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丈佛爷七丈楼:神秘的大伾山石佛



八丈佛爷七丈楼:神秘的大伾山石佛

作者:佚名 来源:佛学在线

 

大伾山石佛开创了我国最早开凿的大石佛之首

说起浚县大伾山上最古老的文物,当属开凿于后赵石勒时期的大石佛。这尊位于大伾山东面半山腰的大石佛高22.3米,比洛阳龙门大佛还高4米,是中国最早、北方最大的石佛。这尊大佛的年代、身世曾在考古界引起了一场争论。尽管时至今日,争论已逐渐平息,然而大石佛却似乎更为神秘莫测。

初夏,正是草木繁盛的季节,绿树掩映中,大伾山上的古建筑尤其显得古意盎然。这些沉默了数千年、数百年的文物古迹,也仿佛有了些许生命迹象。

站在大伾山东门“七十二蹬”青石阶遗址前望去,半山腰处的古老的天宁寺,犹如绿林中的一只昂首的鹫鸟。天宁寺古称大伾山寺,建于北魏太和年间,距今已有1600余年了。据说,“七十二蹬”是古人专为瞻仰寺内大石佛而修建的,曾是登山的必经之路。

由于狭窄灰暗、有碍观瞻,2008年,有关部门用青石台阶将“七十二蹬”进行了加宽。如今,那层层镌刻着数千年岁月痕迹的青石台阶依然承载着众多前来朝圣的游客。浚县县志办刘会喜先生说:“七十二蹬始建年代已无可考,但从台阶下端遗存的一对北齐石狮可知早于北齐。”

神情肃然的弥勒佛

站在天宁寺大石佛前,人顿时显得渺小起来。眼前的大石佛,坐西朝东,背倚山崖,脚踩仰莲,正襟危坐,双目凝重,神色庄严。右手曲肘前举,掌心朝外,示无畏印。

在大石佛旁边,明代大儒王阳明留下的诗句赫然在目:

晓披烟雾入青峦,山寺疏钟万木寒。千古河流成沃野,几年沙势自风湍。水穿石甲龙鳞动,日绕峰头佛顶宽。宫阙五云天北极,高秋更上九霄看。

据说,王阳明就是在参拜大石佛后,参透了佛理,豁然开朗的。

“这是阿弥陀佛吧。”记者肯定地说。

“这其实是弥勒佛。”浚县文物旅游局副局长张富民笑道。

记者不禁诧异:通常所见的弥勒佛,不都是腆着大肚子、盘着腿,一副乐呵呵、平易近人的模样吗?怎么有如此正襟危坐、神色肃然的弥勒佛呢?

“佛经上说,弥勒佛是释迦牟尼的接班人,目前还在兜率天静修。释迦死后56.7亿年,弥勒才能成佛,降临人世。可弥勒佛长什么样谁也没见过,在人们的想象中,他应该是苦修精进、表情严肃的模样,伾山大佛就是这个形象,这种倚坐式弥勒佛其实是大肚弥勒佛的早期形态。”张富民说。

“浚县大伾山倚坐式大弥勒佛,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大的一尊弥勒佛造像,堪称中国古代八大弥勒佛之首,十分珍贵。”河南省龙门石窟研究所名誉所长温玉成教授在谈及大伾山大石佛时说。

浚县大伾山大石佛是一躯善跏趺坐式的大弥勒佛像

百姓心中的“镇河将军”

大石佛还有一个称呼,叫做“镇河将军”。不少外地游客对此感到很是不解,在人们的印象中,佛陀似乎跟将军扯不上什么关系,他们从未听说过有哪个地方的人们将大佛称为将军的。

要解开这个谜团,就得从大石佛的来源说起了。

黄河曾被称为害河,在豫北地区为害尤甚。古黄河曾从大伾山东麓流过,历史上曾多次决口。浚县境内的居民深受黄河水患之苦,便把希望寄托于神灵身上。

北魏时期正是佛教在中国的兴盛时期,这多亏了天竺高僧佛图澄对佛教的传播,大伾山大石佛的开凿也与其密不可分。

佛图澄79岁那年,穿越大漠,步行万里来到洛阳弘扬佛法。他不带一经一卷,却能当众诵经十万余言。后赵明帝石勒凶狠强悍,滥杀无辜。佛图澄怜悯苍生,想以佛法来感化石勒。他带着锡杖,来到石勒营中,以佛法与神通使石勒心悦诚服,下令不再杀害百姓。

公元312年至332年,后赵境内不断发生瘟疫、蝗虫、冰雹等灾害,佛图澄每当听到这些灾情后,便诵经为百姓祈福,逐渐为当地百姓所信仰。

黎阳当时是后赵的重要都邑,大伾山又是禹贡名山,在佛教信仰日益普及的情况下,大石佛的开凿便水到渠成了。明代张肯堂《浚县志》中记载:“大石佛,古称大佛岩。石勒以佛图澄之言,巉崖石为佛像,高寻丈,以镇黄河。”“镇河将军”的名称由此而来。

“以镇黄河”而建的大石佛最初似乎并未能使黄河驯服,据县志记载,黄河此后又多次泛滥。也许是年深日久,大佛的威力与日俱增,肆虐的黄河终于在金明昌五年,被大石佛的巨手“推”离了浚县县境。

关于镇河将军的神态和手势,民间还流传着一段有趣的传说。相传大禹治水,“东过洛,至于大伾”。河道疏通后,河水携带泥沙流入东海,打扰了东海龙王的清净。于是,他传令虾兵蟹将把河水“推”至大陆,刹那间,河水倒流,泥沙翻滚,汪洋大水淹没了田园,老百姓哭天抢地,徒呼奈何。

无辜生灵的呼唤,惊动了在西天讲经的弥勒佛。他睁眼一瞧,知道东方起了祸端,于是驾起祥云来到大伾山。他看到河水翻滚,无数生灵漂溺在洪水中,心中很是恼火,把脚一跺,骂道:“好你个东海龙王,竟如此不顾大局,为了自己清净,不惜淹死无辜生灵……”谁知用力过大,一脚竟把脚下崖石跺了个大坑。弥勒佛就势坐下,举起右手向东一推,汹涌波涛立即退回了东海,虾兵蟹将也狼狈逃走,他随后又用法力救回了亿万生灵,一场风波才算平息。

哪知东海龙王非常狡猾,等弥勒佛一走,又来兴风作浪、祸害生灵。弥勒见此情景,便决意不再回西天,整日端坐于山崖上,举起右手,目视东方滚滚黄河,以随时对付东海龙王。

所以,大石佛便成了脚踏石坑,右手曲肘前举、目视东方、表情庄严的造型。

八丈佛爷七丈楼

有佛就有佛楼,浚县大佛楼原为北魏时期的七层高阁,隋、唐、后周均又重修,元末毁于兵火。现今的大佛楼为明代正统十年所建。因为有了大佛楼,大石佛虽经历1600多年的岁月侵蚀,如今依旧巍然屹立。

大伾山大石佛自古以来以“八丈佛爷七丈楼”闻名遐迩,佛比楼高?乍听起来令人很是纳闷,走近一看,顿时恍然大悟。原来,大佛的脚在地下。

至于佛脚为啥在地下,没有人能够说清楚。不过,从当地传说似可稍窥端倪。

话说当年修大佛时,百姓纷纷捐钱出力,不少能工巧匠自愿上山雕琢石佛。人们在大佛上先凿出了佛头,再依次往下雕佛身、佛腿。佛身雕好后,却发现佛脚无处安排。经过大家商议,最后决定挖个深坑,让佛脚伸到地下,于是,就有了“八丈佛爷七丈楼”这一奇观。

百鞑洞中石佛显灵

大石佛后的山崖上有个神秘的天然古洞,俗称百鞑洞,洞口有块大石似一扇洞门,刚好能将洞口挡住,洞内能容百人。据传,石门在历史上曾经几开几闭。

“据说,百鞑洞跟徐懋功有关。隋唐时,徐懋功以大伾山为根据地秣马厉兵,一次作战时被敌军追杀,情急之下与下属躲进了百鞑洞。追兵追至洞口,正准备进洞一探究竟时,洞口一块大石不知何故突然把洞门给堵上了。敌军首领以为受到上天垂青,徐懋功这下死定了,便得意地离开了。正当徐懋功的人马为如何打开巨石而发愁时,洞口又神秘地自动打开了,徐懋功的手下都说在洞里看到老佛爷了。”当地60多岁的孙景顺老人慢条斯理地说。

在当地几位老人的指点下,记者绕过天宁寺,在大石佛后面看到一处山崖,踏过丛生的杂草与荆棘,找到了这方石洞。一块状似石门的大石,刚好将洞口挡住了。记者惊喜地发现,石上竟然还有几行依稀可以辨认的楷书:“至元壬午春二月,鲁斋门人不忽木,观大弥勒像,与百达同登”(不忽木和百达均为人名)。

同行的张富民对记者说,他还听说过一个百鞑洞里大石佛显灵的故事呢——

元朝末年,皇帝昏庸,官府横征暴敛,又加上天灾,民不聊生。怕老百姓造反,皇帝把大批本族心腹封为鞑官,分派到各户监督汉民,每10户一名鞑官,在所管辖的汉民家中轮流吃饭。百姓们常常食不果腹,还要供鞑官吃香的喝辣的。稍有不周,就被定为“蔑视当朝”、“虐待朝廷命官”的罪名,轻则毒打坐牢,重则发配充军。谁家有年轻貌美的女子,也要被鞑官霸占。汉族百姓受尽鞑官凌辱,人人欲杀之,但又不敢轻举妄动,怕一旦事情泄露,遭灭顶之灾。

后来,刘伯温云游各地,暗访民情。觉察到汉民早有谋反之心,就是缺人组织。他就用黄表纸写了许多小纸条,揉成纸团,外面裹上一层黄蜡,分撒到各地的江河湖泊,借此广为流传开来。字条上写着:

元寇霸我汉人天,兄弟姐妹受摧残。

一声号角雪仇恨,中秋月夜杀鞑官。

人们看了暗中互相传递,说这是天书,天要灭元。大家暗中准备,八月十五那天,月亮一升起来,便一齐动手,乱棍将鞑官打死了一半,各地农民起义军也趁势举起了大旗。

当时浚县境内,有百余名鞑官被打得焦头烂额,仓皇逃跑。他们慌不择路,跑上了大伾山,陆续聚集在大伾山东坡,藏在石佛后边的天然石洞内。乡民们高喊着“杀鞑官”追了上来。喧闹声惊动了老佛爷,用法力将鞑官藏身的石洞门挡住。几百年过去了,那些洞口再没有打开过。人们都说,作恶多端的鞑官连同他们的灵魂都永远被锁进了石洞。此后,百鞑洞也再没打开过。

这虽然只是民间传说,却也反映了佛法里的因果报应,即中国百姓传统观念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美好心愿,大石佛俨然成了百姓心中的守护神。



回向:原世间一切众生亲近善知识,无有疲厌




怎样念佛
忆佛念佛
修证问答集
行善积德
修行语录
生活佛法
人生指南
起点关怀
念佛法门
净宗入门
佛学基础知识
佛教知识
佛教旅游
佛教常识问答
佛门礼仪
佛教常识
学佛行仪
素食菜谱
修行精华
净土探究
临终备览
净土十疑论
净土安心法门
净土法门疑难解答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慧律法师谈死亡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大乘无量寿经注解
无量寿经


 
主站:higri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