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具特色的印度佛教造像



独具特色的印度佛教造像

作者:佚名 来源:佛学在线

印度毗湿奴神庙入睡的毗湿奴

伟大的印度文化,在4千多年前,就沿着印度河流域繁荣起来,而这里有着雕刻的传统,历来是高超雕刻艺术的发源地,著名的莫亨左达罗遗址出土的皂石像和青铜像等令人惊叹不已。大约在公元前1300年至公元前800多年,对于印度传统文化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经典,如《梨俱吠陀》、《梵书》、《摩诃婆罗多》相继完成或开始编撰。在沿河而居的印度先民中,随着农耕文化的发展,多神信仰的婆罗门教开始形成婆罗门教包含着诸多的信仰因素,它是多神论、一神论和泛神论的统一。因此在印度河流域流行对创造之神湿婆和母神萨克提的崇拜,相关联的还有对树木、动物以及江河诸神的崇拜。印度土著居民的畏惧也在敬祈地狱神,而对天、地、太阳和火的崇拜则是雅利安人的高等级神。由此,构成了印度传统文化中梵天、毗湿奴和湿婆所代表的创造意志、爱以及可怕的审判。

尽管严重的种姓制度约束着古代印度人们的行为和思想,但在婆罗门教中,相信人本身,即每个人都具有神性,之所以有高低贵贱,是由于造业所致,不同业力造就了一个人不同的现世结果。这也正是后来的佛教信仰中最为突出的一点,即佛陀是觉悟的人,而不是神,每个人都具有佛性,也即具有成佛的可能性。婆罗门教还认为,通往神的道路有许多条,在经过艰苦的修持(瑜伽苦行),借助智慧、诚信、善行可以达到神的住所。正是从这种苦行观念中,衍生出其他学派,耆那教和佛教是其中影响较大的派别。

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乔达摩在印度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创立了佛教学说,它在内容上吸纳了大量婆罗门教的传统元素。由于种姓制度的枷锁,使大部分人过着无法想象的悲惨生活,因此作为第二种姓的乔达摩强调众生平等的学说一出现,便吸引了诸多低级种姓人群的追随,成为印度当时活跃的哲学流派之一。与佛教同时出现的耆那教,奉行苦行主义,反对暴力,认为一切生命神圣不可侵犯。其创始人是摩诃维罗,音译为“大雄”,在大约公元前500年,《大雄奥义书》也编撰完成,这标志着耆那教走向成熟。后来耆那教又分裂为两个主要的学派:白衣派和天衣派。而所谓天衣派,即是以天、自然为衣,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后来的耆那教天衣派的造像中,人物多呈现为裸体的造型,而这一点也深深地影响了佛教的造像艺术。

犍陀罗石雕佛坐像

随着佛教信仰的发展,佛教艺术也得以推广。众所周知,早期的佛教,并没有出现佛陀的形象,因为信仰者认为其深奥的学理已超越具体的形象,并且佛教特别强调舍弃肉身,最终达到无余涅槃,从而彻底解脱六道轮回之苦。因此,我们要等到公元1世纪后期,才在贵霜时代看到最初的佛像。公元前4世纪,年轻气盛、雄心勃勃意欲征服整个波斯帝国的亚历山大大帝率军到达波斯帝国最富庶的地区:犍陀罗和与之相邻的呾叉始罗城。在这里我们不去讨论这次冒险给这支军队和年轻的帝王所带来的无法挽回的损失以及对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孔雀王朝的建立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我们要说的是由于这支希腊军队戏剧性的出现,从而书写了印度佛教艺术史中最为重要的一页。古老而发达的希腊艺术,一直注重对人、神的具体表现,对此希腊、罗马工匠有着高超的表现技巧。由于这种传统的影响,一直隐而不现的佛陀最终以一位希腊神话中的形象:太阳神阿波罗的面貌出现在佛教艺术史最早的篇章里。在贵霜王朝雇用的罗马工匠手下,以希腊化的风格加上波斯式的头光(日轮)组成最早的佛陀范样,它与我们在印度的最北端——犍陀罗地区相遇。公元1—2世纪,犍陀罗佛像出现之后,早期就已流行的佛教艺术题材——佛陀的圣迹及佛传故事也再次以新的形式被表现出来。与此同时,印度教诸神,也变幻形象,成为诸佛或菩萨的变化身形或护法神,佛教的众神谱系逐渐形成。

贵霜王朝佛教艺术的中心除犍陀罗外,另一个中心是位于犍陀罗东部,处于印度中部与西北部交通要塞的马图拉,此地自古以来就是北部印度政治、经济、艺术,尤其是北印度雕刻的中心。也是耆那教祖师大雄和佛陀说法的重要地区。又传说3500年前,印度大神毗湿奴的化身之一:克里希纳在这里诞生,因此,马图拉也一直是毗湿奴教派朝拜的圣地。贵霜王朝时代,这里成为贵霜帝国的东都。当贵霜帝国的神殿在这里建立起来以后,古老的药叉、树神等,以其丰肥、健壮的造型影响了佛、菩萨的造像风格,构成独特的贵霜——马图拉像式。

印度艺术在贵霜时代,呈现为三大艺术流派鼎立之势,除了前面所说的属于贵霜帝国的北方犍陀罗、马图拉之外,还有一支南方的重要艺术流派:安达罗帝国的阿马拉瓦蒂。

残留在印度的希腊人被驱逐的同时,崛起于南部阿马拉瓦蒂的安达罗人统治了德干地区东部,至公元2世纪其势力达到顶点。而阿马拉瓦蒂地区成熟的艺术,也被世人称为印度艺术的独特风格之一。如一尊出土于阿马拉瓦蒂公元2世纪的释迦牟尼佛石灰石立像,这种白绿色石灰石是阿马拉瓦蒂当地特有的一种石质,像高约94厘米,现收藏于阿马拉瓦蒂博物馆。虽然造像残缺,仍可见是技术极高的巨匠之作。释迦牟尼佛表情安详,目光平静。袒右大衣自然地斜披下来。我们可以看到,佛的面目特征在此时还没有呈现出笈多艺术以后所具有的印度土著人特征:即直鼻大眼和丰厚的嘴唇。犍陀罗的希腊化风格依然保留在这种向印度本土艺术转变的过程中。

贵霜时代的三大艺术流派:犍陀罗、马图拉和阿马拉瓦蒂,相互融合,本土与外来的因素逐渐融和,最终构成了印度笈多艺术所具的古典主义风格。



回向:原世间一切众生亲近善知识,无有疲厌




怎样念佛
忆佛念佛
修证问答集
行善积德
修行语录
生活佛法
人生指南
起点关怀
念佛法门
净宗入门
佛学基础知识
佛教知识
佛教旅游
佛教常识问答
佛门礼仪
佛教常识
学佛行仪
素食菜谱
修行精华
净土探究
临终备览
净土十疑论
净土安心法门
净土法门疑难解答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慧律法师谈死亡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大乘无量寿经注解
无量寿经


 
主站:higri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