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13-Fo专题

三、 敘古今立教

古今立教,略有十家:

  • ㈠ 菩提流支——一音教。
  • ㈡ 護法師等——二教: 漸、頓。
  • ㈢ 光統律師——三教: 漸、頓、圓。
  • ㈣ 大衍法師——四宗教: 因緣宗,假名宗,不真宗,真實宗。
  • ㈤ 護身法師——五種教: 三同前師,四、 真實宗,五、 法界宗。
  • ㈥ 耆闍法師——六宗教: 因緣宗,假名宗,不真宗,真宗,常宗,圓宗。
  • ㈦ 南岳、天台法師——四教: 藏、通、别、圓。
  • ㈧ 江南憨法師——二教: 釋迦經,盧舍那經。
  • ㈨ 光宅雲法師——四乘教: 臨門三車爲三乘,大白牛車爲第四。
  • ㈩ 玄奘三藏——三教,即三法輪: 轉(小乘法),照(大乘),持(大乘了義)。

四、 分教開宗

此有二:㈠ 就法分教(五教)

  • 小:即愚法二乘教。
  • 始、终、顿,中間三者,有三義:
    • ⑴ 或總爲一,謂一三乘教。
    • ⑵ 或分爲二,謂前二是漸,後頓。
    • ⑶ 或開三,謂漸開爲二: 始、終。
  • 圓:即别教一乘。

㈡ 以理開宗(十宗)。

我法俱有宗 小乘犢子部等
法有我無宗 薩婆多部等
法無去來宗 大衆部等
現通假實宗 説假部等
俗妄真實宗 説出世部等
諸法但名宗 一説部等
諸法皆空宗
真德不空宗
相想俱絶宗
圓明具德宗

五、乘教開合

約教開合 或總爲一
或開爲二(本教、末教)
或開爲三(一乘三乘)
或分爲四(小、漸、頓、圓)
或散爲五(五教)
以教攝乘 一乘隨教
(此謂五教各辨一乘)
别教一乘
同教一乘
絶想一乘
約佛性平等爲一乘
密義意一乘
三乘隨教五—謂五教各論三乘
諸教相收 以本收末
以末歸本

六、起教前後

此有二義:

  • ㈠、 明法稱本教——别教一乘,佛初成道,第二七日説。
  • ㈡、 明逐機末教——三乘等各有二義: 一、 以一乘同時異處説,二、 異時異處説。

七、 決擇前後意

(有十,如文。)

八、 施設異相

  • ㈠ 時異——第二七日     
  • ㈡ 處異——一處攝一切處
  • ㈢ 主異——舍那十身     
  • ㈣ 衆異——大菩薩衆
  • ㈤ 所依異——海印三昧    
  • ㈥ 説異——一文一句皆徧十方
  • ㈦ 位異——一位攝一切位   
  • ㈧ 行異——一行即一切行
  • ㈨ 法門異——略擧十種,謂十佛,十通等如文。    
  • ㈩ 事異——隨一一事皆稱法界。

九、 所詮差别

明諸教所詮差别,有十門:㈠ 所依心識,㈡ 明佛種性,㈢ 行位分齊,㈣ 修行時分,㈤ 修行依身,㈥ 斷惑分齊,㈦ 二乘廻心,㈧ 佛果義相,㈨ 攝化境界,㈩ 佛身開合。

此之十門,各論五教,文極繁細,不克詳録。

十、 義理分齊

義理分齊,四門分别:㈠ 三性同異義,㈡ 緣起因門六義法,㈢ 十玄緣起無碍法,㈣ 六相圓融義。

㈠ 三性同異義,

分二: 一、 别明,二、 總説。

别明亦二:

⑴、 直説,謂三性各有二義,如文。

⑵、 決擇,有三:① 護分别執。② 示執之失,約有無等四句。詳辨三性。(文中亦明清辯,護法雖相破而實相成之義,如云:「色即是空,清辯義立;空即是色,護法義存」等。)③ 顯示其義。

㈡ 緣起因門六義法,

六:

一、 釋相有二:⑴ 列名,一切因,皆有六義: 空有力不待緣,空有力待緣,空無力待緣,有有力不待緣,有有力待緣,有無力待緣。⑵ 釋相。二、 建立。三、 句數,有二:⑴ 約體(有無等四句),⑵ 約用。四、 開合,五、 融攝,六、 約教。

㈢、 十玄緣起無碍法門義,

有二:

一、 明究竟果證義——即十佛自境界。二、 隨緣約因辯教義——即普賢境界。

第二義(普賢境界)有二:

  • ⑴ 以喻略示,有二: 異體,同體。
  • ⑵ 約法廣辨,二:
    • ① 立義門,有十: 教義,理事,解行,因果,人法,分齊境位,師弟法智,主伴依正,隨其根欲示現,逆順體用自在等。略立十義,以顯無盡。
    • ② 解釋,有十: 同時具足相應門,一多相容不同門,諸法相即自在門,因陀羅網境界門,微細相容安立門,祕密隱顯俱成門,諸藏純雜具德門,十世隔法異成門,唯心廻轉善成門,託事顯法生解門。以此十門,釋前十義。
㈣、 六相圓融,

有三:

一、 列名略釋: ⑴ 總相,一含多德故。⑵ 别相,多德非一故。⑶ 同相,多義相不違,同成一總故。⑷ 異相,多義相望各各異故。⑸ 成相,由此諸緣起成故。⑹ 壞相,諸義各住自法,不移動故。

二、 明教興意。

三、 問答解釋。

總即一舍,别即多緣,同即互不相違,異即諸緣各别,成即諸緣辦果,壞即各住自法。頌曰: 一即具多名總相,多即非一是别相,多類自同成於總,各體别異現於同,一多緣起理妙成,壞住自法常不作,唯智境界非事識,以此方便會一乘。

此一乘教義分齊章,卍續藏中,

有六種注釋:

一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義苑疏 

十卷。卍續藏第一○三册(九四—一六四)。宋·沙門道亭述。

果海迢思,杳絶名言之象;因門緣起,始彰德用之宗。是以,如來於蓮華藏界,海印發揮,現無盡之身雲,塵塵互入;説難思之教海,念念圓融。克收上達之機,一乘頓證;普被聞熏之器,八難齊超。曁于化霑忍土,漸布慈雲,三乘初唱於鹿苑,一性後談於鶴樹。化緣既畢,白虹繚繞以飛空;大願弘深,具牒森羅而布刹。邇後,時移處異,聖少凡多,大義或乖,微詞致喪,人天亂轍,二玄參雜於妙宗;權小殊途,五性相傷於緣起。故我大師賢首,孕神光於榮國,攬智鏡於香山;博綜羣詮,愜張了義,權衡五教,權實於是乎星分;木鐸十宗,競執皆從於矩方;高驤圓極,類華嶽之峨峨;掩映餘詮,若丘山之弭弭。遂著靈篇三軸,妙義十章。雖清涼廣闢於雜華,定慧潛通於了義;考其箋釋,古今未聞。道亭學慚大識,智恥雄才;輒事操觚,用伸解釋;冀流通於無極,見先祖之深衷矣。

題稱「義苑疏」者: 芬披衆義,若華囿之敷榮;布置羣言,撮題綱要之謂也。(序)

二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焚薪(或曰: 析薪膏肓) 

二卷。卍續藏第一○三册(一六五—一八二)。宋·可堂沙門師會述。

昔者僞經亂轍,南山聚而焚之,曰: 毋以曲學誘諸子於亡羊之岐。故吾作焚薪。又聞穀梁左氏之病有能針而起之者;斯文之病,雖康成再出,越人更生,弗可及已!故復命其篇曰:「析薪膏肓」云耳。

〔案〕:華嚴一宗,至五代,長水之後,有: 道亭、觀復、師會、希迪,世稱爲宋之四大家。觀復作五教章析薪記,師會作焚薪以評其所説。惜觀復之析薪記失傳,無從對閲,殊憾!

三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科 

一卷。卍續藏第一○三册(一八三—一九六)。宋·沙門師會述。

四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復古記 

六卷。卍續藏第一○三册(一九七—二八七)。宋·玉峰沙門師會述。門人善熹續成。

善熹序:先師可堂和尚,自幼留心華嚴……師年六十又五,始述此記,至「斷惑分齊」未竟功,奄然歸寂矣!臨終祝曰:汝當爲吾畢之。善熹自愧晚進,不敢輒繼前作。今適與先師示寂之歲相符,切恐風燭難期,一旦變滅,有負遺訓,於是,不揆拙惡,輒以平昔所聞於師者,續其末編,共成三卷。……先師專用古義訓釋,因以「復古」命焉。

五 評復古記(一名扶焚薪) 

一卷。卍續藏第一○三册(二八八—二九三)。宋·沙門希迪謹録。

評曰: 斯文之作,裁自師資;述人既殊,理應略揀。今雷同立名者,推讓之禮安在哉?……

〔案〕: 此評善熹之續其師之作,而扶其師焚薪之説耳。

六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集成記(五教章集成記)

一卷。卍續藏第九十五册(五○二—五一四)。宋·武林惠因沙門希迪述。

唐國師賢首尊者,作一乘教義分齊,以示未悟。記釋雖衆,莫造其源。是以,法真大師(師會)嘆云: 嗟乎!宣政之來,佛祖奥義,經論大途,陸沉迨盡!耻賢首之業,没世而無聞。欲述自悟,大願未終,奄然而歸寂。唯存焚薪、自答、同教策、心經連珠記,盛行於世。遂使華嚴宗義學,得以爲矜式。希迪無似,濫製斯文,皆准大師乘教切當之説,以爲主意;前諸記銷文指事,亦間用之;而教章之旨,豁如也。庶得説聽之家,不至多岐而亡羊矣。

⑨ 〔 華嚴發菩提心章〕 

一卷,約七千餘字。大藏第四十五册(六五一)。唐·法藏大師述。

文分四段: 發心第一,簡教第二,顯過第三,表德第四。

⑩ 〔 華嚴經明法品内立三寶章〕 

二卷,約二萬餘字。大藏第四十五册(六一三)。唐·法藏大師述。

  • 三寶章 三寶之義,略作八門:一、 明建立,二、 釋得名,三、 出體性,四、 顯融攝,五、 明種類,六、 揀所歸,七、 辨業用,八、 明次第。
  • 流轉章 生滅流轉,略作十門: 明違順,斷常,一異,有無,生滅,前後,時世,因果,真妄,成觀。
  • 法界緣起章 略以四門指陳其要: 緣起相由門,法性融通門,緣性雙顯門,理事分無門。
  • 法身章 法身之義,四門分别: 釋名,體性,出因,業用。
  • 十世章 十世義,二門: 建立,相攝。
  • 玄義章 十門: 緣起無礙門,染浄緣起門,揀理異情門,藥病對治門,理事分無門,因因果果門,二諦無礙門,真妄心境門,諸佛所化融作門,入道方便門。

11 〔 華嚴經義海百門〕 

一卷,約一萬四千餘字。大藏第四十五册(六二七)。唐·法藏大師述。

……今者,統收玄奥,囊括大宗;出經卷於塵中,轉法輪於毛處。……輒於一塵之上,顯其實德,窮茲性海,覽彼行林,總擧十門,别開百義。參而不雜,一際皎然。……

  • 緣生會寂門第一 一、 明緣起,二、 入法界,三、 達無生,四、 觀無相,五、 了成壞,六、 示隱顯,七、 發菩提,八、 開涅槃,九、 推去來,十、 鑑動静。
  • 實際斂跡門第二 一、 二無我,二、 明遮詮,三、 如虚空,四、 不生滅,五、 無自他,六、 無分别,七、 入不二,八、 無差别,九、 明一味,十、 歸泯絶。
  • 種智普耀門第三 一、 顯如量,二、 分六通,三、 明難思,四、 生佛家,五、 示圓音,六、 辯依正,七、 會機感,八、 施佛事,九、 開五眼,十、 分三智。
  • 鎔融任運門第四 一、 會理事,二、 達色空,三、 通大小,四、 收遠近,五、 明純雜,六、 融念劫,七、 了一多,八、 會通局,九、 明卷舒,十、 總圓融。
  • 體用顯露門第五 一、 顯光明,二、 了境智,三、 明生了因,四、 明佛境,五、 辨因果,六、 明佛性,七、 表性德,八、 自心現,九、 出世間,十、 托生解。
  • 差别顯現門第六 一、 明止觀,二、 開二諦,三、 出入定,四、 通性起,五、 辨六相,六、 顯帝網,七、 鑑微細,八、 通逆順,九、 定主伴,十、 登彼岸。
  • 修學嚴成門第七 一、 法供養,二、 弘六度,三、 修解行,四、 常莊嚴,五、 明智慧,六、 崇善根,七、 了夢幻,八、 曉鏡緣,九、 達五藴,十、 不共法。
  • 對治獲益門第八 一、 觀十二因緣,二、 修四威儀,三、 明三性,四、 顯教義,五、 示法輪,六、 知無常,七、 入真如,八、 出魔網,九、 消藥病,十、 離解縛。
  • 體用開合門第九 一、 顯人法,二、 世流布,三、 觀體用,四、 五分法身,五、 開三藏,六、 即不即,七、 異不異,八、 明本末,九、 會三乘,十、 畢竟空。
  • 決擇成就門第十 一、 簡正見,二、 辨染浄,三、 顯無知,四、 佛出世,五、 辨四依,六、 除業報,七、 定權實,八、 明頓漸,九、 入佛海,十、 證佛地。

12 〔 華嚴策林〕 

一卷,約千餘字。大藏第四十五册(五九七)。唐·法藏大師述。

華嚴宗旨,總明因果二門: 因即普賢行願,果即舍那業用。以法界爲體,緣起爲用。體用全收,圓通一際;語其所以,不出緣起。以義廻轉,鎔達有空。隨智鑑用,即説多門;隨體湛宗,即説一義。若論玄旨,一多不可。……今就要義,略申問答。但述大意。餘屬經文。

一、 徵普眼,二、 明理事,三、 辨正因,四、 融大小,五、 結成坏,六、 通二界,七、 明隱顯,八、 明因果,九、 達色空。

13 〔華嚴經問答〕 

二卷,約一萬八千餘字。大藏第四十五册(五九八)。唐·沙門法藏潠。

以問答辨釋經義。共有一百六十餘條。

14 〔華嚴經遊心法界記〕 

一卷,約一萬餘字。大藏第四十五册(六四二)。唐·沙門法藏撰。

今粗陳綱要,總以五門,隨自所宜,引之如左。

一、 法是我非門,二、 緣生無性門,三、 事理混融門,四、 言盡理顯門,五、 法界無礙門。

15 〔 華嚴經關脉義記〕 

一卷,約四千餘字。大藏第四十五册(六五六)。唐·沙門法藏撰。

……但起聽習數年,彌增愛樂,依傍師訓,有少見聞,故私記爲篇,名爲關脉義記也。

今略斷簡此經,上下文意,乃有多勢不同,且以四勢明之,餘者準思取解。

言四勢者:㈠ 展轉無盡勢,㈡ 卷攝相無勢,㈢ 卷展無礙勢,㈣ 問答取文勢。

  • 初、有二門: 一、 展一爲多,二、 類結成本。
  • 次、有三門: 一、 攝廣就略,二、 以義圓收,三、 攝末歸本。
  • ㈢ 有二: 先明展,後明卷。卷中,有五門: 一、 以位統收,二、 攝會從人,三、 以人明法,四、 境智圓融,五、 泯同果海。
  • ㈣ 亦二: 一、 問答會違,二、 結勸修學。

16 〔 大方廣佛華嚴經金師子章〕 

一卷,章文會入雲間類解,見後。唐·沙門法藏撰。因對武后問,借庭前金師子爲喻,故名。

章分十門: 一、 明緣起,二、 辨色空,三、 約三性,四、 顯無相,五、 説無生,六、 論五教,七、 勒十玄,八、 括六相,九、 成菩提,十、 入涅槃。以此十門,顯華嚴教觀。

  • 一、 明緣起,謂: 金無自性,隨工巧匠之緣,遂有師子相起。起但是緣,故名緣起。
  • 二、 辨色空,謂: 師子相虚,唯是真金;師子不有,金體不無,故云色空;又復空無自性,約色以明,不關幻有,名爲色空。
  • 三、 約三性,謂: 師子情有,名爲徧計;師子似有,名爲依他;金性不變,故名圓成。
  • 四、 顯無相,謂: 以金收師子盡,金外更無師子相可得,故名無相。
  • 五、 説無生,謂: 正見師子生時,但是金生,金外更無一物;師子雖有生滅,金體本無增減,故曰無生。
  • 六、 論五教:
    • 一 愚法聲聞教,謂: 此師子,雖是因緣之法,念念生滅,實無師子可得,名愚法聲聞教。
    • 二 大乘始教,謂: 即此緣生之法,各無自性,徹底唯空,故名大乘始教。
    • 三 大乘終教: 雖復徹底唯空,不關幻法宛然;緣生假有,二相雙存,名爲大乘終教。
    • 四 大乘頓教: 即此二相,互奪兩亡,情僞不存,俱無有力,空有雙泯,名言路絶,棲心無寄,名大乘頓教。
    • 五 一乘圓教: 即此情盡體露之法,混成一塊;繁興大用,起必金真;萬像紛紜,參而不雜;一切即一,皆同無性;一即一切,因果歷然;力用相收,收卷自在;名一乘圓教。
  • 七、 勒十玄:
    • 一 同時具足相應門,謂: 金與師子,同時成立,圓满具足,名同時具足相應門。
    • 二 一多相容不同門,謂: 金與師子,相容成立,一多無閡。於中理事各各不同,或一、或多,各住自位,故名一多相容不同門。
    • 三 秘密隱顯俱成門,謂: 若看師子,唯見師子,無金;則師子顯,金隱。若看金,唯見金,無師子;則金顯,師子隱。若兩處看,俱顯、俱隱。隱則秘密,顯則顯著,名爲秘密隱顯俱成門。
    • 四 因陀羅網境界門: 師子眼、耳、支節、一一毛處,各有金師子;一一毛處師子,同時頓入一莖毛中,各各顯露,皆有無邊師子;一一毛頭,帶此無邊師子,還入一莖毛中;如是重重無盡,若帝網天珠,名因陀羅網境界門。
    • 五 諸藏純雜具德門,謂: 即此師子,以眼收師子盡,則一切純是眼;若耳收師子盡,則一切純是耳;若諸根同時收,悉皆具足;一一皆雜,亦一一皆純,是圓满藏,名爲諸藏純雜具德門。
    • 六 諸法相即自在門,謂: 即師子諸根,一一毛頭,皆各全收師子盡;一一皆徹師子眼,眼即耳,耳即鼻等,無障無閡,故名諸法相即自在門。
    • 七 微細相容安立門,謂: 金與師子,或顯、或隱,或一、或多,定散同時;即此即彼,有力無力,主伴交耀,理事齊現;悉皆相容,不閡安立,微細成雜,故名微細相容安立門。
    • 八 十世隔法異成門,謂: 師子是有爲之法,念念生滅;刹那之間,分爲三際,謂: 過去、未來、現在,總有三三之位,以立九世,則束爲一段法門;雖則九世各各有隔,相由成立,融通無閡,同爲一念,故號十世隔法異成門。
    • 九 由心廻轉善成門,謂: 金與師子,或顯、或隱,或一、或多,各無自性,由心廻轉;説理、説事,有成、有立,故名由心廻轉善成門。
    • 十 託事顯法生解門,謂: 説師子用,以表無明;論此金體,具彰真性。若理事合論,況阿賴耶識,會生正解,故名託事顯法生解門。
  • 八、 括六相: 師子是總相;五根差别爲别相;共成一緣起,是同相;眼耳各不相知,是異相;諸根共會,是成相;諸緣各住自位,是壞相。
  • 九、 成菩提: 此云覺也,道也。眼見師子之時,即一切有爲之法,更不待壞,本來寂滅,離諸取捨;即於此路,流入薩婆若海,故名爲道。即了無始已來所有顛倒,元無有實,故名爲覺。畢竟具一切種智,名成菩提。
  • 十、 入涅槃: 見師子與金,二相俱盡,煩惱不生;好醜現前,心安如海,妄想都盡,無諸逼迫;出纒、離障、永離苦源,名入涅槃也。

—金師子章,一千餘字,文簡義豐;世無别行,上據卍續藏中承遷註本,録出原文。如有未了,可參閲以下二種註釋:

㈠ 註金師子章 

一卷。大藏第四十五册(六六八—六七○),卍續藏第一○三册(七五—七八)。宋·五台山真容院沙門承遷註。

大經、理深事廣,文博義玄,非入理聖人,無以達其奥;是以,立見邊之喻,曉無涯之法。金,況法界體也;師子,喻法界用也。理事鎔融,一多無閡。

前有金師子章序,一千餘字。

㈡ 金師子章雲間類解 

一卷。大藏第四十五册(六六三—六六七)。宋·晉水沙門浄源述。

斯文,禪叢講席,莫不崇尚;故其注解,現行于世者,殆及四家: 清源止觀禪師,注之於前;昭信法燈大士,解之於後;近世有同號華藏者,四衢昭昱法師,五台承遷尊者,皆有述焉。歷觀其辭,或文煩而義闕,或句長而教非;遂使修心講説二途,方興傳習之志,反陷取捨之情。源不侫,每念雅誥,嘗疚于懷。既而探討晉經二玄,推窮唐經兩疏,文之煩者,删之;義之闕者,補之;句之長者,剪之;教之非者,正之;其間法語奥辭,與祖師章旨炳然符契者,各從義類以解之。于時絶筆於雲間善住閣,故命題曰「雲間類解」焉。

17 〔 華嚴遊意〕 

一卷,約一萬八千餘字。大藏第三十五册(一—一三)。隋·慧日沙門吉藏撰。

吉藏大師,俗姓安,其先本安息國人。梁太清三年(公元五四九),生於建康。十三歲,就三論宗之興皇寺法朗法師出家。爾後,隨從朗師,專學本宗,研鑽不倦。及隋平定百越,遂往越州,住嘉祥寺,開講筵,問道者常千餘人。後世因取寺號,稱爲嘉祥大師。大業二年,應煬帝召,往揚州之慧日寺;尋移長安之日嚴寺,道振中原,三論宗遂大成,唐武德六年(公元六二三)寂,壽七十五。

先明龍樹於龍宫得此經緣起,次明開講因緣,後約四門辯浄土義,辯南北兩師之説。未釋經文。

意曰:然此經義,正開二佛兩教門浄土三十心十地等。今略明浄土義。浄土凡有四條: 一、 化主,二、 化處,三、 教門,四、 徒衆。此之四種,束爲兩雙: 化主、化處,即如來依正因果;化主是正果,化處是依果。即依正一雙。教門、徒衆,即緣、教一雙。

次即廣明四義,今略。(六十華嚴註疏類完)


本站为非盈利网站,作品由网友提供上传,如无意中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