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南华寺:一悟开南宗 众生皆成佛



韶关南华寺:一悟开南宗 众生皆成佛

作者:佚名 来源:佛学在线

南华禅寺曹溪门(图片来源:南方日报)

南华寺大雄宝殿(图片来源:南方日报)

南华寺又称“宝林寺”,被誉为“岭南禅林之冠”。(图片来源:南方日报)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惠能的偈语,让韶关南华寺和《六祖坛经》闻名于世。1500多年过去,南华寺宝刹依旧香火旺盛。

在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国家图书馆广场,矗立着世界十大思想家的塑像,其中就有代表东方思想的先哲孔子、老子和惠能,他们被称为“东方三圣人”。惠能作为在我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家之一,其思想包含着的哲理和智慧至今仍给人以有益的启迪,并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

禅宗南宗发祥地

南华寺又称“宝林寺”,坐落在曲江区马坝镇东南6公里,是广东六大寺庙之一。南华寺又称“宝林寺”,是一座中外闻名的佛教寺院,被誉为“岭南禅林之冠”。它位于广东省韶关市约22公里的南华山,山上峰峦叠翠、古木参天、环境清幽。

据记载,南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502年),有位印度高僧智药三藏来到中国,云游至曲江曹溪村,见山水奇秀,赞叹道:“宛若西天宝林山也。如在此建梵刹,可称之为‘宝林’。”高僧之意得到当时韶州刺史侯敬中的重视,表奏梁武帝萧衍,遂于天监三年(504年)建寺,赐额“宝林”。

宝林寺几经兴衰,唐仪凤二年(677年),在禅宗六祖惠能主持寺院时最为兴盛,全寺僧众数百人。这里因是禅宗南宗的发祥地,所以又被誉为“祖庭”。禅宗流传到各地后又分为临济、曹洞、云门、沟仰、法眼五宗,其中临济宗和曹洞宗还远传至日本。唐代,宝林寺被敕名“中兴寺”、“法泉寺”。宋代才得名“南华禅寺”,沿用至今。

南华寺以中轴线布局,前后七进,殿宇辉煌,绿树婆娑。一进山门,穿过小巧别致的“五香亭”和放生池,可望见二门门楣上“宝林道场”四个大字匾额,门的两旁有“东粤第一宝刹,禅宗不二法门”的对联。二门内建有壮观的天王殿,殿内供奉弥勒佛,两侧为四大天王塑像,天王殿背后为一处布置精巧的小花园。园内东西两边有钟楼、鼓楼,北面的大雄宝殿,又名“三宝殿”,建于元大德十年(1306年),大殿正中供奉释迦牟尼、药师、阿弥陀佛,各高八米。大雄宝殿后有藏经阁、灵照塔、祖师殿,而藏经阁中佛经多为历代皇帝所赐,十分珍贵。

南华寺后有卓锡泉(俗称“九龙泉”),旁有几株高达数十米的古老水松,是现在世界上稀有的树木。现有建筑除灵照塔、六祖殿外,都是1934年后虚云和尚募化重修。

1983年,南华寺被国务院最早一批定为国家重点寺院。2001年6月25日,南华寺作为明、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南华诞”系韶关文化名片

“南华诞”庙会是纪念中国的佛教南禅宗创立者六祖惠能所举行的庙会活动,每年参与的群众遍及世界各国,为传播六祖惠能的佛教禅宗思想起了重要作用

古往今来,南华寺因惠能在中国佛教史和哲学思想史上的崇高地位,吸引着许许多多的人们。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在写给友人的一首诗中曾表达了如此深挚的向往之情:“水香知是曹溪口,眼净同盾古佛衣,不向南华结香火,此身何处是真依?”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也写下了《望南华》这样真挚动人的诗篇:“北行近千里,迷复忘西东。行行至南华,匆匆如梦中。佛化知几尘,患乃与我同。有形终归灭,不灭惟真空。笑看曹溪水,门前坐松风。”

到了近现代,许多著名的社会人士,也都纷纷慕名前来观光游览。1924年,孙中山在韶关发动第二次北伐时,政务、军事极为繁忙之际,仍偕谭延闓、刘成禹、许世英等来过,并向寺庙捐赠了银元,嘱咐要爱护寺庙里的一草一木,保护好文物,让后人瞻仰。

让南华寺声名远扬的,还有项重要活动“南华诞”。“南华诞”庙会是纪念中国的佛教南禅宗创立者六祖惠能所举行的庙会活动。“南华诞”庙会活动由“祝圣拜祖”、“晨拜”、“礼佛祭祖”、“信众午斋”、“放生”、“传灯”等程式组成。每年参与“南华诞”庙会活动的群众来自大陆、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日本、韩国等世界多国,为传播六祖惠能大师的佛教禅宗思想,起了重要的作用。

“南华诞”庙会是岭南地区最具有影响力的活动,参与的信众最鼎盛时,有十多万人,可谓人山人海;而各寺庙,也委派僧人前来参加佛事,前来的僧人和信众数不胜数。韶关市表示要扩大“南华诞”庙会的知名度,将其打造成为韶关的一张文化名片,使“南华诞”庙会具有庆典性、纪念性和禅宗文化辐射力,让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禅宗文化得到全世界信众的认同和归宗。

佛教改革者禅宗创始人

六祖惠能(公元638-713年),是唐代著名的佛教改革者、禅宗实际上的创始人,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伟大思想家。他出身贫寒、目不识丁,却在24岁时,以行者之身,成为了佛祖释迦牟尼血脉嫡传的佛教第三十三代祖师爷。在南华禅寺的六祖殿,至今仍保存着六祖惠能的真身。香烟袅袅的宝座之上,六祖宝相庄严,眼观鼻、鼻观心,受后人万世膜拜。

据介绍,这座六祖造像的确是以六祖惠能的肉身为基础,用中国独特的造像方法——夹苎法塑造的。其成功地活现惠能生前的音容笑貌和气质神态,堪称为“流传万古的真身像”。

惠能提倡“顿悟”: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他发扬“众生皆有佛性”,提倡“佛非佛”——成佛不是特权,人人可修、人人平等、不分尊卑,以“当头棒喝”的方式,讲求当下心中刹那的觉悟;“一念若悟,众生是佛”,使人一步到位,洞穿那些如梦幻泡影的世界假象,甚至解脱那些对“菩提树”、“明镜台”的执著,烦恼自去,回归本真,从而获得自由。

记者亲历:品茶吃斋体验佛国生活

走入南华寺,可见菩提树、水松、榕树、香樟等古树数十棵,浓荫蔽日,一派宁静肃穆气象。

走出大雄宝殿,可见一直径2.09米、高1.7米的“千人锅”,铸于元代,这是每年农历二月初八、八月初三“南华诞”等时候,熬粥施舍用的慈善设施,亦是中国最大的“千人锅”。

向上走,即到了藏经阁。藏经阁为典型明代建筑风格,藏有许多国家一级文物,一般不对游客开放。藏经阁两侧,均植有一株高大的菩提树。

在这座有着1500多年历史的宝刹里,不仅完好保存着大量的古建筑,还有六祖真身、千佛袈裟、武则天圣旨、古碑铭、古木雕、古泥塑、古刺绣、古铜铸等一大批传世奇珍,是一座世所罕见的宗教历史文化宝库。

在南华寺里,还将建佛学院、修禅中心和祖师殿。作为粤北首个佛学院和国家一级宗教场所,佛学院将用来培养专门的佛学人才并与其他地方的佛学院进行文化交流;修禅中心主要面对旅游者和信教大众进行普及型的禅文化教育和体验,修禅中心里将安排一些感知与了解性的问禅和参禅活动,学习禅的思想理念;祖师殿则用以供奉六祖惠能的真身。

笔者采访完已是午饭时间,在曲江区委宣传部门人员的带领下,笔者一行来到寺内食堂吃斋饭。虽然只有几道素菜,却也感觉精致可口。在食堂内还可以看到很多香客在品茶吃斋,一派祥和之气。

在食堂隔壁的一个大厅,有一大群妇女在忙着整理果盘、香烛之类,同行的曲江区委新闻秘书笑着告诉笔者,“这就是南华寺的‘俗家弟子’了,她们平时有空就主动来寺庙帮帮忙,为寺庙做点事,自己也开心。”

采访手记:将北江文化打造成特色文化

在采访完韶关南华寺之后,笔者一行踏上了返清之路,这也意味着本次“探寻北江文化书写美丽清远”大型系列策划报道之源头篇圆满结束,今后报道重点将放在清远地段。

北江沿途文化,底蕴丰富。笔者一行沿着北江流向,从江西信丰采访到广东始兴、南雄、乐昌、韶关等地,沿途无论是中原文化,还是客家文化、广府文化,抑或是岭南文化,无不让笔者一行受益匪浅。难以忘记,第一次赶赴北江源头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采访时的那种忐忑心情,第一次双手捧起从信丰大茅山流下的北江源头水的兴奋心情,还有第一篇报道刊出的那种激动心情。如今回忆起来,那也算是笔者职业生涯中一笔可贵的经历。

可喜的是,清远新一届市委市政府对挖掘和宣传北江文化尤其重视。前期,清远市委书记葛长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北江是联系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的丝绸之路,是文化丝绸之路,需要清远相关单位深入挖掘。在日前举行的清远历史文化资源整理与宣传座谈会上,葛长伟更是指出下一步要挖掘整合历史资源,把文化底蕴发挥出来,打造既有经济又有文化的清远,“清远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但挖掘和宣传不够,尤其是北江,沿途有不少历史文化都值得大力挖掘,《南方日报·清远观察》半年前就从源头开始了采访报道,下一步我们要对北江文化做更深层次的研究。”

清远高层如此重视挖掘和宣传北江文化,是北江之福,也是清远之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雄据大小北江的清远,自古以来就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融通交汇的“桥头堡”。

如今清远提出要打造文化大市,北江文化作为清远特色文化,当仁不让应该成为挖掘重点。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挖掘北江清远段历史文化,为文化大市的建设鼓与呼。我们也希望,通过深入挖掘和宣传北江文化,让清远这座千年古城散发出更迷人、更独特的魅力。



回向:原世间一切众生亲近善知识,无有疲厌




怎样念佛
忆佛念佛
修证问答集
行善积德
修行语录
生活佛法
人生指南
起点关怀
念佛法门
净宗入门
佛学基础知识
佛教知识
佛教旅游
佛教常识问答
佛门礼仪
佛教常识
学佛行仪
素食菜谱
修行精华
净土探究
临终备览
净土十疑论
净土安心法门
净土法门疑难解答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慧律法师谈死亡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大乘无量寿经注解
无量寿经


 
主站:higri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