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嗨网首页>书籍在线阅读

史玉柱

  
选择背景色: 黄橙 洋红 淡粉 水蓝 草绿 白色 选择字体: 宋体 黑体 微软雅黑 楷体 选择字体大小: 恢复默认

史玉柱



  巨人不死密码 序

  总序:梦想年代

  1992年,当星巴克股票在纳斯达克上市时,霍华德·舒尔茨春风得意地告诉整个世界:“我是一个梦想者”,然后星巴克果然成为世界商业的奇迹;而当保罗·阿伦与比尔·盖茨漫不经心玩电脑时,其不着边际的梦想在某一天弄出了微软这个全球最大的商业怪兽。
  知识经济时代,梦想年代,一切皆有可能。
  梦想者的思绪不会停顿,梦想者的灵感源泉也不会枯竭,只是当梦想飘荡到中国大陆的上空时,粉红色的梦幻变成了金色的辉煌。
  中国经济的整体“牛”市,许多青年“财”俊的诞生则是顺其自然而水到渠成的过程。尽管他们活跃于不同的领域,“把玩”着属于自己的战略技巧,但他们却有着共同的执着性格和那颗追寻梦想的勇敢的心。
  当然,成功与失败的此消彼长与亘古碰撞,意味梦想中总是有人欢笑有人忧。有实现梦想的达人,但更多的人则是从梦想的巅峰失足跌落,或从梦想的破灭中失声惊醒而尝试着重回梦想。
  “棱镜”原本为一物理学术语,意指复合光透过“棱镜”分解为光谱;以“棱镜”对人对事进行多维的解析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所以,广天响石专家团陆续推出的“梦想年代,财智人生”系列丛书大抵会有一个中心:“聚焦财智领袖”,两方面基本内容:其一,演绎各业界“大腕”中脱颖而出的领跑者的精彩人生,展示梦想年代的亮丽风采,并追寻其成功的背后;其二:也不忘拾遗补缺,将失败的例子透析给读者,知其然,亦究其所以然,使读者避开梦想中的陷阱,更加无限地接近于成功。
  格物致知。以史为鉴,历史是洞明得失的镜子;以人为鉴,他人之经历是问鼎巅峰的捷径。时势造英雄,人生是个大舞台。在这个梦想年代,谁都可以拥有自己的梦想;谁都可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您也不例外。



  序不畏失败和苦难的真英雄(1)

  在史玉柱叱咤风云的时候,人们探讨的是他的成功秘术。
  在史玉柱马失前蹄的时候,人们谈论的是他的受挫真由。
  在史玉柱东山再起的时候,人们赞叹的是他的不屈精神。
  其实每一个人都是复杂的组合体,就像宇宙间的每一个星体,所有内在和外因,都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他的运行轨迹。
  于是有人说:史玉柱就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民营经济的一块活化石,在他身上,沉淀着整个时代的痕迹。如果只从某一方面入手,就无法真正了解这个充满争议的人物的全部。
  史玉柱早期的成功,既是他个人努力的结果,也是当时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如果没有东南沿海相对宽松的大环境,以及全国日益发展的市场需求,史玉柱就不可能在短短的五年时间里,成为享誉一时的大陆富豪;如果没有邓公南巡给中国的改革开放带来一股春风,史玉柱也不可能在移师珠海之后,仅仅两三年时间就把巨人公司经营成当时中国第二大民营企业。
  在那一个时代,除了史玉柱,还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企业家,他们中有的像流星一样一闪即逝,有的现在仍活跃在经济发展的汪洋大海中。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符合“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普遍规律。这个世界是残酷的。
  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不仅迅速把史玉柱催生成一个真正的“巨人”,某种程度上也导致了“巨人”的早衰,突出体现了当时初具规模的民营经济免疫力不足的严峻现实。“巨人”在这段时间发生的“巨人大厦问题”、“脑黄金广告被禁事件”,从根源上讲就是史玉柱这个最具代表性的民营企业家,尚缺乏驾驶这艘“企业巨舰”的正常心态和能力。当他从失败当中得到深刻教训并经过深层反思之后,他便真正成熟起来,渐渐从一个优秀的“经营者”蜕变成睿智的“资本家”。这个曾颇以“零负债”为傲的人竟然在2002年后主动向金融投资靠拢,充分说明了他从内心到行动的彻底转变。
  但无论是在他创业之初,还是在辉煌之际,乃至在沦落之时,以及在重生之后,他的血管里都始终奔腾着勇往直前、不畏困苦、不甘人后的热血。
  正是这种永不屈服的精神,使他能够首先放弃安逸而平淡的仕途,又不满足于暂时的辉煌成就,接着又不甘于失败的低谷,最后还不驻足于失而复得的领地。
  从平庸中崛起,从失利中挣扎,从弱势中奋进。这很容易联想到战场上勇往直前的战士,每一个足迹都是一曲荡气回肠的雄壮战歌。
  学习史玉柱,首先要学习的就是他的这种宝贵的精神。
  环境是不可苛求的,大自然间自有它的公平法则。很多人喜欢哀叹“生不逢时”,而事实上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杰出者诞生。只有敢于逆流而上的人,最终才能引导潮流。
  机会也不是只钟情于某些得天独厚者,自古到今,大多数的风云人物都是崛起于草莽之间。
  所以与其空洞地赞叹那些成功者的辉煌成就,不如虚心学习他们内在的动人之处。
  史玉柱在他创业之初,并没有多少值得别人羡慕的优势。仅仅4000元钱的启动资金,无论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不是一笔巨款。他最初所依仗的最大资本——编写程序的能力,1989年在深圳创业的人中比他高明的人多得是,到现在更是数不胜数,但是惟有他以及其他少部分人能够脱颖而出,史玉柱凭的就是为了心中的目标,不畏困难、奋力拼搏的那股劲。
  当然,史玉柱还有其他许多方面值得我们借鉴学习。比如他把握机会的能力、颇具特色的营销手段和经营方式。
  我认为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史玉柱战胜失败的勇气。史玉柱在1997年失意之时,负债2.5亿,很多人都说史玉柱完了,周围朋友和媒体都在评论和“讨伐”他的失误。在巨大的压力中他挺过来了,东山再起,短短三年,还清了债务,而且再次跻身国内亿万富豪行列。这更加说明,在成败之间起到关键作用的还是一个人的内在斗志。
  史玉柱的传奇经历告诉我们不要畏惧失败。任何人都无法躲避失败,成功的人成功之处很大部分就在于如何对待失败。史玉柱曾说:“当巨人一步步成长壮大的时候,我最喜欢看的是有关成功者的书,在巨人跌到之后,我看的全是有关失败者的书,希望能从中寻找到爬起来的力量。”面对失败,史玉柱不断总结,不断完善,不断进步。他在迷茫的时候也要向别人虚心向别人求教,他在沮丧的时候也需要别人不断地鞭策和鼓励。
  史玉柱的传奇经历将一直是中国、乃至世界成功与失败的标本。我们学习他的成功经验是为了更加成功,我们学习他的失败经验也是为了成功,希望通过此书能让读者领悟一些成功与失败的真谛,这也是我写此书的初衷。
  此书得以顺利完成,要感谢亚洲资本论坛主席李俊、中央电视台《赢在中国》总制片人王利芬、《中国企业家》杂志社社长刘东华、品牌中国产业联盟秘书长王永的大力支持;感谢巨人投资集团汤敏、王煦等提供帮助、审阅书稿和提出修改意见。同时,还要感谢好朋友新华、文辉、良忠、子平等的鼓励和帮助;征明、张路几易其稿,辛勤笔耕,历时一年多终于做成这部书稿,虽然仍然有些不尽如人意,但已经做了非常大的努力了,真诚的感谢他们。
  “梦想年代,财智人生系列”丛书已经推出的《分众的蓝海》、《谁认识马云》、《盛大传奇》等书,受到了广大中青年读者广泛热烈的欢迎,这对我们是很大的鼓励,也是无形的鞭策。感谢读者们的厚爱,我们一定要创造条件,尽最大努力把后续的图书做得更加精彩,也真诚的欢迎广大读者对我们提出批评意见和建议。读者来信请发Email:[email protected],或登陆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liushiying。
  是为序。
  梦想年代,财智人生系列丛书主编刘世英
  2007年3月北京西钓鱼台


  第一章 巨人归来的不死传说

  巨人归来的不死传说

  每个人的生命过程都是一段漫长的故事,区别只在于有的精彩,有的平淡。
  在中国的企业家历史上,恐怕能配得上“传奇”二字的并不多,而史玉柱便是其中之一。
  史玉柱,这个曾经唱响神州大地的名字,曾经被主流媒体热烈追捧,曾经被无数青年视为堪与盖茨齐高的偶像,“史玉柱”和他的“巨人集团”一度在神州大陆家喻户晓,并且曾在《福布斯》公布的中国大陆富豪榜上名列第八。
  但上帝和他开了一个玩笑,接着他遭遇了事业的滑铁卢,几乎在一夜之间从巅峰直落至深谷。事业的破产使他再次名闻天下,也迫使他“落荒而逃”,从此隐姓埋名近乎三年。
  三年过后,在人们渐渐淡忘“史玉柱”这个名字的时候,他却东山再起,卷土重来,凭借“脑白金”,再次登顶人生高峰,演绎了一段感人致深的企业家不死的传说。2004年,成立上海征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进入网络游戏产业。2006年,《征途》创造同时在线人数68万的业界历史纪录,公司筹备上市。沉寂数年的风云人物史玉柱再次从互联网中径直冒了出来,按照他的话,其实是一种回归。“巨人”归来了,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了。这就是强者的表现和硬汉的本色。也许,这才是史玉柱最值得称道之处。
  这便是传奇,史玉柱所展现给我们的,是一幅跌宕起伏的精彩人生画卷。

  第一节巨人的崛起:年少得志

  1989年,史玉柱被深圳吸引,带着4000元的创业资本,来到深圳开始寻找他的梦想。
  同年7月,史玉柱倾其所有承包了“天津大学深圳科技工贸发展公司电脑服务部”,这里,就是史玉柱“万里长征”的起点。1991年,珠海巨人新技术公司注册成立。他靠着150个昏天黑日和20箱方便面闭门造车一举研制M-6401汉卡而成功,汉卡销售量跃居全国同类产品之首,获纯利达1000万元,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1992年7月,巨人公司升为珠海巨人高科技集团公司,M-6401汉卡年销售量2.8万套,销售产值共1.6亿元,实现纯利3500万元,年发展速度达500%。同时,借邓小平南巡的春风,得到珠海市政府的重礼,开始计划建造当时中国的第一高楼——巨人大厦。
  1993年,史玉柱进军保健品市场,大规模宣传产品,让自己的名字家喻户晓。他一手创办的公司不到两年就实现年销售额上亿元,世人谓之奇迹。而巨人成为当时中国第二大民营高科技企业,史玉柱也成为那个时代所有媒体热烈追捧的明星商人。
  1994年,欲想在房地产业中大展宏图的巨人集团一改初衷,拟建的巨人科技大厦设计一变再变,楼层节节拔高,从最初的18层一直涨到72层,投资也从2亿元涨到12亿元,1994年2月破土动工,气魄越来越大。
  巨人集团经营范围涉及电脑、生物工程、房地产和金融等领域,其生产的多种电脑产品,曾经占据全中国大半个市场。在1993年一年之内,就推出中文手写电脑、中文笔记本电脑、巨人传真卡、巨人中文电子收款机、巨人钻石财务软件、巨人防病毒卡、巨人加密卡等产品。集团子公司从38个发展到228个,拥有数亿元人民币的固定资产。杨尚昆等中国领导人曾经先后视察过“巨人集团”,李鹏也曾经在一年内两次视察巨人集团,实在属于破例,他并且亲笔签字说巨人集团“取得了巨大成果”。如果按照这时的“巨人集团”势头发展下去,“巨人集团”将可能在几年内发展成为资产超过百亿的跨国集团。
  他在31岁那一年被列为福布斯“大陆富豪排行榜”第8位,成为中国的新生代贵族。从白手起家到中国大陆富豪排行第八,他只用了短短5年时间。这是史玉柱自创业以来的第一次顶峰。
  他是一个著名的成功者。
  正是这样的辉煌,史玉柱成为了当时所有青年人心目中继比尔·盖茨的第二大偶像。这位学者型商人不仅有着徽商所独具的儒雅气质,内心更充斥着横亘电脑、药业、保健品业的巨大野心。他的梦想是做东方的IBM,东方的蓝色巨人,他要建造一座高260米、共70层、总投资额为人民币12亿元的巨人大厦,他要建造一座属于巨人的巨人帝国。
  当时的史玉柱雄心万丈,前面伟大的蓝图似乎只在咫尺之遥。

  第二节巨人的陨落:遭遇滑铁卢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97年史玉柱却彻彻底底破产了。
  1995年下半年,在卫生部对全国保健产品进行抽样质量检查,发现产品合格率只有30%,此结果导致了中国保健市场的全面萧条。1996年,史玉柱推广“巨不肥”失败。更要命的是巨人大厦投资巨大,资金告急,史玉柱将大量用于保健品推广的流动资金抽出投入大厦的建设,终因顾得了东边,顾不了西边,点燃了巨人集团财务危机的导火索。
  1997年初,深圳《投资导报》发表《“巨人”史玉柱身陷重围》的报道,标志着巨人公司走向了穷途末路。集团生产销售秩序陷入僵局,大批骨干人员陆续离去,庞大的“巨人军团”分崩离析,“巨人”轰然倒下。由于资金链条的断裂,巨人大厦也停工了,讨债者蜂拥而至。
  1998年元月,巨人集团资产债务呈冷冻状,情况是2.5亿负债,史玉柱成了全国的“首穷”。珠海市法院在1月28日查封了“巨人”的资产。昔日的辉煌似乎已经成为过去,巨人大厦昔日灯火辉煌,如今冷冷清清,巨人总部大楼内只有四、五个保安人员在看守大楼。
  无奈之下,史玉柱从大众眼中“突然失踪”。史玉柱成了彻底的失败者。
  史玉柱的“突然倒下”在社会上激起久久不散的回音,史玉柱的名字又以另一种方式深入人心,这种方式便是:著名的失败者。
  社会各界对史玉柱普遍持幸灾乐祸的责骂态度,仿佛刚刚在昨天还被奉为英雄的史玉柱在一夜之间变成了千夫所指的罪人、笨蛋,往日他身上和他所做的一切都被视若神明,如今则全都成了缺点,而且都是致命的缺点。
  “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世间是非曲直的评价和冷热嘲讽的舆论,让史玉柱内心承受着无比巨大的痛苦。
  他躲进了西藏,登上了珠穆朗玛峰。

  第三节巨人的归来:重上征途

  有一句真理是这样说的:“成功者所犯的错误比失败者多得多,但你不能因为失败多而放弃。”
  因为成功者永远在不断尝试,而失败者总是退缩、逃避。最终的失败者似乎从不犯错误,而最终的成功者似乎总是在犯错误。因此,亨利·福特的一句话我们应该永远牢记:“当一切似乎都不顺利的时候,请记住——飞机是逆风而起的,而不是顺风而起。”
  一个没有足够的企业家精神的人,这时或许会一蹶不振,但史玉柱又重新站了起来,他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巨人的归来。
  2000年,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县级市,借着筹集而来的50万,史玉柱注册了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康奇公司,开始了其东山再起的传奇故事。铺天盖地的广告轰炸带动了一个新保健品“脑白金”的热销,仅仅只用一年,“脑白金”就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成为保健品市场市场当仁不让的“龙头”,构建出一个属于自己的保健品帝国。不久,史玉柱的销售收入很快突破10亿元。
  2001年1月,史玉柱花2亿元巨资收购巨人大厦楼花还债,这个事件又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很多人将其作为一个企业家诚信的典型加以追捧,欠钱还债,史玉柱不愧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是什么动力在推动着他,史玉柱说,是支持他的一些很熟悉的朋友和一些从不认识的朋友。巨人垮了之后,几个大学生在给史玉柱的信中写道:如果巨人不能重新站起来,你将会伤害我们这一代人的感情。这种冀望,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史玉柱卧薪尝胆的动力。
  史玉柱说:“我相信福祸相倚的老话。不过从前还是太顺。我很感激这一跤。上次我和刘永行谈,他实际上也不断地在摔跤,不过他属于感冒,一个一个感冒让他免疫力增强,身体强壮了。虽然增长不是很快,但是时间一长总量就很大了。我是从创业那天到我摔跤那天中间就没感冒过,结果一摔就是很大一跤。不过摔跤这一课是肯定要补的,否则还是不能长大。不管政治、军事还是经济,一帆风顺是不可能的,李嘉诚还要跳楼呢,共产党没有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也总结不出十大军事原则。”
  回顾保健品行业的20年,目睹了辉煌不再的太阳神、溃于蚁穴的三株,亲历了全线溃败的脑黄金、孤注一掷却未能起死回生的巨不肥,创造了国人皆知的脑白金、老少咸宜的黄金搭档,史玉柱在保健品行业的地位无疑无人可比。
  从脑黄金到脑白金,再到黄金搭档,史玉柱每每一出现在保健品市场,便会卷起一阵惊涛骇浪,这个保健品帝国的掌门人,已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地进行着他的市场扩张计划。
  可是,聪明和灵气能克隆出几个巨人,能让一个失败者站起来几次呢?于是,史玉柱不敢懈怠,2004年史玉柱踏上了“征途”,走进了网游世界。
  如果说史玉柱利用脑白金把“债”还了,那么《征途》的横空出世,便是史玉柱正式复出的标志,他想要世人重新认识他这个“归来”的巨人!
  然而,沉寂数年的风云人物史玉柱再次从互联网中径直冒了出来,按照他的话,却是一种行业回归,是他的一点IT情结。因为,当年的巨人集团就是从电脑行业起家的。而网络游戏,这个听起来便自然而然地与“暴力”、“逃学”、“离家出走”、“痴迷少年”等不良字眼联系起来的行业,无疑比起保健品来说,更是令人难以轻松玩转。
  曾经的叱咤风云已经不能说明什么,错过了一年就必须用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追赶的史玉柱是否能再次迎头赶上,创造又一个起死回生的奇迹,解开谜底的这一天很快就会来到。《征途》公测后7个月后,实现最高同时在线人数68万的业界最高纪录,可以说在业界是一个奇迹,让史玉柱内心再次兴奋起来。
  巨人的归来,让“史玉柱”三个字成为中国企业家精神的一个符号——他代表着忍耐苦难、勤实守信、创新开拓、永不言弃,甚至更多。


  第二章 少年史玉柱

  少年史玉柱

  蒙牛集团老总牛根生有两句经典的话:一句说给得意者“小胜凭智,大胜靠德”;一句针对失意人“别人从零步起步,而我是从负数起步。”
  而在风云突变的中国IT界,有两个另类的人物,他们历经磨砺,从“负数”起步,最终修得正果,一个理所当然是阿里巴巴总裁马云,另一个则无可厚非的是现在的征途“老大”史玉柱。
  发展心理学讲人生所频繁使用的手段和参照的准则是“追溯”,特别又是人物早期的追溯。因为据说人的智慧、性格和处事态度,在童年就基本定型。
  那么,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史玉柱是怎样长成的。

  第一节“请称呼我为‘史大胆’”(1)

  童年的史玉柱让父母爱恨交加。如果说男孩调皮捣蛋是其天性,那么史玉柱的顽皮则真的让旁观者瞠目结舌。
  史玉柱沉迷过小人书,并因此而留级;迷恋于《十万个为什么》,却异想天开地自制“炸弹”。
  然而,非常“不幸”的是这个聪明伶俐的小毛孩,并没有将其无穷无尽的求知欲用在学习上,而让父母对其深为“失望”……
  1.痴迷小人书,成绩一落千丈
  1962年,史玉柱出生在安徽省北部怀远县城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史玉柱的父亲是怀远县公安局的干警,而母亲则是一个工厂的工人,与商业并无任何联系。一直到考起大学,史玉柱的童年都是在这个面积2300平方公里、隶属安徽省蚌埠市的小小县城度过的。
  童年的史玉柱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下生活得无忧无虑。然而,外面的世界却在史玉柱的脑海里留下了神奇的色彩。
  幼时的史玉柱很安静,与后来制造“炸药”的他完全是天壤之别。他常常喜欢一个人呆在屋里,仰望着天空,独自思考“天为什么是蓝的呢?云为什么是白的或黑的?地球为什么是圆的?怎么淮北大平原是那样平坦?”
  好奇是痴迷的第一步,痴迷是灵感萌发的积累过程。为了解答心中的疑问,史玉柱开始痴迷起小人书来,也正是通过小人书,史玉柱从恍然无知的少年开始认识了这个精彩的大千世界。
  那时,史玉柱对小人书已经痴迷到了废寝忘食、念念不忘的地步。他可以不吃饭,可以不睡觉,甚至可以逃学,可以考试不及格,但不可以不看闪烁着童心光芒的小人书。一遍遍地看,一本本地看,一摞摞地看,不知看过多少遍了,可仍觉得百看不厌。这或许正形成了后来史玉柱痴迷于网游,乃至干一件事情就要认“死理”的个性。
  一次,一个远房亲戚给史玉柱带回来六本小人书,高兴得他一连几天都没睡好觉;而要是知道谁家里有了新的小人书,史玉柱就会软拖硬磨地借出来。
  就这样,看来看去,史玉柱把该做的作业忘了,把该背的课文弄丢了,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终于,到了小学四年级,在老师的叹息下,家长的责怪下,史玉柱竟成了留级生。
  年少而无忧的史玉柱其实对留级不留级并不在意,但忧心的是望子成龙的父母。一气之下,史玉柱一箱令他梦绕魂牵的小人书在妈妈的手下化为灰烬。
  小人书被烧了,但书上描写的那些古代英雄,特别是《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却永远留在了史玉柱的记忆深处。
  2.合肥之游:“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史玉柱看《三国演义》入了迷,而后来他才知道《三国演义》中“张辽威镇逍遥津”故事所说的“逍遥津古战场”,就是在离自己家乡不远的安徽省会合肥。
  为此,史玉柱骄傲了好久,逢人便说“逍遥津古战场就在合肥,我要去合肥。”
  不过,令史玉柱更感惊奇的是,合肥不仅是遥逍津古战场,而且还是东吴名将周瑜和宋朝清官包拯的故乡。
  他真想一步迈到合肥,从小就非常执着的史玉柱,从此便开始朝思暮想,琢磨着怎样才能使父亲满足他的这个愿望。
  直到有一天,史玉柱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原来他父亲要去合肥出差,在他的一再恳求之下,父亲才勉强同意带他去了,并且“约法三章”——史玉柱保证路上绝不调皮。
  那天,天还没亮,浓雾正在弥漫,激动了一夜的史玉柱很早就起床,催促着父亲上路。一路上,和一个新生婴儿一样天真烂漫的史玉柱睁着大眼睛,憧憬着他的合肥之旅。
  到了合肥,史玉柱圆了自己的梦,看到了《三国演义》中“张辽威镇逍遥津”的故事所说的古战场和偶像包拯故居——逍遥公园。
  逍遥公园在合肥市东北角,整个公园里,“逍遥津”是最精华的一部分。
  逍遥津古为淝水上的津渡。相传东汉末,孙权被曹操的大将张辽击败于此。经过《三国演义》和京剧《逍遥津》的渲染,逍遥津在史玉柱的头脑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现在的逍遥津是一片波平如镜的湖泊,林木葱郁,景色迷人。第二天下午,史玉柱和父亲两人同坐一条小船,史玉柱坐在船尾望着孤山。他父亲一边划,一边掌舵,在孤山脚下慢慢碧波荡漾。
  这一天,父亲还带史玉柱去了包河公园,在公园门外,父亲说:“这就是包公幼年时的读书处。”
  史玉柱跑过去,仔仔细细地看着,他似乎觉得什么都新鲜。父亲继续说着:“那边还有包公祠。因合肥是包拯的故里,所以当地人们为了纪念他,建了祭奠包拯的专祠叫包公祠。它建在‘包河’中央的香花墩上面。为人一生,要做好事,以后会流芳百世,倘若做坏事,就像秦桧似的留下骂名千载。”后来,史玉柱回忆起来:“父亲的话句句记在了我的心上。”
  史玉柱跑进包公祠,站在包公塑像前久久仁立着,忽然问道:“爸爸,这个包拯怎么和书中描写的包拯不一样呢?”
  父亲抬头仔细看着说:“那些只是民间传说。真正塑像就要根据史料去做,不可能按人们的意想去做。”
  苏格拉底说过:“让那些试图改变世界的人先改变自己。”合肥一行,给史玉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人书中的故事似乎变成了现实。
  以至于,每当回想至此,总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的史玉柱都会情不自禁的说:“这不是一次纯粹的游玩,在整个过程中父亲给我讲了很多蕴涵哲理的故事,它们让我明白与其崇拜小说中的历史人物,不如努力去让别人成败自己。”
  史玉柱说:“人生就是‘魔方’,是色彩斑斓还是黯淡无光,全靠自己的一双手。”
  3.启明星:《十万个为什么》
  《十万个为什么》这一图书于1961年首创40多年来,以其贴切的编辑形式、严格筛选的图文内容影响了无数求知路上的读者,而史玉柱就是其中之一。
  再来看看我们的小史玉柱,小人书没有了,从合肥回家后的史玉柱只好找来《十万个为什么》。而这一次,父母不但没有阻止,相反还相当支持。
  幸福的童年总是相似的,很多人在童年时都看过《十万个为什么》。不过,看过之后,对大多数人来说,为什么还是为什么。但在对于看《十万个为什么》史玉柱表现出了他年少特有的天赋。史玉柱对这充满魔幻的书有非常独特的读法——他要亲自去探寻为什么究竟是为什么。
  于是,顺其自然地,年幼的史玉柱他很快就迷上了科学技术,并千方百计地去试验和探究。
  读小学五年级时,史玉柱在自己的家门口树起一根高高的木头十字架,架子上缠满蜘蛛网状的金属线,再接通一根地线,浇上盐水,然后用一些废旧的收音机零件,因陋就简地组装了一个收音机。使史玉柱不敢相信的是竟然组装成功了,虽然简陋,但效果还很不错,清晰且足够大。
  初次的成功“膨胀”了史玉柱的“野心”。
  4.“无法无天”:自制黑色炸药
  如果说是小人书让史玉柱熟悉了传统和历史,那么《十万个为什么》则让他变成了一个敢想敢做的实践者——那一年,史玉柱要制造炸药,造那种把诺贝尔炸得遍体鳞伤的炸药!
  《十万个为什么》这一图书于1961年首创,40多年来,以其贴切的编辑形式、严格筛选的图文内容影响了无数读者,而史玉柱就是其中之一。当时此书曾风靡一时,几乎所有家庭都会备一套。
  再来看看少年时的史玉柱,小人书被母亲付之一炬,从合肥回家后的史玉柱就找来了《十万个为什么》。而这一次,父母不但没有阻止,反而还相当支持。
  很多人在童年时都看过《十万个为什么》。不过,看过之后,对大多数人来说,为什么还是为什么。但对于看《十万个为什么》的史玉柱却表现出了他年少特有的天赋。史玉柱对这充满“魔幻”的书有非常独特的读法——他要亲自去探寻为什么究竟是为什么。
  于是,顺其自然地,年少的史玉柱很快就迷上了科学技术,并千方百计地去试验和探究。
  读小学五年级时,史玉柱在自己的家门口树起一根高高的木头十字架,架子上缠满蜘蛛网状的金属线,再接通一根地线,浇上盐水,然后用一些废旧的收音机零件,因陋就简地组装了一个收音机。让史玉柱不敢相信的是竟然组装成功了,虽然简陋,但效果还很不错,清晰且足够大。
  初次的成功“膨胀”了史玉柱的“野心”。
  再一次,史玉柱按照书上说的“一硝二磺三木炭”的方法,开始自己配制土炸药,认真且严谨得像科学家在做一项极其精密的实验。几经反复,还终于配制成功了。
  炸药制作成功了,史玉柱却还异想天开地想试试炸药的威力。他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悄悄把炸药埋在路边。这时已经“疯狂”的史玉柱全然不知炸药爆炸可能带来的后果。
  果然,炸药爆炸了。轰一声,爆炸“炸”开了史玉柱满脸的喜悦,也把自己名字“炸”响,人送外号“史大胆”,但也“炸”怒了父母的心。因为,爆炸的炸药吓坏了刚好经过的邻居。那时史玉柱才刚好十岁。
  毋庸置疑的是史玉柱挨了父亲的一顿暴打和母亲的一番责骂。但史玉柱大胆的疯劲并没有因父母的恼怒而收敛。连炸药都不怕,还会怕什么?史玉柱的胆子更大了,那时候“史大胆”的称号可谓是如雷贯耳,在史玉柱居住地附近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史玉柱的胆子就这样慢慢地练就了出来。于是,史玉柱总结出一条规律:只要有胆子,敢干,就有成功的可能。

  第二节 陈景润之梦(1)

  “天生我材必有用”,说的是任何一个“我材”均为“天生”,所谓“天生”,就是他们本无高低贵贱之分,任何“我材”均可“有用”,都具有它的独特的、不可或缺的价值。
  歌德就曾经说过:“如果是玫瑰,它总会开花。”而中国古语有言:“浪子回头金不换。”
  上了初中的史玉柱突然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一心一意地将全部精力扑在学习上,成为家长和老师心目中不折不扣的好孩子、乖孩子。
  拿破仑则说:“我成功,因为我志在成功。”天资加上勤奋,史玉柱毫无悬念地考上了自己向往的大学。
  于是,一切似乎都将按部就班地进行下去……
  1.“哥德巴赫猜想”下的数学天才
  转眼间,史玉柱上了初中。陌生的学习环境似乎羁绊住了史玉柱的玩心,到初二的时候,社会环境也发生了变化。之前,一般高中毕业后就会直接下放到农村。但当时开始有一种说法,就是将来也可以考大学了。1977年,高考制度开始恢复。
  有了对未来的预期,再加上父母的管教,史玉柱开始“改邪归正”,在学习上发起“疯”来。这一“疯”可就令人惊奇了——史玉柱“疯”成了一匹“黑马”:他的各门功课的成绩都在直线上升。
  “上了中学,我才真正认识到自身的潜力,原来我就是一个学习的料”。多年以后史玉柱幸福地回忆着初中的学习生活。
  “上课我很少听讲,因为总觉得老师讲的都很简单,都是一听就懂的那种。我就自己看书,看历史、看人物传记,而我最感兴趣的是数学人物的传记。”
  “恰好中学教我们数学的老师特别喜欢陈景润,几乎每节课他都会讲陈景润是怎么怎么攻破数学界的难题1+2,还逼着我们读了几遍《哥德巴赫猜想》。那时科学家的地位特别高,所以我当时特别想攻1+1,这也是高考我选择浙江大学数学系的原因。”
  “上中学时,我真的努力啊。日常生活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没有周末,没有休息日。经常是最早一个到教室,下晚自习后最后一个走的人。”
  很快,极具数学天赋,发奋图强的史玉柱成为老师重点培养的对象。而史玉柱也的确没令老师们失望。他不仅数学成绩在班里,乃至这个年级一支独秀,就连整个理科成绩也在学校无人能及、一骑绝尘。而此时的史玉柱也当之无愧地成为了父母交口称赞,亲戚、邻居小孩学习的榜样。
  “史家小孩是我亲眼看着长大的。小时候他可真是顽皮啊,甚至自己还做过炸弹,经常被他爸爸揍,我们还劝过好几次呢。不过,一上中学,他整个人彻底脱胎换骨了,学习刻苦不说,还变得非常有礼貌和懂事。”事隔十几年后,史玉柱的邻居谈起他的童年滔滔不绝,似乎要说的还很多。
  2.金榜题名:皇天不负苦心人
  就在这不知疲倦的学习中,时间过的很快,一晃六年就这样无声无息的过去了,又到了每年高考填报志愿的关头了。
  那时的史玉柱成绩已经相当出色了,所以,班主任老师的安排是让他搏一搏清华或者北大,为学校和老师增光。
  但年少时,自称“史大胆”的史玉柱这再次出人意料的低调地选择了浙江大学,填报的院系为浙大数学系。
  其实,以史玉柱当时高考前的几次模拟考试的成绩,填报清华北大问题根本就不大,但史玉柱却有自己的一套想法。
  一方面,立志做中国下一个陈景润的史玉柱觉得浙江大学的数学并不比清华、北大差多少,并且浙江离家近,回家、去学校很方便;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史玉柱敬佩的数学家陈景润曾经授课于浙大。
  “皇天不负苦心人。”没有任何的悬念,1980年,不负父母厚望的史玉柱以怀远县数千名考生中最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浙江大学数学系,换句话说史玉柱成为了当年他那个县的理科状元。
  从小学沉迷小人书而留级,并制作炸弹吓人的“不良”少年,一举成为怀远县高考理科状元,史玉柱轰动了整个县城。
  而直到今天史玉柱的童年故事还在局部范围被县城里的人们津津乐道,被县城里的家长当作教育小孩的典范。
  3.第一个破灭的数学梦
  就在这不知疲倦的学习中,时间过的很快,一晃六年就这样无声无息的过去了,又到了每年高考填报志愿的关头了。
  那时的史玉柱成绩已经相当出色了,所以,班主任老师的安排是让他搏一搏清华或者北大,为学校和老师增光。
  但年少时,自称“史大胆”的史玉柱这再次出人意料的低调地选择了浙江大学,填报的院系为浙大数学系。
  其实,以史玉柱当时高考前的几次模拟考试的成绩,填报清华北大问题根本就不大,但史玉柱却有自己的一套想法。
  一方面,立志做中国下一个陈景润的史玉柱觉得浙江大学的数学并不比清华、北大差多少,并且浙江离家近,回家、去学校很方便;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史玉柱敬佩的数学家陈景润曾经授课于浙大。
  “皇天不负苦心人。”没有任何的悬念,1980年,史玉柱是以全县总分第一的成绩考上了浙江大学数学系的,数学成绩也确实非常好,就差一分是满分,当时记分的时候按照99分,然后还有20分的问答题,史玉柱达到了119分。
  那时候史玉柱心目中最高的理想就是做陈景润,然而,在浙江大学数学系刚过了一学期,史玉柱马上明白了,他当不了陈景润。
  史玉柱回忆当时的情况,“全国那时候的中学生、大学生都曾经崇拜陈景润,崇拜陈景润很自然就把数学看得很高,后来一到大学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儿,那时候上大一的时候我就知道了,1+1不是那么简单的,那是非常难的,因为上大学我就到图书馆去借《数论》去看,那时候才了解。不光是我,估计整个中国学数学的都在研究和想方设法地去证明、解答这个问题,已经被别人研究得太多了。”
  知道1+1不可能突破之后,史玉柱的数学理想破灭了。“我很想做成一件事情,但我又意识到我做不成这件事情,这是我理想破灭的主要原因。”
  理想破灭之后,史玉柱的大学成绩就一直处于中等徘徊。失意的史玉柱开始跑步,他每天从浙大跑到灵隐寺,然后又从灵隐寺跑回来,18里地,风雨无阻,就这样坚持了四年。
  体育锻炼的爱好是史玉柱从初中开始就养成的,当时,他每天早晨5点钟就起床去爬山。
  那时候的怀远实际上是个盆地,史玉柱和几个要好的同学约好每天去爬山,因为每一家都是住在不同的地方,就约好从不同的路到山顶上去会师。史玉柱那条路就他一个人,需要在一片坟地里面穿过去。走到山脚下的时候天是黑的,走到山顶上天才能亮。虽然怕有鬼什么的,但是史玉柱还是坚持了下来。
  4.一瓶辣椒酱引发的“赌案”
  大学期间,在数学上没有什么造诣,史玉柱将注意力转移到了其它事物的身上,尤其对新鲜事物有异乎寻常的兴趣,涉猎的范围广泛。无论是打网球、玩桥牌、弹吉它、集邮,还是踢足球,史玉柱总是在同学中第一个去尝试,并且玩得也还算有模有样,尤其是足球。
  史玉柱是数学系足球队的主力前卫队员。他说,这个位置很适合他的性格,既可冲锋陷阵地进攻,又能在中场横抢竖截,还能够紧缩后场,筑起坚固的防守城墙。
  史玉柱记得有一场比赛最令他刻骨铭心。那一次,球队左边前卫临时生病上不了场,而这个位置根本没准备合适的替补。这时,史玉柱自告奋勇,担任比赛的左边前卫。
  在这场比赛中,史玉柱踢得十分活跃。下半场开始以后二十多分钟,本方队友带球从右后边切入,一记长传冲调,球向左面飞去。说时迟,那时快,史玉柱举步疾驰,迎上前去接球。
  此时,对方的门前防守森严,层层设卡,看来史玉柱并无突破的希望。
  球落在离门前三十米左右的地方,对方的后卫奋不顾身,扑上来堵截。史玉柱背对球门,把球向后一挑,飞过对方头顶。对方的右中卫连忙补空,拦住史玉柱的去路,只见他又是一挑,突破了第二道防线。对方的左中卫相继争抢,来势汹汹。史玉柱妙脚生花,一挑一闪把第三员卫将也甩在身后。在球即将落地的一刹那,史玉柱举脚劲射,那球像闪电般破门而入。这三挑三闪一射的动作,如七巧连环,波浪迭起,令场内外的观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掌声、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就是这场比赛奠定了史玉柱在球队不可或缺的位置。虽然今天的史玉柱已经没有太多的空闲时间去球场踢球了,但大学时的“球星”经历时常让他回味无穷。
  史玉柱是足球场上的猛将,而足球那种整体配合意识贯穿在史玉柱成就事业的每个阶段。史玉柱深深地理解到了足球的精髓——人生就是一场比赛,在比赛中你必须竭尽全力去奔跑,尽其所能去防守、进攻,任何的停顿都可能带来致命的失败。
  了解史玉柱性格的人都知道他直爽,不矫情,不做作。大学期间,最令史玉柱难忘的是一罐正宗的湖南朝天辣椒引发的一场“赌案”,而这个故事最能证明史玉柱的个性十足。
  有一天,史玉柱忽发奇想对寝室的上海籍贯同学说:“你们上海人总觉得自己是中国人的佼佼者,高于全国各地的人。我就是不服气,今天咱们就论个长短。”
  旁边的上海籍同学问道:“怎么个论法?”
  史玉柱毫不犹豫地说:“打赌吃辣椒!”
  辣椒是由一个寝室里的湖南同学带来的。俗话说,四川不怕辣,贵州怕不辣,湖南辣不怕。可见湖南辣椒辣得还是够味的。
  上海同学当然不甘示弱,也不肯让步,说:“‘打赌’可以。但有个条件。在吃辣椒期间,我俩不准吃其他的任何东西。”
  史玉柱抢着补充说:“你方唱罢我登场,你一勺我一勺,谁坚持到最后谁就是胜利者。”
  上海同学一拍桌子说:“好!一言为定。”
  根据“君子协定”,最先提议的史玉柱撮起一勺咽下去。那时,史玉柱顿觉五脏俱焚,嘴巴火烧火燎得想说话,却不知说什么好。
  经过七八个回合的较量,史玉柱以两勺的优势取得了胜利。当那位上海同学奋不顾身冲向水龙头的时候,只见史玉柱兴奋地抖动着双拳,但这时他也已经辣得说不出话来了。
  “这不是在比吃辣椒,而是在比意志、比毅力、比韧性。”每当一谈起这件事,史玉柱就说:“只要你豁出去了,那就是不怕辣椒,而是辣椒怕你。于任何事情都是这个道理,树立必胜的信念非常重要。”

  第三节 电脑天才(1)

  史玉柱疯了,轻易间他放弃了很多人一辈子都得不到的机会;史玉柱没疯,因为“秦失其鹿,惟胜者得而割之”。
  放弃大好前程的史玉柱在蓄势待发中,毫不掩饰将来抢夺中国电脑技术市场话语权的勃勃野心。
  于是,他叫出了“如果下海失败,我就跳海。”
  “燕图樊首赵国刀,壮士未还斩秦腰。明晓贯虹白日事,偏从虎穴走一遭。”流传两千余年的荆苛刺秦王的故事在今天已经完全化为集智慧、勇气和胆略为一身的精神图腾。而这种精神恰恰昭示着史玉柱甘于放弃和勇于出击的精神。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辞职就这样代表了史玉柱的决心,“我拿青春赌明天”则更见证了史玉柱对未来的壮志凌云。
  1.农村调查统计软件被推向全国
  1984年,史玉柱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安徽省统计局工作,现在看起来挺荒唐的,因为数学系实际上和加减乘除没多大关系,数学系主要是研究逻辑。但当时大学毕业分配的时候说数学系就是搞数字的,搞加减乘除的,那个统计局就是搞数字的,所以就把史玉柱分到统计局去了。
  不过单位还是很重视这个浙大数学系的人才,分到单位没几天,史玉柱就被通知去西安统计学院进修,一去就是几个月。这次进修对史玉柱后来接触计算机影响很大,在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当时数学系可以选两个方向,一个是纯数学,一个是计算数学。史玉柱心想,纯数学太枯燥了,计算数学或许还能应用到其他的地方,就选择了计算数学方向。当时还是小型机时代,进机房需要换衣服换拖鞋,自己去编程,编程的结果还需要打纸带。史玉柱只觉得挺罗嗦,没觉得计算机特别有用,对它也没什么特别的兴趣。
  但到了西安统计学院之后,进修的老师是一个美国的教授,号称抽样调查之父,他就介绍了最新的国外抽样调查的方法,统计的方法、抽样的方法,没有一样能够离开计算机。
  回到单位之后,史玉柱当时负责的工作就是农村抽样调查数据的处理。那时候单位里面用的计算工具还是很原始,是用计算器在那里加来加去的,史玉柱就提出要求,应该买一台计算机。当时的计算机是挺昂贵的设备,但是领导也知道计算机能提高效率,既然有人能用得上,就答应了史玉柱的要求。史玉柱因此南下广州,花5万块钱扛回了一台IBMPC。
  有了计算机之后,史玉柱的生活变了个样子。那时候也没有结婚,就是一个人,别人下班了他就一人在计算机机房里面琢磨、研究。
  史玉柱的计算数学功底开始发挥作用。因为数学其实就是大脑逻辑思维能力的锻炼,计算机编程不是难在语言,而是难在算法,所以一般计算数学出身的人编软件,要比计算机系编软件的人水平要高。过去应该有20、30个人干的统计的活,史玉柱用计算机,找两个录入员,一两天就干完了。
  统计局一般是每年秋天做一次统计,汇总一下,以前都是有一批人在做这个工作。被史玉柱这么一弄,一下子很多人就没事儿干了,当然单位也就安排这些人做其他的事儿,史玉柱自己也没事儿干了,闲着也是闲着,既然有这么好的统计数据,史玉柱就开始琢磨能分析到什么。
  此时史玉柱就自己开始编写分析软件,这个软件设计得可以分析出很多有用的数据,比如年收入400元以上的农民会买哪些东西,消费特征是什么;年收入400元到500元的农民消费特征又是什么?把这些人的数据抽出来一汇总,然后再和平均数一对比,一分析就能出很多的结论,很多以前的统计人员想象不到的一些东西。
  当时,史玉柱所在的部门的人都是学农业的,没料到数学系的人也能分析出农业上的数据、农民的收入、基尼系数等等,而且一瞬间就可以搞出来。
  史玉柱的软件不断完善,此时,各地的统计局都纷纷开始使用这套软件。第二年,国家统计局在河北唐山召开的全国统计系统年会上,要求全国各地的农村抽样调查都用史玉柱的软件。史玉柱因此得到了二、三十元奖金和一个技术进步奖。相比当时每月54元的工资,史玉柱很有成就感。当时是1985年,史玉柱年仅23岁。
  2.去深圳读研究生
  出类拔萃的工作业绩引起了有关领导的关注和重视。编完软件之后,史玉柱就开始基于这些分析出的数据,写关于农村经济问题的学术文章,需要哪些数据来进行分析的话,就到现成的数据库里面一检索。
  文章发表在了学术价值很高的杂志上。碰巧的是,当时的安徽省副省长也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看了不少史玉柱的文章,很是欣赏。
  副省长是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同时也是深圳大学的客座教授,通过这层关系,上级决定将史玉柱作为年轻干部中的“第三梯队”培养,保送到深圳大学软科学管理系,做这位副省长的进修研究生,并且对他许诺,“只要史玉柱一毕业,马上就可以定为处级干部”。
  在“官本位”思想还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人的价值观念时,年纪轻轻的就可以在省委大院“捞”个处级,谁都会有理由对他的辉煌前景进行美好的想象。未来,在史玉柱面前展现出了一幅极其美好的蓝图。
  可对于史玉柱来说,能不能“捞”到一官半职并不重要,他珍惜的是这次极难得的学习机会。史玉柱就这样来到深圳读书了。
  此时的深圳,正是全国开风气之先的地方。
  当时到深圳,需要先到达广州,然后从广州到深圳再坐个大半天的车,路还非常窄,遇到迎面来车,得找一个宽的地方停下来才能过去。
  到了深圳大学,一副欣欣向荣的场面,学生的精神面貌跟内省完全不一样。学生和老师的经济头脑都特别活跃。
  史玉柱上的专业是软科学,实际上就是数学和经济的结合,把数学应用到经济研究上面去。做为副省长的导师一个学期也就来上几次课,其它时间完全是自己支配。
  当时深圳大学里几乎每个学生都在搞勤工俭学,史玉柱当时一共是师兄弟三个,大家都觉得要面子不愿意去,所以就安排在软科学系里面做助教,就是帮老师们改卷子、改作业,然后一边学习。
  那时候学校气氛非常开放,几乎每天都有外面的人来讲座。1988年,史玉柱听到了当时四通公司总经理万润南的讲座。
  这个讲座对史玉柱的触动非常大。当时万润南就谈四通是如何创办的。题目大意是《泥饭碗比铁饭碗更保险》,意思是,四通就是一个泥饭碗,但是泥饭碗比铁饭碗更能变成一个金饭碗。从那时起,史玉柱开始经历了商业思想上的第一次洗礼,之后便有了准备创办企业的理想。
  这时史玉柱也在图书馆里看了不少国外的经济方面的书。当时他就逐渐得出一个结论,中国的将来,市场经济肯定会成为一个主流,这个观点在那个时候还几乎找不到人赞成,因为当时的政策对市场经济实际上是有不少限制的。
  那时候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其风气就是大家都做生意、挣钱。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身处这个环境的史玉柱很难“出淤泥而不染”。
  毕业前夕,史玉柱也开始做一些小生意了。当时有合肥的朋友寄钱过来托史玉柱在深圳买些录像机,史玉柱一台可以赚一两百元。史玉柱觉得这样的生意还很不错。
  3.“如果下海失败,我就跳海”
  1988年,从深圳大学研究生毕业,史玉柱回到原单位安徽统计局。
  毕业回到单位的史玉柱应该本分安稳的踏实工作,从一个年轻的处级一步一步往上升,过着旁人羡慕、称赞的舒适安逸的生活。
  如果真这样继续发展下去的话,那么也就不会有现今活跃于保健领域,乃至网络游戏领域里的奇人史玉柱了。同理,也就不会有几度沉浮、大喜大悲的商界传奇了。但幸好故事有着另一个对于今天的史玉柱和未来的中国保健品、甚至IT市场都相当完美的开局。
  真正的成功者是不会安于现状,更不会甘于现状的。而史玉柱正是一位不安于现状、不甘于现状的勇士。
  史玉柱从小性格中的求新求变、坚强、勇敢与不服输在这个时候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读完研究生,回到单位的史玉柱作出了几乎是所有人都意料不到的抉择——要求辞职,放弃唾手可得的仕途,辞职“下海”创办企业。
  没几天,他提交了辞职报告。毕业的时候,史玉柱已经就下定决心,既然市场经济是未来的主流,毕业之后就应该去下海,就不应该再回到计划经济体制里面去。
  领导和同事们为他惋惜,连平素最了解他的父母此时此刻也感到不可思议。稳稳当当的“官”不做,舒舒适适的日子不过,偏要辞职,自己把自己推到东漂西泊的未知中,不是发了“疯”又究竟是什么?
  但史玉柱明白,他的心里正涌动着一股不可遏制的创业冲动。
  史玉柱通过合肥倒录像机的朋友,认识了一些当地计算机界的人,其中就有个专门倒卖计算机的代理,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代理商,史玉柱就找他借了一台IBM的电脑在家里,借了半年,在家里自己编软件。
  在原单位统计局里,史玉柱已经发现了一个市场机会,当时四通电脑打字机已经非常流行,买一台四通电脑打字机大概要2万多元,每个单位都得买,但是这个时候,每个政府部门,就是每个局、每个厅、很多处都有一台计算机了,还得买一台打字机,“而电脑放在那儿就觉得是一种浪费,所以我就想编一个软件,让这个软件能拥有四通打印机的功能,直接用电脑打字,这样就会节省成本,此后我就花半年时间编了这样的一套软件。”
  半年之后,这套后来被称为“M-6401”的文字处理软件,在史玉柱合肥的家中诞生。史玉柱送了一套给原单位。几张软盘一装,就能打出比四通打字机24点阵更漂亮的64点阵字,而且,编辑屏幕比四通打字机的一窄条要大很多,单位的四通打字机从此被放到一旁没人用了。那个时候,金山的WPS还没有出来。
  史玉柱正好赶上了一个时代。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的电脑技术,特别是在文字处理、桌面印刷排版领域,还处在非常原始落后的状态。而这也可以追溯到今后中国几乎所有电脑公司的发源,从四通、联想、方正、金山到巨人。
  而此时的史玉柱,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这个东西“有戏”。它打破了专用文字处理机甚至超过了通用电脑的价格这一规律。史玉柱决定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积累的知识,在这个领域里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未来之路。


  第三章 巨人崛起

  第一节 首战告捷(1)

  离开了顺风顺水的故土,连史玉柱自己都不知道,在未来的前方,究竟有什么在等待着他。现在的他只知道一点:既然选择了远方,就不能回头,就要义无反顾地坚定地走下去!正是由于这种誓不罢休、敢闯敢拼的精神,史玉柱在破釜沉舟之后,挖来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1.深圳:淘金者的梦想家园
  史玉柱一看到自己的软件有市场,立即揣上软盘,南下深圳。
  80年代的深圳,开始由一个小渔村在悄然而迅速地蜕变成为现代大都市。那时的深圳不但撤县建市,更为令人振奋的是邓小平的南巡使得改革的春风劲吹深圳。建设中的深圳在不断地升温并沸腾着。
  杀出了一条血路的深圳仿佛在一夜之间崛起,被人称作“一夜城”。深圳成了多少掘金者的朝圣之地,虔诚之如伊斯兰教徒对麦加的热爱。而在史玉柱的眼里,三年的研究生生涯所带给他的更多的并非专业学识的长进,而是一种城市思维,一种深圳思维。
  回想当年第一批昼夜排队买股票的深圳淘金者所上演的暴富神话,不得不令所有人动容,也不得不令所有人遗憾得捶胸顿足。深圳是一个遍地黄金之地。对于史玉柱来说,离开深圳,回到安徽,一切按部就班,归于原初状态,也许对于一个没有见过大山外面的世界的青年来说是再理想不过的事情,然而对于史玉柱,这个走进了深圳、目睹了深圳突飞猛进发展的崭新城市来说,那些曾经的仕途许诺似乎都不那么诱人了。
  在史玉柱呆过的深圳,那时闻名遐尔的帝王大厦还在襁褓中。一切都是如此的崭新,给人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冲动。而且作为经济特区,政策环境出奇地令人赞叹不绝,如果能在这里进行拓荒,那么人生的意义将从此丰满许多。这是史玉柱在毕业时的想法。也就是说,当年的史玉柱并没有经过几许挣扎,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一点儿都不留恋他老家那份稳定的统计局工作,十分坚定地选择留在了深圳。
  2.母校深大:穷小子的栖身之地
  白手起家也许在号称已经走进“资本时代”的今天成为了一种海市蜃楼的“幽梦”一帘,然而在改革开放之初,多数创业者都是靠着双手起步,迅速地在掘到人生的第一桶金的同时完成了最初资本的原始积累。而史玉柱也不例外。
  没有任何背景的他,和许多怀揣理想的青年们一道上路了。
  没有靠山,没有资金,创业的艰辛可想而知。据史玉柱的回忆,当他这次再前往深圳的时候,身上的全部家当就是东挪西借的4000元人民币,而且,史玉柱也已经在1986年结婚成家,爱人也是统计局的,并且还分了房子。
  不过这些并没有让几乎一贫如洗的他打消深圳创业的念头。因为技术就是资本,让他充满信心的是,史玉柱开发的这一套软件——M-6041桌面汉字处理系统。这套软件后来被储存在集成电路板里,插在电脑的扩展槽中使用,被人们称为“汉卡”。
  都说良将“不打无准备之仗”,虽说那时史玉柱的胸有成竹并非全无根据,但是创业的艰难仍然显而易见:吃、住、行,单单靠这4000元,在那时已经初显繁荣的深圳,早已是捉襟见肘,更何况产品的开发还需要设备、需要推广渠道,这一切并非只是人力可以解决的,十分需要大量的财力支持。那么史玉柱又是如何用4000元解决这些难题的呢?史玉柱并没有学过财务管理,他至今也未在这方面显现出任何的天赋,他想出来的都是一些现在看来有些“笨笨”的但却又在那时值得一试的办法。
  没有钱,仅有的4000元钱又不敢动,住的问题和软件开发所需电脑问题十分现实地摆在了史玉柱的面前。且不说那时的深圳住宿费有多高,电脑这个基本上没有什么地域差价的玩意可不是象今天这样随随便便就能“一掷千金”买到的。那个时候的电脑价格和生活水平的比价关系远比现在高得多。这也是为何早年的电脑普及率相当低的缘故,也正如现在的手机在当年仍可称得上是富人们的奢侈品一样。
  凭借着在深圳大学三年硕士学习阶段积攒的“江湖经验”,史玉柱不得不再次返回他的母校——深圳大学。租不起房子的他悄悄地“混进”深圳大学学生宿舍栖身。搞开发没有电脑的他采取能“混”就“混”的游击战略,一次次地“混”到学生堆里去,在学校的计算机实验室偷偷地编写程序,借此完善自己的产品。
  然而,“好花不常开,好景不长在”,“夹着尾巴的狐狸”时间长了也会“原形毕露”。对于这个穷书生来说,最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史玉柱被实验室的管理员“揪”了出来。这样一来,史玉柱不得不与这些昂贵的计算机说“拜拜”了。
  也许一切在冥冥之中自有安排,由于在深圳大学三年的学习期间所结识的一个朋友留校任教,他通过这个人找到了配置有计算机的学校办公室。不过情况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乐观,因为计算机的使用依然不那么自由,因为史玉柱只有等别人下班了他才能上班,等别人不用计算机的时候他才能接着使用,而且有时他还要等别人玩完电脑游戏,才能用上计算机,才能用一种“久违了的亲切”去触摸属于别人的计算机。那一段时间里,史玉柱的作息表是和别人相反的:“日落而作,日出而息。”史玉柱的黎明从黄昏开始,而办公室里那盏不算明亮的日光灯,成为照耀他的太阳。
  3.“君子协定”:先使用再付款
  经过反复的实验和可行性论证,史玉柱的汉卡终于在无数个夜晚的不断“修炼”中得以修成正果。于是,在史玉柱开发的已经趋于完美的M-6401桌面文字系统问世的基础上,他便和当时只有十九岁的另一位年轻伙伴蔡玮一起,用手中仅有的创业资金——也就是那一直舍不得花掉的4000元人民币,大胆承包了天津大学深圳科技工贸发展公司电脑服务部。史玉柱想以这个电脑部为大本营,向中国的计算机市场发出有史以来最为猛烈的冲击。
  原来,史玉柱找到了原来在深圳大学的一个老师,这个老师同时也在天津大学深圳科贸发展公司挂职。史玉柱就把自己的产品向科贸公司的人介绍了一下,人家很感兴趣。“因为我没有营业执照,就专门给我成立一个电脑部,等于我来承包这个电脑部,赚了钱都是我的,但是我每个月要上缴固定的管理费,当时也不多,大概一个月交一两千快钱,就这样开始有这么一个摊位卖软件。”
  史玉柱的M-6401桌面文字系统解决了所见即所得的界面问题,集录入、排版、编辑、打印于一体,并以中文窗口菜单提示,打印出来,大字无锯齿,小字笔画均匀。史玉柱确信它已经是个成熟的产品。
  但是卖软件得有电脑来演示。史玉柱在报纸上找到有一家专门卖计算机的,就上门去找到他们谈,当时那个经理也懂计算机,史玉柱就把自己的软件演示给他,说“我就卖这个产品,但我现在没钱,你让我先把电脑拿回去,我估计半个月内会有钱,等我软件卖了钱,给你多加1000元。”当时那台电脑售价是8500元,史玉柱是想用延期付款的方法,支付9500元来买这台电脑。
  没想到,卖电脑的老板居然同意了,而且派他的副经理将电脑抱给史玉柱。这名副经理后来加入了史玉柱的公司,现在是征途公司副董事长。
  史玉柱的这招“空手套白狼”,颇有些类似现在房地产开发商们惯用的为人所不齿的伎俩,或者有如当年的朱新礼,这个至今仍行事低调,不为人知的汇源老总:
  朱新礼原是山东省沂源县一名国家干部,官不大不小——位置是县外经委主任。1992年改革的浪潮吹得朱新礼心里直痒痒。不甘于现实的朱新礼放弃了原来在老百姓眼里看来好端端的铁饭碗,非要“拿青春赌明天”——毅然地辞职下海,买下了当地一家亏损超过千万元的罐头厂。
  所谓的买下,其实打的无外乎一张永不过期又似乎永不到期的船票——当时朱新礼可谓是身无分文,朱新礼以答应用项目救活罐头工厂,养活原厂数百号工人,外加承担原厂450万元债务等条件将这个亏损严重的罐头厂“据为己有”。在罐头厂顺利完成交接工作,被朱新礼拿到手后,当时手头正缺钱的他想到的办法是做补偿贸易。
  所谓的补偿贸易,是国际贸易的一种常用做法,但在当时的国内却鲜为人知。具体做法是,朱新礼通过以产品作抵押的方式不花分文或者花少量的资金引进外国的设备,在国内生产产品。当然这种不花分文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无偿”,而是用另外一种方式进行“补偿”,也就是所谓的“补偿贸易”。根据朱新礼所签订的协议,罐头厂在一定期限内将产品返销外方,以部分或全部收入分期或一次抵还合作项目的款项,这样一来,罐头厂既不愁设备问题,连销售问题也顺带一起解决了,真可谓是“两全其美,一箭双雕”。就是靠着这种“补偿贸易”的方式,朱新礼竟一口气签下800多万美元的单子。
  在签下国外的订单后,朱新礼当时允诺协议方分5年返销产品,并以部分付款的方式还清设备款。1993年初,在20多个德国专家、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朱新礼的工厂开始正式投入生产。也许是朱新礼鸿运当头,正在这时,听闻德国将连续举办两次国际性食品博览会消息的朱新礼立即购买机票,来了一个漂亮的“单刀赴会”。据说之所以朱新礼没有带随行的翻译并非因为他精通世界语言,而是因为当时困窘的他买不起2张机票。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在当地华侨的热情帮助下,朱新礼先后在德国摩尼黑和瑞士洛桑签下第一批业务:3000吨苹果汁,合约额500多万美元。朱新礼由此掘得他人生的第一桶金并从此一帆风顺。1994年,见工厂发展势头良好的朱新礼便将总部从山东北迁至北京。如今,汇源已成为国内最大的果汁生产厂家。而朱新礼的身家,据估计超过9亿元。在坊间流传的一些趣谈中更是将朱新礼视为“当之无愧的《福布斯》漏网富豪”。
  之所以要提到朱新礼,是为了说明其实“空手套白狼”并非只是一种常人眼里的“原罪”。“原罪”一词来自基督教的传说,它是指人类生而俱来的、洗脱不掉的“罪行”。空手套白狼其实也有境界高下之分。类似朱新礼“空手套白狼”的手法,作为有条件的创业者恐怕不能不学。
  说回到史玉柱,他的第二项大胆决策便是在报纸上做广告。没有宣传,再好的产品也没有市场,这种思路在早年的史玉柱身上就可见一斑,而到后来,对于脑白金广告铺天盖地、经久不息,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了。
  这次史玉柱又采取了同样的方式——延期付款,先打广告后交钱。他一气跑到北京,闯进如日中天的《计算机世界》报社广告部,把软件演示给当时的广告主任贺静华看。
  当时《计算机世界》是全国发行量最大的IT报纸,史玉柱也从来不认识贺静华,就这样现场演示软件,然后又把要打的广告拿出来,说我有这样一个产品,我要做广告,但我现在没有钱,需要延期付。当时,贺静华就觉得这种软件每个单位都会需要,会有市场。也许是史玉柱的诚心打动了报社,贺静华答应先给史玉柱打三期1/4版的广告,但规定费用必须在半个月内交清。
  创业之初的这两项开销加起来要17550元人民币,这对于当时的史玉柱来说,无疑是一个足以让他手心出汗的数字。两项大胆的决策,把史玉柱的电脑服务部逼上了“绝路”:15天内,倘若挣不到钱,就是砸锅卖铁也还不了这个当时属于巨额数字的债务!
  4.转机:第一笔订单的到来
  1989年8月2日,一个令史玉柱铭记终生的日子:《计算机世界》刊登了半个版面的广告——“M-6401,历史性的突破”。
  接下来漫长的半个月,对史玉柱和他的同事们来说,每天所做的唯一的事情便是揪心的等待。在望眼欲穿中,苦苦盼望着用户订单的到来,一天又一天,就像经历了一个世纪那么久。等待总是漫长而备受煎熬的。更何况是踩在一根颤巍巍的钢丝上的等待。史玉柱深知,这些天来他的心是怎样地在夜晚紧张地跳动,血是怎样地在身体的各个血管里流淌。
  在西方传统中,13这个数字是一个同中国的数字“4”一样不吉利的数字,甚至在西方国家,所有楼层和房间号都刻意回避着“13”,而对于史玉柱来说,13所带给他的却不尽然:在看似漫长的等待期中,奇迹发生在广告登出的第13天。
  正是在这一天,史玉柱收到了有史以来的第一张订单。也正是在这一天,史玉柱一共收到了三张订单,近2万元的汇款!就在这个危急存亡的时刻,就在这个两天之后就要给付电脑商和报社总计17550元的欠款的时刻,这笔近2万元的汇款单犹如一张张雪中送炭并预告着黎明的通知书,这个通知书向全世界宣布了又一个新兴企业的诞生。史玉柱和他的伙伴们在收到汇款单的那一刻,激动得当时就拥抱成一团。创业的激情再次被这场大火熊熊点燃。可以这么说,近2万元的汇款,不仅挽救了史玉柱的小企业,也昭示着未来“巨人”的正式起步。
  也从此,一张张订单纷至沓来,整个8月份的收入达到4万多元。到了9月,汉卡的销售额已经达到16万元。而从此对广告笃信不疑的史玉柱将所得的收入,再次统统投入广告;10月,在史玉柱和团队的用心经营下,M-6401的销售额跃然上升,迅速突破100万元人民币。

  第二节 一发不可收拾:第二代软件产

  首战告捷的史玉柱并没有停止过奋斗的脚步。正所谓“兵贵神速”,商场如战场,只不过看不到硝烟弥漫,却依旧危机重重。经过了两次近乎“集中营式的生活”,史玉柱带着他的呕心沥血之作冲出江湖,甚至经受住了来自软件巨头金山公司的挑战,终究建立了一代霸业。可惜的是,史玉柱曾经纯真美好的爱情也在这次艰苦卓绝的战役中被彻底打败,不得不承认,英雄也有落寞之时。
  1.“集中营式的生活”:150个昏天黑日和20箱方便面
  高科技带来高效益,高效益使得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初尝胜利果实的史玉柱十分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他决定重新封闭自己,要依靠智力和毅力在一个新的未知的计算机王国里同知识进行艰苦对话。
  于是,首战告捷之后的史玉柱,并没有将目光死死盯住自己的M6401。而是在1990年1月的某一天,和另一个伙伴背着热水器再一次来到深圳大学。史玉柱和同伴将自己反锁在一间昏暗的小屋子里,开始了漫长的“集中营式的生活”——不管外界世界怎么样,他们只与计算机同在。他们一个星期只下一次楼,当然这一周一次的下楼可并不是悠闲地转悠,而是就近买一箱子方便面以供一星期的食用。如果换作现在,谁也不会连续五个月只吃一种食物,而且是这种十分没有营养又十分容易腻味的方便面。然而,史玉柱却不这样认为。因为方便面这种食品对史玉柱来说实在太重要了,直到现在,他还有吃方便面的习惯,这既是一种卧薪尝胆的激励,也是一种居安思危的警示。
  150个昏天黑地,150个日日夜夜,伴着20箱方便面的支撑,史玉柱和他的伙伴进行了一场超重量级的拳击比赛,在精疲力尽的时候,他们凭点数取胜——他们终于成功了。经过将近5个月的苦心钻研,史玉柱和他的同伴完成了第二代汉卡的研发工作。用功能更为强大的M-6402取代曾经帮史玉柱掘到人生的第一桶金的M-6401,是使得史玉柱和他的电脑部能不断地超越和领导技术潮流,并立于不败之地的唯一法宝。
  从不守株待兔、坐以待毙,而是以求新求变为人生法则的史玉柱携着他的第二代软件产品,又一次引领他的公司走向辉煌。
  2.单身情歌:爱妻出走,曲终人散
  封闭开发让史玉柱投入了全部的精力,一年之中,除了电脑,就是方便面相伴。当史玉柱兴高采烈,满怀喜悦地带着比M-6401功能更齐备、质量更可靠的M-6402汉卡走出深圳大学,一路小跑地回到深圳的临时住所,推开位于安宝大厦家里的大门时,史玉柱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临时的“家”里一片狼籍,先前和妻子一起购置的简易家具全不见了,房间里空无一物,不辞而别的妻子仅仅留下一张字条,便离他而去。
  我们这里无从知道妻子离去的真正原因。从一个女人的角度来理解,至少从史玉柱放弃老家的美好仕途来到深圳之时,他的妻子已经作出了很大的让步或者说是牺牲。他的妻子来到深圳,屈居于一所临时租住的住房里,早已证明了她的宽容。如果说史玉柱的妻子是一个势利的小女人,那么她更不会在这个时候负气出走,因为这个时候已经不是早先那个一文不名、一贫如洗的穷小子了。之所以选择了这一条路,或许史玉柱的妻子更为看重的是个人的感受。或许正是史玉柱给不了她期望中最基本的关怀,才致使这个女人在此之后终于下定决心和史玉柱离开。
  有人说过,这个世界只有两种女人,一种是注重精神的女人,一种是注重物质的女人。和注重精神的女人在一起,你可以没有家财万贯,但你必须一心一意地爱她,并且无时不刻地表现出你对她的重视和关心,由于她的敏感,你决不可以在精神世界有半点出轨;而和注重物质的女人在一起,她所需要的只是那些浮华,你必须努力地挣钱,满足她的虚荣心和无穷无尽的物质欲望,也许你在身体上很累,但在精神上你却了无负担,因为这类女人往往最不在乎的就是这一点。然而,这类代价昂贵的爱情却并非所有人都消费得起。
  大概史玉柱的妻子属于前者吧!完全忙于工作而无暇顾及妻子、不知不觉中冷淡了妻子是史玉柱这段并不完整的婚姻的最好注解。史玉柱对此曾表示十分的懊恼,更多的却是愧疚。
  也许史玉柱已从这次失败的婚姻之中意识到了这一点,但从不闲着的他也明白他无法改变与生俱来的性格和使命,这或许也是史玉柱至今未再婚的某种原因。尽管他的身边并不缺乏关心他并能辅佐他的能干女人,但史玉柱不想再次伤害爱情,伤害渴望关怀的女人。
  3.一次内耗:“从此再不搞股份制”
  8月底,9月初,经朋友介绍,史玉柱招聘了三个员工。加上史玉柱一起,一共4个人。到10月份,帐上已经有100万元,其中一名员工说:“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股份,大家应该将赚到钱的分掉。”
  那时候,市场经济刚刚开始,大家对真正的股份制也不是特别清楚,光知道股份有用,好像在这儿干就应该大家都有股份。史玉柱不同意,主张继续打广告。史玉柱对员工说:“股份的事情可以商量,但每人25%不可能。”因为产品完全是史玉柱自己开发的,启动资金也是个人出的,至少应该控股,然后再看怎么分――史玉柱提出的是他们一起可以占10%-15%。
  但是这个方案提出来,2个男员工都觉得占得少,不同意。剩下的1个女孩不想参与,她又是管财务的,所以这2个人也拿不到钱。结果当时就闹得很僵,史玉柱当时也很生气,当场就把一台IBM的286电脑给摔了,怎么办呢?这两个人后来看到公司有几台电脑和打印机,当时的价格差不多也要几万元钱,就抱着走掉了,再也找不到人。
  “我从此再不搞股份制了。”经历了这一次风波之后,史玉柱把这一原则贯彻到底,无论以后是在巨人还是现在在征途。“中国人合作精神本来就很差,一旦有了股份,就有了和你斗的资本,这个结构就是不稳定的。”后来史玉柱就采取两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一是给高管层很高的薪水和奖金,甚至给比他应该得到的股份分红还要多的钱。公司越做越大之后,“下面的公司可以考虑我控股,但母公司一定得归我个人所有。”比如后来做的征途网络,征途网络里面一二十个员工都有股份,但是巨人投资却是史玉柱一个人的。
  “我认为这个模式是正确的,从此以后,我的公司就再没发生过内斗。”
  当时,这两个人走了之后对业务也没有产生直接的影响,因为技术全在史玉柱手里,而客户的名单、联系方式也在手里,财务也动不了,可以说这个事情就是摸索出了这么一套资本管理的模式。
  后来,那个女孩也一直留了下来,现在还是深圳公司的经理,史玉柱也继续卖他的软件。
  4.兵贵神速:抢占市场,打通渠道
  10月,史玉柱将100万元广告再次全部投入到《计算机世界》,特别是最后一个季度,那个季度广告做的简直铺天盖地。当时在IT行业,媒体的分众化趋势没有形成,互联网的时代还根本没到来,《计算机世界》几乎就是唯一的选择,效果因此匪夷所思。M6401月销售额乘势攀升到了500万元。1990年前三个月,史玉柱已经挣到了3000万元。
  1990年的3、4月份,业务已经起来了,但此时,公司遭遇到了第一次真正的危机,求伯君的WPS借助方正的品牌和渠道横空出世。WPS是在1990年推向市场的,从软件水平、功能到文字编辑的界面、方便程度都比M6401要高出一筹。
  此时,公司也已经有十几个人了,业务都可以正常运作,史玉柱就带了一个助手到深圳大学,跑到学生公寓里继续搞封闭开发,就开发下一代的产品,开发了半年。
  半年后,出来的产品就是M6402。从M6402开始,史玉柱开始使用巨人汉卡名称。“当时IBM也叫做蓝色巨人,非常火,我们就抄袭了巨人这个名称。”
  等到M6402投入市场的时候,WPS已经超越了M6401,巨人M6402缩短了和WPS差距,但还是无法超过WPS。这时候WPS的销售额已经超过了巨人,因为借助了方正的牌子,投入也更大。
  为了赶超WPS,史玉柱继续投入开发。这时候巨人已经增长到几十号人,此时史玉柱就再次组织了十几个人的研发队伍,跑到深圳大学封闭开发巨人M6403。通过近半年的艰苦努力,1991年8月,史玉柱和他的团队继续推出了在排版效果、速度和图文混排等方面有很大突破的M-6403型汉卡。
  这时候,史玉柱想出了一个新的点子,一下子把销售额超过了WPS。当时软件业还是“广告-销售”这个单纯的模式,不是特别重视渠道。史玉柱就发明了一个连锁会议,表明自己和经销商是唇齿相亡的关系。当时,全国有400家经销商,就一个个打电话提前告诉连锁会议的内容,并且在会议上可以现场订货,采取非常优惠的价格。
  在深圳召开了第一届巨人连锁会议。经销商包机过来,现场订货,一边交钱、一边发货,光这一场会,史玉柱当场拿下3500万元现金支票。从此以后,软件界都知道了这个现场订货的销售模式,就是始于史玉柱。这个时期,公司的销售额已经接近1个亿了。

  第三节 创立巨人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年纪轻轻的史玉柱似乎并没有为眼前的一切所感到丝毫的满足,也所以,在创业两年之后,誓做中国的IBM的史玉柱带着宏大的志向和无比坚定的决心建立了他的梦想——巨人集团。尽管遭遇了深圳注册受阻事件,却使得史玉柱在“宁为鸡头,不为牛后”的古代智慧的启发下反其道而行之,辗转至珠海,开始了他“因祸得福”的伟大而又风光无限的创业之旅。
  1.移师珠海:政府的“厚礼”
  由于深圳注册受阻的原因,史玉柱被迫将巨人,这个他神往已久的名字带去了与深圳一水之隔,位于南海之滨,地接澳门、水连香港的珠海。史玉柱略带遗憾地离开了深圳这座他曾经学习过、奋斗过的城市,心中的感情是十分复杂的。深圳这个在当时还较为荒凉的小渔村正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势头,到处是如火如荼的施工土地,机器的轰鸣声让这个年轻的小伙子不由自主地想象着未来的繁华景象,一种失之交臂的失落感油然而生。
  也许正是应验了那句著名的英文谚语:“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同时会为你打开一扇窗”。也许是史玉柱看重的是珠海所坐拥的优越地理环境,也许是珠海这块风水之地给了史玉柱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运气,对于这个起初显得有些迫不得已的选择竟然在不经意间给了史玉柱一次巨大的喜出望外。
  自从1992年邓小平南巡以后,珠海市政府对于科技的重视被提上日程。这一年,史玉柱也正式出任巨人高科技集团的总裁。觉察到政府的这一议程的史玉柱颇有心机地将巨人集团注册头两年的经营业绩,包括在珠海巨人公司帐簿记录上的往来帐目和纳税记录等,通过当地的新闻界进行公布。这招投石问路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史玉柱和巨人集团一经媒体的渲染,便引起了政府的重视。于是,史玉柱很快地便如愿见到了珠海市经济协作办公室和巨人集团所在的香洲区的领导们。良将爱才,良帅惜才。正是由于这种惺惺相惜,使得史玉柱的投石问路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和结果。
  1992年,巨人集团当时的销售额已经上亿,这样的软件公司在全国也不多见。对于史玉柱来说,他深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古训。于是,史玉柱没有太多的犹豫,下了决心,放弃深圳,决定将公司总部,也就是巨人集团的管理运作和开发中心全数移至珠海。可以说,史玉柱从在珠海注册公司,再到珠海落户公司的两年里,已经完全结束了巨人集团“异地分隔”的局面,巨人集团从此完成了“一统”。
  珠海政府对于巨人集团的来到,并非只是尽一种礼节上的地主之仪,当时许多当地媒体不约而同地用到了这样一个形容词——“沸腾”,足见巨人的影响已经开始辐射开来!
  珠海对巨人特别重视,给了很多“厚礼”,包括解决科技骨干人员特区户口调动、公司高层领导赴港澳长期往返通行证、税收减免等诸多问题。比如,高科技企业所得税全免,当时也没有增值税,结果要交的税特别低,由于软件业的规律,复制的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时候巨人的利润几乎就等于销售额,净资产也已经上亿了。
  此外,有很多现实的照顾。比如,可以破例审批出国;户口一时转不过来,可以新办一个珠海户口。史玉柱的户口当时也就是迁不过来,安徽不让迁,政策不允许,这样的话,按照定义就成了无业游民了。珠海看到这种情况,就给重新另办了一个。这在当时的确是开了风气之先。
  香洲区领导在巨人落户珠海之后便紧锣密鼓地造访与视察,区领导视察之后的巨人竟迎来了时任珠海市委书记、市长的梁广大定期的现场办公。正是在一次现场办公上,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巨人获得了珠海市政府无以复加的“厚礼”——一块按当时地价减免50%,并可分期付款先行使用的土地。
  珠海市政府的这一份份量十足的大礼,令史玉柱在短短的一夜之间由一介书生变身成为“地产大王”。
  2.蓝色巨人:志做中国的IBM
  中国古代便有“宁为鸡头,不为牛后”的说法,在商战中此理亦同。其实史玉柱早已感到他在深圳这个人才济济有如九牛一毛、公司遍地开花处处林立的地方,很难在其中获得希望渺然出头的机会。而在珠海所受到的礼遇,无疑为史玉柱还没有膨胀的自信心注入了一针兴奋剂。
  “IBM是国际公认的蓝色巨人”,那段时间的史玉柱几乎成为媒体不断追捧的新星,在他的慷慨陈词中,他这样解释巨人集团,“我用‘巨人’命名公司,就是要做中国的IBM,东方的巨人!”
  到了1992年,巨人公司的M6403汉卡卖出了2.8万套,实现利润3500万元。公司员工很快发展到200多人,而且都是清一色的青年,平均年龄24岁,97%的人是研究生和大学生。员工平均年龄小,平均学历水平高,这成为史玉柱当时最值得夸耀的事情之一。
  史玉柱常常对他的部下讲述中国古代神话“夸父逐日”的故事。他认为“巨人”就是今天为中国电脑业奋不顾身的夸父。“我想,巨人现象的核心是一种精神,是一群年轻人执着地追求自己选择的事业并为这种追求不顾一切的拼搏精神,是追逐太阳的精神。”


  第四章 辉煌与忧患

  辉煌与忧患

  都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此话一点也不假。当初正是因为在深圳感同身受的几年学习生活彻底改变了史玉柱的生活价值与人生选择,而今天,史玉柱却因为巨人公司的注册问题不得不离开这个留下他青春的汗水与泪水的城市,眷恋、不舍、痛苦、彷徨,几乎所有的词藻都不足以概括形容史玉柱此时此刻的复杂心情。值得庆幸的是,颇有些沮丧地离开了深圳的史玉柱,竟在珠海迎来了一个更为美丽的春天。
  巨人很快发展了起来,资产规模也接近了2亿到3亿。手里有钱,精力也多,史玉柱开始不满于只做巨人汉卡,他开始做巨人电脑,多媒体教育软件,直到“白捡”来一块几万多平米的土地。
  巨人大厦也像火箭一样,从19层一直加到了72层。为了12亿元的建设资金,史玉柱卖起了楼花。此时,由于中文操作系统和微软办公软件的进入,巨人汉卡也逐渐走向了没落。史玉柱去美国考察,问投资银行未来哪些行业发展速度最快?投资银行说是IT和生物工程。史玉柱回国立即上马了生物工程项目。其他涉足的行业还有服装和化妆品。摊子一下就铺开来。

  第一节 巨人的辉煌(1)

  1.巨人大厦:办公楼还是房地产?
  对于政府的“厚礼”,史玉柱理所当然地感激不尽:这些优惠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扫清了巨人集团发展中的诸多制约障碍,而这些问题在巨人离开深圳之前,早已困扰史玉柱多日,却一直无法解决。喜出望外的史玉柱不得不由衷地感叹:珠海,巨人来对了!对于政府批的半价土地,甚至还能以先使用、后交款、分期分批交款的方式获得,这无异于是“天下掉馅饼”的美事。而这块地在珠海香洲区更可称得上是一块“风水宝地”。
  这块规划面积达10000平方米的土地,地理位置极佳:东临珠海市电视中心、金融中心和邮电中心,西靠体育中心、南接商业中心,北面则以当时正处于规划建设中的珠海市新政府为邻居。如此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令巨人在珠海的落户占尽了先机。所谓的“天时地利”恐怕也无法超越巨人所获得的此番礼遇了。
  然而,尽管“天时地利”俱佳,面对这么大一块地,当时的史玉柱着实有些迷糊,对于土地、增值的问题可是一窍不通,而那时的房地产远远还没有像后来一样有那些花样跌出的营销手段,史玉柱也很难从中得到些许启示。而“寸土寸金”、价值极高的政府拨地,史玉柱的唯一念头便是:“不想就这么轻易地白白浪费。”于是,对于这还是一片荒草的处女地,史玉柱开始思考如何规划和开发利用了。
  史玉柱面临着多种选择:选择一,建设一座技术一流的科研大楼,专门用于软硬件的开发和电脑的生产;选择二,建设一座配套设施完善的员工公寓,让员工在这座公寓里统一地生活作息,吃、住和工作,就像当年他在封闭式的环境中努力完成了汉卡的研制工作那样。然而,这两种选择似乎都不太符合史玉柱的初衷。如何最大限度地使用土地并让土地的使用带来最大的财富是史玉柱所首要考虑到的问题。因为,毕竟史玉柱的社会角色中更多的还是一个商人,商人无法不去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当然,除了上述的选择,史玉柱仍有许多的想法。颇费了一些心思的史玉柱最终将这块土地作为了巨人大厦的基地。根据史玉柱的构想,巨人大厦将完成巨人集团开发中心、行政中心、物流中心、员工公寓、员工食堂、员工活动中心等功能的承载。简而言之,史玉柱的最初想法仍是以巨人集团的自行使用为基本出发点的。然而,之后所经历的一些变故使得史玉柱改变了初衷,正如之后他的每一次出现总是会带给人们一些意外的东西一样,他突然决定将巨人大厦作为一个房地产项目来开发和经营。
  于是,巨人大厦,这个“房地产巨人”开始了它异常离奇的建设。
  2.蓝图:从19层到72层的巨人大厦
  熟悉房地产的人们对于1992年应该是异常亲切而又敏感的。一方面,1992年可以被称为是“房地产元年”,这一年中国房地产在市场开始了“第一次启动”;而另一方面,1992年这个中国房地产的山洪爆发期,仍令无数人记起当时千军万马般盲目而盛大的场面。当时的投资商们,谁都不懂房地产,但谁都知道房地产是一个暴利行业,都拼命往房地产里挤。这一时期房地产所产生的巨大的暴利空间,使得进入者处于非理性状态,人们对于房地产的理解只停留在浅层次上,没人去悉心研究房地产的产品、服务、长线,而这一切的背后是一种强烈的投机心理。
  而这个时期获得了优惠购地的史玉柱,似乎也有些蠢蠢欲动了。从巨人大厦的19层自用功能为主的工业性大厦构想到72层的商用房地产经营计划,便可看出史玉柱急欲在刚刚兴起的房地产界大展拳脚的勃勃雄心。
  在巨人大厦的最初构想中,13~14层已经足够满足整个巨人集团各方面的使用。但是在最初的讨论中,有人提议建到18层,原因是在广东人看来18层比较吉利,而在这时,反对意见却认为18这个数字可能会有18层地狱的嫌疑,于是经过一致讨论通过选定为19层。因为中国古代语言中,9象征着无穷无尽的意思。比如古诗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还有“十里长亭无客走,九重天上现星辰”的说法。这所谓的“九重天”,在《正义太玄经》的解释是:“九天谓一为中天,二为羡天,三为从天,四为更天,五为晬天,六为廓天,七为减天,八为沈天,九为成天。”其实也即是意指九代表着无穷尽的意味。
  而这次通过会议讨论的19层巨人大厦,却并没有让内心按捺已久的史玉柱感到些许的满足,或者说史玉柱对这座构想中的19层大厦的满足仅仅停留在这个暂时的时间片断里。因为在这以后不久的时间里,史玉柱忽然改变主意了:他决定建一座38层的商业楼宇。这也是史玉柱进军当时被炒得沸沸扬扬,喧嚣满天的房地产所发出的一个微弱信号。只是这个时候的史玉柱似乎还稍微保有精明商人应有的那份矜持与隔岸观火的态度。因为毕竟38层的楼高所需要的建设资金投入还是巨人集团所能应付得了的。在这一点上,我们不能否认史玉柱这一时期的谨慎与小心的经营态度。但接下来所发生的一切却似乎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深陷房地产泥沼的史玉柱。巨人大厦竟然在史玉柱理想的蓝图中凭空般地又加高了近一倍——70层的巨人大厦果真成了真正的“巨人”。
  这场巨人大厦的楼层设计拉锯战一次次地上演变成了一场冲动之举。比如在决定建成38层之时,《珠海特区报》登出的47层金山大厦修建计划令史玉柱立马改变了想法,为的只是超过金山大厦,巨人大厦被再一次修改到48层。这种带有幼稚的赌气性质的作风令史玉柱在报上看到上市公司富华公司的58层大楼的招标广告后再次不甘示弱地将巨人大厦加到了64层。
  让史玉柱下定决心的还是政府的支持。1993年,巨人集团仅中文手写电脑和软件的当年销售额即达到3.6亿元。位居四通之后,成为中国第二大民营高科技企业。史玉柱也成为珠海第二批重奖的知识分子。
  珠海“重奖”科技人员轰动全国之后,北京希望珠海还能树一个典型:一个“中国大学生留在本土创业”的典型。那时候,成绩最好的大学生都出国,一出去就不回来。中国人才的外流太厉害,为了树立这样的榜样,时任珠海市委书记、市长的梁广大选中了史玉柱。
  怎样让全国人民都注意史玉柱呢?梁广大安排所有来珠海的国家领导人都到巨人参观,李鹏一年来巨人一次,朱镕基也都到过巨人。
  在大厦图纸都设计好之后,梁广大找史玉柱谈了谈,希望史玉柱为珠海争光,将巨人大厦建为中国第一高楼。珠海市政府原本批给巨人1万多平米,为了支持巨人建中国第一高楼,市政府又批给了巨人3万多平米土地。价格是125元/平方米,几乎等于白送。
  据说在建成之后的巨人大厦的顶层超豪华旋转餐厅里,可以俯瞰板樟山,远眺澳门,还可以通过高倍望远镜看到一海之隔的香港,不可谓风光无限好。
  而这个建筑值得大书特书的地方还不止于此。巨人大厦是中国尚未有过的高智能大厦,采用21世纪商业活动的最新模式“智慧型概念”,揉和尖端科技包括越洲视像会议设备用途的光学纤维网络、接收卫星新闻和财经之用的人造卫星天线、24小时数码局部地区控制空气调节系统、可跟世界各地联通的电脑网络以及中央电脑管理系统等一整个系列。
  大厦不失名家设计风范,高雅豪华高达六点七米的大堂宏伟宽敞,写字楼的间隔实用,商场布局柱位极少。30多部高速电梯令客人出入方便,首创全亚洲最高的观光电梯,令珠海这个美丽的滨海城市尽收眼底。
  大厦所座落的地区所在的银桦路是珠海最黄金的地段,集政府、金融、文化、体育、通讯等于一区,该区固定人口30多万,流动人口100万人。
  3.数字巨人:12亿元资金和6年工期
  现在是一个数字化的时代,数字成为最简洁有力的表达方式。而巨人集团的这座巨人大厦,似乎用这种数字的方式更能将一切表达得更为直观与透彻。巨人大厦,这座被史玉柱最初计划为19层的高楼,在他的一次次的逐层加码中一度经历了38层、48层、64层,最终定夺为72层。
  起初的38层设计方案已经获得了珠海市规划局的审核批准,这样投资预算在2亿元人民币的巨人大厦开始了紧锣密鼓的筹备工作。在巨人集团向全社会公开的巨人大厦项目的招标书中,有如下的一些数字化要求和说明:“容积率达到4.8,建筑密度保持为20%,用地红线内的绿化面积不得少于30%”,还有诸如对墙面建筑材料、各种功能的办公、起居用房间的全部设计等等的详细要求。总的看来,史玉柱所预备建成的是一所史无前例的巨人城堡。这座以巨人大厦自用为主的大楼,尽管掺杂了些许的商用成分,但仍不为人所诟病的地方便在于,当时的史玉柱似乎并没有太多的房地产情节。至于后来为何巨人大厦在短短的数十天便被大跃进似地一路拔高,虽然有政府的助力,也与当时的环境不无关系。
  后来史玉柱回忆说,“当时决定盖72层的时候,当然如果他硬让我盖,我不同意,他也没有办法。我当时考虑的几个背景:第一个背景是珠海当时的房地产还是很热的,特别好卖,那时候实际是一个供方市场,就是谁只要有房子就可以卖得出来,甚至楼花都可以卖得掉,实际那时候是最疯狂的时候,写字楼的价格都在一万五到两万一平米。第二点是当时珠海是高定位,当时在修大港口、大机场、还有跨海大桥,国际大公司、大集团都往珠海来,我也被熏陶了,认为珠海肯定是跟深圳一样的、甚至未来是比深圳还好的国际大都市,所以认为市场没问题。另外政府给我们地价非常便宜,按照楼面价每平米是125元,我认为这个巨大利益在诱惑我,因为别人都是在两、三千块钱一平米拿的,我只要一百多块钱,所以我成本就比别人低,利益在诱惑,风险也小,所以就决定做了。”
  就在这高楼招标设计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的时候,云云响应者中的香港巴马丹公司通过海运送来的美轮美奂的设计模型得到了史玉柱和巨人集团的一致首肯。而正是因为这个实力俱佳的巴马丹公司,使得巨人大厦的一再加高楼层所需要克服的许多有关地质、施工、工艺的技术问题一一迎刃而解。最后建设成了平均桩基深度达68米的牢固根基。然而,这一切却并没有带来巨人大厦的稳定。
  盖72层的巨人大厦需要12亿元,此时,史玉柱手中的只有1亿元现金。“当时的想法是这样的,自己投一亿多,当然实际上最后投了两亿五进去,当时以为我投入一亿多就可以出地面,然后出地面银行就可以提供贷款了,所以在出地面之前,也没去找过银行,银行找了可能也不会贷,因为那时候对民营企业贷款还是限制的。另外我卖了一亿多的楼花。”
  按照构想,这个大厦部分以楼花形式出售,集团希望能够很快套取现金,再把得到的现金投资于大厦的建筑工程上,所以,史玉柱认为,在这个大楼上,“巨人集团”要拿出来的钱并不多。然而这座原计划耗资2亿、建设工期为2年、楼高为38层的巨人大厦最终被定位为耗资12亿、建设工期6年,楼高72层,总高度300米并誓为“珠海第一峰”的巨人大厦最终也未能让史玉柱尝到“一览众山小”的独上高楼之喜悦心情。对于史玉柱来说,这无疑是一个终生难忘的遗憾。
  12亿的资金对于当时的巨人,绝不是一个小数目,或者换一句话来说,这12亿对于当时的巨人,是一个根本无法承担的数目,而史玉柱之所以如此的自信满满,是因为他坚信他的巨人有足够的能力在工期完成之时取得理想的销售业绩,足以给付所有的工程款项。也正因为这样,自信满满的史玉柱没有选择找银行借贷,而是以三年100%的回报承诺在广东和香港发售楼花融资。所谓的楼花一词最早源自香港,由李嘉诚首创。楼花也叫楼号,就是房子还没开始动工,开发商为了尽快回笼资金拿出设计图给购房者认购,这时的房价是最便宜的,但也是风险最大的时候,因为在房子的施工过程中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而这时却是炒房者的最爱。通俗地说来,卖楼花就相当于现在大陆公司卖期房一样,是指未完工的物业(即在建物业)。如果把开发公司已建成的房屋看成建设完成后的果实,那么开发公司正在建设而未完成的建筑物则可看做这一果实的花。由此进一步引申出买“楼花”、卖“楼花”、炒“楼花”等。一般称卖“楼花”为预售房屋,买“楼花”为预购房屋。
  1993年,正是中国经济过热发展的时期,只要有房子就能卖掉。甚至连“楼花”都能卖掉。深圳写字楼价格也涨到了一万五、两万。同样是1993年,珠海西区别墅在香港竟卖出十多亿“楼花”。
  4.媒体热捧的青年偶像
  1992年7月份,“巨人集团”实行战略转移,由深圳迁往珠海。史玉柱在作出战略转移的重大决策时说:“特区是干事业的地方,珠海能干大事业。”他以战略性的眼光看到,珠海正在兴建的大型国际机场、高速公路和准高速公路。
  也就在同年,转移阵地的“珠海巨人新技术公司”迅速升格为“珠海巨人高科技集团公司”,注册资金为1.19亿元人民币,下设8个分公司。巨人集团在这个时候集中推出M-6505汉卡、中文笔记本电脑、手写电脑等多个拳头产品。
  1993年步入辉煌顶峰的巨人集团早已俨然化身成为中国电脑行业的领头羊。史玉柱作为巨人集团的总裁,自然而然地开始被各式各样的花环和光圈所笼罩着。他由“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计算机技术迷恋者变身成为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时期用于创新、向知识要回报的典范人物,也成为了商界最具潜力的高级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中国十大改革风云人物”、“广东省十大优秀科技企业家”的殊荣一次又一次地被扣在因巨人而成名的年轻新贵史玉柱的头上。而史玉柱,这位身材颀长,面对镁光灯的照射显得有些木讷的安徽人也因此受到媒体的狂热追捧而成为青年们的精神偶像。在1992年国内一家著名媒体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中国十大城市的万名青年所进行的一次封闭式问卷调查中,在填答“写出你最崇拜的青年人物”时,根据专业的统计结果显示,排名第一的是比尔·盖茨,这个从世界一流大学哈佛辍学创立微软的世界首富;排名第二的便是史玉柱,这个同样靠着软件起家的中国的“比尔·盖茨”。
  除此之外,获得珠海市第二届科技进步特殊贡献奖的史玉柱也因此手捧鲜花,站到了领奖台上,他获得珠海市政府的科技重奖:奥迪轿车、一套三室一厅总计100平方米的住房和63620元人民币的奖金。
  面对如此厚重的奖励,史玉柱的心里想到的更多的是巨人的发展。已经小有成就的史玉柱似乎早已对金钱之类的物质东西不抱兴趣,就像登上了一座顶峰的攀岩者在征服了一座座高山上早已了然忘却当初的那份欣喜,急于去找寻下一座更高更险的山峰一样。史玉柱此时此刻的心情和想法也莫过于此。过早地取得了这些成绩反而容易让人迷失自我。史玉柱清楚地知道这一点,也明白下一步该怎么走,因为骨子里的他是一个从来不被现实所满足、被现实所困的理想青年。
  到1993年,史玉柱的巨人集团越做越大,下属全资子公司已经由最初的8个发展到38个,成几何增长。那一年,年仅31岁的史玉柱作为惟一以高科技起家的民营企业代表,被列为《福布斯》大陆富豪第8位,成为了中国的新生代贵族。而这期间,从白手起家到中国大陆富豪排行第八,史玉柱只用了短短5年的时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第二节 内忧:危机四伏的巨人(1)

  俗话说的好:“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又有古语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正当风光无限好的巨人集团在史玉柱的带领下一举获得政府亲睐,得到政府的重奖时,镁光灯背后的那个史玉柱早已不再光彩动人,令他焦虑与忧心的事情一桩一桩地发生了。
  1.内讧:广东首宗计算机软件雇员侵权案
  事情的起因大致可以追溯到史玉柱获得珠海市科技大奖,也就是一辆白色奥迪,一套103平方米的住房以及大约63万的现金奖励。对于这些财物的获得,即使史玉柱本人并不在乎,但身边的人总会有眼红的。不知是不是一种巧合,在史玉柱获奖的几天之后,巨人集团开发部的一批技术骨干先后辞职。这种“倒戈”般的辞职,其理由很简单:劳动的“再分配”问题。史玉柱起初并没有理会这个问题,因为与其委曲求全地平息这一场辞职事件而换来更多人的不满,不如让这些好事者离开巨人。
  然而,万万没有料到的是,对于经历过大风大浪的巨人来说,一场几乎有些“灭顶”意味的战争开始了:那些不满的辞职员工中,有不少曾经是巨人研发项目的技术骨干,他们的愤然离去中似乎夹杂着些许怨恨的复杂情绪。于是,其中一位不知名的辞职员工竟将巨人集团开发的技术据为己有,将其擅自转让给了位于珠海之邻的深圳的某电脑公司。再经过包装,成为“某某超级多窗口办公系统”,而该系统竟与巨人的M-6405(M-6404)的升级产品一模一样。无论从技术上,还是程序方面,均如出一辙。显而易见,这次巨人事件与辞职员工不无关系。对于巨人来说,人才的流失早已成为一种事实,而此刻的史玉柱似乎已经无法忍受巨人汉卡的利益入侵。在此之后,面对深圳公司的市场拓展所带来的威胁,史玉柱不得不被迫降价销售巨人汉卡,损失不计其数。
  深受计算机软件侵权之害的史玉柱已经有些出离愤怒了。他无法预料这些掌握了巨人集团核心技术的骨干们还会做出什么样的举动。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德底线,但是这个底线的尺度却是不尽一致的。尽管史玉柱不愿意对人性做最坏的猜想,但是捍卫巨人,捍卫巨人的每一寸利益却是他责无旁贷的责任与义务。于是,广东省首宗计算机软件雇员侵权案在史玉柱的万般无奈中被搬上了法庭。
  巨人集团毫无疑问地成为了这场官司的赢家,但是巨人集团的损失却已成为永远的一处伤痛,无法弥补。
  “吃一堑,长一智”,对于史玉柱和巨人集团而言,唯一得到的便是一个代价沉重的教训。自从侵权事件之后,巨人集团加强了企业员工的专利认识。巨人集团以签订文字形式的保证书的方式来约束员工对技术成果的使用规范。根据集团的内部规定,员工在巨人集团参与开发研制出的技术与产品,所有权归公司所有,不得侵占、隐瞒和转让他人使用,并且在离职后一年内不得从事与该项目相同或相关的产品开发。虽然这种成文的规定具有一定的约束力,但这种自律更多地还是取决于员工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史玉柱甚至还通过给予离职员工相应的奖金的形式来“封口”,比如那位涉及泄漏技术机密的原巨人集团技术骨干,史玉柱曾经在他离职前给予了5万元的奖金,却依旧没有让他“免开金口”。由此可见,对于这种约束,史玉柱的确是有些仁至义尽,却又似乎回天乏力,一切只能听乎天命。
  2.危机:两次集体出走
  曾经令巨人集团和史玉柱引以为豪的年轻团队,的确给巨人带来了许多的活力、冲劲与闯劲。然而,也正是这样一支团队,却无法经受住利益的诱惑与考验。人才的大量流失成为史玉柱和巨人集团所始料不及和难以掌控的。
  上一节提到的集体出走事件已经不是巨人所遭遇的第一次,早在同年的3月,一群自恃颇高的年轻人,他们组成团队自立门户,原本雄心勃勃地希望大有一番作为的他们,却在出走巨人后不久,组织涣散,再次各奔东西。如果说前一次的集体出走事件带给史玉柱的是人力上的损失,那第二次的集体出走事件无疑带有更加意味深长的变数。可谓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不仅仅损失了大量的技术骨干,还有更多财产上的损失,以及市场的反侵入。
  这两次事件,无疑给史玉柱很大的打击,也带给他很多的思考,关于企业管理的思考、关于未来发展的思考。对于史玉柱来说,一个纯理工学科背景的研究型企业家,如何研制适应市场需求的软件对他来说,几乎是囊中取物,但是对于企业管理、人才培养规划等等问题,这个时候的史玉柱只能被称作“门外汉”。这也是之所以在第一次集体出走事件之后时隔不到四个月的时间里,巨人再次遭遇集体出走事件。如果说凡事都要刨根问底地追究深层次原因的话,除了员工们一些个人因素之外,不得不承认的是,巨人集团也必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在哲学里可以用相应的“一分为二”以及“联系”的命题来理解,或者用社会学的想象力来理解,也许更能说明问题。一个人的辞职也许可以用个人因素来解释,但是一群人,尤其是发生了两次一群人的出走,就不能只从个人因素来解释了,还必须将这一事件与其发生的广阔的社会环境与社会背景相联系。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史玉柱在早起创建巨人集团的过程中,忽视了团队的利益分享机制的有效构建,加之早期成立之初的巨人集团尚未形成自身的企业文化,团队成员的凝聚力没有得到有效的提升,这或许更有助于理解史玉柱和巨人集团初期的不幸遭遇。而当时的史玉柱也并非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只是囿于初次创业时各种经验的缺乏,尤其是管理经验的匮乏,使得巨人集团在两次集体出走事件中无法以有效的机制对整个事态进行控制。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史玉柱从这两次事件中清醒而深刻地认识到了问题的所在,他在风浪面前更是看清了许多企业管理的核心所在,于是他毅然决定实施他的“精神领袖”计划。
  3.冲出难关:精神领袖粉墨登场
  为了摆脱人才流失的难堪局面,史玉柱开始着手他的“精神领袖”计划。“擒贼先擒王”,在企业员工凝聚力还一时无法通过尚未成型的巨人的企业文化来实现的时候,“精神领袖”的作用无疑是不可低估的。
  精神领袖往往具备两个显著特征,其一,不可抗拒的人格魅力;其二,常人不及的执行力。精神领袖比如通用电气公司的韦尔奇、海尔集团的张瑞敏、阿里巴巴的马云,都是通过人格魅力迅速地集结兵力,成立无坚不摧的创业团队,由此可见,精神领袖是极富凝聚力的活动组织者。得人心者才能得天下,史玉柱尽管不是管理科班出身,但他也是个明白人,并非人们想象中的那种木讷书生。在史玉柱看来,树立精神领袖计划最关键的一步就是找到合适的人选,因为精神领袖不仅只是一种个人魅力所集结的广泛而深入的凝聚力的代表,他还有更深层次的要求:执行力。精神领袖必须具备超凡的意志力,纵使困难如泰山压顶也不会有丝毫动。作为精神领袖,总是穷尽方法来化解困难。而在精神领袖看来,执行力绝不仅仅只是口号,从容驾御形势使得精神领袖的执行力常常具有神话色彩,殊不知其间包含了多少睿智和经验总结。而备受世人所瞩目的各大跨国企业和上市公司的CEO们之所以能取得成功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他们有着更胜一筹的执行力,他们懂得如何最优化地集结资源来创造企业的价值,并通过企业的光华来升华自己。
  执行力在这些卓越的CEO看来并不是开几场会或制定一纸方案那么简单,而是通过集结资源后的兵力优先原则快速达到商业目的;是通过自身对企业的了如指掌和对行业的洞悉以及对资本张力的认识,来简化行为和提高效率。执行力对精神领袖而言更是对员工的以身作则,是不让所领导的组织对自己失望。
  在对精神领袖的思考中,史玉柱选择了巨人足球队队长张凯作为发展对象。他甚至将自己的总工程师的职位也全权交由张凯接手。
  史玉柱的这一放权作法,是很多初次创业者所做不到、也不敢尝试的。对于史玉柱的这种魄力,在当时看来的确也需要付出很多的勇气。但在史玉柱的眼中,这个时期的他想到的更多的还是巨人长远的发展。正所谓“风物长宜放远量”,史玉柱想借此机会放权的同时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市场上。

  第三节 外患:生不逢时的巨人(1)

  正所谓“前有阻击,后有追兵”,史玉柱的遭遇有些令人同情,面对着内忧和外患,分神乏术的史玉柱用精神领袖解决了前一个问题,却无法依靠自身实力在后一次战役中打个漂亮的翻身仗。
  1.梅开二度:多媒体教育软件的推出
  “稳定压倒一切”。史玉柱对于张凯的上任,更多地冀望他能在稳定企业的基础上进行技术革新。张凯也确实在这个方面做足了功夫,虽然在这个社会流动日益频繁的社会,人员的流动是不可避免的,但相比巨人集团之前有些不太正常的人才流失来说,此时的巨人已经逐步走上了正轨,而史玉柱对研发部门的股份制改造工作更是带动了项目研究人员的热情。整个巨人上下士气高涨。
  “新官上任三把火”,张凯在上任之后除了稳定之前巨人略显动荡的局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接替史玉柱的总工程师职位,负责推动巨人集团的整体技术革新的运作。相机而动的他在上任不久便不负众望地推出了新的技术项目——多媒体教育软件。
  多媒体教育软件这个项目被史玉柱认为是“中国教育界的一场革命”。“革命”这一说法,无疑是史玉柱对这一项目的最高评价。直至今日,多媒体教育软件仍在市场上尽情地赚取它可观的利润,足见教育软件的开发的确是一项发展前景广阔的事业。而伴随着家庭电脑的普及和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急切心理,多媒体教育软件的巨大市场无不令人垂涎三尺。
  市场便是一切。有了市场,企业才能生存。已经将工作重心从技术转移到市场的史玉柱更是在这个时候攒劲地努力,拿出当年闭门造车研制第一代汉卡的劲头来投身市场推广工作。对于史玉柱来说,多媒体教育软件无疑是继汉卡之后第二次“咸鱼翻身”的大好机会。史玉柱十分果断地大手笔投入了1000万进行多媒体教育软件的开发,而当时巨人大厦、以及他刚刚涉足的保健品业均有些资金告急的情况进行如此巨大的投入,史玉柱的这一做法不禁让众人着实为其捏了一把汗。
  从1993年到1995年这两年时间,巨人集团在珠海和上海两座城市进行了多媒体软件的封闭式开发工程。之所以将研发地点部分地设在了上海,是由于上海的教育水平相对全国而言比较先进。史玉柱不惜花重金聘请了上海市重点学校的高级教师进行教材的编写工作,并以上海的学校为模版进行软件的程序编写。在市场推广方面,史玉柱也不遗余力地着手布置计划。即使从今天来看,史玉柱的这项计划也是近乎完美的:第一,准备阶段完成主流媒体的宣传准备工作,包括报刊广告设计、POP广告设计(POP是PonitofPurchase的缩写形式,指的是购买地的促销广告,这是国内外一直广受关注的广告形式)、宣传册的印制、宣传品的定制以及珠海培训会的筹备工作。第二,实施阶段主要将广告进行铺开,投放单位为各地的晚报、中学生报和青年报。第三,在渠道的扩展计划上,除了按照传统的思路发展电脑经销商,还要开辟以书店网络、百货公司网络、教育系统网络(包括各地各级的教育委员会和直属中学)为对象的直销网络。而在促销的方式上,则采取了展览会和研讨会等丰富多样的形式。
  按照正常的思路,好的项目加上好的推广,如此天衣无缝的布置,可谓是“天下无双”。就在坐等丰厚利润滚滚流入巨人大厦的美梦还没有醒来的时候,“屋漏偏逢连夜雨”的史玉柱又遇上了一个大麻烦,而这次的遭遇也带来了史玉柱所作出的一个重要决定:离开这个让他欢喜让他忧的电脑业。
  2.遭遇重挫:巨人泪别IT
  多媒体教育软件的投放并没有如史玉柱想象中的顺利,不仅没有带来他认为的“革命”,反令史玉柱在这上面栽了一个大跟头。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个多媒体教育软件依靠的是中文之星的支持,操作十分繁琐,而且缺乏硬件载体使得这一套看似完美无缺的软件无法适应市场,在市场上找不着方向的史玉柱已经有些欲哭无泪了。
  之前史玉柱还曾尝试进军手写电脑。史玉柱深知技术对于企业的推动作用,他一次次抓紧推进汉卡的更新升级,足见他对这一观点的深刻理解。手写电脑在当时看来,无疑是一项十分先进的技术成果。在今天看来,16开纸大小的手写电脑和现在轻巧的PDA相比的确有些笨重,但在当时,却是炙手可热。据说,当时巨人的手写电脑的销售并不是在珠海进行,而珠海这座新兴城市的一些企业却带着政府领导的“紧俏物资”的批条慕名前来购买手写电脑。到1993年底,随着手写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的跟进,巨人实现产值1.3亿元,纯利达到3500万元。
  然而,这样紧俏销售的局面仅仅持续了不到两年的时间,随着大量企业的涌入和更为小巧的掌上电脑的推出,巨人的手写电脑的市场被一再地蚕食和吞并,1993年平均一台手写电脑的销售利润达500元,到了1995年已经迅速锐减至50元,仅够维持基本的成本以及日常开支之用,并且还需要提供繁杂的售后服务。
  史玉柱的这两次市场遭遇并非技术的失误,而是没有强大的硬件支持,相比国际知名的软件公司微软的成功,我们不得不看到比尔·盖茨相比史玉柱而言潜在的巨人优势——硬件支持。如果在美国,也许史玉柱能和比尔·盖茨一争高下,因为在当时的环境里,美国有着实力强大的硬件生产厂家,而在中国,市场却不尽如人意,缺乏相应的硬件匹配技术的史玉柱只能从一次次软件的开发中赚取短期的利润,然后一走了之。这种缺乏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对于一个有着远大企业梦想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痛苦的,也是无奈的。
  史玉柱需要做的不仅仅只是反思,也不仅仅只是不停地开发市场需求的软件,因为硬件支持问题始终是一个制约巨人软件产业发展的瓶颈。而以巨人当时的资金水平,也不可能自创一个硬件生产平台,这成为史玉柱的一根软肋,一处无以言说的温柔的伤口。要抚平这处伤口所付出的代价无疑远远比再次承受一次伤口还要来得惨烈。深喑这个道理的史玉柱有些不舍但是却又异常坚定地选择了退出IT。既然无法解决硬件问题,与其在软件行业泥足深陷,守株待兔,不如抽身而退,去寻找另一片广阔天地。
  从此,史玉柱卸下包袱,开始为巨人找寻另一段可行之路。
  新东方有一句校训:“追求卓越,挑战极限,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伴着这句话,俞敏洪,这个有着三次高考落榜经历、屡次留学申请失败的普通高校教师,在短短几年时间内便成为中国的“留学教父”,甚至70%的哈佛、耶鲁的中国留学生在见面后都要叫一声“俞老师”。在他谈到他的成功经验时,他说道,之前的种种遭遇,其实是生活在让他懂得如何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从而主动地把握自己的人生轨迹。在他著名的成功三段论中,他谈到了逾矩、敏感和宽宏。而逾矩,成为首要的关键。
  逾矩,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方法。它是考验你在绝境处是否及怎样逢生的技巧和能力,只有具备了足够的毅力和成就欲望的人,才能最终达到人生的另一座高峰。而在攀岩的过程中,逾矩所成全的,便是我们过人的胆识和敏锐的洞察生活的经验。
  史玉柱抛开自己的专业所学,以及巨人在软件行业已经打下的还不算浅薄的根基,去寻找另一条康庄大道,这与早年的俞敏洪,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应该说,史玉柱的社会声望高于俞敏洪,但对于大众而言,对俞敏洪的了解似乎更为精到,知道俞敏洪的人都敢不假思索地说他是办新东方的,是做英语培训的,但是知道史玉柱的人却不见得能说出史玉柱究竟在做些什么,巨人在作些什么。在某种意义上,史玉柱这个曾经显赫一时的名字仍然显得十分神秘。这大多是由史玉柱在经历了这一连串的风浪之后开始巨人的多元化战略所致。

  第四节 多元化战略的始作俑者(1)

  史玉柱和他的伙伴当初以电脑软件开发起步创立“巨人”公司,面对许多创业的艰辛和困难,他们不断地激励自己得以生存、发展和成功,应该说是可敬可佩的。如果一直迈着踏实的步子继续走下去,巨人会不会成为今天南方的“四通”或者深圳的“华为”我们实在不敢妄下定论,或者连史玉柱自己也不敢夸下海口,唯一可以看到的是,走上多元化转型道路的巨人确实走出了它的万分精彩与无限辉煌。
  1.占领高回报行业战略
  在中国,暴利行业已经不是什么神秘的字眼,而高回报行业与暴利行业似乎只是经济学家和社会政策学家们把玩的一种让公众看不明白的文字游戏。或者借用逻辑学的公式,暴利是高回报的充分非必要条件,而高回报则是暴利的必要非充分条件。如此以来,似乎有将问题复杂化的嫌疑。因而,对于高回报行业,我们姑且看作是暴利行业的优雅的代名词,之所以是姑且看作,因为高回报往往意味着高风险。暴利行业则不尽然,它存在着许多的准入机制,风险性自是低了不少,甚至是无利不往。而它的暴利性质之所以为公众所诟病,更多的是由于它暴利的由来——近似于完全垄断的托拉斯王朝。比如现在提到最多的电讯、铁路、电力等等。
  用时下常用的搜索引擎,比如雅虎、百度或者Google,键入暴利行业,一定会得出不计其数的搜索记录,其中对于暴利行业的范围定义,无疑不会将超出诸如能源行业、医药行业、保健行业以及一些新兴的IT业等等之外。根据《法制早报》推出的2005年十大暴利行业排行榜,能源、医疗、教育、殡葬、教材、高速公路、有线电视、房地产、网络游戏和美容整形被评定为十大暴利行业。而排行老二的医疗,便囊括了史玉柱所看好的医药与保健品。
  保健食品又称功能食品,日本是公认的功能食品创始国。1962年日本厚生省首先提出功能食品的概念,20世纪80年代末又从法律上赋予功能食品的定义:“功能食品是具有生物防御、生物节律调整、防止疾病、恢复健康等有关功能因子,经设计加工成对人体有明显调整功能的食品。”我国直到1997年6月施行了《保健品食品管理办法》。《办法》称,保健食品系指表明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即适用于特定人群使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为目的的一类食品。此定义包含三个要素:1、它不能脱离食品,是食品的一个种类;2、它必须具有一般食品无法比拟的功效作用,能调节人体的某种功能;3、它不是药品,不是为治疗疾病而生产的产品。可以说保健食品是介于食品和药品之间一种特殊的食品。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长寿有了更高的要求,消费意识也逐步由温饱型向营养保健型转变。
  对于保健品行业的超级利润率,怕是没有人不心中有数。直到今天,保健品行业依然在市场横行无阻,大肆地攫取利润。一位保健品产业的业内人士说,保健品不同于其它药品,靠的就是广告效应。如果没有广告,保健品市场就会减少2/3多。但是支付广告需要高额资金,而这笔广告费用最终将会转嫁到产品身上。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保健品的广告越多,其产品的零售价格和成本的落差越大。
  有证可循的是,2005年6月19日,中央电视台报道了令人触目惊心的“大哈佛代高乐”骗局。广告中所宣传的“美国增高新药”——“哈佛代高乐”,其实不过是吉林省龙井市草仙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普通营养补充剂五维赖氨酸片。正是这样一种普通的营养补充剂,经过总经销商湖北新东科药业有限公司篡改广告审批内容后,给它戴上了“哈佛大学研制”的帽子,再加上子虚乌有的权威部门官员和专家的推荐,从而使一盒不过10元左右的五维赖氨酸片,摇身一变成了每盒售价近500元的“哈佛代高乐”。吃上两个疗程就得近万元。
  还有一个最近的案例。说的是前不久,桂林市工商局屏风工商所在查处一起虚假宣传案件时,意外截获了银锭路某保健品店的一本进销登记本。并且记录了店主2005年1月至6月的进销货情况,其保健品大部分为在广州、长沙等地批发市场购买。从记录上看,批发价与其零售价差别极大。如“益壮”口服液保健品,批发价每盒(10支)仅10元,零售价却为80元,利润率高达700%。
  如果将历史的时钟往回拨上十年,只怕这个行业还是朝阳中的朝阳,利润中的利润,那么前途自是光明地不由分说。史玉柱的这一步,可谓是走对了未来发展的基本方向。
  2.寻觅:史玉柱赴美挖掘第二桶金
  此时,巨人大厦开工的巨资无疑对于时下的巨人是一个填不完的无底洞。史玉柱的巨人大厦梦一天没有破灭,史玉柱便还要四处地开发项目,获得资金,建造这座美轮美奂的巨人帝国。
  史玉柱说,“巨人要寻找新的产业,并向之靠拢。”
  这时的史玉柱在政府的帮助下快速获得赴美签证,并开始频频前往美国,从洛杉矶到华盛顿,从波士顿到纽约,史玉柱抱着必胜的信念踏遍美国,四处找寻投资商。而就在这个不经意的当口,一次偶然的机会,史玉柱竟遇见了自己的同乡兼大学校友袁彬。袁彬在大学毕业后便留美深造,现在已是生物化学专业的硕士了。“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正巧那时的袁彬有回国走走的打算,于是他便和史玉柱一道飞回了珠海。
  回到珠海的史玉柱与袁彬时常坐在史玉柱的办公室里,往往一坐就是一整天。由于大门紧锁,员工们谁也不知道他们的老板在和这位来自美国的客人谈论着些什么。私底下流传着许多猜测性质的小道消息,有的在传史总准备从IBM进口硬件,和微软、英特尔谈软件合作,有的则认为史玉柱准备将软件技术全数转让,然后坐收利润分成和股份分红,一时之间,什么样的传闻都有。然而当史玉柱在数天之后走出他的办公室向所有的员工展示和介绍他书架上所摆放的一瓶瓶的生物制品时,不禁令所有的人都大跌眼镜。
  然而对于员工们那异常惊讶的眼神,史玉柱依然显得十分的从容淡定。他开始眉飞色舞地向大家介绍这种在美国和日本已经风靡有如狂潮的生物制品。史玉柱的这一表现其实已经十分清楚地表明了他的态度:他要做这个项目。
  而这个项目真的成为了史玉柱发迹的第二桶金,并且伴随着脑黄金的名字,史玉柱再度成为媒体追捧的对象。
  3.号角鸣起:史玉柱策划三大战役
  2000多年前的战国初期,魏国大商人白圭曾经提出“吾治生产(做生意)犹孙、吴用兵”的说法。根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白圭做生意,“乐观时变,人弃我取,人取我与”,捕捉商机迅捷,“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同时“与用事僮仆同苦乐”。正因为他经商如用兵,讲求谋略,建立了一支上下同心的团队,因而受到了包括红顶商人胡雪岩等众多商人的推崇,成为天下商人的祖师爷。
  从已经低靡不振的计算机行业退出,转而投身高回报率的保健品和房地产业,这样的大转弯似乎让人有些惴惴不安,巨人从一个专业的计算机的领域跨入到一个全新的对于他们自身来说也是有些陌生的领域,成功的几率究竟有多大,谁也不敢打包票。况且那个时候这种转型成功的案例也是少之又少。在同一时期,国内唯一可考的便是1994年从羽绒品制造转型到家电制造的格兰仕。格兰仕今天的成就无疑是有目共睹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在国人的心目中,格兰仕成为了微波炉的直接代名词,就像提起电子词典便即刻联想到文曲星这个品牌一样。格兰仕的正式转型是在1994年,所以对于同时代的史玉柱和巨人集团来说,并无多大的参考价值。因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谁也无法预见成败,预见真英雄。唯有经历了时间的历练才是最好的证明。事实证明格兰仕赢了,而史玉柱也并没有输。
  此时的史玉柱将巨人的整体产业定位为:以电脑作形象,巨人大厦作投资,保健品出效益。史玉柱将巨人的发展分作三大体系:电脑、医药和保健品,这也是巨人集团历史上所谓的“三大战役”。


  第五章 脑黄金战役

  第一节 转型:进军保健品市场(1)

  如何从绝望中寻找希望,关键在于找到自身的突破口,化被动为主动,化腐朽为神奇。
  有人评价说巨人的突然转型是史玉柱一时的心血来潮,想必那只是无端的揣测而已,也有人说史玉柱告别电脑业是看见国外保健品市场的火爆而内心蠢蠢欲动的结果所致,想必这也只是片面之词。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如果没有一年前的巨人生物开发公司的成立,恐怕史玉柱的所有作为都将被视作一次头脑发热的决定。史玉柱的远见卓识仿佛是葬身金字塔的神秘埃及法老,永远无法被人们所参透。
  1.伏笔:一年前的巨人生物开发公司
  史玉柱之所以将那些瓶瓶罐罐展示给他的员工,并不厌其烦地向员工们介绍,其目的无外乎要让他的员工们明白,这个项目有着多么美好的发展前景。
  史玉柱的这一举动并非只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了他一定时期的酝酿。
  1993年8月史玉柱一手建立的巨人生物开发公司便是一个明证。早在那个时候,史玉柱已经将目光瞄准了保健品这个行业。
  在史玉柱看来选择做保健品可谓是理由十足:其一,保健品市场成倍数增长趋势,他预言这将是21世纪发展最快的三大产业之一,可以说,在早已迈过了21世纪这个世纪分界线的2006年,我们仍相信史玉柱的这番思考是正确的。当你打开电视机、翻开报纸、走进商场、超市或者药店,随处可见的便是种类繁多、功效神奇的保健品。保健品的市场发展规模还在逐步地增长,这早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二,保健品市场的进入机制受限较少。而保健品市场又是一个能够快速启动的市场,只要保健品企业能够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较好的产品,再加上到位的广告宣传,保健品行业的高回报率定能在短时间内体现效益和价值。保健品的开发和生产成本也远比电脑业低得多。美国火热的保健品市场运作也带给了史玉柱不小的憧憬和冀望。其三,相比较巨人一直从事的软件开发行业,保健品更具有受众面广,消费群体庞大的特点。也许并非每个人都要用到史玉柱的软件,但是对于保健的需求,却不会被任何人拒绝。加之那个时候正值改革开放的初期,一切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人们的需求心理一下子得到了真正的释放,对于这类需求将会自然而然地更多地处于一种购买的本能。
  此外,之所以将健脑产品作为首选,史玉柱也是颇具深谋远虑的:在当时的保健品市场中,健脑产品尚属空白。而如此一来,进入缺乏竞争对手的市场无疑让史玉柱和巨人快速盈利的胜算更大一些。
  2.脑黄金:让一亿人先聪明起来
  于是,做事情一贯雷厉风行的史玉柱在做出了这个进军保健品行业的重要决定之后,便立马召集相关的策划人员召开了类似今天的“头脑风暴”的讨论会,想集思广益。然而在史玉柱看来,效果似乎并不明显。于是史玉柱把房门一关,掳起袖子自个儿冥思苦想起来。
  也许史玉柱天生的特立独行养成了他独自思考的习惯,一刹那的灵感往往萌发在寂寞独处之中的苦苦思索。当改革的春风正吹遍整个神州大地的时候,邓小平那句著名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口号不禁深深地刺激着史玉柱的神经,而此刻的史玉柱也由此联想到了“让一亿人先聪明起来”的伟大口号。
  说到口号,里面可谓是大有学问。一个有力的口号可以影响一个时代,成为一种经典。比如新科电器的一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不仅作为企业永恒的终极的追求目标,更是被许多的青年立为座右铭,流传久远;美特斯·邦威的“不走寻常路”,成为当今标榜个性、独立的青年们所认可的一种生活方式,而美特斯·邦威企业本身也一直以特例独行的理念和风格在不断地发展并前进着;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中国移动的系列广告更是用“我能”这句口号唱响了全世界,宣告着一个“我能”的中国时代的来临……
  口号,意味着一个起点,意味着一种机遇。“让一亿人先聪明起来”这个口号无疑是响亮而大气的。
  3.布局:史玉柱筹划脑黄金战役
  纵观史玉柱的发迹史,史玉柱更多的时候是作为一个营销高手的身份被我们所认同的。他的营销能力从他第一次踏足电脑业开始便已“小荷才露尖尖角”,他良好的判断力能帮助他准确分析和认识布局中的重要要素,并施以重拳出击,以此达到全胜。
  已经在商场有过打拼经历,并也颇有眼界的史玉柱以其一贯的作风开始快速地策划脑黄金的营销活动。史玉柱的营销策划向来是逻辑严密、一环紧扣一环。这一次的策划当然也不会例外。根据史玉柱的安排,脑黄金的营销方案按照如此的思路顺延铺展开来:
  首先,完成脑黄金的功能定位和产品定位。根据史玉柱和大家的讨论,一致同意将产品命名为巨人脑黄金。这种命名或多或少带有些中国特色。在国人的眼中,黄金无疑是价值的一种象征。也正是如此,来自韩国的三星也入乡随俗地将其生产的硬盘命名为“金盘”和“银盘”两个系列,也是看准了国人的崇金尚银的这种心理。脑黄金被史玉柱这么一开发,俨然成为DHA(二十二碳六稀酸)的俗名,这在生物化学的历史上,以一种产品的命名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对其的俗名称呼,也几乎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
  接下来,便是有关产品项目的报批,以及生产、卫生、宣传等等诸多繁杂琐碎事宜的完成。这其中还包括产品的包装与宣传。不得不承认史玉柱别样的思维方式,史玉柱的高效管理方式在此得到了充分的彰显。史玉柱将报批的任务交给了史玉柱的亲信李宁,而广告的任务则交给了史玉柱的得意部下高柱。报批任务曾令李宁过着朝五晚九的颠倒式生活。曾经在广东省相关卫生部门的公关批文中,因为一时之间找不到有关数据的索引文献,而弄得手忙脚乱。多亏远在美国的袁彬远水救近火,将美国国会通过的“脑的十年”的议案以及一系列资料通过传真迅速地发往国内,才使得报批得以大功告成。而广告的这一环节在进行过程中更可谓是险象环生。在下一节,将有专门的叙述。
  再接下来,便是产品的规模性生产。史玉柱始终坚信速度决定效益。这也是脑黄金从立项到第一批产品向整个市场开放仅仅花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对于这种速度,我们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便是:传奇。

  第二节 广告攻势:巨人再度翻盘(1)

  如果说当年靠汉卡M-6401发家的史玉柱拜广告所赐,对广告情有独钟而又念念不忘的史玉柱和他的巨人集团自是不会轻易离开这个所向披靡的宣传利器。
  在“巨人”有这样一句话:“巨人没有固定资产,所有的钱全部投入无形资产的宣传上。”这一点想必所有对1994年巨人广告怀有印象的人们都深有体会,在那一年看到的广告基本上是“巨人”这个品牌,但是对巨人究竟是什么却不甚了了。这就是巨人,它用悬念似谷来吸引着世俗大众的眼球,然而奋力出击。
  1.终止符:巨人广告遭遇全面“封杀”
  1994年5月下旬,珠海巨人公司“巨人健康大行动”的系列广告以难以望其项背的规模与密度在全国各省的报纸上推出。如此的大手笔在当时可谓是空前绝后,即使到了1998年和1999年互联网开始兴起,“.com公司”开始用投资往广告上砸钱的时候,那种速度和规模也不见得能与史玉柱一拼高下。
  当轰炸机、坦克、炸弹、军鞋等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广告画面出现在各大报纸上,引起了全社会莫名其妙的骚动以及诸多版本的议论和猜忌。
  一个半月之后,也就是1994年7月10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广告监督管理司称,这些广告造成了不良的社会效果和政治影响,并随即发布紧急通知暂停发布“巨人系列广告”。
  从这个历史时间开始,巨人公司斥资两千万元人民币的“巨人健康大行动”系列广告在报纸上瞬间销声匿迹、了无踪影。显而易见的结果便是:巨大的资金投入并没有取得理想的广告促销效果。
  “成亦萧何,败亦萧何”,一帆风顺的“巨人”这一次十分深刻地体会到了这句古训所暗含的全部意义。而在距国家工商管理局广告监督管理司发布紧急通知之前,巨人集团还有些志在必得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1994年5月上旬,几乎全国每家大报门前都出现过一位挟着厚厚一叠广告图样,手持巨额支票的巨人公司的广告人员,当他们向报社递上支票的同时都毫无例外地提出了一个相同的要求:
  在未来一至两个月内,以尽可能大的版面(最少半版、直至整版甚至两个整版的面积)连续不断地刊登他们的系列广告。
  如此巨额的投资,如此超强的密度,如此刺激大脑神经的画面令许多报社的广告部门不禁有些目瞪口呆起来,而面对着“巨人健康大行动”这七个重磅黑体字,此时的他们绝对没有意识到这个看似简单而干脆的广告将会引起一场席卷整个社会的大争议、大风波。
  巨额支票是最好的开路杖。1994年5月中旬,全国省级以上报纸纷纷登载了巨幅“巨人健康人行动”系列广告,四面一天一个,花样不断翻新,面积不断加大……唯—不变的只是那异常醒目的七个重磅黑体字——“巨人健康大行动”。
  据了解,仅在1994年5月18日、19日两天,巨人公司所支付的报纸广告费已高达五百万之多。
  正当“巨人广告”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在全国知名省报全面铺展开来的时候,这一现象也引起了许多专业广告人的关注,曾有一位资深广告人在当时指出:“这是一场在错误的时间、以错误的方式发动的—场错误的广告攻坚战。”他说:“如果他们能成功的话,那首先要感谢运气。”
  按照巨人公司的预计,这场被称为电脑、药品、健康品“三大战役”之一的“健康战役”打响后,有可能使该公司成为真正的巨型企业,“巨人”的利润将以亿为单位。而此次广告系列行动则是“健康战役”的第一“冲击波”,也是巨人公司有史以来最大规模广告行动——先期预算两千万元人民币。然而,广告并非一把万能钥匙,广告能让史玉柱“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也能使巨人集团独自品尝“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个中滋味。
  2.惊叹符:巨人广告指认违法
  此次的巨人系列广告,对于巨人公司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一事例即可证明:巨人广告公司承接“巨人健康大行动”系列广告制作后,以最快的速度制作了一批又一批广告作品,但皆被巨人总裁史玉柱全盘否定。直至系列广告全部定稿,据统计被否定的作品在千幅以上。巨人广告经理曾戏称这是一次“集体屠杀”。
  在巨人公司最初设计的128个“巨人健康大行动”系列广告中,有几个广告创意引起了无数人的好奇:
  其一,巨人拿起一只宛如苹果般大小的地球,不知被谁啃下一口,于是,欧洲无处寻觅。
  其二,三辆标有“医药”、“电脑”、“健康”字样的重型坦克昂然屹立,黑大而略有夸张变形酌炮口使人感到战争那令人窒息的火药味浓浓的气息。
  其三,—只硕大的军靴踏向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埃及。“斯芬克斯”在靴底下显得渺小而无力,紧跟着的便是美利坚的贝佛利……
  其四,一架巨大的标有“巨人”标记的“B一52”轰炸机出现在一个现代化都市的上空,一连串标有“电脑”、“医药”、“健康品”重磅炸弹倾泻而下。
  其五,世界名人手挽手,昂然向前,爱因斯坦手持“巨人报”,撒/切尔夫人、里根、卓别林、玛丽莲?梦露等七位名人走在前面,而后面的四个脑门则使人猜测,有二战元凶,还有克里姆林宫最后的旗手……
  在这些充满了“战斗”、“刺激”的强烈视觉冲击的图像的一角,人们能看到一排并不引人注目的小车——“巨人宣言”。在“宣言”的小字部分,巨人公司的说明部分这样写道:“巨人公司以提高民族体质、推动健康产业发展为己任……巨人斥资5亿元。强力启动健康、医药产业,优秀的产品群使巨人有信心在两年内实现高科技产值超百亿元,成为东方巨人……巨人从人民中来,为人民服务……巨人发展高科技造福人民。”
  比“宣言”更小的字号则介绍了他们此次广告行动的主角——几种新的健康品:脑黄金、补钙、吃饭香……
  文字入天堂,图像进地狱,不幸的是,对于大多数阅读了该则广告的读者群而言,人们印象最深的却是“地狱”。心理学的认知理论告诉我们,人们的记忆神经总是会更倾向于记住那些给他们带来痛苦、惊恐等负向刺激的事件。这也是为何在巨人广告登出不久的5月下旬,《重庆晚报》有文字工作者载文批评“巨人广告”,称巨人广告使人们想起了日本人在50年前对这个城市的轰炸。广告使人感到历史的羞耻与愤怒。闻风而动的广东一家金融报纸《华商时报》也随即撰文之处:巨人系列广告中有的广告不健康,存在着错误导向与和平环境相违背。媒体们相继开始炮轰巨人系列广告,一时之间,巨人系列广告卷入了媒体无休止的声讨之中,北到天津的《北方市场导报》也向巨人发难,认为巨人系列广告骇人听闻,用不良以致恐怖的方式给人造成不良的影晌。
  随着一浪高似一浪的媒体的口诛笔伐,在舆论喉舌的巨大压力下,巨人系列广告被国家工商局下令暂停发布。国家工商局发布的紧急通知认为:“珠海巨人高科技集团近来推出的所谓‘巨人健康大行动’系列广告,其中一些广告创意内容在全国引发了众多的、猜忌和谈论,造成了不良的社会效果和政治影响。为此,特紧急通知各地,立即暂时停止发布珠海巨人高科技集团公司‘巨人健康大行动’系列广告。何时恢复,另行通知。”
  而此后不久,巨人系列广告中的飞机篇、坦克篇、大跳篇、大手篇、巨豹篇、名人手拉手篇便被确认为违法广告。这些广告算是被推上了绞刑架,无法完成光复巨人的重大使命了。而船迟又遇打头风的巨人还被大连市工商管理局依据《广告法》的有关规定进行了罚款两万元的处罚。
  在媒体公开采访中,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广告监督管理司副司长郑和平先生认为:在巨人系列广告中有的广告违反了《广告法》第7条关于禁止刊登荒诞、反动、淫秽内容广告的规定以及第3条:广告应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规定。他还认为,在巨人广告中“名人手拉手”广告还存在侵犯名人肖像权的问题。
  而轰动一时的“巨人健康大行动”广告却从此销声匿迹,但这并非巨人广告的句号,笃信广告的史玉柱只是将其稍稍延长便成了一个转折符,这也意味着巨人仍将不思不悔地将广告进行到底。
  3.转折符:巨人广告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在巨人公司的一份资料中,曾经这样写道:“在巨人超常规发展过程中,巨人广告所起的作用,做任何评价都是不过份的。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巨人广告塑造了巨人今日的辉煌。”纵观“巨人”的成长发展史,无疑广告成为“巨人”催肥的重要养料。巨人总是重复着这样的套路:每当推出一件新产品时,总是伴随着大手笔的巨额广告投入。而广告的每一次出色发挥都令巨人获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功,以致经济学家和新闻界创造了一个新名词——“巨人模式”。所以这一次的巨人系列广告并不是一个终点,巨人仍在践行着它的广告招式。
  据悉,截止工商部门暂停“巨人系列广告”通知下达时,巨人公司两千万元广告经费已几乎全部投入,但市场销售则远末达到公司预计期望值。据巨人集团财务部门的估算,由于这次广告投放失败,巨人的间接销售损失已超过亿元。而北京地区巨人系列健康品的销售只达到预计的50%左右。
  巨人广告所引发的这种商业营销现象,既是一种经验,也是一种教训。经验之处在于,“一家靠高科技发展的企业,在它步入市场时,不可能不去借助广告手段。”众所周知,巨人集团是靠高科技发展起来的,创业过程也是异常的艰辛。在珠海这一特定的特区环境下,巨人集团不断运用科技手段,依靠员工不懈的拼搏精伸,走上了—条依靠科技不断提高效益的健康发展道路。巨人的经验是社会的财富,而运用广告手段将科技开发的产品推向市场亦是必然。
  而强调视觉冲击与震撼力,强调“密集轰炸”的巨人广告并没有错:“我们的广告一直是特别强调视觉冲击力和画面的震撼力,显然,我们这次广告做到了这一点。”巨人公司一位管理人员如是说。作为资深广告人的刘翊先生也并不否认巨人广告确实具有视觉震撼力。如果说一定要在广告中找失误的原因,巨人广告的错便错在,用巨人公司北京经理的话来说,就是“此次广告的创意有一种强加于人的感觉。”
  银河影业的制作片人刘翅先生认为,巨人广告用轰炸机、坦克等战争的信息符号去表现健康这样的主题,从广告学的角度来看完全违背了广告与商品之间的对应关系。这是在广告创意上出了问题。但巨人是否正想借此突破广告创意的传统呢?作为普通大众的代表,有一位中年男子评价“巨人健康大行动”广告时这样说道:“巨人的广告看上去像一个美丽少女戴上了丑陋的面具。”他表示无法理解一个高科技的公司为什么不用科技形象塑造自己的企业,而采取这种有些极端的表达方式。
  巨人现象作为一个有趣的广告营销案例,不仅吸引了广告界的关注,也引起了营销大师们的兴趣。
  北京商学院冯中越教授认为:从巨人广告中可以看出,广告创作人员导入了大量西方广告的设计理念,但是却忽视中国观众的接受能力。“只追求形式的轰动,而不考虑观众的接受能力,不考虑我们时代的民族文化的特征,这或许是巨人广告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北京商学院研究生部主任李纯先生认为,巨人的轰炸机、坦克等广告试图用一种强烈的感官刺激来达到其促销目的。事实证明,这种做法不但不能达到目的。而且将会直接损害巨人公司的整体形象。
  市场营销专家唐立军先生认为:广告的本质是要拉近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健康品作为特殊的商品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与其他商品相比要大得多。因此,健康品的广告所负载的技术任务也就重得多。他还认为:“广告通过媒体传播之时,它就应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广告不仅要受到法律的监督同时还应受到道德的约束”。
  而根据国家工商局的一位负责人的介绍:在国外,广告法之外,广告还受到行业协会的约束,对于一些新的创意,新的广告形式是否会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都要通过行业协会进行确定。行业协会弥补了广告法律的一些缺陷。而中国目前的广告协会尚不具备此条件。
  对各方面的种种议论,巨人集团可谓是受益匪浅,这么多各行各业的专家免费为其问诊,在无形中也为其如何自愈伤口提高了信心。
  史玉柱对于外界的诸多批评和讨论表示欢迎,这可以看出成大事者所必备的大气已经在这个书生身上初显端倪。史玉柱在巨人集团内部主张以此为契机对宣传进行反思。他认为:从广告的商业效果来看,巨人广告大行动确实存在着问题。首先是整个创意给人以强加于人的感觉,有太多的霸气;其次是运用视觉符号时对大众的接受能力考虑不够。
  史玉柱向外界宣称说:“巨人公司正在努力改正这—切,新的广告将会在合法的前提下,重新创意。”向来说到做到的史玉柱在7月10日巨人公司系列广告被终止之后,便开始马不停蹄地为新的广告设计奔忙起来。于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史玉柱重新策划了一个广告促销方案,并以最快的速度付诸实施。奇迹出现了:一个月后,“脑黄金”全国叫响。
  八月中旬,当巨人公司抛弃了战争与政治的符号,将极易令人产生战争联想的“飞机”、“坦克”换成一个个可爱的儿童重新返报纸版面时,这一亲和的形象,在市场上立刻见到它的效益。“巨人”新的广告在市场上引起了十分积极的回应。这一次,巨人公司的经营人员终于得到了广告所带来的盈利。
  值得注意的是,该公司更换广告后,其广告营销战术也进行了修改:从“全面进攻”变成了“重点进攻”——集中精力大做“补钙”和“吃饭香”的广告。
  让我们不妨来回忆一下这些让史玉柱和巨人再展笑颜的颇具亲和力的保健品广告吧:
  ——胖墩墩的小男孩们站成一排。广告语为一排字幕:“我们需要补钙”。
  ——一个满嘴沾满米粒的小男孩露出灿烂的微笑,广告语仍为一排字幕:“还是吃饭香”。
  据了解,巨人公司更换广告,并重点推出“补钙”、“吃饭香”广告后,这两个品种的销售量直线上升。销售额已达7月份的两倍。
  “利用正面的广告符号,广告的促销作用确实得到了发挥。”
  “巨人公司调整广告后收效明显,并准备在汲取教训的基础上再推出几个新的产品广告”。
  “我对巨人公司健康品的内在质量充满信心,只要广告到位,相信我们会很快走出阴影,重新建立成功。”
  这是史玉柱成功走出巨人广告遭封杀事件后对媒体说起的不多的几句话。这位书生意气的创业家已经逐步走向了企业家的成长路径。

  第三节 营销渠道:多算胜,少算不胜

  《孙子兵法》指出:“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只有在战前对决定战争胜负的各种条件进行充分的“庙算”,作出正确的决策,才能在战争中避免失误而稳操胜券。同理,在商业竞争中,只有充分“庙算”才能趋利避害,克敌制胜。
  1.前途未卜:深穗试销
  循着史玉柱一贯的思路,伴随着广告强烈攻势下的巨人开始了市场抢滩行动。
  1994年5月8日,巨人立足于本土的试销战术开始实施。史玉柱在深圳和广州这两处他十分看好的市场发动了猛烈的进攻。在他看来,“保健品市场,华东、华南的消费水平最大,是我们的嫡系部队”。
  起初,试销的结果却并不尽如人意。虽然在广东,巨人投入了额数最大的一笔广告费用。这时的史玉柱什么也没有说,只是十分平静地将一面黑色锦旗交给了该区的负责人。史玉柱的激励政策显得十分地特别,对于完成销售任务最好的前五位,史玉柱给予金光灿灿的奖杯以示表扬,而对于末尾的五位市场开拓部队,则交以黑色锦旗一面,上书烫金的“倒数第x名”字样,令人无地自容。史玉柱的激将法果然奏效,羞耻感更有助于发愤图强、迎头赶上。正如卧薪尝胆,饱受心力折磨的,在逆境中更能锻炼一个人的心智和潜能的发挥。接下来的情形便是史玉柱所希望见到的场景:广东地区所有工作人员都进行紧张备战状态,因为销售部接到了来自上级的死命令:提货必须提前三天通知,以防出现货品短缺的情况。
  作为脑黄金战役的最前方,广东的试销无疑是这场战役的晴雨表。只有赢了广东,才有全胜的希望。对此,史玉柱寄寓着很大的希望,在他看来,脑黄金战役发动全国总攻的成败在此一举。
  在这个风暴式的五月,伴随着疯狂的广告宣传和别有用心的媒体宣传,史玉柱期待的“火爆”终于来临了:市场也开始疯狂起来。
  2.风云突变:半路杀出个程咬金
  竞争无时无刻不存在,即使在史玉柱早先看到存在空白的健脑市场,也开始出现了竞争者。竞争并非一件坏事,唯有竞争才有进步,才有快速地成熟。正如战争年代的年轻人比起和平时期的年轻人来说,更容易在短时间的磨练中取得进步和发展。所以,脑黄金所遭遇的这一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于巨人的发展大有裨益。在训练他们积极应对挑战的同时,提供了许多的经验和遇事从容、快速反应的果敢作风。
  在华东地区,尤其是江苏、浙江两省,脑黄金从一开始进入便遇到了劲敌:来自北京的多灵多鱼脑精。
  这场对峙从广告开始。多灵多以在江苏投入100万的架势叫板脑黄金,而不甘示弱的史玉柱更是拿出了双倍的资金砸向广告。对峙双方的第一回合的较量,便在宣传阵地上大展拳脚。在当时的焦点战役中,针对多灵多直言承诺的“五盒一疗程”,巨人脑黄金打出了“四盒见效”的鲜明旗帜。此外,为了适应保健品市场的实际购买需要,史玉柱还别出心裁地推出了两盒装和五盒装两种包装精美的巨人脑黄金礼品盒。对于“礼尚往来”的中国文化传统的切身体验使得史玉柱的这一招激起了市场的购买激情。再者,相对于多灵多的纯胶囊制剂保健品,巨人脑黄金采取了胶囊加口服液的生产工艺,使得消费者在口感和心理认知上更为接受巨人脑黄金这种产品。因为液态制剂相对于胶囊来说,更容易被人体所吸收。基于国人的这种基础认识,史玉柱在华东地区的市场上站稳了脚跟、并打下了举足轻重的江山宝地。
  3.乘胜追击:脑黄金遍地生金
  随着广东深穗两地的试销成功,在史玉柱这位军师的指挥棒下,全国范围内的总进攻开始了。随着排山倒海的广告宣传、万马齐鸣的媒体舆论,气势磅礴的巨人广告在不断地冲击着人们的眼球、刺激着人们的神经。
  1994年10月18日,巨人脑黄金的试销在华东地区正式拉开了序幕。而由于华东和华南是史玉柱十分看好的市场,而华东历来是保健品市场规模最大、成就最高的兵家必争之地,市场的潜力和市场的竞争力成正比,也就是高风险带来高回报。正是以上的种种原因使得史玉柱不得不亲自披挂上战场,亲自坐镇指挥华东地区的实战。
  由于华东地区市场的特殊性,史玉柱采取了迂回包抄的战术,先避而不谈脑黄金的产品,而是将历史性地回放巨人的发展以巩固巨人在大众中的良好形象,然后采用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分别在六朝古都南、国际大都市上海、淝水之战的合肥以及“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杭州相继召开了“巨人科技产品新闻发布会”。利用电脑企业启动市场的惯常手法,也很类似于后来搜狐的张朝阳,史玉柱频频在公众媒体的露脸,充当着巨人脑黄金的优秀讲解员。其时刻微笑的面容和旁征博引的解说,无疑为产品的宣传锦上添花。而身为巨人的老总,竟能对这等事务亲历亲为,足见巨人积极入市的大姿态,巨人脑黄金的形象一下子被坚不可摧地树立起来了。
  在华东地区,巨人脑黄金仅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不但将计划销售3000件货物售罄,更为重要的是,在华东地区,脑黄金打响了巨人保健品的品牌,其速度之快,不禁令所有人瞠目结舌。
  然而,史玉柱的经营意识似乎比脑黄金在市场的销售速度还要快。1994年11月18日,史玉柱开始全面启动全国市场。早在华东地区试销期间,史玉柱已布置好整个营销计划的全局安排,即在试销期间,其他地区的分公司完成企业注册、广告审批、部门组建等所有准备工作。“欲善其事,必利其器”,除华东之外,史玉柱规划中的华南、中西、西南、华北和东北这五大片区在一个月内迅速完成了筹备工作,万事俱备,只欠史玉柱的一声“东风”令下。
  在11月18日这个史玉柱精心挑选的良辰吉日,巨人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全国总攻。巨人在这一天席卷着神州大地。在史玉柱的“大棒加黄油”的政策下,各地的营销部门纷纷使出浑身解数,年轻人敢闯敢拼的勇猛劲头成就了脑黄金的市场扩张。而坚信回款才是硬道理的史玉柱,也成为了此时巨人集团的最高经营法则。
  颇有意思的是,史玉柱当真将这场脑黄金战役看作了一场战役,也当真将自己看成了这场战役的总指挥,在他的办公室里,赫然挂着一副从房顶垂到地面的巨型中国地图,每建一个地区分公司,史玉柱会亲自在地图的那个位置上贴一颗星,而每到地区分公司的回款超过100万时,史玉柱就在那个地区添一个圆圈。对于这个圈圈点点的工作,史玉柱从不让其他人代劳,视之为极其严肃的大事情。
  脑黄金战役从1994年5月18日到1995年2月18日这整整9个月时间里,在供货不足的情况下,依然达到了回款突破1.8亿元的令人叹为观止的惊人成绩,不得不让人对史玉柱这个营销奇才刮目相看。


  第六章 巨人大厦的“倒塌”

  巨人大厦的“倒塌”

  《尚书?大禹谟》中有一句道德名言:“满招损,谦受益。”意思是说,自满必将招致损失,谦虚则使人时时受益。
  巨人发展的一帆风顺让史玉柱忘记了前方的风险,直至有一天巨人危机的来临。
  直至我们失去我们所固有的某些东西的时候,我们才突然对这个问题产生怀疑,我们怀疑命运的不公,感慨人生的无常,甚至开始沮丧,殊不知任何的不满和厌倦只是在对你的人生做无用功,但你的人生不会因你所持有的怀疑、感慨以及沮丧而有任何的改变和起色。
  大喜大悲过后的史玉柱将怎样面对命运无常的未来?

  第一节 浮华背后(1)

  断货!断货!巨人的第一仗打响之后,几乎所有人都沉浸在理想的喜悦之中。
  史玉柱是一个做大事的人,他是一个狂热的野心家,他的百亿计划和三级火箭充斥着巨人的经营思维之中,他要让巨人成为真正的巨人,他的目标只有一个:快,快,再快一些。
  然而,欲速则不达。
  1.断货!断货!
  5月的火爆局面既在史玉柱的意料之中,又在史玉柱的意料之外。在重磅推出巨人脑黄金,初步取得保健品市场之健脑这一块的不俗成绩之后,史玉柱开始全面进攻整个保健品市场。正所谓以点切入突破,再加之全面进攻。
  照这个思路,巨人集团在脑黄金火了市场之后,快速地陆续推出了12个系列的保健产品:巨人吃饭香、巨人补钙、巨人肝黄金、巨人银杏、巨人养胃、天然维他命、脑黄金奶粉、巨鲨软骨、胡萝卜素等等,这种营销方式的确体现了史玉柱的精明。然而可惜的是,史玉柱是一个很不错的营销专家,却并非一名出色的生产管理专家。
  尽管在史玉柱的构想中,巨人只是一个品牌,巨人只卖货品,却不生产货品,以求做到短期内效益的最大化。然而产品的授权加工却存在诸多问题。别的不说,光是生产型企业的一些常见问题就足以令巨人骑虎难下、无比难堪。生产型企业的车间经常出现原材料短缺、零部件不配套、生产计划频繁调整、生产过程不连续等现象。采购部门不能按时、按量、按质供货;仓储部门不严格验收货物,次品采购进来到了车间加工时才发现;计划部门既不对全厂进行能力需求分析,也不对制造资源实行优化配置,所编制的计划难以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实行有效的规划和控制;生产车间也各行其是,不严格按照计划部门下达的计划来组织生产。
  销售和物流企业里经常有几十张票据满天飞。帐上显示有库存,仓库里却找不到;仓库有长期没动的货物想处理,但帐上已经没有库存。刚刚大盘点过,马上又出现货物与帐面不符。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有的企业采用了计算机管理,全面引进了管理信息系统,但旧的问题没解决,新的问题又出来了。由于计算机操作不当又产生了新的数据库与手工帐和实物都不符的问题。有的企业为了防止差错,增设了每个环节的人工审核和清点程序,但问题没有解决,商品周转速度却下降了。
  对于这些问题,史玉柱和他的巨人也未能幸免。所以“断货”成为一段时间以来巨人集团销售部最常用的一个词汇。并且由于产品已经发展到分12个类别,这样一来,更易造成需求和供给的矛盾。订单加工的生产方式带来的是零库存、零风险,但对于生产实力薄弱的加工厂来说,慢节奏的生产远远不及市场的快速反应力,由此带来的延迟效应尤其不可忽略。
  如果只是生产解决不了供应的问题,也许巨人还可以开心一笑,为自己的保健品市场感到无上自豪与欣慰,而如果问题来自于生产环节的操作不得当,来自于组织管理的缺乏和配套措施的不完善,巨人也许就不应这么乐观这种一时兴起的火爆场面了。当然,这时几乎所有人都沉浸在胜利会师的战役告捷的巨大喜悦之中,无人察觉墙面背后即将爆发的巨大裂纹。
  2.百亿计划与“三级火箭”
  1995年3月31日,在“三大战役”正式打响之时,伴随着断货风波,史玉柱开始部署他的百亿计划。即巨人的二次创业分两步走,1995年力争完成10个亿,1996年完成60个亿,1997年则必须全面实现企业的百亿产值大计,一年一大步,一年上一个新台阶。
  早在巨人成立之初,史玉柱便提出过“东方的IBM”的目标,以及“2000年达到企业资产超过百亿”的目标。而此时的史玉柱似乎已经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在推迟一年实施计划的同时,竟将目标向前挪移了三年。史玉柱的三年三大步的计划似乎有模仿邓小平的三步走战略的嫌疑,但是邓小平的三步走都要走过很长的时间才达到一个我们觉得可能实现的目标,而史玉柱的这一举动,仿佛东施效颦般,只有形似,却没有神似。
  有一句十分著名的广告词说得很好:“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于这则公益广告吧?一位身穿红布花袄的少女伴着陕北民歌《兰花花》的优美曲调,不停地在她所站立的舞台上旋转、努力而认真地舞着,一直由农村旋转到了城市,转到了北京的故宫。只有将目标定得高远,才有奋斗和超越的空间。曾经在张越主持的《对话》节目中,一位只有初中二年级文化的乡下女人说了这样一句话:“人,只有心中有梦想,眼睛才会有光泽。”
  常言道: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思想有多远,路就能走多远。所有成功的人,最初都是从一个个小小的信念开始的。信念是所有奇迹的萌发点。正如最伟大的成就,在最初一段时间内都是一种理想。橡树沉睡在橡树籽种;小鸟在鸟蛋中耐心等待;在心灵的至高构想中,醒来的天使起身相迎……
  但是,梦想并不意味着不切实际,梦想也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因此,没有客观的判断而一味追求目标地作出这样的计划,无疑为巨人集团日后急功近利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在百亿计划中,史玉柱有诸多的数字化表达,对于二次创业的三年规划,史玉柱的确做了很多细分和安排。他甚至还用了一个很革命的词组——“三级火箭”来为这个计划命名。史玉柱的创业激情正在熊熊燃烧着。
  在一次会议上,史玉柱确定了巨人的发展目标,他说:“企业有几种,一是安定的,二是追求眼前利润的,三是追求长期利润的,四是追求长期利润、社会效益和规模效应,三者相互推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而在这次会议上,史玉柱也着重阐述了他的“三级火箭”理论:
  第一级,也就是巨人集团发展的第一年规划,主要以巨人脑黄金进行市场导入和测试,并进行队伍的培训和锻炼。这一阶段的完成,将为巨人建立保健品市场的稳定地位和雄厚实力打下基础,在积累经验、扩大队伍的同时,提高巨人品牌的知名度,并为巨人保健品系列的推出提供品牌延伸和市场扩展。
  第二级,作为巨人集团的第二年计划,将达到规模化的发展水平。这个阶段的任务主要在于产品规模和市场营销规模的双重扩大。在这一攻坚阶段,史玉柱仍将速度作为重点指出并进行强调。他要求保健品的产品规模要做到类似世界500强、日化品巨头宝洁那样,拥有大而全的事业部。一心成为“巨人”的史玉柱,已经瞄准了巨型企业。在他的想象中,巨人俨然成为一艘航空母舰,而他则是这艘舰队的骄傲的舰长。
  史玉柱从来不是一个只做口头承诺的人,他同样具有快速的决断力和执行力。在制定计划的半年之后,史玉柱便开始着手进行巨人的改制工作。在他的努力下,巨人集团成立了八大独立核算的事业部。其中保健品覆盖了4个健康事业部,医药产业占据3个药业事业部,此外还有一个便是负责各事业部生产的制造部。而作为巨人集团的发家产业电脑方面,则以内部股份制的形势式进行独立运作,并分别成立了法人性质的公司。对于这些安排,史玉柱主要考虑的是技术人员对于内部技术权益的享有问题。
  然而第三级,史玉柱并没有具体地谈。但是其战略性地涉及经营规划的设想,却未尝不是一片令人怦然心动的美丽图景:其一,完整地建设巨人“没有工厂的实业,没有店铺的实业”;其二,扩大传销和连锁店两大经营领域;其三,凭借资金实力和技术实力进军更具加诱人的其他领域,比如史玉柱老家黄山北大门的开发……
  对于整个百亿计划,缜密的安排和周到的布局不禁令在场的所有与会人员都产生了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良好的自我感觉。也就是在史玉柱这个演说家的条理铺展下,百亿计划轰轰烈烈地开始了。
  3.三张王牌:品牌、资产与营销
  我们不能否认,胸有成竹的史玉柱,在做三年规划的时候,的确有过深思熟虑的过程。因为那时的史玉柱手握三张制胜的王牌:品牌、资产和营销。
  提起巨人,无人不晓,这就是品牌的力量。品牌看似无形,却能转换出数亿的财富资源。1994年,巨人品牌的评估价值为1亿元,而之后随着史玉柱的大宣传投入,在无形之中滚雪球般地将巨人的品牌价值进行了增值与升级,其价值不可估量。而据史玉柱的乐观估计,媒体的推波助澜和巨额的的广告投入将使得巨人的品牌达到10亿。由此可见,巨人品牌,这张化无形为有形的资本,必将为其带来不可估量的增值效应。此为史玉柱的第一张王牌。
  其二,便是巨人大厦,这座宏伟而浩大的建筑。光是作为巨人的固定资产,12亿的投入便绝非一般人所能望其项背。巨人大厦的封顶时间为1997年,这也是巨人三年规划的完成时间。这种会师安排是史玉柱一手策划的。在他看来,待到大厦完全建设落成时,市值将至少翻两番。
  至于第三张王牌,毫无疑问的便是史玉柱的拿手绝技——营销了。作为企业发展,资本-产品-营销,任何一样都不可或缺,而史玉柱更可谓是集天下之大利于一身,好不风光自在!
  在三张王牌的数字运作的前提下,史玉柱还精心对“百亿计划”的布局进行了全面而周到的设计: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将占据产值的二分之一强,余下的部分则由第三张牌来全权掌控。当然,史玉柱也并未忽略计划中的生产部分,他将生产产值同样地计入了其中。因为生产绝对是最能体现工业产值的唯一数据。尽管巨人的产品生产采取了委托加工的形式,但投资之大,人员之多,规模和效益也自然而然地会令人十分瞩目。


  第二节 乐极生悲(1)

  古人云,“知迂直之计者胜。”中国古代哲学中的辨证思维和因果论的确为史玉柱的乐极生悲标上了极好的注脚。
  三大战役的草草落败、秋季战役的无疾而终以及巨不肥战役的全线崩溃令史玉柱这个时代英雄的末途充满了无限悲壮的浓烈色彩。
  1.辉煌不再:秋季战役黯然落幕
  尽管广告攻势在一波三折中最终为巨人带来了可观的收益,但对于巨额的广告投入成本,则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一行动所导致的败局,曾令巨人集团一度处于危机之中,成为许多记者和媒体仅能用“滑铁卢”这三个字眼形象概括的巨人事件。
  如果说曾经的辉煌是伴随着一路的大胜和一路的小败,那么当史玉柱认识到大胜只是海市蜃楼的憧憬,巨人早已辉煌不再之后,史玉柱有些不情愿承认三大战役的终局了,他依然坚信着百亿计划,依然满怀希望。可以说,这种不服输的史玉柱在某种程度上造就了他坚忍不拔、一心救亡图存的意志力。所以,史玉柱非同一般地能在任何一次败局中找寻希望、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尽管从某种意义上讲,史玉柱曾经真正地倒下过,但他的每一次崛起却是不言自明的一种胜利,无论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在这一点上,我们不由得对这位伟大的梦想家肃然起敬。
  然而,商场如战场,商场的竞争机制决定了它终究不会是梦想者的天堂。多元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巨人集团自身的弊端一下于暴露无遗。1995年7月11日,史玉柱在提出第二次创业的一年后,不得不再次宣布进行整顿,在集团内部进行了一次干部大换血。8月,集团向各大销售区派驻财务和监察审计总监,财务总路和监察审计总监直接对总部负责,同时,两者又各自独立,相互监控。但是,整顿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局面。1995年9月,巨人的发展形势急转直下,步入低潮。尽管三大战役并未达到计划目标,但从史玉柱对他的“百亿计划”满怀信心便可看出他的执着。然而,史玉柱并非一个盲目者,他其实已经意识到三大战役的失败,所以才有了随后的秋季战役。
  那时的保健品市场并非巨人一家独大,号称每月10亿元回款的后起之秀三株集团让史玉柱觉察到保健品市场的无法想象的巨大空间,也因此他认为“百亿计划”没有达到理想的目标全然不是计划的失误,而是巨人自身的能力未到火候。所以,对于三株奇迹,史玉柱看在眼里,记在心中。
  三株口服液是济南三株药业有限公司的起家产品,也是迄今为止的看家产品。当初一万元买来的转让配方,如今已创造了上百亿元的销售收入。在三株进入市场的前前后后,与三株相类似的保健药品比较知名的就有十多个品牌,但没有一个产品像三株口服液一样在短短几年内创造出不可思议的销售奇迹。1994年三株口服液实现规模生产,销售收入首次超亿元。1995年销售收入33.5亿元。1996年销售收入80.6亿元。1997年三株的目标是保2O0亿,争26O亿,冲刺300亿。
  分析三株的成功经验,不难发现,主要在以下的三个方面,使得其创造性的工作成就了三株的奇迹:
  首先,在除西藏以外的大陆地区,三株构建了不仅是象征性覆盖全国的销售网络,在一个城市或乡村,三株的宣传品基本上进入了每一个家庭,总人口的覆盖率能保持在96%以上。三株的销售人员并不是单纯的产品搬运、押送人员,将产品移交到经销商,然后再催款。三株的营销网络本身就有销售功能,同时,还具有明确的宣传广告功能。三株公司最基层的组织——工作站,实际就是一个宣传站,主要任务就是派送报纸并负责报纸的有效覆盖率。
  第二,三株营销网络的稳定让其他民营企业家眼红,三株虽不能制止人员的流动,但人员流动绝对不会对三株产生伤害。在三株公司,即使较高层次的人员离去,也不会危及三株的元气。这一方面是因为三株储备着一批经理人员,随时可以派往各基层单位;同时,三株正处在飞速膨胀期,在三株公司内部晋升之路较为畅通,也比较明确,进入三株公司后业绩突出者二、三年就能进人中级领导层。更主要的是,三株公司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制约、监督机制,不仅有正常、明确的评价、考核制度,财务监督机制,还通过设立检查大队这一特殊的机构,使各级负责人在使用委让权力的同时受到严密的监控,从而杜绝了民营企业通常存有的内部混乱局面。
  第三,广告宣传对三株口服液这样的保健品销售来讲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三株公司在赋予营销队伍宣传功能的同时,创造性地选择了几种特别有效的广告形式,这些广告形式虽然费事但投入费用低,更重要的是对绝大多数家庭都能产生切实有效的影响力,义诊、报纸投递、电视专题片被三株人看作三大广告法宝。这三种广告形式虽然不是三株首创,但确实被三株人发挥得淋漓尽致、登峰造极,令众多模仿厂家望洋兴叹。
  史玉柱看到了三株的成功经验,忙于亡羊补牢的他试图用三株的业绩来激发巨人的斗志。史玉柱不惜重金地请来三株营销人员口授成功经验,并对加盟巨人的三株人员委以重任,发动了巨人史上的第二次战役,这次为期三个月的战役由于发生在秋天,被史玉柱命名为“秋季战役”。史玉柱十分专注于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他的许多营销思维和战略制定承袭了这一思想,甚至史玉柱本人对军事的狂热到了任何一次战略决策都需用军事名称来命名的程度,他希望用战役命名来提升士气。
  参照三株模式,秋季战役主要以发送报纸等宣传工作为重心。巨人集团花费巨资购买了一家全国性报纸的报头,组织了巨人保健品专刊,并印制了数量巨大的5000万份,分别投递到广州、济南、上海、天津和福州等大城市。这一次的行动无疑成为史上的罕见。此外,巨人集团还在销售终端大做文章,大规模地在零售地张贴海报、悬挂彩旗、并开展一系列的促销活动,借以营造活跃的销售氛围。甚至有分公司竟雇人将海报贴进了居民楼。不幸地是,时值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开展期间,巨人贴在楼道的宣传海报再次成为“打击”对象。更为凑巧的是,竟有巨人海报贴到了工商局长的家门口,被触怒的这位局长竟亲临珠海整治。
  尽管史玉柱笃信三株的经验定能救活巨人,然而巨人却并未如想象中那样重归良性发展轨迹。市场依旧不见起色,而回款更是一再地跌破底线。曾经有一位好友对史玉柱说:“你跟吴炳新(三株老总)是两种不同状态的人,吴炳新有昂立一号的营销经验,也有失败经验,死了昂立一号才有三株,经历坎坷,他现在的成就是被折磨出来的。而你不是。”然而,那时的史玉柱只是淡淡地回答说:“巨人和三株相比,巨人有很大差距,保留优势,吸取长处,但不能不虚心。”
  伴随着10月发动的“秋季战役”的黯然落幕,1995年底,巨人集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
  2.破釜沉舟,孤注一掷:“巨不肥”之战
  秋季战役的落幕和三株营销“贵宾”的全部落马,使得史玉柱终于认识到“新来的和尚不会念经”的道理。
  而这时,巨人已经进入了岌岌可危的高危阶段,财务全面吃紧,甚至难以维持公司的正常运作,形势不容乐观,几近死亡边缘。
  与此同时,外欠加工费的问题一触即发,收不到及时加工费回款的加工厂开始采取十分极端的报复行动。从中作梗的他们将巨人肝黄金包装进巨人养胃的盒子,本应一盒12片装的巨不肥却只有11片,巨人的形象在一步步地被毁灭。再加上愤怒的被拖欠费用的经销商携带刀子、炸药的威胁,巨人集团开始了梦魇般的惶惶不可终日的生活。
  这时的史玉柱也不得不宣布:“巨人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
  这是史玉柱在1996年春节后的全国分公司经理会上对员工们的坦言。史玉柱在说这番话时,神情凝重,早已不见当年的万丈豪情。
  听到他们那曾经神采飞扬的精神领袖说出如此这番话,所有人都不免颇为震惊。当时人们的这种心理就好像宁愿被隐瞒病情的病人突然被宣判了死刑一样。史玉柱接着宣布,巨人集团全面进入“紧急状态”。按照“紧急状态”的要求,一切以集团大局为重,以工作为重,员工无私奉献公司,不分部门、岗位,一律加班至晚上九点,严禁擅离职守,做到令行禁止。此外,分公司的分配收归集团,由集团统一拨放工资、费用,以保证资金使用。紧急状态实行三个月,三个月后自动解除。三个月后,“非生即死”便是史玉柱和巨人集团三个月的命运选择。
  此时的巨人已经是弹尽粮绝,债台高筑。拖已经无法解决问题,唯有挣钱还债,才是巨人存活的唯一选择。此时的脑黄金已经是回款低迷,回天无力。巨人集团托身的希望已经不能寄于争议连连的脑黄金,唯一的希望便是找出迎合市场的新产品,而巨不肥成为了史玉柱的不二选择。由此,史玉柱孤注一掷,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巨不肥战役这一仗上。
  史玉柱之所以选择巨不肥这款减肥产品,是基于它快速见效的功能。时间对于此时的巨人可谓是要多宝贵有多宝贵,只有争取了时间,才有复活的希望。
  此外,当时的减肥品市场尚未被启动开来,潜在的机遇也成为了史玉柱考虑的重要因素。根据市场调研数据表明,减肥市场有93%的潜在消费群体,在7%的已消费群体中,有75%未达到减肥效果。为此,史玉柱专门比照了当时减肥品市场销量较大的某品牌产品,并对已经推出的12片装口嚼片剂型的巨不肥减肥产品进行了配方改良,选择了营养羹规格。史玉柱将该产品的性能总结为以下五点:第一,产品效果好;第二,产品口感好;第三,产品的不良反应低;第四,产品的肉碱成分增加了产品的神秘性;第五,试纸增加了产品新颖性。
  在巨人集团的一次内部会议上,大家对于这个产品的一致看好令史玉柱信心倍增。他怀着满腔的热情随即开展和实施了酝酿成熟的市场开拓方案。
  根据史玉柱的安排,市场由南向北逐步启动,主要遵循赠送、口碑、文章和广告这一思路开展下去。在巨不肥战役的时间进程表中,1996年1月为广东试销期,3月以“大赠送”的方式导入全中国,4月至5月全面轰炸,6月至8月则为巩固战果和深化推进市场期。
  史玉柱要让巨不肥以市场开拓者的身份现身,强占不是目标,市场占有率才是最终保证。口碑是打开市场的关键,只有用良好的产品功效去制造口碑,口口相传,才能打开市场,而利用各式手段来制造与传播口碑,远比“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令众人将信将疑的广告来得酣畅淋漓。巨不肥的功效口号是“100%见效”,“第二天见效”,这种绝对化的宣传,仍可清晰地看出史玉柱追求短期回款、并未放弃这个曾令他一蹶不振的广告轰炸市场的思路。
  不久之后,在各大报刊媒体推出了颇有些蛊惑人心的巨不肥广告语:
  请人民作证
  如果巨不肥使你身材苗条,请你告诉别人,巨不肥好;
  如果巨不肥使你精力充沛,请你告诉别人,巨不肥好;
  ……
  在背水一战的巨不肥战役中,史玉柱倾尽了所有精力。他组织三个“野战军”处理市场问题,“一野”司令杨军,“二野”司令于向东,“三野”司令易政。史玉柱还启动了全员营销的指示。所有巨人员工一律被派往营销一线,离开了他们所从事的人事、文秘、管理等岗位。一切只为营销,这便是典型的休克疗法。
  巨不肥的导入工作以“大赠送”的促销形式展开。在珠海、在南宁、在九江、在长沙,沿路北上郑州、邢台、济南等。在这种闪电战加运动战的作战方式,巨不肥在市场上简直是如鱼得水。截至4月,巨不肥的市场回款竟奇迹般地达到了上一年的同期水平,巨人似乎已经看到了走出危机、走向希望的一丝曙光。4月份巨不肥产品的销售增长速度是3月份的127%,而脑黄金仅为49%。到了5月,巨不肥的增长速度更是突飞猛进,在这个月份里,巨人的资金运作已接近平衡,僵局正在消逝,坚冰正在融化。
  不得不承认,巨不肥一战的胜利创造了一个销售奇迹。但正如史玉柱在发动这场战役前便深知结局的残酷性,非生即死,表面看似这一仗也为巨人集团化解危机提供了一个新的机遇,然而,那些所谓的“100%见效”,“第二天见效”却为巨不肥的迅速崛起种下了迅速衰落的种子。巨不肥在这场寿命不长的战役中提前退役了,“试吃效应”一过,史玉柱所一直强调的“口碑”立刻以负面的形式流散开来。加之在巨不肥会战中,一些“恶徒”将其视为“最后的晚餐”,侵吞钱财现象集中爆发。《巨人报》社论称内部违规违法“触目惊心”,几十万、上百万资产“在阳光照不到的地方流失了”。而此时更让史玉柱焦急的还不是这些,而是公司预计投资12亿元建的巨人大厦出现资金紧缺。他决定将生物工程的流动资金抽出来投入大厦的建设,而不是停工。
  这场本应全胜的战役终究落得全线溃败的悲惨结局,而这场战役的全线溃败也标志着巨人危机的全面爆发。
  3.玩火自焚:娃哈哈状告巨人不正当竞争
  尽管巨不肥之战获得了一定的盈利,但对于大败之下的巨人集团,仍旧是杯水车薪。巨不肥所带来的希望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而随着长期潜伏在巨人集团的危机逐渐地暴露无遗,巨人再一次陷入了危机,并且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在巨人集团推出的一款名为“巨人吃饭香”的保健品的宣传册中,公然出现了“据说娃哈哈含有激素,造成小孩早熟,产生许多现代儿童疾病”的语句。这个广告致使娃哈哈儿童营养液在全国各地的销售量下跌,出现了1987年投产以来的第一次负增长,就连娃哈哈“大本营”杭州市的销售量也难逃厄运。截止到1995年12月31日,娃哈哈由此减少销售收入450万元,直接经济损失达700万元。
  史玉柱的宣传似乎有些过了头,运用这种不恰当的类比方法只有一种结局:玩火自焚。于是一场以不正当竞争的官司在京城打响。
  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查明:原告娃哈哈集团的产品“娃哈哈儿童营养液”经鉴定,证明不存在含“有激素,造成小孩早熟,产生许多现代儿童病”的问题。原告举证充分,经查证明所诉属实。
  在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的主持下,双方于1996年10月7日达成调解协议如下:
  一、被告巨人集团承认有不正当竞争行为,给原告娃哈哈集团的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造成损害,愿意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巨人集团停止不正当竞争行为。在本案结束后,双方以新闻发布会形式,由巨人集团向娃哈哈集团赔礼道歉,消除影响。具体时间与方式双方另行商定。
  三、巨人集团向娃哈哈集团赔偿直接经济损失人民币200万元,由巨人集团以相等价值的房产折抵。具体手续由双方按有关规定办理。
  四、上述款项由巨人集团在1996年10月10日支付给娃哈哈集团。巨人集团向娃哈哈集团补偿其他费用190340元。
  五、娃哈哈集团放弃其他诉讼请求。
  1997年1月22日,巨人集团与娃哈哈集团在杭州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由巨人集团向娃哈哈集团公开道歉,并履行调解协议中赔偿娃哈哈集团经济损失的义务。
  这一场风波无疑成为巨人陨落的又一标志性历史事件。有趣的是,在这次事件以后,史玉柱总结了民营企业的十三种“死法”,其中就有不正当竞争。尽管这次娃哈哈状告巨人的不正当竞争的确使得巨人大伤元气,但还不至于置根基深厚的巨人于死地。由此看来,不服气的史玉柱对这一事件怀有很深的情节,若说江湖从来就是是非之地,那么这场恩怨便从此结下。
  4.风声鹤唳,后院起火
  在保健品市场的残局已经无法收拾,而在史玉柱三大战役的电脑战场,也同样是一败涂地。
  巨人员工因贩卖微软的盗版软件而被告上法庭,判决结果为巨人赔款50万损失给软件巨头。有些得理不饶人的微软趁机大造舆论,想以此为他在中国地区的事业开展铺平道路。作为国际新闻,这一事件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进行了报道。曾经显赫一时的巨人顿时声名狼藉。
  新加坡IPC公司曾是巨人的合作伙伴,但由于在一些问题上出现了分歧,双方本着“好聚好散”的原则友好分手。当时双方曾约定由巨人代售的一批电脑款项由巨人大厦副楼的相应面积作为抵押。眼见着巨人承诺的交楼期已近在咫尺,而巨人大厦的副楼竟丝毫未动工。情急之下的IPC将巨人告上了珠海法院,提出诉前保全。而巨人集团的总部大楼从此贴上了大大的两条盖有法院印章的封条。也打那时候起,巨人集团开始了在被查封的办公室里上班的生活。
  这些对巨人的遭遇来说,还不算上大事件,直到后来厂库被封、大库被封、总部被封的消息不胫而走时,混乱局面开始搅得人心惶惶。趁乱逃走的员工们或私自截留货款、或直接卷款走人。一时之间,分身无术的史玉柱不禁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悲凉。面对此情此景,史玉柱带领全国分公司经理和总部中层干部以上干部参观了广东省高明市重刑犯监狱,之后的他也只有不住地大声叹息:难道真是“天要亡我,我不得不亡?”

  第三节 “巨人大厦”的倒掉(1)

  1995年,巨人推出12种保健品,投放广告1个亿。史玉柱被《福布斯》列为大陆富豪第8位。脑黄金取代巨人汉卡成为巨人新的摇钱树。而此时,巨人大厦也正在紧张建设当中。
  盖高楼,地下部分最花钱。碰巧巨人大厦地下20米之后都是岩层。1995年,仍然认为形式一片大好的史玉柱往巨人大厦地下三层开始砸钱,巨人大厦一共打了68根桩,最短的桩打了68米,最长的桩打了82米,仅打桩花了史玉柱一亿多元。
  1996年巨人大厦资金告急,史玉柱贷不到款,决定将保健品方面的全部资金调往巨人大厦。此时,脑黄金每年已经能为巨人贡献1个多亿利润。“我可以用脑黄金的利润先将巨人大厦盖到20层。先装修20层。卖掉这20层,再盖上面的。”没想到,保健品业务因资金抽取过量,再加上管理不善,迅速盛极而衰。脑黄金卖不动了。
  1997年初巨人大厦未按期完工,国内购楼花者天天上门要求退款。媒体“地毯式”报道巨人财务危机。得知巨人现金流断了之后,“巨人三个多亿的应收款收不回,全部烂在了外面。”不久,只建至地面三层的巨人大厦停工。
  1997年1月到8月间,史玉柱在美国四处奔走,找钱未果。1998年10月,珠海市政府召开巨人大厦贷款现场会。珠海市长、市委书记梁广大要求银行为巨人大厦贷款。没想到两周之后,梁广大退休。“如果梁广大晚退休两周,巨人大厦的结果不是今天这样……”珠海市政府依然要救巨人,他们撮合另外一个房地产商接盘巨人大厦。设计修改了,合同起草了,政府配送的地批了,就在签字的一刹那,对方突然告诉史玉柱“不行。”这一刻,史玉柱感到浑身轻松起来……
  1.急转直下:成也媒体败也媒体
  手表定理是指一个人有一只表时,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当他同时拥有两只表时,却无法确定。两只手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
  手表定理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给我们一种非常直观的启发,就是对同一个人或同一个组织的管理,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不能同时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甚至每一个人不能由两个人同时指挥,否则将使这个企业或这个人无所适从。
  手表定理所指的另一层含义在于,每个人都不能同时选择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否则,你的行为将陷于混乱。
  于是,诗人甫洛伊斯《未来之路》有这样的句子,“树林中有两条路,我只能走其中一条。当我选择了一条,那么,我只能遗憾的遥望那条未来之路。”
  同样的道理,面对企业的发展不能心猿意马,何去何从,或走哪条路尤其重要。但聪明的史玉柱在巨人鼎盛的时候却忘记了这个浅显的道理。从1995年“三大战役”失败时起,巨人就一直处于危机之中。1996年底至1997年初这段时间,早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的巨人集团屡起事端。
  1997年1月18日,安徽黄山脚下的太平镇里并不太平,生死存亡关头的“巨人”要在这里召开一次重要会议,史玉柱和他的部下必须在此期间找到一剂挽救垂死巨人的良方。
  但一切都已经晚了。1月19日下午4点钟,一份从珠海总部传来的急件交到了史玉柱的手中,这是深圳《投资导报》一篇头版头条文章复印件,题为《“巨人”史玉柱身陷重围》。该文披露了巨人集团资产已被法院查封、集团拖欠员工三个月工资、一副总裁和七名分公司经理携款携物失踪,以及其保健品开发付出上亿元学费等事实。史玉柱大惊失色,巨人集团的危机由此大白于天下。
  窗外的大雪纷纷扬扬,正是黄山一年之中温度最低的时候,史玉柱此时的心情也降至冰点,他预感到,本就处于风雨飘摇中的“巨人”在劫难逃了。史玉柱本想在这次会议上和集团的各路诸侯商量一下如何融一笔资金以解“巨人”的燃眉之急,现在办法没找到却出了这件大事,事态严重了。于是原定三天的会议提前结束,1月20日一行人黯然奔赴杭州。但就在这短短的24小时里,“巨人”集团濒临危机的消息已经被高效率的现代传媒即刻传播到了大江南北,各种版本的“巨人”内幕、公众质疑、专家评论开始蔓延。
  墙倒众人推,媒体的狂轰滥炸、一系列负面报道使得“巨人”和史玉柱深陷重围。得到消息的债权人蜂拥而至,将巨人集团总部办公楼围得水泄不通。巨人大厦停工,总部办公楼被拍卖抵债,银行账户被法院冻结,巨人集团欠债2.5亿,巨人名存实亡。
  社会各界对史玉柱普遍持幸灾乐祸的责骂态度,仿佛刚刚在昨天还被奉为英雄的史玉柱在一夜之间变成了千夫所指的罪人、笨蛋,往日他身上和他所做的一切都被视若神明,如今则全都成了缺点,而且都是致命的缺点。说他不应去搞什么房地产,不该做保健品,说他广告做得太多了,是吹起来的肥皂泡,说史玉柱的性格有缺陷,知识分子经商还是不行,甚至有人对他进行人身攻击,说史玉柱纯粹是个骗子,应该把他抓起来等等。人们都以为这下史玉柱是彻底完了,欠债近3亿,让他再活三辈子也不可能还清,没有人相信他还能东山再起。
  在这样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里,史玉柱自己也感到一片迷惘,他像个做错了事的小学生一样到处做检查,同时也悄悄地四处奔走,向人求教,寻找东山再起之策。
  史玉柱北上北京与柳传志、段永基对话,但没有找到现成的答案;赴济南,向吴炳新求教,但吴炳新话音刚落,三株自己大厦倾塌,全军覆没——1996年,湖南常德汉寿县退休老人陈伯顺在喝完三株口服液后去世,1998年3月,法院宣判三株败诉后,20多家媒体炮轰三株,引发了三株口服液的销售地震,从数亿元的月销售额跌至数百万元,三株开始全面亏损。1999年,三株的200多个子公司停止,绝大多数工作站和办事处全部关闭,全国销售基本停止。
  三株的遭遇令史玉柱不寒而栗,深感失望。
  1996年8月16日,三年前开始销售的第一批楼花到期,而此时的史玉柱又到哪里去找钱补给曾经承诺的100%回报的楼花购买者们?岌岌可危的巨人集团甚至连本金都无法交还给人家。在楼花到期的前两个月,化被动为主动的巨人为了维持形象,还在做着稳定局面的宣传工作。根据史玉柱的安排,巨人大厦将因为地下室工程的问题延期1-2年完工。不过聪明的史玉柱采取了欲揭其短,先扬其长的方法。重点突破报告文学和长篇通讯,还带着专访和言论,向公众展示了一个前景光明的巨人大厦。其代表作便是1996年7月在《珠海特区报》上发表的六易其稿的长篇报告文学《巨人大厦树丰碑》,文章气势恢宏,分为三个部分:竖起丰碑、走向地心和托起太阳。经过此番的渲染和铺垫,在楼花到期之时,巨人集团借势在《珠海巨人报》头版刊登了《关于楼花兑付的通告》,通告中称,经有关部门的批准,巨人大厦的楼花将按照下述的几种方式返还,购楼者可自行选择其中任一方式:
  方法一:楼花到期时,经预约,可于3个月返还预付款,之后6-12个月内分期返还契约中所约定的补偿金;
  方法二:经预约,楼花到期之日9个月一次性偿还预付款和补偿金,并按契约规定的补偿率,对预付款增加支付9个月的补偿金;
  方法三:经预约后,15天-30天返还预付款和利息,利息按同期银行存款利率计算;
  方法四:预付款和补偿金总额达到购房款的20%或以上者,即可转为受其购房款,购楼时可享受8折优惠,其余的购房款在交楼时支付或由银行提供按揭。
  毫无疑问,这个给付方案在某种程度上将了投资者一军。尽管投资者们义愤填膺,但从法律的角度,投资者的利益仅有第三条的补偿方案能受到法院的保护。举棋不定的投资者们面临着进退两难的选择。
  据当时的回忆,为了应付巨人大厦集资者,巨人集团曾抽调一批精壮结实的“猛男”驻守售楼部,这不禁与其他售楼部小姐靓丽如花的情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火山爆发:债权人纷纷围攻巨人总部
  1996年底,巨人的员工停薪两个月,一批骨干离开公司,整个公司人心惶惶;风光一时的巨人集团已经摇摇欲坠。1997年1月12日史玉柱外出归来,遇到10余名债主登门讨债,危机终于爆发。史玉柱对债主承诺:“老百姓的钱我一定还,只是晚些。”跟随债主而来的若干记者,立刻将此事大做文章,于是更多的债主蜂拥而至,事情闹大了。
  当风闻而来的香港记者探访巨人集团时,恰逢此时巨人员工休假,集团总部大楼只有几名保安游荡,大门紧闭,于是新一轮的新闻冲击波又起来了,香港媒介大呼:“巨人破产了!”
  “巨人”出状况之后,当年相信“巨人集团”保证的巨人大厦的准小业主叫苦不迭。“巨人集团”当年在深圳、珠海征求到的小投资者及债权人超过千位,他们中虽不乏真正的有钱人,但也有不少“贫穷”的投资人,他们将自己一生的血汗钱都投入进去了,其中有的是“打工妹”,“打工仔”,他们的钱一下子全没有了,情况堪怜。在香港,有超过两百名小投资人投入了八千多万港币的楼款。但是,随着“巨人集团”神话的破灭,他们的钱很可能会化为乌有。
  面对这样的情况,史玉柱自己也是无能为力了。一月份,上门讨债的人达到高峰,史玉柱曾经在一次会见小投资人和债权人的时候说:巨人集团现在已经没有什么没有被查封的资产了,“‘巨人’总部大楼已经抵押给银行,公司能被查封的已经都被查封了,银行里也已经没有流动资金了。公司的总部还剩下一些桌椅板凳。”换言之,就是大家逼死他,债权人也追不回款项了。当问及生产保健品起码还有设备和厂房的事情,史玉柱说:“我们没有设备,也没有厂房,我们委托别人生产,然后进行收购。”但是他也承诺说自己会寻找买家出售巨人大厦的权益以还债。
  于是各小投资人联合起来寻找途径来进行自我保护。广州市利华玻璃五金厂的章厂长提起“巨人”欠他们的220万人民币货款就摇头,“我们是一个残疾人的福利工厂,为‘巨人’生产装保健品的玻璃瓶,前后打交道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但是就是这点钱,这点残疾人的钱也要拖,这算是什么‘巨人集团’?”南海罗寨兄联玻璃厂的杨厂长告诉记者,为了讨回“巨人”欠下的三十万元贷款,他们已经到“巨人”总部来催债六十次了。佛山市玻璃二厂的老厂长召润灼气得话都说不出来了:“我们都是企业法人,我们亲自到‘巨人’总部来追债,凭什么你‘巨人’的法人史玉柱一次都不出来见我们?追债追了一年多,我们已经忍无可忍了,现在我们要责成史玉柱面对面地和我们谈,否则,拿不回这220万人民币的欠款,我怎么会去见厂里的几百个工人,怎样去解救将近瘫痪的工厂?”
  而“巨人集团”的宣传手册上这样介绍:“‘巨人’年增长率为百分之三百,1994年产值五亿人民币,利润五千五百万元人民币,价值四十五亿元的巨人大厦将在1996年封顶,同时,巨人斥资五亿元启动健康、医药产业……”
  很多采访过“巨人”的记者都深深知道:最近几年,“巨人集团”是在一片“大跃进”的气氛中成长的。1994年,“巨人”的年产值不到10亿元人民币,史玉柱却要求1995年产值要达到50亿元人民币,1996年跃过百亿大关。这样的高速度,只有在中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的“大跃进”时代听说过,可是史玉柱这个“大跃进”之后出生的人却要求在九十年代再来一次“大跃进”。史玉柱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正是这些大跃进模式的猛冲猛打、冒险冒进的做法,将一个“巨人”推倒了。
  3.劫难当头,回天乏术
  1992年公司决定建巨人大厦时计划盖19层,后来改为38层,但由于种种原因最后竟定为72层,而巨人集团1992年可用于大厦建设的资金连十分之一还不到。由于1994年底到1995年上半年是巨人效益最好的时候,公司认为没有银行贷款也可顺利建成大厦。在公司错误的形势估计下,巨人集团没有去银行申请贷款,而当1993年下半年他们想去贷时,全国宏观调控开始了。
  直到1996年5月,史玉柱依然根据此法来建造大厦,他把各子公司交来的毛利2570万人民币净留下的850万资金全部投入了巨人大厦。进入7月份,全国保健品市场普遍下滑,维持生物工程正常运作的基本费用和广告费用不足,生物产业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老天似乎要为难巨人,大厦正巧建在三条断裂带上,为解决断裂带的积水问题,大厦多投入了3000万。期间,珠海还发生过两次水灾,大厦地基两次被泡,整个工期耽误10个月。1996年9月11日,巨人大厦终于完成了地下室工程。同年11月,相当于三层楼高的首层大堂完成。此后,大厦即将以每五天一层的速度进入建设的快速增长期,但是,此时的史玉柱已经没钱了。
  按原合同,大厦施工三年盖到20层,1996年底兑现,但由于施工不顺利而没有完工。大厦动工时为了筹措资金,巨人集团在香港卖楼花拿到了6000万港币,国内卖了4000万,其中在国内签订的楼花买卖协议规定,三年大楼一期工程(盖20层)完工后履约,如未能如期完工,应退还定金给予经济补偿。而当1996年底大楼一期工程未能完成时,建大厦时卖给国内的4000万楼花就成了导致巨人集团财务危机的真正导火索。债主上门了,此时的巨人因财务状况不良,无法退赔而陷入破产的危机。史玉柱最大的缺点是不善与人交往,他几乎不与新闻界交往,也不与银行界沟通,他一直奉行零负债理论,并以自己没有银行负债而自豪。其实,这时巨人集团在保健品市场上并没有完全丧失品牌信誉。以巨人集团的信誉不久前的业绩申请流动资金贷款或以巨人大厦已经投入的资产作抵押就可以向银行贷款,因为当时只要有1000万元,工程就不会停工。只要大厦工程不停工,后来的风波就不会发生。但是由于他与银行缺乏交往,银行这时采取了袖手旁观的态度。
  可史玉柱并不认输,他认为巨人集团不可能破产,从资产负债表来看,巨人拥有资产5个亿,而从债务结构来看,香港楼花的8000万港币是不用退赔的,而国内卖楼花的4000万元,已还掉1000万,还剩3000万元,因而巨人还不到资不抵债的地步。史玉柱打算将巨人大厦与巨人集团断开,再把巨人大厦改造成股份有限公司。如果只完成一期工程盖到20层,还需5000万资金,因此他想出两个计划:一是由收购方一揽子解决,包括还国内楼花3000万退款,加上完成一期工程所需的5000万,总计8000万元。作为交换条件,史玉柱出让80%的股份;二是收购方出资5000~6000万元,他出让一半股份。然而这一步棋却并未让史玉柱获得求生的一线希望,由于与收购方无法谈拢,这一扇通往安全出口的大门也被完全堵死。
  事实上,“巨人”今天的危急不是一下子就出现的,除了其本身的基础未够稳固,加上房地产投资失利之外,其电脑软件的本业也陷入低潮,同时,该集团耗资巨大的保健品也没有能够真正打开市场。在这样的不稳定基础上,企业仍旧不断扩张,而管理阶层仍旧是一帮善于编写计算机程序的非管理方面人材。史玉柱曾经预计,1996年,巨人集团的产值将达到60亿人民币,但是,1995年,该公司在保健品的开发上就亏损了超过一亿元人民币,而1996年,差不多所有子公司都没有利润上交。自1996年十月份起,公司已经没有钱发员工工资了,职工们曾经到有关部门去请愿,珠海市劳动局已经介入此事。
  然而,“巨人集团”要解决的问题还远远不止这些,该集团在海内外筹集资金修建巨人大厦的事情使得集团几年前的许多保证成为一个笑柄。
  关于这座大厦的建造细节本文已经做过详细描述,它的建造动用了很多的人力和财力,开工之初预计1996年完工。“巨人集团”曾经四处筹资,史玉柱也曾经在1994年亲自到香港去游说投资人解除顾虑,并表示要在三年内给投资人八成的回报率,这个数字曾经在香港引起震憾。史玉柱当时宣称:三年后如果投资者购入的单位升值不超过百分之八十,巨人集团将“包底”补贴,做法包括用大单位换投资者的小单位,或者以出售集团单位所得来补偿。这个项目在香港用大幅广告反复刊出,因此,不少投资人实际上是“慕名”而投。
  不过,到了1995年年初的时候,忽然传出“巨人集团”拖欠大楼的建筑工程费用的事情,事情一出现,“巨人集团”就在香港召开记者会进行澄清,呼吁投资者放心。当时大厦只进行了沉箱工程,还没有开始正式建筑。但是到了1996年的年中,大厦施工过于缓慢的现象引起了珠海市政府的关注,然而,“巨人集团”方面仍旧宣称大厦可以按照预定期限完工。
  1996年,巨人大厦的一个承建商曾经采取激烈的行动向“巨人集团”索取巨额建筑费,后来,好在当地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调解,事情才平息下来。
  1996年11月,史玉柱公开承认“巨人”在经营上出现失败,提出“重新创业”的说法。他认为,“巨人”自从1995年下半年开始企业状况进入谷底,公司进入健康产业之后,交出了上亿元人民币的学费,“巨人”内部也陷入组织涣散、管理不力、干部无责任心的困境,部门之间相互推诿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月就高达几百万元人民币。这也直接导致了保健品市场的迅速滑坡,集团资金周转非常困难。而这时依旧冒着极大的风险将大部分的流动资金悉数投入巨人大厦这个巨大的无底洞,导致资金链条的断裂,这便也难怪落得英雄末路的结局。
  4.珠穆朗玛峰:末路英雄的终极体验
  段永基有一句很经典的话:“成功的经验总是因放大而扭曲,而失败的教训才更加真实。”
  1997年1月到8月,史玉柱四处奔走找钱,一共半年多的时间,那时候房地产已经急速萧条,所有的公司见了房地产公司都怕。最后实在活不了,就一下子彻底轻松了,“本来这个是自己最大的思想包袱,反正救活不了,这个钱我也还不了,我也没有能力还,然后就突然非常轻松了。”
  当时摆在史玉柱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是破产,但是破产政府是不会同意的,因为巨人当时的知名度是非常大的,现在可能体会不到,珠海最出名的企业就是巨人,如果巨人破产了,那对珠海的投资环境是有很大影响的”,“所以我们跟政府官员谈,政府不同意,说破产的事不能谈。所以我们后来就没有走破产的路,但是我们也救活不了,就说拖着吧,也只有这条路了,一拖着,我们也就没什么事干了。”
  大厦将倾,在清楚地认识到这一场战役已经失败之后,史玉柱决定借着这个空闲时间去作一些他许久以来一直没有时间去完成的事情,他准备去攀登珠穆朗玛峰。
  史玉柱在巨人最为潦倒的时刻,带着三个部下来到了西藏,登上珠穆朗玛峰,实现一个自己一直没有时间实现的梦想。
  西藏,一直以来被西方人视为“神秘的难以进入的地方”,无论是它的藏传佛教还是那些看似有些难以理解的仪式,都被人们视为他者的神圣。而作为喜玛拉雅山主峰的珠穆朗玛峰,便坐落在这个神秘的地域。珠穆朗玛峰,世界第一高峰,海拔8848.13米,终年冰雪。
  1997年8月,史玉柱和同伴一行四人背着简单的行李来到了西藏,从珠穆朗玛峰5300米的登山大本营开始往上爬。
  一路上风光绮丽,在这样的高度,身处气势磅礴之景观的史玉柱也不由得放下心中的一切,得到了与大自然心灵相通的那份难得的释然。本来就喜欢独处的史玉柱在这宁静的、人烟罕至的山峰中得到了许多生命的感悟。
  下午,就在史玉柱在准备下山的时候,他们发现背去的氧气已经所剩不多,几乎全部耗尽了。缺氧对于身处高处的登山者而言,无疑宣判着一种死刑,它对登山者生命的威胁是十分可怕的。直到现在回顾当时的情形,史玉柱依旧历历在目:“最后连路都走不动了,每走一步,都要坐下来休息一会,才能走下一步。”
  然而,更为严峻的是,这时的他们竟然发现,自己在冰川里找不到下山的路了。“那时候觉得天就要黑了,在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冰川里,如果天黑肯定要冻死。”当时史玉柱立马决定让几个部下先走,但他们也英雄般地执意共同进退。不幸中的万幸便是,稍后史玉柱的一个部下终于找到了路,就拖着史玉柱走,他“咬着牙爬到了路上”。到了路上就简单了,虽然是很窄的一条路,但有路就好办了,史玉柱和他的部下四人就顺着下坡机械地走了下去。
  回到营地史玉柱才知道,他们上山的那条路是著名的禁区:皑皑的白雪下面埋藏着像马蜂窝一样的冰窟窿,深达几米、几十米、几百米。
  “当时雇一个导游要800元,为了省钱,我们四个人什么也不知道就那么往前冲了。”为了省800元导游费,史玉柱和部下走了一趟鬼门关。当时如果踏上任何一个冰窟窿,凭着他们几个人的力量根本无法营救。也许是天不要史玉柱和巨人亡,便在这时给了史玉柱一个生命的暗示和一次命运的恩施与赐予。
  “下来之后感觉到,我已经死了。”史玉柱说,“确实我已经是捡了一条命回来。”
  但是谈到这次冒险的攀登,史玉柱表示他从来没有后怕过。“下都下来了。”他说,以后还有什么要顾虑的时候就会想,这条命都是白捡的了,所以一下子人就放得特别开,在管理、营销各个方面再没有任何条条框框,“怎么实用怎么来”。某种意义上讲,人生时时需要选择,而瞬间的选择决定你日后的道路是宽敞还是狭窄。是非成败也就是在这一线之差。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既然史玉柱能承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那么他在哪里跌倒,就一定能不顾一切地在那里爬起来。
  从珠穆朗玛峰归来之后的史玉柱就跟刘国粱剃光头之后一样,重获新生。悄悄开始了复出的大策划。
  巨人垮了之后,几个大学生在给史玉柱的信中写道:如果巨人不能重新站起来,你将会伤害我们这一代人的感情。这种冀望,后来也成为了史玉柱卧薪尝胆的动力。
  有人曾说,“人创造了历史,历史捉弄人类。放眼漫长的历史画卷,有的人胜了,饱尝成功的喜悦;有的人败了,尝尽滑铁卢的辛酸和泪水。成败其实就在一线间,如果你能看破败局,也就找到了一条通向成功的捷径。”史玉柱确实是在巨人跌倒了,但正如成败仅仅系于一线,不因失败而颓废的“大难不死”的史玉柱,从来就没有打算隐退,他暗暗发誓,一定要东山再起!


  第七章 巨人缘何能“归来”:重出江湖的背后

  重出江湖的背后

  1998年,面包车奔驰在从珠海开往无锡的公路上。史玉柱对二十几个好些月没领到工资的员工说:“等我有了钱,一定补偿你们……”
  潦倒不要紧,身欠巨款不要紧,只要还有野心。所有成功的人,最初都是从一个个小小的信念开始的。信念是所有奇迹的萌发点。因为史玉柱还很年轻,还处在可以做任何美梦的年纪。
  “你很穷,因为你没有野心”。看过这句话,野心之于成就大事业者,绝非一种偶合因素。而史玉柱绝对是一个野心家。不然我们也无法看到这个一朝身败名裂之人何以在短短两年时间内迅速地东山再起。
  纵观中外企业家的创业史,起起落落者比比皆是,而死而复生者却寥寥无几。很多人都会问,史玉柱不死之谜是什么?史玉柱能东山再起的秘诀是什么?其实,史玉柱的“归来”更多地归功于他从失败中学会的不骄不躁心态。

  第一节 正视失败:史玉柱惜别伤痛,

  在这个世界上最让人欣慰的是,几乎没有人会真的跌到谷底。最可悲的是明明有能力飞,但很少有人飞到高处。
  著名的英语学者,已故的耶鲁大学教授威廉?莱安?费尔普斯常说:“想最幸福的事就是最幸福的人。”套用这句话,我们也可以说:想最成功的事就是最成功的人。
  面对太阳,你眼前是一片光明;背对太阳,你看到的是自己的阴影。成功是一种心态,心态又是个人的选择。挥别一个时代,史玉柱重新上路。
  1.知耻而后勇:大丈夫能屈能伸
  古人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世上最伟大的力量,是追求的力量。一切终将屈服于寂静的、不可抵御且攻无不克的追求的力量……
  失败是成功之母,史玉柱也有同感。他认为果断放弃是巨人再生的充分条件。他总结后认为,巨人陷入困境是盲目发展多产业而导致的。药品、服装、化妆品……巨人当时还成立了传销部门,但隔行如隔山,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投下棋子,肯定是要交学费的。为此,在重整巨人的漫漫征途中,巨人学会了放弃。但放弃和聚焦又是一对孪生兄弟。对付市场,不能平均用力,巨人还是选择保健品作为主攻方向。
  于是,曾经在创业初期放出“如果下海失败,我就跳海”的不悔誓言的史玉柱并没有照他自己所说的,真的去跳海自寻短见。大丈夫能屈能伸。有着疯狂赌性的史玉柱自然是不会善罢甘休。以下便是史玉柱的一位故友对当时的回忆:
  他一点也没有变,还是那样清瘦,穿的还是那种蓝色的巨人制服并扎着公司标识的巨人领带,说话的频率还是那样急促,他紧握着我的手,拉着我就往里面走。
  史玉柱没有家,他永远都住在公司里,他的大套间最外一间是公司的小会议室,里面一间小的是他的卧室。
  我们就在会议室相对而坐。他笑着,问候我,我笑着,问候他。史总憔悴了,看得出精神状态很不好,这一年的风风雨雨是怎么过的,可以推理不可以想象。史总,你应该调整一下自己,事到如今,急也没有用,但身体是本钱,我心里这么想,但是话却不知该从哪里说起好。我首先就我的辞职向史总致歉,请求史总谅解,史玉柱不接我的话题,看来他确实没有计较我,他一句意味深长的“都像你这么光明正大地走就好了”,引出了他的话题。
  他的话题是讲人,是讲与人相关的人世沧桑。
  为了缓和气氛,以及宽慰史总的内心压力,我讲了个故事给他听,这故事的题目叫“光头理论”。
  我说,“史总你看我头上的头发是多了还是少了?”我的头发是多是少已经没有意义了。我说十年前我就开始脱发,每天早晨都见枕上一片,我每天都是一根根数着捡起来,很寒心,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寻求一些药物——涂抹的和食用的,力图制止脱发。但我的头发还是一如既往地循序渐进地脱落,终于有一天有一个久不见面的人说,哇!你今年才三十几呀,怎么头都‘开了顶’的时候,我开始正视我的现实,我特意用照相机自上而下俯拍我的头,留下这些照片后,我停止了我的救援行动,一切随其自然吧。又这么多年过去了,第一次见到我的人,却一直认为我的头发还是那么多,总有一束“基本法”遮挡我的光芒,这么多年都是这么过的,我也再没有“对不起观众”的心理压力,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假设真的有那么一天,我的头发一夜间长出来了,或者我弄了一套假发戴上了,那一定会使一大批人不认识我了。
  我的故事使史总一下子听懂了,他笑了,笑了很长时间。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不知他是否可减轻债务问题对他的压力。我们接着谈,气氛缓和了很多。
  史玉柱告诉我,巨人危机爆发后,大部分人(包括部分记者)再也没有怒气冲天或者颐指气使地谈巨人的事情了。法院的人经常来,但没有一家法院能够真正查封巨人的资产——这栋大楼和那个工地,查封了也没法拍卖,因为巨人的资产比较大,成整体,巨人的债务大都是散成几万几十万的小债务,这债务清偿实在没法操作。史玉柱告诉我,对巨人大厦市里面正在联络一些公司接受,如果能盖起来,就把楼花转过去,巨人多投的几千万,也就搭进去吧,这玩意咱不玩了。
  史玉柱真的想开了,我也感到轻松了。
  史玉柱对巨人集团轰然倒下的日子,经历颇多,感慨良深,正因如此,他写下了如下的文字作为一种历史的记录:
  这几年里,我三次去见马克思,但又都回来了。一次是在1997年8月,在攀登珠穆朗玛峰时,到了海拔6000米高度,筋疲力尽的我氧气袋吸空了,但还是让我逃出了死神的魔爪;另一次也是在1997年,在西藏,开车时,遇到公路塌方,车头都埋入了石堆,就差几秒钟就完了;第二次是在1999年9月,在安徽黄山附近,我开着丰田吉普,车上有上海绿谷老总吕松涛,车子以120公里的时速前进时,摔入了一个7米的山谷,但是,我又一次奇迹般地活下来了,不过,在脸上留下了永远的记忆,从此,我再不戴玻璃镜片的眼镜了,改用树脂片。
  最难过的一段日子是1998年上半年,即脑白金上马前后,那时我连买一张飞机票的钱都没有。有一天,为了到无锡去办事,我只能找到副总借,他个人借了我一张飞机票的钱,1000元,飞到上海,当天赶到无锡,住到30元一晚的招待所时,女服务员认出了我,但她并没有讥笑,相反还送了我一盆水果。那段日子,我真的是一贫如洗了。
  最难忘的一刻是1997年1月,“巨人倒下”的事将出未出的时候,那时,我们珠海巨人集团在黄山北大门的太平镇上开业务会,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突然,珠海传真来了,传真稿上《深圳××导报》头版刊发的《“巨人”史玉柱身陷重围》的标题赫然醒目。这时,我捧着传真,足足沉默了半个小时。我感到,天要塌下来了。事实上,这是“巨人危机”爆发的起点,在这以后的一个月中,铺天盖地的新闻围剿开始了,国内外骂巨人的文章有好几百篇,香港媒体还专门开出了“巨人”专版,连美国、日本、澳洲、新加坡报纸都有。
  2.忠心耿耿:四个火枪手
  都说“富在深山有远亲,贫在城邦无近邻”。一朝落马的史玉柱带着负债2亿多元的疲惫身躯被迫离开珠海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巨人员工都如鸟兽般一哄而散。然而,此时的史玉柱并没有想过解散巨人,他告诉自己:他要东山再起,他仍旧要做那个当年无限风光的史玉柱。
  不过,令人十分欣慰的是,在史玉柱最为落魄之时,在他身边,仍有“四个火枪手”一直追随着:他们是陈国、费拥军、刘伟和程晨。像这样,跟着史玉柱的还有近20人,他们是:吴刚、贾明星、薛升东、王月红、蒋衍文、张连龙、黄建伟、陈凯、杨波、陈焕然、方立勇、李燃、陆永华、龙方明等等。在读出这些名字的时候,但愿所有人都能怀着敬意,因为在我们这个追求利益至上的时代里,有这么一帮人相助,实在是太难得了。有了这帮人,史玉柱即便没有脑白金,也还会有别的机会。
  陈国和史玉柱在大学便十分要好,是史玉柱当年读大学时“睡在下铺的兄弟”,志趣相投的两人尽管随着毕业典礼的到来而各奔东西,但命运的独独安排却让两人在1993年的一次偶然相遇中结成事业伙伴。
  1993年,陈国千里迢迢投奔史玉柱,从最早的办事员做起,后来成为了上海健特公司的总经理。在巨人危难之时,陈国担负起了看护巨人烂摊子的重任,留守“革命根据地”,一直到史玉柱实行战略转移,发展新事业。陈国对巨人其中的凄苦无疑是体会最深的。在性格上,陈国的沉稳踏实给了史玉柱许多的补充。这也是为何史玉柱安排陈国独守巨人大厦的原因。
  陈国现在回忆当年孤守空旷的巨人大厦,有种说不清楚的感慨,“当时非常无奈,都知道我们没钱,也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还钱。”
  而最令陈国感到为难的并不是独守大楼的寂寞,而是那些气势汹汹上门讨要钱款的债主们。在那段日子里,陈国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就是全面统计售出去的楼花,并以存档处理。这些资料在后来便成了史玉柱还钱的重要依据。
  费拥军则是在巨人危难之中挺身而出的“忠实老臣”。早年的费拥军只是巨人天津公司的一名普通员工,由于工作勤奋努力,被一再地提升,相继担任过巨人天津公司的副总,新疆分公司的总裁,之后调回珠海总部,在上海健特成立之后出任副总经理。
  刘伟作为最早加入巨人的员工之一,曾为巨人立下了汗马功劳。刘伟也是坚决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女性之一。早在当年史玉柱开发汉卡之时,刘伟就已是史玉柱的得力助手。她在之后也出任了上海健特公司的副总经理一职。刘伟从来都不曾忘记巨人,不曾忘记那个撒下无数青春汗水的梦想之地。
  “我刚进巨人的时候,工资是450元,当时大家都在拼命地工作,无怨无悔地努力,经常加班,但从来就没有什么加班费,如此努力到头来却是这样的结果,我们怎么都不会甘心。我们从来就没有想过待遇和房子的问题,当时我们的思维是,我们不会去买房子,我们巨人要建一座大厦,到那个时候,我们所有的人都会有好大好大的房子。”也许正是怀有这样的梦想,刘伟希望能一直留在史玉柱身边,看着他们的巨人大厦再次直冲云霄。
  20岁大学毕业即加入巨人的程晨更是对巨人有着很深的感情。“当时我们班的12个女同学都很羡慕我,他们也非常希望加入到巨人集团来工作。”大学毕业的程晨怀揣着年轻的心跳,“当时我别着巨人的徽章到外地办事,人们总是争着和我握手”。程晨也和所有满怀梦想的年轻人一样,激情澎湃,热情似火。
  这些人大都具有成功企业经营者身上所具有的一种品质:谦和。而他们的锋芒都藏在平淡的举止里面。
  在离开巨人之后,费拥军是一直跟着史玉柱的巨人骨干,那段时间跟着史玉柱拼了命地打拼使得他比同龄人显得苍老许多。在巨人“落难”后的两年时间里费拥军居无定所,四处游击,他坐过二十多个小时的硬座,住过30块一宿的简易招待所,这些他都一个人咬咬牙扛了下来。
  然而也就在这时,费拥军的妻子跟他产生了很大的分歧。
  费拥军回忆说,“史总建议我,要么让我爱人也到南方来工作?——史总知道我是不愿离开她的。”“后来我跟她谈了,她不同意,我们离婚了。”费拥军接着说。这似乎有些类似于史玉柱的早年经历,作为一个离了婚的男人,史玉柱不可不谓是感同身受。也许成就大事业者总是需要付出些什么,或者这就叫做成功的代价吧!虽然并非每一位成功人士都要付出这样的代价才能取得成就,史玉柱和费拥军所遭遇的无疑让他们在残酷的随时可能再次牺牲的战争中变得更加无畏了。
  为何费拥军在巨人危机后依然死心塌地地追随着史玉柱,按他自己的原话说来,“兄弟有难,不能抛下他不管。”并且“他(史玉柱)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背这个包袱的。”
  在费拥军的眼里,史玉柱是一个“很有天分”的人,“同样的事、同样地分析,你就得不出他那样的结论,而且,往往是对的。”
  “虽然有个性,但他是一个很善良的人。”费拥军对于史玉柱的一些冒进举动,他解释到,“他现在比过去成熟多了,过去考虑问题可能很深邃,但是不一定全面。现在是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
  在这种物欲横流的社会,有多少人愿意誓死追随一个负债超过2亿的人呢?而这些人就像诸葛亮对孟获七擒七纵一样,最终使孟获输得心服口服、自动归降。由此看来,史玉柱绝对具有领导者所需要的人格魅力。
  企业的发展最核心还是人才,真正的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四个火枪手”忠心耿耿,也间接或直接促成史玉柱办企业的用人标准——巨人在用人机制上不用“空降部队”,如MBA、海归派。
  “因为像这样一些人,对中国的国情了解不多,每个企业又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要想完全融合很难。综观中国的企业,这几年MBA或海归派运作管理大企业成功的案例很少。因为老总用了这类人,但中层如果抵制,被用的即便是高才,也无用武之地。让老总换掉所有的人,他也做不到,还是不用为好。”史玉柱说。
  3.泰山论道:众巨头齐救巨人
  “泰山产业研究院”,这个成立于1994年的企业家沙龙,无疑成为史玉柱东山再起的又一个前奏。史玉柱后来的发迹在某种程度上也得益于泰山产业研究院的“高人指点”与“贵人相助”。类似于马云一手创建的“西湖论剑”,“泰山”每年都会召开一次例会,商讨民营企业的发展问题,也一并提供各种交流合作的机会。尽管“泰山”的名气和声势不如一向善于造势的马云的“西湖论剑”,但是“泰山”所集聚的热气和场面却是“西湖论剑”所不能望其项背的,因为相比较而言,“泰山”没有行业的限制,它留有更多的成功民营企业家的身影,比如IT教父柳传志、资本运作高手段永基、房地产风云人物冯仑等等。
  史玉柱从来不避讳自己从别人身上得到的帮助。作为“泰山”的发起人之一,彼时风光无限的巨人曾经承办了第二届年会。之后,随着巨人的一夜陨落,史玉柱来到了“泰山”,并得到了很大的精神支持和重新创业的经验。回顾那段艰难的日子,史玉柱由衷地说到:“这是我能够复出的重要条件。”谈及那段日子,史玉柱一直最想要感谢的是联想集团的柳传志和四通集团的段永基。
  让我们不妨将镜头回放到中央电视台的一期《对话》节目。
  主持人:来,掌声热烈欢迎史玉柱!(掌声)今天华老先生没通知您要开泰山峰会阿?来,请坐,请坐,来晚了一点点,您好像对泰山峰会特别有感情。
  史玉柱:是啊,每次泰山峰会我必然参加。
  华贻芳:话他听不进去,听不进去啊,可是很多事情都憋在我心里,所以一直憋到1997年,就是他正式地说感觉到自己很难再支持了,就是远道来的人要请吃一顿饭,都觉得要掂量掂量有没有可能,囊中羞涩了。所以到了这个时候的话,我就蹦出来几个字:32个字的打油诗:三十二个字的打油,我写好以后没敢给他,因为我这三十二个字非常尖刻,就是:
  不顾血本,渴求虚荣;
  恶性膨胀,人财两空;
  大事不精,小事不细;
  如此寨主,岂能成功。
  他当时打广告简直都疯了,而且广告老实讲并没有什么效果,把钱成千万地往外支。恶性膨胀人财两空,最后就这么个结局了。
  主持人:编完了就没让他看过?
  华贻芳:嗯,没有让他看过。我首先就请他周边的朋友看一看,可不可以给他。他的朋友说看了说大概能承受,后来我又找到程晨,我又传给程晨看,程晨说应该给他,还就只有你有资格给他。于是我就很大胆地把这三十二个字给他。
  主持人:史玉柱现在看到这三十二个字了。
  史玉柱:看到了。我把它当时挂到我的办公室旁边有书的地方,我把它挂在那里。
  华贻芳:所以到后来我听说他把这三十二个字挂到墙上以后,我就更感觉到我内心的不平衡,又开始变成另外一种心态了。
  主持人:那在摔倒在地的这些日子当中,你做了一些什么我想大家一定非常关心。
  史玉柱:1997年那一年就是想办法挽救巨人,巨人这样摔倒了,想给巨人做人工呼吸。这个时候,因为你救巨人救了一年,实际上手里可用的那点点现金就全用光了,所以真要自己从头开始的时候,连那一点点现金都没了,那段时间最苦的。
  主持人:生活也非常艰苦吗?
  史玉柱:那是,不过我觉得苦了挺好,我觉得应该感谢那段苦。
  主持人:我记得你说在成功的时候总结的经验都不是特别对,是吧?只有在失败的时候总结的经验。
  史玉柱:这是老段说的。
  主持人:老段说的,原来是段先生说的,那我们掌声欢迎段先生加盟我们的会议,来。刚才你给了他这个这句话的一个总结,就是在失败的时候总结的经验才是最值得汲取的,那是不是在他失败跌到低谷的时候,你给了他很多的帮助呢?
  段永基:没有很多,一个是每届泰山会,当时老华问,我们说一定得热情请玉柱来。大家不管怎么样给他精神的支持,实际上是老华起了很多作用。经常找我,找老柳,夜里给他打电话,他情绪低落的时候。
  史玉柱:精神上很多支持。
  主持人:有没有物质上的一些具体的帮助呢?
  史玉柱:没有。我觉得这样的像我们这样创业,我觉得核心问题是精神的东西,物质上的东西是次要的。我说只有你精神上的东西,比如说你精神不倒,然后你的方式、方法又对了,又有好的方式、方法了,我说至于那个物质上的东西是可以创造的,可以通过自己创造的。
  主持人:那你在物质上最窘迫的时候是什么样子?
  史玉柱:那就没现金吧。
  主持人:身上一分钱都没有?
  史玉柱:也不是一分钱没有,几百块钱还有。
  主持人:那在你整个跌入低谷的时候,对你帮助比较大的,除了段永基先生,那还有就是柳总。
  史玉柱:还有就是柳总。
  主持人:那我们也请柳总来参加我们今天的会议。当时柳总也看到了他非常窘迫的这个现状,是不是当时和段先生是一样的出发点?
  柳传志:我以前一直说不喜欢史玉柱,1993年、1994年在泰山会上的时候,我基本不怎么太跟史玉柱打招呼,原因就是我感觉到他后来一定要出大漏子,而且我觉得他浮躁。他主要就是对这个企业的发展和目标追求和他的这个能力本身,他没有把这个事想清楚,管理的基础不扎实。所以在当时的时候,是这么看,后来对他的情况逐渐在变化,特别是以后东山再起的时候,他要求解剖自己的时候,我的感觉就确实就像老华说的开始有转变。那是到1996年那次会议,所以那时候他要求提意见,我就开始跟他讲些什么东西。过去我觉得讲了,他也未必听,他就是一种,我觉得是年轻人表示一种谦虚,来问你一下,我何必跟他说呢?所以我就没说什么。
  主持人:你当时感觉到柳总跟你不是那么密切的关系吗?
  史玉柱:是啊!
  华贻芳:所以我当时写三十二个字,我是心里下了很大决心。
  柳传志:总之我觉得中国的企业之中,从我跟老段我们八几年做起,同行之中做的很好的很多,垮了的也很多,玉柱是个典型。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在企业运行的经营之中没有掌握规律,而某些特殊条件下的成功,他以为掌握了规律,然后大幅度地前进,这样的企业就要出事,这种情况的挺多。他现在,刚才张树新说的我觉得挺同意,玉柱还是要小心,即使到今天,人的道德观念承认你是好人,未必你对运作规律掌握得很清楚,后边依然还要,大家我们共勉吧。都要小心,要不然的话,都还是要出事。
  史玉柱:我觉得我现在确实我们有一种如履薄冰的感觉,现在,包括可能在业务方面,这个方面我们还得有信心,包括开发产品、拓广市场,现在确实在文化,尤其制度的建设方面我们自己觉得现在问题还是很大的。
  华贻芳:今天我在台下,我没有说话,可是我一直在琢磨我确实应该再送他三十二个字:现代企业,大事两桩;经济文化,半斤八两;你很难说这个经济就是企业唯一的目标,就是它这个现代社会中间。既能赚钱,更会育人;如此寨主,方成好汉。
  主持人:好!

  第二节 永不言弃:脑白金成经典案例

  1997年冬,安徽泾县。史玉柱召集了20多名“贴身”员工召开“太平湖会议”。这次会议确定了“脑白金”构思。
  脑白金主要成分是褪黑素。在生理条件下,褪黑素由脑内的松果体分泌,其分泌受生物钟调节,夜多昼少,因此,褪黑素具有一定的调节睡眠的作用。“到1998年,中国保健品市场正在越来越趋向理性,仅仅靠广告‘狂轰乱炸’做保健品的时代已经结束,‘脑白金’要成功必须要有足够的‘回头率’。我自己吃过脑白金,感到有效果,才敢最终决定做‘脑白金’。”
  1.分水岭:江阴调查
  “后来再决定搞保健品时,就定下一个原则:必须是有科技含量的,是真正有效的,这种效果不用依赖广告宣传,消费者自己就能感觉到。”
  而脑白金符合这种要求。史玉柱说:“做保键品,关键是手里要有好产品。当时,我手里掌握充足的资料,在学术界,我们查过8000多篇论文,有7000多篇论文对它是充分肯定的。理论上站得住脚。更重要的是,保健品最怕别人吃过后说‘吃和不吃一个样’,能让消费者服用之后马上有感觉的保健品本来就少,当时差不多有近10个类似的产品备选,选中它就是因为见效最快。”
  于是,史玉柱带着脑白金来到江阴。
  1998年3月,史玉柱带领剩余人马,从无锡开始做脑白金。然而,江阴调查却是史玉柱所不得不提起的。史玉柱说,他之所以再一次提到“江阴调查”,是因为“江阴调查”在巨人事件后,是一个分水岭,从此,他对巨人的东山再起有了信心。
  那个时候,史玉柱带着一副墨镜,走街串巷,走访了逾百位消费者。史玉柱也会在街上主动跟人招呼:如果有一种药,可以改善你的睡眠,可以通便,价格如何如何,你愿不愿意使用它?
  经历一段时间后,他在一个街道举办了一个小型互动的座谈会,史玉柱以脑白金技术员的身份出现。当时大家的反馈效果特别好。“有的人甚至说,老人斑都褪了。”
  此时史玉柱似乎预感到了他有戏了,他十分激动。
  “有这么好的口碑,我就能预测到我全国的市场。”史玉柱信心十足地对他的助手们说。史玉柱认为,这个产品一年能上10个亿。
  做脑白金需要资金启动,史玉柱找朋友借了50万元。“我这个时候找这个朋友借,他肯定会借给我的,原因是他在珠海做房地产的时候,我借了500万给他,借了一年,他也按期还了,我就跟他说我借50万,半年,所以他也没说什么,当时就把钱给我了。”
  借到钱,史玉柱先拿出15万元补发欠的工资。因为是困难时期,定的工资标准副总一个月才800元。就这样把15万元的工资发了。
  脑白金还是采取委托生产的模式。又拿出了15万元给无锡一家公司生产脑白金,让它按每盒加工生产。这样一下子就出去了30万元。
  剩下的除了留下5万做预备资金之外,15万全部砸向了江阴的广告。这阶段营销以推广概念为核心,主要通过小广告、新闻报道、健康常识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形式,向可能的消费群体灌输脑白金的概念以及有利于该产品的知识。
  曾经在低谷的时候,史玉柱仔细地研究和思考过保健品的市场问题。史玉柱深入分析了中国的保健品,发现10个里面有9个都是不赚钱的。而不赚钱的原因只可能有两个:要么是产品功效不明显;要么是产品有功效,消费者却感觉不到。于是史玉柱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要想打开销量,唯有广告宣传。所谓“广告一打,销量就有。广告一停,销量就下。”但是,长久看来,唯有用口碑相传的方式才能让保健品在市场上永续经营。因为,广告的投入无疑增加了运营的成本,广告投入起到的只是敲砖石的作用,没有口碑相传,单凭一时的广告来赢得暂时的销售火爆并不能赚到多少钱。
  江阴调查无疑更使得史玉柱本人信心大增。出于报恩的心情,在第一个月,史玉柱将脑白金免费赠送给他们,赢得了十分良好的市场口碑效应。
  江阴一个月砸下去,第一个月就上来了30万的毛利,相当于净赚了15万。然后用这30万再加上5万的预备资金再砸,然后第二个月就净赚了30万。
  此时的史玉柱已如费拥军所说,一改往日的急进性格,正在挫折中慢慢变得沉稳起来。
  2.攻城略地:滚动扩张市场
  1998年5月,带着新近赚得的现金,史玉柱开始赶往无锡开拓市场。
  仿照江阴模式,史玉柱将赚到的30万全部投入无锡市市场。第二个月就赚了100多万。尽管对于史玉柱所欠下的巨额外债来说,依旧是杯水车薪,但毕竟这是一个如此美好而久违的开端,不禁让史玉柱充满了东山再起的无限信心和希望。
  史玉柱开始加倍地努力工作着,在无锡市场取得初步胜利之后,他又相继启动了南京市、常熟市、常州市的保健品市场,以及远在东北的吉林省。历史再次上演,每到一处,几乎不到二个月的周期内,成本便全部收回,开始赚钱了……攻城略地的史玉柱带领着他英勇善战的精英部队开始了跑马圈地的劳苦生涯,而市场便这样稳扎稳打地被他们打拼了下来。
  这次史玉柱完全吸取了以前3亿应收烂账的教训。史玉柱可以倾尽所有猛砸广告,但是不再采取代销的方式,决不赊账。他坚持“钱不到站不发货”的经营原则,保持了公司无一分钱应收款的良好记录。
  为集中广告的火力,史玉柱在每个省都从最小的城市启动市场。在浙江,首先启动台州。先猛砸一个月广告和报道,受广告影响的消费者就会去商店问有没有脑白金,问得多了,商店就会问经销商有没有脑白金,“经销商就会找我们。”此时,史玉柱坚决要求让手下坚持现钱提货。史玉柱对此战略构想的解释是:“脑白金在一个地区市场启动前,先打广告,让顾客到商店找上门,然后我们等着经销商带着钱来要货”。
  台州典型树立之后,在其他市遇到经销商要求赊账,史玉柱就请经销商问问脑白金在台州卖得好不好。由于经销商之间是定期聚会,一问市场非常好,光一个台州一个月能卖300万,其他地方就很自然形成这样的规则了。所以直到今天,脑白金、黄金搭档都坚持了这个规矩。
  史玉柱坚持现款提货的条件当时的确是开了保健品行业的先例。因为这个行业以前的惯例一直都是,先提货,第二次提货的时候,再把上次的款结清,这还是最好的一种模式,很多都还是代销的,全部卖掉之后才能回款。史玉柱开始实现这个制度的时候,大家都不理解,分公司也不理解,史玉柱就坚持说这个事情是过去三个亿的保健品的烂帐收不回来的教训。
  一年半之后,脑白金在全国市场铺开。史玉柱的策略还是从上往下做,就是先做大城市、大城市做完做中城市,中城市做完做小城市,小城做完做县,实际真正的重点是在下面的乡镇。北京上海的超市里有100多种保健品,脑白金摆在货架上并不显眼,但是,“到了村镇的商店,只有两三种保健品,其中一个肯定是脑白金。最大的市场还是在下面,那里人口特别多,光农民就8亿,再加上县城,这些人共9亿人口,而北京、上海、广州加一起也不过四、五千万人。”也就是说,中国的市场是呈金字塔型的。
  脑白金在全国市场真正滚开的时候,月销售额最高时居然到达1亿元,利润达到4500万。这些销量和利润都主要来自乡镇。
  3.上海健特:你方唱罢我登场
  1999年7月12日,上海健特成立。就在那个时候,史玉柱也终于结束了他的流浪时代。7月份,史玉柱到上海预付了一笔定金,在上海金玉兰广场租下了两间价格极其低廉的办公室。
  健特就是英文里巨人(GIANGT)的译音。尽管不舍巨人情结,为了安全起见,史玉柱先于1999年3月3日和3月25日暗中控制注册了黄山康奇和怀远宏强,然后由这两个公司投资成立上海健特。此时的史玉柱依然还不想让外界知晓:如日中天的“脑白金”、上海健特和负债两个多亿的史玉柱以及珠海巨人有何关系。成立黄山康奇和怀远宏强的目的就是,掩护史玉柱身份和在法律上保护上海健特的资产不受珠海巨人拖累。基于这个原因,健特不是以史玉柱的名义注册的,史玉柱对此做了如下的解释:“一个,从法律上讲,这些钱还不是我的,是用前面这段利润来注册的;第二,如果我真是法人代表,珠海的老百姓钱没还完之前,那些债务都追过来,一下子把你搞死掉,钱反而就还不了了。”
  没有热闹的庆典、没有簇拥的花篮,上海健特公司悄然开张了。这一刻的健特无疑是平静的,但这一天对于史玉柱和巨人团队来说,却是极其不平静的,因为,也许从此刻开始,他们将改写巨人的耻辱,重振巨人的雄风。
  不过,做大事者都是沉得住气的人,这种激动心情并没有让史玉柱和他的团队成员们忘乎所以。在上班的第一天,史玉柱的团队成员都表现得十分平静。而史玉柱也一如往常般驾着那辆同他出生入死的丰田吉普,驶入了车水马龙、一片繁华景象的大上海。
  令史玉柱十分感动的是,这帮跟着他打江山的兄弟们,竟把当年史玉柱在珠海用的全套办公摆设运到上海,并按照当年的布局一一摆放整齐。在他们眼里,史玉柱永远是一个让人甘心臣服的好大哥。
  史玉柱说,目前这套办公设备仅仅只是摆设。因为白天的史玉柱是不能坐在这个位置上的。史玉柱在健特的职务只是“策划顾问”。史玉柱的怀旧情节令他要求所有上海健特所有员工印制的名片沿袭当年珠海巨人的白底蓝色的版本,唯一不同的是,名片上巨人两个子被换成了英文谐音“健特”,并加上了至今让人费解的五颗星。而史玉柱本人依然执着地沿用1996版的珠海巨人名片。
  1997年夏天以后的史玉柱远离了人们的视线,却没有远离人们的生活。他依然活跃在这个让他欢喜让他忧的保健品行业。而沉寂了五年之久的史玉柱,以在2001年2月15日还钱为前奏,挟道义入市场,在人们对诚信的满心期待中,正式复出了。

  第三节 重建信誉:史玉柱还钱风波(1)

  柏拉图说过:“不应该治疗肉体而不治疗灵魂。”现代的思想家现在才发觉这位古代贤人的伟大思想。而史玉柱则以自己的举动证明灵魂的洁净才是最重要的。
  2001年,沉寂了三年之久的史玉柱复出江湖,且一语惊人:“收购巨人大厦楼花”。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就在巨人集团渐渐淡出人们记忆时,三年后,史玉柱厉兵秣马,终于东山再起。而重出江湖的史玉柱第一件事便是清还近1.5亿元的巨债。
  于是,沧海桑田间,被人们遗忘数年,曾经的风云人物,史玉柱重新被媒介记起,浪潮一样的报道和评论使他再度成为新闻焦点。
  史玉柱复出了。在1997的7月,巨人已经不能正常运转。1998年元月,巨人集团资产债务呈冷冻状,情况是2.5亿负债,资产2.2亿:1.7亿的巨人大厦和5000多万的巨人办公楼。那时候,史玉柱说自己是天下最大的“负翁”。
  让我们再来看看巨人倒下之后的史玉柱在人生的舞台上作了些什么:
  1998年,开始做脑白金,用区区50万元启动资金在短短两三年内一跃而成为中国保健品行业新一代的盟主;
  1999年,上海注册了健特公司,史玉柱是事实上的老板;
  2000年12月21日,注册成立“珠海市士安有限公司”。
  2001年1月,通过珠海士安公司收购巨人大厦楼花还债。
  纵观史玉柱身陷危机的两年,他能坐地反攻,以保健品的失败作为契机,继续攻占保健品,这无疑需要诸多的勇气和胆识。史玉柱没有“一招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他再一次奋力地站了起来。
  1.信誉无价——史玉柱不惜千金回购楼花
  孟子有言:“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寓意君子立身处事应该像流水那样有本有源,循序渐进,源远流长。
  对一个企业经营者来说,最致命的失败是什么?
  史玉柱说,“是做了不该做的事,投了不该投的资。”有亲身的体验,史玉柱的这番话自然透彻、深刻,震撼人心。
  而对于一个企业经营者来说,最关键的成功要素又是什么?
  史玉柱说,“是诚信。黄金有价,信誉无价。”
  《荀子?宥坐》借孔子口曰:“夫水,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洸洸乎不淈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洁,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如此,人伦契合了水的意象,水润万物而不居功,具有君子之“德、义、道、勇、法、正、察、善、志”诸般美德,由水及人。”的确,诚,真实无妄之谓,为商之道,诚则金石可穿。
  2000年,史玉柱在央视《对话》栏目中曾表示,“老百姓的钱,我一定要还。”同时还提出了还钱时间表——2000年底。
  2001年2月3日,上海报纸刊登由史玉柱本人出面证实的报道:史玉柱的上海健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已成为上海民营企业中的纳税大户。而史玉柱将通过珠海一家公司收购巨人大厦楼花,也就是向当年的巨人大厦债主还款。
  根据1999年7月健特公司成立的时候的协议,史玉柱从上海健特公司借1.1亿元来还债。协议大致为“健特公司运营脑白金,如果失败了史玉柱偿还公司本金,如果发展起来健特要借1亿元给史玉柱用来解决珠海巨人大厦的问题。将来健特要上市,到那时史玉柱再用获得的收益还。”
  报道还说,史玉柱表示,兑现了“欠账要还”的承诺之后,他将要在上海重新干一番大事业。
  通过方方面面权衡和考虑,加之与五十名投资人代表的协商,史玉柱采纳了两种还款方式,一种是按楼款的70%一次结清,另一种分两次收购,第一次拿40%,余下60%年底付清。并且公开承诺,“只要我不出问题,只要我这个人不出问题,欠款就不会出问题。”
  同时,史玉柱知道“这样的还款方式好像还是让老百姓蒙受损失。”但史玉柱说:“如果要算利息算精神赔偿,恐怕10多亿元都不够,但对于我来说,这简直是天方夜谭,就是5个亿我也拿不出来。我感觉已经尽力了,良心上感觉安慰了。至于这两种方案,我们做过电话调查,发现主要有两类人,一类占多数,说是打个5折一次给就行了;另一类是最好分两期给70%,先给50%后给20%。我们开始报给珠海市的方案也是这样的,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又相对提高了。现在大多数选择的是第一种方案,我现在还差2000多万元,年底前应该可以解决。”
  “现在我个人拿出上亿的钱已经不容易了,希望大家也能够理解。”
  至于为什么定在这样一个时间来“还债”?
  史玉柱认为,“我是有压力的,2000年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我就说过要在春节前把钱给还上,但是后来考虑到可能会对老百姓过春节造成不好影响,才改成了春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
  由此,巨人史玉柱还钱的报道在各种新闻媒介上铺天盖地。一些网站还为此开辟专栏讨论史玉柱还钱之举,数百网友对史玉柱本人作出各种各样的评价,而多数人对其能够跌倒了再爬起来表示钦佩,并对史玉柱欠债还钱的行为给予正面评价——“史玉柱是真正的巨人”,“真正的英雄”,“是条汉子”。
  还款行动开始后,两周内“90%的人找到了,来把钱拿走了。这里面有部分是一次性的,一部分是100%的方案,一部分是70%的方案。75%的人选了100%的方案,要分两次付,年底还要再付一次,这部分大概还涉及到2000万元左右。”史玉柱说。


  2.“背着污点做不了大事”
  理想主义在创业初期是一种强大的精神支柱,如果没有现实有效的表达,单纯的理想主义就可能是另一个盲点。“希望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成功的企业家”的史玉柱用还钱来表达他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可是,史玉柱收购珠海巨人大厦楼花的事情被炒得沸沸扬扬,有人叫好,说“乌鸦这么黑,骗人钱财的那么多,史玉柱退钱算有良心”的同时,也有人说这是一个预谋,是史玉柱精心策划一个的炒作。因为大家欠钱都不喜欢还,有也不还,偏蹦出个好孩子史玉柱要还钱,于是众人大疑:这肯定是商业炒作。
  炒作不应是个贬义词,比如大家选劳模,领导题词大家都向劳模学习,这就是炒作,是广告,是发布,是宣传——谁能说是贬义?而史玉柱的炒作是要付出代价的,史玉柱自称“以自身抵押借钱”,收购上亿元人民币的楼花,弄不好要终身为奴。
  于是,在那段时间,史玉柱曾经自己戏言“还钱还成了罪人。”
  2001年2月9日,当民间对史玉柱还钱举动议论愈演愈烈,争辩不绝于耳之时,史玉柱接受了《北京青年报》专访,在这篇以《我想站起来,背着污点做不了大事》的长篇专访中,史玉柱正面回答了这些天各种媒体上对他的种种报道和议论:
  记者:你斥资上亿回购楼花还款百姓的事情炒得非常热闹,请问:还款百姓,究竟是善举还是为自己的公司、为自己树立良好的信誉形象?
  史玉柱:我觉得两者不矛盾,是统一的,我不讳言两者都有。近日,经济学家发言批评我:你巨人公司没有“有限责任”四个字,说明你是个无限责任公司,你史玉柱本来就该还钱,没什么好宣扬的。我觉得很可笑,这位经济学家不懂“法”。1992年,巨人公司注册时还没有《公司法》,没有有限、无限责任之说。按照他们的观点来说,这钱你史玉柱本来就该还,逃都逃不掉的,你应该把本、息一块都还上,几年来造成的经济损失还上,精神损失也应该补上,我史玉柱个人借款1个多亿还老百姓的钱,还钱还成罪人?媒体如果总这样,我没办法,我无话可说。
  现在回过头来想想,我觉得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就是那段永远也无法忘记的刻骨铭心的经历。段永基有句话说得特别好,他说成功经验的总结多数是扭曲的,失败教训的总结才是正确的。
  记者:为什么要还这些你本来可以不还的钱?在这个时代,这看上去太古典了。
  史玉柱:因为我们坚信我们将来还是要做大事的。……背着污点做不了大事,谁都会说:“这个人把公司搞得一塌糊涂,欠老百姓钱也不还。”这样的话你将来什么事都干不了。
  记者:就是说道义之外,这也是一个很现实的考虑。
  史玉柱:一举两得。我尽了我应该尽的职责了,社会责任我尽到了,对我将来发展有好处,眼前我好像吃亏了,1个多亿现金我付出了,但是这个回报我觉得不止1个亿。
  如果当初选择了破产,巨人集团就可以清算了事,今天的史玉柱也就可以不必用那么曲折的方式,通过第三方公司来还钱,他从脑白金上赚来的两亿元资本,完全可以给他带来更多的利润。
  但史玉柱却作出了相反的选择。
  “还钱是为了再站起来。”史玉柱用自己的话告诉了我们答案:一个是背着污点,没法做人;还有一个是,如果全额还帐,他要付出的就不是两个亿,而是15亿元。
  现在社会的确存在着道德沦丧、信用低下的现象,那么多人欠了钱都当没事。史玉柱站出来还钱,着实是不多见。商界女名人张树新在一次电视台的节目中,给史玉柱出主意:这钱你可以不还,从法律角度看,有限责任公司只要申请破产,个人无需承担偿还的责任。
  但是,中国加入WTO后,信用体系也在加速建立。没有信用的自然人和法人,都会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企业、个人的诚信水平事关重大。没有诚信,便难以利用真正的大的商业机会一展宏图。
  而对于一个民营企业家来说,金钱和信誉都是重要的。但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时,史玉柱毫不犹豫地的选择了后者,即使他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2001年2月,《解放日报》第4版。史玉柱在上面印了两个20多厘米见方的大字“感谢”。“感谢”下面,史玉柱发一通感慨:“十年前,巨人创造过辉煌;四年前,巨人跌入低谷;新世纪,巨人从上海复出;感谢上海优良的投资环境、良好的政策环境;感谢上海人民的厚爱。史玉柱真的重新站起来了。”
  3.“还钱风波”的媒体效应
  “新闻无小事,媒体无大小。”这是由“媒体共振规律”决定的:无论多么不起眼的媒体,只要是合法存在的,它的话语权不亚于任何一个主流的大媒体,因为在网络时代和新闻炒作的今天,只要一个媒体发难——即使那完完全全是一则虚假新闻——网上也会立即被转载传播。
  商界借势升云,不花钱而借得媒体打响企业名气的最成功案例无疑由阿里巴巴的马云缔造。马云与其说是位眼光卓绝的商人,不如说是一位熟知媒体、大众心理反映的“心理学家”。这位在宣传策略上看似保守的IT新贵,也并没有逃过媒体异常灵敏的嗅觉,尤其是阿里巴巴反其道而为之的沉默更加激起了媒体的好奇心与窥视欲望。
  1999年5月,杭州一媒体刊载了一篇标题为《想做全球贸易,阿里巴巴拒访》的短幅报道。阿里巴巴欲擒故纵、欲拒还羞的态度不由得吊起了更多媒体的胃口,阿里巴巴“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形象也使众多新闻人按耐不住。
  终于,海外媒体开始对马云表现出极大热情,第一个来到杭州的是美国的国际媒体《商业周刊》。而此前一言不发、金口难开的阿里巴巴也被《商业周刊》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紧接着便是早期英文版的《南华早报》。
  当该刊记者在杭州一个居民区住宅里找到阿里巴巴,在记者惊异的目光中,阿里巴巴公司的场景被形容为“面积不大的住宅里挤着20多个员工,地上到处都是铺开的床单,空气里还有鞋子的味道。”记者当场惊讶得目瞪口呆!
  托《商业周刊》的“福”,很快,马云和阿里巴巴就在欧美名声日隆,来自国外的点击率和会员呈爆增之势。就这样,马云不花一分一毫,却引来了无数媒体甚至是国际性媒体的争相报道。
  虽然,史玉柱说,“2001年还钱的‘新闻’不是策划,至于全国媒体的报道也是被你们生逼出来的。不管外界怎么评价,其实说到底我不是太张扬的人,能回避就回避,尽量少接触,因为我现在没这个需要。”但“无心插柳柳成荫”,通过还钱之举,2001年上半年史玉柱还是成了全国上下、大江南北曝光率最高的名字之一,凭着还钱的举动,史玉柱还成功当选中央电视台评出的“2001年央视十大风云人物”,一时更是声名鹊起、轰动“武林”。
  试想,如果将铺天盖地的媒体报道都换算成广告版面的话,这个价格将远远超过史玉柱还钱所花出的一个亿。而知悉传媒和广告操作的人都知道,以新闻刊出的报道比之广告的传播效果不知要高出多少倍。
  更何况,如果当初欠下的钱不还,不管史玉柱跑到上海还是北京甚至巴黎、纽约,也不管他依靠脑白金、黄金搭档或者其他产品赚得了再多的利润,也不管新的公司叫巨人投资或者健特或者其他名字,他的心灵将永远得不到安宁,他的行动将永远偷偷摸摸——只要他亮出史玉柱的名字,难保不会有债主找上门来。
  这样来看,史玉柱还钱的策划就更加臻于完美——不仅解除了心头之痛,更重要的是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4.“泰山论剑”——史玉柱的民营企业的十三种“死法”
  2001年2月15日,当还钱一事依旧余波未平时,还处于媒体聚光灯照射下的史玉柱在去参加“泰山会议”的飞机上列出了民营企业的“十三种死法”,并在“泰山论剑”中大吐苦水。
  一直以来,史玉柱显然是把“泰山”当成了自己的“娘家”,自己的精神寄托。按照史玉柱自己的话说,在低谷的时候,“泰山”始终给了其很大的精神帮助和动力支撑。而今,史玉柱需要将这几年的情况对“泰山”做一个一五一十的交待。
  想当初,史玉柱作为发起之一策划了“泰山论剑”——即“泰山产业研究院”,巨人集团曾承办了第二届年会,彼时的巨人正一片风光。
  “泰山产业研究院”成立于1994年,这是一个非营利机构,每年召开一次例会,聚集了一批中国民营企业界的头面人物,其中包括段永基、柳传志、段永平、冯仑、卢志强、林荣强、郑耀文、远思和吴力等。顾问是吴敬琏和胡德平。段永基任理事长,柳传志任总裁,华贻芳是秘书长。
  像武侠小说中千里独行侠般定期切磋武艺一样,这些“江湖大哥们”在“泰山论剑”中坐在一起共同探讨各自民营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交流信息、分析企业管理中的问题,并创造合作的机会。“泰山产业研究院”号召创造和合作,不谈政治,不谈宏观,只探讨企业发展和投资管理心得。开会是封闭式的,每个人不准带随从,不鼓励对外联系。每年由会员轮流做庄。
  不过,在“巨人之灾”的那时候,在这个媒体报道不多的民企俱乐部形式的机构——泰山研究院,那些企业家们给史玉柱最难听的话是:你根本不了解企业运作。
  这句话在这个有偏执性格的人身上起了巨大的发酵作用。史玉柱在5年前开始布局,开始为自己返回中国企业舞台而精心修炼企业资本链。既有战略性资金储备,也有对产业资金的控制,还有源源不断的市场融资渠道。
  所以,即使在最艰难的1995、1996和1997年里,史玉柱每年都坚持参加泰山的例会。“1996年,在泰山举行的活动,主题是谈巨人的企业经营。当时巨人开始走下坡路,但外界还不知道,是我主动提出来,让大家讨论这个案例。”
  “当时,大家说得很尖锐,说我违背了很多规律。相当于朋友对我的批斗会。当时自己确实头脑发热。但会上没有探讨怎么施以援手的问题,因为这个组织不鼓励。而且,我自己也不想害人,救活巨人的可能性太小了。”
  从泰山研究院,史玉柱得到了精神支持和获得价值不菲的重新创业的经验,“这是我能够复出的重要条件。”史玉柱感叹过。
  谈到对自己的帮助,史玉柱念念不忘的是其中的大佬柳传志和段永基。
  联想主席柳传志是泰山产业研究院的院长,这个“泰山派”的掌门人向史玉柱传授了不少做企业的心法,比如什么样的企业文化是健康的、实用的。
  在柳传志的启发下,史玉柱抛弃了巨人集团以前口号般空洞的企业文化,上海健特将实用性做为选择企业文化的首要条件,为了让企业文化能真正植根,史玉柱没少花费心思。
  “说到做到”是“柳氏心法”的一个重要内容,史玉柱把它移植到了自己再创业而建立的上海健特。
  “现在,我允许分公司少报销售计划,但绝不许谁报多了没有完成。”史玉柱对记者说,“最初时,有好几个分公司领导因此一个月就被罚了十几万,如今‘说到做到’在公司内部已基本实现,公司内部的信用危机消除了。”
  原四通总裁段永基则是泰山产业研究院的董事长、法定代表人,这次,他专门赶来为史玉柱名为“战胜挫折,走向成功”的座谈会做主持。
  段永基在主持座谈会时,透露出对史玉柱实力的信任。段永基说,他曾一度打算收购史玉柱的原料供应厂,并由此得以知道史玉柱目前的销售规模和利润。
  在这次会议上,史玉柱抛出了其“民营企业的十三种死法”。
  “我粗粗地算了一下,要搞死一个民营企业,至少有十三种方法。”史玉柱说。
  第一种死法是不正当竞争。“竞争对手如想整你,你在明处,他在暗处,很容易整死一个企业。诬告、打官司等破坏你的声誉,方法很多。”史玉柱现身说法道,“去年秋天,全国有一半省会城市的人大、政协突然每天都能接到有关脑白金产品的投诉,这导致销售受阻。经过调查,发现原来是有些竞争对手在每个城市都雇了几个人,这几个人的主要工作就是写针对脑白金的投诉信。事情被发现后,投诉信随即就消失了。”
  第二种死法是碰到恶意的“消费者”。史玉柱说他们曾碰到湖北有个人,身体某个地方骨质增生就怨厂家。
  第三种死法是媒体的围剿。也许是对媒体至今还心有余悸的原因,史玉柱没有讲媒体在巨人当初倒下去时充当什么角色,而是举了银行的例子:“比如说媒体一旦围剿银行,银行运转再健康,它说你已经资不抵债了,储户只要去提钱,银行肯定完蛋。”
  第四种死法是对产品的不客观报道。史玉柱认为,在药品和保健品领域里,任何一个产品都不可能100%有效,如果70%至80%有效就比较好了,如果90%有效,产品就称得上优秀,“如果媒体只报道10%无效的,产品马上完蛋。”这是因为,“在中国,说产品不好的时候,老百姓最容易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