,不过一贯以淑女范儿示人的我相信正义的人还是能分辨的出曲直的。

一路兴奋的来到登封时,我才发现自己口哨的配乐实在多余,大街小巷,各式各样的武术学校俨然已经成为了不用诉说的少林形象,山里庄外的《牧羊曲》更是此起彼伏,荡气回肠在这群山环绕的山谷之间。去往少林寺的路上总能看到孩子们一队一队的喊号习武,于是脑子里不免产生个问号,不知是不是当地的孩子从小的教育都在武术学校中度过?当然,这是个无从考证的问题。

当你发现周围环境愈加清静,唯有这首曲子依然如袅袅炊烟般萦绕在耳际时,那么可以肯定的是你已经来到了少室山脚下,佛祖身旁。以往景区密密麻麻,扎扎哄哄的游人此时此地似乎也都被佛门清净所感染;少室山的秋色充满着梦幻与文化,火红的枫叶、金黄的银杏树,嫩绿的杨柳…等等很多我叫不上名字的植被拼凑在一起,没有格外华丽的辞藻来形容它了,只能说是美的一塌糊涂,不知这个词你是否满意?

少林寺壁画(图片来源:资料图)

少林寺的美是不容纷争的,但不得不提的是,过度的商业运作几乎超过了我之前所去过的大多景区;每走几步都会有人张罗着要不要拍照留念,即便是我们一行五人人手一台单反的情况下,依然会遇到无法施展的时候;似乎那景色仿佛就是赚钱的专用,你可以不花这份钱,也可以不用我的相机照,但你也不能用你的相机拍这个地盘上的景儿。似乎听起来有些荒谬不合逻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怎会有这样说不通的理儿呢?

沿着绿树成荫的小石路向上前行,赫然置身于一列列轻松绿柏之间时,眼前便是少林寺,红墙灰瓦,黑匾金字;迈步跨入山门那一刻,你可曾知道在这里,时空已经穿越了1500年之久,这座寺庙是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孝文帝为安顿印度高僧跋陀而建,因其建于嵩山少室密林之中,故定名“少林寺”。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印度高僧菩提达摩来到少林,在少室山五乳峰一天然石洞面壁九年,首传禅宗。至此,少林被称为“禅宗祖庭”。唐初,少林寺志坚、昙宗等十三棍僧,在秦王李世民讨伐王世充的征战中,立下汉马功劳,得到了李唐统治者的赞誉和封赏。在此期间,由于朝廷的大力支持,少林寺发展极快,博得了“天下第一名刹”的美称,少林功夫也从此美名远扬。明代达到鼎盛。在民国乱世期间,大多建筑被烧毁,现如今我们所看到的一切都是在新中国成立后而修复重建的。从北魏到唐宋元明清,从民国到今天,这座少林寺承载了太多历史变革和文化洗礼;沧海桑田,斗转星移过后不知我们这些后世子孙能否想象得到它的时空影像应该是一副怎样的画卷,又是何等的悲壮可泣。

少林寺的银杏树也是一大风景。进入山门,几棵大银杏树便映入眼帘,硕大的树冠如一把把擎天巨伞,遮日蔽雨,庇护着禅宗祖庭,千年古寺。听导游讲“夫妻树”、“光棍树”的趣闻,一笑置之。树颈身上三三两两的现出很多洞眼,相传这是昔日僧人练二指神功时留下的印记。漾着浓浓的秋意,金黄的银杏叶透过阳光的照射,时而被风吹过沙沙作响。地上树影婆娑,落叶层层。游人们身处其下,恍若被佛光笼罩,醍醐灌顶,惬意无比。银杏是新生代第四纪冰川时期的孑遗植物,素有植物活化石之称,嵩山各大寺院均有种植,而少林寺的银杏之多、之大,则冠绝嵩山。银杏为古刹倍添了几分禅意,树又因寺而名,千秋少室山灵在,白果内含贝叶书。少林寺的树很多,如同经书一样,承载着佛家的智慧;又如史书一般,记录着寺院的沧桑。它们经历了千年的风吹雨打,霜侵雪袭,但依然屹立于天地间,成为气节的象征;虽屡经火焚,但却仍然生生不灭,郁郁葱葱。

少林寺塔林(图片来源:资料图)

一拨又一拨的游客在天王殿、大雄宝殿虔诚的礼拜着。四天王像、观音像、十八罗汉、大卧佛,高大威耸,表情庄重。寺中的方丈室大门紧锁着,这难免激起人们的好奇。同行的人告诉我,据说一般门锁着的时候表示方丈在呢,当然这或许只是戏言,没有依据,也是为游玩时多个话题吧。据说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9月30日,清高宗弘历游少林寺时就将方丈室作为行宫,所以这里又称“龙庭”。方丈室门外有口大铜钟,这是只有方丈才可以使用的,一般在有事件需要召集大家时敲击的。

千佛殿,是少林寺最后一进大殿,也是少林寺现存最大的佛殿。因殿内绘有大型壁画五百罗汉而得名。殿内供毗卢佛,所以又称毗卢阁。神龛后面北壁及东、西两壁,绘“五百罗汉朝毗卢”大型壁画:壁画高七米五,长四十二米,面积约三百二十平方米,构图严谨,形象生动,气势磅礴,世所罕见。殿内地面上,尚有四十八个脚坑,相传是当年寺内武僧练武所留存下来的。由于清代朝廷禁止民间习武,所以少林武僧只好选择最隐蔽空旷的千佛殿习武。

塔林是不可遗漏的景点之一,少林寺院往西大概三百米左右,因塔散布如林,故称塔林。塔是印度古音“塔婆”简称,意为坟墓,在我国专指僧人的坟墓。塔内一般安放逝者的灵骨或生前衣钵。

少林寺塔林浮雕(图片来源:资料图)

这里的塔林是少林寺历代住持和有成就、有贡献的僧人的墓群。按佛制,只有名僧、高僧圆寂后,才设宫建塔,刻石纪志,以昭功德,激励后来。塔的形制层级,高低大小,除了各个历史时期的风尚和具体情况(如战争时代,改朝换代等)影响,还体现着逝者生前在佛教界的地位、成就和威望。几百座高矮不一的塔错落有致,迎着夕阳不觉透着一种凄婉的意境。凡顶部是锥状的塔则代表这是一位武僧,而文僧的塔碑顶部则是四方的平面。在这里,自隋朝以来各历史时期的塔一共有几百余座,按层级分,有单层和多层。每个僧人如果在塔林建塔,原则上少林寺是不动用公款的,经费来自自己的遗产和弟子的捐献,所以高低大小就代表了他生前的地位高低、功德大小、弟子多寡、经济状况;但是即使有再大的功德、地位再高、再有钱,其建塔的层数也不能超过七层,佛教有句话: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浮屠指的就是佛塔,所以为纪念哪个人所建的墓塔是不能超过七级的,只有佛塔才可以在七级以上;另外这些塔全是单层数,只有一层、三层、五层、七层,没有二、四、六层,这一方面是我国古代的建筑习惯,以单数来代表阳刚,另一方面是暗喻僧人们为追求六根清净不主张成家的意思。

塔体上往往刻有精美的图案和浮雕。塔铭内容更加丰富,每座塔正面都有塔额,标识塔主名号;有的塔后还有塔铭,几位有较大影响的高僧塔边,还专门树立碑石,详细记载塔主的生平事迹,嗣法传承,以及立塔人,立塔年代等内容。在这里一座非常新的塔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与以往篆刻的文书相比,这座塔的周身雕刻满了飞机、轮船、笔记本等等高科技图案,据了解这是禅师素喜之塔 

素喜大师可以说是少林寺里长老级别的高僧,在佛教界武术界名气很大,海内外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有几十位已经是国家专家和大师级的人物。这座塔在他生前就以寿塔的名义修好,预留了地宫,素喜圆寂后下葬在这里。整个塔有浓郁的现代气息,也反映出禅宗的入世说和时代说,代表着禅宗的发展不脱离现实不远离时代。

少林寺静坐的修行者(图片来源:资料图)

寺里有很多小和尚自幼练习童子功,不少孩子都因为身体过分的消耗而不幸夭折,尽管他们还未曾有机会成为得道高僧,但塔林中也专有一座属于他们的塔碑,这座塔碑与其他的不同在于是开放的,面朝东方,这象征着他们需要依靠太阳光芒的照射而继续成长。要说到众高僧的塔碑,恐怕每座身上都有着一个旷世传奇,每座身上都沉淀着卓著的功德,只有身临其境才能切实感受那份世上独一无二的纯净与凄美。

金秋的少室山有的不仅是少林寺的光环、五颜六色的植被更是将连绵不绝的群山层林尽染。当站在山顶眺望远方时,忽然一种莫名的冲动似乎在促使自己也想体验一下纵身一跳的豪情壮举,张开双臂敞开怀抱拥搂少室山。不由想起几年前哥哥是怀揣着怎样的勇气、何等坚定的信念,那该是一股多么强大的力量,才会从文华东方摇身一跃,回归天地的怀抱。或许很多人认为那是一种万念俱灰的逃离,但我以为在这样一幅充满禅意的画卷中行走,有时候人对于信仰的追逐会让我们心甘情愿的放弃生命,拥向大自然。

沿着陡峭狭窄的山道一路攀爬,我狠劲扯开嗓子对着群山一通儿呼喊,听着自己的回声在山谷中荡漾,同行人的欢声笑语,单反快门咔嗒的闭合声,我猛然意识到自己似乎已经很久没有这样开心忘形过了,居然在这样陡峭的山中连蹦带跳,以至于下山后才发现代表着身份象征的证件居然遗失在了少室山中。于是朋友们纷纷开起玩笑,说我算是有佛缘的人吧,连身份都遗忘在这座佛山之中,可见一定是来此寻找前世今生的人。

由于晚上安排了观看壮观的《禅宗大典》音乐剧的行程,不得已我们爬到栈道后只能放弃继续向三皇寨前行,乘坐缆车顺山而下,缆车虽然是懒人的办法,但它的优势在于可以在不同高度不同角度将少室山一览无遗,这大概也是爬山人无法享受的遗憾吧。

原本想静下心来把《禅宗大典》写完,但我发现自己的文采匮乏,实在无法将这世间最唯美的艺术创作用言语来讲述。老和尚在念经,小和尚在挑水,浣纱女在洗衣,小夫妻在放羊…。繁星点点一片忙碌的劳作之景,突然天降大雨,电闪交夹,老和尚纹丝不动依然打坐念经…。全场的音乐效果震撼轰动,即便心中再过躁动的人也会在此被净化得心如止水。心动的你只有自己亲身观看了才会懂得她的美。

少室山,在这里我遗忘了自己,甚至迷失了来时的路。



回向:原世间一切众生亲近善知识,无有疲厌




怎样念佛
忆佛念佛
修证问答集
行善积德
修行语录
生活佛法
人生指南
起点关怀
念佛法门
净宗入门
佛学基础知识
佛教知识
佛教旅游
佛教常识问答
佛门礼仪
佛教常识
学佛行仪
素食菜谱
修行精华
净土探究
临终备览
净土十疑论
净土安心法门
净土法门疑难解答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慧律法师谈死亡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大乘无量寿经注解
无量寿经


 
主站:higri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