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民俗:腊八节去哪儿 雍和宫喝粥



京城民俗:腊八节去哪儿 雍和宫喝粥

作者:佚名 来源:佛学在线

雍和宫(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摄影:印媛)

雍和宫万福阁(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摄影:印媛)

雍和宫戒台楼(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摄影:印媛)

雍和宫在京城安定门内,腊月初,我踏着飘零的黄叶,来到宫殿建筑制式的古寺门前,伫立在寒雾中,端详那带有神秘色彩但有些模糊的楼阁剪影时,不禁感慨万千。

游人寥寥,寒风渐起,空中飞扬着零星的雪花,静静的钟鼓楼下弥散着缕缕香火的气味。我拿着手电,独自在第一道门内的重檐八角亭内读碑。200余年前,也是一个隆冬,清帝立碑在此。东亭的碑刻,书有汉、满文字;西亭的碑刻,皆为蒙、藏文字,碑文翔实记述了“龙潜禁地”--雍亲王府改建为京都名寺的全过程。那是由贪婪转为淡定、由激越变为深沉的时段。当刀光剑影的血腥场景与声嘶力竭的争执声远去,逐渐升华为晨钟暮鼓、松竹清韵时,或许唯有那青灯古卷、木鱼声声,才能诠释不堪回首的因果。

晨游雍和宫,很想喝一碗谷香、果香四溢的热粥。由此,我忽然想到腊八粥。该粥的来历,只留下传说,最为流行的版本是:一天,在外云游的释迦牟尼又饥又乏,昏倒在野外,被一位年轻的牧女发现,她跑回家寻找食物时发现,自家粮袋也几乎见底了,于是,她将每个粮袋子底下所剩无几的粮食聚拢,加上一些自家种的果仁,用清泉水煮了一大碗粥,送入佛祖口中。释迦牟尼吃了香喷喷的粥后,苏醒过来,到附近的河中洗了澡,坐在菩提树下静思,终于在腊月初八这天悟道成佛。后来,佛教信众就在每年腊月初八煮粥供佛。所以,腊八粥又称佛粥。

当年,农历初八,清廷在此熬制腊八粥,其全过程在《旧京风物志》中叙述的较为详细:“腊月初一,内务府把杂粮干果等熬制腊八粥的原辅料备好送来。当时,熬腊八粥的场所设在雍和宫东阿斯门内,由此,东阿斯门北院被人们称为‘铜锅院'。其屋内炉灶为3米见方,并以5根铁柱支撑大锅,锅深6米,中央圆铁柱为空心,用作回流空气之用。锅由8吨黄铜铸成,直径2米,深1.5米,为乾隆年间养心殿造办处制造。眼下,铜锅已成为雍和宫天王殿鼓楼下的一个景物。当年,早在初六,几位蒙古大臣与内务府总管大臣便开始监督粮、果的配比并备足干柴。初七生火,熬制开始。”我能想象出,当年“腊八”的那天清早,宫内宫外人声鼎沸、笑语欢声,五大锅一小锅色彩斑斓、粘稠适度的香粥在寒冬里漫溢着诱人的香气。第一锅粥,自然要供佛;第二锅粥,送入大内,作为御用品;第三锅粥,留给清王爷、重臣和京城大喇嘛享用;第四锅粥,送到一般官员的餐桌上;第五锅粥,是雍和宫众喇嘛的食品;第六锅粥连同前面几锅粥所剩余部分,分送京城百姓、官民共享甜美。遥想当年那个冬晨,真可谓“善意透宫苑,粥香满京城”。

追思京城腊八粥,从宫廷大内到寻常百姓家,都留下五光十色的文字。梁实秋先生在《雅舍谈吃》里,把儿时旁观父母熬制腊八粥的情形记述了一些:“……把一些分别泡过的五色杂粮如小米、红枣、老鸡头、薏仁儿米以及粥、果类,如栗子、胡桃、红枣、桂圆之类分盘放置。”老人家还特地叙述了粥表面匀撒之物:“瓜子仁儿、杏仁、葡萄干、青丝、红丝、松子、蜜饯之类,是放在粥上面的。”最后,老人终于投笔长叹:“自从战乱,虽年年过腊八,年年有粥喝,兴致未减,材料难求,因陋就简,虚应故事而已!”

雍和宫是一处古迹,腊八粥是一种充盈着宗教文化、“京味儿文化”、饮食文化的流食,它们都没有脱离“社会安定,才能保证传统文化正常传承与创新”的意蕴。可见和谐社会,对一个国家、一处景观连同每个人是何等重要!雪霁日出、人流渐多,我慢慢走出雍和宫时,作如此想。

影响世界的智慧絮语  一行禅师选集(全五册)



回向:原世间一切众生亲近善知识,无有疲厌




怎样念佛
忆佛念佛
修证问答集
行善积德
修行语录
生活佛法
人生指南
起点关怀
念佛法门
净宗入门
佛学基础知识
佛教知识
佛教旅游
佛教常识问答
佛门礼仪
佛教常识
学佛行仪
素食菜谱
修行精华
净土探究
临终备览
净土十疑论
净土安心法门
净土法门疑难解答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慧律法师谈死亡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大乘无量寿经注解
无量寿经


 
主站:higri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