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Fo专题

乙三、两舌

▲《资持》云:“两即所说之境,舌乃成言之具。疏云。此本翻译颇是质陋,现翻为离间语斯为得矣。”

两,即说话所对的境界,也就是两人、两方。

舌,即是成就口过的工具。

《戒本疏》说:此本(两舌)的翻译太过质直、粗陋。现在(玄奘大师以后)翻译为离间语。虽说意义相同,但是翻成离间语较为恰当。

▲《事钞》云:“律云。两舌者彼此斗乱令他破也。”

所谓两舌就是挑拨双方关系,来破坏两方面的和合,跟甲说乙讲你的坏话,跟乙说甲讲你的坏话,使甲乙双方产生误解。在社会上也是很多,为了自己的利益,有意或者无意就会造这样的业。

造这样的业,果报是什么呢?正报当然也是三恶道,这是决定不失的。从三恶道出来,第一个余报是 “眷属乖离”,这个是等流果,有的人总是跟他的恩爱眷属聚少离多,或者甚至妻离子散,这些是自己过去造这种离间语的罪业感召的果报,因为在因地里面离间他人,果地上相应的眷属就分离,法尔如是,因果相应。

第二个余报是“亲族弊恶”,就是说即使眷属没有乖离,但是跟他在一起的亲朋好友都很弊恶,在一起就常常会有争执、吵架什么的,还不如不在一起,这都是离间语的果报。

再看开缘的部分:

▲《事钞》云:“律不犯者,破恶知识,恶伴党等。”

律中讲两舌的开缘不犯,有几种情况:第一个“破恶知识”,恶知识就是邪师,如果有亲朋好友去亲近邪师说法,你真的有法的依据,或请教了善知识、师长后,可以确定他的知见确实有问题,不带个人情绪、好恶,劝亲友不要去亲近,这样不犯的。

恶知识很多,如果有缘就劝谏,如果没有缘也别劝了。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师兄弟回莲因寺,我师父就突然跟我们讲,师徒的缘份不是一生一世的,往往是多生多世的因缘。就像《广论》说:“于长夜漂泊轮回,寻觅我者;于长夜中为痴所覆,从睡眠中醒觉我者……”。善知识会在轮回的大海中,不断地寻找我们、救护我们,所以有时候师徒的缘份,往往不是一生一世。

同样,恶伴党师徒的缘份,往往也都不是一生一世的,邪见的人容易感召到邪见的人。避免邪知邪见的方法最主要的是端正自己的心,自己的动机、求法心有问题,想求快、求感应,就容易遇到恶知识。当然如果说这个人还可以转变,跟他讲,那就不犯两舌。

第二个破“恶伴党”,指在一起做坏事,或做不如法事情的一伙人,把他们破坏掉也不犯,比如说这群人在一起,专门就是要破坏三宝、破坏出家人的,把这些人离间分开,不但没有过失还是有功德的。

乙四、绮语

先看第一段文的定义:

▲《资持》云:“言绮语者。古德释云。如世锦绮交错成文。或云绮侧语,言乖道理故名绮侧。亦名无义语。”

绮语,按古德解释,就像世间的锦绮,就是织得很庄严的丝织品。“锦”就是丝织品。“锦绮交错成文”,文就是纹路的意思。用锦绮来比喻讲的很好听、很巧妙,但却没有实际意义的语言,这种语言就叫绮语。

“绮”是华丽,“侧”是不正的意思,绮侧语就是华丽而不正的话。

其实世间人就是这个样子,就像我记得以前有人送我们日本糕饼,包装得很漂亮,而且一层一层的,要慢慢打开,慢慢拆到最后,里面居然就是我们台湾的麻糬,一样的东西,我们就只是用一个大的塑料袋,包起来卖,而他们用纸盒包装得很漂亮,但是打开一看,里面只有一块麻糬。

绮语也是一样的道理,内外不相符。世间人总喜欢讲一些谄媚的、好听的话,让大家听了高兴, 但内在的是和烦恼相应,不是跟慈悲心相应。如果跟慈悲心相应,那就不叫绮语,而叫做善巧。比如赞叹别人,是希望能对别人有所帮助,这个是善巧。如果是希望得到他人的帮助、名利等等而赞叹,就叫绮语。

“言乖道理故名绮侧”,言辞乖违道理,因此称为绮侧。“亦名无义语”,没有意义的话。

绮语的果报,正报都是三恶道,这个是决定不变的,余报中的等流果,就是“言无人受,语不明了”。所谓“言无人受”就是:讲话没有人听,要是我们出家法师讲话没人听,果报就很严重了。假设我在这里讲了一节课,大家不是看手机就是打瞌睡,那就达不到弘法利生的效果了。所以弘扬佛法的人会特别的注重自己的口业,尽量不去讲绮语的话。

像各位在你的工作岗位中,或者是团体中,如果讲的话有威信,别人就能够信服。相反的,如果讲话没人听,世间的事业也不可能成功的。

第二个是“语不明了”,说话时表达不清楚,言语上有障碍,这也是过去绮语的果报。

▲《事钞》云:“成论。语虽是实语、以非时故、即名绮语。”

这里讲的是广义的绮语,不只是讲开玩笑的话,在《成实论》里面,列举了三个例子:

第一个虽是真实语言,但是在不合适的时间说,也是绮语。比如说在家众和出家众请法,我们要看此时适不适合和他说,虽然我们的心都是慈悲的,但也要看所说的这个法,对他们到底有没有意义。

最近四年间,我比较常接触外面的居士,刚开始没有经验,比如有人在网上问我问题,我都很热心地回答,后来发现唯一的好处是我的打字速度变快了,除此没有其他任何利益。因为他实际上不是来寻求问题的解答,而是想说服你同意他的说法。即使我引经据典解释的时候,他也没有心听,只是想从我的话中,找出漏洞来反驳。他的心门是关闭的,说什么他都听不进去,两个人讲话就像是平行线一样,永远不会有交集,这就不适合对他讲法了,因为非时的对谈是没有用的。

另外,对方如果不是虔诚恭敬地来请法,就不能和他说。比如说他在台阶上,你在台阶下。别人走在前面,我们走在后面。或者是向你请法的人手上握刀,都是不能和他说法的。因为他没有恭敬心,和他说法也得不到利益。佛经上阿难尊者和舍利弗尊者等阿罗汉,向世尊请法时,都是长跪合掌的。阿罗汉圣人请法尚且如此,何况我们凡夫众生呢!想要向善知识请法,就要保持恭敬的态度,因为尊重法,就必须尊重传法的善知识。没有显现出恭敬的相状时,是不可以和他说法的。

《六祖坛经》里面也有这样的例子,法达法师向六祖大师顶礼的时候头不点地,弯个腰晃一下就上来了,六祖大师说你头不点地,心没有折伏,心门没有打开,善知识说法是听不进的。六祖大师又说:“仁者心中必有一物”,才会这样做的。法达法师也是一个大修行的人,知道自己错了,因此致歉,说:“而今而后,当谦恭一切。”像这种情况六祖大师就不会给他说法,而是先折伏他。当然,也因为法达法师是有善根的人,所以善知识也是要求有善根的人,要是没有善根,六祖大师就合掌令欢喜了。

别人来请但相状不恭敬,或者别人请的时候没有怀恭敬心,甚至是来责难的,我们不回答没有关系,回答反而变成绮语了。

第二个,“或虽是时,以随衰恼,无利益故。”“是时”就是说没有非时的情况,但是“随衰恼”,随顺于让双方不快乐的语言。比如说,别人跟他举罪的时候说,某某人啊,你有什么过失。这个人明明知道在跟他说话,却就故意要气对方,就说:“你在跟谁说话呀?说什么事情?”跟他再重讲一遍的时候还在问:“你在说谁啊?什么事啊?”就这样故意调皮捣蛋,让对方起烦恼。“无利益”,虽然是时,但是随顺于衰恼那也不行,这样子讲的话也叫做绮语。

第三个,“虽复利益,以言无本,义理不次,皆名绮语。”虽然有利益众生的心,但是言语无本,“本”就是依据。讲的话没有师长教授的传承,也没有经典的依据,完全是个人的体会,叫做“无本之学”,也是绮语。那这样看起来,现在的佛教徒绮语还真的是不少。我感觉网络上的那些讲法,按这个定义来说都是绮语,都是自己想出来的一种很有创意的说法,但是跟经典所说不相应,这是无本。

或者“义理不次”,没有按照应有的次序、常轨,在教授众生的时候,没有按照众生能够接受的次第,就直接教授。比如说这个人根本不是能接受圆顿法门的根性,你没有辨别根基就跟他讲圆顿法门,这叫绮语。

古代的高僧大德乃至印光大师都是真正的慈悲,绝对不会对众生说一些没有意义的绮语,来显示自己的智慧。例如阿底峡尊者,是从印度到西藏的一位大成就者。他到西藏后最常跟人讲的就是归依和业果,所以当时的藏人都称他为“归依喇嘛”或“业果喇嘛”,后来他弟子跟尊者说,师父啊,人家都在后面讥笑你,说你是“业果喇嘛”或者“归依喇嘛”,就是说你只会讲归依、业果。阿底峡尊者听了很高兴:对对对,归依跟业果,是佛法当中很重要的一个法,很基本的,需要常常教授,大家会这么称呼我,是很好的。

真的有慈悲心的大德,他传法要看受众的根机,如果受众的根机不够,只能跟他们讲业果、讲归依,因为他们连基本的业果和归依都搞不清楚,跟他讲圆顿法门,那纯粹就是戏论了,也就是绮语。所以不要看到有的师长不常讲空性、实相,就觉得师长水平不够高。像弘一大师对《华严经》有深入研究,印光大师阅藏三十年,不是他们不懂空性,而是那个时代,不契大多数众生的机。

我刚学佛的时候看《印光大师文钞》,只觉得一些事相上讲得很不错,因为老人家常讲“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初学的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个话,其他的也看不太懂,没什么印象。但是等到我出家越久、学的教理越多、实修经验越多的时候,再看《印光大师文钞》才觉得大师的智慧不可思议。同样的经论,我们看了之后,没有那么深刻的体验。印祖都是画龙点睛指出重点,不做太复杂的分析,但是他画龙点睛的一点,就是我们学了几十年也没有办法达到的高度。而且大师还都能往净土、心性上面会,这必须是教量、证量达到相当程度,才办得到的。

听说有一次我师父他老人家圈点《印光大师文钞精华录》,不自觉的彻夜不眠,等到圈点完天已经亮了。所以说修行越久,或者说修行越深入的人,看《印光大师文钞》领悟的更加地深刻、越发的赞叹。初学的所理解的就只是事相的内涵,也是一样受益。不谈玄说妙不是代表不懂玄妙,真的懂得深理的大德,看了《文钞》都会赞叹,印祖不露痕迹地画龙点睛,那知见是很高超的。

所以不要认为喜欢谈玄说妙的人修行一定很好,而不喜欢谈玄说妙的人水平一定不高,其实往往只是自己还没达到能领悟的水平罢了。

再看广钦老和尚的开示,他也不谈玄说妙,也都是讲些很基础的,但是却是听了很是教化人心的一些重要开示。所以我们在判断是否是善知识的时候,是看他能否因材施教,而不在玄妙。

另一方面我们为众生说法的时候也是一样,不要总是喜欢谈玄说妙,要针对众生根机,说对他真正有利益的法,不然就变成绮语了。所以“义理不次”,不依照次序来讲,这个叫做绮语。

▲《事钞》云:“不犯者,若小语错误等一切不犯。”

“小语”就是自己窃窃私语,没人听就算了。“错误”是讲错话了,并不是有心要犯绮语。这个“等”包括有人用恶心来请法,不跟他说不犯。或者对方故意装不明白反问说的什么、跟谁说话,默然不说,不回答,不犯。或者没听清楚重新问,问你在说什么?你在跟谁讲话?这也是不犯。

问:有时候我们在家众会议论出家众的过失,甚至说一些僧众的破戒,在不清楚的情况下人云亦云,这种算不算妄语?

答:所谓的妄语就是心口相违背,明知道他没破戒但说破戒就是妄语,你听说他破戒,你也认为他破戒,这个不算妄语,但是这属于恶口所摄,同时说僧众是非有很重的因果,在佛经里面说:一个在家众说一个出家众破戒,是地狱的果报。对外宣布某位僧众破戒,按律上来说,必须是由僧团来裁定的。如果未经僧团裁决,公开说某某僧人破戒,即使说出家过失的人,自己也是要犯戒的,更何况是在家居士。

问:假如原来这个人没有想去说妄语,是在别人的唆使下说了妄语,教唆的人犯什么罪,是不是因唆使他人而罪加一等?

答:如果从制教罪的角度来说,两人同犯妄语,罪是一样的。

但如果从业果角度来说,是不一样的,因为教唆的人,障碍了他人的清净心,这样除了妄语外,还有一个障碍人家的业在里面,所以教唆的人业会更重。

问:我们知道破和僧团,是无间地狱的果报,讲离间语破坏寺院僧众的关系,或者破坏两位大德的关系,果报也很重吧?

答:对,破羯磨转法轮僧是五逆之一,是要下无间地狱的,业是很重的。

问: 师父之间有不和,弟子之间人云亦云,这个犯离间吗?

答:所谓离间语,是必须要有离间彼此的念头。如果只是人云亦云,并没有挑拨的心态,并不属于离间,但可判为恶口,恶心说他人过故。

问:如果佛弟子看到佛像局部不完整,戏说也算是恶口,而且果报严重,是吗?

答:是的,戏说则是恶口的果报。就像我们讲的阿底峡尊者的例子,他的弟子说文殊菩萨像不好,但是尊者只说文殊菩萨像手工不好,但是只要是文殊菩萨的法相都是好的。我们可以评论他的手工和残缺,但不是恶心评说,而是评论应该怎么改善,否则就造严重的恶口业了。

问:绮语可以理解为谈关于法以外的事情都是属于绮语吗?

答:那倒不至于,例如世间办事中,只要以正常方式讨论,就不是绮语。但如果是受了八关斋戒后,就严格多了,只要不是为了修道,纯粹是为了聊天,就是绮语了。


本站为非盈利网站,作品由网友提供上传,如无意中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