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今日最鲜:粉嫩多汁的 Peach 谁都想咬一口

硅谷今日最鲜:粉嫩多汁的 Peach 谁都想咬一口

原文:https://medium.com/hackernoon/%E7%A1%85%E8%B0%B7%E4%BB%8A%E6%97%A5%E6%9C%80%E9%B2%9C-%E7%B2%89%E5%AB%A9%E5%A4%9A%E6%B1%81%E7%9A%84peach-%E8%B0%81%E9%83%BD%E6%83%B3%E5%92%AC%E4%B8%80%E5%8F%A3-4dbefc915689

今天硅谷最火的产品应该是🍑Peach 了,所有 founder 和投资人都在玩儿这个萌萌的粉屁股。昨晚在 Snapchat 上看到有人用 Peach,一直不要脸地自诩 early adopter 的鹿君自然颠颠跑去下载,没想到一觉醒来,Peach 都已经上了 TechCrunch 头条。

让我们咬一口🍑

先简单介绍下产品,仍然是大家喜闻乐见的社交 app。一共四屏,第一屏是加好友,第二屏是好友的 timeline,第三屏是你的主页,第四屏是消息提醒。

我的第一印象:这好像曾经红极一时的 Path 啊!不过粉蓝的色调和 emoji 让整个产品感觉活泼轻快,再加上用户交互迥异,完全没有新瓶装旧酒的腻味感。

第二屏:(一个好友还没有的)好友 timeline

现在很多产品有一种非常傲娇的趋势,比如 Snapchat 非要反其道而行之,并不从 Facebook 中导入好友,也没启用类似附近的人找朋友的功能,只可以通过 ID 来添加好友。还有一种方法是拍别人的 barcode 自动识别 ID,把加好友变成产品体验的一部分,让你真的去“玩”产品,毕竟社交类 app 的根本属性就是 for fun 嘛。

Peach 也是这样,注册只能用邮箱,不过步骤简单,user on-boarding 顺畅,同样只能通过 ID 或者通讯录添加好友。一开始一个好友都没有的时候还蛮寂寞的,不过一旦你加了第一个好友,第一屏的加好友推荐就会布满你好友的好友名单。

但这样有个问题是,刚开始好友同质化会比较严重。下图就是在我只有三个好友(都是中国人)的情况下,刚加完 Everlane,好友推荐页面瞬间被老外完全占领的画面:

第一屏:加好友(好友的好友 list)

不过好在 Peach 躲开了 Facebook 的登录机制,有效避免了和 FB 的熟人圈发生重合。加上它和 twitter 一样,平台完全开放,你想把它当做一款倾向熟人社交的 app 也行,用它关注陌生有趣的人也行,在这一点上很像 Snapchat。

神奇的时刻

很多产品经理都强调一款产品一定要有至少一个 magic moment,简单形容就是让用户觉得“holy crap 这个真是酷到合不拢腿”的那一瞬间。

Peach 的 magic moment 主要是关键词触发机制,也就是它们官方宣称的“magic words”,输入对应的词会触发对应的功能。以下是 Peach 在官网列出的 magic words 列表:

weather movie 这些其实都不算新鲜,Path Foursquare 很久以前都做过了。目前看来大家好评如潮的是 gif 和 draw。比如输入 draw 就会自动跳出来涂鸦板,以下这位仁兄的绘画天赋让我折服 — —

gif 搜索也不新鲜,有很多程序猿自己做的小插件,可以在 iOS 的键盘或者浏览器里搜索好玩的 gif。Facebook messenger 最近也更新了这个功能,但是搜出来的 gif 都好 dull 啊一点都不好玩。

相比而言 Peach 的 gif 就魔性多了,也很符合产品的整体调性,比如下面是我搜出来的“happy”:

程序猿们比较心水的当然是技术层面的巧妙运用,用某猿的话来说:“Peach 能充分利用系统 API 自动获取事项填充”。

比如当你不知道发什么的时候,Peach 可以获取你剪贴板里的内容,推荐你编辑一下发出去。还有 battery 获取剩余电量信息啊,move 获取今天的走步数啊,都是其他 app 不是很常用的 API,用在这里恰到好处。

对了,除了拍照以外,还有一个好玩儿的四格 gif。Yup,四个格子都是 gif — —

我个人的 magic moment 可能不是很普适,在咖啡馆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还在试用一些 magic words,输入了一个“song”它就开始“listening”。

我本以为它在听我手机在播什么,结果识别出来是 Dorado Schmitt — Bleu chitron。这有点出乎我的意料,而且咖啡馆真的很吵。好了,这下歌曲识别也有了 — —

我觉得好的社交产品是有自己明确的核心价值,在这个大框架下,每个人都可以发挥创意,个人定制自己使用这款产品的方式,表达“与众不同”。毕竟社交产品能火,还是利用人们需要表达自我、寻求认同的心理嘛。

目前我看到有人用它来列清单,整个 timeline 都是清单(让我联想到 The List App) — —

也有人用来写日记 — —

还有品牌已经 branding 玩儿起来啦(顺便说一句 Everlane 的营销做得真是让人惊喜不断,Snapchat Instagram 也用得出神入化) — —

代表 Peach 消灭寂寞的人类 🙅🏻

想想人类也真是很寂寞,那么多社交 app 都冲着“我要说!”“我重要!”“关注我!”的需求而去,结果屡试不爽。无聊的人们为了摆脱寂寞,也愿意花时间去适应、学习产品(Snapchat 是绝佳的例子)。

甚至有用户会花很多时间精力去赚一些比较虚无的 status(比如 Yelp 的 elite squad),为品牌当免费的 ambassador。品牌当然捂嘴偷笑。不过怎么说呢,大家开心就好,毕竟用户也在其中得到了满足和乐趣。

再讲一个我的个人观点:我觉得产品的黏性如果不是技术取胜,很大程序上都依赖于“拥有内容”,要不是用户自己的内容,比如 Instagram,要不就是获取外界的内容,比如 twitter。

内容越多圈子越完善,用户离开的沉没成本就越高。生态圈里的内容越丰富,后来者想抢你的饭碗就越难,比如 Google 和 Facebook 到现在想做类似 Yelp 的点评功能,都没办法让用户改变用户习惯,哪怕 Yelp 本身的体验很烂。

纯功能性产品的用户黏性需要产品保持技术/功能优势,比如 Dropbox,而且很容易就被技术和财力资源都更强大的巨头给端了,比如 Google Apple Facebook 的 AI 一出现,很多 location base 的产品都可以说再见了。

Peach 这两天在硅谷已经火爆到 down 了好几次,当然热情的用户们并不介意。这款产品的走红看起来是毋庸置疑了,下一个问题就是拭目以待看它能火多久,再接下来就是老生常谈的“怎么变现”。

当然,最后还是提醒各种跃跃欲抄的创业者们不要寄希望于这种“一鸣惊人”,也不要不加思考地把“隔绝 Facebook 登陆(or whatever)”放在产品里。

就好比当初 Mailbox 弄了个排队机制,因为需求大且产品本身过硬,效果万人空巷,结果后来每个产品上线前都要搞个排队。这感觉有点像芙蓉姐姐一脸妩媚:想和我上床的人太多了,你们都别挤,一个一个来。

毕竟要知道做这个产品的是 Vine 的 CEO,钱、团队、媒体资源都不是很缺。别光看到美好的结局,忽略了前因后果。

最后祝大家桃汁四溅 👄。

文 / 鹿君

你认为,因为你是善良的,

不再有蛋糕和啤酒了?

——莎士比亚

黑客中午是黑客如何开始他们的下午。我们是 @AMI 家庭的一员。我们现在接受投稿并乐意讨论广告&赞助机会。

如果你喜欢这个故事,我们推荐你阅读我们的最新科技故事趋势科技故事。直到下一次,不要把世界的现实想当然!


本站为非盈利网站,作品由网友提供上传,如无意中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