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嗨网首页>书籍在线阅读

纯粹人格-黑格尔 苏宁

  
选择背景色: 黄橙 洋红 淡粉 水蓝 草绿 白色 选择字体: 宋体 黑体 微软雅黑 楷体 选择字体大小: 恢复默认

纯粹人格-黑格尔 苏宁
纯粹人格-黑格尔 苏宁 著
XIFANGZHIZHERENGECONGSHU
目 录mulu引言……………………………………………………………1
方兴未艾的年代……………………………………4一、腐朽的时代却产生了辉煌的思想…………………4二、斯图加特市立文科中学的严谨少年………………7三、“自由之树”………………………………………9
哲学生涯的开始…………………………………13一、“人本身为大自然制定了它的一切目的”…………………………………………13二、回到故乡…………………………………………16
2黑格尔:纯粹人格
三、“马背上的世界精神”……………………………17
在精神王国里漫游………………………………20一、被学生奉若神明…………………………………20二、在一场大战的火光中完成了《精神现象学》………………………………………21
“探险旅行”——《精神现象学》………………25一、“精神胚胎学”……………………………………27二、《精神现象学》的主要内容………………………30三、《精神现象学》中的辩证法………………………37四、思辨的真理观……………………………………40
“一个自己回到自己的圆圈”——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构成………………………………44一、两种划分方法……………………………………45二、体系的三个部分…………………………………48三、体系是一个圆圈…………………………………51
逻辑学——自由的学问…………………………55一、黑格尔逻辑学中的辩证法………………………58二、思维与存在的具体同一性………………………65三、凡是合理的就是实在的,凡是实在的
目 3录
就是合理的……………………………………69四、“存在论”
、“本质论”
、“概念论”………………71五、在历史性的世界中寻求自己的“家园”
——自由概说…………………………………86
精神哲学——“恋乡症”
:精神的家园…………………………………………………90一、“精神就是理念”…………………………………90二、主观精神…………………………………………93
绝对精神——在美的领域………………………96一、理念………………………………………………97二、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99三、美学中实践观点的萌芽…………………………101四、艺术美与自然美…………………………………102五、黑格尔对艺术的分类……………………………103六、美与自由——“到主体的内心自由中寻找避难所”…………………………………109
上帝死了——体系的断裂………………………114一、黑格尔宗教观的几个不同时期…………………116二、黑格尔宗教观的几个基本观点…………………117三、与康德的论战……………………………………118四、四种宗教形式……………………………………120
4黑格尔:纯粹人格
绝对的渴望………………………………………123一、哲学史是一个发展………………………………124二、哲学史是一发展中的系统………………………129三、世界哲学发展史…………………………………134
……没有完………………………………………150
引 言yin
yan
在当今流派林立的哲学界,像黑格尔这样仍然受到广泛注意的古典哲学家是不多见的。尤其在欧洲大陆,许多哲学大家非常重视黑格尔,德国人更不会忘记黑格尔。没有黑格尔哲学的基本训练,就看不懂现代欧陆哲学的书,这已经是众所公认的事实。
黑格尔无疑是德国唯心主义古典哲学最后集大成的人,黑格尔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之一。他建筑了西方哲学史上最庞大的哲学体系。他把世界当成一个自成起
2黑格尔:纯粹人格
结的封闭体系,从最抽象的概念出发,按照正、反、合原则,使后继概念不断地从先行概念推演出来,又达到与先行概念的对立统一,最后形成反映绝对精神(理念)运动的范畴体系。
黑格尔的最大功绩,在于他第一个全面、系统、精密地叙述了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出现以前,黑格尔辩证法可以说是最全面、最深刻、最丰富的发展学说。马克思甚至在献给父亲的诗册中写道:“我们已陷进黑格尔的学说。”
①列宁则认为:“不钻研和不理解黑格尔的全部逻辑学,就不能完全理解马克思的《资本论》,特别是它的第一章。”
②他甚至在10月革命胜利后,建议成立“黑格尔辩证法唯物主义之友协会”。
当然,马克思主义者继承黑格尔,“正像丘比特承继萨茨尔奴斯一样,是贬黜了后者的王位的。是一场真正的革命,伟大的革命。”
(普列汉诺夫)。
黑格尔是这样一位哲学家,他认为自己的学说合乎规律地继承并总结了前人理论思维的全部发展过程。在黑格尔心目中,哲学科学所经历的道路,并不是记载谬误的一览表,而是追求真理的紧张过程,这个追求过程越来越接近于目标,终于在他们体系中达到了目标。
一个哲学家思想的形成何以如此,除了他们所继承的前人思想的影响之外,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态度的决定也是重要的,而首先,在于他们所处的时代的影响。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
②《哲学笔记》,第191页。
引  言3
歌德有一次在同埃克曼谈话时说过:“我所以得天独厚,是因为我出生在世界大事纷至沓来,方兴未艾的年代,我一生躬逢其盛,有幸经历了七年战争,接着是美国脱离英国,后来是法国革命,最后又是整个拿破仑时代,直到这位英雄一败涂地,等等。”
黑格尔同样经历了这个方兴未艾的年代。他生于公元1785年,殁于法国七月革命后一年。海涅认为,就其破坏能力和严峻后果而言,罗伯斯庇尔可以和康德相匹敌;说到意志的狂放和抱负的远大,拿破仑则可和费希特并肩。
但是,找不到一个可以和黑格尔同日而语的人;黑格尔的哲示思想最充分地反映了欧洲十八十九世纪之交所发生的根本变化。
黑格尔的一生没有外在的轰轰烈烈,他的活动在于内心,反映在他的思想和著作中。从这本书中读者将会看到,黑格尔的学说是怎样产生的,经历了哪些变化,并且怎样溶铸在哲学体系的严谨形式中。黑格尔在人类精神史上留下了深刻的足迹。他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现准备了基础;他论述了一系列近现代理论思维力求解答的重要问题。但是他是他的时代的儿子。我们将从他所处的时代开始,看这个时代是怎样蕴育了这个精神巨子。
方兴未艾的年代fangxingweiaideniandai
一、腐朽的时代却产生了辉煌的思想
恩格斯在描述十八世纪德国时这样写道:
这是一堆正在腐朽和解体的讨厌的东西。没有一个人感到舒服。国内的手工业、商业、工业和农业极端凋敝。农民、手工业主和企业主遭到双重的
方兴未艾的年代5
苦难——政府的搜刮,商业的不景气。贵族和王公都感到,尽管他们榨尽了臣民的膏血,他们的收入还是弥补不了他们的日益庞大的支出。一切都很糟糕,不满情绪笼罩了全国。没有教育,没有影响群众意识的工具,没有出版自由,没有社会舆论,甚至连比较大宗的对外贸易也没有,除了卑鄙和自私就什么也没有;……
只有在我国的文学中才能看出美好未来。这个时代在政治和社会方面是可耻的,但是在德国文学方面却是伟大的。
恩格斯曾提醒我们,在十八世纪中叶,歌德、席勒、康德、费希特以及稍晚的黑格尔等德国伟大的学者诞生了。恩格斯强调指出:“这个时代的每一部杰作都渗透了反抗当时整个德国社会的叛逆的精神。”

因此,在这个时代,尽管德国在经济上和政治上是落后的,但从十八世纪下半叶开始的反映着德国市民同德国封建专制制度进行斗争的丰富精神文化,仍然发展起来。克罗卜史托克(1724—1803)开辟了德国市民文学的光荣时期;德国革命民主主义戏剧创始人、德国古典美学最大的代表莱辛(1729—1781)在德国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中起了极大的作用;歌德和席勒在早期创作中掀起了“狂飙突进”运动,从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63—634页。
②同上书,第634页。

6黑格尔:纯粹人格
而开创了德国市民自我觉醒进程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德国资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矛盾性在哲学中得到了最明显的反映,它具体反映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倾向之间的斗争上。
康德(1724—1804)
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人物,康德早期著作的功绩在于:他指出以历史的态度来研究形形色色的现象的重要性。如果太阳系的地球都有自己的历史,那末,对地球上所有的存在物也必须从历史的观点来加以考察。
康德第二创作时期(所谓“批判的”时期)主要是研究认识论问题。他的功绩在于:他从认识这一领域排除了一切超经验的、在经验之外的东西。按照他的意见,认识就在经验所能达到的世界范围之内。在《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先是否定上帝的存在、意志自由和灵魂不死,认为所有这一切都超出了感性经验范围;后又提出人的自由的自我规定思想,对上帝存在和灵魂不死的信仰又重新出现。
马克思出色地揭示了康德关于道德的唯心主义学说的社会基础:“在康德那里,我们又发现了以现实的阶级利益为基础的法国自由主义在德国所争取的特有形式。不管是康德或德国市民(康德是他们的利益的粉饰者)
,都没有觉察到资产阶级的这些理论思想是以物质利益和由物质生产关系所表达的利益割裂开来,并把法国资产阶级意志的有物质动机的规定变为‘自由意志’、自在和自为的意志、人类意志的纯粹自我规定,从而就把这种意志变成纯粹思想上的概念规定和道德公设。因此,当这种强有力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实践以恐怖统治和无耻的资产阶级经营的形态出现的时候,德国小资产
方兴未艾的年代7
者就在这种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实践面前畏缩倒退了。“
①的确,康德哲学观点的缺点就在于内在的矛盾性,同时,他常常极力把这些矛盾调和起来。他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动摇,在无神论和有神论、信仰和知识之间动摇,都源于此。
由于康德等人体现出的德国巨大的精神高涨,十八世纪下半叶和十九世纪初的德国文化,已不能只看作是一个民族的现象。德国的哲学以及古典文学乃是整个新兴资产阶级思想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就是说,是具有国际性质的。马克思说德国哲学是法国革命的德国理论时,正是指这一点而言的。
提出问题方面的伟大世界历史意义和解决问题方面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局限性,构成了德国古典哲学的特征。
黑格尔哲学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他把康德等人的唯心主义向前推进了一步。作为德国古典唯心主义最后一环的黑格尔哲学,是整个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发展上的一个特有的现象。具有百科全书式的学识的黑格尔,善于把人类各个领域的知识归结为统一原则,从而作出最大的概括。在黑格尔之前和黑格尔之后,哲学都很难做出类似的概括。
二、斯图加特市立文科中学的严谨少年
170年8月27日,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出生于斯图加特市的一位绅士、税务局书记官的家庭。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781页。
8黑格尔:纯粹人格
谨的家庭教育,使黑格尔从小学业出类拔萃。父亲认为:儿子在学校里上的课是不够的。尽管威廉把各学科都学得很出色,父亲仍为他聘请了家庭教师。父亲还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认识权威和秩序。这个思想影响了黑格尔一生。
读书是这个早慧的少年的最大乐趣,他把零用钱都买了书。他喜欢读严肃的书;在中学时代,他就养成了一个独特的习惯。
那就是,把读过的书详细地摘录在一张张活页上,然后按照语言学、美学、面相学、算学、几何学、心理学、史学、神学和哲学等项目加以分类。每一类都严格地按照字母次序排列。所有摘录都放在贴存标签的文件夹里。这些文件夹伴随了这位哲学家一辈子。
对于文艺作品,黑格尔不能说有中学以上的欣赏能力,在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德国的诗歌散文名著纷纷问世,而这位未来的哲学家均未读过。他所爱不释手的是一部以写实手法描写市民间千篇一律日常琐事的书,叫《索菲游记,从默墨尔到萨克森》(1769—173)。黑格尔越读越入迷。他为人循规蹈矩,安分守己,而且枯燥乏味。从现在保存的黑格尔中学时代日记中,也散发着少年老成、谨小慎微、陈谷子烂芝麻的气味。有一则是这样的:星期二,7月19日,先记载了黑格尔和几个模范生一起被叫到教务处去,“并没有训斥我们什么只是严肃地指令我们去规劝同学们,叫他们提防被拉进那些庸俗放荡的娱乐聚会。并且举了一个例子,说有这么一个团体,参加者都是些青年,男的十六七岁,女的十一二岁……”
黑格尔的传记作者库诺。菲舍尔写道:“当时谁也不曾料
方兴未艾的年代9
到,这个陶醉于如此一部乏味小说的平庸少年竟会脱胎换骨,成为一个深刻的思想家,他还将孜孜不倦,力图前进,有朝一日作为当代第一位哲学家而出现。“
就是这样一个少年,在他的中学时代留下了两篇作品:以启蒙的唯理主义精神写成的《论希腊人和罗马人的宗教》(1787)和《论古代诗人的某些特点》(178)。后一篇在主题上同席勒的《论素朴诗和感伤诗》一文很相近,得到的评语是“大有后望”。黑格尔对近代文学缺乏鉴赏力,但他却以通晓古典文学而见长。他醉心于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的悲剧。据他看来,近代诗人再也起不到古代诗人那样大的作用了。古代作品的优秀品质和无可争辩的长处就在于纯朴。他们的思想不是取自书本,而是直接源于生活和自然。
他的中学毕业讲演是《土耳其人治下艺术与科学之衰落》,借题发挥,触目惊心地对比了家乡符腾堡的优秀,取悦了老师、学监,特别是公爵。这年10月,他顺利拿到了奖学金,他将赴图宾根修道院的神学院学习。
和他进同一所神学院的,有两位中学时代的挚友: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和弗里德里希。威廉。约瑟夫。谢林。尤其是谢林这位哲学家,今后将成为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并同黑格尔有着深远的联系。
三、“自由之树”
“黑格尔早期思想是以法国革命及拿破仑为中心的。”
——卢卡奇
01黑格尔:纯粹人格
黑格尔的大学时代适值莱因河彼岸爆发了这样一些巨大的政治事件:袭击巴士底狱、推翻君主制、处死路易十六和雅各宾党人执政。黑格尔怀着浓烈的兴趣迎接这些事件,他和谢林、荷尔德林一起,于1791年参加了象征性的种植“自由之树”的活动,他用诗一般的语言热情赞扬法国革命:“这是一个光辉的日出。一切能思想的生物,都欣然地欢迎这一新时代的到来。高尚的热情充满了这个时候,全世界被一种智慧的热忱所浸润,仿佛神意同尘世之间的调和现在才达到似的。”
在这个时期,黑格尔的思想发展并不归功于学院规定课程的学究式的研究,而主要应归功于勤奋的自学以及和学友——特别要提到的是后来成为杰出诗人的荷尔德林和未来的哲学家谢林,也就是他中学时到大学的两位挚友——的精神交往。几个年轻人对哲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钻研柏拉图、康德,进行热烈的讨论,同时,使他们共同感兴趣的,甚至在哲学兴趣之上的,是政治。这些年轻人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所鼓舞,他们热烈地欢迎这个革命,卢梭是他们的先知者。他们加入了政治俱乐部,在那里激烈地讨论法国革命事件。甚至他们在同普鲁士君主制妥协的时期,黑格尔也对法国革命做出了肯定的评价和赞扬。黑格尔把德国的宗教改革置于“爆发于现实中心”的法国革命之上,因为在黑格尔看来,法国革命不像宗教改革那样是在精神领域内发生的。
但是,他从来没有像德国反动的浪漫主义者所做的那样,站在贵族反动派的立场上对抗法国事件。黑格尔对法国革命
方兴未艾的时代11
的热忱,明显地表现在他的青年时代的著作《人民宗教与基督教》一书中。
卢梭是对社会罪恶和封建奴役愤然提出控诉的人,他的革命思想吸引了黑格尔,卢梭也是最先洞察资产阶级进步有其缺陷的人们中的一个。他的口号是:“回到大自然去!”他写道,经济的繁荣和科学的发达,并没有给人类带来幸福,而人类这些成就所付出的代价却是自由和道德的沦丧。但是卢梭相信,大多数无权无势的人们将摆脱暴政并将获得平等。
他认为理想的国家体制,就是古代的城邦制国家。而在黑格尔看来,法国的事件正是卢梭思想的实践。
概括起来讲,黑格尔的时代,是资产阶级革命高涨的时代,也就是法国革命的时代。黑格尔的政治态度,“我们可以说,黑格尔早年对法国革命比较持同情态度。晚年,当他到柏林大学成了官方哲学家后,他的政治态度更趋于保守。不过,尽管他早年较有自由民主思想,晚年较偏于保守,但他贯彻始终的根本政治立场是主张人民与贵族阶级的联合”
,……他始终赞成君主立宪制。从哲学上来讲,黑格尔所处的时代可以说是康德的时代,而黑格尔的任务则是:“依照康德提出的问题和开辟的道路,有所批判、提高、发展。”
一般说来,黑格尔当时对于哲学的兴趣不如他对政治的兴趣。
虽然他在法国爆发革命那一年就开始读康德的著作,但当时他还领会不了批判哲学的革命精神。黑格尔和谢林结交的基础,起初也不是哲学,而是政治。理论方面的共同兴趣是后来才发生的。这个时候的黑格尔,已经不再是那个循规蹈矩的文科中学生了。但他并没有堕入图宾根众多放肆的酒
21黑格尔:纯粹人格
鬼的行列:他对政治着了迷。
可是,二十岁的黑格尔并没有因此而当不成哲学硕士。
神学院的头两年研究哲学,最后三年专门用来学习神学。黑格尔的毕业文凭上写着:
健康状况不佳中等身体不善辞令沉默寡言天赋高判断力健全记忆力强文字通顺作风正派有时不太用功体质一般神学有成绩虽然尝试讲道不无热情但看来不是一名优秀的传教士语言知识丰富哲学上十分努力
黑格尔以一篇关于符腾堡教会史的论文作为毕业答辩,结束了在图宾根神学院的大学生涯。
哲学生涯的开始zhexueshengyadekaishi
一、“人本身为大自然制定了它的一切目的”
1793年10月,黑格尔前往卢梭的故乡瑞士,不过他没有去日内瓦,而是去了伯尔尼。在神学院结束后,黑格尔为什么拒绝当牧师呢?
在图宾根受到法国革命和卢梭著作的影响,形成了急进观点,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伯尔尼,他在贵族施泰格尔家中任家庭教师,这样,他有了大量的闲暇时间来
41黑格尔:纯粹人格
研究哲学问题。
黑格尔一如既往地关心法国革命。他虽然不完全赞成法国革命,但并没改变对法国革命的拥护,仍然把它看作一场彻底的社会变革,是“一次灿烂辉煌的日出”。法国革命和黑格尔的学说血肉相连。
即使他后来做了保守派,仍然认为,如果没有这一场大变动,欧洲的历史是不可想象的。
在幽静的伯尔尼,黑格尔开始了他最初的哲学生涯。他打算写一篇关于认识论的文章,他的笔记本上记着许多关于主观精神哲学的材料。
“从这里可以看出一些新的倾向:这位年轻的哲学家在思考一些古怪的问题:直观是如何变为自觉行动的?神经怎样起到感觉器官的作用?灵魂在哪儿?”
同时,黑格尔对康德著作的理解日益加深。他给谢林写道:“我期待康德体系及其圆满成就在德国引起一场革命。”
他最感兴趣的不是《纯粹理性批判》,而是关于实践哲学的著作以及费希特为这些著作所做的解说。
“人类终于登上了一切哲学的顶峰,这个顶峰高到令人眼花缭乱的程度”
,而使他对宗教感兴趣的,首先是“心灵”
,因为真正的、活的、“主观”的宗教表现在感情和行为之中。
“客观”
的宗教是关于上帝的呆板知识。
换句话说,“主观”
的宗教是善人特具德行的同义词,而“客观”的宗教则体现了神学。他认为,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宗教的色彩,而在于宗教是否成为关乎心灵的事。
从这里可以看出,黑格尔的早期思想中具有启蒙思想。
黑格尔反对传统基督教的彼岸性和权威性;向往古希腊城邦伦理社会的政治生活,注重人和人的现世生活;但是“必须指出的是,黑格尔所反对的基督教,主要是天主教。他并不反
哲学生涯的开始51
对宗教本身。他非常注重宗教,并为路德的新教辩护。他对古希腊的向往,至多可以说是在启蒙思想影响下借以反对传统权威宗教的缺点。他的注重现世的人文、道德、伦理生活,是从历史地去看人对政治、宗教的变化中得出来的“。
黑格尔喜欢在伯尔尼郊区散步。有一次,他和三个同伴一起到阿尔卑斯山游览。面对那些终年积雪的崇山峻岭,黑格尔无动于衷。
他在旅行日记中写道:“无论是眼睛还是想象力,都不能够在这些奇形怪状的大土堆上找到什么可以赏心悦目的,理性也没有发现一点什么可以使它铭记不忘,使它不得不表示惊讶或赞叹的。”
哲学家全神贯注于十七世纪沸腾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阿尔卑斯山岿然不动的庄严气象引不起他的兴趣。他所追求的是寂静和安宁,在大自然中找到某种和他的思想相应的东西,他才感到由衷的高兴。从这里也可以看到他哲学思想的端倪及其对客观世界的态度。
投合黑格尔口味的是另一种迥然不同的风景:他毕生爱好为人所掌握并加以整顿过的大自然。晚年的黑格尔喜欢欣赏荷兰的肥沃牧场,蒙麦特里的花园,多瑙河谷地和海德保的郊野。未曾开发的荒芜的自然使兴致索然。这种自然观使他对目的论发生怀疑,因为这种学说认为大自然是为了满足人们需要而被创造出来的,在一个人迹罕至、岩石丛生,使人生死未卜的地方,目的从何而来呢?黑格尔觉得他那个时代的特点是,人们宁愿洋洋得意地认为,一切都是由一个外在本体造成的,而不愿承认,是“人本身为大自然制定了它的一切目的”。
61黑格尔:纯粹人格
二、回到故乡
伯尔尼三年时间过去了。
这时的黑格尔,思想日渐成熟。
由于远离亲友,久滞异乡,寄身于一个一本正经的贵族之家,黑格尔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孤独。他请求荷尔德林和谢林帮助他摆脱这个环境。
这年10月,黑格尔和荷尔德林两个朋友会面了,黑格尔来到法兰克福,在一个商人家中做家庭教师。
但是两个朋友没能相聚多久。荷尔德林疯狂爱上了自己东家的妻子苏姗特。贡塔德,被迫出走法国。
不久后传来噩耗,他心爱的人儿死了。
荷尔德林悲痛欲绝,几乎是徒步走回来的,这一切加速了他的精神错乱,六年后这位著名诗人与世长辞。
而在这几年,黑格尔几乎再没有得到荷尔德林的消息,黑格尔也一次没有探望过疯人院里的荷尔德林。
黑格尔是主张理性至上的。一个人丧失了理性,在黑格尔看来,就等于死亡了。信仰使他中断了与荷尔德林长达十年的友谊。
黑格尔和以前一样,首先关心政治、社会状况和宗教。
不久,他又对政治经济学产生了兴趣。
他开始思考财产问题,并推断出社会冲突的根源在于财产。那么哲学还能不能打动黑格尔的心呢?回答是肯定的。细心考察,可以看出哲学在黑格尔精神世界中仍能起到隐蔽的主导作用。他写了一部主要的著作,一部未完成的手稿,这就是《基督教精神及其命运》,主角仍然是基督。但在这里,黑格尔直接同康德展开了论战。黑格尔认为,道德是个别朋友从一般——服从良心的
哲学生涯的开始71
趋使——换句话说,就是一般战胜了同它的相对立的个别,通过二者的调和来扬弃这一对立。这里显示了黑格尔的一个极重要的思想,后来,由此产生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于是,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找到那个将个别和特殊结合起来的非形式的一般呢?辩证逻辑就是从这里萌芽的。
在法兰克福,黑格尔逐渐放弃了对于充满古代城市国家精神的共和政体的幻想。
这与法国革命由高潮转为低潮有关。
同时,也由于这一事实:哲学家这时不再宣扬他以前的积极干预社会生活的原则了。黑格尔愈来愈趋向于必须同历史命运不可避免的规律相调和的思想。对社会问题的兴趣也有些转到次要地位了。
不久,黑格尔的生活开始了一个新阶段。
三、“马背上的世界精神”
1800年,这位哲学家三十岁了。他父亲一年前去世;黑格尔分到的遗产是一笔不大的款项。他可以选择自己想做的事了。黑格尔启程前往耶拿。
黑格尔之所以选择耶拿,是因为当时耶拿大学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活跃久富盛名。席勒曾担任这个学校的历史学教授,还有赖因霍尔德、费希特和谢林等人活跃其间,使耶拿成为当时德国进步思想的中心。
在哲学家迁居耶拿期间,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世界历史事件。
1803年,拿破仑废除了一百一十二个德意志小邦,把它们的领土分配给几个较大的邦,因而拿破仑在德国的政权得
81黑格尔:纯粹人格
到了加强。
1806年,莱茵联盟成立,法国成为这个联盟的保护国。这样,日耳曼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就寿终正寝。黑格尔在《德国宪法》这篇论文中写到神圣罗马帝国的崩溃,并提出了重新统一日耳曼民族的途径和复兴德国的主要措施。
黑格尔是把“新时期诞生和向新时期过渡”同拿破仑的活动联系起来的。他把拿破仑称为“马背上的世界精神”
,称为“支配和驾驭着世界”的实体,这里既有对拿破仑的崇拜,又暗喻了另一层意思:拿破仑是“马背上”的世界精神,那么“另一种世界精神由谁统率呢?”
在黑格尔看来是不言而喻的。年轻的黑格尔正雄心勃勃,相信自己在精神上的绝对地位。直到拿破仑倒台以后,黑格尔一直都把拿破仑看作是法国革命事业在德国的继承者。他主张用拿破仑的资产阶级改良方法来复兴日耳曼民族。
在居住耶拿的六年里,黑格尔一直专心致志地从事于教学活动和著述活动。在这里他讲授了逻辑学、形而上学、哲学史等课程,在谢林创办的《哲学评论杂志》上发表了《论自然法的科学处理方式、自然法在哲学中的地位及其与实证法学的关系》,在这里,这位哲学家第一次阐述了他的伦理观念:“伦理就是纯粹民族精神。”合乎伦理意味着,按照自己民族、自己乡土和自己国家的风俗习惯而生活。
黑格尔刊印的第一本著作是《费希特和谢林哲学体系的差别》,黑格尔把费希特从“自我”引伸到“非我”
,从一个范畴引伸出另一个范畴的原则运用自己后来的哲学体系中,但他坚决反对费希特的主观唯心主义。
从这时起,和谢林的分歧已显露出来,为了把思维和存
哲学生涯的开始91
在这两个分开来的领域结合起来,谢林假定“绝对理智”的存在,即非人格的精神本原的存在。观念的东西和实在的东西的对立就在它们必然由之发展出来的这一绝对中调和起来。谢林的结论是:自然界是通过脱离绝对亦即通过非人格的精神本质的内部的二元化而产生的。这就是谢林关于观念的东西和实在的东西、主体和客体同一的原理。起初黑格尔也接受了同一哲学的这一原理。但是,他们之间的分歧很快就产生了。随着《精神现象学》(1807)的问世,终于达到彻底的决裂。
在精神王国里漫游zaijingshenwangguolimanyou
一、被学生奉若神明
由于拿破仑的军队侵占了耶拿,大学停课了。黑格尔不得不寻找自己应当致力的新事业。然而在耶拿大学的黑格尔经常陷入沉思,显得超脱而宁静。
什么事情也搅扰不了他。
他有一群学生,是忠诚的追随者,对老师奉若神明。
“对老师的每一句话都如饥似渴地洗耳恭听,并加以解释,探索每个字
在精神王国里漫游12
所包含的意义。有个学生要到维尔茨堡去,黑格尔说,他在那有个朋友(指谢林)。于是问题马上来了:‘朋友’一词究竟应当按照何种意义来解释?是通常意义,还是别有深意“?
一位学生对老师的仪表作了如下的描绘:“容貌端庄……
一双大眼睛闪烁不定,可以看作是个内向的思想家,这种眼光使人望而生畏……在微笑时,他善意中同时夹着些锋利、尖刻、讽刺的味道,这个特征表明他有深邃的内心世界。“
二、在一场大战的火光中完成了《精神现象学》
就在空虚时期,黑格尔撰写了《精神现象学》,经过他的朋友尼特哈默神学教授的支持,出版商决定排印这本书,规定作者在1806年10月18日前全部完稿。
可这时普法战争战火已经在蔓延。
黑格尔于10月8日寄出了原稿的大部分,19日就爆发了战争,法军先头部队占领耶拿,黑格尔怀揣《精神现象学》的手稿逃离出家,在战火中,借着营地和炉灶的火光,把幸免于难的手稿整理了出来,完成了全书。黑格尔后来功成名就,想到自己在一场大战的火光中写完《精神现象学》一书,常为此感到自豪。
人们经常拿《精神现象学》和《浮士德》相比。一个用艺术语言,另一个用哲学语言,一个是形象化的描写,另一个非直观的概念化的叙述,两者固然有明显的差异,但是在浮士德追求生活意义的漫游和现象学的主角世界精神的流浪之间,却有着本质的相似。
2黑格尔:纯粹人格
《精神现象学》的副标题是“意识经验的科学”。黑格尔自称:“精神现象学不是别的,正是纯科学概念的演释。”马克思称它为“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全部秘密所在”。
从到耶拿大学任教之日起,“黑格尔就有条件来着手实现他建立哲学体系的宏愿了。在这近八年的时期中,黑格尔的著述计划和体系思想经历了这样的变化。最初,他想写成和出版《逻辑学和形而上学》。
……其后,到了1803年夏季,他就放弃了上述计划,而是立意要写成和出版一部能够表达其哲学体系的著作。
1805年,又许诺出版一部包括逻辑和形而上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以及自然法在内的教本,黑格尔在给歌德的信中反映了他这个著述计划,“在这个冬季我希望完成一部讲义,这一著述目的是对哲学作纯粹的处理”在致沃尔斯的信稿里他更明确地说到“我即将发表我的哲学体系”
、“在秋季,我将把这一著作作为一个哲学体系问世”。
“大约是在1805年夏秋之际,他关于哲学体系的概念发生了变化。
从那时起,他认为他的整个哲学体系应由两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精神现象学,是整个体系的导论部分;第二部分才是他原来构想的包括逻辑学和形而上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在内的哲学体系。“于是,黑格尔中止了原计划行将作为”一个哲学体系问世“的著作的写作,而集中力量写了《精神现象学》。按照黑格尔原来的估计,该书是整个体系的第一部,由此可以看出它与黑格尔整个哲学体系的关系,按照《黑格尔和他的时代》作者海谋的看法,《精神现象学》具三重意义,即”作为整个体系的导言、作为整个体系的第一部,并且作为一个自
在精神王国里漫游32
身的全体“。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是当时时代精神的反映,同时也通过哲学的方式来表达了他自己在那个时期内的政治态度和阶级立场”。
由于当时德国还没有一个真正统一的政府,也由于当时黑格尔还不是一个“官方哲学家”
(他评教授时一波三折,最后由歌德出面,惊动四个公国君主共同协商,才使黑格尔和其对手一起当了教授)
,黑格尔的思想带有进步、自由民主倾向。在这部书中,他分析法国革命的“绝对自由和恐怖”是启蒙运动必然发展而来的,而绝对自由、恐怖又必然过渡到它的反面,无自由、武力镇压和个人专制。因此他反对主观任性的自由和各式各样的个人主义,而强调伦理的国家和全体。黑格尔和歌德一样,认为拿破仑是法国革命之继承者,他看到拿破仑巡视全城,立刻欣喜地在日记中写道:“见他一面实在令人心旷神治。”他幽默地和具有深意地称拿破仑为“马背上的世界精神”。
意思是说这位叱咤风云的英雄、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
,不过他们是用武力征服世界,这就是说还有从别的方面体现世界精神的英雄。关于《精神现象学》的政治态度,他把“知识”当作“唯一救星”
,这是与“精神现象学”以寻求“绝对知识”为意识发展的最后目的的思想相吻合的。在国家和个人灾难面临之际,既不惊慌,也不敷衍迎合,而是依靠从客观唯心主义出发所发现的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世界精神,具体来讲,即日尔曼民族精神来面对它。这就是哲学所追求的社会目的。
贺麟先生在《精神现象学》译者导言中准确地概括了黑格尔这一时期的政治态度。
“这些政治见解和态度主要可以归
42黑格尔:纯粹人格
结为三点:(1)对拿破仑表示一定程度的尊重,称他为‘马背上的世界精神’。
(2)
对法国革命的‘绝对自由和恐怖’,他当作精神所表现的一种意识形态予以辩证分析,指出其必然过渡的过程,并且对法国革命唤醒民族意识和个人从旧制度礼俗中解放出来有所认识。
(3)对德国,承认当时‘德国不能够真正称为一个国家’,主张德国不能单依靠风俗习惯、宗教、教育、语言的统一,而要在政治、军事、财政方面建立一个有领导、有权力的君主政府。“
“探险旅行”——《精神现象学》tanxianlǔxing——《jingshenxianxiangxue》
从前面章节我们已经了解了《精神现象学》的写作背景。
这是黑格尔壮年时期的著作,总结了黑格尔在此之前的理论探求。比较起来,是黑格尔著作中最少独断保守,最富自由精神的一部。
在这部著作初版的德文原著封面上,黑格尔曾用大字标出:“科学系统,第一部分,精神现象学。”这是什么意思呢?
我国著名的黑格尔哲学研究专家贺麟先生认为,这就是说:
62黑格尔:纯粹人格
“精神现象学,由用显体,描述由最原始的精神现象进展到绝对的矛盾过程,可以称为全系统的导言。”
它是黑格尔成熟时期的第一部著作,它与逻辑学、精神哲学等体系哲学区别开来,既自成体系,独具价值,又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导言。
这是《精神现象学》第一个重要特点。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提出并发展了他的体系的基本特征。在这部著作中,黑格尔已经成为一个完全成熟的思想家了。
既然是黑格尔哲学的导言,黑格尔哲学的全部哲学方法和重要思想都在现象学中具有了轮廓,“绝对精神”
和辩证法等关键思想在现象学中都得到了充分和系统地展现,因而,《精神现象学》具有百科全书式的内容,这是第二个重要特点。
整部著作内容博大,立意深遽,气势恢宏,融认识论、本体伦为一体,冶逻辑、文化和心理于一炉,逻辑艰深,论辩机智,是西方哲学史上最有价值的名著之一。
这样一部西方哲学中的奇书,必然是仁者复仁,智者见智。这是它的第三个重要特点。新黑格尔主义者强调它的浪漫主义和神学性质,认为它是最为浪漫的一部书,是心灵向往上帝的旅程;存在主义者则肆意宣扬它的悲剧色彩,把描写中世纪宗教生活的“苦恼意识”
一章加以永恒化和绝对化,认为悲剧是一个形而上学的范畴等;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则把黑格尔的劳动观、异化观和辩证法夸大抬高,使其等同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理论。而贺麟先生则认为,要理解精神现象学必须重建黑格尔的理性主义精神,并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进行分析批判。
“探险旅行”——《精神现象学》72
一、“精神胚胎学”
恩格斯指出:“精神现象学也可以叫做同精神胚胎学和精神古生物学类似的学问,是对个人意识在其发展阶段上的阐述,这些阶段可以看作人的意识在历史上所经历过的诸阶段的缩影。”
①也就是说,精神现象学既是一部意识发展史,又是一部意识形态学,两者统一于历史发展过程中。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序言中声明说:他的目的是指明个体怎样从通常的观点攀登到哲学知识的顶峰。他在这里发挥了这样一个深刻的思想,即个体为了达到真实的科学的知识,就必须通过人类精神在数千年历史时期内所通过的一切基本阶段。
黑格尔说道:“把个体从未经教养的观点导向知识,这个任务是必须就其一般意义来理解的,而普通的个体,即具有自我意识的精神,则必须就其形成发展来考察……从内容方面来看,各个个体也必须经历普遍精神所经历过的那些发展阶段,不过这些阶段是作为精神已经蜕下的外壳,作为一条已经开辟了的、铺平了的道路的各个段落来经历的。”
黑格尔说:“意识在这条道路上所经历的那一系列的形态可以说是意识自身的科学发展的一篇详细的形成史。”
(《精神现象学》)
它提供了从意识到自我意识,从自我意识到理性,从理性到精神,从精神到绝对精神的意识发展史。这个意识发展史又是意识形态学,它包括主观精神、客观精神和绝对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15页。
82黑格尔:纯粹人格
精神。因此,可以说,一部精神现象学就是绝对精神自我展现、自我认识的历史。它阐述了主观意识的三个阶段:“意识”
、“自我意识”
、“理性”以及其中包含的历史社会意识形态的内容,同时涉及到精神、宗教和绝对精神三种意识形态。
它又是对于意识从最低级的感性意识到产生纯概念的必然性进程的研究和阐明。它既是人类意识从原始粗野状态发展到哲学知识的漫长道路的一个缩影,也是引导个体意识到达哲学大门的一把梯子,因而构成了哲学体系的导言。
意识形态所研究的意识现象,不是单纯的罗列,也不是单独的心理事实的拼凑,它比一般意识具有更深的本质意义,《精神现象学》就是从这里着手的,它所研究的对象“既是独特的、个别的,又是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体现了许多个人意识的共性”。
意识形态之间也不是漠不相关的、各自独立的,而是辩证地统一于意识发展的历史洪流之中,并呈现着内在必然性,这样,意识形态学就又成了意识发展史。它不同于心理学,也不同于历史活动,但又包含了二者的内容,“由于贯穿了辩证的、历史的方法。就自成了精神现象学的体系”。
精神现象学中的意识发展史与意识形态学就这样历史地统一起来。
黑格尔说:“意识在这条道路上所经历的它那一系列的形态,可以说是意识自身向科学发展的一篇详细的形成史。”
黑格尔批评谢林,说他的哲学体系“像手枪射出一样,直接从绝对知识开始”
,为了不使绝对知识像“从手枪里射出来”
那样,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描述了哲学知识,哲学体系的产生过程,因而《精神现象学》就是在通往绝对知识(绝对理念)
的途程上产生的知识的历史,描述了从自我意识
“探险旅行”——《精神现象学》92
到理性,从理性到精神,从精神到绝对精神的意识发展史。
这个发展史又是意识形态学,它包括一系列意识形态,可分为意识、自我意识、理性、精神和绝对精神五个阶段,其中前三种属于主观精神,后两者属于精神和绝对精神。这是一个从低级走向高级的意识发展过程,一个比一个更接近本质,直至发展到绝对之知。
由于精神现象学论述了从原始的精神现象到绝对精神、从感性知识到绝对知识、从经验到概念的进程,可以说这就是从现象求本质,从个别、特殊的知识求普遍的知识,从经验求概念的知识。黑格尔认为,精神现象学就是论述意识力图摆脱它的外在性和直接性的过程。它在论述意识的直接性的同时,也论述了意识摆脱了外在性、直接性的过程。
“精神的实际存在作为最初的东西不是别的,仅仅是直接性或者开端,而开端还不是向开端的返回。因此,直接的实际存在这个因素就是科学的这一部分所据以区别于其他部分的规定性。”
而要真正达到对自身概念式的理解的科学,则是另一门科学的任务。
黑格尔到晚年回忆《精神现象学》时,称它为“探险旅行”
,这是他第一部独出心裁的巨著,正是从此发端,走上他精神探险的崎岖道路。黑格尔哲学著名的体系和方法的矛盾在这里还不那么尖锐,因为这时他的体系还没有完成。可以说只是以结构成分的形式出现的。这些结构成分有时比后来的结构更为有价值。黑格尔的出发点是试图思考一下精神文化的矛盾发展。但是,他始终没有看到意识的感性的物质基
03黑格尔:纯粹人格
础。这正如马克思所说:“黑格尔把世界头足倒置起来……”。

在黑格尔的意识发展史中,概念是脱离物质内容而独自地自我运动,自我发展的,正像马克思所批判的:“黑格尔在现象学中用自我意识来代替人,因此最纷繁复杂的人类规定在这里只是自我意识的特定的形式,只是自我意识的规定性。”
②尽管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有其原罪的思辨,但仍在许多重要方面提供了真实地评述人类关系的因素,正是基于这个考虑,马克思说,在剖析黑格尔哲学体系时,“必须从黑格尔的‘现象学’即从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的全部秘密开始。”
③正因为此,马克思把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比做“黑格尔的圣经”。
《精神现象学》对马克思主义形成影响最大的两点,莫过于“辩证法”和真理观。
二、《精神现象学》的主要内容
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考察了认识从直接的感性知觉到科学的认识、到对于现实的合理性知识的历程。其特点和难点也正在于此,因为黑格尔把这个历程考察了三次,而每一次都不同。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24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24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159页。
“探险旅行”——《精神现象学》13
认识的起点是个人的普遍的自然意识,在这里,意识同对象或世界相对立,尽管如此,当意识第一次从起点——它的自然状态出发时,它就从个体发展的镜子里领悟到全部以往的历史。
认识历程的第二个阶段,是意识理解到了自己的社会本性,并且提高到了解历史的真实意义的程度。意识现在理解到,历史是个人的共同活动的结果。它开始意识到自己是历史事件的参予者,但是,意识还没有提高到彻底理解以往历史的程度。
认识——精神发展的第三阶段,精神对已经经历过的所有历史进行回顾,在这里,精神达到绝对知识的阶段,它可以自觉回顾以往的经历,并将那些认识的环节整理就绪。这就是绝对精神阶段。只有当个人意识在自己的发展中三次通过这一历程的时候,它才上升到科学的知识。
黑格尔就这样把历史主义的原则运用于认识。用恩格斯的话说:“哲学所应当认识的真理,在黑格尔看来,已经不是一堆现成的、一经发现后就只要熟该死记的教条了;现在,真理包含在认识过程本身中,包含在从知识的低级阶段上升到较高的阶段的科学的长期历史发展中……”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意识三次通过从感性确定炸到哲学知识的整个发展历程。根据这一点,可以把《精神现象学》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以下几章:意识、自我意识、理性。在这
①《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第5页。
23黑格尔:纯粹人格
几章里考察的是个人意识从感性确定性到对于合理的现实的认识的运动。
(这个个人意识从最初发展阶段上就已包含着社会的本性。)
第二部分——精神。简略地描述了历史各个阶段(古希腊、罗马、1789年的法国革命等等)和与之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第三部分——宗教、绝对精神。分析社会的各种意识形态。
第一部分被称为“主观精神”
,第二部分被称为“客观精神”
,第三部分被称为“绝对精神”。由于《精神现象学》时期黑格尔哲学体系还没有完全形成,在《哲学全书》的写作计划中,“精神现象学”归入“主观精神”部分。
《精神现象学》又分为主观精神,客观精神和绝对精神。这只是说《精神现象学》本身又展示了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基本轮廓,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精神现象学》被称为体系的“第一环”
(这一点我们后面要详细阐述)。
《精神现象学》最主要的内容,就是指出主体与客体、“自我”与“自我”之间的各种不同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这种相互关系,产生了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
《精神现象学》的第一部分讲个人意识,因此它所谈的是主观精神。这一部分又分三节,依次研究意识、自我意识和现性。关于意识的那一节,研究感性确定性、知觉、力与知性,现象和超感性世界这一节的着重点在于:从对象化的意识过渡到自我意识这个会导向理性的精神发展阶段,而在理性那里意识和对象的差别被扬弃了。为了这个目的,黑格尔
“探险旅行”——《精神现象学》33
力图揭露对象化的意识的一切形式——感性确定性、知觉意识和知性——中的矛盾。这里所说的感性确定性主要指感觉。。
主义认识论,而知觉的意识和知性主要是指康德的认识论。
比如感觉确定性说“现在”
,指白天,但过了些时候,白天会变成傍晚,“现在”可以包括无限量的时间规定。因此,感性确定性是贫乏而抽象的认知形态。由于发现这一矛盾,意识就提高到知觉意识阶段。
知觉意识仍然是对象化的和感性的,知觉意识试图把对。。
象性理解为事物及其属性。但矛盾在于,事物一方面是作为诸规定的统一体而出现的,另一方面却又包含着许多属性。
这里就包含着个别性与普遍性的矛盾。在这里,黑格尔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个别与一般的辩证法问题。
怎样解决知觉意识这个矛盾呢?在黑格尔看来,只有深入事物内部本质。对象的内部本质是没有可感知性的。也就。。
是到个人意识的新形态——知性阶段上,绝对一般的东西才成为意识的真正对象。
黑格尔把规律定义为现象的本质的内容,知性意识在规。。
律中发现了自己的本性,从而成为自身的对象。当知性成为意识的对象的时候,就提高到自我意识的阶段。
在此之前,黑。。。。
格尔所谈的都是对象化的意识,即意识的客体对于意识来说是某种外在的东西。现在对象化意识的一切阶段(感性确定性、知觉和知性)都在自我意识中被扬弃了。按照黑格尔的说法,当过渡到自我意识时,就进入了真正的真理的王国。
自我意识经过一系列阶段,就上升到理性。至此,全部现实的人类史和精神发展都被黑格尔归结为意识的各种形态的发
43黑格尔:纯粹人格
展。
马克思说道:“在《现象学》中,……个人首先转变为‘意识’,而世界则转变为‘对象’,因此生活和历史的全部多样性都归结为‘意识’对‘对象’的各种关系。”

《精神现象学》另一个重要思想,是思维——认识与历史的结合。黑格尔指出:一定的意识形态通过现象学的运动而成为绝对知识内部的一定的概念,另一方面来讲,这个过程同时又是历史的过程。
“两者结合在一起,即通过概念来理解的历史,就构成绝对精神的回忆”。可惜,这个深刻的思想没有贯彻到底。
《精神现象学》的意图是研究从个人意识到社会意识的运动过程。黑格尔指出,意识在发展进程中要经历类似全部经验史。因而,每个人都简略地重演全人类的经验。
在考察自我意识之前,黑格尔的论述都带有批判的性质,从自我意识开始,才正面解决关于现实的人类认识的本性和产生条件的问题。
在黑格尔看来,自我意识最初是作为欲望、作为实践意识而出现的。但问题在于,自我意识,“只有作为被人承认的东西”才能存在,黑格尔用了很大的篇幅论述主奴意识,提到劳动在意识的形成中的作用。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天才在于他沿着奴隶的自我意识的运动道路去思考意识的发展;他把人的形成同劳动过程联系起来。马克思说道:“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和它的最后成果——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辩证法——的伟大地方,因此首先在于黑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163页。
“探险旅行”——《精神现象学》53
格尔把人的自我创造认作一种过程,把人的对象化认作非对象化认作外在化和对这种外在化的扬弃;在于他认识到劳动的本质,把对象化的人——现实的,所以是真实的人——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

在黑格尔看来,人的自我意识是从奴隶意识开始的,最终目标是自我意识获得自由。在这个历程上,自我意识要经过三个阶段、三种现象学形态:斯多噶主义、怀疑主义和苦恼主义,苦恼意识,才是现象学上的近代世界意识形态。这个阶段是向理性过渡的阶段,即向社会意识的过渡阶段。个人意识通过观察的理性和实践的理性两个阶段,在“自在自为地实在的个性中得到综合,然后上升到精神”。
在此之前,《精神现象学》所探讨的,不是真实的意识史,而是这一历史在再现和重复类的经验的那种个人意识的不同形式中的表现。只有在“精神”的阶段上,意识才理解自己的社会本质,并且提高到了解历史真正意义的程度。因而,《精神现象学》的第二部分是从《精神》这一章开始的。
概括起来,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叙述了三种精神:第一种,真正的精神,伦理。分析古希腊民主制及其瓦解。然后介绍罗马。黑格尔把古罗马的法权关系看做是资本主义关系的萌芽。
第二种,自我异化的精神,教养。研究封建主义瓦解的原因;探究启蒙和信仰的斗争;评述法国革命。
①马克思《黑格尔辩证法和哲学一般的批判》,第14页,人民出版社195年版。
63黑格尔:纯粹人格
第三种,自信的精神,道德。研究德国历史,考察德国的思想体系。
最后一部分,《精神现象学》论述“绝对精神”。在“绝对精神”中,意识、自我意识、理性和精神都被扬弃了,它们都作为环节而出现在“绝对精神”中,在这里,黑格尔从一个新的角度研究了认识的历程。宗教、艺术、哲学等现象学形态都给以历史考察。绝对精神回忆着已经经历过的各个阶段,相继从宗教、艺术和哲学的形式出现。需要提出的是,《精神现象学》中的精神和《哲学全书》中提出的绝对精神,其区别在于,前者还没有把艺术看做绝对精神的特殊形式:它暂时还是作为“艺术的宗教”而出现的。绝对精神的任务是用更高的观点去考察业已经历过的整个意识发展过程。精神正在重演它在走向绝对理念过程中所做的努力和探求的历史。黑格尔说精神应该从这里转化为概念,以便把实物性的形式完全溶解在概念里,而概念自身之中正是包含着自己的对立面。
只有在那种情况下,精神才理解自己本来的概念,只是因为我们第一次理解了它,而它的形态或它的现有存在的范围,由于是概念,所以就是精神本身。
“通过艺术、宗教和哲学的绝对精神的历程,使实体(外部世界、人类社会)越来越变成主体,主体仿佛把一切异化的形式都吸收到自身中,最后,在绝对知识中,在它的最高阶段——哲学上,完全扬弃了任何的‘实物性’、客观现实。
精神仿佛是在自己深化着。他的奥德塞(巨著)就是这样结束的。“
“探险旅行”——《精神现象学》73
三、《精神现象学》中的辩证法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详尽而具体地描述精神生活的历程是辩证的,是自求超脱矛盾进展的。马克思指出:“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是“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最后成果”。
恩格斯也指出黑格尔哲学的最大功绩在于他的辩证法,“他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主要是考察社会现象,在考察人类意识本身的基础上探讨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因而他并不在意自然辩证法。在《精神现象学》中显露出黑格尔辩证法的起源。在《逻辑学》中看不到辩证法的起源,唯心主义辩证法诞生的“秘密”是在《精神现象学》中显露出来的。
由于精神现象学是意识形态学,意识发展史,从意识现象中找本质,从历史事实中找逻辑规律,从简单的东西中找深刻的东西。
因此,精神现象学的性质决定了采取辩证法。
黑格尔运用辩证法的方法和发展的观点来研究分析人的意识、精神发展的历史过程,由最低阶段到最高阶段的矛盾发展过程。
辩证法是黑格尔哲学的基本方法,也是黑格尔哲学中最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26页
83黑格尔:纯粹人格
具合理性的内容。
“黑格尔哲学最大的特点就是他那彻始彻终贯注全系统谨严精到的哲学方法——这就是他的辩证法”
(贺麟)。
贺麟先生曾从三个方面总结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辩证法。
第一,黑格尔的辩证法可以说是一种矛盾的实在观。黑格尔认为凡是实在皆经过了正反合的矛盾过程,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它贯穿宇宙人生。具体点说,这个矛盾的实在又有三种不同的形式,一是相反的矛盾,如有无合其为变,质量合其为度等;二是递进的矛盾,如精神哲学中主观精神进而为客观精神,又进而为绝对精神;三是相辅的矛盾,如艺术、宗教、哲学三种彼此相辅相成,休戚相关。
第二,黑格尔的辩证法又是一种矛盾的真理观。也就是说,辩证法并不仅仅是实在的辩证法,而且也是认识的辩证法,是主体不断认识世界的本质、宇宙的真谛的方法。辩证认识论高于单纯的归纳法和演绎法,也高于单纯的分析法和综合法,它是归纳与演绎的统一,是分析与综合的统一,是具体的活生生的辩证法。这个辩证法又是一个不断否定、不断前进的过程,最后达到一个真理的全体性,达到对宇宙人生的具体的认识。
第三,黑格尔的辩证法又是一种矛盾的辩难法。辩证法是理性的智慧,是精神的反思,它不屑于从外部指出对方的缺点或不足,而善于从内部揭示其固有的矛盾、对立和冲突,揭示其潜在的否定性。所以,辩证法继承了古代苏格拉底和芝诺的一切智慧,通过辩难,通过内部自身的否定而达到对
“探险旅行”——《精神现象学》93
真理的认识,达到一个肯定的结论。辩证法是寻找真理的方法,是真理的助产婆,虽然辩难是它的一个主要特征,但它不流于诡辩,因为诡辩只是为了辩难而辩难,是空的否定,并在空的否定中自我湮灭。
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头脚倒置的,是唯心主义的。现象学中的绝对精神是被唯心地夸大了的脱离人、脱离物质的精神。
尽管如此,仍含有合理性,其本质上是积极的、革命的。这种合理性首先在于:黑格尔的辩证法贯穿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黑格尔在现象学中说:“方法不是别的,即是全体结构的纯形式。就是说辩证法是在变动的矛盾发展的全体内容中去发现其本身结构所固有的规律和纯形式。这里包标几个方面。一、方法与内容不可分;二、由内容自身去决定此内容发展过程的节奏。”
黑格尔反对形式主义和主观主义,认为真理不是铸就的钱币,真理乃是依其内在性质而活生生的。另外,黑格尔本着辩证的精神对传统的形而上学思维方法,即他叫做知性的思维方法给予了深刻的批判。
知性思维认为A即是A,B即是B,不讲联系,不讲对立统一,而黑格尔认为辩证真理则是具体的、丰富的、充满着联系、矛盾和统一的,它是一个具体共相,是理性的大全。
总之,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充满生命的辩证法,这一点集中表现在精神现象学中,其中有关主奴意识、分裂意识、法国大革命等节的分析,可谓西方哲学史中最充满智慧的篇章。
特别是青年黑格尔那种充满辩证激情的智慧,与老年黑格尔的迂腐保守形成对照。马克思抓住“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
04黑格尔:纯粹人格
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是”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最后成果,“
亦即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秘密”
,立即肯定精神现象学和它的最后成果的伟大地方,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改造认作一种过程,把人的对象化认作对立化,认做外在化和对这种外在化的扬弃,在于他认识到劳动的本质,把对象的人——现实的、所以是真实的人——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当然,黑格尔所认识的劳动只是指抽象的精神劳动。马克思远远超过黑格尔,唯有辩证唯物论,能揭示出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否定性辩证法”的伟大之处,并给予批判地吸收。
四、思辨的真理观
《精神现象学》另一个重要思想,是黑格尔的真理观。
根据黑格尔的论述,真理就是全体,认识真理,就是从现象到本质,从抽象到具体的辩证认识过程。真理包含着整个过程,包含着对否定之否定的具体了解,因而真理是全部矛盾发展的过程;真理是通过克服各种错误而达到的。现象学无论是作为形态学还是发展史,它们本质上都是统一的,都是自我意识从现象到本质,从用到体,从特殊到普遍的认识过程,最后达到一个真理的大全。
真理是具体的全体,现象学就是认识真理大全的历程,而对真理的认识,必须使用纯粹概念,为此,最初的知识必须经历一段艰苦而漫长的道路,最后才达到绝对概念的王国,达到纯粹逻辑的领域。现象学的任务就是为个体提供一个达到真理的阶梯。
“探险旅行”——《精神现象学》14
从现象学的真理观中可以看出,它揭示了一个深刻的思想,这就是人类认识的辩证法,真理不是一下子认识到的,事物的本质不是一下子达到的,而是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直接到间接,从片面到全面,从抽象到综合等一系列的飞跃和否定,才达到真理。这个思想集中了黑格尔的辩证思想和理性精神,并对马克思产生积极的影响,马克思的《资本论》就是采用从现象到本质、从抽象到具体的辩证方法来研究、论述资本主义经济生活的。
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对《精神现象学》中做了全面的评述。
他说:“黑格尔在《现象学》中用自我意识来代替人,因此最纷繁复杂的人类现实在这里只是自我意识的特定的形式,只是自我意识的规定性。但自我意识的赤裸裸的规定性是‘纯粹的范畴’,是赤裸裸的思想,因此,这种‘思想’就能够在‘纯思维’中加以扬弃并且通过纯思维来加以克服。
在黑格尔的《现象学》中,人类自我意识的各种异化形式所具有的物质的、感觉的、实物的基础被置之不理,而全部破坏性工作的结果就是最保守的哲学。因为这样的观点认为:既然它已经把实物的、感性现实的东西变为‘思维的东西’,变成自我意识的纯粹规定性,而且它现在又能够把那变成了以太般的东西的敌人溶解于‘纯思维的存在’中,所以它就把这个世界征服了。因此《现象学》最后完全合乎逻辑地用‘绝对知识’来代替全部人类现实,——之所以用知识来代替,是因为知识是自我意识的唯一存在方式,而自我意识只知道它自己,并且不再受任何实物世界的拘束。黑格尔把人变成自我意识的人,而不是把自我意识变成人的自我意识,变
24黑格尔:纯粹人格
成现实的人即生活在现实的实物世界中并受这一世界制约的人的自我意识。黑格尔把世界头足倒置起来,因此,他也就能够在头脑中消灭一切界限;可是对于坏的感性来说,对于现实的人来说,这当然丝毫不妨碍这些界限仍然继续存在。
此外,凡是表明普遍自我意识的有限性的一切东西——人及人类世界的任何感性、现实性、个性,在黑格尔看来都必然是有限。全部《现象学》的目的就是要证明自我意识是唯一的、无所不包的实在。“
马克思在对《精神现象学》做了尖锐的分析批判的同时,仍对此做了高度的肯定,其认为辩证法、真理观、异化观等,闪烁着真理的光芒。
作为主观精神的一环的《精神现象学》以阐明主观意识的发展进程为己任,按照辩证的原则分析了意识、自我意识、理性三个阶段,是一部真理生长的科学。其中有对历史深邃的识见,对人生中肯的把握,对社会具体的阐释。美国新黑格尔主义者鲁一士曾把《精神现象学》的绝对精神看作一个战将,“万古以来所有人类精神生活的精血,全都在他身上了;他走到我们面前已经鲜血淋漓,伤痕遍体,但是凯旋而来”。
黑格尔用绝对主体——客体(是自然界和人类)——绝对精神的逻辑发展,代替了人和自然界的真实联系。完成了精神发展的历程。
贺麟先生从四个方面肯定了《精神现象学》的意义,这就是,一、把它作为逻辑学的导言来研究,也就是把它作为人类认识发展史来研究;二、把它作为意识发展史来研究;三、
“探险旅行”——《精神现象学》34
把它作为意识形态学来研究;四、把它作为黑格尔哲学的真正来源和秘密来研究。
要真正理解《精神现象学》的意义,还必须全面的理解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构成,深入到黑格尔哲学的全部秘密中去。
“一个自己回到自己的圆圈”
“yigezijihuidaozijideyuanquan”
——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构成heigerzhexuetixidegoucheng
黑格尔毕生致力于建立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这是谁都知道的。
那么,黑格尔的哲学体系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呢?
我们来细致分析这个问题。要真正理解黑格尔哲学,这是一把开启大门的钥匙。
“一个自己回到自己的圆圈”——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构成54
一、两种划分方法
对黑格尔哲学感兴趣的人都知道,第一个明确提出黑格尔哲学体系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人,不是西方的黑格尔哲学专家,而是中国的学者贺麟先生。
贺麟先生早在三十年代,就提出了“对黑格尔哲学系统可以有两种不同看法的问题”。
1978年,经过长期对黑格尔哲学的研究,贺麟先生明确提出关于黑格尔哲学体系的两种看法:
第一种看法,通常是把构成黑格尔《哲学全书》的三大部门: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当作黑格尔的体系。“
“对于黑格尔哲学体系的第二种看法,便不单以《哲学全书》为准,而是统观黑格尔的全部著作以求其全体系的重点所在,精神所注以及中心论证辩证发展的整个过程,加以合理安排。
依此看法,便应以《精神现象学》为全体系的导言,为第一环;第二环是《逻辑学》……;以《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包括《法哲学原理》、《历史哲学》、《美学》、《宗教哲学》、《哲学史讲演录》等)为逻辑学的应用和发挥,统称“应用逻辑学”为第三环。
贺麟自信地指出:“我认为,这第二种看法是比较能够表达出黑格尔哲学的整体及其辩证法发展的内在联系的性质,
64黑格尔:纯粹人格
而且也是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观点一致的。“
早在法兰克福时期,黑格尔就萌发了建立一个哲学体系的思想,同时也提出了关于体系的结构的设想。
他在1800年《一个体系的札记》中构思了一个“绝对精神”的体系。这个“绝对精神”把自己的本质展开为理念、自然和伦理,与此相应,哲学也就分为三个部分:关于理念的学说即逻辑和形而上学,关于自然的学说即自然哲学,关于伦理的学说即伦理学。这里是后来《哲学全书》雏形。在耶拿的十年中,黑格尔有了充足的时间和较好的条件来着手建立他的哲学体系。
他的讲课和著述都以此为目标。然而,他的计划在不断变化和修正着。最初,他想先写成和出版《逻辑学和形而上学》,并在讲演中做了预习,其后,一再延期终至放弃了这个计划,而立志要写成一部能够表达其哲学体系的著作。他在给歌德的信中说:“在这个冬季,我希望完成一部讲义,这一著作的目的是对哲学作纯粹的处理。”
他在致友人的信中一再提到这本书的出版计划,可见,大约在1803年夏秋之际,他关于哲学体系的概念发生了变化。从那时起,他认为他的整个哲学体系应由两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精神现象学,是整个体系的导论部分;第二部分才是他原来构想的包括逻辑学和形而上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在内的哲学体系。由于这种体系概念的改变,他中止了那部即将作为一个哲学体系问世的哲学著作的写作,而集中力量写成了《精神现象学》。
《精神现象学》出版后,黑格尔匆匆离开耶拿大学的教授讲坛,去办报纸,之后又担任了较长时期纽伦堡中学校长的职务,在这个时期,黑格尔头脑里充满了他的体系的结构,这
“一个自己回到自己的圆圈”——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构成74
个体系已由《精神现象学》奠定了基础。现在,他开始着手撰写“科学体系的第二部分”。在实施过程中,逻辑学的篇幅大大增加了,以至成了一部详尽的、独立的著作,黑格尔在给友人的信中自豪地谈到自己:“婚后头半年,就写出了一本三十印张的、内容最深奥的书,实在非同小可。”
这样一来,原来逻辑学作为科学体系第二部分(同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共处)的计划就不得不修改了。他只能出版其中的第一部分《逻辑学》,而不能同时出版整个第二部分。
他在《逻辑学》初版序言中做了如下说明:至于外在的编排,原定在《科学体系》第一部分(即包括现象学的那一部分)
之后,将继之以第二部分,它将包括逻辑学和哲学的两种实在科学,即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而科学体系也就可以完备了。
但是逻辑学本身不得不必要地补充,促使我将这一部分分别问世;因此在一个扩大了的计划中,《逻辑学》构成了《精神现象学》的第一个续篇。以后,我将完成上述哲学的两种实在科学的著作。
然而,这之后不久,黑格尔应聘赴海德堡大学担任哲学教授,为了适应他的哲学讲演的听众“对于一种教本的需要”
,他不得不让《哲学全书》比他原计划更早问世。可以想象,这时《全书》这种过于简要的纲要性使黑格尔感到为难,但他仍未放弃:“这种外在的编排”
,并继续扩大,完成其“科学体系”的打算。
1817年6月《哲学全书纲要》出版。
1817年10月,黑格尔应普鲁士国王的聘请主持柏林大学的哲学讲座。
84黑格尔:纯粹人格
1818年,黑格尔为他的哲学听众完成了一部可以充当“入门手册”的书——《法哲学原理》1827年,出版《哲学全书》第二版,此版比第一版篇幅增加近一倍。
此外,这个时期的黑格尔,还通过他的哲学演讲来发展他的体系的各个部门。除《逻辑学和形而上学》、《哲学全书》和《自然法和国家学》以外,他还多次讲授《自然哲学》(或《实用物理学和自然哲学》)
,论述主观精神的《人类学和心理学》,论述客观精神的最后环节的《历史哲学》、《宗教哲学》、《哲学史》等等,积累了大量的材料和成果。这种情况下,黑格尔意识到要按他原来设想的“扩大了的计划”
在“外在编排”上来完成他的“科学体系”
,既不可能也无必要。
在黑格尔有生之年很难完成精神哲学各个领域都必须以专著来处理这样的巨大的工作量了。他取消了《精神现象学》附加的“科学体系第一部分”
这个说法。
然而他的真正意义,并不是要取消或废除《精神现象学》之作为科学体系第一部分的地位,而仅仅是取消原先设计的体系各部分之间的“外在编排”。
二、体系的三个部分
综上所述,从1800年起,黑格尔就开始形成了哲学体系划分为逻辑学和形而上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的思想。从1803年夏季起,他就着手撰写一部包括这三个部分的表述其哲学体系的著作。
在撰写过程中,一个主要的思想成熟了,这
“一个自己回到自己的圆圈”——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构成94
就是:真理的存在要素是在思维和存在或主体和客体相同一的纯概念之中。而真理只有作为这样的概念的体系才是现实的。因此,纯概念之为意识和存在或主体和客体的同一乃是他的哲学的根本原则,没有这个原则就没有他的作为思辨哲学的《逻辑学和形而上学》,而没有了逻辑学和形而上学,也就不可能有哲学的两种实在科学,即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
那么,怎么来证明这条原则呢,黑格尔没走康德、休谟、谢林等人的老路,而是从人类的意识或知识的历史发展中去研究概念的发生,并从概念的这种历史发生的必然性去证明它的真理性。
黑格尔那里,纯概念既是主观思维的核心和命脉,又是客观对象的核心和命脉,它是一切知识中最高的知识,他称之为绝对知识,也就是“绝对理念”。纯概念是意识从低级到高级的长期发展的结果。意识从低级的感性意识到产生纯概念的过程,黑格尔称之为的经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意识既异化自身为对象又扬弃异化使对象回到自身,从而实现它自身的辩证运动。因此,纯概念是意识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的结果,就是说它是意识所经历的主客关系的一切实践的和认识的形式及其发展的结果,也就是说,它的发生和形成是以意识所经历的实践和认识的一切形式的发展过程为前提和基础的。另一方面,纯概念不止是作为意识发展的结果,它还是意识作为主体对其发展过程的“回忆”的结果。所谓“回忆”就是“提纯”
:去其经验的杂质,使它们以纯粹的形式呈现,即作为纯概念出现。在意识的经验系统中,精神真理是以精神现象的形式出现的;在纯概念的逻辑系统时,精
05黑格尔:纯粹人格
神真理则以概念的形式出现。这就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核心——绝对理念的内在涵意。
绝对理念是黑格尔的体系的基础。绝对理念在自己异化为自然界以前是以纯逻辑本质的形式发展的。然后它把自己异化为自然界,又从自然界返回自身。因此,他的哲学体系分为三部分:精神现象学——理念的提出:逻辑学——理念的成熟;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理念的运用。精神哲学又分为主观精神和客观精神。
主观精神包括人类学、现象学、心理学;客观精神包括法、道德和伦理学;最后进入绝对精神,这就是关于艺术、宗教和哲学史的学说。在黑格尔一生的著作中,《精神现象学》论述第一部分;《逻辑学》、《小逻辑》论述第二部分;《自然哲学》、《精神哲学》、《法哲学》、《历史哲学》、《宗教哲学》、《哲学史讲演录》等论述第三部分。
《精神现象学》是引导个体意识到达哲学大门的一把梯子,是哲学体系的导言;是黑格尔哲学的纲领性作品。这里所拟定的纲领,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的结构中得到了确定,并在他今后的著作中得到了完成。
《逻辑学》则是对于意识的经验发展的最后阶段,是作为支配意识发展过程的内在本质的纯概念本身的研究;《自然哲学》是对于作为应用逻辑学的原理于意识或精神的前提的自然的研究;《精神哲学》则是对于意识或精神本身的研究。
它们共同构成了黑格尔哲学体系本身。
由于对意识从低级的感性意识到产生纯概念的经验发展过程的研究和阐明本身就是一门科学,一个系统的全体,因
“一个自己回到自己的圆圈”——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构成15
而作为哲学体系导言的精神现象学就不同于通常著作和导言,而同时还构成了整个哲学体系的第一部分。
关于这一点。
黑格尔在1827年《哲学全书》第二版中说:“在我的《精神现象学》一书里,我是采取这样的进程,从最初、最简单的精神现象,直接意识开始,进而从直接意识的辩证进展逐步发展以达到哲学的观点,完全从意识辩证进展的过程去指出达到哲学观点的必然性。”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黑格尔之所以把《精神现象学》当作整个哲学体系的导言和第一部分,正是由于他把精神现象学看作是他的逻辑学以及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的前提,认为它们有着前提和结果的关系。
“逻辑以显现着的精神的科学为前提,这种科学包含并指明纯粹的知识这种立场的必然性及其一般间接性。”
三、体系是一个圆圈
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俨然是一个圆圈,它在开端时所采取的直接观点,即成为最后的结论。
当哲学达到这个终点时,也就是重新达到其起点而回到自身之时。
“所以哲学上的起点,只是就研究哲学的主体的方便而言,才可以这样说,至于哲学本身,则无所谓起点”。按照这个著名的观点,哲学圆圈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可以成为哲学的开端。
正因为这样,《精神现象学》是其哲学体系的开端,同时也是哲学体系中的一环。
这就是《精神现象学》在体系中的双重地位。这也正是黑格尔哲学体系是圆圈的思想的必然结果。
25黑格尔:纯粹人格
在确定了《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第一环之后,我们要弄清楚的,第二环是什么呢?随之而来的第二环当然就是逻辑学。这是因为精神现象学作为哲学体系的导言,直接来说,就是作为逻辑学的导言。精神现象学只把一种纯概念作为精神现象来描述,而不研究它们自身,只有逻辑学才把纯概念自身作为专门系统研究的唯一对象。
在黑格尔看来,逻辑学负有向一切其他哲学学科提供最一般的理论原则和方法原则的使命。
逻辑学体系建立的必然后果就是它的原理和方法应用于自然和精神的各个领域,就是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各个分支部门的建立。
这就构成黑格尔哲学体系逻辑构成的第三环,即最后的一环。
综上所述,正如贺麟先生所指出的那样,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构成是这样的:以《精神现象学》为全体系的导言,为第一环;以逻辑学为第二环;以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为逻辑学的应用和发挥,统称“应用逻辑学”
,为第三环。
“就整个哲学体系来说,‘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应用逻辑学’构成一个大圆圈”。
具体说来,在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精神现象学论述从原始的精神现象到绝对精神,从感性知识到绝对知识的进程,可以说是从现象求本质,是精神对自身认识的开始的阶段;逻辑学论述精神对自身的本质的认识,即论述纯粹本质性,对本质、普遍、概念、真理自身的本性的科学认识,是精神对自身认识的深入的阶段;作为应用逻辑学的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及其各部门,则是把逻辑学的普遍原理、规律用于自然
“一个自己回到自己的圆圈”——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构成35
和精神的各个领域,以发现以自然和精神的特殊形式出现的逻辑形式,使普遍和特殊、概念和经验达到统一,从而建立起哲学中最高、最具体、最困难的科学——关于人的精神、本质和自由的哲学,即精神哲学。
一个真实的哲学体系的形成既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也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逻辑过程。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形成在这方面提供了一个最有价值的范例。
关于黑格尔的哲学体系,恩格斯的看法是迄今为止最全面、最深刻的总结。他说:
尽管黑格尔身上充满了矛盾,“但是这一切,并没有妨碍黑体尔体系包括了以前的任何体系所不可比拟的巨大领域,而且没有妨碍它在这一领域中发展了现在还令人惊奇的丰富思想。精神现象学(也可以叫做同精神胚胎学和精神古生物学类似的学问,是对个人意识各个发展阶段的阐述,这些阶段可以看作人的意识在历史上所经过的各个阶段的缩影)
、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而精神哲学又分成各个历史部门来研究,如历史哲学、法哲学、宗教哲学、哲学史、美学等等……在所有这些不同的历史领域中,黑格尔都力求找出并指出贯穿这些领域的发展线索;同时,因为他不仅是一个富于创造性的天才,而且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物,所以他在每个领域中都起了划时代的作用。当然,由于‘体系’的需要,他在这里常常不得不求救于强制性的
45黑格尔:纯粹人格
结构,这些结构直到现在还引起他们渺小的敌人如此可怕的感觉,这些结构仅仅是他们建筑物的骨架和脚手架;人们只要不是无谓地停留在它们面前,而是深入到大厦里面去,那就会发现无数的珍宝,这些珍宝就是在今天也还具有充分的价值。在一切哲学家看来,正是‘体系’是暂时性的东西,因为体系产生于人和精神的永恒的需要,即克服一切矛盾的需要。
但是,假定一切矛盾都一下子永远消除了,那末我们就会达到所谓绝对真理,世界历史就会终结,而历史是一定要继续发展下去的,虽然它已经没有什么事情可做了。这样就产生了一个新的、不可解决的矛盾。……这样给哲学家提出任务,无非就是要求一个哲学家完成那只有全人类在其前进的发展中才能完成的事情。“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313页。
逻辑学——自由的学问luojixue——ziyoudexuewen
黑格尔逻辑学的总结概要、最高成就和实质,就是辩证的方法,——这是绝妙的。还有一点:在黑格尔这部最唯心的著作中,唯心主义最少,唯物主义最多。
——列宁
由于拿破仑的军队侵占了耶拿,大学停课了。黑格尔在《班堡报》当了一段时间的记者之后,来到纽伦堡中学任校长。
继《精神现象学》之后,黑格尔又花了近十年的时间研究逻
65黑格尔:纯粹人格
辑学。
黑格尔的逻辑学著作有《大逻辑》和《小逻辑》两部。
大体上讲,《小逻辑》是《大逻辑》的缩写。
我们知道,逻辑学在黑格尔哲学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是“第二环”
,中坚力量。黑格尔哲学体系和方法的矛盾,在这里得到最集中,最典型地体现,同时又最富于辩证法。
如果说《精神现象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的自我发展,逻辑学的研究对象则是“纯概念”
、“纯概念”的自我发展、自我认识过程的描述。黑格尔从彻底的唯心主义出发,否认有独立于思想概念之外的客观物质世界,他认为“纯概念”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本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纯概念”
的表现和“自我实现”
;因此,逻辑学是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的“灵魂”
,后二者是逻辑学的“应用”
,在这个意义上,它是“最唯心的”。
然而,黑格尔是一个学识渊博的思想家,他广泛而又深入地研究了社会历史领域和自然界的许多重要方面,客观物质世界的许多真实情况都反映在他的思想和著作中。对整个社会历史领域,“黑格尔都力求找出并指出贯穿这一领域的发展线索”。

对法国大革命,他热情赞扬道:
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新时期的降生和过渡的时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15页。
逻辑学——自由的学问75
代。人的精神已跟他旧日的生活与观念的世界决裂……。事实上,精神从来没有停止不动,它永远是在前进运动着。……可是这种逐渐的、并未改变整个面貌的颓毁败坏,突然为日出的中断,升起的太阳犹如闪电般一下子建立起了新世界的形象。
黑格尔把这种渐变的“突然中断”
,称为“质的飞跃”。
“从这里可以看出,黑格尔深刻地察觉到了他所处的时代的辩证法。他的哲学中关于发展的思想,关于‘突然的质变’的思想,实际上依据了法国革命时代的历史辩证法,他终生都认为,革命是法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关于自然科学,他在《大逻辑》中所引材料之丰富,足见他是很有研究的。康德的太阳系起源的假说、法国生物学家毕丰的关于物界变异性的揣测;德国胚胎学沃尔夫的进化论思想等这一时期以来自然科学成果,和社会历史现象一样,都成了黑格尔概括的对象。
因此,黑格尔的逻辑范畴不是一个空洞的外壳,而是充满了自然界和社会历史领域中新辩证法的客观内容的。正如马克思所说:“黑格尔常常在思辨的叙述中作出把握事物本身的、真实的叙述。”列宁所说的“唯物主义最多”
,就是指这种“对事物本身的真实的叙述”。但是,应该看到,黑格尔对这些所做的解释又是唯心主义的,因此,黑格尔的逻辑学终究是一部“最唯心”的著作。
我们知道《精神现象学》是研究作为显现着的(现象学的)精神的意识,怎样在自己的道路上摆脱了自己的直接性
85黑格尔:纯粹人格
和同外界的衔接性,怎样成为纯粹知识,成为那些构成自然生活和精神生活之基础的纯粹本质的知识。黑格尔把《精神现象学》作为逻辑学的起点,所以黑格尔《逻辑学》的内容是纯粹的思想,思维着自己本质的精神。
黑格尔是这样说的:“因此,我们应把逻辑学理解为纯理性的体系,理解为纯思维的王国。这个王国就是赤裸裸的自在自为的真理本身。因此人们可以说,这个内容就是对上帝的阐述,阐述上帝在创造自然界和一个有限精神以前他自己的永恒的本质的情况。”
这就是说,黑格尔逻辑学是摆脱一切感性具体性和摆脱同对象世界一切联系的单纯的本质的研究。
《精神现象学》是引导个体意识进入哲学大门的一把梯子,那么,对于意识的经验发展的最后阶段、结果,《逻辑学》就是对于作为支配意识发展过程的内在本质的纯概念本身的研究。它所留意的是与现实相分离的、绝对的、纯粹的知识,它既是逻辑理念自身的辩证的运动,又是对这一运动的自我认识。
这样一来,黑格尔逻辑中内容与方法的矛盾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他的逻辑学是“最唯心”的,而它所包含的辩证法的客观内容又“最多”。
一、黑格尔逻辑学中的辩证法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版跋中指出:黑格尔“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
列宁和普列汉诺夫把黑格尔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主要归结为逻辑学的影响,最重要一点,就是辩证法的影响。
逻辑学——自由的学问95
黑格尔的逻辑学,是逻辑学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辩证法)的统一,是这四者统一而为一门新的学科,它是哲学一切实在的、具体的逻辑基础、认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因为方法不是别的,正是全体的结构之展示在它自己的纯煽动本质性里”
(黑格尔)。
A。
黑格尔辩证法,是在总结欧洲哲学史中的辩证思想和自然科学新成就的促进下形成的。古希腊朴素辩证法是辩证法思想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历史形态。其代表人物“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赫拉克利特断言,一切都在运动,对立双方互相联系、互相转化。亚里士多德也是古希腊辩证法思想的杰出代表,他表述了关于自然界运动、变化的思想,关于从“潜能”转化为现实的思想,用列宁的话来说,都是“辩证法的活的萌芽和探索”。从十五世纪到十八世纪,三百年间,辩证法的思想在发展着。但整个来说,还是形而上学占统治地位的时期。到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自然科学的新成就动摇了僵死的形而上学观点,论证了自然发展的辩证法,这才为人们提供了系统地、自觉地阐述辩证法的可能。黑格尔就是在这一自然科学新成就的条件下,“第一次——这是他的巨大功绩——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①的哲学家。
辩证法的一切基本特征在黑格尔哲学里都第一次得到了自觉的、系统的表述。
①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63页。
06黑格尔:纯粹人格
例如量变转化为质变的规律,是由黑格尔第一次提出的,亚里士多德虽然把运动分为六种:产生、消灭、增加、减少、位移,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转变,但他并没有提出质量互变的辩证法。
否定之否定规律,也是黑格尔以前的哲学家所未曾提出的。斯宾诺莎提出过“肯定就是否定”的原则,但未往前走一步。黑格尔采用了斯宾诺莎这个原则,进而提出与之相反的原则:否定就是肯定。并从中探出“否定之否定”原则。
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规律,赫拉克利特以其素朴、简单的哲学方式提出这方面思想,亚里士多德反对其对立面斗争的思想,他根本否认事物运动的内部源泉,而把动力归之于事物之外的“第一推动者”。
他虽然承认在可能性中有对立面的统一,但否认在现实中有对立面的统一。布鲁诺是主张对立而统一的,但他不理解对立面的斗争是事物运动的源泉。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虽然有了运动和物质不可分的思想,但也没有达到把内在矛盾看成是事物运动、发展的源泉的地步。
黑格尔在哲学史上是和第一个提出“具体概念”以区别于“抽象概念”的哲学家,关于本体论、逻辑、认识论三者一致的思想(包括逻辑的东西与历史的东西统一的思想)
,关于认识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由片面到全面的辩证过程的思想,也是黑格尔第一次提出的。
然而黑格尔深切看到的这些辩证法因素,都是在唯心主义基础上表述的。黑格尔是客观唯心主义者,他把思想看作是世界的基础和本质。黑格尔逻辑学是概念辩证法,是概念
逻辑学——自由的学问16
的矛盾转化、矛盾发展的过程,逻辑学则是分析概念的方法。
黑格尔的概念,不同于康德概念,范围,他只有十二范畴。
黑格尔所讲的概念、范畴数目比康德高,它不包括桌子、椅子之类的概念,而一些最普遍的所谓“纯概念”
,是按照逻辑必然性一个一个地推演出来的。他批判了康德把思维与存在割裂开来的主观唯心主义,消灭了康德的“自在之物”
;并且从唯心主义的思维和存在同一说出发,主张概念、范畴是客观的,因而,他的唯心主义更彻底。
综上所述,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和唯心主义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因而,我们对待黑格尔哲学的态度应该是,不停留在他唯心主义体系这一“建筑的骨架和脚手架”
(恩格斯)跟前,而要“深入到大厦里面去”
,“发现无数的珍宝”
(恩格斯)。
B。
马克思主义形成之前,旧的形而上学方法显然已不能推进科学发展了,它已受到了康德、黑格尔在理论上的摧毁,而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一切现有逻辑材料中至少可以加以利用的唯一材料”
(恩格斯)
①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因素,创造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
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辩证法本质上是唯心主义的,“辩证法在黑格尔手中神秘化了”
,“在他那里,辩证法是倒立着的”。
马克思指出:“辩证法,在其合理形态上,引起资产阶级及其夸夸其谈的代言人的恼怒和恐怖,因为辩证法在对现存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第531页。
26黑格尔:纯粹人格
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在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黑格尔的辩证法则是从属于他的唯心主义体系的,辩证法为了体系的需要就不得不“背叛自己”。于是,辩证法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张世英先生在《论黑格尔哲学》中将这种矛盾归结为三个方法:
(一)辩证法的本质在于承认辩证发展的普遍性,承认不仅在精神、概念的领域内有辩证法发展,而且首先是在客观物质世界中,在自然界和社会物质生活的领域中有辩证发展。但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却使他否认了物质、自然本身的辩证法,使他把辩证发展限制在精神、概念的领域内,并且头脚倒置地认为不是主观辩证法以客观辩证法为来源,而是相反。
(二)
辩证法的本质在于承认辩证发展是没有止境的,但是黑格尔急于要“建立一个体系,而按照传统的要求,哲学体系是一定要以某种绝对真理来完成的”。
①于是,黑格尔在断言真理是发展过程的同时,又主张整个发展过程有一个终点,以便在这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2版《跋》。
逻辑学——自由的学问36
个终点上“结束他的体系”。在社会历史领域,普鲁士国家是社会历史发展的顶峰;在认识领域,黑格尔自己的哲学就是绝对真理。
(三)
辩证法的本质在于承认对立面的矛盾斗争是永远都有的,可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却使他认为矛盾最终可以调和、平息,他把对立面的统一看成最终的,而矛盾则是过渡性的。他认为,矛盾斗争只在平常所说的具体事物亦即他所谓“有限事物”中进行,至于在无限的“最高真实”或“绝对真实”中则一切矛盾都消失了。他说:“绝对理念”
“没有过渡”
“最高的真实”
、“本然的真实”
,就是最高的对立与矛盾的解决。在最高的真实里,自由与必然,心灵与自然,知识与对象,规律与动机等的对立都不存在了,总之,一切对立矛盾,不管它们采取什么形式,都失其为对立与矛盾了。——这样,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就把辩证法固有的一些最重要的原则加以歪曲了,把辩证法的批判的、革命的本质都“闷死了”。
由此可见,黑格尔哲学的内在矛盾就是指革命的辩证法和他们的唯心主义体系之间的矛盾。……
黑格尔所讲的虽然是他的概念的辩证法,虽然是在唯心主义基础上表述的辩证法,但无论如何,他在对他自己看到的客观事物的辩证法作唯心主义解释时,客观事物的辩证法在客观上毕竟还是通过他的著作而这样或那样表述出来了。这就是黑格尔哲学
46黑格尔:纯粹人格
的“合理内核”之所在。
马克思说:“我的辩证方法,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他称为观念而甚至把它变成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
我们看到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①黑格尔的方法是“从纯思维出发的”
,是“完全抽象的”
,他所讲的由简单到复杂的矛盾发展过程,是“纯概念”的自我发展过程,并且,最后人为的使矛盾调和。反之,马克思的方法是“从最顽强的事实出发”
,是彻底唯物主义的。只以物质的事定为根据的,概念是对客观的关系和矛盾的反映,而不是黑格尔的先验推演的产物。并且,马克思按照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把矛盾分析方法贯彻到底——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的根本区别所在。
C。
黑格尔的辩证法不仅同马克思主义有着本质区别,而且自身,在《精神现象学》中和《逻辑学》中的辩证法也是有所不同的。在《逻辑学》中,辩证法的承担者是逻辑理念,而在《精神现象学》中,辩证法的承担者是劳动。这大概就是后来施密特把马克思的辩证法称为“劳动辩证法”
的由来。
这是因为,在现象学中,黑格尔的体系还未成熟,因而受体系的僵死的限制也就没有《逻辑学》中那么严重,换句话讲,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2版《跋》。
逻辑学——自由的学问56
在现象学中,黑格尔的辩证法还没有完全“背叛自己”去“迎合体系”。
“黑格尔逻辑学是概念辩证法,是概念的矛盾转化、矛盾发展的过程。
精神现象学中还不全是概念辩证法,逻辑学则是个分析概念的方法“
(贺麟)。
恩格斯说:“假如您在读黑格尔著作中陷入泥沼地,可不要因而止步……您会在这个泥沼地里发现一些支撑点,沿着这些支撑点将会顺利走向大道。”
①恩格斯这里所说的支撑点就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黑格尔逻辑学中叙述了辩证法的三大规律,这就是:质量互变规律、对立面的相互渗透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正反合三段论成为黑格尔系统的骨骼经脉,这既使黑格尔体系更严密,也使它更机械;黑格尔认为矛盾即客观地存在于事物本身,而事物自身亦在不断地陷于矛盾、自己解除矛盾的过程中,自己否定自己的原则,乃是黑格尔辩证法中的新成分;黑格尔辩证法乃是文化历史发展之命脉,注重解释经验中的矛盾,因此,它是亦超越亦内在,亦理性亦经验的”。
黑格尔的辩证法接近唯物辩证法,但没有达到,是恩格斯说的:“一次巨大的流产。”
二、思维与存在的具体同一性
思维与存在同一说,是黑格尔哲学的基本命题,具体说来,是黑格尔逻辑学的基本命题。在《小逻辑》的“概念逻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第270页。
6黑格尔:纯粹人格
辑学性质“部分,黑格尔用了大量篇幅加以论证。
黑格尔认为,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是具体的辩证的过程。
概括起来,思维与存在同一论就是:思维不断地在存在中实现自己,使存在同自己相符合。这里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我们的思维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二是凡是合理的思想,都一定会转化为存在。当然,黑格尔所指的思维,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思想,而是指“绝对理念”
,即存在于人脑之外的永恒的客观思想;黑格尔所讲的“存在”
,也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存在,而是“绝对理念”的“外壳”
,因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具体事物本身不是独立存在的,世界万物都以绝对理念为内在根据。
黑格尔的“具体同一”说是在批判康德二元论和不可知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康德把人的认识划分为三个环节:感性、知性、理性,康德认为,理性要掌握绝对的知识,它本身没有工具,只能借助“知性”范畴,然而“知性”范畴有其局限性,当理性用知性去规定自在之物时,就陷入谬误推理和自相矛盾之中,因此,康德得出结论: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只能认识现象,不能认识本质,理性无法完成它自己提出的任务,世界本身在理论上是不可知的。
黑格尔针对康德的不可知论,提出思维存在“同一”说,指出康德陷入不可知论的要害就是主体与客体的分裂。黑格尔把康德的那个仅仅存在于人的理性中的“理念”
客观化,称之为“绝对理念”
、“客观思想”
、“宇宙精神”
,同时又把康德所说的先天知性形式(范畴)客观化,作为绝对理念的内在环节。这样,“绝对理念”就成为一个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创造
逻辑学——自由的学问76
主体,它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分化自己,树立对立面,把自己异化为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事物,然后又消溶自己的对立面,调解对立面走向统一,最后在人的知性中认识自己,回复到自身,从而使思维和存在同一。
黑格尔把认识分为感性和思维(逻辑)
两个基本过程,又把思维过程分成“知性”和“理性”两个环节。黑格尔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把理性分为:“否定的理性”和“肯定的理性”两个阶段。而要真正全面把握一个具体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知性”过渡到“理性”阶段,把抽象的同一性提升为具体同一性。理性的第一阶段是“否定的理性”阶段,否定的理性阶段必须向肯定的理性过渡,从而达到具体的统一,这种对立的统一就是具体的同一。
黑格尔说:“无论什么可以说得上存在的东西,必定是具体的东西,因而包含有差别和对立于自己本身的东西。”
这就揭示了具体同一性的内在差异和内在矛盾性。
黑格尔思维与存在同一说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一、存在即思维
这就是说,存在即思维,没有思维以外的客观存在。黑格尔说:“唯物论以物质的本身为真实的客观世界。
但物质本身已经是一个抽象的东西,物质之为物质是无法知觉的。所以我们可以说,没有物质这个东西,……自由的真义在于没有绝对的外物与我对立,而依赖一种‘内容’,这内容就是我自己。“在黑格尔看来,要么主张事物在思维之外独立存在,
86黑格尔:纯粹人格
即不可知论;要么主张事物的可知性,这就意味着存在即是思维,没有第三种看法。事实上,科学的唯物主义一方面主张客观物质存在于思维之外,一方面又主张人的思维可以反映客观物质存在。
二、思维是主,存在是从,二者可以相互转化
黑格尔在肯定一切事物都是思维的前提下,又将事物区分为思维与存在两个方面。他不同意把“同一”看成单纯的等同。思维是存在的本质,存在是思维的内容。黑格尔说:“一切真实的事物,就它们之为真理而言,即是理念。”理念是概念和客观性的绝对统一,但二者不是平等并列的,思维是主,存在是从,思维是存在的创造主。这样一来,理念的“真实内容只是它自身的显现”思维一方面可以通过“外在化”的作用产生自己的对象——存在,一方面又可以克服自己和对象间的对立,“使之成为己有”
,即使存在或对象为自己的所有。
“外在化”和“同化”两个方面的作用,就构成思维和存在间的对立同一的全部过程。在这里,黑格尔看到了思维与存在之间的辩证法,看到了二者之间的相互转化,看到了思维、精神的能动作用和创造作用,看到了劳动的本质在于精神克服物质,使物质“成为己有”。
然而,黑格尔所谓的存在或对象既然不是在思维之外独立存在的东西,而是思维的“外在化”
,那末,它也就不能算作是真正客观的存在或对象,而是“对象化了的自我意识”
而已。马克思指出了这种对象的“假象”
,进一步提出,黑格尔
逻辑学——自由的学问96
所谓的“思维”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一个没有客观性的存在就是一个‘非存在’……是一个抽象的存在”。
三、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是一个矛盾发展的过程
这是说思维与存在的同一的过程是由“自在”到“自为”
,由有限到无限,由相对到绝对,由直观的多样性到多样性的统一,由表面的现象到深刻的实质的过程,一句话,是思维把握存在、占有存在的过程。
黑格尔逻辑学所描绘的由“客观逻辑”到“主观逻辑”
,由“存在”到“概念”的全部概念发展过程,正是这样一种思维与存在的同一的过程。
黑格尔关于思维与存在同一性的辩证思想经过马克思、恩格斯的改造,成为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
三、凡是合理的就是实在的,凡是实在的就是合理的
这是黑格尔的一个著名论断,是思维与存在同一说的一个重要内容。
这个论断最初见于《法哲学原理》的《序言》,是用来为当时的德国国家制度辩护的。
黑格尔在《小逻辑》再版时,又提出这个论断,并作了具体的发挥和解释。
关于“凡是合理的就是实在的”
,“实在”是指真实的东西,必然的存在,是本质与现象的统一。黑格尔说:“就存在
07黑格尔:纯粹人格
的总体而论,一部分是现象,仅有一部分是实在。在日常生活中,任何幻想、错误、罪恶以及一切坏东西,虽常有人随便叫做实在,不配享受实在的美名。“
实在是指真实的东西而非偶然的东西,所以才能说:“凡是实在的都是合理的。”黑格尔说:“就实在之有别于仅仅的现象而言,并就其本来的内外的统一而言,实在并不屑于与理性对立的地位,而乃是彻头彻尾地合理的。任何不合理的事物,即因其不合理,便不得认作实在。”
在黑格尔那里,概念不仅是主观的东西,它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因而它是“绝对能动并且绝对真实的”。黑格尔这个原理尽管是唯心论的,但也是含着合理的思想成分。因为按照这个原理,既然不是任何存在着的东西都是实在的,而只有真实的、必然的东西才是实在的,那末,当一件事物、一种政治制度失去了自己存在的必然性时,它也就不再是实在的,因而也就不再是合理的了。这样看来,这一论断具有辩证的因素。恩格斯指出:“根据黑格尔的意见,现实性决不是某种社会制度或政治制度在一切环境和一切时代所固有的属性。……在发展的进程中,以前的一切现实的东西都会成为不现实的,都会丧失自己必然性、自己存在的权利、自己的合理性;一种新的、富有生命力的现实的东西就会起来代替正在衰亡的现实的东西。这样一来,黑格尔的这个命题,由于黑格尔的辩证法本身,就转化为自己的反面:凡在人类历史领域中是现实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成为不合理的,因而按基本性来说已经是不合理的,一开始就包含着不合理性;凡在人们头脑中是合理的,都注定要成为现实的,不管它和
逻辑学——自由的学问17
现存的,表面的现实多么矛盾。按照黑格尔的思维方法的一切规则;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这个命题,就变成另一个命题: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
四、“存在论”
、“本质论”
、“概念论”
黑格尔整个逻辑学所描绘的,是由“客观逻辑”到“主观逻辑”
,由“存在”到“概念”的全部概念发展过程。我们知道,这是一个有一定先后秩序的纯粹概念的系列,它的目录表就是按照这种先后秩序排列起来的。从最初的概念——“纯存在”
(纯有)到最后的概念——“理念”
,大体上是一个由存在到思维,由客观到主观的纯概念转化、发展的过程。
“存在论”和“本质论”为“客观逻辑”
,在逻辑学的前一部分;“概念论”为“主观逻辑”
,在客观逻辑之后。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是逻辑学的前导。精神现象学描述的是人的具体意识由低级的感性认识一步一步到达“绝对知识”即概念的漫长过程;逻辑学描述的则是概念本身推移转化的过程。前者是“从经验的、感性的意识出发”
;后者是从前者的结论出发的,是“以作为纯知的理念为前提的”。所以说,逻辑学是以精神现象学的最后阶段作为开端的。
那么,逻辑学自身又是以什么为开端呢?黑格尔的回答是,以“纯存在”的概念为开端。
A。
黑格尔认为,逻辑学是研究思维的,而在思维过程中,最初的碰到的就是“没有任何进一步规定的”
、“具有直接性的”
、“纯存在”
,“存在”是思维活动中最基本的东西。它不
27黑格尔:纯粹人格
需要预先假定别的东西作为前提。而如果以“有规定性的”
、“有中介的”亦即“有间接性的”具体物作为开端,它就需要其它物来说明,就不成其为开端。
“纯存在”这个概念又称为“有”
,以它为开端因为它“既是纯思,又是不确定的单纯的直接性,而最初的开端不能有任何间接之物,亦不能为可进一步予以规定之物”
(《小逻辑》)。因而这个“有”是一种直接性的、无确定性的直接性,先于一切确定性的直接性,最原始的无确定性。
按照黑格尔的规定,作为开端的“有”
,是纯粹无规定(即无内容)的抽象,或者是潜在的概念。他虚构出了一个永恒存在的“理念”
,当作绝对真理的化身,一切都由它而产生,一切又要回到它的自身。同时,这个神秘理念里又包含着辩证法。他把理念看成是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由片面到全面的辩证发展过程。
所以黑格尔的逻辑学便由抽象的、片面的、直接的、低级的“有”开始。一切范畴都从“有”里推演出来,一切范畴都包含着“有”。他首先从“有”里推演出“无”。
“有”既然是无规定的,自然也可以说就是“无”
,于是,二者直接对立,互相过渡。这和古希腊毕达哥拉斯的对立大致相同,即双方不能共存,一方发生,一方面消失。它们又是不可分割的,同一的,而都消失于对方之中。于是出现第三个概念——生成,生成是第一个具体的,即充满内容的范畴。
在逻辑学这三个概念中,就反映出黑格尔哲学的结构特征:三断论的原则:正题——反题——合题。这个结构特征贯穿黑格尔哲学的整个体系。
否定的性质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了。黑格尔所说的否定并
逻辑学——自由的学问37
不意味着事物的消除,而是指它的发展。
为了明晰这个概念,黑格尔采用了“扬弃”一词。在生成中,有和无都处于被扬弃的状态。
“实有”就是生成的结果,称它为“实有”
,就是指一事物应该具有的“有”
,这就引申出“质”的概念。一事物与它事物的差异由质的概念来决定。如果质被否定了,这事物就变成了它事物;事物的不断扬弃自身,超越界限成为另一个新事物,是一个无限的过程。
这种无限性又不能摆脱有限性。
要达到真正的无限性,必然消除一事物对它事物的关系,仅仅保留该事物对其本身的关系,这就是“自有”。
“自有”的产生就过渡到一个新的范畴——量。
“量”对于“有”的规定是无足轻重的;种种“量变”并不扬弃事物的“有”
;但是,这里有一个限度,超过这个限度便开始了质的变化。纯粹的量变转化为质变。质和量的统一是“度”。这就是量的界限。度量关系被破坏,则会出现新的质,这种质由于渐进性的中断而飞跃式地产生。这样,有就过渡到本质。
“存在论”的三个主要范畴是“质”
、“量”
、“度”。从量转化为质和从质转化为量的规律,正如恩格斯所说,就是从这一部分中阐明的。关于质、量的定义,黑格尔的解释是这样的:“质是与存在同一的,直接的规定性,与即将讨论的量不同,量虽然亦同样是存在之规定性,但不复是直接与存在同一,而乃是对存在不相干,且外在于存在的规定性。——某物之成为某物,乃由于其质,如失掉其质,便会停止其为某物。”
“量是不复与存在同一的规定性,而是与存在分开了
47黑格尔:纯粹人格
的;它是被扬弃的和转化成毫无所谓的质。它包含存在之变动不居,而事情本身,即存在(量是存在的一个规定性)
,并不因它而遭受变动。反之,质的规定性则与存在为一;它既不会达到存在,亦不会超过存在,它是存在的直接的限度。
因此,质是直接的规定性,并在量之先,它必须构成开端“
,“我们观察事物首先从它们的质的观点去看,然后,我们进一步观察量”。
“质”的发展又分为三个阶段:“纯存在”
、“有限的存在”
、“自为的存在”。
“纯存在”是无规定的存在,“纯存在”和“无”的统一是“变”。黑格尔说:“变包含有某种东西由变易而产生出来的意思,所以变易必有结果。……但变易过程的结果并不是空虚的无,而是与否定性同一之存在,我们称之为有限的存在。”
“有限的存在”
是具有质的规定性的存在,有限的和可变的,是它的两个特点。第一个“有限的存在”之外,有第二个“有限的存在”
,第二个又会生出第三个,如此递进,以至无穷,就陷入一个“无穷进展”之中,黑格尔称之为“坏的无限”。
黑格尔主张有限和无限是有机地统一起来的,所以“真正的无限”是包含有限在内的,不是对“有限的存在”的单纯否定,而是否定之否定。黑格尔说:真正的无限乃包含“在别物中即在自己中”
,“无限,正如实际存在的那样,乃是过程”。
这就是说,应该把无限理解为有限之物的不断矛盾发展的过程。黑格尔关于真正的无限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的思
逻辑学——自由的学问57
想非常深刻。
恩格斯对这一点给予了高度评价:“正因为无限性是矛盾的,所以它是无限的,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无止境地展开的过程。如果矛盾消灭了,那就是无限性的终结。黑格尔已经完全正确地看到了这一点。”

“自为的存在”是“质”的第三阶段。它是“存在”和“有限的存在”
的统一,所以“自为的存在是无限的存在”。
它是“一”
,但这个“一”内包含有“多”
,“一”与“多”之间既相互排斥,又相互吸引,二者的统一体为“量”这样,黑格尔的逻辑学就从“质”这一概念的“顶点”——“自为的存在”转化到了“量”的概念。
“量”是对任何规定“无所谓的”
,因此,黑格尔又称“量”是“扬弃了的质”。
量有两个环节:一是连续的方面,一是分离的方面。是“既是连续的又是分离的。这两个成分中的每个成分都包含另一成分于其中”。(《小逻辑》第231页)量具有无限性,量的无穷进展,在其发展的最后阶段具有了“质”的性质,这样,就过渡到质量的统一——“度”。
《存在论》的最高范畴是“度”。它以“质”和“量”为构成自身的环节。《大逻辑》把“度”分为(一)“特殊的量”
、(二)
“实在的量”
、(三)
“本质之变”三个环节。
“度”
是依赖于“量”的一种概念。黑格尔深刻地看到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其“度”
,过了“度”
,该事物就不成其为该事物。
“一切存在着的东西,都有一个度。
一切规定的存在都有一个量,而这个量属于某物本身之本性,它构成某物之特性,是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89页。
67黑格尔:纯粹人格
它的内在的东西。某物对比并不是无所谓的。不是当量有了变心,而某物依然如故,而是量的变化会改变某物之质。“
(《小逻辑》第243页)
在这里,黑格尔表述了两层主要思想:一是量变到一定限度引起质变;二是在量变未达到引起质变的限度时,量和质仍然是紧密相联的,是统一的。
“本质之变”是“度”的最后一个范畴,其主要内容是关于从“度”到“本质”的过渡。黑格尔认为,为了克服由度到“无度”
,再由“无度”到“度”的“坏的无限”
,就得在“度”和“无度”
、旧质和新质的背后去寻找不变的“底层”。
质变只是“状态的变化”
,而不是“底层”的变化;变来变去“基层”都是一样,如水变成冰、冰变成汽,都是一个东西。
这个不变的“基层”就是“本质”。
B。
“本质论”
“存在论”讲的是直接的认识,“本质论”讲的是透过直接深入到间接的认识。黑格尔把“本质”叫做“过去了的存在”
,即本质是隐藏到了背后去的存在。存在是现实的外层,本质则是内在的世界,深刻的关系。
由于“本质”是深入直接东西内部的间接的东西,因此,“本质论”中的范畴都是“双层的”
,既彼此对立而又互相依存的。
甲范畴和本质要在和它对立的乙范畴中才能反映出来,反之亦然。黑格尔曾用光线的反射作比喻,光的反射。按照存在的本质间关系的深浅程度,黑格尔把“本质”的运动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作为自我反映的本质阶段,本质尚未表现出来,
逻辑学——自由的学问77
存在是虚幻的,是“非本质的和不真实的”。
它是“假象”
,但其中隐藏着“本质”。
第二阶段是“现象”。一切存在都不单纯是“假象”
,而是“本质”的表现。
“本质”表现于外就是“现象”。
“现象”
反映他物与自身反映的结合。
第三阶段是“实存”。
“本质”全部表现出来,“本质”显示自己就叫做“实在”。它是“本质”与“现象”的统一。
“实在”既不同于“存在”
,也不同于“实在”
,它比二者都高,它是真实的,“凡是合理的都是实在的,凡是实在的就是合理的”。
“实在”相当于“主观逻辑”中的“理念——绝对”。它也有一个发展过程,由最初处于内在的、潜在状态的“可能性”
,也就是“偶然性”到“必然性”
,由“相对的必然性”到“绝对的必然性”
,最后发展到绝对。必然性是潜在的概念。
在黑格尔看来,整个“本质”的阶段,属于“必然性的王国”
,只有“概念”
,才是“自由的王国”。
后者比前者更高。
“必然性的真理即是自由”。
由必然到自由,有一个发展过程。
在“本质”阶段,“自由最初亦只是抽象的”
,对立双方的同一性越明显,自由就越具体,黑格尔说“由此亦可见得,认自由与必然为彼此互相排斥的看法是如何的错误了。无疑地必然之为必然尚不是自由,但自由以必然为前提,包含必然在内作为扬弃了的成分”
“概念是必然性的真理,包含了并扬弃了必然性在内……只有未经过理解的必然才是盲目的”。
(《小逻辑》第116页,329页。)黑格尔举例说,一个人只有认识到他们行为符合必然性,他才不会觉得必然性妨碍了他们自由,甚至可以说,正是由于他有了对这种必然性的认识,
87黑格尔:纯粹人格
他才达到“真正的内容充实的自由”。
“黑格尔把概念、自由看成必然性的真理或根据,这当然是唯心主义的,但他关于自由必然的辩证关系的认识,却是深刻的。
恩格斯说:‘黑格尔第一次正确地叙述了自由和必然之间的关系。在他看来,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必然只是在它没有被了解的时候才是盲目’。
恩格斯并进一步用唯物主义改造了黑格尔的合理思想,指出:‘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
就存在方式来讲,本质乃是现象,因为不可能有“纯形态”本质。本质永远存在于客观世界的现象中。本质可以表现出来,而现象则带来本质性。
现象中本质的和同一的东西就是“规律”。
规律直接存在于现象之中。本质和现象的统一构成现实性。现实性首先包含着可能性,其次是必然性。在概念中,必然性被概念所阐明,也就是说被认识,这样,必然性就转化为自由。康德曾把自由归入自在之物的世界,把必然性归入现象界。黑格尔则从历史的角度提出自由与必然的相互联系问题。
按照黑格尔的说法,凡是真正可能的东西都是必然的。
因此,必然性是现实性的一个组成部分。
必然性同本质一样,也并不直接显现在我们眼前,它反而是永远被暗含在其对立面——偶然性——的形式中。哲学的任务就是认识偶然性人假象背后的隐藏的必然性。
“因果关系”
与本质和现实的关系,可能性必然性的关系一样,都是本质论的构成关系。原因产生一个与之等同的结
逻辑学——自由的学问97
果。在这个意义上,因果关系是同义语反复,是直接的。黑格尔认为,原因不是决定产生某一现象的诸因素的总和,原因只是先于现象而存在并在本源上与之相联系的东西。因果关系只是现象普遍依存中的一个要素,这个要素被人为地分离出来,只是不完全地表现了普遍关系。
它们是相互作用的,原因在产生作用之后,就不再是自身;作用也可反过来影响原因。它们仿佛是不断在变换位置,既是自身,同时又是自身的对立面。由于原因和结果的相互转化,产生了事物的无穷进展,这样就有了发展。原因和结果的“恶无限”是在相互作用这一范畴中扬弃的。列宁对于黑格尔关于因果关系即“万物间的世界性的、全面的、活生生的联系……”给予高度评价。这种“万物之间”的联系就是自由的基础。
在黑格尔看来,自由就是对必然的认识,黑格尔揭示了人类活动作为历史过程的基础对于必然向自由转化所具有的意义。对必然的认识程度就是衡量人的自由的尺度。黑格尔认为,自由是人在活动过程中所必然获得的一种质。人只有理解到人作为人是自由的时候才是自由的。但他只在精神领域内承认自由。为了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将专辟一节来探讨。
以上论述的诸范畴——现实性、可能性、必然性、偶然性以及因果关系——为精神提出了自由的问题。精神于是进入第三个主要范围:主观性或自由的王国,也就是概念论。
C。
“概念论”
“概念”是黑格尔逻辑学的根本目标,它是“存在”与“本质”的统一。
“概念集前此一切范畴之大成,并予以扬弃
08黑格尔:纯粹人格
而包含之“。逻辑学前两部分”存在论“和”本质论“是”概念论“的内容,但它又超出这些内容。
黑格尔把逻辑学的前两部分称为客观逻辑,把第三部分称为主观逻辑。
而和主体人体在黑格尔看来是同一的。
因此,客观逻辑同主观逻辑一样,就是事物本身的逻辑。也是认识事物的思维的逻辑。主观逻辑探讨了构成形式逻辑教科书传统内容的诸问题、概念、判断推理。但他不是重复过去的概念,而是以新的阐释,使若干世纪的累积的、然而僵化的物质“流动起来,使这些死物质中的生动概念重新燃烧起来”。
然而,他对形式逻辑的批判是无力的,他自己的逻辑结构又显得做作而混乱。这一部分被列宁称之为“使人头痛的妙方”。
按照《大逻辑》,“概念论”分为“主观性”
、“客观性”和“理念”三个部分。主观性就是关于概念、判断、理的论述。
要理解黑格尔的《逻辑学》,必须进入“概念”
、“判断”
和“推理”。
在黑格尔看来,概念不是简单的思维形式和知性的抽象活动的结果。它先于对象而存在,对象的一切质都是借对象以存在和显示出来的概念给的。概念是产生一切现有的、具体的对象的绝对创造力。黑格尔结构的神秘主义和它本末倒置的唯心主义性质,可以说在“概念”论中得到最明显的显示。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从无数实在的现象形成一般概念,然后再把一般概念说成实体。比如苹果、桃、梨的实体就是“水果”
,只有“水果”这个概念才具有真正绝对的存在。而为了由抽象的概念“水果”向实在的各种水果转化,
逻辑学——自由的学问18
他又宣称这概念的“一般的水果”并不是静止的本质,而是活生生的、能动的,在自身内部区别自身的本质。马克思不无讥讽地说:“我们在这种思辨活动中感到高兴的,就是重新获得了各种现实的果实,但这些果实已经是具有更高的神秘意义的果实,它们不是从物质的土地中,而是从我们脑子的以太中生长出来的。”
一般人说水果的时候,并不认为他说出了什么特殊的东西,而在思辨哲学家那里,就完成了一个奇迹,他从非现实的本质里造出了现实的,自然的实物——苹果、梨等等,“他进行了一次创造”。
①这样,一切物质的存在融解于一般概念之后,抽象概念就变成了产生多种多样物质存在的创造性的精神始原。因而,在黑格尔那里,概念的发展环节就变成了:普遍、特殊、个别——首尾倒置!
判断是概念的诸环节——普遍、特殊和个别的发展。黑。。
格尔批判了形式逻辑把判断看作是各种概念的结合的方式。
他认为,在判断中思维不是同概念本身打交道,而是同这些概念所表现的事物及其属性的联系打交道。他把判断区分为实在判断、反思判断、必然判断和概念判断四种。第一种判断相当于存在,第二种和第三种判断相当于本质,第四种判断相当于概念。判断的分类不是形式逻辑那样以判断的同格为基础,而是基于判断向自己的目的,向自己的理念的运动。
黑格尔试图把运动引入逻辑学。在这里,黑格尔犯了用逻辑范畴的发展来偷换自然界和历史的发展的错误。
关于推理在他看来有三种形式:实在的推理、反思的推。。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74—75页。
28黑格尔:纯粹人格
理和必然的推理。
“一切事物都是推理,是通过特殊性而与个别性紧密联系起来的某种普遍的东西”。
其合理性在于:思维形式被看成是对象之间的实在关系的反映。列宁的评语是:“好极了!最普通的逻辑的‘格’成为最普遍的关系。”黑格尔研究了三段论的各种不同的“格”。黑格尔说:“推理的客观的意义在于指出任何理性的原则均是一二个步骤的推理,这就是说,推理的每一项都可取得进行中介的中项的地位。”
在三种推理中,最完善的推理是必然推理,必然推理中的中项不是扩大到普遍的必然性,而是作为类或实体的普遍的东西。它的公式是这样:“A或者是B,或者是C,或者是D;A是B,所以A不是C,也不是D;”在这里,从种的总和中挑选出一个类在其中被具体化的种。因此,类在这种情况下便得到了最大的具体化。在黑格尔的逻辑学中,天才的思想常常与反科学的结论混在一起。在他那里,概念通过推理被实现了,获得了作为客观性的实在性。
“应该说主观性自身既是辩证的,它就会打破它的限制,通过推理而展开为客观性。”
不论就概念、判断或推理而言,黑格尔认为形式逻辑所研究的思维形式,都不能揭示事物的深刻本质,辩证逻辑所研究的思维形式和认识内容一致,辩证逻辑就是认识论,是客观事物或认识内容的本质和基础;其内容和形式是一致的。
概念论中的“客观性”
,是黑格尔关于机械观和目的论的论述。黑格尔在讲完主观性之后,很自然就要过渡到“客观性”。
这里又分为三个阶段:机械性、化学性和“目的性”。
黑格尔否定了形而上学的机械性,简单论述了“化学性”
,认为二者同属于“自然的必然性”
,只有到了“目的性阶段,概念
逻辑学——自由的学问38
才摆脱外在的束缚,得到‘解放’“。
黑格尔把实现目的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这就是“主观的目的”阶段、“工具”阶段和“已完成的目的”阶段。黑格尔说:“手段是比外在的合目的性的有限性更高的东西;——锄头比由锄头做成的、作为目的的、直接的享受更尊贵些。
工具保存下来,而直接的享受却是暂时的,并会被遗忘的。人因自己的工具而具有支配外部世界的力量,然而就自己的目的来说,他却是服从自然界的。“
黑格尔看到了工具比个人目的更高,看到了人通过工具而有支配自然的力量,列宁说这些思想是“黑格尔历史唯物主义的萌芽”。
黑格尔认为,在“已完成的目的中”
,“概念”
、目的不再是预想的意图或“应该”
,而是使自己“客观化”了,使自己“和直接的客观性同一”了,这样的概念就是“理念”。所以,“目的的实现便形成到理念的过渡”。
这样一来“人的实践的、合目的性的活动”就当作达到概念和客体一致(“理念”)的必经阶段,这“极其接近于下述这点,人以自己的实践证明自己的观念、概念、知识、科学的客观正确性”。

黑格尔的概念论是以分析理念结束,“理念”
也是黑格尔整个逻辑学的结束。黑格尔说:“理念是合适的概念,客观真理的东西,或真理的东西本身。”黑格尔在“理念”这一部分所讲的,主要是他的真理观。
黑格尔的真理观,是建立在他的唯心意义的思维与存在同一说基础之上的。黑格尔认为,“理念”——真理是一个过
①列宁:《黑格尔〈小逻辑〉一书摘》。
48黑格尔:纯粹人格
程,其发展阶段有三:生命、认识、绝对理念。
“生命”是主体与客体的“直接同一”
,也可以说,是理念的“直接形式”
;二者直接统一于同一个有机体。
“认识”
阶段中,主体则以自身以外的客体为自己认识的对象,主客体是区别开来的,所以“认识”又可说是“理念”的“间接性或区别性阶段”。它包括“理论活动”
“实践活动”。
“绝对理念”
是理念的第三阶段,也是黑格尔逻辑学概念系列的最后、最高的阶段。绝对理念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生命”与“认识”的统一,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也是逻辑学中全部范畴的统一,全部内容的总结和概括。在这一章里,黑格尔主要论述了辩证法。
黑格尔的逻辑学以分析理念(真理)结束。他动情地写道:“真理诚然是一个学文的字眼,然而更是一桩崇高的业绩。
如果人的心灵依然健康,则其心必心然为之动荡不已。“
①真理即是客观性与概念相符合“。
这个“符合”
是客观符合观念。
在这里,他进一步阐述了曾在《精神现象学》中提出的论点,他认为“真理是全体”
,而全体只是通过自身发展而达于完满的那种本质;真理又是具体的,这个具体既有联系性,又有差别性,它是与抽象概念相区别的“真理就是由现象、现实的一切方面的总和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构成的”
;此外真理是过程。
黑格尔有一句名言:“真理不是一种铸成了的硬币。”

①列宁:《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转引自奥甫相尼科夫《黑格尔哲学》,第202页。
逻辑学——自由的学问58
思是说真理不是凝固不变的东西,人们对具体事物的一切方面和联系只有在无限总和中才能把握,而一切事物由于内在矛盾都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所以真理的具体性、全面性和发展也必然表现为一个过程。在黑格尔的哲学中,尤其是逻辑学中,“真理是它在其自身中的运动”。黑格尔的逻辑学起初是最为空洞、抽象的,中间经过质、量、度、本质、现象、概念、判断、推理等发展阶段最后才到达绝对理念,而绝对理念之所以是以真理,就在于它经历了一个从抽象到具体、从片面到全体、从简单到复杂运动发展过程。
也就是说,真理不仅要认识世界,还一心想使世界成为它的应存的样子。于是出现理念上的真理。它不仅具有普遍的价值,而且还具有直接的现实性,这就是“绝对理念”。到这里,精神的合乎逻辑的目的发展到达了顶点,这就是自由。
列宁曾经这样描述黑格尔的逻辑学:“一条河和河中的水滴。每一滴水的位置,它同其它水滴的关系;它运动的方向;速度;运动的路线——直的、曲的、圆形的等等——向上、向下、运动的总和。概念是运动的各个方面、各个水滴、各个细流等等的总和。按照黑格尔的逻辑学,世界上的情景大概如此。”
①很难做出比这更形象、更准确的描述了。
①列宁:《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
68黑格尔:纯粹人格
五、在历史性的世界中寻求自己的“家园”——自由概说
“逻辑”讲必然性,似乎很不自由。黑格尔的“逻辑学——哲学”却是自由的学问,这怎么理解呢?这涉及到对黑格尔“自由”观的理解。
黑格尔的意思是说,即使在“他物”之中,“精神”仍然保持住自身,这才是“自由”。按照黑格尔的意思“精神”是“概念”
、“理想”
,而不是“表象”。譬如一幢“房子”
,从表象看,我们看到房子的形状,颜色、门、窗、烟囱的位置;再进一步,看到房子的内部结构和陈设布局,等等。这都是“受制于”这幢房子的观察,无“自由”可言。但如果我们从“精神”
、“理念”
、“理想”
、“概念”来“看”这房子,得出的看法就不会局限于这房子,而是看出哪处应多个窗户,哪处应扩大门廊……,“意识”到这点,我们就会觉得“精神”即使在“他物”——那幢实际的房子中,也能保持自身的“独立”自主性,这就是自由,而这种自由,比受制于对象的“表象”更有必然性,因而在精神上更为高级。因为精神本身就已把“已是什么”和“应是什么”统一了起来;不仅如此,“精神”这种“自由”还会经过人的艰苦劳作,改变那个“房子”
,所以精神是更高的“存在”的形式。这种“自由”又是很实在的,比一切既成的现实更实在。
这种“自由”的概念和康德的不同,康德的“自由”没有实在性,只是一个“空的”
“应该”
,一个“无条件命令”

逻辑学——自由的学问78
只限于“道德性”
、“实践性”
,以此来推出“善”和“责任”
……,并由此导向宗教。康德这种“自由”观,经过丹麦的克尔凯郭尔、法国的萨特得以发扬;但唯有黑格尔的“自由”观更具希腊正宗;希腊人崇尚理性,“理念”
,“逻辑”已蕴含,“精神”
、“理性”
、“自由”的意义在内,到了黑格尔,才真正把理性与精神自由结合起来。黑格尔的自由不同于康德“选择的自由”
,他认为在“他物”中也像在“自身”中一样,“他物”虽“限制”
“精神”
,但“精神”仍能自主,此种精神就是“理念”
,是“理想”
,是“理念”为他物之“理想”
,执著于“理念”
,则虽在他物中,亦有自由,精神唯有是“具体”的、在“他物”中的,才是“自由”的。这种在“他物”中的“自由”乃是古典的“自由”
,希腊式的自由,有了这个自由,人可以左右逢源,怡然自得。
中世纪托马斯把“自由”引入哲学之思考,康德“自由观”更为明快,所谓“自由”完全与“必然”对立,与知识对立,是纯粹意志性的。而黑格尔则将“自由”引入一个哲学体系,将自由与必然——逻辑统一起来,使自由成为哲学思想之基石,使之居于哲学之顶端,以此来挽救“理性”于机械、必然的锁链之中。
黑格尔《小逻辑》中有这样一句话:“真正的无限毋宁是在别物中即是在自身中,”或者以过程方面来表述,就是:“在别物中返回自己。”
在这里自由即无限,即精神不受限制,即不受他物的限制。而“精神”并非空无内容,故必在“他物”中而不受限制才为“自由”
,才是“无限”。故不能无限地“想象”下去。人赖万物而生存。万物养育着人。但如果
8黑格尔:纯粹人格
人在“万物”(他物、别物)中看不到“自己”
,而只看到“异己”
,则人就无自由可言,没有“家园”。这也正是黑格尔哲学被评为一种“恋乡病”原因所在。但如果在养育“自己”的“他者”中看不到“人”际间“精神”的相通之处,而仅把自己的“家园”想象为在彼岸的“王国”
,那就等于患上了“失魂落魄症”。丢失了自己的“家园”凡要在这个现实的世界——也是历史世界中寻求“自己”的“家园”的,则不能舍弃“哲学”
,不能舍弃古典哲学,也不能舍弃黑格尔哲学。
这正是黑格尔哲学的当代意义所在。
黑格尔对《逻辑学》的理论十分满意。他在讲演中说:“如果依前所说的,认为逻辑学是纯粹思维规定的体系。
那么别的部门的哲学科学如像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似乎就是应用逻辑了。因为逻辑学是自然哲学精神哲学中富有生气的灵魂。“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这部著作的根本之点,是通过对法哲学的基础——逻辑学的批判而确立了新的方法,”整个法哲学不过是对逻辑学的补充“
(马克思)。马克思在撰写了《资本论》过程中,又运用了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马克思在致恩格斯的信中提到《资本论》的准备时说:“我又把黑格尔逻辑学浏览了一遍,这在材料加工方法上帮了我很大的忙。”正由于此,列宁说:“不钻研和不理解黑格尔的全部逻辑学,就不能完全理解马克思的《资本论》,特别是它的第一章。”
①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合理形式运用于政治经济学(列宁)
;马克思吸收了黑格尔的逻辑学中关于矛
①《列宁全集》,第38卷,第191页。
逻辑学——自由的学问98
盾推动概念前进和矛盾由潜在的到明显展开的基本思想,认为矛盾贯穿了资本主义发展过程的始终;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还采用了黑格尔辩证法“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说明资本主义的方法,就采用了从最简单的、最抽象的现象(商品交换)着手,一步一步达到关于最复杂、最具体的资本主义社会之整体的认识。
然而,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作了一番透彻的批判之后”才吸取其合理部分的。马克思说:“我们辩证法在根本上不仅是与黑格尔的辩证法不同,而且是与它绝对相反的。
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现象事物不过是它的外部现象。反之,在我看来,观仿性的东西却不过是在人类头脑中变了位并且变形的物质性的东西。“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2版《跋》。
精神哲学——“恋乡症”
jingshenzhexue——“lianxianzheng”
精神的家园jingshendejiayuan
一、“精神就是理念”
这个时期的黑格尔,已经是功成名就了。他在海德堡大学担任教授,他开设两个讲座:哲学全书讲座和哲学史讲座。
他讲授逻辑学和形而上学、人类学和心理学,对于各门知识的熟悉已非同一般,他自以为已经构筑起精神的大厦。人们尊敬黑格尔,尽管他的心不在焉和精神古怪始终是学生们的
精神哲学——“恋乡症”
:精神的家园19
笑料。
据说他曾为思考一个问题在同一地方站了一天一夜;又说他常一面沉思一面散步,一次下雨,他的一只鞋陷进泥沼,却丝毫未觉一直走回家。在这期间,他还不断关注着政治活动,密切关注19世纪初德国各公国之间发生的那场宪法辩论,并写了一系列分析文章,斥责符腾堡的议员们在政治上死亡了,他阐述了议会制度的原则,提倡资产阶级民主。他考察了一系列历史事件及其政治意义,就此确定了历史必然性的观念。在拿破仑失败之后,黑格尔确信,军事胜利并不能倒转历史的车轮。这些思想为他的哲学——历史观念奠定了基础,将在后来得以完成。而目前,他则忙于《哲学全书》(1817)的写作和出版,特别是第三部分——“精神哲学”。他对精神的探索更具信心。
精神哲学是黑格尔体系的第三部分。如果说逻辑学是这个体系的基础,那末精神哲学就是它的完成。用黑格尔的话说,与自然哲学同为“应用逻辑学”。
精神哲学包括主观精神,客观精神和绝对精神的学说。事实上,我们早已在《精神现象学》中接触到这些概念。它们指的就是个体意识、社会活动和社会意识的诸形式。
精神哲学的内容不仅是关于人的意识学说,而且是关于各种形式的人类精神活动和人与人间的各种联系和关系的学说。黑格尔的神秘之处在于:他把社会生活形形色色的表现都归结为精神的各种形式的发展。
那么精神又是从何处产生和怎样产生的呢?
我们知道,黑格尔是以从设定理念的纯逻辑范畴形式的存在这一点开始阐述他的哲学体系的。这个单纯的逻辑理念把自己异化为自然界,由于自然界对理念来说乃是异己的环境,所以理念就力
29黑格尔:纯粹人格
图重新回到它的故乡,并且以完全符合的形式认识自己。因此,精神就是理念,不过是在自己的辩证发展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理念。
自然界在这里只是绝对理念发展中的中介环节。
黑格尔说:“对我们来说,精神拥有自然界作为自己的前提,它是自然界的真理,因而对于自然界来说它是绝对第一性的东西。在这个真理中,自然界消失了,而精神则在其中显现为达到了自己的自为存在的理念,显现为既以概念为自己的客体,也以概念为自己的主体的理念。”
在黑格尔看来,精神的产生是这样的:“自有自为的精神不是自然界的简单结果,它实际上是自己本身的结果;它自身从它给自己创立的那些前提中,即从逻辑的理念和外部自然界中产生出来,它在同等程度上是二者的真理,也就是说,是只在自己内部和只在自己外部的精神的真正形式。”

为了表述精神,黑格尔使用了“理念性”这个术语,然而,这个术语并不表示精神同实在或物质的世界相对立,而是表述它对这一世界的渗透和克服。
精神的理论性就在于:它通过它的有形存在(即通过作为精神的异在的自然界)而逗留在自身中,更确切地说,从自己的异在回归到自身。精神的自由就在于此。因而,精神的理念性和自由是同一的。黑格尔说:“精神的实体就是自己,也就是说,是不依赖于他物的独立性,是自己本身的关系。”
黑格尔认为,精神从自己一开始发展起来就是精神,不过它还不知道它就是精神。通过把自己异化自然界,又“脱出自然界”
,通过自己的外部和自己的内部同时确立了精神的
①《黑格尔全集》,第3卷,俄文版,第32页。
精神哲学——“恋乡症”
:精神的家园39
形式,这才产生了精神。
精神自我认识的过程就是它的实现,这一实现经历了三个阶段。与此相适应,黑格尔把《精神哲学》分三篇:主观精神论、客观精神论和绝对精神论。显然,这里也遵循他一贯的法则。由于黑格尔是在不同时期探讨关于精神的各种学说的。
二、主观精神
黑格尔的“主观哲学”是由人类学、现象学和心理学组成的。它是从总体上表述个人意识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在黑格尔那里,个人的精神发展是同整个人类的精神发展相联系的。这恰好是理解黑格尔哲学思想发展的一大困难,同时,也证明这位思想家非凡洞察力的关键所在。
黑格尔在《人类学》与通常所感兴趣的不同,他们感兴趣的是人们精神气质的独特性问题。在黑格尔看来,人类学的对象是具有形体性的精神,即“灵魂”。精神并不是由某种他物产生,它只不过是把自己由自己的自在存在转变为自为存在,人类灵魂首先是人类(种族)的一员。他考察了“高加索人种”
、德意志人种等。关于德意志人种,他说:“人们称颂我们是深刻的、但往往是理论不清的思想家。我们希望理解事物的最深奥的本性及其联系;因此我们在科学中极其有系统地进行工作,但我们同时又往往陷入肤浅的、任意的形式主义。我们的精神一般地要比欧洲各民族中任何一个民族的精神都更多地面向自己的内部。我们感兴趣的主要是我心灵和思维的奥秘深处。这实际上是对德国人心理状况的深刻把握和描述。
49黑格尔:纯粹人格
关于个人心理素质,他认为“只要人们不希望它们毁灭、道德败坏或退化为恶劣的标新立异的话,就”应当加以完善“
,“只有经过这样的完善,上面提到的禀赋才能确证自己存在的事实,确证自己的力量和自己的份量”。关于个人,照黑格尔看来,对世界最明智的态度就是同它调和。黑格尔在表述人的行为的主要原则时说:“如果人不想毁灭,那他就应当承认世界是独自存在着的并且基本上是完善的……世界——这就是理性的存在;不合理的偶然性的仅仅笼罩着它的表面……因此成年人是完全理智的行动的,他拒绝彻底改造世界的计划,并且力图仅仅通过与世界的直接接触去实现自己的个人的目的、欲望和利益。”
人们只是在青年时代才关心改造世界,这种要达到理想世界的愿望,使青年人具有高尚、智慧、无私等特点。但是,到头来连青年人也“沉没”于“现实”的“理性”中,进入“实际生活”并开始“埋伏于琐事”。
黑格尔这样来解释感觉:“感觉是无意识和无知性的个体的精神的一种模糊的行动,在这种活动中,任何规定性都还是直接的;无论就其内容来说,还是就客观的东西对主体的来说,感觉都还处于不发达状态;它属于主体的极其独特的、自然的特征。”
关键在于,他认为感觉是自我发展着的思维的阶段和形式,而不是它的基础。从这一点看,他不是一个感觉主义者。
黑格尔把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前者感性印象。
后者才是愉快和不愉快的情绪。
决定感性印象的感觉器官,构成与事物的形体形式相适应的感觉系统。
实际上,主观精神的探讨,在黑格尔那里,就是关于个
精神哲学——“恋乡症”
:精神的家园59
性的学说的心理学。在人类学中,精神以灵魂的形式与身体相联系;在现象学中,意识与客体相对立;在心理学中,观念的东西和实在的东西的对立被扬弃,精神被完全撇开物质的东西加以考察,根据三段式划分,主观精神分为“理论精神”
、“实践精神”
、“自由精神”。而“自由精神”正是向客观精神的过渡。
在描述“理论精神”时,黑格尔提出了一个关于认识的能动性的合理思想:“理论精神不仅仅消极地接受某种别的东西、某种现成的客体,而且它还把自身合理的内容由外在性和个别性的形式,转化为理性的形式,借以显示自己的积极性。”
黑格尔是从心理学角度考察理性精神的所有环节的,他认为:“理论精神”即感觉阶段上的精神,它包含着无限多样的内容,不过这个内容是发展的、混乱的和模糊不清的。因此,精神就从分解这种一团混乱的东西开始认识。它借助于注意力把自己理论活动的方向确定下来,并且成为能沉入客体的东西。理智向客体做这种沉入,也就是直观。黑格尔说:“没有直观不过是感性意识,真正的直观将整个地把握住对象的实体。”
“实践精神”则由实践感觉开始,经过意欲和情欲,黑格尔强调说,主体的生命就是意欲和情欲,只是不应当把心理的欲求同利己主义,同利益混为一谈,要达到个人意欲与社会普遍利益的满足的统一,只能统一在真理,个人利欲要为普遍利欲做出必要的牺牲。
终极阶段就是“自由精神”
,意志在理论精神与实践精神的统一达到真正自由。照黑格尔看来,当自由于意志的活动而实际上实现的时候,我们就进入客观精神领域。
绝对精神——在美的领域jieduijingshen——zaimeidelingyu
绝对理念穿过世界历史幽暗的迷害,结束了它们的漫游,它才上升为光和理性,离开客观精神的领域而进入绝对精神的领域。
黑格尔体系中的绝对精神学说,包括我们称之为社会意识的一切,确切地说,包括社会意识的三种形式——艺术、宗教和哲学。
——古留加
绝对精神——在美的领域 79
穿过历史哲学绝对精神完成了其主观精神和客观精神在人类个体、社会、国家和民族中的发展,进入了真正自由、无限的阶段,也就是由外部的、感性的直观发展到了表象,再由表象发展到了概念思维。在黑格尔看来,真正自由地直观着自身的精神就是艺术——美;真正虔诚地表象着自身的精神就是宗教;通过概念思维着自己的本质和认识着这一本质的精神就是哲学。
与此相映,绝对精神的领域就划分为艺术、宗教和哲学。
黑格尔的美学体系颇为简单。艺术属于绝对精神,而绝对精神,从《精神现象学》最后一章中可以看得很清楚,是精神对它先前的一切发展阶段的回顾(回忆或“自我深化”)。
绝对精神的自我认识的第一个和最不完善的形态就是艺术,它构成了三大部的《美学讲演录》。
一、理念
黑格尔的美学是一种艺术的理论。按照他的哲学,自然是一个不太听从绝对精神的,无目的的阶段,为了顾全模式,黑格尔拒绝研究自然美,既然精神超过了自然,艺术美就比自然美更高。
黑格尔处在德国古典哲学发展的高峰,可以说是在精神哲学的各个领域中都起了划时代的作用。在美学方面也是如此。
黑格尔的美学是建筑在他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和辩证法基础上的。要理解黑格尔的美学思想,则必须对他的哲
89黑格尔:纯粹人格
学体系和辩证法之间的矛盾有一个了解。
众所周知,黑格尔有一句名言:“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
就是肯定理性世界与感性世界的统一。因为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可以依靠范畴(理念)逻辑地排演出来,说明它的必然性;另一方面讲范畴在结合感性材料产生人的认识的同时,也就产生了现象世界。
“理念”不是别的,就是概念,概念所代表的实在,以及这二者的统一。
在这个统一中,概念经过正、反、合的辩证发展过程,在它自身设定了它的对立面来“自否定”。经过这种否定的否定,否定了概念的片面性,从而达到概念的普遍性。理念的发展过程,不像有限物那样受与它对立而相关联的事物来自外来事的限定,而是在自身设立对立面,因而理念是“无限的”。
“绝对精神”
就是概念与存在的辩证统一,即主观精神与客观精神的辩证统一。首先是主观精神,即主观方面的思想情感和理想,它外现于伦理、政治、法律、家庭、国家等,就成为其对立面,即客观精神。只有主观精神与客观精神由对立而统一,才产生绝对精神。绝对精神显现于艺术、宗教和哲学三阶段。到了哲学、精神就发展到了顶峰。
通过对黑格尔精神哲学的粗略描述,可以从中看出其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和辩证法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辩证唯物主义首先肯定自然与社会存在的第一性,黑格尔则肯定理念的第一性,这样一来,哲学、宗教和艺术不是自然与社会发展的反映,而是绝对精神的显现。那么理念东西如何产生出物质世界呢?
马克思一针见血的指出:
绝对精神——在美的领域 99
“要从现实的果实得出‘果实’这个抽象的观念是很容易的,而要从‘果实’这个抽象的观念得出各种现实的果实就很困难了。”
①黑格尔把本来由人用理智从事物中抽象得来的概念定为不依存于人的客观存在的理念,正是“头足倒置”
,他始终没有跳出他在《逻辑学》里描绘的那个理性世界的圈子。
另一方面,由于要推演出一套完满的理念体系,就必须有一种涵盖一切的绝对的理念来作为推演出感性世界的根据。这个绝对理念便是终点,这样一来,黑格尔的辩证发展就是有止境的,只能应用于过去而不能用于未来的。这就不能不使体系和方法之间产生矛盾。
恩格斯说:“黑格尔的体系作为体系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流产……”但是“他的巨大功绩在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把握了黑格尔哲学体系和方法之间的矛盾,再从黑格尔揭示的运动的发展和内在联系入手,去理解黑格尔美学思想,就比较容易了。
二、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黑格尔的美学定义是这样的:
“真,就它是真来说,也存在着。当真在它的这种外在存在中是直接呈现于意识,而且它的概念是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71页。
01黑格尔:纯粹人格
直接和它的外在现象处于统一体时,理念就不仅是真的,而且是美的了。
美因此可以下这样的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美学》第一卷
黑格尔不是把艺术看作现实的反映,而是看作概念的自我发展,这个概念不是别的,就是绝对理念。理念就是绝对精神,它就是艺术的内容。艺术、宗教和哲学却是表现绝对精神或“真实”的;三者的不同就在于表现形式。艺术是绝对理念自我认识的一个阶段。艺术表现绝对理念的形式是直接的,是形象地来表现的,而哲学是间接的,即从感性事物上升到普遍概念。至于“显现”(Schin)
,与“存在”
(Senin)是对立的,有“现外形”的意思。这种“显现”是一种否定的辩证过程。
“显现”的结果就是艺术作品,艺术作品使人们从有限事物的感性形象直接认识到无限的普遍真理。
“黑格尔的定义肯定了艺术要有感性因素,又肯定了艺术要有理性因素,最重要的是二者还必须结成契合无间的统一体。”
这种理性与感性的统一也就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当然,它的出发点是绝对理念。车尔尼雪夫斯基为反驳黑格尔的定义,曾提出“美是生活”的定义,想把美学移置到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但是他去掉了黑格尔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统一这个合理内核。
绝对精神——在美的领域 101
三、美学中实践观点的萌芽
按照朱光潜先生的分析,黑格尔客观统一的观点包含着美学中实践观点的萌芽。他说,在黑格尔看来,“外在现实世界是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对象,人在认识和实践之中,就在外在世界打下了人的烙印,人把他的‘内在的’理念转化为‘外在的’现实;同时,人作为心灵,就是他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总和,也就是和外在世界由矛盾对立而转化成的统一体”。可见脱离外在世界的人,和脱离人(立体)的外在世界,都是抽象的,不真实的,只有二者的统一体才是真实的。
统一的联系是“生活”
,“生活”就是实践活动。有生命的个体一方面固然离开身外世界而独立,另一方向却把外在世界变成为他自己而存在:它达到这个目的,一部分是通过认识,即通过视觉等,一部分是通过实践,使外在事物服从自己,利用它们,因此在他的“另一体”里再现自己。就是在这里黑格尔提出“人把他的环境人化了”这个深刻的思想。在成了人的认识和实践的时候,自然就已不是单纯的自然了,而是与人结成一体对象自然。另一方面,人在“人化”他的环境的过程中,就是把他的能力,理想和理念体现在那“人化”
的环境中,使他自己得到“实现”。因此,人也不再是单纯的抽象的人,而是与自然结成统一体的人了。
黑格尔的美学渗透了行动(实践)的热情,其价值正在于此,而且正是在这一点上接近辩证唯物主义哲学。
“自然物只是直接的、一度的,而人作为精神则倍增其自身,因为他
201黑格尔:纯粹人格
首先作为自然物而存在,接着又独自存在,观照自身,表现自身……从两个方面获得这种自我意识:首先从理论上……
其次,人通过实践活动而独立起来……他通过变革外在物实现了这个目的,他给这些外在物打下了他的心灵的印记,并在其中重新发现他自己的预定目的。人作到这一点,才能作为自由的主体使外在世界解除呆板的隔膜性,并把事物的形态仅仅作为自身的一种外在现实来享受。“
在这里,我们看到美学的实践观的萌芽。
四、艺术美与自然美
前面讲了,黑格尔一开始就宣布,“所讨论的并非一般的美,而只是艺术的美”
,为了顾全模式,他把美的研究放到艺术——艺术哲学上。
但是,黑格尔并没有放弃自然美,他曾专有一章涉及到自然美。
不过,他把自然美的地位放得很低,“可以肯定地说,艺术美高于自然。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心灵和它的产品比自然和它的现象高多少,艺术美就比自然美高多少”。简单地说,既然精神超过自然,艺术美就比自然美更高。美是显现理念的,所以它是无限的、自由的;而自然却是有限世界,它是相对的,没有自由的,因而个别的生动的自然产品是转瞬即逝的,它们的外观是变化无常的,只有艺术才是永世长存的。
黑格尔对自然美下的定义是:
绝对精神——在美的领域 301
我们只有在自然形象符合概念的客观性之中见出受到生气灌注的互相依存的关系时,才可以见出自然的美。这种互相依存的关系是直接与材料统一的,形式就直接生活在材料里,作为材料的本质和赋予形态的力量。
“自然美是缺陷的”
,原因在于只是自在的而不是自为的。
还没有自己对自己的认识。
还不能自己创造美的形象给人看,“自然美只是为其它对象而美,这就是说,为我们,为审美的意识而美”。
由于自然美有这种缺陷,艺术美才有必要。
“艺术的必要性是由于直接现实有缺陷”。
艺术才是由心灵自为地把理念显现于感情形象,才真正见出自由与无限。
“艺术也可以说是把每一个形象的看得见的外表上的每一点都化成眼睛或灵魂的住所,使它把心灵显现出来。……人们从这眼睛里就可以认识到内在的无限的自由的心灵。黑格尔对自然美的轻视,来源于他一贯的反浪漫主义思想。他的艺术理想是希腊古典艺术的理想,而希腊古典艺术的基本精神是人本主义的。黑格尔美学的基本精神也是人本主义的。
五、黑格尔对艺术的分类
我们知道,黑格尔的逻辑学展示了一个概念体系,这个体系是按照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原则建立起来的。
与此相反,在美学中,历史的原则主宰了逻辑——历史的体系化。艺术
401黑格尔:纯粹人格
的所有概念都是美这一最初范畴的具体化。艺术的发展史就是按照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概念推演出来的。艺术是普通理念与个别感性形象的吻合,它们的吻合程度确定艺术的分类。
基本三分法将艺术分为象征主义、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三种类型,每种类型之下又分若干种类(如建筑、雕刻、音乐、诗歌等)。在历史发展中,每个阶段都有它的独特的艺术类型和艺术种类。在象征主义艺术中,内容(理念)还没能找到最适合的感性形象;在古典主义艺术中,二者处于和谐的统一;而在浪漫主义艺术中,这个统一重又遭到破坏:内容胀破了形式“象征主义艺术盛行于东方,古典主义艺术盛行于古代,浪漫主义艺术盛行于基督教欧洲。但是,只有古典时代才能表现出按其本质来说是真正艺术的作品。在这之前的作为,依照黑格尔的说法,只算是前期艺术,而浪漫主义艺术则标志了艺术的崩溃、没落:思维和反思超过了艺术创造,艺术创造合乎规律地让位于另一种精神活动。黑格尔说,我们的时代不利于艺术;这个时代不再保证往昔的时代和民族在艺术中的寻找,并只有在艺术中才找得到的满足”。
黑格尔以神话为例,分析象征主义文艺,在这个艺术阶段:“确切地说,内在和外在之间,艺术的意义和形象之间并无差别可言,因为内在还没有独自作为意义而与其存在着的直接现实相分离。”由于没找到合适的感性形式来表达理念,于是就采用符号来象征。由于符号与它所象征的事物有相同也有不同,象征艺术就都有些暧昧,神秘的意味。典型的象征艺术是东方民族的建筑,如神庙、金字塔之类,以及那些
绝对精神——在美的领域 501
岩窟壁画,其中最突出的是斯芬克斯的形象。这仿佛就是象征主义本身的象征。当然形式总是由内容决定,象征艺术的形式与内容之所以不调和,其根本原因在于它的精神内容本身还不是具体的而是抽象的。
到了古典主义艺术阶段。
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和谐。
“只有艺术以如此完善的方式把理念作为精神个体同其自身现实直接相联系,以致外在实存首先不再对其所应表现的意义保持独立性,而内在反过来在其为直观而创作的形象中只表现其自身,并且在艺术肯定地同自身发生关系——只有这样,艺术才达到了它所特有的概念。典型的古典主义艺术是希腊雕刻和诗,是个别与一般的最巧妙的和谐。古典艺术的特点在于静穆和悦。雕刻最适宜于表现这种静穆和悦,因为它只表现静态而不表现动作。
但是精神是自由的、无限的,而古典艺术所借以表现神的人体形状毕竟是有限、不自由的。这个矛盾就导致古典艺术的解体。黑格尔认为,不可能也不会有比古典艺术更美的东西了。但是,却存在着比具有直接感性形象的美的精神现象更高的东西,尽管这个形象是由精神本身作为一种与之相适应的形象创造出来的。
美既然被提高了,它便变成精神美。
古典主义艺术于是为浪漫主义艺术的接替。
在浪漫主义艺术中,整个内容处在精神的内在生活上,外在的形式起着从属的作用。在浪漫艺术里,无限的心灵发现有限的物质不能完满地表现它自己,于是就从物质世界退回到它自身,即退回到心灵世界。这样,浪漫艺术就达到与象征艺术相反的一个极端:象征艺术是物质溢出精神,而浪漫
601黑格尔:纯粹人格
艺术则是精神溢出物质。所以就无限精神的伸展来说,浪漫艺术处于艺术的最高的发展阶段,但是就艺术的内容与形式一致来说,古典艺术是最完美的艺术。
典型的浪漫艺术是近代欧洲的基督教艺术,起于中世纪。
浪漫主义艺术发展到最后,精神回到它本身,这就是说,有自我意识的人回到他的“自我”
,所以浪漫艺术的特点之一就是非常“自我”
;它越来越对艺术的题材漠不关心,技巧越圆熟,实质因素越是会消失得一干二净,这是浪漫艺术特点之二;艺术到这个阶段不再有任何奥妙了,而艺术家对于艺术内容来说,则仿佛变成摆弄和展示另一些生活的剧作家一样,精神主宰了艺术,哲学于是取代了艺术。
那么艺术是否就此消亡呢?黑格尔的回答是:
我们尽量可以希望艺术还会蒸蒸日上,日趋于完善,但是艺术的形式已不再是心灵的最高需要了,我们尽管觉得希腊神学还优美,……但这都是徒然的,我们不再屈膝膜拜了。
一方面,黑格尔的不彻底的辩证逻辑把发展看成是有止境的,而另一方面,他也看到已丧失的东西有恢复的可能,而且每个新的时代,都有新的艺术形式来取代旧的形式。黑格尔的艺术分类说充满了矛盾。
黑格尔在《美学》第三卷,用一种逻辑的发展模式——即通过分析一系列个别样式和体裁,补充了历史的发展模式。
艺术发端于建筑,建筑还只是前期艺术,它的使命是一
绝对精神——在美的领域 701
个实用性的,非艺术性的,它的形式完全是象征的,仅要求外在自然近似精神而已。雕刻伴随着古典艺术的始终。尤其是希腊雕刻,开始了真正创作自由;雕刻再发展下去就是下坡路了。在浪漫主义艺术中,雕刻让位于更宜于表现内在经验的绘画、音乐和诗。绘画是最抽象的造型艺术。下阶段是音乐,它以音节代替外在形象及其直观可见性,转而诉诸听觉,这是一种更富于想象的艺术,音乐又导向诗歌,在黑格尔看来,诗歌既以最精神性的方式呈现了美的全部属性,同时也是使艺术趋于衰微的特殊艺术。黑格尔没能对新掘起的艺术门类——小说、散文予以详尽分析,但在十九世纪、二十世纪初达到高峰的美学的发展,强有力地驳斥了黑格尔艺术没落的命题。
由于黑格尔把人看作艺术中心,所以专门分析了人物性格与环境的辩证关系。这里,他提出了“一般世界情况”和“情致”
,“一般世界情况”
“艺术中有生命的个别人物的所借以出现的一般背景”
,是“把心灵现实的一切现象都联系在一起的”。而“情境”是“一般世界情况”具体化成的推动人物行动的客观环境,这是人物行动的“外因”。而要在具体个别人物身上具体化为推动行动的“内因”
,或人生理想、人生态度、情趣,就叫做“情致”。黑格尔的发现就在于指出了个人性格与一般社会力量的统一。
与“一般世界情况”概念密切相关的是黑格尔美学的人物性格冲突说。冲突是指人物性格在具体情境中所遭受到的两种普遍力量(人性理想)的分裂与对立,这个冲突推动情节(人物动作)的发展。经过否定之否定,最终达到调和统
801黑格尔:纯粹人格
一,在这里,黑格尔提出了他著名的悲剧观。悲剧所表现的,正是两种对立的理想或“普通力量”的冲突和调解。在黑格尔看来,互相冲突的理想都带有普遍性、合理性、都是正确的,某一理想要实现就势必和它的对立面发生冲突,所以又都是片面的。悲剧的结局是使代表片面理想的人物遭受痛苦或毁灭。他个人虽毁灭,但他所代表的理想并不毁灭,因而这又是一种“调和”。
悲剧在于每一方面都把一种片面的理想推到极端,因而使它转变成为一种错误,所以互相否定,两败俱伤,冲突才得以解除,又恢复到冲突以前的平衡,因为这个缘故,悲剧所产生的心理效果不只是亚里斯多德所说的“恐惧和怜悯”而是“愉快和振奋”。
朱光潜先生说:“黑格尔对美学的最重要的贡献在于把辩证发展的道理应用到美学里,替美学建立了一个历史观点。
他把艺术的发展联系到‘一般世界情况’来研究,即联系到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联系到政治、经济、伦理、宗教以及一般文化来研究。
他认为艺术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
作为这种规律的基础,他提出了一系列的辩证的对立与统一的原则,例如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性,特殊与一般,认识和实践,个人性格与当时流行的人生理想等对立范畴的辩证统一。他还隐约见出艺术与劳动(尽管局限于脑力劳动)
的关系,替美学上的实践观点种下了种子。此外,他从辩证观点所提出的冲突说对于人物的分析与情节的发展也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原则。“
这个概念是非常准确而又全面的。
绝对精神——在美的领域 901
六、美与自由——“到主体的内心自由中寻找避难所”
总的来讲,黑格尔的美学观是消极的,他认为,艺术形式必然走向衰落,“一方面,艺术过渡到描述日常的、庸俗的现实本身,按照事物在我们面前所呈现的那样来描绘偶然和单一的各个特殊事物;艺术现在所关心的是借助于艺术技巧如何把这一存在变为明显可见的东西。而另一方面,这一艺术,相反地却陷入完全主观的偶然的观点和描写中,陷入幽默中,也就是说,借助于机智和对于世界的主观观点的玩弄来歪曲和篡改一切事物和形式;结果艺术便成为艺术的主观性对于任何内容和形式的创作上的支配”。
黑格尔看到,在现代社会,个人是财产的体现者。很自然,这种生活素材对于艺术是极不合适的,因为艺术需要独立的个性,而现代人却是以抽象的、异化的、不自由的“个人”形象而出现的。对于生活在“贫困和知性”的国家中的现代的个人,只有一条能够通向自由的路,这就是“遁入自身中”。
因而黑格尔在现代艺术史上第一个提出美——内心自由的问题,他写道:“一切精神活动的目的都在于使人的主观意图与伦理世界和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的结合,即它的自由,并且成为有意识的。
由此可见,艺术的使命在于与现实调合,如果不能调和,则遁入自身。“
现代的个人只有作为主体时才对自身有意义。按照黑格尔的说法,对现代人来说,出路只有一条,即到主体的内心自由中去寻找避难所。罗马人曾朝这方向走过,他们企图通过自我深化来摆脱社会分解为原子
01黑格尔:纯粹人格
——个体这种世界状态。从斯多噶主义、伊壁鸠鲁主义和怀疑论的流行,即可看出这一点。他们都是使人对于现实中发生的一切抱漠不关心的态度。
黑格尔认为,从客观上,罗马人和现代人都是不自由的。
只有人的内心生活中才具有自由。只有在这里,精神才能享受其无限的自由。现代艺术之不同于古代艺术,就在于把人的内心生活作为艺术的对象。那么,它就割断了同客观现实的联系,这样一来,艺术的原素就不再是感性的、客观的原素,而是“内心生活”
、“无限的精神主观性”
,这又超出艺术本身的限制,又是不自由的了,因而,黑格尔认为,艺术的本质应该是自由的三段论:正、反、合的循回,直至超越主、客观各自的自由,而创造出统一的自由。
而在黑格尔的年代、他没能看到这种自由,故在本质上是艺术的悲观主义者。
黑格尔并不为艺术的消亡而悲伤。因为绝对精神的更高形态——哲学出现了。哲学“用自己的灰色去描绘灰色”。在黑格尔看来,社会的精神发展的整个过程是沿着把抽象思维同感性思维分开的道路进行的。在精神发展中,概括、抽象等等是在增加,而艺术则在消亡——这就是绝对精神发展的辩证法。在黑格尔看来,他所处的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的完成,对人类社会的整体失望导致他对艺术的失望,甚至认为“人类社会的整个现今的存在都具有平庸的性质,就连人的面貌也打下了烙印,富于诗意的个性变成了平庸的个人”。
对德国现实的悲观,是黑格尔对艺术命运持悲观观点的重要原因。
黑格尔认为社会的“平庸性,首先就表现在现代社会中
绝对精神——在美的领域 11
的个人丧失了独立性和自由。现代社会分工使人限制在有限目的的工具的状态。不管个人自己本身的利益怎样希望和追求活动的自由,它们的独立性和意志自由或多或少仍是形式的,为外部状况和偶然性所决定的;由此可见,现代社会的人是极不自由的,因而他们不能成为真正艺术的对象,也不能成为艺术的主体。只有古代社会的“英雄状态”才是艺术的真正基础。我们在考察黑格尔思想形成时知道,黑格尔是那样专注于古代艺术,他多次如数家珍地谈到《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因为古代世界的“诗意”
,是以各方面都自由的个人的独立自主为基础的。古代世界的社会力量,还没有独立的自主性,还没有从人那里异化出来,个人同其他个人,同国家处于充分的协调和融洽之中。而国家不但不消除个人的自由和独立自主,还为人的一切发展创造条件。
事实上,自从黑格尔从浪漫艺术中划分出了一种自由的艺术,就在艺术中蕴藏了艺术进一步发展的潜力。
自由艺术的内容不限于某个特殊的艺术范围。这种艺术能够描绘人在其中可以感觉到自己的一切。在这里艺术家是从自身中汲取自己作品的内容的,它允许艺术家以任意的虚构去规定它的内容和形式。
“永恒的人类的东西在具有极其多方面的意义的无限改造方面的表现和活动——这就是在人类的境遇和情感的范围内,在目前可以构成我们艺术的绝对内容的东西。
在自由艺术中,小说居于显著的地位,因为小说的内容是个人的生活、人的私生活。作家应当成为“私生活的历史家”
(这个论点与巴尔扎克一致。)
21黑格尔:纯粹人格
在黑格尔看来,小说提供了“世界和生活的完整图画”。
因此,这一体裁虽然产生于同史诗完全对立的生活素材,但仍是力求描绘史诗的广阔场面。这一新的艺术形式就是在这种矛盾中进展的。黑格尔指出,在按其基本性说来是矛盾的生活素材中,产生出同样矛盾的基本形式。
由于黑格尔不能科学地分析奴隶制、资本主义制度的经济结构。因此,他不能说明资本主义社会艺术衰落的真正原因。然而,黑格尔关于艺术的本质在于自由的观点、无论如何对现代艺术都具有启示录的意义。
我们引用为黑格尔做传的苏联学者古留加的一段话做这一章的结束语:
黑格尔的美学是一座宏伟的建筑,它虽然已经化为废墟,今天仍因其意图与成就的庞大而令人惊叹不已。恩格斯在劝告康拉德。施米特阅读黑格尔著作时,特别提到过他的美学“只要稍微读进去,就会赞叹不已”!
黑格尔关于美的积极性格、关于这个范畴对于艺术的普遍意义的意见,他对艺术的历史见解,他对各种不同艺术形成的成长、繁荣和凋谢的考察,至今仍然十分新鲜,能够激起读者的灵感。
这部著作不仅以其系统性和逻辑——历史性结构,而且还有对于细节(个别艺术作品、个别艺术家的全部作品、全部艺术种类)
的丰富而贴切的分析,证实了作者渊博的知识,同时证实了他对艺术一往情深的热爱。
但是,尽管黑格尔对于法国古典文学、尤
绝对精神——在美的领域 31
其是对于莎士比亚和歌德有深邃的理解,他的美的理想基本上还在于古代。
正如他的整个辩证法一样,黑格尔的美学也专门面向过去,这是非常符合他的模式的。就是这个思想家,一方面顽强地鼓吹艺术进步的思想,同时却把这种进步局限于过去的时代。
不能说黑格尔不懂得他那个时代的新兴艺术,但是怎么也不能使他摆脱根深蒂固的偏见,那个偏见是由一整套观点所支持的:艺术的世纪已经过去,宗教与科学的时代已经来临。黑格尔给艺术家宣判了死刑,但这个死刑并没有执行。
上帝死了——体系的断裂shangdisile——tixideduanlie
“灵魂是精神的一切梦幻,精神在人的自觉活动中才觉醒过来,而当这种活动停止时,它又睡着了。”
——黑格尔
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宗教是精神自我揭示的第二种形式,前面讲了,艺术是第一种形式,把宗教划归绝对精神领域,足见黑格尔对宗教的重视。
上帝死了——体系的断裂 51
我们知道,黑格尔毕业于图宾根神学院,在那里度过了六年修道院般的生活,他的毕业答辩就是一篇关于符腾堡教会史的论文。只不过由于一个羞于说出口的原因,黑格尔不想从事宗教生活。
据黑格尔神学院的同学洛伊特魏因所说,黑格尔之所以改变主意,是因为虚荣心受了伤:在中学,他的学业名列第一,他的同学梅尔克林名列第二;而到了大学,他仅是第四名,假如黑格尔在神学院毕业时不是第四名,而是第一名,那末他肯定会成为一名牧师。当然这仅是猜测。黑格尔早年受到法国革命卢梭著作的影响,形成激进观点,也许才是根本原因。但是,尽管黑格尔没有成为一名牧师,他对宗教的兴趣始终未减。从他青年时代的论文,到《哲学史讲演录》止的全部著作,毫无例外都涉及了宗教问题。
从1821年到1831年这十年中,黑格尔在柏林讲授过四次《宗教哲学讲演录》,在这当中他详尽地讲述了自己的宗教观点。
尽管如此,黑格尔研究者们普遍认为,黑格尔的宗教哲学是他的学说中最弱的一环,黑格尔的哲学体系的铁链就在这一环上裂开了。黑格尔逝世后,他的学生们把主要精力放在宗教问题上,并且引起了激烈的争论,这场争论的逻辑成果竟产生了黑格尔主义的对立面——费尔巴哈的无神论,这真是黑格尔在天之灵所未想到的。事实上,这种更换也在所必然,正如黑格尔的宗教理论必然会更替启蒙时期的朴素的无神论一样。
61黑格尔:纯粹人格
一、黑格尔宗教观的几个不同时期
黑格尔的宗教观,在他一生的活动中经历了几次显著的变化。
青年时期黑格尔对基督教持否定态度,他把基督教同所谓“人民宗教”对立起来;而“人民宗教”就是以政治自由和公民高尚品德的精神来教育人民。
随着哲学家共和理想的破灭,他的宗教观也发生变化,体现共和理想的“人民宗教”被他“私人宗教”
,即承认基督教绝对价值的宗教所代替。这与政治理想的发展相一致,他抛弃了关于按照古代城市国家的样式来建立共和国的幻想,认定德国民族是复兴的唯一道路,是在保存封建社会机构和制度的条件下,进行缓慢的改良。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德国,宗教和教会是其封建上层建筑的主要组成部分,为维护各邦贵族的利益,也就拼命维护教会的特权和利益,而德国资产阶级过于软弱,不敢效法法国资产阶级提出无神论的口号。因此在德国,一直到19世纪40年代,无神论始终没有得到多少充分的发展。
这种状况也是由于德国进行了宗教改革的缘故。由于宗教改革,基督教,用黑格尔的话来说,“被路德净化了”。
到了19世纪初,黑格尔同德国许多知识分子一样,否定天主教。他曾明确宣称:“我是路德教徒,而且我愿继续是路德教徒。”
在19世纪的前二十五年间,德国天主教进行改良和恢
上帝死了——体系的断裂 71
复,黑格尔仍持否定态度。他既否定基督教的正统派,也否定宗教解释中的浪漫主义、非理性主义。这一点,就连极右派也攻击黑格尔,说他鼓吹泛神论、无神论。事实上,黑格尔的宗教观同教会的正统宗教观不同,距离无神论也很远,那么,到底是怎样一种宗教观呢,我们下面将会分析。
二、黑格尔宗教观的几个基本观点
首先,黑格尔提倡把宗教意识作为一种社会风尚来研究。
启蒙主义者走的道路并不导致宗教的消亡,必须放弃宗教是个人私事的看法;其次,宗教与哲学在整体上是一致的。黑格尔认为,哲学本身就是为神服务的。各个民族都是通过宗教来阐述自己关于实体,关于世界的内在本质,关于绝对的观点。黑格尔说:“哲学的内容、它的需要和兴趣,同宗教都是完全相同的;宗教的对象是永恒真理、神的启示。当哲学揭示宗教时,它只不过是在揭示自身,而当它揭示自身时,它也就在揭示宗教。”
二者的差别不在内容而在于形式上。在哲学中,理念是在“其逻辑的纯粹性中作为思想”
被揭示出来,在哲学中,绝对精神只是自己产生自己,它表明了起初精神如何在纯思维中运动,然而如何把自己异化为自然界,最后则以意识着自身的精神的形式返回自身。而宗教,是以哲学观点来考察宗教对于绝对理念的描述的,是以表象的形式去表达思辨内容的。
81黑格尔:纯粹人格
因此,宗教的最大特征是:绝对精神以表象的形式在宗教中自我揭示出来,因而,与哲学不同的是:“宗教对于一切人都是存在的;宗教是一切人借以认识真理的方法,而这些方法首先是感觉、表象,然后才是知性思维。”
三、与康德的论战
黑格尔同康德进行的宗教观论战,是从所谓宇宙论的证据开始的。康德认为,关于神的存在、意志自由和灵魂不死的宗教教义,在理论上是不能证明的。因此他把这些宗教教义称之为“实践理论”的公设,并且反驳了所有关于神的存在的证明:宇宙论的、目的论的、本体论的证明。黑格尔认为,康德论点使现象的感性世界同“自在之物”的超感性世界对立起来。而神决不是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
,理性的真正领域恰恰是精神掌握的世界;知识,归根结底,无非是神的知识。
论争之二,反驳了康德对“辩证技巧”的否认。黑格尔说道,怎么可能把偶然性和必然性对立起来呢?凡是有偶然性的地方,也有必然性的实体性。康德的论据是:自然的合目的性和和谐性涉及事物形式,并不涉及其质料、实体,因此要证明目的论的上帝论据,充其量只能证明存在着一个世界造形者(手段)
,一个制造现成质料的大师,而不能证明存在着一个创世者(目的)。
黑格尔反驳说,难道形式可以脱离内容来观察吗?目的同样不能同手段分开,目的不能单独存在。
理性是辩证的,世
上帝死了——体系的断裂 91
界上的一切实在太复杂,不可能设想它不是按照一个有理性的计划创造出来的。而普遍的合目的性不能应用于狭隘的有限目的;所以康德的话文不对题。
第三个论争是本体论的论争。黑格尔认为:可以设想上帝是最完善的本体。
这就意味着它有本体的存在。
在这里,他引用了辩证逻辑的体系,“有”是出发点,概念是逻辑得以完成的规定,概念是客观的,有独立存在性的;而康德的依据是形式逻辑。
关于黑格尔的上帝,他把关于神的三位一体的基督教教义解释为理念按照三段式原则辩证地运动的象征表现。在黑格尔看来,神的理念是以下面三种形式被揭示出来的:第一,以永恒的和逗留于自身中的存在的形式中,以普遍性或神的自在自为的永恒理念的形式(即圣父的形式)
;第二;这一理念表现为现象,即表现为意识和表象领域中的神的永恒理念(即圣子的王国)
;第三,这一神的理念从现象领域回复到自身之内的形式出现,在这里,理念是通过教团的活动表现出来的(即圣灵的王国)。
由此可见,黑格尔那里,圣父是用来象征绝对精神的,圣子是自然界的终极的精神界的象征;圣灵是理念通过教团、教会,通过从宗教向哲学、从信仰向知识的转化而表现出来的象征。
关于神性的传统观念,黑格尔始终是加以拒绝的,他嘲笑那些信神的庸人,他建议把一切关于神的故事当做神话。
“我只有作为一个宗教哲学家才算是真正信教的,这样一来,我就否定了现实的宗教信仰和现实的教徒。……因为我只把
021黑格尔:纯粹人格
它们当作它们自己的真正存在即我的哲学的存在的虚幻的异在、譬喻和隐藏在感性外衣之下的形态“。
四、四种宗教形式
黑格尔阐述了四种宗教形式。
第一种宗教形式是自然宗教。这种宗教首先作为巫术而出现,这时人试图通过自己的意志来驾驭自然;足见当时已经产生出这样的信念,即精神是比自然更高的东西。
第二种宗教形式即佛教,是一种“自在”的宗教,它拥有最大多数的信徒。这里的神是未被规定者,是一切特殊事物的乌有,是无:一切产生于无,一切转化为无。但是,神又被认为是十分确定的人,是佛,是喇嘛、主持等等。在这种宗教里,人的最高目标是深入永恒的寂静境界,佛教徒并不同外界作斗争,他只与自己相处,只抵抗自己。最高目标在于达到虚无,在于一切意识和一切情欲的中断。
下一阶段——美的宗教,起源于“最有人性的民族”
,即古希腊人。在这里,具体的人连同他的全部本色,连同他的一切需要、嗜好、情欲、习惯、伦理上和政治上的使命,一起出现在他的诸神身上。自由、精神性和美深入到希腊人的日常生活中,他们崇拜的不是对命运的忍让,而是理想化了的一般性和艺术性的享受,生命的一种绵延不绝的诗。
黑格尔把基督教称为比什么宗教都好的绝对而完善的宗教。在基督教中,黑格尔说,最终发生了神和人的和解。宗教是神的自我意识,神同自身区别开来,在有限意识中以自
上帝死了——体系的断裂 121
身为对象,但在这种区别中又绝对地与自身相同一。
发展的高点和终点是真理与自由的宗教。黑格尔这里抛弃了历史的叙述方式,而是逻辑——概念的方式说。他用他的哲学体系基础的三断论,解释神圣的三位一体(圣父、圣子、圣母)。
“父国”是神在创造世界之前的存在,是纯理性的,是逻辑范畴的领域。
“子国”是被创造的世界(不仅指自然,而且还指有限的精神)基督死在这个世界,对在“灵国”中复活,“灵国”是前两个国的合成,是信徒们的精神教区,这个教区是通过伦理生活和政治生活的统一原则而在尘世界中被实现的。
而这些原则,又是哲学知识的对象。那么,哲学克服了信仰吗?黑格尔的回答是:哲学受到了这样的责难,说它凌驾于宗教上:但从事实看,这个责难是错误的……它只是凌驾于信仰的形式之上,内容还是一样的。由此可见,黑格尔试图在各种宗教信仰中寻求探索发展的线索,这应是宗教哲学的基础。
黑格尔的《宗教哲学讲演录》包含有许多具有重要意义的方法论原则。黑格尔是把宗教的各种形态同人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联系起来考察的。在分析宗教的历史形式和民族形式时,他常常去描述一定的宗教信仰借以产生和发展的那些条件。
他特别详尽地描述了宗教形式同国家制度、道德、习俗、文化和艺术的相互联系。在这方面令人最感兴趣的是他对于古代希腊宗教的分析。
关于宗教和国家的关系,黑格尔指出,宗教和国家基于同一个“共同的根源”
,也就是说,上层建筑的各种形式是由
21黑格尔:纯粹人格
某些共同的原因和条件产生的。宗教的运动范围跟国家的活动范围不同,国家规定人们在法律上的责任,而宗教则规定人们的内心生活。黑格尔说:“宗教本身不应成为统治者。”
从以上对黑格尔宗教哲学的考察中可以看出,他没有走上无神论的道路,更不是泛神论(他强调精神的优先,而自然始终不过是理念的异在)。
他竭力强调他的哲学与基督教的关系,并认定基督教是宗教的最高形式,然而他又反对一切实证宗教和宗教的形式。正因为此,费尔巴哈把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叫做“理性主义神学”。不要把宗教看作对人的愚弄,而要从历史的角度把它作为社会现象进行研究,这正是黑格尔宗教观的进步意义所在。
尽管黑格尔把宗教看作是理解绝对精神的形式,可他并没有把宗教置于绝对理念的抽象认识之中,在他那里,宗教将被哲学扬弃。关于绝对精神的下一部分,是分析哲学史的哲学,也就是绝对精神的最高形式,是在《哲学史讲演录》中加以叙述的。
绝对的渴望jueduidekewang
黑格尔体系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哲学,绝对精神的最高形式是哲学。黑格尔在扬弃了这一切概念后进入了续概念——绝对理念。在这一阶段中,精神的自我发展达到了“绝对的终点”
;黑格尔的学说在这里达到最高点,同时宣告完结。
纵观黑格尔哲学体系的中心论证及辩证发展过程,是以《精神现象学》为全体系的导言,为第一环;以逻辑学为全体系的中坚,为第二环。以《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包括《法哲学原理》、《历史哲学》、《美学》、《宗教哲学》、《哲学史
421黑格尔:纯粹人格
讲演录》等)为第三环。这个体系的逻辑次序与时间次序是一致的,与黑格尔本人思想发展也是一致的。
《精神现象系》活泼创新,代表黑格尔早期新颖独创的精神;逻辑学精深谨严,代表黑格尔中期的严密深远的辩证思想、逻辑学和认识论三者统一的纯逻辑体系;其第三环应用逻辑学百科全书式的周到,“博大兼备、枝叶扶疏,代表其晚年体系成熟后的全体大用(贺麟)”。绝对理念在其中发展着,经过早期的《精神现象学》、中期的逻辑学,到晚年成熟期,绝对理念走向顶点,这是黑格尔一生渴望的绝对,也是其思想所达到的顶点,这一点,将在绝对精神——美、宗教、哲学史画上句号。
黑格尔认为“关于哲学史的意义,可以有多方面的看法。
如果我们要想把握哲学史的意义,我们必须在似乎是过去了的哲学与哲学所达到的现阶段之间的本质上的联系里去寻求。
一、哲学史的一般概念
一提到哲学史,我们首先就会想到,这个对象本身就包含着一个内在的矛盾。因为哲学的目的在于认识那不变的、永恒的、自在自为的。它的目的是真理。但是历史的讲述的,乃是在一个时代存在,而到另一个时代就消逝了,就为别的东西所代替了的事物。如果我们以“真理是永恒的”为出发点,则真理就不会落到变化无常的范围,也就不会有历史。
但是如果哲学有一个历史,而且这历史只是一系列
绝对的渴望 521
过去了的知识形态的陈述,那末在这历史里就不够发现真理,因为真理并不是消逝了的东西。
——黑格尔
黑格尔这段话指出了哲学史的深刻矛盾,哲学史的目的是探究真理,而历史讲述的却并非都是真理,这就是目的与进程的矛盾。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开篇就指明这个矛盾,从而把他的哲学史研究定位在一个精神发展的最高状态。
那么怎样解决这个矛盾呢?黑格尔认为,必须考虑到哲学史自身的特殊性质,它与别的学科的历史不同,它不涉及外在的历史,而只涉及内在的即内容自身的历史。比如,它不像基督教史那样有它的传播史或信徒之命运的历史。
哲学自有它的起源、传播、成熟、衰落、复兴的历史,这历史固然又常常与宗教、政治,有外在的联系。黑格尔认为,在哲学里并不像在宗教里那样,自始就承认一个固定的基本的真理为内容,这真理由于是不变的,就排斥在历史之外。
“相反的,哲学的历史所昭示的,既不是毫无增加的简单内容的停滞不前,也不只是新的珍宝平静地增加到已有的基础上面的过程;……颇像一些不断地全部更新和变化的戏剧,而这些变化最后又不复有一个单纯的目的作为共同的联系”。
在欧洲,从文艺复兴开始就有了哲学史,如普鲁达克的《哲学家之意见》、克列门的《史特罗马特》、提奥仁的《哲学家传》等。十七十八世纪,布鲁克撰写了《哲学批判史》、还有奚郎多的《哲学系统之比较史》等等。这些哲学史著作研究和搜集了大量材料,但是,并没有形成科学的哲学史观,也
621黑格尔:纯粹人格
没有形成科学的体系。黑格尔在分析这些著作之后,例举了关于过去的哲学史一般概念的几种错误观点。
第一种认为哲学史是各种纷歧意见的堆积。
这种观点认为哲学所有的内容是思想,而这些思想不是别的,只是意见,即关于上帝、自然、精神的意见(或见解)。而“一个意见是一个主观的观念,一个任意的思想,一个想象。我可以这样想,别人可以那样想;一个意见是我私有的,它本身不是一个有普遍性的自在自为地存在着的思想”。但哲学不是意见,哲学是关于真理的客观科学,是对于真理的必然性的科学。在真理面前,意见是相形见绌的。
第二种是把那些陆续出现的哲学体系写成单纯一堆知识,而不是知识的统一联系发展。这种观点最终会认为哲学史就是通过哲学史本身去证明哲学知识的无用。
这种肤浅的看法引申出来,即认为哲学史的结果所昭示的,不过只是纷歧的思想的发生过程,这些思想和哲学彼此对立,互相矛盾。似乎可以用圣经里一句话来形容哲学史:“让那些死了的人去埋葬他们的死人,跟着我走。”全部哲学史这样就成了一个战场,堆满着死人的骨胳。这里“跟着我走”的意思就是“跟着自己走”
,即坚持你自己的信念。
黑格尔认为,这种情形将会导致一种新的哲学出现。这哲学断言别的哲学都是毫无价值的。诚然,每一个哲学出现时,都自诩为:有了它,前面的一切哲学不仅是被驳倒了,而且它们的缺点也被补救了,正确的哲学最后被发现了。但根据以前的许多经验,新约里的另一些话同样可以用来说这样的哲学——使徒彼德对安那尼亚说:“看吧!
将要抬你出去的
绝对的渴望 721
人的脚,已经站在门口。“那驳倒你的哲学,不会很久,将会由新哲学取代。黑格尔把这类哲学史作者比做野人,听完了交响乐,却领会不到其中的好处。
第三种观点是黑格尔关于各种哲学纷歧的解释。
到十九世纪初,历史上已经产生了很多哲学流派,然而真理只有一个,这是理性的本能所具有的直觉和信念。这样一来,似乎只有一种哲学是真的,而其他似乎就是错的。但事实上,每一种哲学都坚信自己是真的哲学。
黑格尔认为:“无论哲学派别是如何地纷歧,却至少有一个共同点,即它们同是哲学。……一味坚持哲学的纷歧性的人,由于他厌恶或害怕特殊性,不知道特殊性也包含着普遍性在内,他是不愿意理解或承认这普遍性的。”
对于真理和哲学的性质,绝不意味着真理与错误是抽象地对立着的。
“我们必须明白,哲学系统的纷歧和多样性,不仅对哲学的本身或哲学的可能性没有妨碍,而且对于哲学这门科学的存在,在过去和现在都是绝对必要的,并且是本质的”。
总结以上关于哲学史的讨论,黑格尔指出:“哲学的目的就在于用思维和概念去把握真理。”
那么什么是哲学史呢?
黑格尔认为,从一般观念来看,哲学史既不是一些偶然事实的记载,也不是异想天开的设想。
“哲学史是在思维精神的运动里有本质上的联系的。
精神的进展是合乎理性的。我们必须本着对于世界精神这样的信心去从事历史特别是哲学史的研究“
按照黑格尔的理解,哲学史是思维在内部必然产生的前
821黑格尔:纯粹人格
进运动。这一运动向我们介绍的,不是一系列互相矛盾的见解,而是一系列从事理性思维的先哲,他们一个比一个更深入地探究事物、自然精神的本质,为后代发掘出最宝贵的精神珍宝,因而,哲学的历史,就是通向真理的道路。
不论古往今来的哲学体系怎样的纷歧繁杂,哲学思想有无自身发展内在规律是首要的前提。在黑格尔看来,哲学史既然是哲学的历史,那么显然,只有根据哲学本身的性质才能了解哲学史,这就是黑格尔所说,真正的哲学史是哲学内部运动的历史。
黑格尔把哲学界定为关于真理的客观科学,或关于真理的必然性的科学。根据黑格尔的理论,哲学所要认识的真理只有一个,就是理念或绝对理念,即主观性和客观性统一的思想。为了把它与单纯主观思想区别开,黑格尔用“客观思想”一词来称呼它。在这个意义上,哲学作为关于真理的客观科学,就是真理自身的生成和展开。
为了进一步理解黑格尔的哲学概念,以便认识黑格尔的哲学史概念,我们还必须记住黑格尔关于哲学——唯一真理的两个本质特点:其一,它是“具体的”。就是说,它是一个包含有不同规定的、具有丰富层次和多样性环节的对立面的统一体,而不是一个片面抽象的道理;同时,它是内部矛盾的同一,而不是“是就是是”
,“非就是非”这种排斥矛盾的抽象同一。总之,它是一个全体,是各种环节、规定、概念的统一。
其二,它是“发展的”。就是说,真理不是一次完成的。
最初,真理是内在的、自在的、潜在的,它的诸多环节、规
绝对的渴望 921
定、概念都潜于内部未表现出来;它们是在发展中逐一表现出来的。这时真理才逐渐走向自为的、现实的。它是由于自身内在矛盾的推动而不断发展的。
哲学认识的真理具有上述两个基本特征,同样,作为真理的客观科学的哲学也具有这两个基本特征:哲学的对象是发展,哲学也必然是发展的。
因而,历史上出现的种种不同的体系,只不过是哲学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而一个时代的最后的哲学乃一切先行哲学的产物和结果,因此,可以说,整个哲学历史就是这个唯一的哲学的萌芽、发展的历史。
哲学是发展的,哲学史也是发展的。
二、哲学史是一个发展中的系统
黑格尔指出:哲学是在发展中的系统,哲学史也是发展中的系统,这就是哲学史的研究所需阐明的主要之点或基本概念。所谓系统,是指由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诸环节所组成的有机整体。从根源上说,产生哲学及哲学史的是理念,而作为自身发展的理念,乃是一个有机的系统,一个全体,包含很多的阶段和环节在它自身内。哲学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系统,是真理或理念发展的一种形式——逻辑形式;而哲学史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系统,则是理念发展的另一种形式——历史形式。作为逻辑形式,是概念的形式在思维着的头脑中的发展,后继的概念从前面的概念推演、发展而来;而历史形式,是理念以哲学体系或学说的形式在思维的历史中的发展。
031黑格尔:纯粹人格
无论是哲学还是哲学史,或者说无论逻辑形式的真理还是历史形式的真理,其概念进展的历史次序大体上是一致的。历史与逻辑的这种一致性指明历史上哲学体系的出现及其联结的次序都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运动系列。这样,我们以意识到了的概念的必然的逻辑的进展作为参照系,从而剥去历史的偶然性,揭示隐藏在下面的理念的必然的系统的发展,就能把握住哲学史的内在逻辑进程。
正因为此,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是黑格尔哲学史的基本概念。实质上,在黑格尔看来,逻辑与历史的一致最能说明哲学史的研究就是哲学的研究。
总的来看,这个原则就是首先对哲学体系进行分解和筛选,把握其本质的原则,然后以这原则为核心,将历史的素材重新组合在一个体系里。哲学史因而呈现为一个不断扬弃的、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事实上,现代哲学越来越趋向于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是在历史基础上的辩证转化。是以历史为基础而不是以逻辑为基础的统一。是以历史为根据,揭示历史的东西里面隐藏着的逻辑的联系;然后再以所找到的逻辑的联系来补充、丰富、发展逻辑的东西,这样反过来指导历史的研究,就能更深刻地理解历史的东西。这种研究必须以历史,即现实的哲学的矛盾进展过程为基础,历史从哪里开始,我们的思维进程就从哪里开始。
把哲学史看作一个发展中的系统,首先这个系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有机的系统。
黑格尔说,从哲学史本身来说,其“所表现的种种不同的体系,一方面我们可以说,乃是一个哲学系统,不过只是
绝对的渴望 131
发展或成长的阶段不同罢了。一方面我们也可以说,那些作为各个哲学系统的基础的特殊原则,仅不过是同一思想的整体之一些分歧罢了“。
也就是说,一方面整个哲学史是一个大系统,另一方面各个哲学体系又自成一个小系统。这些系统之间既是相互对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
没有一个体系会被对立的体系消灭得干干净净,它继续以“被扬弃”的状态存在着;这就是说,在哲学史中,后面的每一阶段不仅必然地从前一阶段产生,而且还吸取了前一阶段所包含的一切有价值的东西。所以,就是在这方面,历史和逻辑是统一的:认识的理论和认识的历史相一致。哲学体系中概念的合乎逻辑的相互继承是符合它们在历史上的形成过程的。
在哲学史中,传统好像一根神圣的链条,把我们同过去联系起来,但它并不是一尊不动的石像,而是像一股越汇越大的洪流那样生气勃勃。
其次,哲学史之间的联系是有层次的,是由其发展动力推进的。
黑格尔指出:“哲学史乃是一系列的发展,并非像一条直线抽象地向前无穷发展,必须认做像一个圆圈那样,乃是回复到自身的发展。这个圆圈又是许多圆圈的构成。”他说:“哲学的每一部分都是哲学的全体,一个自身完整的圆圈。
但哲学的理念在每一部分里只表达特殊的性质和成分。每一个单独的圆圈,因由它自身亦是整体,就要打破那特殊的性质所给它的限制,形成一较大的圆圈。这样,哲学和全体是由许多圆圈构成的大圆圈。“
根据黑格尔这一系列论述,圆圈指
231黑格尔:纯粹人格
单个的哲学家的系统,相当于现在所说的子系统,“较大的圆圈”指一个时代哲学所组成的系统,相当于子系统;“大圆圈”
指各时代哲学系统所共同组成的人类认识史的大系统,相当于“母系统”。哲学史上子系统是母系统中的环节,母系统是子系统的整体。各种哲学系统之间的联系就是处在这些层次的相互作用之中。
这种联系是动态的,也就是发展的。全部哲学史是一有必然性的,有次序的进程。这进程本身是合理性的,为理念所规定的。
“理念自身是具体的,是不同的规定之统一”。
“这种内在的矛盾本身,就是促进发展的推动力”。
理念既规定着哲学史的进程,又受着它的规定,这种内在矛盾被黑格尔认为是推动哲学史发展的内在运动力,这就是黑格尔一再指出的“哲学史是思维从内部必然产生的前进运动”。
在这个基础上,黑格尔指出哲学史系统的发展的特征,“早期的哲学系统与后来的哲学系统之关系,大约相当于前阶段的逻辑理念与后阶段的逻辑理念的关系。这就是说,早期的为后来的所扬弃并包括于其中,黑格尔注意到哲学史呈统一的链条,链条中每个环节前后都有影响,后来的哲学系统对以前哲学系统的扬弃既克服又保留。它的发展趋势是”一个时代的最后一种哲学是哲学发展的成果,是精神的自我意识可以提供的最高形态的真理“。
最后,哲学的发展是与时代密切相联的。
各种哲学体系都是自己时代的产物,哲学发展并非形式上由此及彼的推论,因此,在黑格尔看来,只有正确解决哲学与时代的关系问题,才能为理解和研究哲学发展自身的内
绝对的渴望 331
在规律、内在逻辑提供一个真正现实的基础的准则。
哲学与环境有着系统的联系。黑格尔是通过环境系统的多层次联系指出哲学的特点的。他说,民族精神是一个时代的大系统,哲学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又是最核心的系统,因而哲学的特点是民族精神中“最盛开的花朵”。
黑格尔认为,哲学作为时代的产物是关于它的时代的实质的知识。所谓时代的实质(核心)是指贯彻或体现在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技术、道德、宗教、哲学等方面并将它们合为一有机体的普遍特性,这就是“时代精神”
,而某一时代的哲学就是它的时代的实质或精神。
因此,从内容上说,任何哲学都不能超出它的时代,它要受到时代的限制并体现它的时代精神。
但另一方面,从形式上说,哲学又是超时代的。只有哲学,才是以符合时代精神本身的形式——普通概念来反映那自发地、分散地表现在各个方面的时代精神,因而是对时代精神的自觉的、有意识的、集中的反映,是这个时代本身的知识或自我意识。哲学反映时代精神,这本身就是这个时代精神的自觉和提高,意味着它走向一个新的阶段,因而酝酿着一种新的时代精神,而这又意味着一种体现新的时代精神的新哲学在酝酿之中。哲学和时代的演进因而又是平行的。
正因为哲学是它的时代在思想中的表现,哲学史也就是各个时代所产生的哲学的记录。所以我们现代既不会出现柏拉图学派,也不会出亚里士多德学派,既不会出现斯多噶主义者,也不会出现伊壁鸠鲁主义者,充其量只会出现他们的后裔。要复兴这些体系,“无异于要一个成年人重新变成小
431黑格尔:纯粹人格
孩“。反过来讲,黑格尔的时代也不会产生海德格尔与萨特。
也许并不是每个时代都有利于哲学研究;只有精神在一个时代孕育成熟,才为哲学思维开辟道路。
《哲学史讲演录》之所以至今仍引起人们较大的兴趣,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它的分析原则是辩证法的宏伟范例。人们可以借助此来研究他的辩证法。意识的发展作为主客体之间连续不断的相互作用,在精神现象学里是以一般的形式加以申述的,而在此却得到了具体的体现。思维从抽象到具体的运动,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在逻辑学里是作为一个思辨结果显示出来的,而在这里却尽可能地从哲学史上得到了证实。
归纳起来,黑格尔关于哲学史发展内在规律有四个基本思想:哲学是真理发展逻辑形式,哲学史是真理发展的历史形式,因而二者是统一的;哲学史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这个系统发展的推动力在于思维从内在产生的前进动力;哲学是精神中“最盛开的花朵”
,哲学史就是这种时代精神的记录,哲学与时代、世界历史交织、平行。
三、世界哲学发展史
黑格尔对哲学史的研究,在人类思维史上拉开了科学的哲学研究的序幕。
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从古希腊哲学开始,至他的时代结束。
《黑格尔传》的作者古留加对黑格尔关于世界哲学史的论述有一个线条清晰描述的叙述,我们摘录如下。
黑格尔认为,哲学是从古希腊开始的。精神最早的产生
绝对的渴望 531
在东方(印度、中国)但它发展缓慢,没有上升到高于宗教的程序。
哲学的奠基人是米利都的泰利士。
黑格尔介绍泰利士时,先讲了一个关于他的轶事:有一次,泰利士抬头仰望星辰,掉进了一个坑里,人们就嘲笑他说:“他以认识天上发生的事情,却看不见自己脚下的东西。”
黑格尔说,只有那些永远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处的人,才不会掉到坑里。泰利士是第一个试图解释世界的统一性,并把事物和现象的多样性归之于一个统一元素的人。如果用现代语言描述,泰利士可以称之为朴素的物活论的唯物主义者。当叙述泰利士在感性事物中间发现普遍性这一点时,黑格尔有一句著名的话:他断言,泰利士指的,本来“就不是感性的水,而是思想的水”。这句话很具代表性,因为在黑格尔看来,哲学史首先是一部唯心主义的历史,对于唯物主义学说,他保持了沉默。
毕达哥拉斯学派与米利都学派同一时代,“philosophie”
(哲学)这个词句,意即对智慧的爱,就起源于毕达哥拉斯。
按照毕达哥拉斯学说,数及其间的关系是存在的基础。
万物之源是一,其它一切数都是一即单元的组合。有了二,便出现了多数、差别、对立。后期毕达哥拉斯学派把一称作神,把二称作物质。三赋有很大意义,一通过二重新在三里面到达它的圆满阶段。对三的崇拜从毕达哥拉斯学派传到了基督教。而四就更高,它使人想起四个元素(水、气、土、火)和世界上的四片大陆。
继续下去,一直数到十,就是一、二、三、四的总和,是这些数的最高统一。黑格尔注意到,在数的神秘性背后,隐约形成了统一、对立、量等第一批哲学概念;后
631黑格尔:纯粹人格
来由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范畴图表的思想,在这里已经开始萌芽。
爱利亚学派主要探讨本质和表象之间的矛盾。
黑格尔说,辩证法就是从这里开始的。感性的、可变的存在并不具有真实性,如果我们想按照理性来解释,就会碰到矛盾。这个思想清楚地表现在芝诺命题中,他们目的就是否定运动。感官告诉我们,事物在运动,但理解运动是不可能的。关于运动的思想永远包含着一个矛盾,因此芝诺总结说,运动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据传说,哲学家第欧根尼反驳了芝诺关于运动之不可能性的观点;他站起身来,走来走去——用行为进行了反驳。
第欧根尼知道,芝诺并不想否认运动的感性存在,但是人们不应满足于感性的确实性,而必须力图理解它。
辩证逻辑承认在现实本身中存在着矛盾,只有它才能对芝诺的命题予以反驳。
运动本身就是矛盾的。
黑格尔解释说,如果我们想一般地理解运动,那么一开始会认为,一个物体处在某一个地点,后来移到了另一个地点。可是,在运动的过程中,这个物体已不再在第一个地点,同时它也不在第二个地点;如果它在其中一个地点,那就处于静止状态了。但是,它究竟在哪里呢?
如果我们说,它在这两个地点之间,那么它又重新处在一个地点了,于是,我们将面临同样的困难。
实际上,运动正意味着,既在这个地点,同时又不在这个地点;既在这个地点,同时又在另一个地点——这里可以看到时间和空间的连续性,只有这种连续性才使运动成为可能。
爱利亚学派从否定的方面发现了辩证法,也就是说,他
绝对的渴望 731
们提出一个他们不能解决的问题。在这一点上,黑格尔把芝诺比作康德。赫拉克利特的哲学则对于辩证法的思想作了肯定的描述。黑格尔写道:……赫拉克利特的命题,没有一条我不曾纳入我的逻辑学中。赫拉克利特认为,宇宙不是上帝创造的,也不是人创造的,它过去是、现在是而且也永远是一团熊熊的烈火,它依据自己的规律燃烧和熄灭。
由此看来,赫拉克利特把火当作本源。火的变化就是事物和现象的多样性的基础。火的熄灭是“下向的方式”
,火变成了潮气,变成了水和土。相反的方式是土的液化(海)
、蒸发和燃烧。大自然是个圆圈,其中起点和终点是相通。
其它对立也是相通的;有和无是一回事。黑格尔认为,赫拉克利特以前的学说达到了有和无的抽象——达到了第一个辩证范畴。赫拉克利特接着转到第二个范畴——生成。
古代哲学发展的新阶段是从诡辩学派开始的。
“诡辩”
一词一向名声不好:它意味着,任意用错误的论据反驳正确的东西,或者任意把虚假的东西说成似乎可信,或许可能。但是,这个意义是后来才有的,诡辩家的原义是——智慧之师。
诡辩学派把哲学运用于人,把人与人的关系纳入哲学中。
这一章还谈到了苏格拉底。用黑格尔的话说,他是古代哲学中最有趣味的人物。苏格拉底紧接着诡辩学派,致力于把哲学“人情化”
,但他和诡辩学派是对立的,因为他肯定了高于私人利益的绝对元素的存在。这就是真的、善的、合乎伦理的、正直的东西。每个人都应当独立地、“出自本身”地达到他的认识,并且在符合这种认识的情况下生活。苏格拉底发现了道德。在他以前,在雅典就有了朴素的伦理,但却
831黑格尔:纯粹人格
没有对于善和德行的反思。苏格拉底寻求真理的方法深深吸引了黑格尔。他认为,在苏格拉底身上,方法和哲学推理是一致的。
苏格拉底乐于同他乡镇上的公民——普通人或政治家,智者或工匠——进行交谈。在谈话中,他往往从直接的生活琐事出发,引导对方从已知的特定事件达到对于普遍性的思维。
首要的任务在于启发人们对根深蒂固的观念加以怀疑。
他以一个胸无城府的老实人的态度向对方提出问题,好像他本人要向对方学习一样。
对方的回答继续被苏格拉底思考着,直到揭露出内在的矛盾为止。这就是著名的苏格拉底式的讽喻(Ironie)
,它教导人们认识自己是一无所知的,它先使人们产生惊讶,然后引导他们进行反思。
苏格拉底继续运用他自己所谓的助产术。他认为,必须帮助已经存在于对方意识中的思想出世。苏格拉底这里所采用的方法,就是提出正确的问题——一个应当予以适当注意和重视的问题。于是,所要求的答案也就出现了。
苏格拉底不愿意提出任何体系,他只是在个别人身上诉诸对于普遍性的思维。苏格拉底认为,一切取决于良心:如果良心坏了,那么行动也就相应地坏了。阿里斯多芬试图在他的喜剧“云”中嘲弄苏格拉底。黑格尔肯定阿里斯多芬是对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肯定雅典法庭也是对的,这个法庭认为这个哲学家不信神和诱惑青年而把他判了罪。
按照黑格尔的说法,苏格拉底的命运是够悲惨的了,它开创了希腊的悲剧。
两个相反的公理对抗起来,互相推翻:一方面是现存法律的合理性,以法庭和雅典人为代表;另一方
绝对的渴望 931
面是知识的权利,对善和恶、对知识之树的果实进行反思的权利(这也是近代哲学的普遍原则)
,以苏格拉底为代表。
黑格尔大书特书的下一个伟大人物就是苏格拉底的得意门生——柏拉图。
柏拉图认为,我们周围可以由感官感知的、变化不定的事物界,是真实的,超越经验的理念界的一幅暗淡的图画。每件事物都有其理念,这个理念独立存在于事物之外,它是事物的真实存在,是事物的本质。每所具体房屋不过是一般房屋的相应的永恒不变的理念的一个现象。柏拉图心目中的理念无非是普遍的概念,他把它抽象地同可感知的个别事物相对立,并把它提高成为独立的存在。
一般人是揣度不出理念的存在的。柏拉图把他们比作囚徒,这些囚徒被缚在一个洞穴里,面对着岩壁,从没尝过一点自由。
人们扛着器皿、雕像和图像从洞穴的入口处走过;囚徒们在岩壁上只看到这些东西的影子,但他们却把这些影子当作物体本身,因为他们从没有看过真实的物体。我们周围的事物既然是不真实的,我们觉察事物的感觉也就提供不出真正的知识。理念只能被智者所认识,智者克服了感官所提供的印象之后,便回忆起他的不朽的灵魂进入本世界之前在彼岸世界所见到的一切。
所有这些见解都是富有诗意的,神秘难懂的。但柏拉国是哲学家,他的细心的读者会在神学外壳后面看出关于知识性质的深刻的意思。
(此外,“辩证法”一词也是首先在柏拉图的著述中出现的。)黑格尔的分析正是在这方面使人感兴趣。
这就是指的对立的统一。
赫拉克利特观察周围世界时,就已经以形象的方式讲这个问题。在柏拉图的学说,这个思想
041黑格尔:纯粹人格
则以概念的方式表达出来,并且涉及到认识,认识同世界本身一样,也包含着矛盾规定的统一性。没有一件东西仅仅是大的或者仅仅是小的,是一倍或者是一半,是正确的或者是不正确的,是美的或者是丑的,而永远是两者同时兼备;当柏拉图谈到个别参与普遍、参与理念时,他就是想说明这个事实。黑格尔把柏拉图的见解概括成一句话,即:真理在于对立的统一。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但他同他的老师不一样,他在人类事务中不是从个别人出发,而是从人们组织起来的集体、从国家出发。柏拉图并不提倡道德,而是陈述了一个伦理的体系。因此,他同黑格尔特别接近。这位雅典智者和后来的柏林哲学家一样,完全相信国家是伦理生活的基础。从这一点来看,同时从他们的差别来看,他们两人都是他们时代的产儿: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里不仅废除了私有财产,而且还废除婚姻制;他的乌托邦式的观点就是斯巴达现实的神化。相反,黑格尔认为柏拉图的一大缺点就是,在他的国家里,个别性的原则受到了压抑;他这里指的是主观良心(道德)
、婚姻和私有财产;因为,只有财产归个人所有,自由才可能存在。
正如柏拉图不赞同他的老师苏格拉底,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就更加跟他谈不拢了。马其顿的亚历山大的这位老师在希腊哲学中所起的作用,可以和他的这位亲密学生的政治作用相媲美:马其顿王占有了整个文明世界;亚里士多德的体系则包括了当时存在的所有知识领域。
亚里士多德对于柏拉图的根本责难就是,不能把本质和
绝对的渴望 141
具有这一本质的事物割裂开来。
本质就在于事物本身之中,而不在于一个彼岸世界。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批评包含着一定的唯物主义特征,黑格尔却处心积虑地抹煞了这些特征。
亚里士多德认为,物质不过是事物纯粹的抽象的可能性,即浑沌的和惰性的质料。它只有通过形式,通过积极的理想原则才能达到真实性、现实性。形式使物质从纯粹的可能性变成现实性,变成感性的、可感知的实体。实体的一个更高的类是知性,即人的心灵。亚里士多德认为,最后还存在着一个最高的、绝对的实体,一个不可动而致动的形式之形式,在这个形式中,形和质、可能性和现实性是不可分割的:这就是上帝。
黑格尔还格外谈到亚里士多德关于国家的学说。亚里士多德说,人是“政治动物”
;国家是个别人的本质,国家高于个人和家庭。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不同,他并不热心描绘国家制度的完美形式,他指出,“优秀人物”应当治理国家,而不受法律的约束。亚里士多德这样说,他的心目中无疑是浮现着他的亚历山大……希腊的民主制度当时已完全衰微,所以他对此再也一字不提了。
斯多噶主义、伊壁鸠鲁主义和怀疑主义虽然都产生于希腊,黑格尔却把它们都作为罗马世界的——特别是在罗马人统治下的——哲学来谈;罗马世界并不适合具有理性的实践的自我意识,于是自我意识退回它的思维的孤立状态,并满足于这个状态,只关心自己而不关心普遍事物。
古代哲学发展的最后阶段新柏拉图主义,以异想天开的方式调和并容纳先前几乎所有的基本学说,如柏拉图学说和
241黑格尔:纯粹人格
亚里士多德学说、斯多噶主义、伊壁鸠鲁主义和怀疑主义。
新柏拉图学说派最大的权威柏罗丁认为,世界的出现是由于神性的放射(流溢)。绝对的存在,即太一、亦即上帝,像太阳放射光辉一样,从自身放射出知性。放射物又回到太一,静观着上帝,被思维的东西思维着思维。黑格尔特别赞赏柏罗丁学说的这一方面:等而下之,一部分转化为自然,一部分转化为显现着的意识……就包含了很多武断成分,而没有概念的必然性……——柏罗丁哲学的另一方面,即对物质世界的解释归纳,并不投合他的口味。
黑格尔在他的讲演录中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古代哲学上(占用了讲演录三分之二的篇幅)。他就这样结束了一千多年的古代哲学史。此后一千年——从六世纪到十六世纪——黑格尔匆匆忙忙地一笔带过,好像穿上了七里靴一样。
黑格尔讲中世纪哲学,是从阿拉伯人讲起的。的确,他只是列举了一些人名:阿尔。法拉比,伊本。森纳,阿尔。
埃查利,伊本。鲁斯德等。黑格尔认为,这些哲学家的功绩在于保存了亚里士多德,因为在中世纪欧洲,人们在一段漫长的时期内,只是从阿拉伯翻译和注释中才了解到亚里士多德。黑格尔专横地断言,阿拉伯思维总之是乏味的,在哲学史上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阶段。
另外,黑格尔对于欧洲的经院哲学也是这样说的;哲学同神学搞成一码事了。经院哲学乃是北日耳曼人天性中的知性的完全混乱。科学退化了,变成了形式上的三段论法的推理,在学者中间出现了对于理性事物的无知,彻底的、惊人的迟钝。
同样,在其他人即僧侣中间,也出现了最可怕的、完
绝对的渴望 341
全的无知。思维错乱了。
(黑格尔用“错乱了”这个词,有两层意思,一是“走岔了道”
,一是“癫狂了”。)中世纪哲学不适合他的逻辑思维借以向前发展的模式。中世纪像东方智慧一样,束缚了浪漫主义者们的思想——黑格尔倒不同情这些人。但这里也同样可以看出,他对于封建时期肆无忌惮的天主教的精神世界,怀着新教徒所特有的敌意。
中世纪哲学分割了彼岸和此岸,分割了宗教感情和自然——处在的自然和人的自然,外在世界只有在被克服之后才有价值。近代哲学就是要解决被思维的宇宙和存在的宇宙之间、思维和存在之间的对立。按照它们下判断的方式,近代哲学分成两个流派——实在论和观念论。实在论从感知、从物质自然中推断出思想的内容,观念论则从思维的独立性出发。黑格尔讲到这里,几乎提出了哲学的基本问题;他不确切地称之为“实在论”的东西,就是唯物主义。近代哲学的两位祖先培根和伯曼,就是最初试图从相反立场解决精神和自然问题的两个对手。
十七世纪是知性进行思维的时期。经验论和唯理论争论不休,但它们的分歧无关紧要,双方都是从经验(外在的或内在的)
,而不是从思维本身的内在必然性获得内容。
唯理论认为合理的思维是真知的唯一源泉,这一哲学流派的创始人是勒奈。笛卡尔。笛卡尔想排除一切权威知识,绝对地无条件地从头做起:在他看来“我”的思维乃是唯一无可怀疑的事实。由此得出了他的著名的命题:“我思,故我在。”
笛卡尔从“我”的存在这一事实出发,达到了神的证验,而后达到了物质世界。上帝这个本来就有的实体是宇宙的创
41黑格尔:纯粹人格
造者而宇宙是由两个独立的实体组成的。
巴鲁赫。斯宾诺莎用他的统一实体的学说克服了这种二元论。实体并不依赖于任何一个它身外的神圣的造物主,它就是“它自身的原因”它就是上帝,但它也是自然。
斯宾诺莎的神学术语有可能使人对他的泛神论作唯心主义的解释,黑格尔就驳斥了所有由于斯宾诺莎的无神论而对他发出的责难。
在英吉利海峡的彼岸,经验论者培根的思想找到了肥沃的土壤,那里出现了另一类型的唯物主义学说。黑格尔把约翰。洛克的哲学说成为形而上的经验主义。斯宾诺莎从原理和定义出发;洛克则热中于从有限物、感性物、经验引伸出普遍概念。他否定天赋观念的存在,认为知性中任何事物无不先在于感官之中。感觉是一切知识的来源;心灵在和世界发生感性交往之前,是一块没有内容的“白板”
,只有经验才在上面写出文字来。
经验科学的方法正符合洛克的见解。黑格尔指出,这些见解当然不能令哲学家们满意。首先就没有弄清楚,个别感知以什么方式采取具有概念特征的普遍性的形式。洛克说知性只是组合,这个解释是不够。他的另一个弱点是把质分成第一性和第二性。第一性的质(广延、硬度、形状、运动等)是真实的,第二性的质(颜色、气味、声音、味道等)是由我们的感官产生的。
由此直接导致了贝克莱的主观唯心论,这种唯心论认为,甚至事物的第一性的质也是人的观念。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黑格尔把这种学说称为最坏的唯心论。洛克哲学最后形成了休谟的论点,黑格尔对于休谟
绝对的渴望 541
也持否定态度。按照休谟的说法,人只能同感觉打交道;知识的普遍性是没有必然性的,这不过是人们习惯于把个别现象联系起来的一种结果。
休谟的怀疑论首先并不针对科学知识,而是针对宗教和独断论。因此,他在法国启蒙学者中间享有广泛的声誉。黑格尔把法国启蒙学者的哲学正确地说成是唯物论和无神论。
狄德罗对于斯宾诺莎的泛神论说过,自然是没有神的。黑格尔认为法国唯物论是哲学思想的一个必然阶段,但他只是从它的否定方面来认识它的意义,他把它看作摧毁衰颓的宗教、垂死的政治制度、过时的法律和道德标准的一种力量。他的唯心主义偏见在这里表现得非常明显。他把关于具体的普遍的统一性的思想作为积极的内容加以推崇,但又认为这个思想表现很肤浅。黑格尔提到了霍尔巴赫的“自然体系”
,提到了罗比耐。正如在青年时代一样,黑格尔现在对于卢梭也还是满怀好感的。
德国的启蒙运动有它的特点。其中活跃着莱布尼茨的传统,他的哲学恰恰是与斯宾诺莎的哲学和洛克的哲学相对立的。莱布尼茨提出一个关于个别实体即“单子”的多样性的思想,他认为单子代表每一个独立自足的、不可重复的世界。
单子之梯从无机物通向活的有机物,通向意识。单子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因此,莱布尼茨不承认从经验中可以产生认识。
真理的知识只可能是在思维实体和物质实体的运动中被上帝预先规定的和谐,正如两座快慢相同的时钟互不相干地指示着同一个时刻。
把莱布尼茨学说加以系统化的是克里斯蒂安。沃尔夫。
641黑格尔:纯粹人格
所谓的通俗哲学就是由他开创的,这种哲学以普及哲学知识为宗旨,但这些知识跳不出知性形而上学的界限。
只有在“最新德国哲学”中才发生向辩证法的转变。黑格尔以希腊以后哲学所占篇幅中最大的章节来写康德。黑格尔认为,康德哲学是按照一定法则造成的启蒙哲学,它要人相信,真实的东西都不可知,只有现象才是可知的。作为康德的对手和克服者,黑格尔对于红级一时的康德哲学是抱有偏见的;尽管他想实事求是地描述这种哲学家,结果他还指是把它指责得一无是处。
他写道没有人会像那种哲学一样蠢。
他说,先验哲学的原则,即研究认识能力,无异于在水之前试图游泳。同时,黑格尔还反对康德在列举认识范畴或道德范畴时所采用的经验主义方法:在心灵的口袋里乱摸一气,想摸到一点值钱的东西;偶尔也会摸到理性,什么都摸到也无所谓……,财产以至神的假设都是这样。不过,黑格尔仍然肯定,仅仅从康德开始,才区分了知性(作为有限关系中的思维)和理性(作为以无条件物和无限物为对象的思维)
,正是这种区分对于黑格尔显得十分重要。黑格尔着重指出,康德哲学的重要方面在于论证了知性概念如果用来规定无限物,就会导致错误结论和矛盾——众所周知,这是黑格尔辩证法的一个重要的起点;此外,黑格尔还强调了被康德只看作思维所必需的、而被谢林和黑格尔作为出发点的直观知性,这种知性认为,一般和特殊,目的和手段是同一的。
同康德的经验主义方法相反,费希特试图从一个非常明确的最高原则——唯一无可怀疑的东西即“我”——引申出他的全部哲学。他像笛卡尔一样从“我”出发,但不像那样
绝对的渴望 741
前后矛盾,并没有由此引申出上帝和世界的存在,而只引申出“我”本身所包含的一切:思维的“限定”即“非我”。
“非我”是由“我”产生的,并限制着“我”
,正如“非我”反过来也受到“我”的限制一样。由此发生的否定和肯定,同一和否定、限度和限度的扬弃等等的不断变换,是辩证的,是世界上第一次按照理性推演范畴的尝试。
不过,黑格尔在费希特身上也看到了精神的如下需要:这种“主观性……需要摆脱它的片面性,才能同客观性、实体性相结合……。这不是斯宾诺莎的形式上结合,也不是像费希特那样的主观总体性,而是具有无限形式的总体性;我们看到这种总体性出现在谢林的哲学中”。
现在可以看见,世界精神已十分接近目标,接近黑格尔哲学了:客体和主体的统一已经完成。但是,谢林并没有达到理念的逻辑发展,而只达到理智的直观。
谢林认为,至高无上的不是哲学而是艺术,不是理性而是想象力。黑格尔反对谢林的贵族态度;在谢林看来,哲学在个别人身上表现为艺术才能,表现为天才,仿佛只有幸运儿才配有它。但哲学按其本性而言是能够普遍化的;因为它的土壤是思维,而人正因此成为人。
黑格尔把这些阐述都汇入他自己的体系:“哲学的当前基点就是,理念要在它的必然性中来认识。”
作为哲学史家的黑格尔对数百年间的哲学史做了详尽的论述,他的功绩,不仅限于他正确地理解和深刻地评价了各个哲学流派。
照列宁的说法,“黑格尔在哲学史中着重地探索辩证的东西”。这里也有一个线索。
黑格尔在分析芝诺怀疑论时指出:“我们在这里发现辩证
841黑格尔:纯粹人格
法的原始阶段,即恰好是思想在概念里的纯粹运动的起始阶段。“
黑格尔在考察赫拉克利特关于理念就是过程的总和的学说、关于普遍运动和变化的学说时指出:“没有一个赫拉克利特命题不被我采纳到我的《逻辑学》中。”黑格尔是第一个对赫拉克利特的原始的辩证法给予这样深刻的评价的。
黑格尔也力图在近代哲学中寻找辩证法因素。例如,他辩证地解释斯宾诺莎关于实体是自身原因的论点。他把斯宾诺莎关于实体及其属性即思维和广延性(在黑格尔看来,这里有辩证法)的学说看作是斯宾诺莎最大功绩。
黑格尔认为,康德的范畴学说以及他的二律背反的学说也有辩证法的萌芽。费希特关于从一个范畴推演出另一个范畴的尝试,对于辩证法的研究也有积极的意义。在分析各种哲学学说时,黑格尔也常常谈到自己对于辩证法的看法。
黑格尔把哲学史看作是个“发展中的系统”
,看作是一个整体的、相互联系的、有序的动态系统,这个思想与辩证法是相吻合的。不过,黑格尔把世界的本质归于“绝对理念”
,把哲学史系统看作是理念自身发展并认识自身的道路,把历史的必然性建立在逻辑的必然性基础之上,因而仍然是“头足倒置”的。是十足的客观唯心主义。
在结束《哲学史讲演录》的写作时,黑格尔发出感叹:世界精神劳作得多么懒散,多么迟缓啊!在对这漫长的精神劳作的漫长论述中,黑格尔感到“在世界上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了。看来,世界精神现在已经成功地抛弃了一切异己的
绝对的渴望 941
对象性的本质,终于把自己理解为绝对精神,从自身中产生出对于它自己是对象性的东西,并且始终以心安理得的态度控制着后者。有限的自我意识同无限的自我意识的斗争现在停止了。有限的自我意识不再是有限的了;因而,从另一方面说,绝对的自我意识取得了它过去所没有的权力。已往整个世界历史,特别是哲学史,都是描述这一斗争的。而这一历史看来乃是在这个绝对自我意识(历史具有绝对自我意识的观念)不再是某种异己之物的地方,即在精神作为精神而活动的地方,才达到自己的目的的。因为只有当精神知道自己是绝对精神,并且是通过科学而知道这一点时,它才是这样的。精神把自身创造为自然界,创造为国家……这就是我们时代的观点,而精神形态的系列现在就是以此为完结的“。
于是,黑格尔的哲学史以绝对精神告终,精神以完全的自我意识认识了自己。在黑格尔看来,他自己的体系就是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形式。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就是要给世界提供一幅包罗万象的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图画,而这幅图画以哲学史告终。这样一来,就暴露了黑格尔哲学中的一切矛盾的东西。他的功绩也在于此,矛盾也在于此。因此,这一天才思想家,在耸立了一座座里程碑后,其哲学的历史命运也似乎走到了终点。
……没有完……meiyouwan
在完成一系列宏篇巨著之后,1822年,黑格尔想作一次长途旅行。反复思量,他选择了荷兰作为目的地,他向往那里的艺术收藏品,何况还有他的老朋友和学生。
筹措到一笔政府的补助之后,黑格尔动身了。沿途他拜见了著名的卡诺将军(拿破仑时期的陆军部长)
,在卡塞尔参观了美术馆,尽管陈列室所剩藏画不多,黑格尔仍然感到非常满意,一个劲地赞叹“真可谓出神入化,特别是荷兰画家们的作品”。接着,他沿莱茵河向波恩和科隆进发,参观了教
……没有完 151
堂、美术馆和罗马要塞,饱览了莱茵河的景色。
在埃森,黑格尔花了六个小时参观一个私人的藏画。他以鉴赏家的眼光看出,有一幅荷兰画同他从前在波瓦塞雷教授那儿看到的另一幅画在笔法上十分近似。原来这两幅画同是迪克。布茨一幅祭坛画的两个侧面。后来,这两幅画就合在了一起,陈列在勒文的彼得大教堂里。可见他的艺术眼光是非常敏锐的。
到了荷兰的布鲁塞尔,黑格尔非常开心,一次效外远足,还到了滑铁卢。
“我在这些看到了这里永远值得纪念的旷野、山丘和地点,特别引我注目的是那一片莽莽的高地。站到上面环顾一番,可以眺望到几里路远,这儿就是拿破仑这位沙场宿将登基的地方,他也是在这儿丧失他的王位的”。
紧接着又去了荷兰的阿姆斯特丹等地,层出不穷的观感,让黑格尔写不胜写。
一座座庄严的教堂、宏伟的陵墓让他激赏不已,在阿姆斯特丹,他还看到一大批伦勃朗的原作。
黑格尔百感交集地回到柏林,这旅行使他精疲力尽。他的学生,后来成为“老黑格尔派”中坚人物的海因里希。霍托,这时候见到了他,后来在著作里写到这第一次见面的情景,描写这位五十二岁的哲学家刚结束一次长途旅行:
他坐在一张宽大的写字桌旁,正在一堆横七竖八,杂乱无章的书籍和稿纸里焦躁地搜寻什么。早衰的身躯已经弯了下来,但仍不减当年的恒心和毅力;灰黄色的睡衣随便从肩头披下来,顺着蜷缩的身体一直拖落到地上;从外表看去,既没有什么可
251黑格尔:纯粹人格
敬的高贵气派,也没有什么文雅的风度,而在整个举止谈吐中引人注目的,不外乎见重于古代平民的那种坦荡胸怀。他的面貌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我永远难忘的。整个脸庞苍白而憔悴,仿佛死去似的耷拉着,一点也看不出摧枯拉朽的激情,却反映出一个日夜沉默劳动的思维的全部过去;怀疑的苦楚、汹涌思潮的激荡,似乎并没有破坏和废弃这四十年的思考、探求和发现;只因不断地渴望把有幸发现的真理的幼芽培育得更丰富、更深刻、更精确更不可抗拒,他的额头、脸颊和嘴角布满了皱纹。每当这种神智朦胧时,他的容颜便显得憔悴不堪,一旦神智清醒过来,则又表现出一种对事业一丝不苟的严肃态度;这一事业本身是伟大的,只有通过艰苦的劳动,才能取得圆满的进展,而他长期以来正是以这种严肃态度默默地埋头于这一事业。整个头颅长得多么端庄,鼻子高高的虽然有点凹陷的额部、沉静的下巴长得多么尊贵啊!无论在大事小事中都表现出来的诚实和正直,只有在真理中才找到最终满足的清明意识和充沛力量,构成了一种高尚的性格,显著地铭刻在极其独特的外表上。我原来期待他给我作一次包罗万象的或者鼓舞人心的学术谈话,万没料到,事与愿违。
这个怪人刚从荷兰旅行回来,只知道滔滔不绝地大谈城市的整洁、乡村的优美富饶,大谈辽阔无际的绿色草原、畜群、运河、高耸的磨坊和便利的公路,大谈艺术珍品和舒适讲究的生活
……没有完 351
方式等等,以至我听了半小时,就仿佛感到自己跟黑格尔本人一起住进了荷兰。
霍托还用细致入微的笔触描写了聆听黑格尔世界历史哲学讲演的情景:
他不得不从事物的最低层提练出最宏伟的思想,这些思想如果要充分发挥感化作用,一定得以永远不动的现实性在他自己身上再一次生发出来,尽管它们过去多年来和今后永远还将重新思考和融会贯通。最鲜明地表现这种艰难困苦的,莫过于这种演讲了。远古时代的预言家们愈是费劲地斟酌字句,他们自己心中经过努力搏斗而即将被征服的一切便愈是表现得简练。黑格尔正像那些预言家们一样,也是以笨拙的简练方式进行斗争和取得胜利的。
由于完全沉湎于讲题中间,他似乎只是为了讲题本身的缘故来发挥这个讲题的,不像是为了听众的原故,而是从自己的心智来发挥他们。然而这个讲题又完全是他一个人讲出来的,他几乎像父亲似的关心他的明了性,以求缓和那种僵硬的严肃性,使他不致害怕接受如此费力的思想。他开始结结巴巴讲了起来,努力想讲下去,忽然停顿下来,接着又重新开始。讲讲停停,边讲边想,几乎怎么也找不到一个恰当的字眼,而一旦选中了一个最可靠的字眼,它看来似乎很平常,但却贴切得不可仿造,不同凡
451黑格尔:纯粹人格
响而又唯一正确;最本质的东西看来总是到下一步才会讲到,但不知不觉却尽可能完美地讲出来了。
这时听众才理解到一个句子的明确意义,并渴望他继续讲下去。白盼了一场,思想并没有向前推进,而是以同样的字句围着同一个观点不断地兜圈子。松弛的注意力一旦开了小差,离开了讲题,那么几分钟后重新听讲,就会大吃一惊,发现由于脱离了讲题的前后环节而受到惩罚。因为,任何一个完整的思想都是轻悄而又精密地通过一些看来毫无意义的中项引申出来的,因此都带有片面性,互不相干,而且陷入矛盾;只有使那些最格格不入的东西最终协调起来,才能成功地解决这些矛盾……他用这种方法圆满地描述了时代、民族、事件和个人;因为,他深遽的眼光使他到处能够认识彻底的东西,此当年的洞察力即使到了暮年也没有丧失其青春的活力和朝气。
黑格尔的另一位学生,未来的亲斯拉夫派学者伊凡。基里耶夫斯基也描述了黑格尔的演讲。
一开始,他的讲话简直叫人受不了,说一句就咳嗽一阵,声音给吞掉一半,他那颤抖的哭泣似的语调几乎不能把最后一句话说完。渐渐地,我已经受得了黑格尔的讨厌的讲课方式:一段时间以来,我已不听里特尔(地理学教授)的课,改听黑格尔的
……没有完 551
课了。
从以上两段叙述中,我们大致可以看出黑格尔的思想方式和表达方式。他的演讲著称于世,不在词藻华丽,而在内容深刻;他不具备外表的优雅,却独具思想的魅力。青年时代黑格尔,由于讲课方式晦涩难懂曾备受责难,而今他已接近荣誉的顶峰,这种讲课方式在听众的眼里便成了思想伟大的标志,他的思想已经不能用普通的语言方式来规范了。
继荷兰之行之后,黑格尔又作了一次假期旅行,这次他去了维也纳。他沉湎于维也纳的意大利歌剧之中,在给夫人的信中声称。
“只要钱够我看意大利歌剧和回国之用——我就要继续留在维也纳!”在这里,他还参观了艺术珍宝馆,在一个富豪埃斯特哈齐的美术馆,黑格尔连连逛了三天,每天给家里发一封信,随手记下他的印象和感慨,应接不暇的印象像焰火似的使他眼花燎乱,记忆模糊,他在给夫人信中说,“……我今后不得不请你来告诉我,我是怎样在这里度过这几天的。”
最值得一提的是,1827年,黑格尔往魏玛进发,去拜访歌德,这是他最正式的一次拜访。
歌德的秘书,后来写《歌德谈话录》的作者埃克尔曼,记述了这次会晤。
“黑格尔来了,受到歌德本人的隆重接待。歌德这天晚上为黑格尔举行了茶会,茶会上,大家的话题逐渐转到辩证法。黑格尔说,‘从根本上来说,它不外乎是人人身上都具有的那种经过整理的、有条不紊地形成的矛盾精神,那种才能在辩别真伪中才见得伟大。

651黑格尔:纯粹人格
“歌德插话说:‘但愿这种精神艺术和才能不致经常遭到滥用,不致被用来颠倒黑白,混淆是非才好!
‘“黑格尔答道:’不过,这种情况只会发生在那些精神不健康的人们身上。
‘“歌德说:’我喜欢研究自然,这种研究是不允许发生这种毛病的!因为,我们在这种研究中不得不同无限的永恒的真实事物打交道,这种事物立刻就会证明每个不是诚心诚意、实事求是地观察和处理对象的人不称职,而将它们加以抛弃。
同时,我还确信,许多辩证法方面的病患者,将在研究自然的过程中,得到有效的治疗。
‘“
两位在不同精神领域中耕耘的大师,探讨同一个理论课题——如何认识有机的整体。黑格尔在他的关于概念具体化的学说中,运用辩证逻辑学的方法来寻找解决途径:按照他的理解,一个运动的向其对立面转化的范畴的体系,可以使人理解自身发展着的有机体。歌德则诉诸另一种可能性。按照他“原始现象”说,人们能够在个别中发现一般,在现象中发现本质。这种发现虽然带有感性的性质,却比简单的感知要更加深刻。
一次,歌德赠给黑格尔一个用波希米亚玻璃做的萤色酒杯,随杯附送的名片上写着:“原始现象向绝对精神致意。”
1826年8月27日。
是黑格尔56岁华诞,德国学术界、艺术界为黑格尔和歌德两位天才隆重祝寿。赞颂他们“一尘不染,与世无争;情同手足,浑然一身……”
……没有完 751
次年1月,黑格尔的学生甘斯将《科学评论年鉴》办成了,使黑格尔的宿愿得偿。黑格尔主持这个刊物,直到去世为止。
1829年,黑格尔由于物理学家和数学家的反对,没能当选科学院院士,使他终生未能在普鲁士科学院享有一个席位。
为了安抚他,阿尔腾斯泰因大臣安排他做一次旅行,到捷克进行温泉治疗。
想不到谢林也在这里,两人见面喜出望外,他们共进午餐,同游附近的山岭,畅谈政治,谈这谈那。奇怪的是,他们无所不谈,惟独不谈哲学。黑格尔归国途中在魏玛小住,这是与歌德最后一次会见。
同年10月,黑格尔被选为大学校长,与此同时,政府还委派他当大学里的政府全权代表。足见普鲁士政府对他的信任。这是黑格尔官方哲学家生涯的顶峰时期。
1831年,61岁的黑格尔荣获国家三级红鹰勋章。
现实的政治问题又引起了他的关注。黑格尔晚年自己承认,他对政治的兴趣几乎超过了其它一切。他去世前不久出版的最后一部著作是《论英国的改革法案》。在这部著作里,他写了这样一段被称之为政治遗嘱的话:
人民则将成为另一种力量,而一个建立在迄今尚不知议为何物的基础上的反对派,如果在敌对党派的议会里感到无能为力的话,它就可能误入歧途,到人民中间去寻找力量,于是就会引发一场革命,而不是一场改革。
851黑格尔:纯粹人格
1831年11月13日,黑格尔突发重病,经历了一天一夜的痛苦后与世长辞。这是115年前莱布尼茨逝世的日子。
黑格尔安葬于柏林市中心,他的近旁安息着费希特和布莱希特。
黑格尔去世后不久,他的著作全集出版了,霍托、甘斯等人组成的“老黑格尔派”
小组,忠诚捍卫着老师的思想。
他们以保守观点及力求用新教正统观念诠释黑格尔学说而著称于世。
十多年后,《德法年鉴》上发表了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从此之后,黑格尔哲学的命运便同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联系在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