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死的伦理问题



安乐死的伦理问题

作者:佚名 来源:佛学在线

分享到:
  在律典中,有二个例子值得一提。第一例是在《摩诃僧祇律》卷四载:
  佛住毗舍离,时毗舍离有一病比丘,婴患经久不治不时差,看病比丘心生疲厌,便语病比丘言:“长老,我看病久不得奉侍和上阿阇梨,亦不得受经诵经思维行道,长老疾病既久治不可差,我亦疲苦。”病比丘言:“当奈之何,我亦患厌苦痛难忍,汝若能杀我者善。”是比丘即便杀之。
  此例中,病比丘因难耐病痛之苦,要求照顾他的比丘杀他,佛陀并未对这位病比丘做任何明确告诫,而是对看病比丘严厉呵责,责其有违修行人之身口意行慈,如此做不能长养善法,非法非律,非佛所教。并因此而制戒:若比丘亲手断他人性命,此比丘犯波罗夷不共住(重罪不可悔)。后来又因数例,佛陀再增制戒:亲自手断他人性命,或持刀(或任何方法)帮助自杀者,乃至教唆自杀、赞叹自杀等,这些行为皆犯波罗夷,不应共住。
  第二例是《五分律》卷二所记载:
  因诸比丘修习不净观故,深入厌恶耻愧此身,其中或有自杀,辗转相害,后索刀绳,或服毒药。佛陀得知,种种呵责:“汝等愚痴,所做非法,岂不闻我所说慈忍护念众生,而今云何不忆此法。”呵已,告诸比丘:“若自杀身,得偷兰遮罪。”并以十利为诸比丘结戒。
  上例是因病苦,此例则是因为修习不净观法,对色身生厌离心,不耐久活,而有自杀之事。
  从此二例中可知,自己结束生命者,为佛不许,而以种种方法协助他人自杀者,更是不可以。以病人而言,虽对自己生命有自主权,但依佛陀的教示,所谓生命的自主,并非决定是否结束这一期生命,而是能决定如何透过作为与不作为,使生命的内涵变得更真、更善、更圆满。结束生命并不会使生命的内涵更圆满,也不可能从此终结一切。况且自己结束生命,依缘起论而言,已经不是“自己”的问题而已。
  佛教的生命观,包含了生命的流转与超越。老死只是一期生命的终止,也是另一期生命的开始,生命像是一条锁链,使有情不得不顺着它在无限生命流中流转。唯有解除无明与贪爱的系缚,才能超越生命的锁链,不为所拘。所以,解决生老病苦的方法,是内心烦恼的止息与净化,而非色身的结束。再说,当自杀的行为造作之后,又在自己生命中添加了“伤害生命”的恶业逆缘,减少了超越生命的善业顺缘。更重要的是在整个有情界中,因着业力辗转相依的关系,以及三世时间的迁流,自他之间并非毫无关系。《梵网经》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自己与他人在今世或生生世世的生命圈中,是互为父母的。准此而言,决定用安乐死的方法结束自己的生命,也是结束了他人父母的生命,不仅无法解决自己的痛苦,反而会增加他人的痛苦,严重违背了“慈忍护念众生”的精神。
  若是病苦逼身,不能忍受,应当如何呢?《善见律毗婆沙》卷十一有说:
  是故有智慧比丘,往看病比丘慎勿赞死,正可说言:“长老持戒具足,莫恋着住处及诸衣物、知识朋友,但存念三宝及念身不净,三界中慎莫懈怠,随寿命长短。”若此病比丘,因语而死,如是因说法死无罪。
  由经文中可知,佛陀教法的目的,在于人可以透过精进修持,解除痛苦烦恼,超越生命藩篱。因此,疾病缠身时,在色身上当可不利用高科技的维生设备,延续无意识或濒死的生命;在心灵上不要恋着世间的物质或人事,而内心存念三宝及色身不净,依着平日修持的法门,精进用功。在所余的生命里精勤修持,这才是自主的意义。
  反之,如果能超越生死轮回,心中不存任何烦恼,此生命和其他有情将无任何纠缠,换言之,此生命并不构成另一生命的因缘,此时,结束生命并无大过。这在《杂阿含经》卷四十七中有记载:
  若有舍此身,余身相续者,我说彼等则有大过;若有舍此身已,余身不相续者,不说彼有大过也。
  但是,在所有佛之教法及弟子修持中,这种情形毕竟是极微之数。
  值得思考的另一问题是:病人的意愿有没有改变的可能?就是当末期病患觉得苦痛难堪时,觉得“生不如死”时,如果一旦外在的人事、环境让他感觉温暖与光明时,他会不会觉得生存的可贵?而反认为“死不如生”呢?每个人的想法时时刻刻都会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而改变,所以即使是赞成安乐死的人,也不得不慎重考虑这个问题。例如,澳洲北领地议员Marshall
Perron(最初提出安乐死法案的人)认为要有安全措施加以确定病人的意愿,于是规定:要有二位以上的医生及专家评估、书面及口头的申请、三个月的冷静期等,如此即可防范短暂、沮丧或被强迫之情形。美国Oregon州的“尊严死亡法案”也有明确的规定,例如:

  1、病人要年满18岁;
  2、必须是无法治愈的、经合理医疗之判断、六个月内会死亡的末期病患;
  3、病人要有口头上或书面上之要求,15天后不断重复口头要求,在第二次要求后,可以撤销之;
  4、书面要求必须病人签名,而且有二位不同的证人签名;
  5、二位证人必须是:A、不是病人的亲属,B、不能因为病人死亡而拥有财产,C、不是病人接受照顾之机构的所有人、执行者或员工;
  6、病人最后一次提出要求和实际下处方之时间至少要间隔48小时;
  7、若没有得到病人有意志地授权,而更改或伪造医疗要求,或隐藏、毁灭要求的撤销,而蓄意造成病人死亡的结果,是犯了A级谋杀罪;若对病人给予不适合的影响,而使病人要求医疗的方式来结束生命,或毁灭要求的撤销,也会被定为A级重罪。
  这种种条件,不论是年龄、疾病的认定,病人表达意愿的方式及时间,会诊医生及证人的意见,都是想要明确肯定病人的意愿是坚定的、自主的、正常的、不是受到其他因素所影响的。然而人类有三种特胜——忆念胜、梵行胜、勤勇胜,是超越其他众生的。当病人明了生命的相依相存性,知道每个生命有其无法替代的价值,每个心念、行为都会对自他构成某种程度的影响,有了这个信念后,在内心的那股自觉的道德意识——梵行胜,以及想要突破生命限制的意念难保不会升起,进而引发坚毅的堪忍勇气——勤勇胜,以至于改变了原本想要死亡的意愿。这种转变岂是短短48小时或15天所能评断的。
  人既已生,必有老病死之苦。如何解除不能免的病苦,的确是一大挑战。若能够承受苦痛,而且从中显发出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在生命环环相扣的世间,引发良性循环,这是对自他生命的慈悲。有因有缘才有生命,所以生命的本质是相同的,而且是互为因缘的。如果对每个接近终点的生命,给予对刚踏入生命之旅的新生命同样的爱与关怀,那么才是对自他生命的平等。所以用安乐死的方式结束生命,未必能符合缘起的意义和慈悲平等的精神。笔者认为,病苦既不能免,死亡也必然会来临,如何减轻病人身体上的疼痛、心理上的恐惧无助,以及在心灵上找到一个依靠,使内心升起安详与喜悦,令生死两无憾,这才是病人与家属应该认真、主动去思考的问题。



回向:原世间一切众生善行坚固,无有退转




怎样念佛
忆佛念佛
修证问答集
行善积德
修行语录
生活佛法
人生指南
起点关怀
念佛法门
净宗入门
佛学基础知识
佛教知识
佛教旅游
佛教常识问答
佛门礼仪
佛教常识
学佛行仪
素食菜谱
修行精华
净土探究
临终备览
净土十疑论
净土安心法门
净土法门疑难解答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慧律法师谈死亡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大乘无量寿经注解
无量寿经


 
主站:higrid.net