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力更召阳光下的百年守候



梅力更召——阳光下的百年守候

作者:佚名 来源:佛学在线

大殿诵经(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摄影:董飞军)

在世界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各国、各地都在保护自己的自然遗产和本土文化的时候,我们惊觉,许多曾经代表我们国家、我们城市、代表民族生存形态的东西已经黯然消逝……

世界上唯一一座用蒙古语诵经的召庙———梅力更召,是人类文化遗产的杰作。它是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是人类与大自然共同缔造的传世之作。

保护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也就是保护、保存好遗产原作,只有原作是不可取代的无价之宝。保护是一个永不间断的过程,让我们一起来呼吁、保护、拯救世界上唯一用蒙古语诵经的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原作传世,永续利用。不要让令人悲凄的消逝留给我们永远无法抚平的伤痛。

梅力更召藏于梅力更山脚下,四周环境幽雅,召庙整体依地势而建,和周遭环境巧妙地融为一体,让人远远望去就会心生奇想。

守护佛法的修行者 (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摄影:董飞军)

走进梅力更召,你才发现它不是感官上的享受,这里,还有历史与文化的积淀。高墙之内路阔庭深,张望间,走几步,身体便触到了从四面八方涌来的若重若轻的肃穆气氛,还有一点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之感。在梅力更召这个展现了如海般深厚的佛学和智慧的召庙里漫步,有一种清净与逍遥的感觉始终陪伴左右。

柔和的阳光,僧侣们从容地走过寺院,看着看着,不由得生出几许豁达。“昌梵寺”(康熙年间题字)几个大字便在香烟缭绕间悄然浮现。没有别的寺庙如织的游人和袅袅的烟火,却不减庄严与肃穆。告别了市井之声的打扰,让人有恍若隔世般的安宁。历史与现实,宗教与人生,刹那间交织在一起。

相比于世俗生活,僧侣的生活更加简朴、单纯,他们通过侍奉神佛、普度众生,成功地转移了注意力,用更精神化的生存需求和满足方式替换了一部分需要用物质才能实现的生活。他们抛弃了现代人锦衣玉食的生活,毅然削发为僧,便注定了与梅力更召的一段因果。他们悄然来到这片灵秀的山间,藏存了普度众生的宏愿。他们在这里觉得悠然自得、从容不迫。他们成功地在佛门中,在神与人之间,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守护着平淡整齐的寺庙。

蒙文书写的佛经 (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摄影:董飞军)

已在梅力更召坚守了10年的26岁的伊稀尼玛沉静的眼神中露出淡定和从容,他和他的八个伙伴,来自伊盟、达茂旗、阿盟、巴盟、中旗等地,年纪最小的只有16岁。他们每天从早上六点到八点、十点到十二点诵经,内容涉及80多本经书和数学、哲学、音乐等领域的知识。一个决定的付诸实施往往要借助冲动的力量,一旦遁入佛门,一个人的生活就可能从此彻底地改变了。许多人以为,很多僧人因为在世俗社会里遭受了重大打击,从此看破红尘,皈依神佛。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佛门的生活便不能说比世俗生活有更高的境界。我在几位僧侣诵经之时,虔诚地点燃几支高香,没有所求,只有深深的敬意。

这些僧人精心修行,其中的艰苦和毅力可想而知。

站在梅力更召那青烟缭绕的山门前,不由得去猜测,是这山的清净为这寺蕴生了灵性,还是这寺为这山平添了几许禅意。其实,山与寺从来便是不可分割的一体,将尘俗之中的你我引荐给清净与灵气。

漫步梅力更召,庭前古树葱郁,左右白塔对称立于庭前,天空湛蓝,当蒙古语诵经的声音从这空旷的山间传出时,听起来让人尤为平和静心,同时,也多了几分担忧和伤感,怕的是蒙古语诵经这一文化遗产没有了传承人是不是我们的悲哀和失落。



回向:原世间一切众生亲近善知识,无有疲厌




怎样念佛
忆佛念佛
修证问答集
行善积德
修行语录
生活佛法
人生指南
起点关怀
念佛法门
净宗入门
佛学基础知识
佛教知识
佛教旅游
佛教常识问答
佛门礼仪
佛教常识
学佛行仪
素食菜谱
修行精华
净土探究
临终备览
净土十疑论
净土安心法门
净土法门疑难解答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慧律法师谈死亡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大乘无量寿经注解
无量寿经


 
主站:higri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