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嗨网首页>书籍在线阅读

李时珍

  
选择背景色: 黄橙 洋红 淡粉 水蓝 草绿 白色 选择字体: 宋体 黑体 微软雅黑 楷体 选择字体大小: 恢复默认

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李时珍
----------------------- Page 1-----------------------



----------------------- Page 2-----------------------

在华夏民族悠久的历史文明中,医学是一枚璀璨(cuǐ càn)的明珠。在
古代,有许多名医为后人称颂,如春秋战国时期的扁鹊、东汉的华佗、张仲
景、唐代的孙思邈 (miǎo)等等。就中药学的研究而言,成就最大者莫过于
曾被誉为“医中之圣”的李时珍,他成就了闻名世界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
目》,是永远也不会让人忘怀的一代名医。
中医,在世界医学中,一直是一个神奇而深邃的领域。而记录了包括动
物、植物和矿物等药品共一千八百九十二味药的《本草纲目》,更加神奇。
在十六世纪末问世后,刚过半个世纪,波兰人卜弥格便将其中植物部分译成
拉丁文,传入欧洲,后来又被译成日、德、法、英、俄、朝等国文字,传到
世界各地,其中英译本多达十余种,这些国家的医界,把这部著作誉为“东
方医学巨典”。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对它推崇备至,称它为“中国古
代的百科全书”。
人们瞩目这部重要的医药文献时,不会忘记为之奋斗一生、呕心沥血的
名医李时珍。人们惊叹于他的成就,同时,更为他伟大的一生和高尚的人格
而感动。

一、慎重抉择 随父从医

湖北省蕲 (qí)春县的蕲州镇,是一个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小城。它
位于长江中段近下游处,号称吴头楚尾。城廓有群山守望,江水湖泊环绕,
水上交通非常发达。这里盛产鱼虾龟鳖,米谷药材。蕲州特产的九孔莲藕,
色味俱佳,驰名中外,蕲艾闻名全国。蕲州过去曾以产蕲龟、蕲蛇、蕲竹著
称。在历史上,从北周起,有好几个王朝在这里设州、郡或路、府的治所,
明朝朱氏宗室的荆王府也建在这里。
在蕲州城东门外有一个雨湖,依傍着透迤起伏的群山。雨湖周围,春天
桃李盛开,百花争艳;夏天荷花映山,红白相映,山光水色,十分宜人。我
国明朝伟大的医学家、药学家和自然科学家李时珍就生活在这个迷人的水国
仙乡。
李时珍,字东璧,又字可观,晚年号濒湖山人,蕲州 (今湖北省蕲春县
西南)东门外瓦硝坎人。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1518年),卒于明万历二
十一年(1593年),享年75岁。
李时珍出生在世代行医之家。李家一直以仁爱德义处世,在宗族和乡邻
中享有较高的声望。祖父是个“铃医”,也称“走方医”。常手摇铃串,背
着药箱,走街串户,在乡村和城镇间卖药治病。铃医在当时的社会地位比较
低下。父亲李言闻,字子都,号月池,为人笃厚仁孝,乐行善事,乡亲中谁
家有困难或纠纷,他都热情帮助。李言闻深知行医的清苦和劳累,为摆脱医
业,曾发奋读书,中过秀才,但再也考不上去了,只好随父从医。
李言闻博读经史,精通医药,以医术济人,成为当时的名医。到了晚年,
被选为贡生,送入京师,后来当上太医院吏目,是相当于文书之类的下级医
官。曾著有《四珍发明》(八卷),《痘疹证治》,《月池艾叶传》和《月
池人参传》等书,均已散失。他还整理补订了宋·崔嘉彦写的《四言举要》。
李言闻悉心研究中药。不仅研究古代药书,而且非常注重实践,常常到
山中找来药草来与药书对比印证。在他的房间里,一年到头都可以闻到白芷、
郁金之类的芳草的清香。就在这飘散着异香的环境中,李时珍诞生了。

----------------------- Page 3-----------------------

李时珍是李言闻的次子,从小便受到了良好的家庭熏陶,尤其父亲李言
闻的为人处事以及对事业孜孜以求的精神,对李时珍的成长影响很大。
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李时珍从小就对医药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很
小的时候,他就跟随父亲给乡亲们看病、去山里采药。他能辨别出许多药草
的名字,对草木虫鱼,他有一种奇特的爱好。当他随父亲去山里时,父亲告
诉他药是从哪来的,怎样采集。让他看到药草的生长情况。他的药草方面的
知识逐渐丰富起来,兴趣也越来越浓。
小时候,李时珍在药草方面的知识使他成为小朋友们崇拜的对象。当小
朋友们一起到湖畔、田野丘陵去爬山、划船、捕鱼、捉鸟时,他便自豪地向
小朋友们讲一些他从父亲那里学来的草药知识。
附近的渔民、樵夫、农民们大都认识李时珍。李时珍求知欲极强,特别
爱提问题。人家看这孩子聪明,也乐意告诉他。李时珍还经常帮助贫苦人干
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如帮助渔夫收拾鱼篓、传递东西,老渔翁也常传授他一
些水鸟的知识。
李言闻很了解儿子的兴趣,为满足时珍对草木虫鱼一类学问的好奇心,
教他读图画书《尔雅》(中国古代解释词义的专书)。在很小的时候,他就
能把整大段难懂的《释鸟》、《释兽》背诵如流。
在李时珍生活的明嘉靖、万历年间,当时的封建统治者不重视科学技术
的发展,所以医生的社会地位很低,与算命,卖卦、看风水的江湖术士几乎
没有什么区别,医术高明,但社会地位仍旧低下,属于“下九流”的社会地
位,受人歧视。在正史里,名医的传记要排列在方伎列传里,医学被称为末
学杂流。当时的读书人都热衷于追求风雅、参加科举考试,轻视实际知识的
积累。李言闻对李家世代为医,被人瞧不起的社会职业早已厌烦了。当他科
举考试一再失败时,他把希望寄托在这个异常聪明的儿子身上,希望他能够
“学而优则仕”,通过科举考试,求得一官半职,以改变李家的社会地位。
李时珍12岁那年,父亲就把他一向喜爱的与医药有关的书收拾乞来,督
促李时珍去读八股文。李时珍虽不愿意,但是又不愿伤父亲的心,只好遵照
父亲的吩咐,读八股文准备应试,有时他还偷偷地读起医书来,当父亲替人
看病时,他借故帮忙,这样,虽然在读八股文,但是,并没有影响他医学知
识的增进。
明世宗嘉靖十年(1531年),14岁的李时珍考取了秀才。父亲非常高兴,
激励他继续努力,争取考中举人。
此后,李时珍一度想通过科举考试,实现父亲对自己的期望。
科举考试一般内容都是“四书”、“五经”,而且当时的考试,常常指
定内容不许超过程、朱的集注疏义的范围。考场上的八股文,形式要求非常
严格,内容死板枯燥。分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
股。而且硬性规定:“破题”要用两句话点题,“承题”要承接破题的意思
作进一步的发挥,到“起讲”才开始议论。以后各股,要求把议论层层推进,
而“中股”是全篇的中心。在最后四股中,都必须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
共为八股或者称作“八比”。这种死板、空洞的文字,不仅不能有自己的独
特见解,也不能思考发挥。只能剽窃子史陈言,雕琢字句。
李时珍尽管聪明过人,但是他生性好学多思,不愿意死记硬背教条的八
股文,而且,象他这样崇尚真理和科技知识的人,是注定写不好揣摩时好的
八股文的,并且,李家的人忠厚正直,不愿向考官进行贿赂。这样,在他十

----------------------- Page 4-----------------------

七岁、二十岁、二十三岁的时候,他曾经三次到省城应试,可是都失败了。
从考场上返回家,躺在床上,他深深地嘘了一口长气,可是,好象积压
在胸中的郁闷太多了,他一下子不能一股脑儿吐出去一样,他觉得有一种压
抑不住的愿望,想做一些对这个世界更有用的事。
他一头钻进父亲的藏书室。李言闻博识经史,家中藏书很多。李时珍在
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他发现了一个更广阔更丰富的世界,完全沉湎于书本之
中。
李时珍利用一切时间,读所有能找到的书,包括凡子、史、经、传、声
韵、农圃、医、卜、星、相、乐府诸家。他读书十分认真,发现有可取之处,
就记录下来;发现有疑点,便进行考古论证。那时,他创作了一系列有关唐
律、天文、地理、奇门遁甲之类的书。而且,他非常注重理学,他读诵了大
量的程朱理学的著作,吸收其中积极的部分,提出了一些富有独特性和创造
性的思想。读书不仅使他丰富了知识,开扩了思路,积累了大量的资料,而
且使他对考证和编纂古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量的阅读为他后来的科学研
究和著书立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天性聪明而且自信心、自尊心极强的李时珍决定从科场的失意中摆脱出
来,不再把自己的精力浪费在无用的八股文中,他决心读书治学,走一条属
于自己的、对社会、对人们更加有益的道路。
家庭环境的影响,尤其父亲的为人和治病救人的职业,对他更具有极大
的感染力。他从小在家里看到父亲为病人治病,经过父亲的调理,许多人解
除了疾病的痛苦。李时珍一方面同情人民的疾苦,一方面接触到医药实际,
了解了许多医药方面的奇妙,他对医道有着极大的兴趣,深感这是一项非常
重要的职业。
李时珍反复思量着人生的重大问题,他想起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事。
李时珍自幼体弱多病。小时候身体瘦弱,少年时患有眼病。二十岁那年
参加乡试前后生过一场大病。这次病是从感冒引起的,咳嗽了很久,没有及
时注意,结果转为“骨蒸病”,皮肤发热,热得象火燎一样,觉得心烦口渴,
每天吐痰一碗多。从现在的医学知识来看,他患的可能是肺结核。李时珍当
时已懂得医道,他自己用柴胡、麦门冬、荆沥等各种清热化痰的药,治了一
个月,病情没有好转,却更加严重了。他父亲也多方治疗,仍不见效,几乎
断了性命。后来,他父亲根据李时珍皮肤发热、口渴、而白天又更加严重的
情况,选用了名医李东垣的独味黄岑汤,李时珍服用后第二天就退了烧,痰
和咳嗽也渐渐好了。
想到这件事,李时珍闲不住了。他感慨到,药对病症就好象鼓槌敲在鼓
上一样,立刻发出响声,“医中之妙,有如此哉?”他深感医生的医术决定
着病人的命运,如果诊断不明或用药不当,轻则延误治疗,重则害人性命。
高明的医生可以起死回生,掌握医道对人民的好处太大了。
想到这儿,李时珍一刻也坐不住了,他对父亲说:“不能老让您为我操
劳,还是让我跟您学医吧!”李言闻早已看出儿子在医学方面有特长,听了
儿子的话,觉得这是儿子的慎重选择,不能再阻挠他从医,因此说:“从医
是非常苦、非常累的,而且医生是一个被人看不起的职业,你不在意吗?”
李时珍坚定地说:“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
父亲见他态度这么坚决,就说:“咱们李家几代从医,几代受苦。我是希望
你不再受苦,才让你走科举这条路的,既然你现在一心从医,我也不能再硬

----------------------- Page 5-----------------------

逼你去走不愿意走的路了。你就跟我好好学医吧!”
重新选定了自己的奋斗方向,选择了自己喜爱的、对人有益的职业后,
李时珍一下子感觉轻松了许多,自由了许多,在他面前似乎有无限的希望在
呼唤他。抬头仰望,天更广阔了,大雁在自由地翱翔,侧耳聆听,鸟儿在林
间啭鸣。大自然太美了,世界充满了生机。

二、救人危险 医名远扬

嘉靖二十一年 (1542年),24岁的李时珍跟随父亲正式开始行医。
当时,蕲州一带连年大旱,河塘干涸,粮食歉收,百姓生活非常艰难,
许多地方的百姓都忙着求雨,祈求上天降雨。可是不仅没有下雨,相反,由
于天气燥热,当地又发生了瘟疫,许多人死于瘟疫。在生活极度艰难的情况
下,一旦得上病,百姓立即感觉走投无路。
蕲州的贫苦人为生活所累,提心吊胆地度过一天又一天。
当时的明政府为了解决老百姓的危难,制定了医事制度,在各地设立“医
药惠民局”,试图帮助百姓解决生活中的困难。
“惠民”政策主要在于出售的药品价格低廉,面向广大百姓,这一制度
似乎可以使百姓脱离瘟疫的纠缠。
但是,当时贪污成风,药局的官吏大发民难财。他们营私舞弊,贱买贵
卖,以假充真,事实上,穷苦百姓很少能得到什么“惠”。
在贫病交加、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许多穷苦百姓来找李家父子求医。对
待穷人,李时珍总是细心诊察、用药,不论他们是乡邻还是远路而来的病人,
有求必应,甚至还为病人赔上药钱。
热心助人的李时珍,心中惦记着这些危难中的病人,无论什么时候,只
要有人求医,他便不辞辛苦地为他们诊治,常常深更半夜被人从床上叫醒,
匆匆忙忙出诊。对于这个从小便体弱多病的人来说,能够做到这一点,没有
强烈的同情心,正直的人格是不可能的。
由于李家父子的精心治疗和热心帮助,许多危重病人恢复了健康,所以
后人称赞李时珍道:“千里就药于门,立活不取值(报酬)。”赞扬了李时
珍父子解救病人,而又不计报酬的崇高的医德。
离李时珍家不远的地方,就是风光秀丽的雨湖,湖边不少人家就以打鱼
为生,在李时珍很小的时候,就常与这里的渔民打交道,帮他们干一些力所
能及的活,渔民们有病,常来找李言闻。李时珍行医后,也时常到那里去。
有一天,李时珍到雨湖的一个叫老庞的渔民家,老庞的妻子得了重病。
李时珍背着药箱低头走进充满鱼腥味的屋子,看见病人正躺在一堆破烂的棉
絮里,几乎没有声息。李时珍急忙放下药箱,为病人切脉,觉得病人很虚弱,
但是没有什么生命危险。他一面安慰老庞,一面问他发病的经过以及用过什
么药。老庞回答说:“昨天妻子感到不舒服,正好有个铃医走过,请他看了
病,开了张方子。可是,服下药去呢,反而病越来越重。”老庞垂头丧气,
一脸的哀愁:“真倒霉,越穷越难啊!”
李时珍忙说:“别着急,把方子给我看看。”李时珍把方子看了几遍,
认为没有开错什么药,心里核计:为什么服下药后病势反而加重了呢?这是
不应该有的现象啊。于是,他又叫老庞把药渣拿来看看。
老庞把药罐拿给李时珍,李时珍打开药罐发现药汤已经喝光,罐底残存

----------------------- Page 6-----------------------

着一些熬过的药渣,散发着草药味。他拨开药渣一味一味地核对。不时地拿
出来,放到嘴里嚼一嚼。忽然,他发现其中有味虎掌,是方子上没有的;而
方子上有的漏篮子这味药,药渣里却没有。这才明白,原来是药铺里发错了
药。
李时珍对老庞说:“这虎掌有大毒,怎么可以代替漏篮子呢。难怪服下
去出了乱子。”
老庞听说是药铺里发错了药,加重了妻子的病势,不由破口大骂起来:
“这些药铺里的家伙,我非让他们把这些药吃下去不可。”
李时珍忙劝他说:“这也不能全怪药铺里发药的人,药书上说过,漏篮
子又名虎掌,药铺里的人以为这两种药可以互相代替,所以出了差错。幸亏
发现得及时,用一些解毒的药就没事了。”
李时珍处理妥当这件事后,踏着夜色离开了老庞的家。雨湖的夜安静而
又美丽,满天的星星眨着明亮的眼睛俯看着这个世界。李时珍抬起头仰望着
深邃的星空,思绪在不停地转着。他不会忘记老庞那焦急的神情和他妻子虚
弱不堪的样子。他知道健康的身体对于这些渔民来说是多么重要。忽然,他
感觉各种药草就象是数不清的星星一样,每种药草有自己固定的性能,不能
随意混淆,否则将它们的用途、性能混淆了,就象把星星的位置搞乱了一样,
只能使人找不到正确的方向,南北东西也搞不清楚了。心情沉重的李时珍越
来越感觉到行医道路的重要和艰难。
回到家里,李时珍心里一直惦念着这件事,他找来大量的医学书籍,开
始细细地研读。当时他把《本草经集注》、《唐本草》、《蜀本草》、《开
宝本草》、《嘉佑本草》和唐慎微的《证类本草》等仔细阅读,并做了大量
的笔记。
李言闻常对李时珍说:“熟读王叔和,不如临病多”。王叔和是汉朝的
一位名医,他曾总结了西晋以前的脉学,发展了脉学,写成一部完整而系统
的论述脉学的专著——《脉经》,并整理和编纂了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李言闻的意思是说,学医不能光靠熟读医书,必须多接触病人,多看病人。
李时珍牢记父亲的话,既认真研读前人的医学理论,又在医疗实践中不
断验证和总结,得出许多独到的结论,实施了不同的方法,取得了意想不到
的效果。
一次,有一位病人由燥热伤肺引起了咽喉闭痛,小便不利。一般情况下,
都以清热利尿的药治疗,疗程比较长,李时珍便另辟蹊 (qī)径,用升麻之
类的药使病人呕吐,疗效非常好。他总结这一治疗规律说:“上窃通而小便
自利矣,所谓病在下取之上也。”他的目的就是不沿袭古人,怎样能尽快解
除病人痛苦就怎样做。
古代名医陶弘景说,巴豆最能泻人,李时珍行医实践却发现,巴豆用量
大,固然会引起腹泻,但用量小却能止泻,关键在于“配合得宜”,那么怎
样掌握这个度呢,李时珍便反复试验,有时自己吃巴豆,来感觉巴豆的实际
药效。
一次,有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太太,患腹痛溏(táng)泻病已经有五年多
了。平时,只要一吃生冷或油腻的食物,立即就肚11子痛得受不了,腹泻不
止。老太太求过许多医生,各位医生都用调脾升提收涩的药来治疗,但是仍
然腹泻不止,反而更加严重。后来,有人提出说李时珍李大夫常有妙方治疗
一些不治之症,于是李时珍被请到病人面前。李时珍为老人把脉发现她脉象

----------------------- Page 7-----------------------

沉滑,认为这是脾胃长时间受到伤损,冷积凝滞,才引起的腹泻不止。而且
腹泻仅仅是病症的外在表现,主要原因是因为冷积凝滞。那么,只有去除冷
积,才能从根本上根治此病。
李时珍知道,巴豆“峻用则有戡乱劫病之功,微用亦有抚缓调中之妙”
(《本草纲目·木部》巴豆条,人民卫生出版社校点本,第2054页)。巴豆
只要把握好用量,急用有去病的作用,少用也有调合的效用。这样,李时珍
开出药方,用腊匮(kuì)巴豆丸五十丸与服。
药方一出,许多医生提出疑问,病人亲属也很不放心,因为在人们的观
念中,巴豆一直是一味泻药,怎么治泻反而用泻药,这岂不是要出人命啊。
许多医生还用理论来责问李时珍,认为,巴豆本为峻泻药,老太太所患
正是泄泻,以攻下药治泻下病,岂不怪异之极。
可是他们又提不出更为有效的方子来,于是在李时珍的一再坚持下,老
太太胆战心惊地服用了这味有争议的药。服药后,病人连续两天没有大便,
奇迹般地痊愈了。
人们对李时珍不得不佩服得五体投地。
而李时珍这一方子的提出,如果不是他天长日久地实践和摸索,他是不
敢断然采用的。正是由于他认识了疾病的本质以及药物的特性,才取得药到
病除的显著效果。
此后,他又用同样的办法,陆续治好了将近一百个腹泻病人,用实际例
子纠正了前人的片面论述。
李时珍在医学上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他刻苦钻研,不断实践,想出
了许多新办法,使他治好了许多当时看来稀奇古怪的疑难杂病。成为当时很
有名望的医生。
他曾遇到这样一种病,一个小孩子喜欢吃灯花,还有一个小孩爱吃生米,
许多医生无法理解,束手无策。李时珍研读了前人的医药书籍,根据前人的
诊治经验和自己的分析、实践,仔细观察诊断后用百部、使君子、鹤虱、槟
榔等药,很快把他们治好了。
一次,一个五十多岁的老汉,因为长期便血而腹部剧烈疼痛、病势垂危,
家中为他准备好了棺木,以便安排后事。家人抱着最后一线希望前来请李时
珍救治。李时珍了解了病情,把脉观察,沉思片刻,开了一味药延胡索末三
钱,米汤送服。药服下后,立即痛减一半。后来又用药调理,转危为安。
还有一位贵夫人,六十岁左右,患便秘有很长时间了,大便十来天才一
次,每次都痛苦万状,十分困难。有的医生认为是血燥,给她服用养血润燥
药,服药后病人反而觉得胸膈胀满不舒畅。有的医生干脆用大黄、芒硝,为
了让她泻,可是还是一点反应也没有。这样过了三十多年,没有人能医治好
她的病,没办法,她只好一边忍受着痛苦,一边自己尽量少吃,缩减饮食。
后来听人介绍说李时珍治一些疑难病症很有办法,便请时珍治疗。他详细考
察病情,观察舌苔,看到病人身体肥胖,又了解到病人平日所吃都是鱼肉荤
腥,平时心情不好,常常郁闷不乐,每天要吐很多酸水痰涎。听了介绍之后,
李时珍心中有了底,认为这是由于三焦气滞,有升无降,津液都化成痰饮,
无法向下滋润肠腑的缘故。而其他医生没有发现这是肠燥,而把它作为血燥
来医治,用养血润燥剂,其结果只能是滞郁胸膈,无法顺畅润肠。而用硝黄
泻下是血分药,不能通气。李时珍决定着重医治她气滞肠燥。于是他单用牵
牛子碾末,嘱咐病人与皂荚膏丸(祛痰药)一同送服。果然药到病除。以后

----------------------- Page 8-----------------------

病人只要稍觉便秘就用此法,每次用都立即见效,这回她不用再千方百计地
控制饮食了。
李时珍还用蓖麻油和羊脂、麝 (shè)香、鲮鲤甲等治好了偏风、肿痛、
偏头痛等病。
李时珍一面行医,一面精读许多医药书籍。同时,他还学习前人经验,
吸取民间药方。
十多年过去了,李时珍的医疗技术日益高超,不仅在蕲州有了名,而且
成为荆楚一带的名医。好些远地的人生了病,人们就推荐说:“到蕲州找李
大夫去!”
这样,李时珍接待了更多的疑难病人,解决了更多的疑难病症,他成为
当时走投无路的病人的希望。
病人寄希望于他,他感到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为了不辜负人们对他的
期望,他更努力了。
一方面他大量地读所有能读到的医学书籍,每天繁忙的就医之后,他总
也忘不了去书房,到那里他展开思维的翅膀,分析、鉴别和记录所有他感到
有价值或有疑问的东西。
另一方面,李时珍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考察,勇于实践,这使他积累了大
量的确定的经验。在考察中,这位身体很弱的大夫经历了非常大的危险和困
难。
李时珍曾研究过蕲蛇,还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了《蕲蛇传》。
蕲蛇是李时珍故乡蕲州的一种特产。蕲蛇又叫白花蛇。这种蛇毒性很强,
是一种重要的药材,能祛风湿,治疗半身不遂、关节疼痛。起初李时珍并不
十分了解蕲蛇,他以为市场上出售的白花蛇就是名贵的蕲蛇。事实上,白花
蛇虽然两湖和四川一带都有,但只有蕲州产的独负盛名,是正品,产量也不
多。李时珍为了解它的疗效,特地去问收购这种蛇的药贩子,并在药贩子那
里仔细观察了白花蛇。后来有人告诉他,白花蛇很难捕到,药贩子收的并不
是真货,他们大部分都是从兴国州(今湖北阳新县)山中捕来的。要看真的,
了解真正的蕲蛇,就要到它的产地龙峰山上去。别人还告诉他说:“蕲蛇的
牙齿毒性非常大,手脚一旦被它咬了,必须马上截去,否则就会丧命。”
为了看到真正的蕲蛇,了解它的习性,李时珍谢绝了家人、朋友们的好
意劝阻,带上干粮,冒着被蛇咬伤的危险,几次爬上了龙峰山。
在捕蛇人的帮助下,他在杂草丛生的洞里看到凶猛的蕲蛇,看到了捕蛇
人怎样捕捉它,并了解了它的制药过程。
当李时珍屏着呼吸,小心翼翼地伏在洞外时,心里扑扑乱跳,他深怕这
紧张而又惊喜的心跳会惹怒灵活而凶猛的蕲蛇,他也担心趁他不注意时,有
另一条蕲蛇会悄悄地爬进他的裤管里。但是他终究忍不住要探究这副名贵药
材的习性和效能。在研究的目标下,他已经顾不上危险和艰难了。一伏就是
几个小时,而且保持着高度的警惕,一会儿,他就汗流浃背了,可是他太珍
惜这些机会了,他咬着牙坚持着,细细地看这些小巧而隐含着危机的生物,
象对待宝贝一样观察揣摩。
他发现蕲蛇常在石南藤上活动。石南藤的叶子是椭圆带尖的,嫩叶是红
色的,开白色小花,嫩叶和花都是蕲蛇喜欢吃的东西。每当捕蛇人发现蕲蛇,
就先在它身上撒一把沙土,蛇就会马上盘曲起来,伏在地上不动。这时,捕
蛇人就用叉子叉住它,用绳吊起来,破腹去肠,再用清水洗净,再用竹架支

----------------------- Page 9-----------------------

起来,最后把蛇盘成一团,扎缚好,用火炕干。
李时珍还发现蕲蛇独特的形态特征。蕲蛇身上的颜色是黑的,有白色花
斑,肋下有二十四个斜方格的花纹,腹部还有佛珠似的块斑,嘴里有四个长
牙。蕲州产的白花蛇即蕲蛇与其它地方所产的白花蛇不同:蕲地产的白花蛇
炕干后眼睛睁着,药用效果高;别处所产的白花蛇干后闭着眼睛,药用效果
不及蕲蛇。
就这样,李时珍不畏任何艰难险阻,不断进行实地考察,获取了大量的
第一手材料,这是许多人所无法比及的,也是他医术高明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外,李时珍非常善于思考问题,尤其遇到书籍中的论说与事实不符合
时,还有几本书论说有差异时,他会首先思考哪一个提法更合理?为什么会
各言其事?差别到底在哪里等问题,然后展开实地考察,或到各地搜集资料,
进行分析论证。
这样,同样一味药,李时珍会千方百计地分析出它治疗的根据,总结出
规律来,这样再举一反三,他便会收集大量的材料,形成许多能药到病除的
方子来。
研究一味药,他常常先分析药效,然后亲自实验,所以许多药渣他都能
经过再次品尝分析出到底含有什么药材,而且凡是他用的药方,都是经过他
反复试验过、有十分的把握了才用。
随着李时珍医名的传开,来找李时珍的病人越来越多,他接触到的怪病、
奇病也越来越多。李时珍非常注重经验的积累。他将平时诊治的医案——记
录下来,收集成书,这就是《濒湖医案》。
《濒湖医案》记录的,大部分属于危重或疑难怪异的病症,它们往往经
过了许多医生之手,在群医束手无策,而且许多药都没有办法医治的时候,
李时珍不守俗套,另辟蹊 (qī)径,意外地使患者转危为安。
一个男子患血尿,腹部胀痛难忍,以至于他唯一希望快快死了算了。李
时珍为他切过脉,看了舌苔,了解了发病过程,用藕(ǒu)汁调血余炭(头
发烧灰存性),令其口服,每次二钱。结果三日就血止痛除。
荆穆王妃胡氏有一次吃过荞麦面后,因为家里的一些事而生气,动了肝
火,怒气冲天。事后就觉得胃堵得要命,“胃脘当心痛不可忍”。请来医生
医治,医生用吐下行气化滞等药,想使她顺气,化解胃滞。可是药一入口,
就引起呕吐,不能奏效,大便三日不通,当他们找到李时珍时,李时珍沉思
了一会儿,忽然想起《雷公炮炙论》说:“心痛欲死,速觅延胡,”于是他
分析了病情,于是开出药方,用延胡索末三钱,温酒调服下,胡氏服下药后,
不一会儿,就觉得胃舒服了,疼痛也减弱了,而且能吃饭喝水。过不多久,
大便顺畅了,疼痛立即停止了。
这样的事例很多。当时,李时珍积累下各种医治疑、难病症的过程,写
成书 《濒湖医案》、《 (kē)所馆医案》。这里所记载的医案具有很重要
的临床价值。
但是,由于当时的统治者不重视自然科学、科学技术知识,对于李时珍
经过千辛万难所积攒下来的各种临床诊治经验并未给予很高的评价,也没能
当作知识宝库给予高度重视,结果,这两部书籍都已失传。人们只能从《本
草纲目》的某些记载中,看见一鳞半爪。而就这些点滴的记载,也让人惊奇
于李时珍当时处理的病有多怪、难。
李时珍从小就很聪明,虽然体弱多病,但气度不凡。在他晚年的时候,

----------------------- Page 10-----------------------

当他首次与王世贞见面时,这位明代后期被誉为文坛盟主的王世贞便发现他
相貌不凡,气宇轩昂,才华横溢,称赞他是“真北斗以南一人”。
李时珍家虽然几代行医,社会地位不高,但是,李家好学善施,在宗族
和乡邻中声望很高,与当时蕲州四大名门之一的顾家是同里世交。顾问、顾
阙(què)两兄弟家富而俭朴,为官但是非常讲究道德,而且博学勤思,名声
很好,在官场和民间都享有很高的评价。
李言闻由于博学经史,又精通医道,对人孝义仁德,很受顾阙的敬重。
当时,顾家兄弟在蕲州崇正和阳明书院讲学,常常在他们家里聚集一些有名
的儒生,谈古论今,讨论学问。李言闻也常到那里参与聚会,与顾氏兄弟结
下了深厚的友谊。在李言闻去世的时候,顾阙悲伤痛哭,可见,他们之间交
往深厚。
李时珍与顾问特别相知,两人常在一起吟诗做对,讨论理学问题。顾问
是当时的理学名家,常常在阳明书院做讲演。李时珍就程朱理学的许多问题,
与他们进行探讨,交往日益加深。
一次,顾问梦见与李时珍对诗。顾问与李时珍二人把酒小亭,望见渺渺
远山,顾问诗意大发,吟出一句优美雅致的诗句:“远山隔林静”,梦中的
李时珍清风秀雅,从石凳上悠悠站起,远望与天相接的远山,欣然应答:“明
霞对客飞”。从梦中醒来,梦中的情景久久不能忘怀。
第二天,顾问与李时珍见面后,顾问便将梦中自己的诗句说给李时珍,
结果李时珍对答与梦中完全一致。
可以看出,两人相知相交,平日里吟诗答对,议事谈非的机会一定不少。
两人的交往一直持续到晚年,而且晚年后,二人往来更加密切,同游共
议,十分投合。
当地还有一位姓赫的乡绅也与李时珍交往非常密切,赫家私人收藏了大
量的医学著作,使李时珍有了更多的机会广泛阅读医学书籍,并与他人展开
讨论。
由于李时珍医术高明,名扬远近,因而受到当地王侯和官僚的重视。荆
穆王、富顺王、都昌王和府县衙门的大小官员,都经常请他看病。李时珍不
奉迎权贵,不接受分外的财物,只是严格恪守医德,治病救人。治病不分贫
富贵贱,有求必应。而且他非常同情贫苦百姓,治病常常不收诊费,济困扶
危。常常连药费也不要,而且还资助那些生活艰难的穷人,帮助他们度过艰
难的灾荒岁月。事后他不肯让人知道。
大约在李时珍38岁的时候,在武昌的楚恭王朱英 (xiān),听到李
时珍的为人和技术,对他十分赞赏,便聘请他当了楚王府“奉祠所”(掌管
祭示礼节的官署)的“奉祠正”官职。因为李时珍医术高明,又让他掌管良
医所的事务(良医所是专门负责王府宗亲的医疗保健的),李时珍在楚王府
任职几年,他一边给王府的宗亲们治病,同时,他又惦记着穷苦的老百姓。
有一次,楚王的长子得了急病,突然昏厥,得了“暴厥症”,用现在的
话来讲就是抽风病,李时珍凭着高超的医术,当时就把他救活了。
嘉靖三十七年 (1558年),大约在李时珍41岁的时候,明朝皇帝命令
各地举荐医学人才到北京太医院填补缺额,楚王推荐了李时珍。太医院是掌
管医政和为宫廷服务的御用医疗机构。李时珍曾经担任太医院的院判,院判
是京都太医院负责人之一,为六品。
在京都太医院期间,李时珍能够有机会出入“寿药房”和“御药库”。

----------------------- Page 11-----------------------

这里堆放着民间所见不到的药材。有各地进贡的名贵药材,还有国外进口的
形形色色的药材,这使他大开眼界。他带着书上所发现的问题,以极大的兴
趣,研究这些过去没有机会见到的药材,进行鉴别和试验,做了大量的笔记。
李时珍还想通过楚王府、太医院供职的好条件,得到明朝廷的帮助和支
持,用国家的力量实现他多年来的计划,编成 《本草纲目》这部医学巨著。
可是,当他满腔热忱地把修订《本草》的建议提出后,不但朝廷根本不理,
还被一些顽固守旧的人斥责为“擅动古人经典狂妄之极”,遭到粗暴的打击
和恶意嘲笑。李时珍依靠国家的力量修订《本草》的希望破灭了。他非常失
望,但是他仍没有放弃编撰(zhuàn)这部医学巨著的计划,他要为这个世界
做点有用的事。
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是历史上出名昏淫无道的嘉靖皇帝,他为了维持自己
的尊位,笃信道教,热衷方术,一生不惜耗费大量的金钱财物,进行斋醮
(jiào)活动,以求长生之术。这样他把大量的精力都放在企求长生不老的
活动中,执掌朝廷大权的,不是皇帝本人,而是善于奉承讨好皇帝、欺骗人
民、贪污腐败的严嵩父子。在他们专权的时候,朝廷上上下下十分腐败,官
场里一片乌烟瘴气,贪污受贿、谄 (xiàn)媚讨好成为风气。就是太医院这
个清水衙门也不能例外。
这种情况,对于秉性正直的李时珍来说,是难以久处的。这样,任职一
年后,李时珍就托病辞职,回故乡了。他要靠自己的力量来完成这一对于历
史和人生意义都十分重大的事情。
大约1561年左右,他回蕲州后,搬了一次家。新居在雨湖的北岸,地名
红花园,打开沿湖的一面窗户,湖光山色,一览无余,正是著书思考的好地
方。
他本字东璧,从这年起,便起了濒湖的别号,表示他对这块地方的喜爱。
他又引用《诗经里“考 (k5)在阿,硕人之 ”两句诗的意思,在自己的
门上题了“ 所馆”三个大字,就在这所“ 所馆”里,《本草纲目》的编
写工作,又重新开始了。这时,他的父亲李言闻刚刚去世。
从这以后,李时珍开始了细致而辛苦的编撰工作,同时继续行医,救人
民于危难之中。

三、修订本草 功绩不朽

李时珍修订本草的志愿,是他行医不久便确定的。
我国本草学有着悠久的发展史。
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古代文化灿烂辉煌,令世界各个国家的人们
惊叹不已。药物学方面的遗产也丰富多采。在很久很久以前,就有神农尝百
草的传说。相传,神农传下的有365种本草。神农被认为是我国药物学的始
祖。 《神农本草经》(简称《神农本草》是我国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本草学著
作。据考证, 《神农本草经》并不是神农所著,而是汉代人假托神农之名问
世的。《神农本草经》总结了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遗留下来的许多医疗经验
和当时认识到的药物365种。)
从汉代到明朝的一千五百多年中,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与疾病斗争的
经验日益丰富,本草学也日益发展、完善起来,在这段时间里,历代医药家
又编纂了很多新的本草,数目不下二、二百种,大大地丰富了祖国的医药学

----------------------- Page 12-----------------------

宝库。
南朝齐梁时期大医药学家陶弘景编写的《神农本草经集注》,是一部很
有影响的著作。《集注》将《神农本草》中所收载的三百六十五种药物加以
注释和整理,又补充了汉、晋以来新发现的药物三百六十五种,共收载药物
七百三十种。
唐高宗显庆四年 (659年),由大臣长孙无忌、李 (jī)等领衔编纂、
由苏恭实际负责编著的《新修本草》宣告完成,并由政府在全国统一颁行。
《新修本草》共收载药物八百四十四种,是我国第一部官修药典。
宋朝编撰了许多医学书籍,有关本草的,影响较大的有刘翰、马志的《开
宝本草》,有掌禹锡、苏颂的《嘉祐本草》;最值得重视的是宋神宗元丰五
年 (1082年)由四川名医康慎微所著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
本草》。 《证类本草》是我国当时最完备的本草学著作,一共收载药物一千
四百五十五种,同时附有药方三千多个。
李时珍是一个喜欢读书并善于思考的人。当他二十三岁科考失败后,便
一头扎进书屋,研读了大量的书籍,象《神农本草》、《新修本草》、《证
类本草》这些医药类名著他都仔细地读过。
后来,李时珍经过自己的行医实践以及所见所闻,渐渐地感到我国古来
的本草同明朝当时的用药的实际情况不完全符合,旧本草不只是品种不全,
而且还有许多错误。
就拿唐慎微的《证类本草》来说吧,这是当时医药界公认的“全书”。
李时珍也非常赞叹唐慎微学问实在广博。《证类本草》汇集了名家本草的药
物和民间许多的单方、验方,使这些民间和古来的用药经验能够流传下来。
这些功劳都是不可磨灭的。但是,李时珍也发现 《证类本草》这部权威书籍
存在着一些错误。
“本草”就是中药。由于绝大多数中药来源于植物,其中又以草类最多,
所以中药书都以“本草”命名,其实“本草”中包含有虫、鱼、鸟、兽、矿
物等不同的种类。
可是,在《证类本草》中却划分的很混乱,生姜、山药是两种菜疏,《证
类本草》却把它们列入草部;槟榔、龙眼是两种果子,《证类本草》又把它
们列入木部。
还有《证类本草》有的地方把两种甚至几种药混淆了。如把葳(wēi)蕤
(ruí)、女萎二种药草并为一条使用,这就是个差错。葳蕤是一种矮小的多
年生草本植物,开白色的钟形小花,叶子象竹子,所以又名玉竹,是一种常
用的滋补强壮药。女萎,也称万年藤,茎长数丈,是止痢消食药。可见,这
两种药外观与作用都是完全不同的,是完全不能混淆的。
其他本草书籍也有类似的错误。
如硝石与芒硝。硝石也称火硝,它的主要成份是硝酸钾。芒硝又名水硝,
它的主要成份是含水硫酸钠。但是历代各家本草对硝石和芒硝的成份差别都
弄不清楚,错加注释。
五倍子是一种用途广泛的药品,有收敛止血的作用,可治久痢脱肛、水
火烫伤,也是当时的一种常用的解毒剂。但是五倍子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大
家都不是很了解。宋朝的《开宝本草》中说五倍子是草部;《嘉祐本草》的
作者看到五倍子生在盐肤木上,所以认为它是盐肤木的果实,又把它归入木
部。李时珍发现了这两种说法,发现它们都有一个不可回避的缺点,那就是,

----------------------- Page 13-----------------------

五倍子到底是怎样形成的这一问题,哪一本书都没有搞清楚。他对现有的答
案很不满意,认为不能因为这两部本草都是很有名的就去盲目相信,而应该
根据事实得出正确的结论。于是他花了许多时间观察到了五倍子的形成过
程。
他发现,五倍子是“ (bèi)窠(ké)也”。 虫就是蚜虫,五倍子是
蚜虫寄生于盐肤木上而形成的。五倍子蚜虫很象蚂蚁,每年五、六月就开始
在盐肤木上活动,并渐渐在叶子间形成虫瘿 (yǐng),也就是一些虫囊,这
些虫瘿开始时很少,渐渐长得坚硬起来。大的象人的拳头一样,小的象菱角,
形状有的圆、有的长,不很规则。开始时呈黄绿色,时间一长就变成红黄色。
缀在枝叶间,不细看,确实很象树木结的果实。但是敲开它那又薄又脆的壳,
就可以看到里面有许多小虫。由此可见,它并不是树木的果实。山区的老百
姓采来五倍子以后都要先蒸熟,再保存、用药等,防止时间长久了,虫子会
穿壳而出或者五倍子腐败。
有的本草认为“黄精即钩吻”,“旋花即山姜”。黄精是一种补药,无
毒,钩吻却有剧毒;旋花与山姜也是两种不同的植物,分别属于旋花科和姜
科。这些东西怎么可以互相混淆呢?
在历代诸家的本草书中,这样的错误不胜枚举。李时珍越读书,越发现
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也便越想及早修订 《本草》,编撰出一本让人信得过的
《本草》来。
药搞错了,尽管医生处方开得再好也还是不能治病,甚至会因此引起医
疗事故。
李时珍的眼前时常浮现出那位渔夫老庞和他的妻子的样子,因为药局把
“虎掌”和“漏篮子”两味药弄混了,差一点儿搞出人命来,幸亏李时珍发
现的及时,才救了那位穷苦人的性命。而造成这样事故的原因就是,药书上
说,漏篮子又名虎掌。把本来不同的药等同起来。
李时珍想起有些方子治死人的惨痛教训。一次,有个医生给患癫(diān)
狂病 (即精神病)的人开了方子,其中有一味防葵,不料病人服后马上就死
去了。又有一个医生给病人开了一种叫黄精的补药,结果也吃死了。原来,
药书上把防葵和狼毒、黄精和钩吻等同起来,而狼毒和钩吻都是毒药,这样
不仅不能镇静和大补,相反却会导致人死去。
李时珍记起自己二十岁时的那场病,骨蒸病纠缠了他很久,而按照药书
上说,柴胡和麦冬可以润肺治寒热,父亲为了止住他咳嗽发热,就曾用了不
少这样的药,结果都不见效,还是后来父亲改用黄芩(qín),才治好了他的
病。而黄芩为什么能治这种病?药书上并没有提到。
这样看来,老是照药书上说的去用药,不是要出更多的乱子吗!
李时珍深知病人们的痛苦和期盼,他立下宏愿:我一定要把古代传下来
的药书,好好整理一下;把其中的错误改正过来,把没有提到的补充进去。
他认为只有这样,才无愧自己行医多年获得的名医称号,才对得起信任自己
的诸多病人,才能让自己这颗善良的心平静下来。
考订本草,这是李时珍深思熟虑之后确定的主攻方向。由于李家的家庭
环境和个人的切身经历,他深感“本草一书,关系颇重”(李建元《进本草
纲目疏》),它不仅影响医生的技术发挥,更重要的是关系到病人的健康和
生命安全。而且本草的各种错误代代相传,危害大,李时珍出于对国家和民
族的高度责任感,更坚定了他考订本草的信心。

----------------------- Page 14-----------------------

这一年大约是明朝嘉靖二十三年以后,李时珍三十岁左右的时候。
李时珍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父亲,父亲惊奇地说:“你是想重修‘本草’
吗?这可不是件简单的事啊!”
重修“本草”的艰难程度,李时珍当然是知道的。编修一部新的“本草”,
必须要改正旧的,补充新的,而且要保证编修的正确性,不知要花多少人力、
财力。
李时珍又问父亲:“唐慎微他们是怎样编修‘本草’的呢?”
李言闻说:“那是经朝廷批准的,不然的话,谁有力量去做呢?”
李时珍说:“我们也可以请求朝廷批准啊!”
李言闻苦笑着反问:“朝廷能批准我们这样的人来修订‘本草’吗?”
明知山有虎,偏往虎山行。李时珍发现修订“本草”这件事,实在是困
难重重,可是,他太了解修订“本草”这件事的实际价值了,无论如何,他
也不能任凭错误百出的“本草”再世代相传,误伤百姓了。
于是,他开始了漫长而艰难的编修“本草”的准备工作。
他一边行医,一边大量阅读与“本草”有关的各种书籍,以丰富自己在
医学方面的学识。
为了提高自己的阅读、写作能力,他还读了大量的经史百家名著,做札
记,谈认识。他还读了许多前人未加注意、未曾引用的书,企图从古代学术
宝藏中挖出更多有价值的东西。如王维的《敕赐百官樱桃》诗,告诉他蔗浆
是寒的,使他更了解蔗浆泻除中热的功用。他还从苏辙的“客来为说晨兴晚,
三咽徐收百玉浆”两句诗中,得知了栗子的妙用。他用之于临床治疗,也发
生了效力。
有一次,他读过《楚辞》中的“将与鸡鹜(wǖ)争食乎”,“将泛泛若
水中凫(fú)乎”两句。立即发现了陶弘景、寇宗爽等人把凫与鹜混淆的说法,
严格地辨明了二者的区别。认为古“凫”看做野鸭,而“鹜”则是一个家鸭。
李时珍也不轻视稗官小说,这使他收益很大。他利用行医的空闲时间,
把握一切可读书的时机,阅读了好几百种象《泊宅编》、《两山墨谈》那样
的笔记。刘贡父的《芍药谱》、沈立的《海棠谱》、范成大的《菊谱》、戴
凯之的《竹谱》、叶廷珪(guī)的《香谱》、苏易简的《纸谱》等等,他也
都细细地阅读、研究。在后来他为编撰 《本草纲目》而对各种药物进行考证
时,这些谱录式的作品给了他很大的帮助。
对于边远地方的药物生产情况,他不大容易了解。因此,李时珍对于象
《南方草木状》、《桂海虞衡志》、《凉州异物志》这类书下过一番功夫。
明朝永乐、宣德年间,郑和等人七次下西洋。跟随他们去的一些人,如
马欢、费传、巩珍等人,回来后都写了书,叙述沿途经历和各地风俗材料,
李时珍便利用他们所供给的材料研究外国药。
在读书的过程中,李时珍总是细心地分析、研究、思考。他一方面肯定
书中正确的方面,同时,对书中的矛盾的地方、有疑问的地方,都—一摘录
下来,以便核实和更改。
在阅读各类书籍的过程中,李时珍发现“本草”书远远不能囊(náng)
括医家的丰富经验。从《证类本草》问世到李时珍生活的明代,已经过去四
个多世纪了。这四百多年来本草学仍然在继续向前发展。
随着医家与各种疾病的顽强斗争中,一些医生积累了大量的、有价值的
经验,在古代医学的基础之上,又有了新的收获。

----------------------- Page 15-----------------------

金、元时期有四大医家闻名于世,他们是:主张用寒凉药的刘完素,他
针对宋代的古板的医务制度——规定医生处方用药必须使用官方颁布的方
剂,使用成药也不许任意变化配方——主张处方用药要注重实际,因人而施。
病人的生活状况、所处环境及病情各不相同,用药也应该有差异,不能强求
一律。常用攻下药的张子和,敢于用峻激的泻剂和吐剂,广泛应用“攻病三
法” (即发汗、催吐、泻下),注重攻法,慎用补法。擅长用补养脾胃药的
李东垣,研究滋阴降火药的朱丹溪。刘完素、张子和、李东垣 (yúan)、朱
丹溪四家,即所谓:“金元四大家”,提出了不应当盲目搬用古方的观点,
指出了旧医书和本草的许多讹误不足之处。他们研究新药理,推广新药效,
发现新药物,讨论如何组成新的有效方剂,出现了良好的争鸣气氛。他们的
学术争鸣对李时珍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更增强了他重新修订本草的意
愿。
另外,宋元时期海陆交通日益发达,对外贸易超过了唐朝。1973年,考
古人员在福建省泉州湾发现了一艘宋元时期沉没的海船,船舱中除有大量的
古铜钱和瓷器外,还发现许多药物,如沉香,檀香、水银、朱砂、胡椒等。
由此可见,那时我国与国外医药学交流已经相当发达。那么,宋元时期引进
的一些药品就没有归入“本草”书中,需要在书上填补新内容。
元朝时,由阿拉伯邀来了医生,在北京开设了“回回药物院”,并且翻
译了阿拉伯医药书籍《回回药方》。
明朝时,郑和七次奉命下西南洋,最远航行至非州东岸,后来,随行人
员不仅记录了旅行经历,还带回了芦荟、乳香等外国药材和许多国外的医药
学知识。
随着本草知识的日益丰富、发展,旧本草早已经不够用了。应当早日有
一本新的本草问世,来全面总结祖国本草学的新认识、新经验,以提高医药
学的水平,更有效地为人们治病。
研读了大量书籍,探讨了新知识后的李时珍,修订“本草”的决心更大
了。
一边行医、一边读书、一边做笔记的李时珍,读了许许多多的医药书籍,
记下了好几柜子笔记。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三十五岁的李时珍认为
自己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开始编写修订“本草”了。
他把这部著作取名为“本草纲目”,加上“纲目”两字,是因为他设想
将这部书作新的归类,使它纲目清楚,查阅方便,便于使用。因此体例上一
定要条例清楚,提纲挈领,细目分明,因而取书名《本草纲目》。
同一年,他收了一个叫庞宪的徒弟。徒弟很勤奋,为人忠厚仁德,后来
成为研究《灵枢经》的名医。他也是后来李时珍著书和采药时得力的助手。
李时珍以唐慎微的《证类本草》为蓝本,根据自己的分析,按药物的名
称、形状、产地、功用等项目编写,将名家说法罗列进去,加以比较,由于
他一边着手书本考证,一边进行医疗实践,实践经验,帮助他解决了不少难
题。但是,工作越深入,难题越多,他发现各种本草书中对药物的名称,形
状、产地、功用等记载往往写不清楚,有的记载相互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
书中有解释,但是插图少,语句含糊,不能让人一目了解。
工作开展后,碰到的困难越来越多,他的心情越来越急。
李言闻看出儿子的心思,就对他说:“编一部《本草》,要把全国出产
的药物都重新查访过”。“历代医书的作者中,许多人就是没有对药物进行

----------------------- Page 16-----------------------

一番实际调查,而是抄来抄去纸上猜度,所以闹出许多分歧和笑话”。
李言闻又鼓励儿于说:“你不是写过《蕲蛇传》吗?回忆一下是怎样写
出来的呢?”
李时珍当然不会忘记自己胆战心惊地观察龙峰山上的白花蛇那段经历。
为了写好《本草纲目》,并使这本书具有真知灼见,真正拥有实际价值,
李时珍决定自己亲自上山,遍采药品,在实践上增加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于是,他先把要查访的药物开列名目,先找本地出产的,再找不容易寻
到的;自己找不到,就向当地人请教。他先在蕲州周围查访,这里不少人认
识他。他为人谦虚,又不耻下问,不论是种田的、捕鱼的、砍柴的、打猎的
都要请教。人们知道他的意图后,都乐意为他提供情况,甚至和他一起去寻
找可供制药的动植物和矿物。
一天下午,李时珍身背药箱走进一个山谷,眼前忽然一亮,他发现满山
遍野开着一种白色的山花。这种草,茎直立,圆滑而绿,叶子很象茄子叶,
花开白色,喇叭筒状,很象牵牛花,果实圆而有芒刺,中间有许多细小的种
子。他急忙向路边的一位樵夫打听,得知这花叫曼陀罗花,俗称“洋金花”。
据说,有些人曾用它的花酿酒喝,或者把它结的种子用酒冲服,结果,使人
相当长时间里手舞足蹈,狂笑不止,可是他自己笑了还不知道,还觉得恍恍
惚惚,飘飘欲仙,挺舒服的。
李时珍听了以后,心中一动,他知道这些症状说明这种东西有麻醉作用。
他还知道早在东汉时期名医华佗就创造过“麻沸散”,用来进行全身麻醉。
但是麻沸散到了明朝早已经失传。他在想,莫非东汉名医“华佗”失传的“麻
沸散”是用洋金花做原料的?
为了验证曼陀罗的麻醉作用,李时珍亲自采来了一捆曼陀罗花,在通风
处摊开阴干,然后将其研成细粉。经过反复试验,发现这种花果然具有麻醉
作用。李时珍后来给一个病人“割疮灸火”以前,就用曼陀罗花末与火麻子
花末各一半,给病人用热酒调服三钱,然后病人不久就“昏昏如醉”,失去
了知觉。这时再施行手术,病人就不会有痛苦难耐的感觉了。
今天,我国医务人员通过大量临床验证,充分证实了李时珍的实验结果
是十分正确的,重新发掘了中药麻醉这一宝贵的祖国医学遗产。以曼陀罗为
主的中药麻醉,安全、有效,现在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外科临床手术中。
初次实地考察竟揭示了失传千年的华佗“麻沸散”的秘密,这是多么大
的收获啊,李时珍受到了鼓舞。他更乐意不耻下问,拜当地农民、渔民、樵
夫、猎户、药农为师了。人们也乐意帮助这位名医,把捕获的鸟兽、采摘的
药草,送上门来供他研究。
许多“本草”书里提到过“芸薹”(tái),但是它究竟是一种什么药,
却没有写明白,名家的注也不清楚。李时珍到山中寻找也没有找到,便访问
种菜人,仔细地观察了这种植物后,才知道它的俗名叫油菜,头一年下种,
第二年开花,种子可以榨油,叶子似白菜等等,找到了这种事实上人们常见
到的药材。
由于李时珍不耻下问,使人获益匪浅。他常想:豺、狼、虎、豹能否用
来制药呢?李时珍向猎人请教。猎人告诉他说:虎血可以壮神强志,是一个
好东西。一位专治蛇毒的能手告诉李时珍说,各种各样的蛇,多到上百种,
专门医治蛇毒的草药有八十多种。李时珍马上把这些经验和草药记录下来。
有位药农带李时珍去挖茯苓 (fú líng),药农看到松树根上有弯弯曲曲、象

----------------------- Page 17-----------------------

丝一样的东西,就向下挖去,结果挖出一颗褐色的大茯苓。药农还告诉李时
珍,这东西制成药,可以利尿。
一次,有一个卖药的,见李时珍在寻访草药,就从药袋里取出许多药,
向他介给说:“这是常山,可以治疟疾;这是麻黄,可以治喘病;这是黄连,
可以治痢疾;这是三七,可以用来止血……”
提到三七,李时珍记得这种药在历代本草都没有提到,于是李时珍进一
步采访四方,研究三七这种药。
三七,又名金不换,是一种贵重药品。李时珍发现三七是军中的金疮要
药。该药生长于广西南丹诸州番峒深山中,是近几年才发现的药物。李时珍
在行医中发现三七治疗跌打损伤的功效很突出,所以他考察了三七的产地、
形态特征、气味、主治、用法,将它收入《本草纲目》中,并指出三七能治
一切血病,尤其对于出血和瘀血具有显著的效果。同时,他把《濒湖集简方》
中八个三七用方编入[附方]中。他说:三七根气味“甘、微苦,温,无毒。”
有人讲三七又名山漆,是由于它能愈合刀伤创口象漆沾东西一样,故而得名,
李时珍认为它很有道理。这种药只要把它嚼烂,敷在伤口上,出血马上就能
停止,青肿也会随即消散。
《本草纲目》行世以后,李时珍的这一重大发现迅速得到推广,三七被
医生们普遍采用,广泛用于治疗各种血症。“云南白药”的主要用药就是三
七。而现在,三七更广泛地应用于战伤救护和外伤科、妇科、内科等多种疾
病的治疗,近年来,发展为心血管病的常用药。三七这一珍贵药物的应用价
值和经济价值已经越来越大。这些,都应当有李时珍的一份功劳。
李时珍带着徒弟庞宪和儿子建元,从蕲州出发,历尽风霜,长途跋涉,
进行实地考察。许多药物蕲州一带找不到,就去外地找,南方不生长,就到
北方采。
第一次查访花了他整整三年的时间。李时珍屋里放满了各种各样的动植
物标本,挂满了绘有鸟、兽、虫、草的图画,连他的院子里,也种着名目繁
多的药草。
在他三十八岁那年,他到了楚王府,后来又到了京都太医院。在那里,
他没有追随当时的风气,讨好皇家,炼丹随和。而是一面争取国家对他编修
“本草”这一工作的支持,一面饱览古代医学典籍,研究在民间很少见到的
名贵药材和进口药材。这使他大开眼界,帮助他积累了更多的知识。
当时的朝廷,可以花费巨资炼丹以求长生不老,却不愿拿出一点点资金
支助李时珍作非常有价值的实际工作。
李时珍知道一切都需依靠自己去成就这番艰难的事业。于是他任职一年
后,便弃官回乡了,决定集中精力实现宏愿。
在李时珍南归途中,他念念不忘本草,随时为重修本草收集材料。他看
见北方的车夫常常带着一种叫旋花的粉色小花,就问他们为什么?车夫告诉
他,这是“暮归煎汤”饮用的。因为他们是干力气活的,这草每晚煎汤饮下,
可以舒筋活血,补气长力。李时珍从车夫身上找到了旋花的效用,并收入《本
草纲目》。
回到家乡,李时珍一面行医,一面正式编修《本草纲目》,由于经过实
地查访,又到京都开阔了眼界,因此工作开始进行得很顺利。几年后,李时
珍又发现了许多不很清楚的地方,于是,明世宗嘉靖四十四年 (1565年),
已经四十七岁的李时珍,又开始了第二次外出查访。

----------------------- Page 18-----------------------

登山爬岭,对于已四十七岁的老人来说,实在是很辛苦,但是一想到许
多病人还在受病痛的煎熬,许多药局还沿袭着旧本草的错误,他便又抖擞精
神出发了。
第二次外出查访,费去了四五年时间,他作了多次远程旅行,足迹遍及
长江南北。到过湖南、湖北、江西、广东、安徽、江苏、河南等地。他们餐
风露宿,身上带着一点干粮,饿了就啃一口干粮,渴了就捧一捧山水,摘一
点野果子。无论山有多,路有多险,丛林有多深,危险有多大,哪儿盛产药
材,他们就往哪儿走。困了就席地而卧,采来了药便小心地晾晒,精心保存,
这种艰辛的披星戴月的生活,没有使这位50多岁的老人屈服,相反,却使他
相信,只要努力,没有达不到的目标。
经过这次查访,李时珍又找到许多药物,并搜集了许多民间单方和书籍
文献,这才回家埋下头来编修《本草纲目》。
他计划编修的这部书,要求图文并茂,这就需要制作许多幅药物形态图。
再加上把手头有几百万字的笔记,外出查访的资料,整理成条理分明的一部
药典,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为尽快把这部巨著编修出来,李时珍白天除了行医外,利用一切时机伏
案工作,没有一刻的轻松。同时,他还动员全家人一齐动手:有的抄写、有
的绘图、有的校对。到了夜晚,李时珍立刻翻阅笔记,整理查对,为第二天
的工作做好一切准备。日以继夜,夜以继日,李时珍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医学
上。繁重的工作使一个健康年轻的人都深感疲倦不堪,而他却仍然坚持着,
从不放松一个细节。是他对事业的热爱和那份责任心促使他付出了远远超过
他当时年龄的人所能付出的精力。
一稿完成,又经过三次修改。大约在明神宗万历六年(1578年),这部
凝结着李时珍一生心血、汇集和总结了古今药典精华和广大劳动人民药物知
识的药物学巨著的《本草纲目》,终于完稿了。30年左右的辛苦劳动,李时
珍送给人一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礼物——《本草纲目》。
除了这部巨著之外,他还写过《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食物
本草》、 《集简方》、《蕲蛇传》、《五脏图论》、《命门考》、《命门三
焦客难》、《濒湖医案》等书,为祖国的医药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由于长期辛劳的工作,严重地损害了李时珍的身体健康。书稿完成以后,
要把它传到世上,并不容易。李时珍拖着孱 (chán)弱的身体,奔走了好几
年,一直没有结果。而几十年编撰《本草纲目》已经使他耗费了所有家财,
没有能力掏钱请人刻字印行。直到明神宗万历十八年(1590年)左右,南京
一个出版商才答应出钱刻印。
书稿开始刻印的第二年,李时珍病势加重,他被困在病榻上,日日惦记
着这部书的出版。直到1593年初秋,这位一生为解除别人的痛苦而生活、为
别人流尽最后一滴汗的“医中之圣”离开了人世。临死前,他一再叮嘱家人
要争取机会,使这部书广泛流传。
当李时珍去世的消息传开后,许多人都悲伤不已。下葬那天,从四面八
方赶来许多会葬的人,就连贫苦的人们,也要到他的墓前抛下一陌纸,以表
示对这位仁德的李大夫的难忘和感激之情。
在他去世后一年多,《本草纲目》印成了书。
李时珍生前曾说过:一部有价值的书,终究是埋没不了的。《本草纲目》
出版后,各地医生纷纷前来购买,买回去一看,果然比《证类本草》要好得

----------------------- Page 19-----------------------

多。于是更多的人抢着要买这部书。五十年内竟翻印了三次。直到今天,这
部药典仍然是每个中医必读的书籍,并为世界药物学者和植物学者所重视。
李时珍医学智慧的结晶《本草纲目》是我国药学宝库中一颗闪闪发光的
明珠。它收药之多,规模之大,质量之高,在当时是空前的。全书共一百九
十万字,五十二卷,记录了包括动物、植物和矿物等药品共一千八百九十二
味,其中总结民间经验增加的有三百七十四种,并附有历代药方一万一千零
九十六个,以及一千一百一十幅插图。根据药物的性质,李时珍又把它们分
别列为火、水、土、金、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
人等十六部,每部又分若干类,共六十二部。它的主要成就如下:
第一,纠正了历代本草相沿的许多错误,系统地整理、总结了当时我国
医药学发展的新成就。如把实际是两种药物被混为一物的葳蕤与中萎分清,
把被误列为草类的生姜、薯蓣 (yù)归为菜类,等等。
第二,提出了当时最先进的药物分类法。把收录的全部药物分成十六个
部分,每部再分,共六十部。分动物、植物、矿物分类。在植物学上,依据
植物的生态和习性进行分类,采取“析族区类”的办法;在动物学上,按动
物由低级向高级进化的顺序排列起来;在矿物方面,按照从无机到有机的顺
序排列。便于查找。
第三,系统地记述了各种药物的知识。对各种药物的记述,包括校正、
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录、附方等项,从药物的
历史,形态到功能、方剂等,叙述很细。丰富了本草学的知识。
第四,纠正了一些反科学的见解。如关于食水银、雄黄可以成仙这种说
法的批判,对于“草子可以变鱼”的更正。
第五,丰富了世界科学宝库。它不仅对药物学有详细记载,而且综合了
大量的科学资料,在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物理学、天文、气象等方面
都有广泛的论述,作出重要贡献。
第六,辑录保存了大量古代文献,在原书佚失的情况下,由于《本草纲
目》的摘录,得以保存下来。
《本草纲目》是一部不朽的巨典,近四百年来,已在我国翻印了三十多
次,得到世界人民的高度评价。

四、正直无私 高尚人格

李时珍行医以后,社会上出现了一股迷信方士邪说,相信灵丹妙药,追
求长生不死的风气。
昏庸腐朽的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梦想永坐帝位,长生不死,在
1543年以后,他干脆不理朝政,在宫中立祭坛,设炼丹所,成年累月召集一
些方士寻求“神仙方术”炼制“仙丹”。他给方士加官进爵,把一个当过黄
梅县吏的方士陶仲文封做所谓“真人”,又加给许多高级官衔和显耀爵位。
这些方士到处设坛炼丹,逼老百姓进贡更多的钱财、珍奇药物和土特产品,
无恶不作、欺压百姓。
各地的皇族、官僚、乡绅纷纷效仿,甚至朝中大臣有的也戴起方士帽,
穿起方士服,以讨皇帝欢心。
在这种风气下,一些医生投其所好,终日谈论“灵芝仙鹤”、“天仙地
仙”的邪说,许多人也服食丹药,一时间,一些“九转丹”、“六一泥”之

----------------------- Page 20-----------------------

类的丹药充斥医药界。
李时珍非常看不惯这些医生的口是心非、阿谀奉承的嘴脸。他尊重科学、
不顾权势、冒着惹祸杀身的危险,挺身而出,公开揭露服食丹砂的害处,痛
斥方士的邪说,反驳方士的胡言乱语,表现出高尚的人格。
灵芝,历来被方士吹得神乎其神。李时珍指出:灵芝不过是一种可以吃
的菌类,它是用“腐朽余气生出来的,没有什么神奇”,说它是祥瑞的仙草,
更是荒唐无稽。
针对一些人把丹砂、水银、砒霜、铅锡之类合在一起,炮制“仙丹”。
李时珍指出,丹砂和水银很有害,水银含在丹砂里面,是极毒的东西。人吞
下去,就会“入骨钻筋,绝阳蚀脑”中毒而死。他还引证前人的例子说:宋
朝学者沈括的一个表兄,误将一块丹砂当成丸药吞下,过后就糊里糊涂,不
省人事,一夜就死了。唐朝的一个官僚信了方士柳沁的邪说,服了他的丹砂,
结果便血四年而死。他还引述宋代医家寇宗爽的话说:人的躯体是血肉生成
的,靠吃水谷得到营养。不吃五谷杂粮、蔬菜水果,而吃非但肠胃不能消化
反而毒害人体的丹砂水银,怎么不自找死路呢?
有些医生与他争辩,并从《名医别录》、《雷公炮炙论》、《升炼丹药
秘决》一类书中,找到理论根据。
李时珍反驳说:是的,古代医书是很有价值的,古代医学家也值得我们
佩服。但是,他们的思想中的错误,是不能坚持的。李时珍又说:“巴豆,
本是毒药,用得得法却可以去大病,不得法就会误人性命。可是陶弘景这位
我佩服的先辈却说,人吃了一颗巴豆就会死,老鼠吃了却可以肥到三十斤重。
我不相信。还有唐慎微讲,菌桂合了龟脑子,吃七年,可以在水上步履如飞,
也令人不信服。这些其实仅仅是上了道书的当,与医学上的真理是不能相容
的。”
李时珍还指出,“伏翼”就是蝙蝠,有的地方又叫夜老鼠,有人认为它
是“仙鼠”,入药服用,可以“令人肥健长生寿千岁”,这实在荒唐。他指
出,伏翼白天倒悬在洞窟里睡眠,傍晚外出飞行活动,只不过是一种捕食蚊
虫的动物而已,服用它令人不死的说法,实际是方士骗人的话,是没有道理
的。
公元1567年,嘉靖帝吞服丹药送了命。新皇帝穆宗继位后,把怒气完全
发在方士身上,大肆逮捕,处死方士,废坛醮、撤炼丹所。这样一来,没有
人敢讲炼丹服药的事了,一些医生吓得连炼丹用过的雄黄等药也不敢提了。
李时珍再次坚持真理,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炼丹术。主张炼丹术要为医药
学服务。他运用炼丹方法,亲自试验,学会了许多炼制化学药物的方法。他
说:“水银的确不能吞服,但是它治病的功用是不可抹煞的。”他就研究过
用水银合猪油治疗某些皮肤病。
李明珍的坚持真理正义的态度,表现了他不畏强权、崇高科学的高尚品
格。他不顾个人安危,勇敢地反对方士的斗志,不仅受到人们的称赞,更使
人肃然起敬。
李时珍高尚的品质还表现在他同情贫苦病人,仁德待人方面。
李时珍常常免费为穷人治病,他知道,疾病对穷人的威胁有多大,他就
尽自己所能,竭尽全力帮助这些穷人。有时这些人带一只南瓜或几尺布就算
诊费。李时珍不仅尽心帮他们治病,而且常常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帮助他们度
过难关。

----------------------- Page 21-----------------------

李时珍在楚王府做奉祠正的几年,他治好了楚王儿子的病,楚王全家非
常感动。王妃为了表示感激之情,亲自拿了金银锦帛来报谢,李时珍坚决不
肯接受,表现了高尚的情操。在王府里也树立起威信,使他可以进行著述《本
草纲目》的工作。
李时珍在楚王府期间,念念不忘老百姓的生活,他常去外面给人治病。
常去蛇山观音阁,许多走不进王府大门的病人,都跑到那里去请他治病。
李时珍心中装着危难中的病人,所以他才能不畏任何艰难险阻,以一种
医生的责任感以及对病人的同情心,顽强地同困难作斗争,写下了巨典《本
草纲目》。
李时珍还蔑视功名利禄,一心一意做有益于人类的事。
李时珍经过三次科考,都失败了,但他并没有就此沉沦,而是以一种乐
观的态度选择一项更加有益的职业。他的选择不是以社会地位的高低、功名
利禄的多少为尺度的,而是以是否对人们的生活更有价值来选择的。
他的这种轻薄功名而重视社会价值,对人生始终抱有乐观进取的态度是
令人敬佩的。
他不仅自己这样还鼓励身边的人也要乐观向上。
一次,李时珍去看望罢官回家隐居的吴明卿。吴明卿,字国伦,是当时
的文坛名士,明“后七子”之一,曾经因不满奸臣严嵩,不满官场上的腐败
风气,罢官隐居。看到闲居家中的吴明卿,他曾做一首诗 《吴明卿自河南大
参归里》:
青锁名藩三十年,虫沙猿鹤总堪怜。
久孤兰杜山中待,谁遣文章海内传?
白雪诗歌千古调,清溪日醉五湖船。
鲈鱼味美秋风起,好约同游访洞天。
这首诗的大意是:一位享有盛名的人物,辗转官场数十年,由于朝廷昏
暗,忠奸不辨,突然一朝罢职,成了牺牲品,实在令人惋惜。可是,你总是
独处家中,企图洁身自好,这么一来,又有谁去写诗作文流传于世呢?你满
腹才华,应当象李白那样吟阳春白雪之歌,咏流传千古之调;你应当和朋友
们出去游玩,饮美酒,荡轻舟,饱览大自然的无限风光,借以消愁遣兴。等
到秋天,正当鲈鱼肥美的时候,我们相约几位同伴,一起到五湖去观赏那“洞
天福地”的胜景吧!
从李时珍的这篇访友赠慰之作,可以看出,一方面,他对吴明卿的遭遇
感到愤愤不平,一方面又不同意他消极的处世态度。他赞赏吴明卿的才华,
勉励他虽然在官场上失败了,但却可以在文坛上大显身手,这种态度正与他
本人完全一致。他在科举场上的失意,反而促成了他在科学上的伟大成功。
表现出他对于权势利禄的傲然轻蔑。
而且,李时珍以医学发展为己任,他为了这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巨著,
为了更多的受疾病煎熬的人们,他断然离开庸碌无为的官场。这是1557年的
事,他被推荐到京都太医院任院判,但他并没有把功名利禄放在心上,他把
更多的精力放在太医院所属的寿药房、御药库以及那里收集的大量医学书籍
上,他没有追随那些庸碌的医生去讨好奉迎皇帝,而是埋下头来为《本草纲
目》的修订,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任职仅仅一年,他便辞职回到清静的蕲
州,去全心全意地在医学海洋里遨游。
李时珍行医不分贵贱,不阿谀奉承权贵,不受分外之财,而是恪守医德、

----------------------- Page 22-----------------------

治病救人,劝人为善。
一次,他去荆府富顺王处看病。富顺王朱厚焜特别溺爱他的小儿子,想
废掉现在做世子的大儿子(按照明朝诸王世袭的规定立为世子者将继承王
位)。刚好世子得了病,富顺王把李时珍请去,李时珍知道他的意思,看完
病后开了一个处方,特意取名“附子和气汤”。这是借“附子”与“父子”
的谐音,规劝富顺王以父子之大义为重,不要以好恶行事。李时珍的崇高品
德和以医行义的巧妙方法,使富顺王深受感动,终于放弃了原来的错误想法。
李时珍还常与穷苦百姓生活在一起,不耻下问地向农民、渔夫、卖药人
请教,与他们同吃、同住,一起研究草木的生长状况和特性效用。他谦虚求
教,讲究礼貌,再加上他勤奋刻苦,不辞辛苦,终于获取了别人得不到的各
种知识、各种医药单方,为丰富 《本草纲目》的内容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李时珍在科学上是个坦坦白白的人。如果有什么问题自己没有搞清楚他
就直截了当地说不了解,没见过,决不掩饰。表现出对科学的严肃认真的态
度。
例如 《旧唐书》上曾记载一种食蛇的鼠,李时珍既没有见到过,也没能
查到更多的有关资料。他就老老实实地承认自己难以断定《旧唐书》所载是
否可靠,只好留待后人去研究。他在“食蛇鼠”一目下写到:“按《唐书》
云:罽(jì)宾国(今阿富汗东北一带)贡食蛇鼠,喙尖尾赤,能食蛇,有
被蛇螫者,以鼠嗅而尿之即愈。今虽不闻说此,恐时有贡者,存此以备考证。”
李时珍所讲的这种食蛇鼠,很可能是今天我国云南和印度、缅甸一带所产的
蛇獴 (méng)。蛇獴又名獴哥,四肢短小,很象鼬(yòu)鼠,善捕毒蛇,对
蛇毒有一种特殊的抵抗力。
在四百年前的封建时代,李时珍能这样坚持实事求是,科学、诚实的态
度值得人们学习。
李时珍离开我们将近四个世纪了,但是他勤奋治学的动人事迹,坚持正
义、仁德诚恳的高尚品格以及他对医药科学的杰出贡献是不朽的,他把自己
的一生献给了医学。人民永远纪念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 Page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