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88-Fo专题

乙三、无记心

“无记心”是指内心处于非善、非恶的状态。以无记心造业,是不是一定不受报、不感果呢?不一定。有的也会感召到恶报,有的虽不会感得恶报,但还是会有别报。

▲《资持》云:“下明二种:初纵放者谓泛尔无记,次约睡狂即昏迷无记。”

“无记心”主要分为两种:

“初纵放者谓泛尔无记”:第一种是“纵放”,就是放纵自己的烦恼。人在造业的时候,内心悠悠泛泛的,虽然没有强烈的贪、瞋、痴、烦恼,但也没有谨慎地摄护戒律,只是随顺于自己放逸的习气,这叫“泛尔无记”。

“次约睡狂即昏迷无记”:第二种是在睡眠或颠狂的情况下造业,这叫“昏迷无记”。这是大判。

“元非摄护,随流任性。意非善恶,泛尔而造,并通摄犯。唯除恒怀护持,误忘而造。此非心使,不感来果。”

这是说明泛尔无记的情况。“元”是原来,他一开始就没有认真地去摄护自己的心念,而是随波逐流放任自己的习性。所以他犯戒虽然不是因为明显的善念或恶念的推动,但却是随顺于自己放逸的习气,这叫做“泛尔而造”。以这种无记心造业,是通于、收摄于犯戒的。

比如烧柴的时候,为了避免杀生,应该把柴火仔细检查一下、敲一敲,看看里面有没有虫子,看仔细了再烧。如果经过很谨慎的检查后,还是有小虫子被烧死了,那不结杀生罪。相反,如果连看都不看,也不想认真守护不杀生戒,拿起柴就往火里扔,这时就是“意非善恶,泛尔而造。”虽然没有善恶的动机,只是随着自己不谨慎、放逸的习气而造作,但这时如果有小虫子因此被烧死的话,就要结杀生罪了。所以,虽然同为无记心所造的业,在造作时内心是否曾谨慎地守护戒体,决定了是否结罪。若是“泛尔无记”,跟放逸的心所相应,是要结罪的。这是要结罪的情况。

“唯除恒怀护持,误忘而造。此非心使,不感来果。”

这是不结罪的情况。若他恒常地怀着护持自己戒体的心,但是“误忘而造”,一时失误,或一时忘记而造作,这都不是放逸心的驱使而造作的,所以“不感来果”,不会感召未来的苦果。

比如前面烧柴的例子,虽然已经很认真地守护不杀生戒——仔细检查过柴了,但还是有虫子被烧死,这叫“误”,误杀。或是搬东西的时候,虽然很注意了,但还是不小心,掉东西把地上的虫子打死了,这也是“误”。再比如某人受八关斋戒时都很认真地持午,但有一次忘记时间过午了,又拿东西吃,吃的时候突然想起,马上就不吃了。他只是一时忘记,并不是记得过午还故意去吃,而且平时都是很认真持午,这叫“忘”。因为忘记而作或者是误作,这都不是烦恼心的驱使而造作的,所以不会感召未来的苦果。

我们在前面的《宗体篇》中说过,就像刀子可以防身,但我们也要好好保护刀子,要常常磨,它才能够保护好我们一样,戒体能够保护我们,但我们也要去保护戒体,要“恒怀护持”。如果以“恒怀护持”的心,偶尔误作,或者忘记而作,是可以开缘不结罪的,关键就看我们自己是什么样的心态了。若是“泛尔无记”的造作,就要结罪。看第二个:

“非即如上。前为方便,后眠醉狂遂成业果,通前结正。并如论中无记感报。”

“非即如上”,如果不是前面所说的这种情况,而是“前为方便”,他之前就有想做杀、盗、淫、妄等恶业的心,并且实施了前方便,“后眠醉狂遂成业果”,后来或是在睡眠中,或因喝醉,或因颠狂,而成就业果,这时通前结正,要通于前方便时来结罪。结正就是结罪。

譬如某人白天设了一个陷阱想要捕杀猎物,做了种种的前方便,后来在他回家睡觉时,有动物掉进陷阱里死了。这时,设陷阱的人正在睡梦中,处于无记的状态,那他结不结罪呢?要结罪!为什么?因为他曾依止烦恼心造作了前面的方便——设陷阱,后来就算在业成就的根本时中,处于睡眠、酒醉、昏迷,或者颠狂等无记的状态,也一样要“通前结正”,要约着前面方便时的造作来结罪。

由此可见并不是无记就一定不结罪。比如某人想要伤害一个人,也施设了种种方便、做了种种准备,后来时间一长,忘记这件事了,但是这个人最终因为某人之前施设的种种方便而受到伤害。虽然当时某人甚至已经没有伤人之心了,但是伤害发生时,某人还是要结罪。因为某人前面有伤害他的心,他也因此而受到伤害,即使后来心已经转为无记,还是要约着前面的烦恼心来结罪。就像《成实论》中说的无记感报一样。

“问:无记无业,云何有报?
答:解有二 约方便释 初言感报者。谓先有方便,后入无记,业成在无记心中故言感报,而实无记非记果也
约总别两报释 二者不感总报,非不别受。如经中,头陀比丘不觉杀生,彼生命过堕野猪中,山上举石即因崩下还杀比丘。如《成实论》中,睡眠成业,是无记业。”

“问:无记无业,云何有报?”

这就引出一个问题:正常来说,无记心既然不跟善、恶念相应,不造业,怎么还会有果报呢?比如狮子吃鹿,只是业力使然,这只鹿过去生欠了狮子一条命,狮子在杀鹿时,并没有很粗重的烦恼心,是一种类似于无记的心。所以狮子吃鹿,并不造业,也并没有出于烦恼而结下未来的果报,这叫“无记无业”;或者是在睡梦中造了业,也是无记不感报,这是不受报的情况。前面为什么说无记的业会有果报呢?

“答:解有二:初言感报者。谓先有方便,后入无记,业成在无记心中故有感报,而实无记非记果也。”

这要从两方面来解释 :

首先约着前方便来解释,无记造业而感果报,是指“先有方便,后入无记”的情况,正如前面所举的例子,某人先铺设了一个陷阱,这是前方便,后来在他回家睡觉时,有动物掉进陷阱死了。这个业的成就,是在他睡觉时的无记心中,好像无记感报,但这样不是真的无记,他之前依止烦恼心而施设造业的前方便,所以约着他造罪的方便时来结罪。“而实无记非记果也”,实际上感报也是因为前面的烦恼心所感召,而不是因为后面的无记感果,真正的无记,确实是不感召果报的。

“ 二者不感总报,非不别受。如经中,头陀比丘不觉杀生,彼生命过堕野猪中,山上举石即因崩下还杀比丘。如《成实论》中,睡眠成业,是无记业。”

“不感总报,非不别受。”这是第二点,从总报和别报的角度来解释。总报是指粗重的三途的果报。就像一些泛尔无记的情况,虽然没有强烈的贪瞋痴引导,但却是因为没有摄护正念、随顺自己放逸的心而犯戒,即使不一定会招感三途的总报,但还是要结罪,所以并非不受别报。

如经典中举的例子:有一位行头陀的比丘不觉杀生,“不觉”指因为没有谨慎护持而不小心误杀了众生,“彼生命过堕野猪中”,被他杀的众生死后,堕入野猪当中,有一天这头野猪在山上翻刨石头,石头崩塌下来,“还杀比丘”,正好把比丘砸死了。由此可见欠命还命的别报还是要受的。

《高僧传》中记载了安世高尊者的公案,他是古代安息国(现在伊朗)的一位太子,来到汉地弘扬佛法。尊者有神通,有一天他告诉朋友说:“我今天出去会被别人打死,你要出去为那个打死我的人作证他是误杀我,不用他偿命。因为过去生中我曾经不小心打死他,所以今天我要受报。”果然,当他走到菜市场的时候,就被一个人不小心打死了。可见无记心造业,虽然不感三恶道的总报,但还是要承受别报。此处的别报是什么呢?就是欠一条命,就要还命。

所以我们即使“恒怀护持”,纵然很认真地持戒了,还是难免会有不小心杀生、伤生的情况,虽然不结罪,但是你欠它一条命还是要还的,因此我们一方面要谨慎护持所受的戒,另一方面就是要多回向。比如每天晚上总回向时,就顺便回向:凡是一切被自己有意无意伤害的众生,都能往生净土等等。长时间不断为他们回向,以解冤释结,把这些恶因缘化解掉。这是第一个杀戒的情况。

第二个,邪淫戒的情况。“如成论中,睡眠成业,是无记业”,在《成实论》中说到一个例子:有一个比丘,在睡眠中漏失不净,也就是所谓的遗精。虽然这是在他睡眠时发生的,但还是要结小罪。为什么呢?因为他在睡前,没有认真摄护正念,甚至胡思乱想男女之欲,所以即使是在睡眠的无记心中成就的业,没有三恶道的总报,却还是有别报在。

“问:如前无记有不犯者,其相如何?”

上面是说无记心犯戒要结罪的情况,前面也说到无记心有不犯戒的情况,是怎么回事呢?

“答:谓学知戒相,善达持犯。心常兢厉。偶尔忘迷,由非意缘,故开不犯。如扶持木石,失手杀人。如是等缘,并非结限。”

对学戒的人,无记心不犯戒的情况,要满足几个条件。

首先要“学知戒相”,要学戒。受戒后若不学戒,就不知道怎样护持戒法。就像现在大家一听到受菩萨戒,都很踊跃,一参加好几百人,但受戒之后,回去学习菩萨戒戒相的,恐怕只有个位数,没几个人愿意学,大家都只希望得到受菩萨戒的功德。但是菩萨戒的功德来自于守护菩萨戒,守护它才会有功德,不守护它就没有功德。我们若受了五戒、八关斋戒乃至菩萨戒,一定要学知戒相,若是受戒了却不学戒,那一定犯,而且一定结罪,绝对不会有什么无记不犯的情况。

其次要“善达持犯”,通过学习,把自己所受的每条戒的开遮持犯都搞清楚了,才能够善巧地通达什么是持戒、什么是犯戒。

第三要“心常兢厉”,兢就是战战兢兢,厉就是常怀策动,内心要保持正念、随时摄心,谨慎地持戒,对自己的一切行为都要战战兢兢。

第四要“偶尔忘迷”,就是前面说的,造作是因为偶尔忘记,或是一时失误。比如一时忘记已经过午了,这叫“偶尔忘迷”;“由非意缘”,“意”指的是染污意,不是以染污心去缘这个境界,所以开缘不犯。经典中举了个例子,就像“扶持木石,失手杀人”,搬运木头或石头的过程中,虽然很小心了,但还是一失手,掉下来把人打死了,这就不算犯戒,所以也就没有三恶道的总报。不过别受还是有的,欠一条命,以后是要还的。“如是等缘”,类似的情况,因为已经“恒怀护持”了,因此“并非结限”,并非为制教(结)所限制,也就是说,这是属于开缘不犯的,这是对于学过戒律的人来说的。

“ 反上所怀,并结正犯。”

对于没有学过戒律的人,若他内心与上面所说的这些情况相反、也就是没有满足上面这些条件的话,“并结正犯”,同样是正式地犯了这些戒的。

以上只是《持犯总义》之少分,若欲学习较详细的内容,可以参阅本书后之《附录》乃至于《在家备览》之全文。

甲三、结示伤叹

《事钞》云 示生死长久 “然则业苦绵积,生报莫穷。
嗟毁犯陷坠 虚纵身口,污染尘境。既无三善可附,唯加三恶苦轮。
正叹 以此经生,可为叹息。”

最后引用古德的劝勉,作为本课的总结。

“然则业苦绵积,生报莫穷。”

这是开示生死轮回的果报非常长久。“业”是业因,“苦”即苦果,业因与苦果总是延绵不断地累积,无穷无尽。由于过去造作的恶业,而感召到种种苦果;苦受现前时,为了逃避痛苦,又继续造恶业,为未来的痛苦种下了因。就像现在贫苦的人,贫穷本身就是过去造作的恶因,所感召的痛苦果报,为了要脱离贫穷,不择手段地造恶业赚钱,新的恶因造下后,未来当然就是到三恶道受苦。三恶道出来后,好不容易又做回人,贫穷下贱,为了脱离贫穷,继续造恶业,然后又堕三恶道……三恶道的果报都是非常非常漫长的,比如地狱的果报,以人道的时间来算,都要经过几千万年甚至几劫的时间,这叫“业苦绵积”。“生报莫穷”,未来的苦报是无穷无尽的。

我们举个公案:有一天,阇夜多尊者和弟子们经过一座城,走到城门口时,尊者突然闷闷不乐。进城后走到一棵树下,尊者看到树上站着一只乌鸦,突然又面露微笑。尊者是阿罗汉,阿罗汉是不会无缘无故有这些情绪的,于是弟子们就请问是什么原因。尊者告诉弟子,他到城门口时,碰到一个饿鬼道的小孩子,哭哭啼啼地说,他母亲到城里去找食物,经过好几万年了都没出来,他又渴又饿,痛苦得要死。要知道饿鬼道的众生是饿不死的,他们只能一直承受着极度饥渴的痛苦,他请尊者帮忙进城去找他母亲。

尊者进城后,用神通力找到了那位母亲,饿鬼母亲说:“尊者,我何尝不想尽快把食物带出去给我的孩子吃!每次我遇到有人在路上涕唾,都如获至宝,但想赶快拿回去和孩子分享时,就会有其他大鬼把涕唾抢走。今天好不容易得到了一些人间的涕唾没被抢走,又怕城门口有其他大鬼拦着不让我带出去,希望尊者你能保护我,让我把这些涕唾带出去跟我的孩子分享。”尊者问:“你记不记得做饿鬼多久了?”这个母亲说:“我已经饿昏头了,也记不住多久了,我只记得眼看着这座城池从建设起来,到渐渐衰败变为废墟,然后再建起来……反反复复已经七次了。”大家想:一座城从盖起来,到再变成废墟,要经过多么长的时间啊!而反复七次这么久,却还只是这个饿鬼众生生命长度的一部分而已,可见,饿鬼道的寿命相当漫长。尊者想到饿鬼道众生的痛苦,面上因此惨然不乐。

接着尊者又解释,为什么看到树上的一只乌鸦,自己会微笑呢?是因为这只乌鸦曾经是他过去生的儿子。在过去久远劫前,他曾经很早就想出家,如果当时能出家,在那一世就能证道,脱离三界轮回。但是他要出家的时候,他的妻子为了挽留他,就让他儿子抱住他的腿不放,哭闹说:“你要是出家了,我们母子怎么办呀?”他因小孩的阻拦而没能出家。就因为当时没能出家,后来在三界的轮转中受了无穷无尽的痛苦。后来这个小孩儿因为当初障碍尊者出家,在九十一劫当中都做乌鸦,到现在还在做乌鸦,未来还将继续做乌鸦,一直无法从畜生道中解脱出来。

这是莲池大师编的《释门自镜录》中的一段公案,就是“业苦绵积,生报莫穷”的写照,三恶道的寿命都是非常漫长。我们若不依照佛陀的教导去观察,总认为不用着急学佛,先拼事业要紧,老了再学佛。到老了又想:哎,老了学不动了,下辈子再说吧!这就是一种“常见”,觉得今生做人很正常,本来就应该做人,不管这辈子为善为恶,下辈子都还能够继续做人。

事实上佛陀告诉我们:这辈子做人,下辈子还能够做人的几率是相当低的。更何况得人身后,还能六根没有残缺、没有邪见,能生长在有佛法的时代、有佛法的地方、甚至还有师长的摄受、教导,有他人的护持等等……这种离开八无暇、具足十圆满的果报身,是相当难得的。今生若连最基本的五戒十善都做不到,下辈子就难保人身了。“得人身如爪中土,失人身如大地土。”那不做人,到哪里去呢?大部分人都是堕落三恶道。

三恶道的苦就不用说了,而且三恶道寿命都非常长。畜生道的寿命虽然很短,但要从畜生道中超脱出来却很困难。舍利弗尊者曾经用神通观察一只鸽子,八万大劫前是鸽子,八万大劫后还是鸽子。而阿罗汉的神通,最远就只能看到前后八万大劫。连舍利弗尊者,都看不出这只鸽子在畜生道中沉沦了多久,也看不到它未来还要在畜生道中待多久,更不用说地狱道的果报了。

为什么众生沦落三恶道就很难解脱出来呢?因为一路颠倒,难以护持正念修行。连我们生病了,都很难保持正念,更何况是在三恶道巨苦的境界中呢?这就是“业苦绵积,生报莫穷”的道理。轮回的路很长远,尤其在轮回中,我们大部分都是待在三恶道,那更是又苦又长了!

轮回这样痛苦,而我们大部分人仍然“虚纵身口,污染尘境”,在污染的尘境中,白白地放纵自己的身口意业,结果“无三善可附,唯加三恶苦轮”,“附”是依靠,“轮”就是轮转不息。在轮回中没有三善业可以依靠,只是不断地增加三恶道的苦果,轮转不息。这就是现代人的写照。就因为现代人不断地、尽情地造恶业,还怕落于人后,所以天灾人祸不断,而这还只是花报,未来就是直接堕落三恶道的果报了。

“以此经生,可为叹息。”这样不断造恶业,经历一生,不但浪费了宝贵的人身,还为自己感召了未来无穷无尽三恶道的苦果,真是很令人叹息啊!尤其是对有机会学佛的人,若还是不珍惜人身,不如法精进修行,那真的是太可惜了。


本站为非盈利网站,作品由网友提供上传,如无意中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