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于宋神宗年间大火的大雁塔手迹 



毁于宋神宗年间大火的大雁塔手迹 

作者:佚名 来源:佛学在线

西安大慈恩寺(图片来源:资料图)

沿大慈恩寺院墙走一遭要花去不少时间,不是顶礼膜拜,而是出于一种绵长的好奇,盛唐物景的点点滴滴早已风吹云散,需要借助遐想去探询,那么此刻再花去一些时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一定是春天,春光明媚,春花烂漫,睡着的和醒着的人有着不同程度的警觉,把一场大唐旧事从记忆深处拽出来,向四下延展。

远处,人流接踵的长安街衢马蹄杂沓,那是新科进士们在“夸街”。没有哪一天比这一天更端正、放纵,四方方的长安城里,新科进士们骑在高头大马上,被人簇拥,被人追随,一路自北而南,折向西,再向东,环街巡游。他们代表着盛唐最新鲜的一缕血液,展示着,炫耀着,将要从这里流向四方。

人近中年的孟郊早已被世事磨去了棱角,放荡不羁、我行我素的心性不见了,但此时此刻回想科举应试中所经历的蹉跎岁月,再俯视街道两旁雀跃的芸芸行人,终于抑制不住内心的若狂欣喜,打马一鞭,在长安街上一路疾驰,风中丢下一首七绝《登科居》:“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老夫聊发少年狂,旧态复发的孟郊无疑才是可爱的。

离开长安城,清脆的马蹄声从大慈恩寺旁一掠而过,士子们将要去曲江赶赴“杏园关宴”。这是只有通过吏部关试的士子才能享受的礼遇,名为庆祝,实为狂欢,大概还有个向十年寒窗告别的意思在里边吧。

西安大慈恩寺大雁塔(图片来源:资料图)

关宴重形式而非目的,因此大抵是短暂的,酒气微醺之际,新科进士们整整衣衫,纷纷起身前往咫尺之遥的大慈恩寺,以期完成整个流程的最后一项--雁塔题名。

此刻,大慈恩寺寺门洞开,一条青石路直通大雁塔下题名处。最初,雁塔题名只是士子们自发的一种炫耀形式,却不曾想被学弟们模仿,而且更演变成一种科举及第仪式,这真不知是大雁塔之幸还是不幸?

但与大雁塔无关,它只是一个载体,在岁月风尘中留下一代代士子们的手迹,一个个虚化的名字;它们真实地镌刻在大雁塔身上,便有了历史的厚重。它只是默然无语。

玄奘法师不是《西游记》中的主角,自公元645年西游归国,他就开始住持大慈恩寺,专心翻译佛经,教化人心。当他的手迹多到无处存放时,上奏朝廷建造了这座藏经塔--他肯定不会想到自己督建的大雁塔会成为士子们的开仕之地。

欢悦时刻,士子们相随着一层层登上大雁塔,每一层丢下一些人,直至塔顶。然后,他们透过拱券门洞眺望长安风貌,天在上,地在下,很有一览众山小的底气,于是鼓荡得每个人内心都激起气吞山河的豪迈。而寺院钟声悠然,不见玄奘法师真容。

登临大雁塔后,士子们围聚在大雁塔下,一番哄闹、谦让,共推一位善书者将他们的名姓、籍贯和及第时间用墨笔一一题写在墙壁上。当然,若有人日后做到了卿相,再将姓名改为朱笔书写。

西安大慈恩寺大雁塔夜色(图片来源:资料图)

终于,每个士子都在题名处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虽然只是几个墨迹,却足以将自己的名姓保留下来,与盛唐共享一代尊荣。

“塔院小屋四壁,皆是卿相题名”,最显眼的手迹一定是白居易的,他28岁一举中第,相较于孟郊,也更意气风发--“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我看到了深远的时间,及其背后的无数故事。

没有谁先知先觉,风流总被雨打风吹散。如今,孟郊的名字、白居易的名字我们只能从《全唐诗》中去熟悉、摸索了,更多的人模糊了面容--北宋神宗年间一场大火不仅毁掉了这些珍贵的题壁,也毁掉了一代代士子的手迹,让后人独对残壁,只剩下无限神往。

残破的题名壁是粗糙的,也一定是冰凉的,我几次想伸手触摸,内心却涌起一阵阵惶恐。也许,我可以以自己的缅怀与过去的那些我所敬重的人们展开一场深远的对话,但我不清楚自己一旦伸出手,是否可以传递这绵延千年的文事?

不过,这并不妨碍我猜想,那些千年前春风得意的新科进士,哪一张面容是属于他们的,哪一张面容又是属于我们的传承?那是一个迁就读书人的年代,即便是大雁塔也不例外。 



回向:原世间一切众生亲近善知识,无有疲厌




怎样念佛
忆佛念佛
修证问答集
行善积德
修行语录
生活佛法
人生指南
起点关怀
念佛法门
净宗入门
佛学基础知识
佛教知识
佛教旅游
佛教常识问答
佛门礼仪
佛教常识
学佛行仪
素食菜谱
修行精华
净土探究
临终备览
净土十疑论
净土安心法门
净土法门疑难解答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慧律法师谈死亡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大乘无量寿经注解
无量寿经


 
主站:higri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