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东南亚历史脉络

来源:admin  更新:2022-12-29 13:27  分类:文化历史  标签:东南亚  源文件

在互联网上,关于东南亚历史的讨论,似乎历来不如东北亚热烈。 带看了一些东南亚相关的资料,介绍下东南亚的历史吧~因为图片比较大,也容易影响阅读,主要以文字为主吧。 东南亚首先是一个地理概念,除了中南半岛外,印尼菲律宾等都是岛屿国家,近代前大多没有发展形成持续时间较长较为成熟的政治体,一定程度制约其史学发展。东南亚历史文化极为多样,世界各大宗教都能在东南亚找得到,有可能算得上世界上文化最为多样的地区,像以前的印尼爪哇,以前是印度教,后来是伊斯兰教和少数的新教,宗教的影响限制了世俗文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又制约了东南亚的史学发展。另外,对东南亚影响最大的是印度中国和几个西方殖民大国。但除了越南,中国文化对东南亚的影响有限。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东南亚是印度化的东南亚

发展基础

现状

东南亚的国界和地势,来自DK,Complete Atlas of the World

通常所说的东南亚包括两部分——

其一,是东南亚大陆 ,即中南半岛,或印支半岛,包括越南、泰国、缅甸、柬埔寨、老挝和马来半岛。正如其名称所示,东南亚大陆与中国、印度相连,历史上受到了中国和印度文明的深刻影响,如今大多信仰佛教。

其二,是东南亚海岛 ,即马来群岛,或Nusantara,包括印度尼西亚、东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文莱和东帝汶。这一带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历史上也深受中国和印度影响,如今大多信仰伊斯兰教和天主教。

这两部分加起来,陆地面积约449.5万平方千米,截至2020年,人口约6.56亿,按购买力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约有9.7万亿美元,和印度相当,按汇率计算则约3.3万亿美元,超过了英国。东南亚的大陆部分和海岛部分陆地面积相当,不过海岛部分的人口更多,经济总量更大。

地理

在地质学上,东南亚大多属于巽他板块(过去被认为是亚欧板块的一部分),众多地质板块在东南亚交汇,让这里的地震和火山运动变得非常剧烈。东南亚大陆部分地形,由俄国艺术家Anton Balazh创作。频繁的地质运动使东南亚形成了众多山脉,将地形切割地支离破碎,加之密林阻隔,让东南亚成为人类族群、语言最多元化的地区之一。这里并没有像中国华北那样大面积的连片平原,自古以来就没有出现过像中国那样的大一统王朝。在地势平缓的平原和条件比较好的高地,发展起了东南亚最初的国家,而在密林深处,则还有些和外界没有多少接触的族群。

石器时代(?—公元前1万年)

猿人星球

巽他古陆和萨胡尔古陆,巽他古陆以东,也就是华莱士线以东,即使在史前时代也不和亚欧大陆相连,因此当地的动植物分布和亚洲差别很大,反而更接近大洋洲,Wiki。 大约150万年前,东南亚就出现了人类祖先活动的痕迹,著名的爪哇猿人就来自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不过Ta们都属于直立人,脑容量和现代人类(也就是智人)相比要小得多。当时地球海平面没有那么高,东南亚大部分地区所属的巽他古陆通过大陆架和亚欧大陆相连,因此人类的先祖通过陆路就可以抵达如今属于海岛的爪哇岛等地。

弗洛勒斯人的复原图,http://arc-team-open-research.blogspot.it/2015/08/homo-floresiensis.html

尽管如此,东南亚的一些地区还是和亚欧大陆保持着足够的隔绝。原始人类在此独自演化,形成了一些特殊的人种。比如印尼的弗洛勒斯人,Ta们的身高仅有1.1米,大脑容量仅有直立人的一半。但是这似乎并没有妨碍弗洛勒斯人的智力发展,Ta们也能制造工作、使用火、捕杀剑齿象。即使在史前时代,弗洛勒斯岛也不和巽他大陆相连,因此Ta们是如何来到岛上的,至今还是个谜。弗洛勒斯人也许是最晚消失的非智人人类之一。当地土著一直流传着小矮人Ebu Gogo的传说,认为直到一百多年前,这些矮人还生活在密林深处。不过考古学家认为,弗洛勒斯人可能在5万年前就灭绝了,Ta们是否曾和现代人相遇,乃至有过交流?如今也不得而知。

智人到来

许多万年后,现代人的主要祖先——智人,走出了非洲,来到东南亚。迄今为止,亚洲东部最古老的智人化石出土于中国,因此智人很可能是通过东亚南下来到东南亚的,大约6.7万年前,智人就来到了菲律宾。第一批来到东南亚的智人是狩猎采集者,Ta们的血统大致介于巴布亚人和东亚人之间,但更接近巴布亚人。Ta们也许和东南亚当地的直立人有过血缘交流,不过具体情况还不大清楚。

菲律宾的埃塔人女子,Wiki

至今,东南亚岛屿和森林中还生活着这批人的后代,比如安达曼岛民(安达曼和尼科巴群岛有时也归为东南亚)、马来西亚的塞芒人、菲律宾的埃塔人等,后者被伊比利亚的殖民者称为“尼格利陀人”(Negrito),也就是小黑人。因为Ta们身材矮小,皮肤黝黑,看起来和非洲的俾格米人有些相似。不过分子人类学研究显示,尼格利陀人和非洲黑人关系疏远,相似的外表应该来自于对环境的适应。在古代,尼格利陀人的分布更加广泛,远至华南都有其存在痕迹。

根据北线说拟够的东亚和东南亚人群扩散路线,根据南线说拟够的东亚和东南亚人群扩散路线,李辉、王传超

大约5万年之前,现代东亚人逐渐形成。关于东亚人的扩散路线,有经过中亚的北线和经过东南亚的南线两种模型,不管怎样,这批东亚人很快就迅速扩张,成为了东亚、东南亚、乃至中亚和美洲的主要人群(后两者带有更多其他人群成分)。马来西亚的原住民Temuan人,Ta们可能和和平文化先民比较接近

当然,这批“新亚洲人”并不是马上就来到东南亚各地的。根据语言、文化、遗传特征的差异,我们知道,Ta们的扩散分了很多批。纵观东南亚的历史,大体来说,就是一部来自北方(中国)的族群不断南下,取代当地政权的历史。正是由于这些人群的迁徙、融合,以及环境的阻隔,才让东南亚成为亚洲最异彩纷呈、最具多元性的地区之一。 更新世后期和全新世时期的东南亚石器,剑桥东南亚史 东南亚早期的东亚人考古遗存,以最初发现于越南北部的和平文化(Văn hóa Hòa Bình)为代表。和平文化先民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和中南半岛,Ta们已经能够制造陶器,甚至可能驯化了一些豆类,不过总体来说,和平文化先民属于狩猎采集人群。一般认为,和平文化先民可能说一种原始南亚语。过去,不少学者认为南亚语可能起源于印度,但是现在,越来越多证据表明,南亚语应该起源于中国南方,或者中国西南和中南半岛的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东帝汶的Atoni人,和印尼西部的人群相比就更接近巴布亚人和美拉尼西亚人,tropenmuseum

和平文化诞生的年代,东南亚的海面还没现在那么深。今天的许多岛屿仍旧通过巽他古陆相连,因此即使没有发达的造船技术,这些南亚语人群还是能够通过陆路,迁徙到如今被大海阻隔的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地。而在巽他大陆以东,也就是华莱士线以东,由于大海阻隔,“新亚洲人”来的比较晚,越往东,当地人的体质特征就越接近巴布亚人和美拉尼西亚人。

文明起源(公元前1万年—前3世纪)

水稻,它来了!

1万多年前,随着气候的变迁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发生了一件影响人类世界的大事——农业革命。农业的发展,标志着人们可以获取稳定的能量来源,供养更多的人口,甚至养活一大批脱离食物生产的专业人员。于是人类社会变得越来越庞大、越来越复杂,最初的文明也由此诞生。东南亚最早的农业作物可能是芋头,大约1万年前,从加里曼丹岛到所罗门群岛,各地的先民陆续驯化了芋头,经营起简单的园艺农业。不过大多数园艺农业社会始终没有突破瓶颈,发展到文明社会这一层次。

真正带来变革的,是水稻。

种植水稻,以水稻为主食,意味着要实行集约化、精耕细作的湿地农业,并围绕水稻种植构建起社会的秩序和饮食文化。东南亚的水土环境非常适合种植水稻,可以说,水稻是塑造东亚和东南亚社会的革命性力量之一。至少在1万年前,中国南方的先民就开始驯化并种植水稻。最早种植水稻的,可能是生活在长江下游的原始南岛\侗傣人(跨湖桥、河姆渡文化),也可能是生活在长江中游一带的原始苗瑶人(彭头山、大溪文化)。

全世界的语言分布,东南亚地区粉色的是汉藏语、深红色的是南岛语、蓝绿色的是侗傣语、肉色的是南亚语、蓝色的星星点点是苗瑶语,Wiki。语言未必和族群、文化对应,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说相似语言的群体都有相似的历史。语言学家大多是根据基础词的语音和演化关系来给语言分类,并推断亲缘关系的。

上面所说的南岛语和侗傣语(又称仡台、侗台、壮侗、台-卡岱),有许多读音类似的基础词,两者很可能是一个母胎下的两个分支,但两者分化时间比较晚,所以我们无从判断七八千年前的江浙先民到底是说南岛语还是侗傣语。至于苗瑶语人群,Ta们可能和附近的南亚语人群关系比较密切,但两种语言应该没有发生学上的关系。

一些语言学家(沙加尔、郑张尚芳等)认为汉藏语系、南岛语系、侗傣语同出一源,称其为“华澳超语系”,更有学者(斯塔罗斯金、白保罗等)将南亚语系、苗瑶语系划入其中,提出“东亚超语系”的猜想。总之,从上古时代,这批长相相似,以水稻为主食的先民就有着密切的互动。

推测中的水稻传播路线,这时南岛人已经和侗傣人发生了分化,图中红色的是种小米的汉藏语人,蓝色的是南岛语人、棕色的是侗傣语人、青色的是苗瑶语人,绿色的是南亚语人,Bellwood, 2011

说回水稻来。东南亚最早的水稻种植者,应该还是南亚语先民。Ta们可能从苗瑶语和侗傣语先民那学来了水稻的种植技术,之后往南,将水稻的种植传播到中南半岛。大约4000-3500年前,中南半岛的泰国班清(Ban Chiang)遗址和越南An Sơn遗址中都出现了种植水稻的痕迹,标志着东南亚大陆水稻种植历史的开端。

班清遗址出土的青铜盾,icollector

大约同一时期,中南半岛先民开始冶炼金属,进入青铜时代。考古学家在越南Phùng Nguyên遗址和泰国北部班清遗址中都发现了青铜器和冶炼青铜的痕迹。班清遗址是东南亚研究最充分的史前考古遗址之一,这里最古老的青铜器可以追溯至4000年前。东南亚的早期考古遗迹,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 不同于中国和中东青铜文明的是,考古学家并未在东南亚发现这一时期的城市遗迹,也没有发现青铜时代之前冶炼红铜的痕迹,因此这些青铜器很可能是在规模有限的村落中冶炼的。Ta们的冶炼技术到底是自发形成,还是受中国或者印度影响而产生?目前不得而知。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大约2500年前,泰国北部和缅甸中部的人类聚居遗址逐渐扩大,出现了冶炼铁器的痕迹。而在越南北部,东山文化的先民则发展出独具一格的铜鼓文化。东山铜鼓工艺考究、纹样复杂、重量可达上百公斤。这些铜鼓和同时期云南出土的铜鼓如出一辙,两者之间应该有着不为人知的文化交流。总之,学者们一般认为,能够铸造如此复杂的铜鼓,表明当时的东南亚大陆已经出现了等级森严、高度组织的复杂社会,迈入了文明的门槛。不过尽管有着发达的青铜文化,东山文化遗迹中的铁器却非常少见,零星的铁器可能主要来自中国。

东山文化被视为越南文明的开端,越南学者大多将其与传说中的鸿庞氏、文郎国或中国古籍中的骆越(百越的一支)联系起来。传说越南最早的官僚制度和许多古老风俗都诞生于这一时代。公元前316年,古蜀国被秦国灭亡,据说王子蜀泮辗转多年,来到越南北部,因为请求通婚被拒,发兵灭了鸿庞氏。蜀泮自称安阳王,在今河内近郊的古螺建都。

数十年后,秦朝派任嚣、赵佗南征百越。任嚣病逝后,赵佗趁着秦朝内乱和天高皇帝远自立为南越王,南下发兵攻灭安阳王。越南将南越国统治时期称为赵朝,南越国沿用了秦朝的郡县制、户籍制度和度量衡等制度,将中华文化传播到越南。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发兵攻灭南越国,此后近千年,越南北部长期处于中国王朝的统治之下。

越南人往往追认百越中的骆越为文明开端。但骆越很可能说侗傣语,而今天的越南语则和高棉语等南亚语有起源上的关系,同时受到了汉藏语(尤其是汉语)、侗傣语、南岛语的影响。鉴于东山文化的地理位置,东山文化先民也许是南亚语和侗傣语人群的混合类型。 由于热带地区人类遗存保留困难,考古发展相对较晚等原因,关于东南亚早期历史的脉络,许多还是处于迷雾之中,早期历史的神话色彩比较多,也有许多相互矛盾之处。

南岛人大迁徙

东南亚海岛部分的早期文明,主要是由南岛人推动的,和东南亚大陆的发展过程有很大差异。南岛先民擅长造船,中国最早的船和船桨可能就是由Ta们制造的(跨湖桥,不过当时南岛人和侗傣人还未分化)。大约5500-5000年前,南岛先民驾着船,来到了台湾,开始在这里种植水稻和小米。之后,南岛人又(可能)以台湾为中心,带着水稻种植技术,向南洋各地迅速扩张。至少在2500年前,南岛人就在爪哇岛和巴厘岛建立起了集约化的水稻农业。迁徙过程中,也有一些南岛人来到了中南半岛沿岸,越南中部的占婆就是由南岛人建立的。波利尼西亚人的双体船,驾驶着类似的船只,南岛人的足迹遍布太平洋和印度洋

南岛人的迁徙并未就此停止。Ta们后来又往东,来到密克罗尼西亚、美拉尼西亚、波利尼西亚群岛。不过在航行到关岛以西时,南岛人遗失了水稻种植技术,因此南太平洋并未因南岛人的迁徙发展为水稻文化区。另一方向,印尼的南岛人后来则向西迁徙,将水稻带到了马达加斯加和东非。最终,南岛人迁徙的足迹几乎编辑了半个地球,称得上是上古时期人类最伟大的迁徙之一了。

精通航海的南岛人建立了南海和印度洋最早的海上贸易网络。大约4000-3500年前,Ta们就发展起覆盖广泛的玉石贸易网络。这些玉石大多产自台湾,在菲律宾(或越南)加工,从马来西亚、文莱、泰国、印尼到柬埔寨,都能发现玉石贸易的痕迹。与此同时,南岛人又进一步向西,和南印度以及斯里兰卡一带展开香料和作物贸易,后来,这一贸易路线和中国的对外输出结合,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沙萤文化玉器,和上图菲律宾玉器造型相似

东南亚南岛人的金属冶炼历史不如大陆上的南亚人长久,不过Ta们一步到位,直接跨入了铁器时代。海岛地区的青铜器和铁器大约是同时出现的。大约2800年前,越南中部崛起了沙萤(Sa Huỳnh)文化,沙萤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铁器,和同时代以青铜为主的东山文化形成了鲜明对比。从沙萤文化的地域、崇尚玉器的风俗等方面,学者推断,创造这一文化的先民应该属于南岛人,很可能就是占婆人的先驱。

同一时期,印尼、菲律宾、马来半岛等地也陆续兴起了一些冶炼青铜器的史前文化,它们大多通过贸易和越南的沙萤文化保持着交流,不过也有许多自己的特色。比如印尼苏门答腊北部、尼亚斯岛、努沙登加拉群岛等地都有独特的巨石文化传统。

早期王国(前2世纪—6世纪)

除了云南越南北部以外,东南亚的早期王国,或多或少都和印度文化的扩张有关。越南前面讲过了,先来说说云南吧。

彩云之南

虽然如今一般不把云南视为东南亚的一部分,但云南古代的历史发展与东南亚关系密切,也是东南亚许多族群的发源地,这里简单讲下云南的早期王国。正当越南东山文化兴起之际,当时的云南,主要居住着3大类族群——

  • 一类是居住在云南西部和北部汉藏语先民,今天的白族,彝族、纳西族、普米族等,基本就是Ta们的后代。除了白族以外,Ta们的语言都属于藏缅语。
  • 一类是居住在云南西南部的南亚语先民。如前面所说,在远古时代,Ta们的分布非常广泛,占据了当时东南亚大陆人群的主体,今天的布朗族、佤族等基本就是Ta们的后代。
  • 一类是居住在云南东南部的侗傣语先民,大概和越南北部的骆越近似,今天的傣族、壮族、侗族等基本是Ta们的后代。

在中国古代,云南的这些原住民被泛称为西南夷、百濮、僚等,而百濮有时又和百越混同。古人的族群和分类观都不同于今人,所以只能权作参考。云南地处高原,山脉纵横,海拔高差悬殊。在山间的盆地、河谷和山麓,有一些地势平坦,适宜农业的土地,称作坝子。早期的农业先民就在这些坝子定居下来,发展出一系列村落、酋帮、乃至小国。由于山脉阻隔,坝子和坝子之间互通不便,使得上古云南形成了小国林立,族群繁多的局面。晋宁石寨山出土铜鼓,可以和前文东山铜鼓进行比较,美术报

大约2700年前,云南楚雄一带出现了铸造铜鼓的文化。早期铜鼓工艺粗糙、花纹简单、甚至还留有用它做饭的痕迹,也许是由古人的炊具发展而来的。后来,以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铜鼓为代表,铜鼓的工艺和纹样变得越来越复杂。类似的铜鼓,在四川、贵州、广西、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等地都有发现。表明当时云南应该已经出现了复杂的阶级社会,并和东南亚各地有贸易交流。云南昌宁大甸山出土铜编钟,很可能是属于哀牢国的器物

大约2400年前,云南南部、缅甸北部的澜沧江、怒江流域出现了一系列小国,这些小国尊哀牢王为共主,古籍中称其为哀牢国、或乘象国。东汉年间,哀牢王柳貌率77个小王,55万多人归附汉朝,汉朝在其地设置了永昌郡。哀牢国先民已经能冶炼青铜、打造铁器,Ta们的器物形制自成一格,具有很强的本土特色。哀牢国先民也许以侗傣语族群为主,Ta们可能就是云南傣族的祖先。滇国贮贝器,这是滇国最有特色的器皿之一

据《史记》记载,战国末年,楚国派庄蹻南征,占领了今天的贵州、云南等地。由于路途遥远,加之归途被秦军切断,庄蹻并没有返回楚国,他遵从当地习俗,在滇池一带自立为王,史称滇国。滇国青铜文化非常发达,有许多特色鲜明的青铜器物,不过考古学家并未在滇国文物中发现多少楚国印迹,古史对滇国的记载有许多模糊之处,我们对滇人到底属于哪个族群,并不十分了解。南北朝时期的中国,西南的爨氏占据云贵大部,图中的濮部大约以南亚语或侗傣语族群为主,地图来自史图馆

汉武帝时期,滇国归降汉朝,汉明帝时期,哀牢又归附汉朝,至此,今天的云南之地,首次完全处于中央王朝的统治之下。从汉末到东晋,云南地区时而独立,时而处于汉人王朝的统治之下,直到东晋年间,南中大姓爨氏家族趁着朝廷衰微,以各种名义独占云南等地,长达近400年之久。这几百年来,陆续迁来的汉人也对云南本地的族群分布产生了很大影响,日后在云南历史中非常重要的白族,其语言和汉语有亲缘关系,也许就和这些迁来的汉人有关。

印度化

大约从2500年前开始,随着不断扩大的贸易网络,东南亚逐渐受到了印度文化的影响。如同南岛人的分批迁徙那样,东南亚各地接受印度文化的时间有早有晚。也许是由于两者所处的气候和环境相似,拥有类似的历史发展条件,而且海路更便于人员交流的缘故,总之,印度文化在东南亚大部分地区的影响远比中国文化深入,从文字、宗教、饮食、历法、建筑、政治制度等各个方面,都能发现印度文化的痕迹。印度教在东南亚的传播,Wiki

关于印度和东南亚的文化交流,有据可考的资料可以追溯至孔雀王朝时期。传说阿育王曾向世界各地派遣僧侣,传播佛教,东南亚自然也是目的地之一。为了解释印度文化向东南亚的传播,学者们先后提出了好多假说——

  1. 移民说:一些学者认为,出于躲避战乱等原因,早在公元前,一些印度人就有计划地向东南亚移民。但印度典籍中基本没提到移民东南亚的事,如果真有很多印度人移民,不至于没有留下记载。
  2. 商人(吠舍)说:古印度人称东南亚为“黄金之地”(Suvarnabhumi),一些学者认为,由于罗马皇帝维斯帕先禁止贵金属外流,因此印度商人不得不加强与东南亚的贸易。但这种说法过度强调了印度商人在贸易中的主导地位(东南亚南岛人以航海贸易闻名,中国商人来的也不少)。商队船员大多来自下层,难以传播如此丰富的印度宗教仪式和学术。此外,东南亚印度商人大多来自说达罗毗荼语的南印度,但东南亚的印度借词,主要来自北印度梵语,这也是商人说无法解释的。
  3. 战士(刹帝利)说:也有人认为,东南亚的印度化主要是通过武力征服进行的,这可以解释东南亚早期国家的形成。但是打仗征服,如此传奇的事情,一定会留下许多传说和纪念物,可是人们并没有在东南亚和印度找到这些传说和纪念物。普兰班南(Prambanan),位于印尼爪哇岛日惹附近,始建于9世纪。这是印尼第最大的印度教遗迹,也是东南亚仅次于吴哥窟的第二大寺庙遗迹,包括240多座建筑,其中最高的寺塔高达47米,Wiki
  4. 学者(婆罗门)说:这是迄今为止最令人信服的一种假说。以印度尼西亚为例,当地印度文化最浓厚的遗迹,往往出现于贵族居住区和宗教建筑中。而婆罗门是德高望重,识文断字,精通宗教仪式的阶层,他们对东南亚的影响是自上而下的,这可以解释东南亚精英阶层的印度化,以及印度宗教和文字的传播。当然,佛教僧侣对东南亚的影响也不可小视,他们来的要比婆罗门晚,因此东南亚各国往往是先接受印度教,后来才逐渐接受佛教(也有一些保持印度教信仰,或直接改信更后面的伊斯兰教),而且即使在佛教的宗教实践中,也保留了浓厚的印度教元素。Võ Cạnh石碑,来自距今约1800-1900年的扶南时代,这是东南亚现存最古老的梵文石碑,也是东南亚印度化的见证,Wiki

印度对东南亚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海路扩散的,即使在和印度陆路相连的缅甸也是如此,因此大多数东南亚的早期国家,往往诞生于沿海,或者离海不远的地方。值得注意的是,东南亚各地对印度文化的接受,都是有选择性的(比如种姓制度就没有在东南亚留下很深的印记)。在印度化到来之前,东南亚各地业已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传统,法国东方学者George Cœdès将其总结为——

  1. 播种水稻,从事灌溉农业;
  2. 驯养黄牛和水牛;
  3. 初步了解金属的冶炼和使用;
  4. 拥有航海技术;
  5. 妇女地位较高;
  6. 由灌溉农业发展而来的社会组织;
  7. 泛灵信仰;
  8. 崇拜祖先和土地神;
  9. 在高地建立祭坛;
  10. 瓮葬和支石墓;
  11. 有许多关于山与海、飞鸟与鱼、山民与海民等主题的二元论神话;

东南亚古代有许多后缀为“补罗”(pura)的城市,比如新加坡,以前叫Singapura。在梵语中,Singa就是狮子的意思(现代印度还有许多叫辛格Singh的),pura就是城的意思(也许和希腊语的polis同源)。印度文化对东南亚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第一个大国:扶南

2世纪初的东南亚,扶南崛起,来自Geocron(图中的泰国人指的是傣人、掸人、泰人等傣泰人的先民)东南亚大陆上,最早的印度化王国是扶南(Nokor Phnom),三国时吴国曾遣使于扶南,因此关于扶南,还是颇有些文字资料的。扶南兴起于公元1世纪前后,底层的居民很可能以南亚语或南岛语族群为主。汉文古籍中称扶南的国王为山帝,而在古高棉语中,扶南正带有山的含义。苏摩女王像,传说她是扶南的第一位统治者,Wiki

扶南以贸易立国,其统治中心位于湄公河三角洲,在扶南的考古遗址中,人们发现了来自中国、印度、波斯乃至罗马的各色货物。和东南亚其他地区相比,扶南的优势在于其农业潜力。在古代东南亚,季风主导着往来商旅的行程。万一不巧碰到季风变向,旅客们就不得不在港口长时间逗留。湄公河西部沿海的地势,使扶南人可以凭借自然流水灌溉稻田,为往来商旅提供充足的粮食补给。越南南方的扶南时代考古遗址,Wiki

传说扶南是由苏摩女王(Soma)和来自印度的婆罗门憍陈如(Kaundinya)创建的。这是一个深受印度文化影响的国度,上层的富人们信仰印度教,梵语则成为宫廷语言。4世纪时,扶南发展到极盛,拥有真腊、顿逊等多个属国。6世纪时,随着马六甲—巽他海峡一带贸易的发展,扶南丧失了贸易优势,逐渐衰弱。7世纪,原先附属于扶南的真腊灭亡扶南,据说扶南王子流亡爪哇岛,建立了夏连特拉王朝(Sailendra)。

关于夏连特拉王朝的创立者,也有羯陵伽、苏门答腊、爪哇等说法。

王国时代开启

6世纪初的东南亚 2世纪之后,东南亚其他地区陆续兴起了一些早期国家,标志着东南亚王国时代的开始,按照地域分别介绍一下。

占婆:大陆上的南岛国家

137年,日南郡象林县功曹区连率领当地占人起兵,攻占象林县(今越南顺化),随后占领整个日南郡,自立为王。中国史籍称区连建立的政权为林邑。林邑的建立,标志着此后延续一千多年的占婆(又称占城)国家的兴起。占婆的文化遗产——美山圣地,由当地特产的红砖砌成,Wiki

占婆是东南亚大陆除了马来半岛以外唯一的南岛人聚集区,其历史可追溯至上文中的沙萤文化。占婆之地,一面临海,南北狭长,陆地部分山峦阻隔,恰似一座座孤岛,其社会组织不但和东南亚大陆完全不同,也与爪哇等人口稠密的海岛地区大有差别。占婆是一群国家的集合,Ta们从没建立过像越南那样组织严密的国家,强大的占婆统治者,其权力组成,往往是“去中心化”的。占婆王冠,7-8世纪,Wiki

占婆人继承了南岛人充沛的海德,以强大的海军闻名。Ta们的社会组织比较灵活,并不主要以农业为中心,贸易和商业在占婆人的经济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5世纪后,占婆人逐渐接受了印度教信仰,其文化深受印度影响。不过在9-10世纪期间,占婆人一度深受佛教影响。10世纪后,伊斯兰教传入占婆社会,如今,占婆后裔大多信仰伊斯兰教和印度教。

马来群岛的印度化王国

从梵文著作中可知,在公元前2世纪,印尼苏门答腊和爪哇岛等地出现了东南亚最早的印度化王国。最早的印度化王国也许兴起于苏门答腊岛,这里离印度比较近,近水楼台先得月。不过这些王国的历史记载和考古证据都相当缺乏,连它们确切在哪都没法确定。萧绎《职贡图》中的狼牙脩使者 (526年-539年)

公元1-2世纪期间,马来半岛兴起了最早的印度化王国——狼牙修(Langkasuka)。狼牙修之名,也许可以追溯至孔雀王朝的某位印度殖民者,这个国家大致位于泰国北大年附近,本地人可能是南亚语人群,而统治阶层则是印度人。凭借其地理位置,狼牙修的商贸业非常发达。4世纪初(或者更早),加里曼丹岛东部兴起了古泰王国(Kutai Martadipura),考古学家在其领土范围内发现了7块帕拉瓦文(来自南印度的帕拉瓦王朝)石碑,使其成为印尼第一个有确切文物可考的印度化王国。古泰王国的创始人可能是当地的达雅克人,也可能来自印度。Tarumanagara时期的毗湿奴雕像,Wiki

其后不久,5世纪,印尼爪哇岛陆续兴起了一些印度教王国。以Tarumanagara(地图上的达鲁马王国)最为强盛。Tarumanagara的创始人,据说来自南印度的Salankayana王朝,他娶了当地土王的女儿,并在此建国。Tarumanagara王国一度拥有数十个属国,和中国保持着密切的贸易往来。据中国僧人法显记载,Tarumanagara王国的贵族大多信仰印度教,本地居民许多信仰本土的万物有灵论,也有少量佛教信徒。7世纪,该国被新兴强权室利佛逝灭亡。

缅甸-泰国-老挝的骠人城邦和孟人王国

大约在2200年前,原先居住于青藏高原的一支藏缅语族群通过云南往南迁徙,来到上缅甸,也就是缅甸中部的伊洛瓦底江流域。Ta们掌握了先进的灌溉农业和冶金技术,因而很快在当地占据优势。公元前1世纪-公元1世纪之间,这些藏缅人建立了汗林(Hanlin),日后又陆续建立了室利差呾罗(Sri Ksetra)等城邦国家。中国古籍称这些藏缅人为骠人,把Ta们的国家叫做骠国。

骠人占据的地域非常广,但骠国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大国,而是一系列城邦的统称。骠人的城市都有城墙围绕,在早期,北方的汗林是最强大的骠人城邦,而到了唐代时期,骠人的政治中心则转向南方的室利差呾罗。唐代中后期,骠人城邦在南诏的入侵之下土崩瓦解,后来,同样来自青藏高原的缅人替代了骠人,将骠人的文化和历史融入缅甸的传统之中。骠人银币,Wiki

骠人城邦位于中国和印度之间,通过陆路和海路与两地保持贸易联系。骠人在文化上深受印度影响,Ta们在印度婆罗米字母上创造了今日缅甸文的原型,在印度佛历基础上创制了缅历,并在4世纪之后,皈信了源自南印度的小乘佛教。根据中国史籍记载,骠人以金银铸币,Ta们可能铸造了东南亚的第一批本土硬币,在骠人城邦衰亡后,缅甸直到19世纪才恢复了硬币的制造。孟人的乐器Pat kon,如今已成为中南半岛泰国、缅甸、柬埔寨传统音乐演奏中的主要乐器,Wiki

骠人城邦周围,当时的中南半岛主要还是以南亚语人群为主。除了柬埔寨的高棉人以外,最突出的南亚语族群是孟人(Mon),Ta们在缅甸南部、泰国和老挝建立了一系列国家。

据说,早在释迦牟尼时代,孟人就在缅甸南部建立了第一个城邦国——直通(Thaton),后来,直通的移民又建立了勃固(Pegu)。不过考古研究显示,最早的孟人王国的历史并不如传说所说的那么悠久。孟人的歌舞表演,Wiki

6世纪,孟人在泰国南部建立了堕罗钵底(Dvaravati),其后又在泰国和老挝一带建立了罗斛(Lavo)哈利奔猜(Hariphunchai),在老挝建立了Sri Gotapura等王国。这些早期孟人王国一直延续到了11-13世纪,后来随着高棉的扩张以及泰人和缅人先民的迁徙而逐渐瓦解。

孟人也许是东南亚最早皈信佛教的一批人,Ta们在斯里兰卡佛教僧侣的感召下成了小乘佛教的信徒,与当时信仰印度教的高棉人、占人形成鲜明对比。孟人在南印度帕拉瓦字母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文字,最早的文字,可以追溯至公元6世纪。虽然如今,孟人在中南半岛各国都只是一个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但Ta们对中南半岛各国的影响却无处不在。

这一部分最后,说下缅甸沿海与孟加拉邻接地区的若开(Rakhine\Arakan,阿拉干)地区。今天的若开,主要居住着和缅族类似的藏缅语族群,传说在5000多年前,若开人的先民就来到了这里,这显然只是不靠谱的传说。考古学家认为,藏缅语族群来到此地的历史,不过一千多年而已。8世纪的若开银币,Wiki

若开当地的第一个印度化王国是Dhanyawaddy,传说它在释迦牟尼诞生前就已经存在。据说释迦牟尼曾来过此地,贡献了7滴汗水,当地人将佛祖的汗水融入佛像中,铸造了一尊有神力的佛像。当然这些只是传说,考古学家一般把Dhanyawaddy的兴起时间确定为1-4世纪之间。

4世纪,若开的Waithali王国兴起,当时若开地区有4个印度化王国,主要都以贸易立国,信仰佛教。和骠人类似,这些若开王国也铸造硬币,可见商业在其历史中的重要性。在其后的历史中,若开一直是面向海外商人和冒险者的门户,并在大部分历史时期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直到18世纪末才成为缅甸贡榜王朝的一部分。

印度东北的迦摩缕波国

迦摩缕波国所在的地区,Wiki 大约在4世纪,印度东北和中国、缅甸交界地区出现了由黄种人建立的迦摩缕波国(Kamarupa),中国古籍称为东星国或东辉国。迦摩缕波国的前身也许是中国古籍中的盘越或汉越,从这两个名称推断,迦摩缕波也许是由傣\掸\泰人先民建立的国家。迦摩缕波国前后经历了3个王朝,延续约800年,12-13世纪,迦摩缕波国亡于穆斯林入侵者和孟加拉波罗王朝的入侵。

菲律宾的巴朗盖社会

至于菲律宾,它距离印度和当时中国的文化中心比较远,处于文化扩散的末端。直到10世纪,菲律宾才出现了一些印度化小王国,而在东南亚其他地区早期王国兴起之际,菲律宾的社会则以巴朗盖(Barangay,或译作描笼涯)社会为特征。巴朗盖的统治阶层Maginoo,来自谟区查抄本

巴朗盖最初是指居住着家人、朋友和亲戚的房屋或帆船,学者们用这个词来描述菲律宾早期历史中的复杂社会政治单元。它可能起源于南岛人乘船迁徙而来形成的沿海定居点,是一种比较灵活的基层社会组织。一个巴朗盖,大致是个包括30-100户家庭的村庄,由世袭的达图(Datu)统治,达图对巴朗盖的居民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巴朗盖的自由民阶层Timawa,来自谟区查抄本

随着时间的推移,沿海的巴朗盖社区通过贸易了解到了更先进的文化,于是一些巴朗盖就联合起来,形成更大的政治实体,德高望重者成为巴朗盖之间的领袖,获得各个村落首领的效忠。但这种巴朗盖的联合,依旧是非常松散的,大巴朗盖首领的权利,主要维系于首领本人的威信和与其他头领的互惠关系之上,没有任何人能凌驾于基层达图之上。中国古籍中所记载的汤都国、麻逸国等,大多就属于此类。巴朗盖的奴隶Alipin,来自谟区查抄本

直到西班牙人到来之前,菲律宾大部分地区依旧维持着这种巴朗盖社会模式,仅在南方有一些伊斯兰教王国。巴朗盖可能是种比较典型的传统南岛人社会模式,前面所说的占婆社会,乃至南太平洋的波利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社会,都在很多方面与巴朗盖类似。至于印尼、马来西亚和文莱的南岛人政权,则更加类似中南半岛的印度化王国,可以用曼荼罗体系来描述。

在今天的菲律宾,巴朗盖是最基层的社会组织单位,大约就类似中国的居委会。现代巴朗盖的划分主要基于区域,成员之间往往并无血缘关系,和古代巴朗盖差别很大。

曼荼罗体系

看过前面的介绍,大家应该能了解到,东南亚的传统国家,并不是中国或者北越那样组织严密的中央集权国家。了解东南亚古代的国家结构,对理解东南亚的历史演变至关重要。西藏唐卡中的曼荼罗形象

曼荼罗(Mandala)在梵语中是圆圈的意思,近代学者借用印度宗教中的这一概念,用来描述东南亚的政治体制,如中南半岛上的勐\芒(Mueang),或马来群岛的吉打端(Kedatuan)。曼荼罗体系有点像欧洲的封建制度,或者天朝的朝贡制度,它的边界是模糊而变动的。

曼荼罗是种同心圆式的政治体制,居于中心的是最具权威的霸主,如扶南王、东吁王等,Ta们的直辖领地也许不大,但有诸多小国效忠,所以疆域看上去不小。霸主与附属国间通过朝贡、提供人员等方式维持联系,控制关系随同心圆扩展而递减。在地方上,强龙不压地头蛇,还是由附属国说了算。在同心圆的最外圈,一些国家可能会向好几个统治者同时纳贡,参与到多个曼荼罗之中。

东南亚历史上几个著名的曼荼罗体系——蒲甘、大城、吴哥、占婆、室利佛逝、满者伯夷,Wiki

曼荼罗体系强调个人关系,朝贡附属国仅服从于霸主个人,或霸主所统治的城市。因此在东南亚的历史上,常常能看到强国突然崛起,或者瞬间崩溃的情况,其实这都可以用曼荼罗体系来解释。

海陆争雄(7世纪—13世纪)

第二批霸主

9世纪初的东南亚(扶南应为真腊),Geocron 扶南灭亡后,东南亚的海岛和陆地陆续兴起了室利佛逝和南诏等新一批强国,东南亚的印度化也进一步深入。佛教的传播,红色为大乘佛教、绿色为小乘佛教、蓝色为密宗,Wiki

与此同时,佛教的不同派别沿着和印度教相似的路径传播,并在缅甸、泰国、印尼等地逐渐取代印度教,成为中世纪东南亚最重要的宗教之一。如今,东南亚的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都以小乘佛教信仰为主,越南则有不少人信仰大乘佛教,不过海岛部分如今主要则是伊斯兰教国家。

室利佛逝:海岛崛起

室利佛逝的扩张,Wiki 室利佛逝,又称三佛齐(Srivijaya),兴起于苏门答腊南部的巨港(Palembang,又称旧港,也有考古资料认为其最初兴起于占碑)一带。此地地处马六甲海峡南岸,又得穆西河灌溉,土地肥沃,地理位置优越。7世纪末,室利佛逝逐渐在与其他港口的竞争中胜出,取代了扶南,成为东南亚的贸易中心。穆西河上的水上房屋,在室利佛逝鼎盛时期,巨港也许有很多这样的水上房屋,Wiki 室利佛逝的兴起得益于贸易和对爪哇岛农业资源的掌握。它和当地海盗达成默契,借用其军事力量,与海盗进行分成。同时通过联姻与中爪哇的夏连特拉王朝联合,将势力扩展至爪哇岛。

接下来,说说爪哇岛。

爪哇岛中部受火山滋养,土地肥沃,平原面积广阔,是东南亚著名的粮仓。但当地河流都流向远离贸易线路的南部海岸,北部受默拉皮火山阻隔,不便沟通海岸,因此在传统上,中爪哇的政治中心都位于内陆,这里的国家以平原农业为基础,和室利佛逝这样的港口国家非常不同。印尼日惹的婆罗浮屠,建成于9世纪的夏连特拉王朝时代,这是当时世界最大的佛教寺庙,worldatlas

在室利佛逝兴起之际,中爪哇正处于夏连特拉王朝统治之下,这是一个非常印度化的王国,君主多信仰大乘佛教,神权在其统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马来人认为,江河的源泉和祖先的灵魂都住在高山之巅,因此室利佛逝和夏连特拉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山岳之王(夏连特拉本身就有山王的意思)称号。 充足的人力加之对宗教的崇敬,是夏连特拉王朝建立婆罗浮屠等宗教奇观的两大基础。室利佛逝是个佛教国家,图为8世纪的室利佛逝观音像,艺术风格上受到了夏连特拉的影响,Wiki

通过和夏连特拉的联合,室利佛逝结合了海上贸易与农业资源,其政治和宗教中心逐渐转移至夏连特拉所在的中爪哇地区。8世纪中叶,室利佛逝的势力范围延伸至泰国南部,几乎控制了马六甲海峡两岸所有港口,势力达到鼎盛,并一直维持至11世纪。其后,室利佛逝遭到南印度朱罗王朝袭击,贸易霸权旁落,陆地上又受到爪哇岛新崛起的信诃沙里(Singhasari)威胁,最终于13世纪衰亡。

扶南的遗产:真腊

8世纪初的中南半岛,Wiki 真腊原是扶南的属国,是由柬埔寨高棉人建立的国家。关于真腊的统治、起源和发展,学界至今仍有许多疑问。真腊并不是一个广域大国,甚至可能称不上是一个曼荼罗体系。8世纪,真腊在马来海盗和夏连特拉王朝打击下逐渐衰弱(按中国史籍的说法,就是分裂成水真腊和陆真腊),其后吴哥取而代之,建立了强大的高棉帝国。

云贵新霸主:南诏

唐代初年,爨氏分裂为东爨和西爨,而在云南西洱河流域,则逐渐形成了6大部落联盟,即六诏,其中以蒙舍诏最为强大。649年,蒙舍诏首领细奴逻建号大蒙国,之后在吐蕃与唐之间左右摇摆,逐渐统一六诏,成为云贵高原的一方霸主,后人称其为南诏。关于南诏的建立者,有彝族、白族、傣族3种说法,涉及民族甚至国家利益,在这不多纠缠。总之,在南诏存在的一百多年里,它无疑是东南亚武德最充沛的政权之一,其势力范围遍及缅甸和越南、泰国北部,甚至一度攻陷成都,令唐和吐蕃大伤元气。

9世纪末,南诏在与唐朝的战争中逐渐衰弱,汉人权臣郑买嗣最终篡位灭亡南诏,建立大长和国。历经改朝换代,大长和后来演变成了大理国,基本继承了南诏的疆域,却没有南诏那么强的开拓精神和野心,最终亡于蒙古入侵。

第三批霸主

13世纪中叶的东南亚(扶南应为高棉\吴哥),Geocron 中南呀诸王朝,从扶南到占婆,DK,History of the World Map by Map 唐代中期,随着中国境内的藏缅语和傣泰族群的迁徙,东南亚的民族格局为之一变。

高棉绝唱:吴哥

10世纪初的吴哥帝国,Wiki 9世纪初,高棉贵族阇耶跋摩二世在柬埔寨北部建立了自己的曼荼罗,带领当地人挣脱了夏连特拉王朝和爪哇人的压迫,后人将他的国家称为高棉帝国(迁都吴哥后又称吴哥帝国)。 阇耶跋摩二世借用印度教的仪式,宣称自己为“转轮王”,以加强其神圣地位(这种做法也许是从夏连特拉引进的)。经过之后几代统治者的统治,高棉人的曼荼罗越发强大,并在耶输跋摩一世(约9世纪末)统治时期迁都耶输陀罗补罗,也就是著名的吴哥城。 11-12世纪,在苏利耶跋摩一世和苏利耶跋摩二世统治时期,高棉帝国达到鼎盛,著名的吴哥窟就是在这一时期修建的。其后,吴哥一度被占婆攻占,但高棉人迅速反攻,又征服了占婆。14世纪后,随着泰人的素可泰和阿瑜陀耶王朝的崛起,高棉帝国迅速衰败,并在15世纪初迁都金边,也就是现在的首都。之后,在泰人和越南人的两面夹击下,高棉愈发衰弱,成为无足称道的小角色,再也不复吴哥荣光。

泰人国家的兴起

傣泰人可能的迁徙路线 8-10世纪,可能是在北方政权(南诏或者唐)的压力之下,云南和广西的傣泰语族群开始向南迁徙。和当地的南亚语族群相比,这些傣泰人掌握了更先进的农耕和灌溉技术,因而逐渐占据主导,成为中南半岛最繁盛的族群之一。18世纪的阿洪国,大约位于今印度阿萨姆一带,这个国家一直维持到了英国殖民时期

傣泰人首先在云南南部、老挝和泰国北部建立政权,之后随着大理国的灭亡,更多傣泰人往中南半岛各地迁徙,到了13世纪末,ta们已经分别在印度东北和泰国建立了阿洪、兰纳、素可泰等王国,其中以素可泰最为强大,它奠定了泰国历史的主调。这些傣泰人虽然占据了当地原住民的土地,但他们的文化却颇受本地印度化王国的影响。

缅人南下

鼎盛时期的蒲甘,从蒲甘到贡榜王朝时期,缅甸的政治中心大多都位于北方的曼德勒附近(阿瓦、蒲甘),Wiki 正当傣泰人迁徙之际,青藏高原的游牧族群白狼羌也开始南下了。趁着骠国衰亡的空当,ta们占据了上缅甸的肥沃之地,翻身做主人。现在,我们把这批人称作缅人。11世纪中叶,缅人首领阿奴律陀建立了强大的蒲甘王朝,其势力范围几乎遍及今天的缅甸各地。和傣泰人相似,缅人的文化也深受之前建立的印度化王国影响,在此后数百年中,缅人和傣泰人的争雄,塑造了中南半岛历史的主调。

独立新越南

13世纪的中南半岛,从越南开始顺时针,分别为占婆、吴哥、华富里、素可泰、帕尧、兰纳,Wiki 五代时期,越南北部的静海军节度使宣布独立,标志着儒教越南独立历史的开端。在北宋的统一战争中,越南北部成了被遗漏的角落,虽然北宋对北越统治者的封号中包含“静海军节度使”头衔,但当时的北越已经是不折不扣的独立国家了。

独立后的越南,和中国的历朝历代都进行过战争,与此同时,它们也不断向南扩张,蚕食着占婆的土地,并最终完全占领占婆地区。

最初的菲律宾国家

前殖民时期的菲律宾国家,Wiki 10世纪后,随着贸易发展和文化传播,菲律宾南部的棉兰老岛和西部的一些岛屿超越了巴朗盖社会,形成了苏禄、武端等印度化小王国。这些小国后来陆续皈信了伊斯兰教。

插曲1:朱罗王朝入侵

鼎盛时期的朱罗王朝朱罗王朝(Chola),又称注辇国,是南印度的一个泰米尔人国家。朱罗王朝以贸易立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几个国家之一。10世纪末,朱罗王罗茶罗乍一世(Raja Raja Chola I)继位,他大力扩张,几乎统一了南印度,并征服斯里兰卡。为了夺取印度洋的贸易主导权,朱罗王朝远征东南亚,攻克了室利佛逝的都城巨港,严重削弱了室利佛逝的霸权,并进一步将势力扩展至缅甸和柬埔寨沿海,代表了印度古代海上力量的巅峰。朱罗王朝时期在坦贾武尔修建的布拉迪希瓦拉神庙,可以留意下和东南亚印度教寺庙的异同,Wiki

朱罗王朝的征服也在文艺和宗教领域留下很多痕迹,今天东南亚的许多印度教文化遗迹都可以追溯至朱罗王朝的影响。朱罗王朝之后,印度东部和南部沿海的维查耶纳伽尔(Vijaynagara)、羯陵伽(Kalinga)等王国也曾在马来群岛、苏门答腊、爪哇岛等地建立过贸易据点。

航海时代(14世纪—19世纪)

下西洋:中国的时代

15世纪初的东南亚,Geocron 东晋南北朝时期,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和南方经济的开发,中国和东南亚的贸易蓬勃发展,形成了繁荣的“海上丝绸之路”。唐代之后,海上丝绸之路愈发繁盛,中国和东南亚的联系也逐步加深。南宋时期的对外交往,中华文明地图宋代的对外贸易和朝贡情况,中华文明地图

元代建立后,中央王朝频繁以武力干涉东南亚内政。征服了云南,压服了蒲甘王朝,几度远征越南和爪哇(虽然都失败了),大大扩展了中国势力的存在。明代朝贡贸易示意图,中华文明地图 主要朝贡国和贡期,中华文明地图

明代建立后,中国对东南亚的控制和介入达到顶峰。明代完成了云南的本土化,通过三宣六慰体制,名义上对大半个中南半岛保持宗主权,并通过朝贡体系,和几乎整个东南亚保持密切联系。郑和下西洋之后,中国对东南亚的影响力达到巅峰,甚至还在南半球的苏门答腊建立了旧港宣慰司。郑和下西洋示意图

明清时期,中国的民间势力在东南亚也颇有存在感。为了躲避战乱、寻找土地或者发现商机,中国南方福建、广东沿海的人们陆续投奔南洋,成为东南亚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南洋的华人往往在经济领域占据领导地位,在军事领域,明清时期的中国海盗也是南洋令人生畏的存在。虽然朝廷时有限制对外贸易和迁徙的政策出台,但这挡不住人们追寻更好生活的期盼。

抗元先锋:满者伯夷

元朝入侵前,正处上升阶段的信诃沙里,Wiki 11世纪,随着香料贸易的发展,东爪哇地区逐渐兴起。和室利佛逝所在的苏门答腊岛相比,东爪哇更靠近香料的主要产地马鲁古群岛(maluku),其农业资源和中爪哇一样优越,又有面向主要贸易路线的优质港口,因而掌控了香料贸易,逐渐发展为主要的贸易中心。在室利佛逝遭受朱罗王朝削弱之后,东爪哇的贸易地位更进一步凸显。为纪念末代信诃沙里国王Kertanaga而修建的佛寺

13世纪中叶,信诃沙里征服谏义里(Kediri),一统东爪哇,其后迅速扩张,隐然有称霸之势。信诃沙里的强盛成功吸引了元朝的注意,忽必烈派遣使者,要求信诃沙里朝贡,但信诃沙里国王Kertanagara却侮辱了元朝使者,让忽必烈大为恼火。可汗派出了一千艘战舰组成的强大舰队,准备惩戒信诃沙里。根据《爪哇史颂》还原的满者伯夷巅峰势力范围,Wiki

正当元朝筹备入侵之际,信诃沙里国王Kertanagara却被先前征服的谏义里叛军所杀。他的女婿Raden Wijaya在满者伯夷(Majapahit)自立为王,骗取了蒙古人的信任,借助元军的力量消灭了各个竞争对手。之后又背信弃义的背刺元军,迫使元军撤走,重新建立了霸权。象征满者伯夷统治的太阳徽记,Wiki

在特丽布瓦娜(Tribhuwana)女王和Hayam Wuruk统治时期,满者伯夷发展到极盛。宰相加查马达(Gajah Mada)治国有方,先后使巴厘岛、苏门答腊、马老半岛、加里曼丹岛、苏拉威西岛、努沙登加拉群岛等地臣服,并通过让皇亲和功臣担任总督或领主的方式,维持对地方的控制。这是东南亚历史上最强大的海岛帝国,也是印尼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印尼浮雕,描绘了加查马达和满者伯夷的辉煌历史,Wiki

随着香料贸易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商贸团体活跃于满者伯夷境内。许多商人皈信了伊斯兰教,这为他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共同体意识和纽带。总之,满者伯夷的统治变得不再重要,一些港口试图摆脱统治者的约束,直接与香料贸易的甲方(比如中国)开展交易。

满者伯夷末期的火炮,当时火器已传入南洋,La Armeria Real ou collection des principalespieces de la galerie darmes anciennes de Madrid 14世纪末,随着Hayam Wuruk的去世,满者伯夷对各地的控制逐渐瓦解。15世纪末,淡目苏丹国的Raden Patah(他还有个中文名:靳文,据说是中国回回的后代)攻占满者伯夷。一代强国就此落幕,此后印尼逐渐伊斯兰化。

反叛的土司:麓川

1360年前后的麓川王国,Wiki 蒙古灭大理后,任命芳罕为孟卯土官,后设置麓川路,以芳罕为首任总管。此后,麓川逐渐以云南瑞丽为中心发展起来。元明之交,趁着改朝换代的工夫,麓川迅速扩张,将势力扩展到澜沧江以东和缅甸北部。

明朝建立后不久,麓川统治者思伦法归附明朝,被任命为麓川平缅军民宣慰使,但不久之后,麓川又和明朝反目,向老挝、缅甸北部等地扩张。后来,明朝与麓川多次发生战争,在明朝和缅甸东吁王朝的轮番打击下,麓川思氏政权最终灭亡。

统一老挝:澜沧

15世纪初鼎盛时期的澜沧王国,Wiki 13世纪末,老挝当地的头领Phraya Lang摆脱了素可泰的控制。14世纪中期,在法昂王统治下,澜沧统一了今天的老挝各地。此后,澜沧曾遭到越南和缅甸入侵,最终于17世纪分裂为万象、琅勃拉邦、占巴塞3国。

越南,彻底独立

黎圣宗统治时期的黎朝。1407年,明朝借干涉越南胡朝内政之机吞并越南,并实行直辖统治。明朝统治了二十年,最终被清化蓝山豪族黎利起义推翻,此后,中国再也没有统治过整个北越。黎利建立后黎朝后,一直实行扩张政策,几乎夺取了占婆全境。越南的百年扩张史,Wiki

16世纪初,权臣莫登庸篡位成功,效忠黎朝的清化守将阮淦不服,拥立黎庄宗,史称后黎朝,两朝南北对峙,越南进入了南北朝时代。后黎朝最终消灭莫朝,但不久之后有陷入阮、郑两大势力的对峙,史称郑阮纷争。

生于乱世:东吁

16世纪末,鼎盛时期的东吁王朝,Wiki 13世纪,元朝入侵缅甸,蒲甘衰亡,缅甸群龙无主,群雄纷争。南方的孟人建立白古王朝,重新强大,北方的掸人(也属于傣泰人)建立阿瓦王朝,疆域最广。中间的缅族以东吁王朝为代表,一度臣服于阿瓦,

16世纪,在莽瑞体、莽应龙两代雄主的统治之下,东吁王朝重新统一缅甸,一度征服暹罗大城王朝、进犯云南,几乎统一了整个中南半岛。莽应里统治时期,东吁王朝在大城王朝纳黎萱的反击下分崩离析,几十年后才由良渊侯重新统一。16世纪末,欧洲殖民势力逐步深入缅甸,18世纪中叶,南方的孟族发动起义,最终攻占阿瓦,灭亡东吁王朝,天道好轮回。

王子复仇:大城

17世纪的中南半岛

马来群岛的伊斯兰化

17世纪初的东南亚,Geocron 伊斯兰教在东南亚的扩张,Historical Atlas of Islam

欧洲人到来

大航海时代的香料贸易,东南亚是香料贸易的中心之一,DK,History of the World Map by Map 15世纪末,葡萄牙人绕过了好望角,首次排除中间商,直接参与到印度洋繁荣的贸易之中,标志着殖民时代的开启。在当时,盛产香料的东南亚是欧洲商人的主要目的地之一。 16世纪末的印度洋,葡萄牙势力飞速扩张,Historical Atlas of Islam 葡萄牙的发达,引来了其他国家的垂涎,17世纪,海上马车夫荷兰取而代之,成为东南亚最重要的欧洲贸易商。 17世纪中叶的东南亚贸易,Historical Atlas of Islam

插曲2:绿罗砸钱

印度洋的奥斯曼帝国战舰眼见葡萄牙人接管了印度洋的贸易,奥斯曼帝国也不甘心。16世纪,奥斯曼帝国与亚齐苏丹国结成联盟,奥斯曼帝国向亚齐提供军援,与之保持了数百年的密切联系,一直持续到19世纪。

缅泰纷争

贡榜王朝的巅峰领土,Wiki 东吁王朝灭亡后,缅族人雍笈牙建立了缅甸最后的一个王朝——贡榜王朝(Konbaung)。贡榜王朝重新统一了缅甸,并四处扩张,征服了暹罗,几乎恢复了东吁王朝极盛时的疆域。

贡榜王朝的野心又一次导致与中国的战争,四次清缅战争中,虽然清军并未占据多少优势,但贡榜王朝自知无力相持,只得求和。

鼎盛时期的吞武里王朝

清缅交战之际,拥有华人血统的泰国将领郑信发动起义复国,建立吞武里王朝,缅甸势力退出泰国。在吞武里王朝短短的十多年历史中,郑信吞并兰纳,并占领了柬埔寨和老挝很多土地,暹罗扩张到了历史上的最大范围。

1782年,权臣通銮推翻吞武里王朝,在曼谷建立新都,史称曼谷王朝,或却克里王朝,该王朝一直延续至今。

越泰蚕食高棉

明命帝统治时期的越南阮朝(越南人真是忘不了南海啊),Wiki

插曲3:南洋的华人国家

兰芳共和国

走向现代(19世纪——)

列强入侵

19世纪初的东南亚,Geocron

朱拉隆功改革

二战与民族独立

太平洋战争前夕的东南亚,Geocron

社会主义浪潮

四小龙与四小虎

/question/31132589/answer/2265551155

总结

东南亚的历史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中国古代史讲朝贡体系的时候会提一提,比如吕宋、风下之地、南洋贸易等等,但经贸方面本来就没有政治军事重要,而在这个贸易圈里,东南亚又没有日本朝鲜重要。第一阶段存在感GG。(这个重要性是指授课或书写内容编排上的倾向)

第二阶段,世界史讲近代欧洲殖民的时候会提一提,但尴尬的是,在欧洲的殖民地当中,他们的重要性也不是最高的……西班牙有马尼拉的大帆船贸易,但讲更多的还是他们在拉美的殖民;英国在东南亚也有据点,但说得更多的是印度;再比如葡萄牙的巴西,欧洲瓜分非洲的狂潮与大三角贸易等等。跟这些东西相比,第二阶段存在感GG。第三阶段,东南亚国家纷纷独立……呃,但你知道,我们的历史课本或者通史撰写都是按照时间顺序讲的,讲到20世纪已经是学期末的事了。而这个世纪……特别是二战之后,很多内容就属于政治课的范畴了。所以有关东南亚的问题,大概会和非盟、欧盟、日本战后民主化运动等一大堆问题放在一起顺带提一嘴。

第三阶段存在感GG。其实感兴趣的话可以看看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研究,东南亚还是很有意思的。但是吧,从课程编排或者通史书写的角度来说,虽然是按照时间顺序从前往后讲,但每个时期都是捡重要的说。讲古代史的时候讲希罗埃,不会去给你讲古代美洲;讲现代的时候讲西欧列强,没人给你讲希腊葡萄牙。而东南亚在任何历史时期内都没有站过C位。这时候就看出专题课/专题研究的价值来了,你会发现很多通史/断代史中一笔带过的东西,有满满的宝藏。


版权声明嗨网博客部分文章源自网络收集,不代表嗨网立场,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嗨网删除。
其他若无特别说明则为嗨网原创文章、持续更新。未授权媒体、微信公众号不得使用嗨网内容。 个人自媒体可署名、保留原始链接的情况下转载
转载请注明 来源嗨网higrid.net,链接: https://higrid.net/posts/history-of-soucheast-asian.html
本站为非盈利网站,作品由网友提供上传,如无意中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