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门瑰宝唐卡:经数百年风雨历久弥新



佛门瑰宝唐卡:经数百年风雨历久弥新

作者:佚名 来源:佛学在线

唐卡胜乐金刚(图片来源:资料图)

唐卡时轮金刚坛城(图片来源:资料图)

三昧耶坛城(图片来源:资料图)

在西藏及信奉藏传佛教地区的任何一座佛教寺院内,都会看到用彩缎等装裱后悬挂供奉的精美卷轴画,每当微风拂来,这些卷轴随风摆动,画上的形象栩栩如生。这些极其富立体感、具有鲜明的藏域民族艺术风格和浓郁的宗教文化色彩的画叫做唐卡。

唐卡一词系藏语的汉字音译,字面意思有“平坦、展开、广阔”等含义。唐卡画面上的景物随故事情节的需要而变化,不受历史、时间、空间的限制。画面人物不受远近透视关系的影响,整个画面统一在大的基调上,使构图很完整。唐卡最多、最常见的是佛像,除宗教以外,题材和内容还涉及历史、政治、文化、社会医学、民间传说、寓言、重大事件及大众生活等各个领域,不仅仅记录着藏域文明的发展,也饱含着藏域民众对信仰的情感,因此被称为“藏域的彩色百科全书”。

唐卡种类繁多,按照所用材料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用颜料绘制而成的唐卡,藏语称“止唐”,即“彩绘唐卡”。依据画背景时所用颜料的不同色彩,“止唐”的种类又可以分为彩唐、金唐、赤唐、黑唐等几种。另一类是用丝、绢、绸缎、布等特殊材料,经特殊工艺加工制作而成的唐卡,称“国唐”或“工艺唐卡”。

彩绘唐卡是唐卡最早开始采用的艺术表现形式。国唐是在彩绘唐卡的基础上,利用新材料、新工艺发展起来的。国唐是用丝、绢、锦缎、绸、布等不同材料,采用刺绣、编织、剪贴、镶嵌或印制而成的唐卡。根据丝绢材料的不同,“国唐”也可以分为刺绣“国唐”、丝面“国唐”、缂丝“国唐”、贴花“国唐”(堆绣)、版印“国唐”、珍珠“唐卡”等。根据表现内容唐卡艺术可分为宗教唐卡、非宗教唐卡两大类。宗教唐卡按题材划分可分为造像唐卡、历史故事唐卡、神话传说唐卡、教理教规唐卡、建筑唐卡、宗教图案唐卡、经文唐卡等。

唐卡色彩艳丽、保存时间长,主要归功于绘制唐卡所用的颜料。这些颜料都是不透明的矿物及植物颜料再按比例加上一些动物胶及牛胆汁配置而成的,加之西藏高原气候干燥所绘就的唐卡虽经历数百年风雨,依然色泽鲜艳如新。

唐卡的大小并不规则,大小相异,一般为七八十厘米长宽,最小的唐卡仅有巴掌大小,画在纸上、布上或羊皮上;而大的唐卡可达几十至上百平方米,吉庆日才向广大信众示现,被称作“晒佛”,有的展开后能遮住整整一面山坡。今天我们能见到的最大的唐卡,为布达拉宫所珍藏的长达五十余米的两幅巨型唐卡,其中一幅高近56米,宽近47米,在每年藏历年二月三十日举行的赛宝法会上,悬挂于布达拉宫赛佛台。

唐卡的历史非常悠久,在西藏地区曾发现早在五六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和岩画,虽然图案简单,但仍可以依稀看到唐卡的某些身影。

7至9世纪的吐蕃王朝时期,佛教兴盛,修建了近百座寺庙,据史书记载,这些寺庙内均绘有作为唐卡艺术雏形的布面宗教题材作品。统一西藏的第三十三代赞普松赞干布“用自己的鼻血绘了一幅白拉姆女神像”,后来作为装藏被放在“大昭寺内主佛之一大悲观音五无味天成像腹中”。松赞干布大力吸收周边文化,并与尼泊尔赤尊公主和中原唐朝文成公主联姻。文成公主带释迦牟尼佛像、三百六十卷经典、营造工巧著作六十种入藏,还带去纺织及缂丝等生产技术,为日后唐卡在藏域的绘制、推广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12世纪左右,西藏绘画艺术进一步发展,江孜地区形成了一种以印度犍陀罗、尼泊尔、中原地区和西藏本土艺术风格相互影响融合的地方艺术风格流派,被称为江孜画派,史料中也开始出现唐卡一词的正式记载。这一时期,除布绘唐卡外,还有刺绣、缂丝、锦缎、镶珠等工艺唐卡也相继出现。

到公元15世纪,随着格鲁教派的创立,创作思想极为活跃,各种画派相继诞生,涌现出一批理论和实践兼备的唐卡大师,创作出大量的艺术精品。

18世纪后,唐卡绘画受到汉地工笔技法的影响,开始追求汉画设色雅致、清新的风格,并将一些中原地区喜闻乐见的“福”、“寿”等吉祥词绘于画中,一大批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的科技唐卡如《天文历算图》、《四部医典》系列等也相继出现,遂形成了今天的唐卡艺术风格。



回向:原世间一切众生亲近善知识,无有疲厌




怎样念佛
忆佛念佛
修证问答集
行善积德
修行语录
生活佛法
人生指南
起点关怀
念佛法门
净宗入门
佛学基础知识
佛教知识
佛教旅游
佛教常识问答
佛门礼仪
佛教常识
学佛行仪
素食菜谱
修行精华
净土探究
临终备览
净土十疑论
净土安心法门
净土法门疑难解答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慧律法师谈死亡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大乘无量寿经注解
无量寿经


 
主站:higri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