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59-Fo专题

第十四 说蕴品

慧的总说

现在,这比丘,进一层的完满了修定,并由神通而证得了(定的)功德,既已修习完成在解释

住戒有慧人

修习心与慧

的偈颂中于“心”的名目Cittasīsena底本误作Cittasīlena。之下的定的一切行相,此后即应修慧。然而那“慧”(在偈中)却说得这样简单,认识尚且不易,何况修习?是故为了详示修法,先提出这些问题:

一、什么是慧?

二、什么是慧的语义?

三、什么是慧的相、味、现起、足处?

四、慧有几种?

五、当如何修习?

六、什么是修慧的功德?

解答如下:

一、什么是慧

慧有多种多样。如果一开头便去说明说明(Vibhāvayituṃ)底本bhāvayituṃ误。一切来作详细的解答,不但不能达到其说明的目的,反使更陷于混乱。为了这种关系,所以我在这里只说“与善心相应的观智”为慧。

二、什么是慧的语义

以了知之义为慧。这了知是什么?是和想知及识知的行相有别的各种知。即想、识、慧虽然都是以知为性,可是,想──只能想知所缘“是青是黄”,不可能通达“是无常是苦是无我”的特相;识──既知所缘“是青是黄”,亦得通达特相,但不可能努力获得道的现前;慧──则既知前述的(青黄等)所缘,亦得通达特相,并能努力获得道的现前。

例如一位天真的小孩,一位乡村的人,一位银行家。当三人看见一堆放在柜台上的货币,那天真的小孩,只知道货币的色彩长短短(rassa)底本无此字,依暹罗本增补。方圆,却不知它是人们认为可以利用受用的价值;那乡村的人,既知色彩等状,亦知它是人们认为可以利用受用的价值,但不知是真是假及半真半假的差别;那银行家,则知一切行相,因为他知道,所以无论看货币的色,闻其敲打之声,嗅其气,尝其味,及以手拿其轻重,都能知道;并且晓得那是在某村某市某城或在某山某河岸及由某某造币师所铸造。

由这个例子当知(想识慧的区别)如是,因为想,只知于所缘所表现的青等的行相,所以如天真的小孩所看见的货币。因为识,既知青等的所缘的行相,亦得通达特相,所以如乡村的人所看见的货币。因为慧,既知青等的所缘的行相及通达特相之后,更能获得道的现前,所以如银行家所看见的货币。是故当知和想知及识知的行相有别的各种知,是这里的了知。有关于此,所以说:“以了知之义为慧”。有想与识之处,不一定会有此慧的存在。可是有慧存在时,则不和想及识分别,因为它们那样微细难见,实在不得作这样的分别:“这是想,这是识,这是慧”,所以尊者那伽斯那(即那先或龙军)说Mil.87;在Papañca-sūdanī,II,p.344,Atthasālinī,p.142.亦引用此文。“大王,世尊曾为难为之事”。“尊师那伽斯那,什么是世尊为所难为之事?”“大王,世尊曾为难为之事,即他对于一所缘而起的非色的心与心所法作这样的分别说:这是触,这是受,这是想,这是思,这是心”。

三、什么是慧的相、味、现起、足处

这“慧”以通达诸法的自性为(特)相,以摧破覆蔽诸法自性的痴暗为味(作用),以无痴为现起(现状),因为这样说见底本三七一页。S.III,p.13. “等持(入定)之人而得如实知见”,所以定是(慧的)足处(近因──直接因)。

四、慧有几种

(一)先以通达诸法自性的相为一种。

(二)(1)以世间与出世间为二种。(2)同样的以有漏及无漏等,(3)以名与色的差别观,(4)以喜俱及舍俱,(5)以见地及修地为二种。

(三)(1)以思、闻、修所成为三种。(2)同样的以小、大、无量的所缘,(3)以(善的)入来,(恶的)离去及方便的善巧,(4)以内住等为三种。

(四)(1)依于四谛的智为四种。(2)依四无碍解为四种。

(一)(一法)

这里面的第一种分类的意义是明了的。

(二)(二法)

于二种分类中:

(1)(世间慧、出世间慧)

与世间的道相应的慧为“世间慧”,与出世间的道相应的慧为“出世间慧”。如是以世间出世间为二种。

(2)(有漏慧、无漏慧)

在第二的二法中,以有诸漏为所缘的慧为“有漏慧”,无彼等所缘的慧为“无漏慧”,此等(有漏慧无漏慧)的意义也是世间出世间慧。亦可以同样的说:与漏相应的慧为有漏慧,与漏不相应的慧为无漏慧。如是以有漏无漏为二种。

(3)(名差别慧、色差别慧)

在第三的二法中,欲修毗钵舍那(观)的人,依于四种非色蕴差别的慧为“名差别慧”。依于色蕴的差别的慧为“色差别慧”。如是依于名与色的差别的慧为二种。

(4)(喜俱慧、舍俱慧)

在第四的二法中,于欲界的二善心欲界二善心,即本品说明识蕴处(底本四五二页)所指的欲界八善心中的1.喜俱智相应无行,2.喜俱智相应有行的二心。及于五种禅中前四禅的十六道心“四禅的”(catukkajjhānikesu)底本catutthajjhānikesu误。十六心,于每一禅有须陀洹道乃至阿罗汉道的四心,五禅中的前四禅共有十六心。中的慧为“喜俱”。于欲界的二善心欲界的二善心,即欲界八善心中的5.舍俱智相应无行,6.舍俱智相应有行的二心。及于第五禅的四道心中的慧为“舍俱”。如是依喜俱舍俱为二种。

(5)(见地慧、修地慧)

在第五的二法中,第一(须陀洹)道的慧为“见地慧”。其它的(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三道的慧为“修地慧”。如是依见修之地为二种。

(三)(三法)

于三法中:

(1)(思、闻、修所成慧)

在第一的三法,不闻他教而获得的慧──因为是由于自己的思惟而成,所以是“思所成(慧)”。闻他教而获得的慧──因为由闻而成,所以是“闻所成(慧)”。无论依那一种修习而成及证安止的慧,是“修所成(慧)”。即如这样说Vibh.p.324f.:“此中:什么是思所成慧,即于从事瑜伽的事业之时,或于从事瑜伽的工巧(技术)之时,或于从事瑜伽的学术之时的业自性慧或谛随顺慧──如色是无常,受……想……行……识是无常等这样的随顺的忍、见、意欲、觉慧、见解、法虑忍(都是慧的别名)──不闻他教而获得,故名为思所成慧。……乃至闻他教而获得,故名为闻所成慧。入定者的一切慧都是修所成慧”。

(2)(小所缘慧、大所缘慧、无量所缘慧)

在第二的三法中:缘于欲界法而起的慧为“小所缘慧”。缘于色、无色界法而起的慧为“大所缘慧”。这两种是世间的毗钵舍那(观)。缘于涅槃而起的慧为“无量所缘慧”。这是出世间的毗钵舍那。如是依小、大、无量所缘为三种。

(3)(入来善巧慧、离去善巧慧、方便善巧慧)

在第三的三法中:入来是增长的意思。因为断其不利的及生起有利的,所以有两方面。有那样的善巧,是“入来善巧”。即所谓Vibh.p.324f.:“这里,什么是入来善巧?于此等诸法作意者,未生的诸不善法令不生,已生的诸不善法令断。或于此等诸法作意者,未生的诸善法令生,已生的诸善法使其增长,广大,增修而达圆满。在这里面的慧、了知……乃至无痴、择法、正见、是名入来善巧”。其次离去是不增长的意思,那也有两方面:即断其有利的及生起不利的。有那样的善巧,是“离去善巧”。即所谓Vibh.p.326.:“这里什么是离去善巧?于此等诸法作意者,未生的诸善法不生不生(na uppajjanti)底本没有na字,这里的意思是和上面相反的,今据别本增补。等等”。其次在一切处,于诸法的成因的方便中所即刻而起即座而生的善巧,为“方便善巧”。所谓Vibh.326·:“一切处的方便慧为方便善巧”。如是依入来,离去,方便善巧为三种。

(4)(内住慧、外住慧、内外住慧)

在第四的三法中:取自己的诸蕴来勤修的观慧,是“内住慧”。取他人的诸蕴或取与根不相连的外色(物质)来勤修的观慧,是“外住慧”。取(内外)二者来勤修的观慧,是“内外住慧”。如是依内住等为三种。

(四)(四法)

在四法中:

(1)(四谛智)

在第一的四法中:缘苦谛而起的智为“苦智”。缘苦集而起的智为“苦集智”。缘苦灭而起的智为“苦灭智”。缘苦灭道而起的智为“苦灭道智”。如是依于四谛智而有四种。

(2)(四无碍解)

在第二的四法中:四无碍解,即于义等来区别的四智。即如这样说Vibh.p.293;331.“对于义的智为义无碍解。对于法的智为法无碍解。对于法的词的智为词无碍解。对于诸智的智为辩无碍解”。这里的“义”──略说与“因的果”是同义语。因为因的果是从于因而得到达,故名为义。若区别的说,当知任何从缘所生的,涅槃,所说之义,异熟,唯作唯作(kiriyā)见本品解释识蕴中,底本四五六页。等的五法为义。那观察于义义(atthaṃ)兹据异本,底本为ettha。者之区别于义的智,为“义无碍解”。“法”──略说与“缘”是同义语;因为缘能处置、能起、或使得达种种效果,故名为法。若区别的说,当知任何生果及它的因,圣道,说的善,不善等的五法为法。那观察于法者之区别于法的智,为“法无碍解”。这意义在阿毗达摩中Vibh.p.293f.曾以这样的方法显示分别:“于苦的智是义无碍解。于苦集的智是法无碍解。下面二句底本漏落,兹据暹罗本补此二句:Dukkhanirodhe nānaṃ atthapaṭisambhidā,Dukkhanirodha-gāminīpaṭipadāya ñāṇaṃ dhammapaṭisambhida.于苦灭的智是义无碍解。于苦灭道的智是法无碍解。于因的智是法无碍解。于因之果的智是义无碍解。在于彼等已生、已成、已发生、已起已起(nibbattā)底本缺,据他本增补。、已生起、已现前的诸法中的智是义无碍解。从彼等诸法而此等诸法已生、已成、已发生、已起、已现前,于彼等诸法中的智是法无碍解。……于老死的智是义无碍解。于老死的集的智是法无碍解……乃至于行灭的智是义无碍解。于行灭之道的智是法无碍解……兹有比丘知法──修多罗,祗夜……乃至毗陀罗──是名法无碍解。对于所说之(法的)义,他知解‘这是所说之(法的)义’,是名义无碍解……什么诸法是善?在欲界善心生起之时……乃至此等诸法是善。于此等诸法的智是法无碍解。于彼等异熟的智是义无碍解”等。那里“于法的词的智”一句中:即在于此义和法中的自性词(自然的文法),不变的用语,在用它来叙说及讲述的时候,听到那所叙所说及所讲的,能于被称为法的词的自性词──摩竭陀语,一切有情的根本语──作如是区别“这是自性词,这是非自性词”的智,是“词无碍解”;即是说获得词无碍解的人,听到“派素(触),唯达难(受)”等语,知道“这是自性词”;听到“派沙,唯达那”派素(Phasso)是阳性词,唯达难(Vedanā)是阴性词。派沙(Phassā)是把阳性词误作阴性词,唯达那(Vedano)是把阴性词误作阳性词。底本把后者亦写作Phassa-Vedana是不对的,今据他本改作Phassā-Vedano,因为这里是举它们作为非自性词的例子。等语,知道“这是非自性词”。“于诸智中的智”──即以一切智为所缘而观察者的以智为所缘的智,或于如上述的(义法词无碍解)三智中依它们的(所缘之)境及作用等的详细方法的智,是“辩无碍解”的意义。

此等四无碍解分为有学地及无学地二处。此中上首弟子指舍利弗、目犍连。及(八十)大声闻的(无碍解)是属于无学地的区域;如阿难长老,质多居士,昙弥迦优婆塞,优婆离居士,久寿多罗优婆夷等的(无碍解)是属于有学地的区域。如是区分为二地的此等(四无碍解),是依于证、教、闻、问及宿行五种行相而得明净的。这里的“证”──是证得阿罗汉果。“教”──是研究佛语。“闻”──是恭求闻法。“问”──是抉择圣典及义疏中的难句和义句的议论。“宿行”──曾于过去诸佛的教内往复勤修,直至随顺种姓详见底本六七二页。附近及为毗钵舍那(观)的修行。

他人说:

    宿行博学与方言,    圣教遍问与证得,

    亲近良师及善友,    是为无碍解之缘。

此中:“宿行”──如前述。“博学”──是精通各种学问和工巧(艺术)。“方言”──即精通一百零一种地方的语言,特别是善巧于摩竭陀语。“圣教”──至少亦得研究譬喻品譬喻品(Opammavagga),注解说是《法句》的双要品(Yamaka-Vagga)或《中部》的根本五十经中的双要品。的佛语。“遍问”──甚至为抉择一偈之义而问。“证得”──是证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良师”──即亲近多闻智慧的诸师。“善友”──即获得那样(多闻智慧)的朋友。这里,诸佛与辟支佛是依于宿行及证得而成就无碍解的。诸声闻则依此等此等(etāni)底本ekāni误。一切的原因(而得无碍解的)。

为得无碍解不修特殊的业特殊的业处关于业处,见前第三品。修习。但诸有学在证得有学果的解脱之后,诸无学在证得无学果的解脱之后而获得无碍解。犹如诸如来的十力(唯证佛果而成就)相似,诸圣者的无碍解唯证圣果而得成就。有关于这样的无碍解,所以说依四无碍解而有四种。

五、当如何修习

这里(一)蕴,(二)处,(三)界,(四)根,(五)谛,(六)缘起等种种法是慧的地。(一)戒清净,(二)心清净的二种清净是慧的根。(一)见清净,(二)度疑清净,(三)道非道智见清净道非道(maggāmagga)底本只有magga,今依他本补。,(四)行道智见清净,(五)智见清净的五种清净是慧的体。是故应以学习遍问而熟知于(慧的)地的诸法于(慧)地诸法(bhūmibhūtesu dhammesu),底本bhūmīsu tesu mggesu误。,而成就(慧的)根的二种清净之后及为完成(慧的)体的五清净而修慧。这是略说(慧的修习)。次当广说。


本站为非盈利网站,作品由网友提供上传,如无意中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