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07-Fo专题

三○、 頓悟入道要門論

二卷—論一卷,諸方參問語録一卷。卍續藏第一一○册(四二○—四三三)。唐·沙門慧海撰。

一問修何法得解脱。二問心住何處即住。次明不可見、不見有無、無所見、聲有無等義。

次明云何行,云何是正見、正智。次明三學。次明住浄不住浄。次明用功通四威儀。次明五種法身。

次明等覺妙覺。次明無法可説名説法。次明定慧等用。次明定不論説不説。次明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次明如如。

即色即空、即凡即聖是頓悟。盡無盡法門。受佛戒即入佛位。佛在先、法在先?説通宗不通。到不到、不到到。不盡有爲、不住無爲。地獄有無。轉識成智。云何是見佛真身、常不離佛。無爲法。中道義。五陰等。二十五有。無念。云何與雜學共住?心浄土浄。修道以何爲證?云何解脱心?云何得道?云何是中道?修一切得授記否?(以上是卷上,論文提要。)

諸方門人參問語録卷下。

師諱慧海,建州人。依越州大雲寺道智和尚受業。

師初至江西參馬祖,祖問:從何處來?曰:越州大雲寺來。祖曰:來此擬須何事?曰:來求佛法。祖曰:自家寶藏不顧,抛家散走作什麽?我這裏一物也無,求什麽佛法?師遂禮拜,問曰:阿!那箇是慧海自家寶藏?祖曰:即今問我者、是汝寶藏,一切具足,更無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向外求覓?師於言下大悟!師事六載。後以受業師年老,乃歸奉養。晦迹藏用,外示痴訥。自撰頓悟入道要門論一卷。師侄玄晏竊出江外呈馬祖。祖覽訖,謂衆曰:越州有大珠,圓明光透。衆中有知師姓朱者,迭相推識,結契來越上尋訪依附。時號大珠和尚。

有行者問:即心即佛,那箇是佛?師云:汝疑那箇不是佛,指出看?行者無對。師曰:達即徧境是,不悟永乖疎!

心逐物爲邪,物從心爲正。

問:儒釋道三教,爲同、爲異?師曰:大量者用之即同,小機者執之即異。總一性上起用,機見差别成三。迷悟由人,不在教之異同。 —語録多妙法,學者宜細讀。

南泉普願禪師,語要一卷,見古尊宿語録卷十二。

龐藴居士,有録。

三一、 龐居士語録

三卷。卍續藏第一二○册(二八—四一)。唐·節度使于頔編集。

襄州居士龐藴,字道玄。衡州衡陽縣人也。世本儒業。少悟塵勞,志求真諦。唐·貞元初,謁石頭禪師,乃問:「不與萬法爲侣者,是甚麽人?」頭以手掩其口,豁然有省。

一日,石頭問曰:「子見老僧以來,日用事作麽生?」士曰:「若問日用事,即無開口處。」頭曰:「知子恁麽,方始問子。」士乃呈偈曰:

    日用事無别     唯吾自偶諧

    頭頭非取捨     處處没張乖

    朱紫誰爲號     丘山絶點埃

    神通並妙用     運水與搬柴

頭然之。曰:「子以緇耶?素耶?」士曰:「願從所慕。」遂不剃染。

居士後之江西,參馬祖,問曰:「不與萬法爲侣者,是什麽人?」祖曰:「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士於言下頓領玄旨,遂呈偈,有「心空及第」之句。乃留駐參承二載。有偈曰:有男不婚,有女不嫁,大家團圞頭,共説無生話。

居士嘗遊講肆隨喜金剛經,至「無我無人」處,致問曰:「座主既無我無人,是誰講、誰聽?」主無對。士曰:「某甲雖是俗人,粗知信向。」主曰:「祇如居士意,作麽生?」士以偈答曰:

    無我復無人,    作麽有疎親;

    勸君休歷座,    不似直求真;

    金剛般若性,    外絶一纖塵:

    我聞並信受,    總是假名陳。

主聞偈,欣然仰歎!居士所至之處,老宿多往酬問,皆隨機應響,非格量軌轍之可拘也。

居士一日在茅廬裏坐,忽云:「難,難,難,十碩油麻樹上攤!」龐婆云:「易,易,易,如下眠床脚踏地。」靈照云:「也不難,也不易,百草頭上祖師意。」

元和中,居士北遊襄漢,隨處而居。有女靈照,鬻竹漉籬以供朝夕。

居士將入滅,謂靈照曰:「視日早晚,及午以報。」照遽報:「日已中矣,而有飾也。」士出户觀次,照即登父座,合掌坐亡。士笑曰:「我女鋒捷矣!」於是,更延七日。州牧于頔問疾,士謂之曰:「但願空諸所有,慎勿實諸所無。好住世間,皆如影響。」言訖,枕于公膝而化。遺命焚棄江。緇白傷悼。有詩偈三百餘篇傳于世。

中下二卷,即詩集。

木刻本有「無名子序」,序及龐公入寂,續云:

「旋遣使人報諸妻子,妻子聞之,曰:「這痴愚女與無知老漢,不報而去,是可忍也?」因往告子,見劚畲曰:「龐公與靈照去也。」子釋鋤應之曰:「嗄!」良久,亦立而亡去。母曰:「愚子痴一何甚也!」亦以焚化。衆皆奇之。未幾,其妻乃徧詣鄉閭告别歸隱。自後,沉迹夐然,莫有知其所歸者。

—節録詩偈:

    日輪漸漸短     光陰一何促

    身如水上沫     命似當風燭

    無貪勝布施     無痴勝坐禪

    無瞋勝持戒     無念勝求緣

    中人樂寂静     下人好威儀

    菩薩心無碍     同凡凡不知

    讀經須解義     解義始修行

    若能依義學     即入涅槃城

    人有一卷經     無相亦無名

    無人能轉讀     有我不能聽

    如能轉讀得     入理契無生

    非論菩薩道     佛亦不勞成

    耳聞他罵詈     心知口莫對

    惡亦不須嫌     好亦不須愛

    豁達無闕津     虚空無罣碍

    此真不動佛     亦名觀自在

    貪瞋不肯捨     徒勞讀釋經

    看方不服藥     病從何處輕

    十方同一會     各自學無爲

    此是選佛處     心空及第歸

    四性同一舍     三身同一室

    一切惡知識     總見彌陀佛

    無求勝禮佛     知足勝持齋

    本自無薪火     何勞更拾柴

    説事滿天下     入理實無多

    常被有爲縛     何日見彌陀

    起時惟法起     行時共佛行

    騰騰三界内     諸法自無生

    一念心清浄     處處蓮華開

    一華一浄土     一土一如來

藥山惟儼禪師,無録。參閲傳燈録卷十四,指月録卷九。

天皇道悟禪師,無録。參閲燈録及指月録同上。

六祖下第四世

黄檗希運禪師、古尊宿語録卷二、卷三(宛陵録)。

三二、 黄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

一卷。大藏第四十八册(三七九—三八七),卍續藏第一一九册(四一二—四二三)。唐·河東裴休集。

序云:有大禪師,法諱希運,住洪州高安縣黄檗山鷲峰下,乃曹溪六祖之嫡孫……獨佩最上乘離文字之印,唯傳一心,更無别法。心體亦空,萬緣俱寂;如大日輪昇虚空中,光明照耀,浄無纖埃。……予會昌二年廉於鍾陵(江西進賢),自山迎至州,憇龍興寺,旦夕問道。大中二年廉於宛陵(安徽宣城),復去禮迎至所部,安居開元寺,旦夕受法。退而記之,十得一二;佩爲心印不敢發揚。今恐入神精義不聞於未來,遂出之,授門下僧大舟法建,歸舊山之廣唐寺。……時唐大中十一年十月八日。(禪師示寂於唐宣宗大中四年(公元八五○),則此序之作與出授大舟法建歸舊山,又逾七載矣。)

一玄長者曰:黄檗爲臨濟所自出,猶之洞山之於曹山,潙山之於仰山也。心不可傳而曰傳心,法僅唯名而有法要,裴公所得於黄檗者,止於此乎?抑要中别有言外之要,須學人會歸自己心行實際而後自得心傳也?臨濟兒孫雖滿天下,而黄檗舊山世系亦仍龍象輩出,日本黄檗禪派迄今猶盛。質之當代黄檗長老法衆,古今法語同異亦何如也?

傳心法要,有「鍾陵録」與「宛陵録」,大藏及卍續以鍾陵録作「傳心法要」一卷,宛陵録另作一卷,分作二目。

〔節録法要〕

「忘境猶易,忘心至難。

無明即是一切諸佛得道之處。

若以一切時中,心有常見,即是常見外道;若觀一切法空,作空見者,即是斷見外道。

佛説一切法,爲度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

纔作佛見,便被佛障;作衆生見,被衆生障。

汝但除却凡情聖境,心外更無别佛。

起妄遣妄亦成妄。妄本無根,祇因分别而有。你但於凡聖兩處情盡,自然無妄。

認得心性時,可説不思議;了了無所得,得時不説知。

終日吃飯,未曾齩著一粒米;終日行,未曾踏着一片地。著力今生須了却,誰能累劫受餘殃?

預前若打不徹,臘月三十夜到來,管取你熱亂。

我且問你:忽然臨命終時,你將何抵敵生死?

那得天生彌勒、自然釋迦?

纔見人有些少病,便與他人説:﹃你祇放下着﹄;及至自有病,又却理會不下,手忙脚亂。

萬般事,須是閑時辦下,忙時得用,多少省力。休待臨渴掘井。

平日祇學口頭三昧,説禪説道,呵佛罵祖;到這裏,都用不著;平日祇管瞞人,争知道今日自瞞了也!

祇去觀山觀景;不知光陰能有幾何?一息不囘,便是來生,未知甚麽頭面?

勸你兄弟家:趁色力康健時,討取個分曉處,不被人瞞底一段大事。」

三三、 趙州和尚語録

三卷。中華藏第二輯線裝第九十五册。門人文遠記録。

師諱從諗。俗姓郝。本曹州郝鄉人。法嗣南泉。常自謂曰:七歲童兒,勝我者,我即問伊;百歲老翁,不及我者,我即教他。年至八十,方住趙州城東觀音院。師住趙州二年,將謝世時,謂弟子曰:吾去世之後,焚燒了,不用浄淘舍利,宗師弟子不同浮俗。且身是幻,舍利何生?斯不可也。戊子十一月十日,端坐而終。諡真際禪師。燈録謂:唐·昭宗乾寧四年(丁巳,八九七)十一月二日右脇而寂,壽一百二十。

有秀才,見師手中拄杖,乃云:「佛不奪衆生願,是否?」師云:「是。」秀才云:「某甲就和尚乞取手中拄杖,得否?」師云:「君子不奪人所好。」秀才云:「某甲不是君子。」師云:「老僧亦不是佛。」

問:「如何是毘盧師?」師云:「毘盧毘盧。」

問:「諸佛還有師也無?」師云:「有。」云:「如何是諸佛師?」師云:「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有秀才見師乃讚歎云:「和尚是古佛。」師云:「秀才是新如來。」

—古尊宿語録卷十三、十四:趙州真際禪師語録並行狀,二卷。

子湖利蹤禪師,衢州子湖山神力禪師語録,一卷,見古尊宿語録卷十二。

雲巖曇晟禪師,無録。燈録卷十四。指月卷十二。

龍潭崇信禪師,無録。燈、指、同上。

潙山靈祐禪師,語録一卷,警策文一篇。

三四、 潭州潙山靈祐禪師語録

一卷。大藏第四十七册(五七七—五八一),卍續藏第一一九册(四二五—四三○)。徑山沙門語風圓信,居士郭凝之編集。

師諱靈祐。福州長豁趙氏子。年十五出家,依本郡建善寺法常律師剃髮。於杭州龍興寺,究大小乘教。二十三,遊江西,參百丈。百丈一見,許之入室,遂居參學之首。侍立次,百丈問:「誰?」師云:「某甲。」百丈云:「汝撥爐中有火否?」師撥之,云:「無火。」百丈躬起,深撥,得少火,擧以示之,云:「汝道無,這個聻?」師由是發悟,禮謝,陳其所解,百丈云:「此乃暫時岐路耳。經云:欲識佛性義,當觀時節因緣。時節既至,如迷忽悟,如忘忽憶,方省己物不從他得。故祖師云:悟了同未悟,無心亦無法。祇是無虚妄,凡聖等心;本來心法,元自備足。汝今既爾,善自護持。」

一日,司馬頭陀自湖南來,謂百丈云:「頃在湖南,尋得一山,名大潙,是一千五百人善知識所居之處。」百丈云:「老僧住得否?」司馬云:「非和尚所居。」百丈云:「何也?」司馬云:「和尚是骨人,彼是肉山;設居,徒不盈千。」百丈云:「吾衆中莫有人住得否?」司馬云:「待歷觀之。」時,華林覺爲第一座,百丈令侍者請至,問云:「此人如何?」司馬請謦欬一聲,行數步。司馬云:「不可。」百丈又令唤師,師時爲典座,司馬一見,乃云:「此正是潙山主人也!」百丈是夜召師入室,囑云:「吾化緣在此。潙山勝境,汝當居之;嗣續吾宗,廣度後學。」華林聞之,云:「某甲忝居上首,典座何得住持?」百丈云:「若能對衆下得一語出格,當與住持。」即指浄瓶問云:「不得唤作浄瓶,汝唤作甚麽?」華林云:「不可唤作木也。」百丈乃問師,師踢倒浄瓶,便出去。百丈笑云:「第一座輸却山子也。」師遂往焉。

「是山峭絶,敻無人煙。猿猱爲伍,橡栗充食。經于五七載,絶無來者。師自念言:我本住持,爲利益於人;既絶往還,自善何濟?即捨菴而欲他往。行至山口,見蛇虎狼豹交横在路。師云:「汝等諸獸,不用攔吾行路;吾若於此山有緣,汝等各自散去;吾若無緣,汝等不用動,吾從路過,一任汝喫。」言訖,蟲虎四散而去。師乃囘菴。

未及一載,懶安上座同數僧,從百丈來,輔佐於師。安云:「某甲與和尚作典座,待僧至五百衆,乃解務。」自後,山下居民稍稍知之,率衆共營梵宇。連帥李景讓,奏號同慶寺。相國裴公休,嘗咨玄奥。由是,天下禪學輻輳焉。有得法上首—仰山寂禪師,故世稱「潙仰宗」。

僧問:頓悟之人,更有修否?師曰:若真悟得本,他自知時。……雖從緣得一念頓悟,猶有無始曠劫習氣未能頓浄;須教渠浄除現業流識,即是修也。

師上堂云:老僧百年後,向山下作一頭水牯牛,左脇下書五字云:「潙山僧某甲」。當恁麽時,唤作潙山僧,又是水牯牛;唤作水牯牛,又是潙山僧;畢竟唤作什麽即得?仰山出,禮拜而退。

師敷揚宗教,凡四十餘年,達者不可勝數。大中七年(八五三)正月九日,盥潄、敷坐,怡然而寂。壽八十三,臘六十四。塔於本山。諡大圓禪師。

三五、 潙山警策

一卷,一六五五字。禪門日誦(二九五)。唐·潙山大圓禪師撰。

註釋四種

① 〔註潙山警策〕

一卷。卍續藏第一一一册(一四二—一四九)。宋·沙門守遂註。

② 〔潙山警策註〕

一卷。卍續藏第一一四册(四六四—四七○)。明·金山比丘大香註。

③ 〔潙山警策指南〕

一卷(佛祖三經指南卷下)。卍續藏第五十九册(一八五—一九一)。清·富沙釋道霈述。

師見學者懈怠,漸成流弊,乃著警策一篇。叢林盛傳之。言警策者:如人重睡,警之使寤;如馬既疲,策之使進。衆生睡生死大夜,怠修行正路,故師作此警策之;可謂徹困婆心,真實相爲也。其或警而不省,策而不進,則亦自暴自棄而已!

④ 〔潙山警策句釋記〕

二卷。卍續藏第一一一册(一五○—一七八)。明·粤東鼎湖山沙門弘贊註,門人開詗記。

生死事大,迅速無常,學道人,當時刻以此爲念。日月易邁,若弗云來;生者不修,死將奚具?饕餮陋習,誠爲可恥!此潙山警策之所以作也。鼎湖在和尚,敷揚妙道,誘誨來學,諄懇切篤,奬掖備至。偶一日,大衆請師開示潙山警策宗趣,師以無碍慧辯,悦可衆心;因復請師分科句釋,使警策之旨洞然,無論上哲中流,皆可循修,悉詣至道。師之上足石箭詗公,記師闡演之言,註于章末,如錦添花,如膏助明。是書,大有裨于後學,匪細故也。(鄺裔序)

六祖下第五世

仰山慧寂禪師,有録。

三六、 袁州仰山慧寂禪師語録

一卷。大藏第四十七册(五八二—五八八),卍續藏第一一九册(四三○—四三六)。徑山沙門語風圓信、居士郭凝之編集。

師諱慧寂。韶州懷化葉氏子。年九歲,於廣州和安寺,投不語通禪師出家。十四歲,父母取歸,欲與婚媾,師不從,遂斷手二指,跪至父母前,誓求正法以答劬勞,父母乃許。再詣通處,而得披剃。未登具,即游方。初謁耽源,已悟玄旨。後參潙山,遂升堂奥。

耽源謂師云:「國師當時傳得六代祖師圓相,共九十七個,授與老僧。乃云:吾滅後三十年,南方有一沙彌到來,大興此教。次第傳受,無令斷絶。我今付汝,汝當奉持。」遂將其本過與師。師接得一覽,便將火燒却。耽源一日問:「前來諸相,甚宜秘惜。」師云:「當時看了,便燒却也。」耽源云:「吾此法門,無人能會,唯先師,及諸祖師;諸大聖人,方可委悉;子何得焚之?」師云:「慧寂一覽已知其意;但用得,不可執本也。」耽源云:「然雖如此,於子即得,後人信之不及。」師云:「和尚若要,重録不難。」即重集一本呈上,更無遺失。耽源云:「然。」

後參潙山。山問:「汝是有主沙彌,無主沙彌?」師云:「有主。」潙山云:「主在甚麽處?」師從西過東立。潙山異之。師問:「如何是真佛住處?」潙山云:「以思無思之妙,返思靈燄之無窮;思盡還源,性相常住,事理不二,真佛如如。」師於言下大悟。自此執侍,前後盤桓十五載。

師隨潙山遊山,到磐陀石上坐。師侍立次,忽鵶銜一紅柿,落在面前,潙山拾與師,師接得,洗了,度與潙山,潙山云:「子甚處得來?」師云:「此是和尚道德所感。」潙山云:「汝也不得無分。」即分半與師。

師在潙山前坡牧牛次,見一僧上山,不久便下來,師乃問:「上座何不且留山中?」僧云:「祇爲因緣不契。」師云:「有何因緣?試擧看。」僧云:「和尚問某名甚麽?某答歸真,和尚云:歸真何在?某甲無對。」師云:「上座却囘,向和尚道:某甲道得也。和尚問作麽生道?但云:眼裏,耳裏,鼻裏。」僧囘,一如所教。潙山云:「脱空謾語漢,此是五百人善知識語。」

師卧次,夢入彌勒内院,衆堂中,諸位皆足,惟第二位空,師遂就座。有一尊者,白槌云:「今當第二座説法。」師起,白槌云:「摩訶衍法,離四句,絶百非,諦聽,諦聽。」衆皆散去。及覺,擧似潙山,潙山云:「子已入聖位。」師便禮拜。

有梵師,從空而至,師云:「近離甚處?」云:「西天。」師云:「幾時離彼?」云:「今早。」師云:「何太遲生?」云:「遊山翫水。」師云:「神通遊戲則不無;闍黎佛法,須還老僧始得。」云「特來東土禮文殊,却遇小釋迦。」遂出梵書貝多葉與師,作禮,乘空而去。自此,號小釋迦。

師接機利物,爲宗門標準。再遷東平。將順寂,數僧侍立,師以偈示之云:「一二二三子,平目復仰視;兩口一無舌,即是吾宗旨。」至日午,陞座辭衆,復説偈云:「年滿七十七,無常在今日;日輪正當午,兩手攀屈膝。」言訖,以兩手抱膝而終。閲明年,南塔涌禪師,遷靈骨歸仰山,塔於雲集峯下,諡智通禪師妙光之塔。

靈祐大師嗣百丈法後,獨棲潭州潙山七年,後創立同慶寺,學侣輻輳,得法弟子四十一人,就中,慧寂禪師,具傳心印,唐·乾符六年(八七九),在袁州大仰山,高樹法幢。師資相承,别開一派,是謂「潙仰宗」。

臨濟義玄禪師,古尊宿語録卷四,及卷五前段:臨濟慧照禪師語録,唐·惠然集。又—


本站为非盈利网站,作品由网友提供上传,如无意中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