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Fo专题

四七七 小那罗陀苦行者本生谭1

[菩萨=苦行者]

序分

此一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一粗恶少女诱惑之事所作之谈话。住舍卫城,某家有十六岁之少女,容貌非常美丽,尚未结婚,亦无何人前来提亲。彼女之母自思:“予女年长而无何人前来问请结婚之事,于无法之下,以女为饵如以饵钓鱼之法,引入释迦族比丘一人,使其还俗,予等可依彼人生活。”尔时,舍卫城有一家之子,委身佛教出家,由剃发之时,即无意于学习种种之事,尽情怠惰,惟事于装饰身体。

女家之优婆夷,于其家中准备粥食及硬软食物,立于门前,若比丘等行至路之当中,为其中之美味所诱,女家欲索得其中一人。然,能忆持三藏者及通晓阿毗达磨、毗奈耶者,随多数诸人通过,则未见有可得捕捉之人;又,由彼等之后通过演说妙法者,等同舍断黑云如清风光月之人等托钵前来者之中,亦未见有如是之人。但,唯有一人,由眼端至眼之周围涂以安阇那2,美梳其发,着美丽下衣及软而善折之清净上衣,手持有摩尼珠光辉之钵,及握有轻便愉快之日伞,由身体任何之器官见之,均甚为匀称,身体锻练强健。彼女见此男来思之:“此男可捉。”于是,向彼问候,伴彼请入家中使坐,施以粥等款待。食事终了,向彼劝请:“今后出外,务请来此。”彼自此以来,常至此家,后甚亲密。

某日,优婆夷与彼耳语:“予家多娱乐之事,但后继无子,只有女一人,尚未有夫。”彼闻此语问曰:“何为而言此妙语?”彼胸中稍感悸动。于彼归后,彼女向其女教之曰:“汝向彼男施以诱惑,可如自己所思为之。”于是,其女身饰美饰,现女人所有之娇态诱惑比丘。——所谓“丑恶之女”,不可以身体之丑恶污浊而论;无论身体之肥与瘦,而依其执着五欲贪爱之浓厚,而被称之为丑恶之女——。

于是,此青年遂成为烦恼之虏,而彼思已不能守佛之教,回归精舍,退返衣钵,语彼之阿阇梨及和尚:“予已厌此生活。”如是,彼等引此比丘带至佛前:“世尊!此比丘云已厌出家生活。”佛问:“比丘!汝真厌此生活耶?”“唯然,真实不虚,世尊!”佛:“何故生厌耶?”比丘:“为一丑恶之女,世尊!”佛言:“比丘!汝于前生,住森林中,彼女即妨碍汝之梵行而为大害。汝如何更又为其女而生厌?”佛应比丘等之请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都治国时,菩萨生于迦尸国大富豪婆罗门族之家,修习种种工巧后,管理其家之财产,但彼妻生产一子而死去,于是彼思:“予之爱妻如此而去,自己之死亦将不免,居家安闲度日又将何为?自己将出家。”于是,摒弃一切爱着与其子共入雪山之中,彼与其子一同出家,成为仙人,修定力与通力,食树实草根,住森林中。

尔时,住于边境之盗贼等,入至人里袭取某村,捕获俘虏为彼等担负如山之荷物,向边境撤退。俘虏中有一美女,具有虚言之长才,彼女自思:“彼等胁迫我等而行,总使为奴隶。予将请求善为逃亡之方法。”

于是彼女云:“诸君!予之身体疲劳思稍离开停留休息,再行前进。”彼欺骗盗贼而逃往森林中,四处彷徨徘徊之时,菩萨留其子于仙人之处,彼往搜寻果实而他去。——时,为早朝之时——彼女寻至小屋,见苦行者之子,以爱欲诱惑其子破戒不守,使彼为自己药笼中之物。彼女云:“汝何为住此森林之中,速归往村中生活。彼处有美好之诸物,种种欲望容易满足。”彼应之曰:“予父先时往取果物,往森林之中。予见予父,然后二人一同出发。”然彼女思虑:“此天真之青年,虽然一无所知,但彼父为一年老出家之人,父若归来,‘汝何故留于此处?’将与以打击,掴予双足,投掷于森林之内。不如于其父归来之前逃去。”于是,彼女向青年云:“予先行,希贵君随后前来。”彼女示以路标而去。青年由彼女离去时之后,充满悲哀,不能着手如前工作,抱头萎匿于叶庵之中而倒卧。

摩诃萨取果物归来,发现彼女之足迹。彼思:“此女人之足迹,吾子必已破戒。”彼入叶庵由肩上卸下果物,而问其子唱第一之偈:

    尔聊不割薪    尔亦不运水

    祭火亦不燃    思何如愚者

彼闻父之言起立,向父问候毕,告以不堪勉强住于森林之中,唱次之二偈:

    我不住森林    迦叶父!我今实告汝

    我住森林苦    望去人之国

    我愿离此处    某处人里住

    予学适行为    婆罗门!教我以正途

“我子!如是,予将语适于人里之行,使汝闻之。”于是,摩诃萨唱次之二偈:

    若尔离林去    弃实与草根

    喜住人之国    正法语尔听

    慎勿逐毒液    应避险悬崖

    泥泞尔勿陷    慎步有蛇处

苦行者之子,对此简单之言,不明其意义而问曰:

    梵行者言毒悬崖    以言泥泞为何义

    尔今语蛇又为何    请父为我说问语

父于是向彼说明:

    我子!世有毒液    其名为酒

    芳香易醉    美味如蜜

    那罗陀!贤者所云    梵行者戒

    我子!世间有女人    诱惑捕愚者

    夺去青年心    如风吹落绵

    那罗陀!贤者如是云    梵行之悬崖

    诸人与名誉    尊敬与供养

    那罗陀!贤者如是云    梵行之泥泞

一〇

    我子!拥军之诸王    住居此大地

    具有大威力    那罗陀!斯为人之王

一一

    王者之足下    尔且慎勿步

    那罗陀!贤者如是云    彼梵行之蛇

一二

    求食当食时    来近至其家

    若知彼处善    尔向彼求食

一三

    尔求饮食物    来入至他家

    应啮适度食    勿为色动心

一四

    牛棚酒屋不良住    练金工厂休息所

    如斯之处尔远避    恰如通道避凹凸

青年从父之语,恢愎理性而云:“父亲!汝云人之世界,已甚多矣。”于是,父向彼就修养慈悲等事施教。彼守父之教,不久修得定力与通力。父子二人入禅定中,再生于梵天之界。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女是今之丑恶之女,苦行者之子是厌出家之比丘,而其父即是我。”

注 1 与此相同之故事,见三四八森林本生谭(汉译南传藏三十四卷三三九页)及四三五散乱本生谭。又可参照一○六钓瓶女本生谭(汉译南传藏三十二卷一八九页)。

2 安阇那(anjana)为涂于眼之周围化妆用之涂料(眼膏)。

四七八 使者本生谭

[菩萨=婆罗门]

序分

此一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为赞叹自身之智慧所作之谈话。比丘等集于法堂,相互谈称:“诸位法友!试观十力尊,巧用种种方便之事:对同族之子难陀,使见天女之群,与以阿罗汉位;对小旅人,与褴褛布片,与无碍辩同时,与阿罗汉位;又,对铁工匠之子,使见莲华,与阿罗汉位等等。以种种方便导诸众生。”佛出其处问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佛言:“汝等比丘!如来‘依是而如是’,善知方便、巧用方便,非自今始,前生亦巧于方便。”于是,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都治国时,国中少量之黄金皆无,此乃因国王压制其国人民,完全将财宝集中之故。菩萨尔时生于住迦尸国某村之婆罗门族,彼于成年赴得叉尸罗,彼思:“向师尊谢礼之金,事后以正当行乞得来,持此而行事。”于是,就某阿阇梨修习学问。学终时,向阿阇梨云:“师尊!予为得向贵君谢礼之金而去。”如此发愿后而出发。彼于国中正当平等而行乞,求得谢礼之金,渐渐积得七尼伽1之金货:“以此献予师尊。”彼行至途中,乘舟欲渡恒河,但因其舟颠覆,黄金完全落水。彼自思:“国中得金之事,今为其难,再次求索向师尊谢礼之金,时已甚迟。今如坐于恒河堤上断食如何?如此,自己断食之事,不久能为王所知,由彼差某大臣前来,自己与此等诸人缄口不言,则王必自身前来,予将由王直接获得向师谢礼之礼金。”

于是,彼坐于恒河堤上。彼着上衣,将祭祀用之纽结,放置于外面,自己如安置黄金之像,坐于银色均平之砂上。多数之人见彼断食而坐,问彼:“因何而坐?”彼则一言不发;次日,于城门近处某村,诸人闻彼之坐而断食之事,出动前来问彼,但彼无语,彼等见彼之面容憔悴,悲痛而去。第三日,都中之人前来;第四日,市长由都中来;第五,王之家臣等来;第六日,王遣廷臣等,然彼尚无言。第七日,终于王生恐怖,来至彼所,而问彼唱第一之偈:

    予曾为尔遣使者    婆罗门!恒河之岸为冥思

    尔不作答彼等问    尔何秘密为苦思?

摩诃萨闻此云:“大王!予只向能为取除苦事之人发言,其他之人,皆为无用。”于是,唱次之七偈:

    迦尸国之增养者    若尔亦有苦之生

    使尔不能脱苦者    尔勿对彼有语事

    而今面对苦生者    彼由一面说苦情

    若有如法脱苦者    彼对斯人知亲爱

    豺狼与鹰鹫    叫声易了解

    大王!人间之叫声    比之了解难2

    于人应考虑    血缘与朋友

    前者共相喜    后者终成敌

    非时欲语彼之男    不能被问自苦事

    斯者朋友变成敌    斯者利益反悲叹

    心无杂念知贤者    斯者可言知适时

    对智者语诸苦痛    应发安稳具义言

    若还自己知无能    无有使我安泰法

    贤者独自耐苦痛    诚当常思惭与愧

如是摩诃萨以七偈向王说示法后,示以索取向师尊之礼金事,唱次之四偈:

    数多王国吾彷徨    由市过市至王城

    为索阿阇梨谢礼    大王!世间到处吾行乞

一〇

    居士廷臣与长者    遍访富有婆罗门

    渐获黄金七尼伽    不幸失去吾叹惜,大王!

一一

    大王!王之廷臣至    由吾心见思

    不适除吾苦    不与彼等语

一二

    大王!今王亲驾至    由吾心见思

    适能除吾苦    只斯与王语

王闻彼之言:“婆罗门!汝勿如此忧思,予为付出尊师之谢礼。”于是赠与失金二倍之额。

佛为说明此事唱最后之偈:

一三

    迦尸国之增养者    此处持信与彼人

    赠与财货成谢礼    十四尼伽与黄金

摩诃萨与王以教诫,并与师之礼金。王亦守彼之教,积布施等之福德,正行治国。如斯二人各各从所为之业而逝去。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佛言:“汝等比丘!此非自今始,前生即已如是善巧方便。”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王是阿难,师尊是舍利弗,而其弟子即是我。”

注 1 尼伽(nikkha)一种金币,相当于十五苏万那(Suvanna)。

2 此四、五两偈与四七六敏捷鹅本生谭之六、七两偈相同。

四七九 迦陵誐王菩提树供养本生谭

[菩萨=司祭]

序分

此一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阿难长老供养大菩提树所作之谈话。如来为集教根机成熟者,向人里出发,其不在时,舍卫城之人等各各手持熏香与华鬘前来祇园精舍,未见其他供养之对象,于是,以手执之物置于香室之入口处而去;虽然如此,但彼等感觉非常喜悦。给孤独长者闻有此事,于如来向祇园归来时,立即往阿难长老之所云:“尊者!此精舍于如来行脚出发时,乃成无可供养处,众人持熏香华鬘前来供养,无有对象,希尊者向如来告白,愿闻此供养对象之有无。”“谨遵台命。”阿难承诺,向如来讯问:“世尊!支提1有几?”“阿难!此有三种。”“世尊!彼为何名?”“即:舍利利伽2、巴利保吉伽3及乌提西伽4。”“世尊!如是世尊在世时,能否供养支提?”“阿难!舍利利伽不能供养,此非诸佛入灭后不能供养;而乌提西伽因不具体而以念为礼拜;然而,诸佛使用之大菩提树,则无论佛之在世或灭后,皆是支提。”“世尊!世尊行脚外出,祇园精舍无归依者,因而,人人思行供养,但无供养对象。予思由大菩提树取来种子,植于祇园之门所。”“此为甚善,阿难!汝可莳之。如是,祇园如为我固定住居之状。”

长老阿难告知给孤独长者、毗舍佉及国王,于祇园之门边掘一穴,作为种植菩提树之场所;而又向长老大目犍连云:“长老!予思于祇园之门所植菩提树,请为予由大菩提树取来其实。”“甚善。”长老承诺,奔向虚空,往菩提道场,而其实由枝落下5,于尚未着地之前,彼以上衣承受,持之而归,付诸阿难。

长老阿难告拘萨罗国王云:“今日植菩提树。”于是,王使众多从臣持必要之物前来;同样,给孤独长者、毗舍佉及其他信者等多人,亦均前来。长老阿难于种大菩提树场所置大黄金之瓮,其底穿孔,瓮中满入泥土,于泥土中入香水,而向王云:“请置此菩提树之实,大王!”将果实交付于王。然王自思:“王国等物,非我手中永久存在,故植此树,给孤独长者最为适宜。”于是,王将果实交付大长者之手。给孤独长者取其香泥,落入其处。香泥由彼手甫行脱离,忽然于众人皆见之前,有锄头大小之菩提树强健伸出,树高达五十肘,四方上下各出五根粗枝,此亦长五十肘;如此一瞬之间,此树成为祇园中最优之主树而耸立,实为壮观之奇迹。王以八百黄金和白银之壶充满香水,又以盛开之莲花等为饰物,遍撒倾注于大菩提树之周围;而以盛满香水之壶一列,摆列于其处。又作七宝之栏杆围绕,散布混以黄金之砂,以为塀障;更建造七宝之楼门,实为庄严之供养。

长老往如来之处白言:“世尊!世尊于大菩提树下成道,请将其成就之法,为众生之利益,今再一次坐于予今所植之菩提树下为之。”“阿难!汝何云耶?我于菩提树下成道所成就之法,如于此处再坐以成就,则他之地面将不能载持我身。”“世尊!为多人之利益,请于此地上之场所能善为载持,于此菩提树下安成就之道法。”于是,佛于某夜,于菩提树下,安浸入道之成就法。长老告拘萨罗之国王及其他诸人,开行菩提树祭。而此树因系长老阿难所植,于是以阿难菩提树而知名。

尔时,比丘等集于法堂,相互谈论:“诸位法友!阿难尊者于如来在世之时,而尚能为植菩提树行大供养,实为大德之长老。”佛出于其处问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佛言:“汝等比丘!此非自今始,阿难于前生,亦曾集合四大洲诸人与其眷属,持诸多之熏香与华鬘,于此大菩提座行菩提树祭。”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迦陵誐王于迦陵誐王国㮈多布啰都治国时,彼有二位王子,名大迦陵誐与小迦陵誐。占相者等预言谓:“二人之中,长兄于父王死后,将统治王国;而弟则出家为仙人,度行乞生活,但其子则将成转轮圣王。”经年父王崩殁,兄之王子继承王位,弟之王子以为副王。然,彼思自己之子为转轮圣王,由其子之事,多起憍慢行为,使兄王终不堪忍受,为捕缚小迦陵誐,遣一使者前往。使者到达告曰:“王子殿下!大王意欲捕缚于汝,贵君为保生命速逃。”王子闻此,将自己为印章之指环、细毛之着物及佩剑三种物品,示与来使之宠臣:“今以此等纪念品为证据,望与自己之王子以王国。”彼如此言后,即入于森林之中,而于合意之河畔结庵,为出家之生活。

摩达之国沙竭之市,摩达王生有一女,占相者等预言:“此女为行乞之生活,然其子则成转轮圣王。”全阎浮提诸王闻此消息,立即奔来,包围此市。摩达王自思:“若予将此女与其中之一王,则必激怒他王,予须守此女之身。”王携其女与妃,于人不知中逃出市外入森林中,而于恒河之畔距迦陵誐王子之庵不远之上游,结庵出家,拾集树落之实等于其处生活。双亲为守育己女,留彼女于庵中,为采集树实而出行;彼女则摘取种种之花,制作花鬘。彼女于恒河岸上攀登恰如靠梯之满开生花之庵罗树上,向河水之上投掷花鬘,独自为乐。

然于某日,其花鬘投掷悬挂于来恒河沐浴迦陵誐王子之头上,彼见此:“此必为某女性之作,然,此女恐非成人,必为一纤弱之少女。予将搜寻见之。”彼烦恼心动,向恒河之上游行进。女坐庵罗树上,歌美丽之歌声,彼闻其声近至于庵罗树之根傍,见彼女之姿而问曰:“贵女何名?”“予为一人。”王子:“请降下一叙。”女:“否,予不能降,予刹帝利生。”王子:“予亦刹帝利生,请降下一叙。”女:“否,予不能降,只依言语不能为信,若为刹帝利生,请诵刹帝利咒文。”

二人互为咒文之唱合,王女由树降下,如此二人甚相投契。双亲归来,彼女将迦陵誐王子之事及其入于森林中之详情,向其双亲告闻。双亲:“甚善。”与以承诺,将女与彼为妻。二人和睦度日之中,彼女身重有孕,而经十阅月,举一福德相之男儿,命名为迦陵誐。彼长大于父与祖父之前,完全学得一切知识。

时,彼父由宿曜之运行判断,知其兄已死去。“汝不可住森林中,汝之伯父大迦陵誐已死去,汝往㮈多布啰获得我等世袭之王国。”彼向其子作如是言,并将彼着身之印章指环、纤细毛衣及佩剑付与其子,并谓:“在㮈多布啰某某之街,住有我等忠实之家臣,汝往其家,通至内室,向彼示此三物,并语彼汝为我子;如是,彼将使汝能即王位。”于是,遣送其子。彼向父母与祖父为告别之问候,彼以其福德而然之神通力,飞行于天空,寻获廷臣之家,通至其内室,彼被问及:“汝为何人?”彼告曰:“予为小迦陵誐之子。”彼出三物品交付使见,廷臣以此事通知王宫之人等;于是,廷臣等立即出布告于市中,命令全市装饰;于是,向彼竖起国王象徴之伞盖,使彼得即王位。时,有迦陵誐婆罗豆婆遮司祭告以为转轮王必要之十事,彼一切遂行成就,于十五日布萨会之日,由轮宝池现轮宝、由布萨种现象宝、由云马王种现马宝、由毗富罗山现珠宝,来至彼所;又女宝、居士宝、典兵宝亦均出现。彼将铁围山以内、全世界之主权,皆收入手中。

某日,彼由长远三十六由旬之廷臣群围绕,踦全身纯白可比克拉山之白象,身着庄严美丽之装饰,奔驰于太空,往访于双亲之前。然,当来至诸佛之胜座,大地之脐之大菩提座上方,彼象停足,无论如何亦不能通过其上;王再三、再四抡鞭促进,但均无用。

佛为说明此事,唱最初之偈:

    转轮王,王名迦陵誐    如法治地上

    今来菩提边    踦有大力象

时,王之司祭与王同行,彼自思:“天空应无障碍之物,何以王之象不能前进?予将善为调查。”于是,彼由空中降下,而认知诸佛之胜座,为大地之脐之大菩提座。尔时,其处限度为王之伽利娑6之广阔,而即如兔须之草亦不生长,如银板状纯白光辉之砂,撒于一面;然,其周围之一面,则生有杂草、蔓草与森林所生之大树等,生长茂密,恰如右绕菩提座之状,且向菩提座之一方。婆罗门观察此一带之地域,彼思:“此确为诸佛灭尽一切烦恼之处,因此,纵令天王帝释之大神,亦不能通过行于此上。”

彼赴迦陵誐王之前,语菩提座之状,且告王应下乘。

佛为说明此事唱次之数偈:

    婆罗豆婆遮    语王迦陵誐

    导王转金轮    告彼应合掌

    大王!此带地域王下乘    诸佛赞叹菩提座

    此所诸佛无类比    无上觉者解脱辉

    杂草蔓草生此地    施转生为右绕状

    此座与地共无穷    大王!此为我等前未闻

    大地支持一切物    四周大洋共围绕

    此座与地共无穷    大王下乘应归命

    母方父方皆共优    王生尊贵有诸象

    一切来至此方者    更进一步则不适

    王与龙象尊贵生    见驱白象无类比

    王今行空到此方    更进一步则不适

    迦陵誐王闻此语    倾耳听闻占相言

    以鞭驱象向前进    此言如实予且试

    王之龙象被鞭促    嘶叫前进如苍鹭

    然彼驰驱又折返    如耐重荷倒虚空

此象经王再三、再四鞭打,难耐痛楚,终于死去。然,王尚未留意象之已死之事,尚仍坐于象背之上。尔时,迦陵誐婆罗豆婆遮云:“大王!彼象早已死去,请由他象取代。”

为说明此事,佛唱第十之偈:

一〇

    婆罗豆婆遮    见象既命亡

    彼急向王申    白王迦陵誐

    此象早命绝    他象急来现

然,依王之福德通力,由布萨种现他之象宝,立即前来出现象背,王乘坐于其上;而先之已死之象,则落往大地之上。

为说明此事,王唱第十一之偈:

一一

    迦陵誐王闻此急    瞬时移乘此新象

    先象落往大地上    占相之言证如实

如斯,王由太空降下,注视眺望菩提座甚久,且见其奇迹,而赞叹婆罗豆婆遮曰:

一二

    迦陵誐王如斯云    赞尔婆罗豆婆遮

    尔实为一正觉者    知一切者见一切

但婆罗门拒受此过奖之言词,却由自己自身谦虚立场,赞叹诸佛始能如是。

佛为说明此事,唱次之偈:

一三

    司祭不受过赞语    婆罗豆婆遮语王

    我等不过为相者    大王!诸佛与佛知一切

一四

    知一切者见一切    诸佛不为占相事

    我等不过为学者    诸佛与佛知一切

王闻诸佛之德毕,内心欢喜不堪,命令凡住铁围山以内者,持诸多之熏香与花鬘前来,于大菩提座前行七日间之菩提树供养。

佛为说明此事,唱次之二偈:

一五

    供养菩提树    弹奏种种乐

    华鬘与熏香    涂膏亦运到

    而王出发来    持之周壁绕

一六

    马车六万数    来集诸名花

    迦陵誐轮王    供养菩提座

如是,王行菩提树之大供养后,往访双亲。于是,伴双亲归㮈多布啰,为种种布施功德之事,死后再生三十三天。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佛言:“汝等比丘!彼非自今始,前生阿难亦为供养菩提树之事。”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迦陵誐王是阿难,迦陵誐婆罗豆婆遮即是我。”

注 1 支提(Cetiya),总云礼拜之对象,不单限于祭祠,,于狭义,指某种之建筑物。此处,谓于佛教内一般礼拜之对象。

2 舍利利伽(Saririka),所谓舍利。此处,指佛之入灭后荼毗所得佛之身骨,然,严格来说,佛生前其身体之一部,如发爪亦须包含在内。又,此所谓收藏舍利所营造之塔(Stupa)亦被包含。

3 巴利保吉伽(Paribhogika),为佛日常使用之物,如锡杖、铁钵、袈裟、水瓶、佛座等。如道树、佛足迹等亦应包含于其中。

4 乌提西伽(cddesika)为佛所营造建立之纪念的建筑物,与狭义之支提(Cetiya)相当,如塔、精舍、法轮等,,然,注释家以此类为佛之尊像。但,依此一本生谭所说之状为(avatthukam manamattena)建造之物,勿宁可视为纪念圣地之意义。

5 “落下”原本作Parigalantum,依注释读为Pari-galantam。

6 王之伽利娑(raja-kar1sa)为面积之单位。因一般使用之单位与王所使用之单位不同,故言王之伽利娑。


本站为非盈利网站,作品由网友提供上传,如无意中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