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力更召三百年香火缭绕的佛教古刹



梅力更召——三百年香火缭绕的佛教古刹

作者:佚名 来源:佛学在线

梅力更召

阴山山脉的乌拉山段南麓,有一处风景幽雅的山谷———梅力更沟。

仲春时节,来这里踏青,可见杂树丛生,莺飞草长,百草百药,品类繁茂。同行的学人讲,梅力更沟的名字,源于沟口一座藏传佛教的寺院———梅力更召。

古刹建于1677年(清康熙十六年),是一座藏传佛教的寺院。

藏传佛教被蒙古民族接受,要追溯到十三世纪中叶的蒙元帝国时期。在此之前,作为战国时代东胡民族的遥远后裔———蒙古族,一直信仰草原上延续了两千余年的原始宗教———萨满教,“长生天”是他们心中最高的神灵。

随着蒙元帝国的兴起和壮大,原始宗教、文化,开始遇到多种文化和宗教的撞击,藏传佛教就是在这个时代,开始走进蒙古民族的心中。

1253年,还是蒙古宗王的忽必烈,屯兵六盘山。在这里,他接见了西藏红教领袖八思巴,在八思巴的影响下,不仅他本人,也包括他的王妃等家族成员,都成了藏传佛教的信徒。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任命八思巴为“国师”,藏传佛教在蒙古贵族上层开始流传,但是在民间,普通牧民还是信仰萨满教。

到了明代,在青海大草滩一带游牧的蒙古贵族阿拉坦汗,与西藏黄教领袖索南嘉措建立了良好的关系,随着阿拉坦汗来到丰州滩一带游牧,索南嘉措也把藏传佛教,在整个蒙古高原推广开来,广大蒙古民族几乎全民开始渐渐抛弃了萨满教,改信藏传佛教。

清代建立后的17世纪中叶,已经信仰藏传佛教的蒙古乌拉特部落,受清中央政府派遣,从呼伦贝尔草原,来到了今天的土默川。

根据清政府“兴黄教以安蒙古”的政策,蒙古地区开始大量修建庙宇。乌拉特西公旗(今乌拉特前旗)的王公贵族,从归绥(今呼和浩特)的小召寺,隆重地请来了一世乃齐陀音呼图格图的弟子迪努瓦,到乌拉特西公旗主持佛教事务。并且在黄河边为他建了一座小庙,用蒙古、满、汉文题名为“昌梵寺”。

1705年,“昌梵寺”迁至乌拉山下现址。它受清理藩院管理,由乌拉特西公旗扎萨克镇国公供养。

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传播开后,一部分蒙古族的高僧大德,试图将传统的藏语诵经,改为蒙古语诵经。

梅力更召从一世葛根(住持)迪努瓦主持佛事以来,就和该庙一世法王乌格力贡达来,把梵文和藏文的经书,编译成蒙古文经书。并且在开始强力推行蒙古语诵经,用蒙古语举行教学和法会。

但是,蒙语诵经受到来自清中央政府和藏传佛教中黄教上层僧侣的双重打压和反对,使得大部分在蒙古地区使用本民族语言诵经和召开法会,成为“非法”!一些寺庙在政教力量的双层高压下,被迫关门,或者转用藏文诵经。

但是,梅力更召坚持了下来。

其中,对蒙古语诵经贡献最大的人,是第三世活佛罗布森丹碧佳拉森(1717-1766年)。这位活佛诞生在乌喇特(现称乌拉特)中公旗阿鲁科尔沁苏木,一个普通牧民罗布章家中,襁褓中,父母为他取名梅力更巴特尔。

5岁时,他被青海塔尔寺活佛阿嘉,认定为乌喇特西公旗梅力更召活佛的转世灵童。于是,梅力更巴特尔被请到召庙坐床,继承法位。并取佛家法名为罗布森丹碧佳拉森,被册封为梅力更召三世葛根(住持)。

这位活佛有很高的佛学造诣,在康熙皇帝召集全国最有学问的高僧大德到京城,翻译《甘珠尔经》和《丹珠尔经》时,因罗布森丹碧佳拉森有出众的表现,受到康熙的赏识,当即赐名梅力更召为“广法寺”,这个名字沿用至今。罗布森丹碧加拉森也被授予“敬神喇嘛”。因罗布森丹碧加拉森的俗名叫梅力更巴特尔,蒙古语的意思是“聪明、智慧”,当地的牧人,也把“广法寺”俗称为梅力更召。



回向:原世间一切众生亲近善知识,无有疲厌




怎样念佛
忆佛念佛
修证问答集
行善积德
修行语录
生活佛法
人生指南
起点关怀
念佛法门
净宗入门
佛学基础知识
佛教知识
佛教旅游
佛教常识问答
佛门礼仪
佛教常识
学佛行仪
素食菜谱
修行精华
净土探究
临终备览
净土十疑论
净土安心法门
净土法门疑难解答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慧律法师谈死亡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大乘无量寿经注解
无量寿经


 
主站:higri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