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79-Fo专题

閱藏知津卷第二

北天目沙門釋智旭 彙輯

【大乘經藏 方等部第二之一】

述曰。方等亦名方廣。於十二分教中。十一並通大小。此唯在大。蓋一代時教。統以二藏收之。一聲聞藏。二菩薩藏。阿含。毗尼。及阿毗曇。屬聲聞藏。大乘。方等。屬菩薩藏。是則始從華嚴。終大涅槃。一切菩薩法藏。皆稱方等經典。今更就大乘中。別取獨被大機者。名華嚴部。融通空有者。名般若部。開權顯實者。名法華部。垂滅談常者。名涅槃部。其餘若顯若密。或對小明大。或泛明諸佛菩薩因。果。事。理。行。位。智。斷。皆此方等部收。非同流俗訛傳。唯謂八年中所說也。

大寶積經(一百二十卷) 龍師火帝(至)始制文字

唐南印土三藏沙門菩提流志譯

○三律儀會第一(三卷) 

佛住耆闍崛山王。坐大蓮華。與八千大比丘。八千大菩薩。五百比丘尼。五百優婆塞。五百優婆夷。及天龍八部俱。摩訶迦葉請問攝受何法修行。增長成熟諸如來道。取諸功德。增長證入無上菩提。得不退轉。佛告以求佛智慧力無畏者。無有少法為其可得。無所依倚。種諸善根。若有所得。卽為著想。乃至備明執著過患。亦明法滅天人悲歎等事。後明在家菩薩種種三法。

⊙無邊莊嚴會第二(四卷) 
  • 無上陀羅尼品第一。佛住迦蘭陀竹林。無邊莊嚴菩薩為諸菩薩請問微妙法門。佛為說如來之智。攝諸善巧。有所宣說。無不清淨。隨根成熟。法皆平等。自性清淨。如實了知。而無有法了不了者。以一切法皆假名說。不可施設。亦無示現。皆真勝義。不住分別。亦非不住。乃至如幻如夢。無有高下。以此清淨弘誓攝眾生時。實無少法而可著故。復說法門陀羅尼句。廣說陀羅尼門理趣差別。智慧善巧。 
  • 出離陀羅尼品第二。說佛十力及說陀羅尼二章。 
  • 清淨陀羅尼品第三。佛先以神通力。令此眾會見十方佛。及聞說法。次說四無所畏。及說十四咒說頌竟。勸持結益。然後無量辯才菩薩請問結名。
※密迹金剛力士會第三(七卷 竺法護譯) 

佛遊靈鷲山。與四萬二千比丘。八萬四千菩薩。及天龍八部四眾人等說大士業。法名淨濟。金剛密迹稱歎方便智度二業。當成佛道。寂意菩薩請密迹敷演如來祕要。佛亦勅之。密迹誡眾勿恐勿怖。先說四不思議。寂意入定。散華作供。密迹乃說諸菩薩密。引古帝釋善自在。化作仁良蟲。以身肉普救國人病。明身祕密。次明言密。引古寂然梵志。答樓夷仙樹葉多少之數。樓夷。卽舍利弗。寂然。卽釋尊也。次說心密竟。大眾獲益。地動雨華。雷音菩薩以神通力。先於天樂。讚歎法門。次來禮佛。傳雷音王佛問訊之命。眾會乃問密迹夙因。佛具述千佛探籌。樓由最後。及法意法念二弟。一願作金剛力士。侍衛千佛。一願作梵天。勸請千佛轉法輪。今密迹。卽法意也。

次說行佛道業三十二事。寂意復問如來三密。密迹先說身密。引應持菩薩不見佛頂事證。又明佛不受食。諸天取去濟苦眾生等事。大眾獲益。天樂自鳴。世尊摩頂讚印。次說口密。具明六十種音。引大目連窮佛音聲不得邊際事證。及說咒二十二首。廣明如來言辭不可限量。大眾獲益。次說心祕要。現瑞獲益。又地裂出水。高灑世界。表持經瑞。寂意復請密迹具說如來苦行。莊嚴道樹。降魔受供轉法輪事。眾復獲益。佛讚印之。寂意又問寂然惔怕等義。佛詳答之。眾又獲益。欲知密迹何時成佛。佛為授記。密迹請佛於曠野國七日受供。佛於毗沙門宮應病演法。令各獲益。又為護世四王說十法。八法。六事。四事。二事。為密迹說菩薩十事無瞋恚法。八法心無恐懼。四事而得自在。四事入於法門。八力致開士行。密迹宣咒。諸天偈歎。佛還靈鷲。阿闍世王來見。佛為說密迹夙因。密迹以金剛著地。王及帝釋目連皆不能舉。因為王說有十大法。逮得大力。及說仁和八法。往來周旋四法。又答世王信坐之問。答賢王天子寂然之義。讚其從阿閦國來。入法室總持。密迹請佛建立法典。佛周觀四方。說頌建立。幷述往事以結成之。

※淨居天子會第四(二卷 竺法護譯) 

佛住耆闍崛山。與大菩薩比丘眾六萬人俱。佛於食後入三昧。震動大千。諸天來集。金剛摧天子說偈問法。佛為說菩薩百八夢相。先標。次釋。後偈明菩提心無有退轉。眾生行不可思議。六萬天人。得不退轉。十八那由他天人。發菩提心。十千欲退菩薩。捨除罪過。徑登補處。與彌勒同時成佛。

※無量壽如來會第五(二卷) 

佛住耆闍崛山。與萬二千大比丘俱。及普賢文殊彌勒賢護等無量無邊菩薩。皆來集會。阿難問佛光瑞希有之故。佛為說往昔法處比丘四十八願。現成無量壽佛。廣讚極樂世界依正之妙。極勸發願往生。

◎不動如來會第六(二卷) 
  • 授記莊嚴品第一。佛在耆闍崛山。與千二百五十比丘俱。舍利弗請問往昔菩薩發趣修行。被精進甲。功德莊嚴。佛舉不動菩薩所發種種弘誓答之。 
  • 佛剎功德莊嚴品第二。具明妙喜世界諸莊嚴事。 
  • 聲聞眾品第三。明不動國聲聞無數。 
  • 菩薩眾品第四。明不動國菩薩更多。在家者少。出家者多。及明魔不為擾。 
  • 涅槃功德莊嚴品第五。明不動佛入涅槃後所作佛事。法住久遠。 往生因緣品六。明種種善根迴向。得生彼剎。及勸囑流通。
※被甲莊嚴會第七(五卷) 

佛住迦蘭陀竹園。無邊慧菩薩說偈問法。佛亦說偈許答。次正問被大甲冑。佛具答之。初一番長行偈頌。列諸甲冑名。第二番長行偈頌。明此甲冑無相無名。不可破壞。第三番長行偈頌。明其乘於大乘。第四番長行偈頌。明其住八正道。第五番長行偈頌。明發趣攝取正道之法。第六番長行偈頌。明一一皆以慧為先導。第七番長行偈頌。明其隨入一切法。大饒益眾生。第八番長行偈頌。引古栴檀香光明佛時。有轉輪王名一切義成。能求此法。已成超無邊境界王佛。第九番長行偈頌。明於諸法得法光明。不墮諸見。第十番長行偈頌。因勝慧菩薩問。明無所行而行。第十一番。勝慧說頌讚佛。誓願持法。第十二番。佛說偈讚成之。幷說古徧照佛時。勇猛軍轉輪王聞法受持。已成無邊精進光明功德超勝王佛。次因無邊勝菩薩問。為說長行偈頌。明無住而住。為如理住。次因無邊慧問。為說長行偈頌。明無所安立無畏發趣之義。又說往古月燈王佛時。雲音無邊音二大士聞此法門。皆已成佛。若有精勤修習者。當得一切法海印三昧。又能攝得阿字等諸三昧印。又說往古超過須彌光王佛時。勇猛軍勇猛力二大士受持此法。皆已成佛。一名無邊辯才。一名最勝光明。次有慧義菩薩歎法希有。佛印成之。次加持付囑流通。

⊙法界體性無分別會第八(二卷 曼陀羅仙譯) 

佛在給孤獨園。與八千比丘。萬二千菩薩。三萬二千天子俱。寶上天子念請文殊說法。佛勅文殊說法界體性因緣。文殊與舍利弗互相問答。五百比丘得無漏心。文殊復與舍利弗問答。發明無縛無脫。二百比丘不忍而去。文殊化作一比丘與之問答。令得無漏。次與阿難發明比丘有增上慢無增上慢之義。次答寶上天子發明菩薩六度清淨。四念清淨。如實授記等義。及明菩薩得自在品。諸天發心。世尊讚印。天子與文殊種種問答。發明不生自在等義。五百菩薩皆得道記。次授寶上天子道記。魔王波旬與眷屬來。佛以神力。令問文殊。菩薩修畢竟行。善知方便行般若義。文殊答之。又以神力。令魔變作佛身。說於佛法。五百菩薩得無生法忍。又變舍利弗亦為佛身。與魔問答。比丘斷漏。諸天發心。有千菩薩從四方乘空來。發願受持守護此經。佛亦放光守護。付囑流通。

◎大乘十法會第九(一卷 佛陀扇多譯) 

佛住耆闍崛山。與五百羅漢。無量無邊菩薩俱。淨無垢寶月王光菩薩問大乘義。佛以十法答之。一信成就。二行成就。三性成就。四樂菩提心。五樂法。六觀正法行。七行法慎法。八捨慢大慢。九善解如來祕密之教。十心不悕求二乘。各有長行偈頌。魔外皆悟無生。

◎文殊師利普門會第十(一卷) 

佛在耆闍崛山。與八百比丘。四萬二千菩薩俱。又無垢藏菩薩。與九萬二千菩薩。從普花佛國而來。及他方此界無量無邊菩薩悉來集會。文殊請說普入不思議法門。佛為說二十八三昧名。一一頌示。又說十四種三昧名。及功用。

※出現光明會第十一(五卷) 

佛在耆闍崛山。與五百比丘。八十那由他補處菩薩。及四十那由他大士俱。月光童子問佛昔修何業。能得決定光明等一切光明。佛以偈答。先五言偈。答光音。次七言偈。答光用。次四言偈。說月光本事。次七言偈。明愛樂此經不愛樂此經差別。及顯受持功德。次五言偈。 明昔求經之行。及懸知未來之事。次明八十種善根資糧成就。出現光明。復有八十種法。能成如來無礙解脫。月光偈讚發願。世尊微笑放光。彌勒偈讚廣問。世尊摩月光頂。說偈付囑。月光請佛受食。佛入城時。現大神變。空中宣百千頌。廣說妙法。及說咒二章。旣受供已。為說行施資糧。有八十種殊勝功德。次說欲成陀羅尼者。應當遠離八十種人。

⊙菩薩藏會第十二(二十卷 玄奘譯) 
  • 開化長者品第一。佛於室羅筏國安居竟。遊摩竭陀國。詣鷲峰山。賢守等五百長者見佛於路。頌讚相好。問捨家因。佛答以觀諸眾生十苦。十惱。十稠林。十毒箭。十愛。十邪。十不善業。十染汙法。十種纏縛。所以捨家。長者說頌。願聞妙法。佛廣說根。麈。蘊。界。因緣等法。無我不實。長者得法眼淨。次說一切熾然。長者卽善來得戒。證阿羅漢。 金毗
  • 羅天授記品第二。護城藥叉名金毗羅。奉佛妙供。眾神各奉僧供。佛授金毗羅無上道記。金毗羅莊嚴道路。隨佛至鷲峰山。佛命阿難敷大法座。命目連集諸苾芻大迦葉等同來法會。 
  • 試驗菩薩品第三。舍利子問菩薩法。佛答以菩提心。及備信欲。 
  • 如來不思議性品第四。詳說如來十種不可思議法。一信受如來不思議身。二不思議音聲。三智。四光。五尸羅。及以等觀。六神通。七力。八無畏。九大悲。十不共佛法。 
  • 四無量品第五。述過去大蘊如來。為精進行童子。說大慈等四波羅密。 
  • 陀那波羅密多品第六。具明五十種清淨行施。三十種上妙功德。 
  • 尸波羅密多品第七。明身語意三種妙行。十種極深重心。十種發心。獲人中天上各四廣勝處法。乃至種種四法。次明五十種清淨尸羅。次明過去最勝眾佛之時。有得念菩薩。常修梵行。已成娑羅王佛。次明菩薩行清淨戒。應於眾生起父母想。訶欲過失。 
  • 羼底波羅密多品第八。具明畢竟非畢竟忍。 
  • 毗利耶波羅密多品第九。明十障礙法不應隨轉。當勤精進受持開演此菩薩藏。及明三業精進之相。次明在家出家菩薩。各有五損減法。次說往古律儀童子精進行。及法行苾芻精進行。 
  • 靜慮波羅密多品第十。明菩薩依四禪發五通。遠勝二乘。及得種種大定。 
  • 般若波羅密多品第十一。先明四十一法趣入聞相。次明起正行相。次明如理方便作意。次明如理證入如理之句。如理正觀。次復廣明十種善巧。次明妙慧。及到彼岸義。次明五番十種功德。 
  • 大自在天授記品第十二。結前大蘊如來。為精進行童子。廣說四無量。及六度已。又說四攝法。然不授菩提記。次值寶性如來。轉名善慧長者。亦不得記。次值放光如來。轉名迷伽儒童。散華布髮。乃得授記。證無生忍。皆卽釋迦本生事也。於是那羅達多長者子。發大乘意。與妻子眷屬樂工。及城中十千人民。廣興供養。立大乘誓。佛為現大神變。授三乘記。及勸受持。
⊙佛為阿難說人處胎會第十三(一卷) 

佛在給孤獨園。阿難日晡從禪定起。與五百比丘見佛。佛為說入胎因緣。胎中三十八七生長相貌。出胎七日後所生八萬戶蟲名字。結明五陰皆無常。苦。無我。我所。阿難得法眼淨。五百比丘。漏盡意解。

⊙佛說入胎藏會第十四(二卷 義淨譯) 

度難陀出家。令見天宮地獄。為說入胎住胎出胎諸苦。同前。又說三塗劇苦。教令修四念處。乃至重說偈已。難陀證阿羅漢。大眾疑問往因。佛為具說本事。

※文殊師利授記會第十五(三卷 實叉難陀譯) 

佛在耆闍崛山。與比丘千人。菩薩八萬四千。諸天七十二億。及天龍八部諸大眾俱。向阿闍世王宮。現大神通。為摧過咎菩薩說大悲法。及授道記。次應供還山。從禪定起。天人雲集。舍利弗請問嚴淨佛剎之行。佛現神變。更集十方無量剎中諸大菩薩。命彌勒敷大法座。昇座動地。乃為舍利弗說一法增至十法。及說種種淨行。因果相稱。結以三法。謂大願殊勝。住不放逸。如所聞法。起正修行。次授四萬菩薩道記。次有師子勇猛雷音菩薩。請問文殊何時成佛。得何佛剎。佛令自問文殊。深顯第一義諦法界實相之理。大眾獲益。次問發心久近。佛述雷音佛時普覆王事。已化二十億眾生皆成佛竟。次問將來佛剎莊嚴。佛勅文殊自說昔願。略有十節。佛因記其佛名普見。剎名隨順積集清淨圓滿。所有莊嚴。遠勝極樂世界。如以大海比一滴水。唯東方普光常多功德海王佛剎。名住最上願。與等無異。及有四大菩薩。東光明幢。南智上。西諸根寂靜。北願慧。亦當得此淨剎。佛復以神力。令大慧見東方剎依正莊嚴。隨授八萬四千菩薩道記。有十六人。猶如文殊。餘所得剎。皆如極樂。次四大菩薩皆來入會。文殊令諸菩薩各說一相法門。略敘一十四人。次問文殊久如成佛。佛明其劫數甚遠。無有疲倦。

⊙菩薩見實會第十六(十六卷 那連提耶舍譯) 
  • 序品第一。佛在尼居陀林。遣迦盧陀夷教化父淨飯王。 
  • 淨飯王詣佛品第二。天龍八部同集佛所。王亦來禮。說偈問答。 
  • 阿脩羅王授記品第三。毗摩質多等十一阿脩羅王。與六十那由他眷屬。設大供養。而得受記。 
  • 本事品第四。大迦葉入如實三昧。憶念過去阿僧祇阿僧祇劫如來所修一切功德。以偈讚佛。佛為說不可說劫之前。有佛號因陀幢王。以恆沙世界為一佛剎。莊嚴清淨。國中眾生。純正定聚。於是文殊菩薩從東方高威德王佛所而來。發明因陀幢王卽我釋迦。 
  • 迦樓羅王授記品第五。 
  • 龍女授記品第六。 
  • 龍王授記品第七。 
  • 鳩槃茶授記品第八。 
  • 乾闥婆授記品第九。 
  • 夜叉授記品第十。 
  • 緊那羅授記品第十一。先有疑問。如來答釋。乃設供授記。 
  • 虛空行天授記品第十二。 
  • 四天王授記品第十三。 
  • 三十三天授記品第十四。
  • 夜摩天授記品第十五。歎佛能知二諦。及廣設供。佛與授記。 
  • 兜率陀天得授記品第十六。推授記不可得。但是世諦言說。如夢不實。倍設供養。得記。 
  • 化樂天授記品第十七。解一切法實際無二際。而得道記。 
  • 他化自在天授記品第十八。自言尚不見實。況復見際。彼法非可知。非可識。非可捨。非可修。非可證。而得道記。 
  • 諸梵天等授記品第十九。離諸分別。定心清淨。以寂滅法。說偈讚佛。而得道記。 
  • 光音天等得授記品第二十。說照耀一切法三昧。及偈讚佛。而得道記。 
  • 徧淨天授記品第二十一。說超過一切法三昧。及偈讚佛。而得道記。 
  • 廣果天授記品第二十二。說無量門陀羅尼。及偈讚佛。而得道記。 
  • 淨居天子讚偈品第二十三。共四百五十三人。各說偈讚。 
  • 遮羅迦波利婆羅闍迦外道品第二十四。八千外道請問決疑。佛說從六道來受生習氣。及說對治法。外道悟無生忍。偈讚獲記。 
  • 六界差別品第二十五。佛為淨飯王說內外六界。皆是假名。無來無去。及說諸根如幻。境界如夢。順違中庸三種六塵。皆具三解脫門。 
  • 四轉輪王品第二十六。一無量稱王。二地天王。三頂生王。皆以無厭足而取大苦。四尼彌王。以不放逸而成大益。說此本生四王事已。勸淨飯王修不放逸。觀一切法無生陀羅尼門。及不滅等六十七法門。七萬釋種得無生法忍。佛與授記。皆生安樂世界。後皆成佛。次囑舍利弗受持流通。
※富樓那會第十七(三卷 鳩摩羅什譯)。 
  • 菩薩行品第一。佛住王舍城竹園。富樓那問菩薩多聞不退轉事。佛答以四大希有事。精進(一)。忍辱(二)。正道(三)。深心(四)。又四法生喜心。四法得離難。 
  • 多聞品第二。明四法能集多聞。 
  • 不退品第三。明四法能不退轉。說古那羅延法師。及摩訶耐摩陀比丘弘法事。次說四法退失菩提。成聲聞乘。四法不退心。及善根。戒清淨(一)。念成就(二)。勤精進(三)。多聞慧(四)。四法利益菩提。持戒(一)。忍辱(二)。精進(三)。多聞(四)。四法具足身色財物眷屬。行慈(一)。供佛(二)。供法(三)。供僧(四)。 
  • 具善根品第四。明親近四法。能攝一切善法。忍辱(一)。出家(二)。頭陀(三)。近善知識(四)。 
  • 神通力品第五。放毛孔光。以經付囑阿難。及讚竹園功德。 
  • 大悲品第六。因目連問。廣說因中大悲行。 
  • 合難品第七。因象手比丘問。廣明眾生性空。佛亦不滅。 
  • 富樓那品第八。歎述流通。
※護國菩薩會第十八(二卷 闍那崛多譯)。 

婆伽婆在耆闍崛山。與千二百五十比丘。五千菩薩。及一切八部俱。喜王菩薩以偈讚佛觀於法界。護國菩薩比丘夏安居竟。共諸初學比丘見佛偈讚。問菩薩法要。佛答四法能成清淨之事。真實無諂(一)。行於平等(二)。心念行空(三)。如言而行(四)。四種無畏之法。得陀羅尼(一)。值善知識(二)。得深法忍(三)。戒行清淨(四)。有四功德。令心歡喜。見佛(一)。聞法(二)。捨一切(三)。順法忍(四)。四法應棄捨。居家(一)。利養(二)。檀越(三)。身命(四)。四種無悔之法。不破戒(一)。住阿蘭(二)。四聖種(三)。多聞(四)。四調伏行。願值佛(一)。供師長(二)。樂空閒(三)。頭陀忍(四)。四法淨菩薩行。無瞋恨(一)。捨所有(二)。不求果報(三)。不見師過(四)。四墮落法。不恭敬他(一)。背恩諂曲(二)。多求名利(三)。詐善揚德(四)。四障道法。懈怠(一)。不信(二)。我慢(三)。瞋恚(四)。四種人不得親近。惡知識(一)。執見人(二)。謗法人(三)。貪利養人(四)。四法受未來苦。輕慢智人(一)。懷嫉妒心(二)。於法無信(三)。無忍求利(四)。四繫縛。輕慢他(一)。世俗定(二)。行放逸(三)。求利養(四)。次七言偈。廣說佛本生妙行。及歎末世不如法事。又明八種障菩提法。次明古成利慧佛時。福燄王子不放逸事。次結益囑持。

※郁伽長者會第十九(一卷 康僧鎧譯)。 

佛在給孤精舍。與千二百五十比丘。五千菩薩俱。郁伽等十長者。各與五百長者見佛。問在家出家二種菩薩行法。佛先廣說在家三歸五戒法義。及佈施功德。厭離家想。六時悔過。隨喜勸請。希慕出家。供養眾僧。次說出家四聖種行。頭陀。淨戒。淨定。淨慧。次問菩薩住在家地。學出家戒。佛以五法答之。施不望報(一)。不習欲想(二)。修禪不證(三)。學慧行慈(四)。護法勸他(五)。次授記其供養千佛化度眾生所有功德。百千出家菩薩所不能及。

⊙無盡伏藏會第二十(二卷)。 

佛在耆闍崛山。與千比丘。五百菩薩。及天龍八部俱。電德菩薩問速成菩提之法。佛答以五大伏藏。謂貪行伏藏。瞋行伏藏。癡行伏藏。等分行伏藏。諸法伏藏。於法伏藏中。說過去寶聚功德聲佛時。廣授大王欲害無垢比丘事。深戒勿生害心。又勝生佛時。旃陀羅聞法得無生忍。牛聞法得生兜率。深明眾生根行難測。次答月幢菩薩無功用智之問。地動雨華。

授幻師跋陀羅記會第二十一卷(一卷)。 

佛在耆闍崛山。與千二百五十比丘。五千菩薩。及天龍八部俱。幻師欲試佛故。詐言請佛。於穢處化作道場。四王帝釋亦各化作莊嚴道場。幻師驚悔。欲攝所化而不能得。次日世尊現大神變。幻師悔過。見一切處佛身。便獲念佛三昧。以偈問法。佛亦偈答。幻師得順法忍。阿難啟佛加持。令彼幻莊嚴事七日不沒。幻師隨佛至山。請問菩薩速至道場之行。佛說四十三種四法。幻師證無生忍。得記。

⊙大神變會第二十二(二卷)。 

佛在給孤獨園。與千二百五十比丘。八千菩薩俱。商主天子問佛幾種神變。調伏眾生。佛答以說法。教誡。神通。三種。又問頗有神變能過此耶。佛令問文殊。文殊答於無言說法而作言說。一切言說實無所說。名大神變。舍利弗問商主往因。佛答以過去等須彌佛時。淨莊嚴王本事。舍利弗歎文殊久修梵行。多供養佛。種諸善根。文殊為說三種決定之義。佛又讚商主。更為說大神變。文殊又答商主問菩薩智。及答四十二問。大眾獲益。更答種種密意之問。及答諸菩薩行之問。眾又獲益。佛又答商主無生法忍之問。現瑞獲益。受記勸持。

⊙摩訶迦葉會第二十三(二卷 月婆首那譯)。 

婆伽婆在給孤獨園。與五千比丘。八千菩薩俱。迦葉問出家者。當云何學。云何行。云何修觀。佛為說持戒念佛。及說出家為二事故。一為現得道果。二為見未來佛。次廣明沙門四賊。及種種過。迦葉勸佛久住。佛以護法囑之。迦葉極言不堪。勸付彌勒菩薩。佛遂摩彌勒頂。大千震動。諸天勸助彌勒受持。更請世尊說當來惡。以作警誡。佛為說之。及說古智上佛時。樂精進菩薩本所修行。深顯法施功德。次明菩薩二十法業。四種畢定。四法離薩婆若。四法應急捨離。次明瞋餘菩薩得罪甚大。於是彌勒作師子吼。五百比丘自愧信施難消。退還歸俗。文殊先讚印之。次與如來問答方便。令得盡漏。迦葉復請世尊說末世菩薩諂曲之過。佛說古妙華佛時。達磨善法二童子事。勸誡應修沙門二業。一修禪。二習誦。不應唯修供養福業。尤不應以破戒之身而著袈娑。次說古光明佛世。大精進菩薩觀佛畫像法門。

⊙優婆離會第二十四(一卷)。 

佛在給孤獨園。與千二百五十比丘。五萬菩薩俱。佛問誰能於後末世。護持正法。成熟眾生。有五十五菩薩各自承當。舍利弗向佛稱歎。佛印述之。幷說三十五佛悔除罪法。時優波離從禪定起。請佛廣說決定毗尼。佛為分別聲聞菩薩持犯不同。次勅文殊說究竟毗尼。佛又廣答聲聞菩薩增上慢相。說偈結持。

發勝志樂會第二十五(二卷)。 

佛在鹿苑。與千比丘。五百菩薩俱。有諸菩薩業障深重。疑惑退轉。彌勒菩薩慰問令喜。有六十人隨勸詣佛。投地悲淚。佛慰令起。說其往昔誹謗法師惡業。多受眾苦。後亦當生極樂世界。時諸菩薩隨發十三弘誓。佛讚印之。彌勒因問末世菩薩成就幾法。安隱得脫。佛答以二種四法。不求他過失。亦不舉人罪。離麤語慳悋。是人當解脫。當捨於懈怠。遠離諸憒鬧。寂靜常知足。是人當解脫。次明無希望心行法施時。成二十利。又二十利。次明末世種種過惡。次明慧行菩薩與初業菩薩不同之相。次明初業菩薩應當觀察利養之過。亦當觀察憒鬧過有二十。世話過有二十。睡眠過有二十。眾務過有二十。次明不修諸行。不斷煩惱。不習禪誦。不求多聞。非出家者。次明略說戲論過有二十。次明發十種心。能生極樂世界。

⊙善臂菩薩會第二十六(二卷 鳩摩羅什譯)。 

佛在王城竹園。為善臂菩薩廣說六波羅密法。常當具足。

◎善順菩薩會第二十七(一卷)。 

佛在給孤獨園。與五百聲聞。十千菩薩俱。舍衛城有菩薩名善順。恆以五戒八齋教化眾生。令修六度四等。帝釋種種試驗。不能令其破戒。偶得劫初金鈴。價過南洲。謂唯波斯匿王最貧。與眾往見。而奉與之。王問誰證我貧。善順請佛為證。佛與五百聲聞。十千菩薩。及天龍八部。從地湧出。為作證明。兼說三種無量功德資糧。復有三十二法。能勤修者。則為見於如來。大眾獲益。王以二衣施善順。善順不受。王求以足踏之。次卽轉施貧苦。咸令得益。勸使見佛。兼為王說菩薩法門眷屬。

⊙勤受長者會第二十八(一卷)。 

佛在給孤獨園。與千二百五十比丘。五百菩薩俱。城有長者名勇猛授。與五百長者見佛。請問求菩提者。應云何學。云何住。云何修行。佛答以大悲六度。次問云何觀察於身命財。能無貪悋。佛教以觀身過患。又說四十四種觀身。長者得無生忍。說偈歎菩提心。佛為授記。

⊙優陀延王會第二十九(一卷)。 

佛在瞿師羅園。與千二百五十比丘俱。舍摩夫人供養佛僧。帝女夫人譖於優陀延王。王極瞋怒。以箭三射。舍摩入慈三昧。箭還住王頂上空中。王乃驚悔。舍摩勸令見佛懺罪。因問女人過患。佛為廣說丈夫四種愆過。王受三歸。作優婆塞。

◎妙慧童女會第三十(二會同卷)。 

佛在耆闍崛山。與千二百五十比丘。十千菩薩俱。王舍城有長者女妙慧。年始八歲。詣佛問法。佛為說四十行。女發大願。動地雨華。眾變金色。次答文殊諸問。文殊向佛讚之。佛因說其發菩提心。經三十劫。然後佛始發心。女又發大誓願。卽轉如三十歲知法比丘。眾會獲益。

⊙恆河上優婆夷會第三十一。 

佛在給孤獨園。此優婆夷來禮佛足。與佛問答第一深義。佛為授記。


本站为非盈利网站,作品由网友提供上传,如无意中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